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拉尼·羅蘭(Mélanie Laurent),1983年2月21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女演員。
在戛納電影上受到好評,並收2013年5月31日,參演電影《驚天魔盜團》在北美上映
⑵ 求驚天魔盜團里女警察梅拉尼·羅蘭 Melanie Laurent的電影名稱
《初學者》,Anna(梅拉尼·羅蘭 飾)
《初學者》是導演邁克·米爾斯2011年的作品。演員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在片中扮演伊萬·麥克格雷格的老父,他有兩條消息宣傳,第一是他得了不治之症,其次是他終於打算出櫃。同時,伊萬扮演的奧利弗也必須認真面對自己和女友的關系。本片榮獲第84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⑶ 傑拉爾·德帕迪約的個人經歷
傑拉爾·德帕迪約1948年12月27日 出生在法國小鎮夏托努的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50年代有一支美國部隊駐扎在夏托努,德帕迪約在童年時期,就對「美國味」的事物很感興趣,穿著、習慣儼然是個美國人。在他思想深處,他開始想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家庭生活。「我大概可歸類到人們所說的那種孤獨不合群的孩子中去。在我視為我生活的第一部分的少年時期,我一直想過另外一種家庭生活,甚至可以說我一直都在夢想有一個更合適我的、有許多小孩的家庭。」
在當地的同齡人中,德帕迪約顯得很強壯結實而且膽子大。為了給同學們一個驚奇,他竟敢溜到美軍基地去滑冰,玩保齡球,並成功地鑽進專為美國駐軍服務的免稅商店,事後他還繪聲繪色地描述起當時的情形,「我混在美國人中間,若無其事地走進去,我先問他們是否抽煙、喝酒,買下那些不沾煙酒的人的配給證,然後再將用配給證買到的煙、威士忌轉手賣給當地的法國人。賺來的錢馬上又用來買牛仔褲、T恤、漢堡包和油炸土豆。這種小生意使我的小日子過得舒舒服服。」隨著和美國人接觸的增加,德帕迪約對自己家庭的反抗情緒更加強烈,他夢想自己有一個美國式的家庭。
現實中的家庭生活和自己理想中的家庭生活迥然不同,這已經使小德帕迪約覺得生活夠無聊、沉悶的了。學校的讀書生活更使他壓抑,他一直都討厭上學,老師因他無心上學,成績不佳對他另眼相看,更加加劇了他的這種心態。如果說他小時候上學期間有什麼值得自豪的話,那就是他的體育成績很棒。13歲那年,他退學時,頭上戴著幾項並不光彩的「頭銜」:成績差、不守紀律、偷竊…… 傑拉爾·德帕迪約退學後在家的德帕迪約不再有學校的那種壓抑感。無所事事的地開始去追尋屬於自己生活的天地。他起初是到印刷廠去當學徒工。後來他決定到鎮里的拳擊俱樂部去練拳擊。剛開始的時候,盡管在拳擊比賽中,德帕迪約表現出良好的攻擊力,但很明顯地缺乏技巧和靈活,在一次訓練中,他那曾普通通的高盧鼻子被對方一拳打得變了形,這次受傷卻使他的家人和朋友對他刮目相看,更有趣的是,他的鼻子從此成為他本人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在他從影並成名後,影迷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大鼻子情聖」、「大鼻子德帕迪約」。經過嚴格訓練,德帕迪約成了出色的拳擊手。並獲得了「夏托努小霸王」的綽號。
許多人猜測德帕迪約會憑著他的一雙鐵拳去做強盜什麼的,德帕迪約說:「當時根本就沒夢想過做一位強盜。許多想報復社會的人是這樣做了,但我卻不會,因為在我看來,這樣做的人無異於白痴。不過話又說回來,像我身處的那種惡劣環境,不管你樂不樂意,暴力總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每天都得面對可能發生的暴力;要麼你離開這種鬼地方,要麼說不定什麼時候你也受到暴力襲擊。」還在十來歲時,德帕迪約就做到了他父親一直想做卻沒做成的事:看見了海。「我是家裡第一個看見了大海的人。」說到這里,德 帕迪約還沉浸在自豪的回憶中。
要過一種和父輩完全不同的生活是他的理想。他一次又一次地搭上旅行車,每次他都變換身份。這對他來說既是一種刺激的游戲也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式,「如果你要搭便車。卻滿面愁容,那麼誰也不會停下來搭你。但如果你學乖點,學會讓各種陌生人接受自己,那麼你就會成功。」 傑拉爾·德帕迪約在走上演員生涯之前的一次找工作的經歷,對他日後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法國南部著名的風景勝地藍色海岸,德帕迪約有幸結識了一位引導他走上影壇的好朋友,他叫米歇爾·皮羅傑,比他大三歲,性格靦腆,穩重、溫和,他來自一個家境優越的醫生家庭。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碰在一起並成了好朋友,這真是緣份。
米歇爾在巴黎上學,他的父親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從事醫學。但是,正如六十年代的許多法國青年一樣,米歇爾決定走自己的路。這個時候,他只對一樣東西有興趣:演戲,做電影演員。在米歇爾的慫恿下,德帕迪約也一同去到了巴黎。德帕迪約,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如果沒有在海濱浴場打工時認識了米歇爾的這段經歷,恐怕法國影壇上就會缺少一顆天皇巨星。
德帕迪約並不是第一次去巴黎學藝。他曾在巴黎的外祖母家度過一段時間的假,對巴黎有個表面的了解,和米歇爾住一塊,慢慢地德帕迪約受他的影響也開始對戲劇好奇了。終於有一天,米歇爾決定親自帶他去看看他們是怎麼上課的。德帕迪約,這個發誓不再跨進教室一步的小夥子,終於接受了米歇爾的邀請。
那天晚上上課的內容是在呂西安·阿爾諾特教授的指導下訓練表演的技巧,學生自告奮勇走上舞台,表演一些動作,另外一些學生就揣摩其含義,老師則負責評論和指正他們的表演。「那晚發生的事真不可思議,剛過去不久,呂西安·阿爾諾特教授就發現了我,他對我說:『今晚你上台去試試!』天啊,我以前從來沒來過這種幸運,米歇爾在這里學習了好幾個月都還沒輪到機會上台表演呢。」德帕迪約興致勃勃地回憶道。米歇爾想勸德帕迪約借故推辭掉,誰知他一點都不猶豫,徑直走上舞台,一上舞台,他就開始微笑。「我走上舞台,將燈光下的舞台背景當作是夏托努,跟著感覺走,憑借當時的靈感和我年輕時的生活經驗,將自己設想置身於當年面對警察時的情況下,惟一能早點擺脫警察的辦法就是跟他賠笑。在舞台上,我沒說一個字,只是傻呵呵地笑,爾後是近乎歇斯底里的狂笑。整個教室都沸騰了,我甚至用不著說什麼,就完成了表演」。
德帕迪約很快就成了讓—羅蘭·高謝教授課堂上引人注目的明星,他身上凝聚了一個拳擊運動員的勇武與剽悍,一個浪漫詩人的細膩和敏感。有一位巴黎少女一直被德帕迪約的魅力吸引,她回憶說:「他非常地與眾不同,無論是哪方面看,他都是一個獨特的人。」 她叫伊麗莎白·基涅羅奧,同樣是一個在高謝教授班上與眾不同的人,她比班上的同學年紀大點,進這個班時她已經是個有一定表演經驗的演員,同時她還是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學的高材生,此刻正准備做心理學博士論文答辯。據說她家的貴族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盡管伊麗莎白有著令人羨慕的家庭背景,但她一點都沒有那些貴族小姐的陳腐氣息。在她的心靈深處,她更像個多情善感,具有藝術天賦的叛逆者和女詩人,在回憶起他們的愛情經歷時,她說:「我並不是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住的,但他很讓我覺得好奇,我越走近他,越覺得他與眾不同,他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率真與自然。」
如果考慮到社會地位、外貌等條件的話,恐怕很難再找出像他們這樣雙方條件懸殊那麼大的伴侶來了。在他們初識的時候,伊麗莎白是個23歲的美麗的巴黎小姐,德帕迪約是個17歲的外省農民。她身高不足1.5米,體重剛夠50公斤,還是在德帕迪約把一隻大手搭在她肩上的情況下的重量,他呢,牛高馬大健壯結實。伊麗莎白此時覺得,他身上有比語言更重要的誠實正直的善良之心。「正是這份可貴的心,使我認定他就是我要尋找的那個人——盡管我們條件懸殊。但這和愛情相比,又有什麼重要呢」?
有好幾個月,雙方都心照不宣,誰也沒有捅破那層紙,到了1968年雙方的吸引力已變得無法抗拒,在和伊麗莎白同台演出《月亮是藍色的》時,德帕迪約描寫當時的感覺:「柔和的燈光下我看見了一雙藍眼睛,看見了許多藍色的東西,連裙子也是藍色的,用白色點綴得恰到好處。心不禁怦然一動:這樣的人做妻子真理想。」而伊麗莎白則說:「很明顯,我們將共同生活,他對於我來說就像是拼圖游戲中的最後一塊圖片,有了他我的生活才完整。」 伊麗莎白成了他的生活老師,使他在一種從來沒經歷過的氛圍下了解一個品味高雅的女性世界,並引導他一起去探求知識和文化。在認識伊麗莎白之前,甚至不知道怎樣跟女性說話,從沒嘗過愛情的滋味,也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剛認識德帕迪約的時候,他有點自怨自艾,自暴自棄,他甚至弄不清自己到底是什麼人,生活也沒有目標和理想。
沒有生活目標,也不了解自己,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個可怕的缺陷,但伊麗莎白卻認為對於德帕迪約這種從事藝術的演員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他沒有定型,那麼大有塑造的餘地,沒有限制沒有束縛,不像某些年輕人整天就是聽母親嘮叨說:『你這樣才漂亮,那樣就不中看』。他不知道這些條條框框,所以他可以按自己的意願,毫無限制,無保留地去塑造自我。我想,前面提到的缺陷,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是件好事。在藝術領域,藝術家的外在束縛越少,就越能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就越能接近真正的藝術。」 傑拉爾·德帕迪約在生活中是個享樂主義者,他擁有私人酒庄、餐館,並且對美食有著巨大的愛好。在本周推出的個人食譜英語版本中,他甚至稱自己一直以來想做個屠夫。德帕迪約在巴黎南部的沙特魯小鎮長大,他透露小時候父母只在每月的第一個禮拜才買得起肉,而當時可供享用的肉也只有馬肉。眼睛流連在美女身上和流連在屠夫商店櫥窗內一塊塊肉上得到的快感一樣多。這個「大鼻子情聖」在新書《我的食譜》中寫道。
德帕迪約對美食的喜愛異乎常人,他與同為演員的女友卡洛爾·布蓋在巴黎擁有兩家餐館。「酒是有靈魂的。」德帕迪約在這本220頁的新書中寫道,書中還收錄了數十種食譜和他在廚房中忙碌工作的照片。
德帕迪約30多年前在盛產紅酒的勃艮第買下了自己的第一個葡萄園。據報道,他喝得醉醺醺上了電視,當場侮辱了一個批評他新書的書評家。他在書中說:「如果我還有一個自己尚未意識到的理想,那就是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一樣照看葡萄園和釀酒。」 法國電影的象徵之一、「大鼻子情聖」傑拉德·德帕迪約前天宣布他即將息影。
「大鼻子情聖」說:拍了170部電影,沒有什麼可證明的了。不想像個傻瓜一樣堅持下去。正在結束電影生涯,急流勇退,風光無限。
而息影之後的德帕迪約會轉戰其他文化行業,他剛剛在法國蒙比利埃廣播節上主演了一出歌劇,德帕迪約說,他喜歡歌劇、音樂劇和實驗話劇,希望息影後能有時間和精力參與這些現場演出。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網站在2013年1月3日發布消息,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授予法國影星德帕迪約俄羅斯國籍的總統令。原因是法國對年收入超過100萬歐元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到75%。在俄羅斯,他將面對的是13%的單一稅。
稱他非常高興地得知普京總統批准了他的請求,並表示他熱愛俄羅斯,稱贊其為偉大的民主國家。他在寄給俄羅斯電視1台的信中表達了對普京的喜愛,稱希望搬到一座村莊居住同時還要學習俄語。他寫道,「我熱愛您的國家,俄羅斯,愛您的人民、歷史、作家,」他還補充道,「我的父親曾是一名共產主義者,並收聽莫斯科廣播,這也成了我的文化的一部分。」
批准德帕迪約加入俄羅斯國籍,根據俄羅斯聯邦憲法第89章「A」款規定,滿足德帕迪約加入俄羅斯聯邦國籍的請求。
對於這位兩次斬獲愷撒獎的法國名演員為避稅遷居比利時的做法,法國總理埃羅在電視節目中公開評論稱「非常可悲」。而這句評價成為將德帕迪約徹底「逼」出法國的導火索。
埃羅的評價讓德帕迪約十分不平。63歲的德帕迪約隨即在《星期天報》上發出一封致法國總理埃羅的公開信,稱「我並不值得可憐,也不值得敬仰,但是至少我不應該被稱『可悲』。」他總結說。在此封公開信中,德帕迪約稱他已經歸還了他的法國護照,聲稱「我不要求獲得批准,但我至少有權得到尊重!」根據德帕迪約在公開信中的介紹,他「出生於1948年,14歲的時候開始成為一位印刷工,貨艙管理員,之後才開始從事演員的職業。我一直交稅。」在過去的45年間,這位工人階級出身,幾乎可以被稱為法國最高產的演員所繳納的稅款大約為1.45億歐元,而他聘用了80名員工。
德帕迪約在法國有自己的酒庄,在摩洛哥,西班牙,義大利,阿根廷,阿爾及利亞和烏克蘭都有房產,此外,還擁有巴黎的3家餐廳,一家魚鋪,一家摩托車行,並著有多部有關法國飲食的烹飪書。
2013年2月23日,其正式在俄羅斯莫爾多瓦共和國首府薩蘭斯克注冊居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
Mammuth (2010)
下里巴人 La tête en friche (2010)
L'aviseur (2010)
Voici le temps des assassins (2010)
僅僅在紐約 Only in New York (2009)
Kalach (2009)
另一個大仲馬 L'autre Dumas(2009)
貝拉米犯罪事件簿Inspector Bellamy (2009)
鑽石13 Diamond13 (2009)
頭號公敵L'ennemi public n°1(2008)
高盧英雄大戰凱撒王子Astérix aux jeux olympiques (2008)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2007)
Michou d'Auber (2007)
影迷的奇遇 Abbuffata,L' (2007)
Maurice Pialat,l'amour existe... (2007)
Empreintes (2007)
巴黎我愛你/我愛巴黎 Paris,je t'aime (2006)
最後的假日 Last Holiday (2006)
當我是個歌手時 Quand j'étais chanteur (2006)
Parcours de dissidents (2006)
求偶二人組Je préfère qu'on reste amis (2005)
布杜 Bou (2005)
邪惡王妃 Rois maudits,Les (2005)
Vie de Michel Muller est plus belle que la vôtre,La (2005)
愛我多深Combien tu gagnes? (2005)
最後的假日Last Holiday (2005)
布杜Bou (2005)
36總局/犯罪河岸/警界爭雄 36 Quai des Orfèvres (2004)
騎士俏佳人/三劍客續篇-女騎士(台)/俏劍客 La Femme Musketeer (2004)
森林魯賓遜/天啊ㄚㄚ RRRrrrr!!! (2004)
聖安東尼奧/大偵探 聖安東尼奧 San-Antonio (2004)
全新的法國/勇者之戰/亂世傾情/戰海情天 Nouvelle-France (2004)
時光流轉/歲月無情/時過境未遷 Temps qui changent,Les (2004)
Nous ne sommes pas des anges (2004)
Épreuves d'artistes (2004)
40 ans de la 2,Les (2004)
黑道追殺令Crime Spree (2003)
請你閉嘴(你丫閉嘴) Tais-toi! (2003)
沉默的條約Pacte silence,Le (2003)
娜塔莉/娜達麗/慾火焚身/娜妲莉 Nathalie... (2003)
Volpone (2003)
Clefs de bagnole,Les (2003)
Dean Tavoularis,le magicien d'Hollywood (2003)
Mein Leben (2003)
魅影危程 City of Ghosts (2003)
一路順風 Bon voyage (2003)
高盧英雄傳2:埃及艷後的任務/埃及女王的任務 Astérix & Obélix: Mission Cléopâtre (2002)
拿破崙傳 Napoleon (2002)
愛你的父親Aime ton père (2002)
美麗新世界2:埃及任務 Astérix & Obélix: Mission Cléopâtre (2002)
陌生人之間 Between Strangers (2002)
我是蒂娜 I Am Dina (2002)
完美女人CQ (2002)
Aime ton père (2002)
Blanche (2002)
Un jour dans la vie cinéma français (2002)
Jamel... en vrai! (2002)
Astérix & Obélix: Mission Cléopâtre - Le Comankonafé (2002)
Ruy Blas (2002)
奪面解碼/大偵探維多克 Vidocq (2001)
Concorrenza sleale (2001)
下崗風波The Closet (2001)
慾望巴黎Vatel (2000)
悲慘世界 Misérables,Les (2000)
異國尋母 Mirka (2000)
102隻斑點狗/102斑點狗 102 Dalmatians (2000)
高盧英雄傳1:勇士斗凱撒/美麗新世界 Astérix et Obélix contre César (1999)
Un pont entre deux rives (1999)
巴爾扎克激情的一生/巴爾扎克傳 Balzac (1999)
賓伯地 Bimboland (1998)
鐵面王子 Man in the Iron Mask,The (1998)
基督山伯爵1998年
Pitch (1997)
Cannes... les 400 coups (1997)
XXL (1997)
代媾 Unhook the Stars (1996)
Le plus beau métier monde(1996)
哈姆雷特 Hamlet (1996)
媽咪也瘋狂Bogus (1996)
The Secret Agent (1996)
天使保鏢l'anges gardiens,(1995)
難為了爸爸Le Garçu (1995)
愛麗莎的情人 Elisa (1995)
幽國車站Una pura formalità,(1994)
Le colonel Chabert(1994)
悲哀於我 Hélas pour moi (1993)
萌芽 Germinal (1993)
哥倫布傳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1992)
Mon père,ce héros. (1991)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Tous les matins monde (1991)
綠卡 Green Card (1990)
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 (1990)
Uranus (1990)
愛的過火 Trop belle pour toi (1989)
I Want to Go Home (1989)
Drôle d'endroit pour une rencontre (1988)
羅丹的情人Camille Claudel (1988)
撒旦陽光下 Sous le soleil de Satan (1987)
戀戀山城Jean de Florette (1986)
晚禮服 Tenue de soirée (1986)
難兄難弟/災禍連連Les fugitifs(1986)
別說你懂得女人Une femme ou deux (1985)
警察 Police (1985)
沙崗堡Fort Saganne (1984)
Rive droite,rive gauche (1984)
Tartuffe,Le (1984)
丹東 Danton (1983)
冷月迷情/明月照溝渠 Lune dans le caniveau,La (1983)
從馬丁戰爭中歸來 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1982)
霉運偵探Chèvre, La (1981)
隔牆花 La femme d'à côté (1981)
情人奴奴 Loulou (1980)
最後一班地鐵Le lernier métro(1980)
我的美國舅舅Mon oncle d'Amérique (1980)
巴菲特.弗依/詭異 Buffet froid (1979)
L'Ingorgo - Una storia impossibile (1979)
掏出你的手帕Préparez vos mouchoirs (1978)
猴子再見Bye Bye Monkey (1978)
Sucre,Le (1978)
告訴他我愛他Dites-lui que je l'aime (1977)
Baxter,Vera Baxter (1977)
Camion,Le (1977)
Nuit,tous les chats sont gris,La (1977)
Violanta (1977)
情婦/小姐跟我走 Maîtresse (1976)
我愛你,不再愛你 Je t'aime moi non plus (1976)
一九零零/1900/1900:新世紀 Novecento (1976)
巴洛可 Barocco (1976)
最後的女人La dernière femme(1976)
René la canne (1976)
七次判處死刑 Sept morts sur ordonnance (1975)
Bertolucci secondo il cinema (1975)
史塔維斯基 Stavisky... (1974)
遠行他方/圓舞曲女郎 Valseuses,Les (1974)
Vincent,François,Paul... et les autres (1974)
Femme Gange,La (1974)
Gaspards,Les (1974)
Pas si méchant que ça (1974)
城裡的兩個男人 Deux hommes dans la ville (1973)
An 01,L' (1973)
Affaire Dominici,L' (1973)
Au rendez-vous de la mort joyeuse (1973)
Rude journée pour la reine (1973)
Scoumoune,La (1972)
養老金 Viager,Le (1972)
娜妲莉·葛蘭吉 Nathalie Granger (1972)
Tueur,Le (1972)
Un peu de soleil dans l'eau froide (1971)
La vie sentimentale de Georges Le Tueur (1971)
Cri cormoran,le soir au-dessus des jonques,Le (1970)
Nausicaa (1970)
Beatnik et le minet,Le (1967) 巴黎我愛你/我愛巴黎 Paris,je t'aime (2006)
偷情橋 Un pont entre deux rives (1999)
Tartuffe,Le (1984) 拿破崙傳 Napoléon (2002)
Aime ton père (2002)
悲慘世界 Misérables,Les (2000)
偷情橋 Un pont entre deux rives (1999)
戀戀風暴 She's So Lovely (1997)
不速之客 Agantuk (1991)
Shakha Proshakha (1990) 代媾 Unhook the Stars (1996)
屋頂上的輕騎兵/屋頂上的騎兵/愛在天地蒼茫時 Hussard sur le toit,Le (1995)
受傷的男人 Homme blessé,L' (1983) 法國影星傑拉爾·德帕迪約(Gerard Depardieu)因出演《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一片而全球知名,2014年10月他推出法文自傳《Cas' est fait comme ca》,於書中自爆罕為人知的過去。
⑷ 梅拉尼·羅蘭的介紹
梅拉尼·羅蘭(Mélanie Laurent),1983年2月21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女演員。1998年,梅拉尼·羅蘭在電影《偷情橋》中扮演一個角色,開始了演藝生涯。1999年出演《這是我的身體》,該片在戛納電影上受到好評,並收獲十項凱撒獎提名。在2007年凱撒獎上,憑借在《我會好起來》中的表演獲得「最具前途女演員」獎1。在昆西於2009年上映的《無恥混蛋》中,梅拉尼·羅蘭飾演女一號23。2013年5月31日,參演電影《驚天魔盜團》在北美上映4。
⑸ 法國才女梅拉尼的導演能力如何
她是《無恥混蛋》里最美的風景。
她是《驚天魔盜團》里最優雅的氣質。
她是浪漫國度里最美的天使。
她就是法國才女,梅拉尼羅蘭。
梅拉尼羅蘭在1983年2月21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充滿了浪漫色彩的城市。
梅拉尼的家族充滿了藝術氣息,母親是位芭蕾老師,父親是位演員。但梅拉尼並沒有像其他出生於演藝世家的孩子一樣早早進入娛樂圈,而是像普通女孩一樣,過著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
梅拉尼很喜歡愛情片,自己創作的前4部作品都是愛情題材的。
直到2018年,才第一次執導犯罪片《加爾維斯頓》,這是講述一個亡命徒和妓女浪跡天涯的故事。梅拉尼第一次執導犯罪片,效果非常好。
梅拉尼可以說是法國版的徐靜蕾了,能導能演,長得還漂亮,一代才女!
⑹ 為什麼每年的論文題目都是《廊橋遺夢》和《偷情橋》
終於完成論文了,這是我目前寫的最長的東西! 回想起自己找資料的艱辛 發給以後的同學共享吧!引言在世界電影史上,以婚外情為題材、探討愛情與義務主題的電影眾多,可是,由於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此類型電影,早已存在一個被受眾期待、被設定的結局,所以很難獲得藝術的再次突破,特別是關於中年人的婚外情故事,更多隻是在單調地重復家庭溫情、社會倫理。但是,在20世紀卻突現了兩部不同一般的婚外情電影,一部是美國《麥迪遜之橋》(又名《廊橋遺夢》),它細膩的情景描繪以及對社會倫理的尖銳質問,獲得了空前成功與熱議;另一部是法國《偷情橋》,這部晚四年推出的作品,則充滿了法國的浪漫精神與歐洲的文藝腔調。 (一)簡介《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是1995年根據美國暢銷書《廊橋遺夢》(Robert �6�1 James �6�1 Water著)改編而來的電影,由著名導演Clint Eastwood親自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在1956年的夏天,一位過著傳統鄉村家庭生活的、義大利裔家庭主婦Francesca Johnson(Meryl Streep飾演),在丈夫與孩子們外出參加比賽時,遇到一位來當地拍攝廊橋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Robert Kincaid(Clint Eastwood飾演),之後二人迅速地墜入愛河。他們相處的四天,成了各自人生的轉折點,但是卻沒有交匯。直到晚年,Francesca將這段經歷用日記記錄下來,並且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她死後將骨灰與Robert同葬,而地點就是他們萌生愛意的廊橋。 這部電影直接描寫了中年人的婚外情生活,Francesca與Robert之間的愛是情愛、性愛與愛情的和諧統一。雖然影片情節單調、進展緩慢,但是,通過兩位演員精湛的演技,將那彌漫的愛意、一生的認定以及分別的焦慮刻畫的真實細膩、淋漓盡致。雖然兩人的愛是如此肯定且不可取代,但是為了維系家庭,Francesca放棄了與Robert出走,選擇了將這份愛珍藏在心中。直到Francesca去世後,通過她生前所寫的日記,才將這份愛公之於眾,並在獲得子女諒解後,完成了她與Robert合葬的心願,在揮灑的骨灰中,Francesca終於得以全面地、徹底地擁抱了自己的愛人和愛情。 而拍攝於1999年的《偷情橋》(Un Pont entre deux rives),在時間跨度上雖沒有《麥迪遜之橋》那麼長久,但同樣保證了故事題材的完整性、主題的鮮明性。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諾曼第,Mina(Carole Bouquet飾演)是一名建築工人Georges( Gérard Depardieu飾演)的妻子,她不是典型的家庭主婦,她喜歡看電影,為了家庭的生計,她堅持要出去打零工。比起丈夫,她更喜歡與自己15歲的兒子一起消磨時光。由於種種機緣,她認識了來修橋的外地工程師Matthias(Charles Berling飾演),兩人一見鍾情,在兒子的鼓勵下,很快開始了自己的婚外情。直到被Georges( Gérard Depardieu飾演)揭穿。而後,Georges的威脅、懇求都沒有阻止Mina拋子棄夫的出走行動。影片結尾,夫妻二人加油站的偶遇,美麗的Mina重獲新生,顯得更加迷人自信,而Georges也從婚戀挫敗中走出來,最後兩人各懷心願,邁向不同的方向。 該片情節看似波折起伏,可表述方式卻是異常的平靜,就連Georges在聽到Mina與Matthias的叫床聲,也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只用一句話「我連把你的腦袋擰下來的心都有」 一帶而過,然後平靜地離開。 影片中濃郁的浪漫氣氛、灑脫的人文情懷,以及心酸的黑色幽默,都使得這部影片少了一些反省的深刻,卻多了一份哲學的人文思考,它更像是法國人對《麥迪遜之橋》的致敬,向世人宣布人性至上、真愛無敵。 (二)理論闡述與影片分析 凡�6�1第根認為,「相同主題學的作品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但不並妨礙擁有同一思想卻選取不同結論的傾向。」 《麥迪遜之橋》與《偷情橋》,兩部相同題材、同一主題的影片所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觀念。Francesca放棄愛情,堅守婚姻義務;Mina奔向愛情,拋棄婚姻義務。但是,兩者的選擇卻得到了肯定。如果說,文學作品之間的不同,取決於作品的內容與意義,而內容與意義的不同,則表現在主題與觀念。那麼何謂「主題」? 圖松在引論中提到:「(人們)為什麼要經常不斷地為祖先的傳說編制目錄呢?是為了研究其歷史,沉思其無窮興衰的奧秘,也為了理解其自身的奧德賽,其中有的至高至貴,同時也往往具有深刻的悲劇性.每一個忠實與正義的心靈中,都有一個安提戈涅……這些英雄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在他們心中:他們同我們共命運,而我們發現自己反映在他們形象之中……我們的神話和傳說中的主題具有多重效用(polyvalence);它們是人性的標志,是人類悲劇命運的理想形式、人性現狀的指征。」 根據以上解釋,主題雖是抽象的,但在某些作品中,主題卻被實實在在地與人物綁在一起,不再飄忽不定,人們可以抓住它,而人物就是最好的捕網。人物將抽象的主題具化成與之對應的觀念。影片中,具體化主題的人物,顯而易見地,就是Francesca和Mina。 Francesca和Mina與傳統的紅杏出牆者相比,兩人都沒有令筆者產生厭惡的感覺,反而在筆者看來,Francesca似悲壯自省的自我犧牲者,而Mina則似沖破傳統束縛,勇於行動的先鋒。她們都勇於擔當,是愛情與婚姻中的英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這部作品和以往的作品在處理題材的方式上不一樣。以往的作品,多以題材引出情節,固守於特定的框架內,注重情節的完整性,以情節來闡釋主題、卻忽略了人;而這兩部電影是則以題材來加強人物形象,再用形象的獨特性來深挖主題。在這兩部電影中,都痛斥了婚姻義務對愛情的束縛、對人性的壓抑,但是也都肯定了兩位女主角的最終選擇。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大眾對她們的選擇又給予了她們不同的時代定位。 1、 影片中的時代定位: 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而 Mina是理想的典型。 Francesca生活在60年代的美國鄉村,一提到60年的美國,多數人想到的是搖滾樂、吸毒、性反常、墮胎、裸奔、迷戀怪癖和追求荒誕的嬉皮文化等,而這些都屬於反文化運動。其實,Francesca這位傳統婦女,才是當時美國主流文化的代表,所以說,在影片時代中,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是守護家庭、恪守婚禮誓言的實際典型。 而Mina卻是理性的典型。Mina生活在70年代初的法國小鎮諾曼底。在法國的1965到1980年間,家庭危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這時候也是女權主義與先鋒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Mina的出逃,也有對這兩種文化潮流的肯定。在影片時代中,Mina是理想典型,是出逃成功並獲得幸福的理想典型。 2、上映後的時代定位: Francesca是想像的典型, Mina是實際的典型。 根據《20世紀70年代對今日美國影響》:「1978年的美國,百老匯上演了一場戲,戲劇主題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古怪,講的是男女混住的宿舍里所發生的一切荒誕的事。這正是七十年代美國年輕人價值觀的典型反映,說明了性解放所帶來的變化在俗世的平凡生活中又是如何體現的,沒有比婚姻更能反映這種變化的了。1910年,已婚家庭佔全美家庭總數的80%,1970年,仍有69%的人已婚,自那以後,這個數字急劇下降,到2000年只剩下52%。」 再看法國,「法國現代家庭結構的特點之一是獨居者人數大幅度增長,喪偶者、離婚者和獨身者構成的單身家庭占家庭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尤以年長者為最。巴黎彷彿成為獨身者的首都,平均每二戶人中就有一戶是』單身戶』」。 20世紀所興起的女性解放、女權主義、性解放、先鋒精神等隨著全球化進程,滲透到了世界各個角落,它們的本意是尊重人性、解放婦女,但是,卻漸漸地成為解構家庭的另一推動力。21世紀,是一個信仰喪失、家庭破裂、男女關系混亂、同性戀劇增的世紀,這個被經濟關系扭曲、被工業機器大生產異化的時代,人們大多奉行利益至上、利己主義、及時享樂的觀念,大多數人都為自己想得過多,他們的自私也變得理所應該、他們的貪婪更加肆無忌憚,而自我犧牲卻被忘得一干二凈。社會上到處都是出逃的Mina,而Francesca卻成了人們昔日懷念的對象。所以說,在影片發行的21世紀,Mina是實際的典型,而Francesca卻成了理想的典型。 不僅如此,從上你會驚奇地發現,Francesca和Mina時代定位居然是互相循環的。這種循環時代定位,再次說明了愛情與義務並不是兩個矛盾,而是一個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他們之間對立統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換。社會婚姻的狀態,就由它們中佔主要地位的那一方決定。20世紀後期的社會,婚姻家庭的狀態就像那搖搖欲墜的比薩斜塔;到了21世紀,婚姻家庭的風崩離析就變成一股不可阻擋勢流。這其實就是愛情與義務,這兩個主次方面在進行的轉換與重心偏移時,在人類社會中的顯像表現。 圖松在亞類主題研究中的英雄主題,也提到了類似觀點,即那些所謂的英雄角色「由於適應性強、變化性大、有多種效用,不受敘述框架的約束,�6�1�6�1�6�1�6�1�6�1�6�1能夠把自身結合進某一世紀的思想特點和習俗趣味中去,能夠實際上呈現出各種甚至是極端矛盾的意義,能夠通過包容一切變異,使自身適應當代生活的各種細微差異。這樣主題學就同時成精神史。」 這兩部電影女主角的選擇,不就是人類婚姻精神史的一個側面嗎?他們從服從到反抗,再從放縱到收斂,不就是人類精神史重復的最好證明之一嗎?精神的重復,反映到客觀世界中,就是社會思潮、思想主義的循環往復。這所有一切,又再次論證了人類的歷史是重復的。 (三)總結綜上所述,藉助圖松對主題學的研究理論,筆者通過分析兩部影片的中女主角的的形象與時代定位,發現片中婚姻與義務的主題沖突都集中在了這兩位女性人物的思想沖突上,其實質就是對遵從人性與堅守婚姻道德的糾結。同時,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大眾對於婚姻與義務的選擇、或大眾的審美需要也是不同的。這體現在,影片所設定的60、70年代,Francesca是實際的典型,而 Mina是理想的典型;而影片發行的21世紀,Francesca是理想的典型,而 Mina是實際的典型。這種選擇怪圈、或審美怪圈,其一說明了愛情與義務並不是兩個矛盾,而是一個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他們之間對立統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換,且它們的每一次轉換與重心偏移都給人類社會的家庭結構帶來了變動;其二也是人類精神史循環往復的表現,人類行為重復的結果。所以,只要人類社會一直存在,愛情與義務將是永恆不變的社會文化主題。
⑺ 這個人叫什麼一個法國女演員忘記名字了,急求急求。
梅拉尼·羅蘭
性別: 女
星座: 雙魚座
出生日期: 1983-02-21
出生地: 法國,巴黎
職業: 演員 / 導演 / 編劇
更多外文名: 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