1. 電影《小丑》為何如此火爆
電影《小丑》是電影歷史上第一部10億美元級別的R級片,是第一個漫畫改編電影獲得奧斯卡影帝的電影,更加厲害的是這部電影沒有在中國大陸上映的前提下還能夠取得如此高的票房。
小丑形象在許多經典的蝙蝠俠電影中出現,無論是傑克尼科爾森還是希斯萊傑,扮演的都是一個與蝙蝠俠作對的小丑。只有這個版本的小丑阿瑟,他是一個與整個社會作對,同時也是與自己作對的人,也許這就是2019年的電影《小丑》這么火爆的原因吧。
2. 如何評價電影《小丑》
《小丑》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大多超級英雄的電影起源,都是從一名平凡人如何被命運點金之手碰到講起,又如何如何陰差陽錯輾轉反側地變成一位披風凜凜的大英雄。但鮮有反派角色是從頭到尾交代的,反派們多數是「已經完成式」,突然就冒出來,沒有來由地,就已經變態得不得了了。
最多用自白倒敘一下自己是如何到了這般田地。所以Joker這部以超英史可能最有名的反派為主角的電影,真的令人眼前一亮,終於知其所以然了。看畢這部電影,在影院燈還未亮起時,就已經屏息緊張,害怕有人突然開槍掃射,走出電影院,更覺得尋常街頭都危機四伏,像得被害妄想症。
因為這部電影的渲染力度真的太高,即使是優良公民,看完電影都覺得三觀短暫顛倒,大腦暈眩,險些要與主人公共情。這部電影盡管是由DC出品,卻不是被歸類為超級英雄片,因為裡面既沒有超級英雄,也沒有超能力。
不再是被一個無名無姓的亡命之徒莫名搶劫,而是,在小丑槍殺了電視喜劇主持人引發全城轟動之後,有一個人有樣學樣,對城中富豪開槍,以示憤怒。這一筆令我非常震動,簡直是把蝙蝠俠和小丑這段故事重新定義了。
小丑不再是一個突冒出來痛恨蝙蝠俠的反派,他們結下的梁子,命運的羈絆,原來從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蝙蝠俠父母的死,也不是一個意外,而變成了disadvantaged group憤怒累積直上雲霄之後最終爆發的結果。
(2)法國的小丑電影喜劇擴展閱讀:
《小丑》是由托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莎姬·貝茲、羅伯特·德尼羅、弗蘭西絲·康羅伊、布萊特·卡倫等聯袂出演的犯罪劇情片。2019年8月3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
《小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講述小丑的起源故事。該片是華納和DC所獨立開發的影片,與目前的DC擴展宇宙並無關聯。
該片於2019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隨即以9620萬美元的收入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創下北美影史10月份上映影片首周末最高票房紀錄。截至2019年11月8日,《小丑》全球票房將超過9.57億美元,成為了影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
火線戰將 (2005)
導演: Sebastian Vigg
編劇: Timo Berndt
主演: Sven Martinek / 伊娃·哈伯曼 / 戈茲·奧托
類型: 動作 / 驚悚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2005-03-24(德國)
片長: 104分鍾
又名: 小丑奇兵
4. 高分電影《小丑》,究竟想要告訴人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這部電影中的小丑也許是說的是我們很多人,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內心深處的小丑。人人都可能成為小丑,而我們應該慶幸,還沒有走到最後。
5. 《小丑》上映一周年,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什麼
《小丑》上映一周年,記得當時關於這部影片分化兩級的評論可謂嗨翻了天,一年多的時間過去,這部電影的很多內容依然值得人們反復回味與討論。
由於哲學家齊澤克形容《小丑》講述的是「對 社會 政治秩序與虛無主義僵局的絕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歸根結底,就是一篇反 社會 無政府主義的戰斗檄文。
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說事,稱其為 社會 暴亂的根源和圖騰,從而變成了一場「狂歡」。
另外一種爭議是在影迷中進行的,覺得「小丑」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著「混亂無序的邪惡」這一象徵意義,而去尋根究底「小丑何其成為小丑的?」
很多影迷認為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暗示關鍵點在於小丑的血緣來歷和伴隨之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從而將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剝奪干凈,這是對原著的一種無知褻瀆。
這些說法都有其合理之處,但關鍵有一點,「符號」和「站隊」並不是本片創作團隊立足的本意,他們其實最想刻畫的是向一切說NO的個人存在主義危機。
也就是說,在往其貼標簽之前,他們最想說的是其實是個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狀態,然後才是時代變革帶給個人的的沖擊和再塑。
如果本末倒置了這一點,那麼這片就會粗暴地貼上「空洞無力」和各色各抒己見的政治標簽。
在《小丑》開場的戲中,華金·菲利克斯飾演的小丑只是個無足輕重的「無名之輩」,他甚至有名有姓——亞瑟·弗萊克。
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冷眼旁觀著哥譚市的 社會 運動暗流涌動,在這一刻時,他既沒有想到將來會是這場運動的助燃劑和圖騰,也沒有喪失一個普通人的理想與追求。
在這個時刻,雖然他窮困潦倒,而且需要心理醫生輔導,排遣自己內心的絕望與孤獨,但總體來說,他並不是日後的「小丑」,他只是一個可憐的中年人。
轉折點在於地鐵站上發生的那起槍殺事件,注意這個事件的安排。
在這場戲之後,小丑才會真正關注「自己到底是誰」,「是什麼樣的人」,而在這場槍殺案之前,小丑並沒有關心自己的由來和 社會 屬性。
他只是卑微地想上檔喜劇脫口秀夜間節目,以取悅他人為己任,甚至幻想和漂亮的女鄰居談個戀愛,也就是說對人生還抱有期望。
被施暴後的意外反抗,然後槍殺三人讓亞瑟突然間看清楚了自己所處的黑暗深淵。
他是一個無人關懷的人,所寄予的夢想也被其偶像——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莫瑞(羅伯特·德尼羅飾)隨意踐踏,連戀愛都只能在顱中幻想,一切都是假象,但殺戮讓他體會到了另外一種人生,一種可能性。
否定今日的一切,成了小丑頓悟後的人生指南,而「否定」,也變成了本片的關鍵詞。
這是一部為了「否定」而拍的否定電影。
它不僅否定了超英電影的劇作套路和類型屬性,還否定了好萊塢 娛樂 至上的准則,是一部反好萊塢體制的電影。
進而,它還否定了主流 社會 秉持的道德觀和意識形態,它還否定了理解和站隊,否定了夢想與追求,它否定的是一切貼上的 社會 標簽和意義屬性。
它強調的是「否定」,它並不關心人權,自由,民主和其爭鋒相對的所有政治概念和秩序,所以它並不想提出什麼政治綱領,更沒有政治訴求,它連善惡都不想區分(電影中兩次殺人在現實世界都是極端邪惡的。)
甚至連虛無本身也否定,亞瑟的階梯之舞恰恰也是向虛無挑戰,亞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那就是變身成為「小丑」。
《小丑》從頭到尾圍繞的是一個人的精神苦難和存在主義的難題。
恰好在於,它在DC和華納能夠提供資源的框架之內,把DC宇宙漫改電影的概念抽離,它依然成立,這就是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聰明之處,用「小丑」這一身份洞悉了庸碌大眾面對世事變遷和自身困境之內心的疑惑。
這一漂亮招數,它跳過了福柯的「文明與瘋癲」的二元指代,又直面了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和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所以,把它視為無政府主義或者單純的暴力運動的宣言,未免太過簡單。
這也是它區別《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地方。
它剝離了馬丁·西科塞斯強行塞加其上的 社會 屬性,它更接近保羅·施拉德(《計程車司機》編劇)想要闡述的「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和人生困境」,所以說,與其說它是在致敬《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不如說它更抽離在 社會 運動和 歷史 變遷之外。
所以它必須存在和依附在一個抽象的世界裡,沒有比哥譚市這一場合更合適了——從抽象出發,它抽象討論了人的後現代主義困境。
另一個劇情關鍵點「與蝙蝠俠的血緣關系」,解讀豐富的人總視為《黑暗騎士》一個硬幣兩面的寓意,從而為光明和黑暗的斗爭鋪下墊腳,但個人並不同意這種淺顯的解讀。
托馬斯·韋恩是否是亞瑟之父為何要模糊處理,我覺得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真實用意恰恰是摒棄蝙蝠俠和小丑在血緣上的聯想,但又能讓漫畫原著粉絲有找到彩蛋的樂趣。
其實《小丑》里更強調的是斬斷 社會 屬性的紐帶,因為人類 社會 里最強的紐帶恰恰是血緣,從血緣上否定父母,乃至殺害「父母」(間接殺害托馬斯·韋恩),否定血緣帶來的羈絆就是亞瑟轉變成「小丑」的終極象徵。
所以,所有持有派系斗爭觀念,為之辯護或者反對的人都可休矣。《小丑》這部電影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質疑和反抗性,從而各色派系都能找到與之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它不僅對弗朗西斯·福山所稱的「民主的終結」發出質疑,也對宗教信仰和媒體及資本的操縱提出了質疑。
你既可以在其中找到極端原教旨主義崛起的原因,也能找到唱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聲音。
你既能找到巴格達迪能成為ISIS的頭目的原因,也能找到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的深層動因。
它就像一枚照妖鏡,高明折射了現實中 社會 普遍性的各種痼疾,但它並不打算揭示 社會 動盪成因,也不提供 社會 困境的解決方法。
因為所有的主義,無非是人的選擇,是人選擇了主義和道路,而不是主義和道路選擇了人,最終的落腳處還是在於個人的憤怒和懷疑。
這在《小丑》的結尾就可以發現,小丑並不在乎街頭暴動和遊行示威,他完成了自己的訴求,擯棄了自己的一切,從血緣、親情和愛情,乃至理想,他獨自一人躺在街頭的熊熊大火之中。
哪怕其他的人視他為挑戰秩序的英雄,但他的孤獨還是無從排遣,他也不在乎,從嘴角牽動的是一抹標志性的小丑的微笑。
「我笑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我只是無名之輩。」在亞瑟摒棄了其 社會 屬性時,他反倒成了富有象徵意義的圖騰,僅僅代表著反抗和混亂之神。
小丑的笑是《黑暗騎士》里邪惡與恐懼的化身,但《小丑》的笑其實是一種對自身乃至對 社會 對客體徹底的否定,從討他人歡喜的「笑」轉變成「我笑故我在」。
如果僅論其內涵,《小丑》的「笑」無疑比《黑暗騎士》豐富得多。
而「笑」也是小丑和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共同的武器,屎屁尿喜劇起家的托德·菲利普斯,曾用層出不窮的笑料讓自己變成了R級喜劇之王,但他這次的華麗轉身,讓「笑」附加了層悲愴的深意,讓人深深體會到小丑語錄中那句——
「我曾以為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劇,但我現在意識到,它是一出喜劇」的反意同樣成立,最偉大的喜劇都是笑中帶淚的。
華金·菲利克斯的表演深得上世紀七十年代那些最偉大演員的精髓,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達斯汀·霍夫曼,他無疑從這些電影里得到了很多表演的靈感——《教父》、《沖突》、《熱天午後》、《列尼傳》、《喜劇之王》、《計程車司機》。
但讓他區別於那些方法派演員唯一一點就是,對「笑」的闡釋。
從最開始的略帶哭腔的笑聲到歇斯底里的笑,再到無不嘲諷意味的笑,最終歸結到嘴角牽起的恐怖的笑,因為具有豐富層次的笑的表演,從而使得華金·菲利克斯同樣和方法派拉開了距離,就像本片和 社會 寫實派拉開了距離。
因為「笑」,使其表演附加了一層抽象的味道,從而讓本片真正成為了「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的自畫像,等待世界新一輪變革的到來。
也因為這層表演上的新意,奧斯卡影帝,實至名歸。
6. 電影《小丑》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
《小丑》利用影像語言表達了很多不公平的影射與暗示。
在真實與虛構、精神正常與異常、個例與常態、主流社會與邊緣群體之間,《小丑》利用影像語言進行了很多並不公平的影射與暗示。而對於底層者最應該反對的社會資源的掌控者與攫取者,《小丑》的態度卻是含糊的。
導演將資本家韋恩與潘妮的關系虛化,使得花心少爺欺負無辜少女的故事變得模稜兩可起來,似乎韋恩老爺也可能是女手下妄想症的受害者。
電影賞析
《小丑》公映後在歐美引發巨大爭議,而小丑的扮演者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卻無人反對,顯示出好演員可以為人物帶來巨大光彩。
影片敘事的斷裂從小丑在電視上發表控訴那一場戲中可見一斑:小丑通篇控訴的是底層人如何被忽視、人們互相之間如何沒禮貌;在提到韋恩時,他有的是底層對上層的憤怒,而非兒子對父親的怨恨與不滿,所謂風流孽債只不過是小報風格的障眼法而已。
7. 請大家評價一下《小丑》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真的是大爆了,值得一看。
劇情節奏感滿分,內涵思考張力滿分,藝術戲劇性滿分,人物塑造滿分。 所有奧斯卡大獎給它都不過分,因為此片足夠劃時代的宣布,超級英雄的時代結束了。」
《小丑》是一個極度暴力的故事,但同時也是一部關於心理疾病、階級、社會邊緣感的警世恆言。觀感真的非常棒。大家喜歡這部電影嗎?
8. 《小丑》觀後感:2019年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JOKER
《小丑》
小丑
他,強顏歡笑
他把自己的嘴掰開
想讓自己看上去高興一點
然而虛偽的笑臉之下
是一顆悲傷的淚
-THE FIRST-
《小丑》講述了一位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喜劇演員逐漸扭曲變態成為瘋狂兇殘「小丑」的過程。
這部影片在豆瓣影片中和《教父》,《海上鋼琴師》評分同為9點2。
看過預告片的一些人說無法形容這種震撼,有人看預告片就看了幾十遍。
它在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上映兩周為全球票房之冠。
但有批評者指責該片有美化和同情暴力,反社會之嫌,爭議之大,讓人在思考這部電影到底有什麼吸引人之處?
還有人說沒有傳說的那麼神,甚至以各種方式來反駁它的好。
影片裡面有句話說:
這個世界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
一部電影好與不好,每個人評判的標准不同。
我認同從專業的角度來點評,但我以自己的感性與主觀來評價,為什麼有人就認為一定是不對的呢?
看過一網友這樣的評論:
基因裝上子彈,性格瞄準目標,環境扣下扳機!本電影三個方面都清楚交代了。
這部2小時2分鍾的電影看下來,除了淚濕滿衣外,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對人性的思考。
贊同那句: 在雪崩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毫無疑問菲尼克斯的演技是毋庸質疑的,他為了拍這部影片減肥47斤,就是為了表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態。
為了練習小丑的笑,瘋狂笑到差點窒息。
但當大部分人在談演技時,有多少人關心電影中那個小丑!那個小丑是這樣的:
他,被人毫無理由地打罵,取笑,鄙視!
他,被自己母親(養母)虐待, 養母親眼看他被養母男友綁起來毆打也置之不理!
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好友出賣!
他,被自己崇拜的偶像恥笑!
他,被自認為父親的人拒絕和毆打!
他,嚴重受著精神疾病的困擾卻得不到正確的幫助和治療!
這些絲毫沒有人在意,而所謂親人,朋友,作為旁觀者對這欺凌置若罔聞,痛和恨讓他變成「小丑」。
在他眼中是世界變得越來越瘋狂,而不是他自己。
他,最後殺了他的養母,所謂的好友,地鐵里毆打他的三個人,還有自己最崇拜的人!
於法律而言,他觸犯了法律,他必須被定罪,他的行為不可原諒。
於道德而言,模糊了正邪對立,他是情有可原,甚至思想和行為是可以被原諒的。
-THE SECOND-
有人說反社會傾向的落魄人都很崇拜小丑。
我是不太贊同這種特別主觀的錯誤說法。
就我個人而言,我絲毫不崇拜他,更多的是深感:
上帝只負責關門,真正開窗的人,永遠是自己。但周圍的人卻把這扇窗釘死了。
他不是一個反派。
他甚至不是一個瘋子,他只是把痛展現給這個世界,而這痛只是以毀滅自己的方式。
他以為在絕望的廢墟中找到星光,可那隻不過是點燃心中怒火,並走向黑暗的光!
在他內心之處,善良一直未被泯滅,也曾想好好過生活。
他,努力過:
他認真工作,卻被人暴打。
他有疾病,他按時吃葯,按時去醫生那裡報道,保持微笑,隨身攜帶「 我有病,對不起打擾你們了 」的卡片。
他在公交車上逗小朋友開心,卻被認為騷擾。甚至他拿出自己證明有疾病的卡片,卻還是無事無補。
他照顧有精神疾病的養母,卻被她始終欺騙。
他信奉著偶像的邏輯,夢想是把歡笑帶給世界,可這個世界不需要他的歡笑。
人們只在乎他在地鐵上殺了三個人,沒有人在乎這三個人在地鐵上對一位婦女騷擾,而他此時狂笑症發作,那三個人轉而過來謾罵,侮辱,打罵,他才拿出他朋友給他的那把槍。
他在殺死朋友(所謂的朋友給了他一把槍,讓他隨身帶著。他去給小朋友演出時,槍不慎掉出。他朋友卻在背後出賣他,他被老闆解僱),而謂的好看他時,絲毫沒有關心之意,還在虛偽地說著假話。
但他卻沒有對另一個人下手。
那個人是一位侏儒症患者,也經常被人欺負。
小丑還是把心底里的善給了和他一樣的人。
他在筆記本中寫:「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 精神疾病最糟糕的一點就是人們希望你表現得像沒病一樣 )
這個世界真的是善有善報嗎?對於有些人,不是。
-THE THIRD-
希斯萊傑
有人一直認為無人可超希斯萊傑,特別是在他在離世後。
雖然兩者不能比較, 希斯萊傑 在我心中也是無人可替代,但我想此小丑也是在向希斯萊傑致敬。
有人說看完這部電影,除了神作和偉大外,想不出其它詞了。
也有人說,沒有那麼神,就是一部精神病患者被世界拋棄,陰暗的,揭示真實人性的電影。
中國影片《葯神》為什麼能被稱為好片,因為它表現了人性的善,同時也揭發了人性的惡。
《小丑》也是如此。只不過在這部影片中想表現的惡大於想表現的善。
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我希望我的死比活著更有價值。
多麼絕望的文字,讓我心痛到極點的文字。突然想中島美嘉一首歌《曾經我也想一了百了》!
人生不易,有多少人被精神的病痛折磨,人們不去關心,而是扒開傷口注入鹽。
不問原因,而是將之隔離,用謾罵,用恥笑,用鄙視,讓之更加瘋狂。
有時甚至連美也要摧毀。
比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就因為女主長得漂亮,影片中的一些人對她萬般鄙視與折磨。
悲劇是什麼,魯迅說: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文中的小丑笑著說:
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到頭來是一場喜劇!
那些宮庭劇中女主角的黑化,也是一個例子。
在那個世界,有些人就想安安靜靜地過完此生,可是別人不這么想。
她認為你存在就是一種威脅,就必須要置你於死地。
不妥協的唯一道路就是抗爭。
那些自己認為絕不會做的惡事,此時成了撫慰精神創傷的最佳葯。
誰才是生活中躲在面具後面的人
在你成功時,一些人關注你的成功外,可還有一些人是否定你的成功。
總認為你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靠山,用巴結用卑劣的手段讓自己往上爬。
他們沒看到你的努力,就連你吃過的那些苦,他們也絲毫沒有同情。
如果你認為這僅僅是一部陰暗,壓抑,反抗命運和社會的電影,那你還是沒有看到它真正想表達的。
影片中他所認為的那個心理社工,去母親曾經待過的精神醫院,那個他喜歡的女孩去看他的秀,和在醫院陪伴她,被崇拜的誇贊,都可能是他自己的幻想。
這讓我想到本我和物我上來,就如讀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殘雪老師的作品。
現實與夢境之中,到底我是我,他是他,還是我不是我,他不是他?!
也如電影中小丑所說的: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我,也許我本來就是這樣。
如果非得說為什麼我對這部電影情有獨鍾,我只能說每個人並非天生就是邪惡之人,他曾經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的善良人。
那些讓他遍體鱗傷的人,才讓他變得鐵石心腸。
拿真心和善良對待他人,得到的卻是拒絕和懷疑。
理想被人踐踏後的絕望和失望。
這和現實是多麼的吻合。
就是在此時,有多少人還是只為了否定我而否定這篇文章,甚至連影片都沒有觀看,就先說不好,只因為我說了好。
可笑嗎?一點不可笑,這就是所謂人性。
你認為我在寫一篇發泄之文?譴責之文?我只想說木心先生的話是對的,讀者是會找作者的,是我的讀者,一定會找到我,懂我。
而且千萬不要小瞧我真正的讀者,他們比我更加明白我寫的。
電影結束,在流下最後一滴淚中,我聽到了小丑的笑......
註:不建議所謂性格開朗,生活幸福感高的人觀看。
一是 有可能你們不能真正感同身受,反而會成為促成別人成為「小丑」的人。 二是 「這個世界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
三是 像youtube大聰看電影中所說:什麼是推崇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如果《小丑》用極其負面的價值觀挑戰現今社會,那麼文明社會該有多脆弱。
我是為那些不被理解,那些健康有問題身邊的人不去關心反而去踐踏的,為那些生活中被鄙視被無端欺負的,為那些內心真正善良任可先毀滅自己也不傷害無辜的人的,為那些生活在邊緣的,為那些不是小丑卻被人當為小丑的人...... 而寫,而吶喊!
而我知道這吶喊又起不到什麼作用!就把這吶喊都放進文字中吧。
9. 4個最經典小丑電影
4個最經典小丑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小丑》、《小丑回魂》、《X特遣隊:全員集結》。
1、《蝙蝠俠:黑暗騎士》
近些年,「小醜女」可以說火遍了全球。她是一個集美貌,瘋癲,感性於一身的迷人反派,她原本是個心理學博士,結果無可救葯地愛上小丑,為他跳化學池,為他穿越槍林彈雨,到頭來還是被拋棄。在《X特遣隊》中,有一段小醜女驚艷的solo表演,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