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問題孩子掙脫枷鎖的勇氣之路,你值得關注
一個失意的音樂家,走進充滿暴力的學校,誰也不曾想到,他會組建合唱團,用音樂拯救孩子的心靈;
一個被母親放棄了的孩子,用天使面龐隱藏魔鬼心腸,誰也不曾想到,他在音樂中覺醒,成為著名指揮家;
一群行為極端的問題學生,以調皮搗蛋為樂,在體罰懲戒中成長,誰也不曾想到,他們竟然在音樂中找到了歸屬感。
《放牛班的春天》2004年3月上映,法國音樂電影,講述的是,1949年法國鄉村,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被指派到一個叫「塘底教養院」的教養中心,用音樂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
開始有多絕望,最後就有多驚喜。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 人是可以改變的,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是對愛匱乏的痛苦吶喊。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有人說,這是一部能讓人因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流淌著洗滌靈魂的力量。
改變需要勇氣,自由需要勇氣。這些問題孩子如何掙脫枷鎖、如何擁有了勇氣?老師的潤物無聲如何展現?
他們的故事和蛻變,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啟發。
這所被稱為「塘底教養院」的學校,其實也是一所充滿暴力的監牢。
在這里,校長是牢頭,所有學生都是囚犯。這里大部分學生都是叛逆的孩子,他們想出一切能夠想出的辦法,對抗教師,對抗學校,對抗教育,他們不樂意學習。
一犯規,就體罰,是這里的常態。
問題1:校長與學生關系中的「權利斗爭」與復仇陷阱
這些學生的成長環境其實很糟糕,有的父母離異,有的父母雙亡,成長的道路上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導致他們的性格怪異,行為極端,因此調皮搗蛋成為家常便飯。他們是一群被家長和老師放棄了孩子。
更糟糕的是,學校處理犯錯學生的唯一手段就是暴力。在這里,如果有孩子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懲罰。如果三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六小時的禁閉,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
在這個過程,校長專制獨行,眼中只看到邪惡;學生叛逆,甚至謊話連篇,他們想出一切能夠想出的辦法,對抗教師,對抗學校,對抗教育。雙方很容易產生激烈的情緒,而且會用激動的情緒來壓制對方,特別是校長,通過濃烈的情緒+懲罰的手段來表達憤怒,你們不認可我是非常錯誤的事情;學生用沉默+謊話,表達復仇。
在阿德勒看來,不管是表達憤怒還是表達復仇,究其根源都是斗爭,「權力之爭」。而斗爭的根源都是想要獲勝,並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校長獲勝了嗎?他只是短暫的壓制住了學生,那是一種建立在虛無上的勝利,一吹即破。
人際關系中的「權利斗爭」與復仇的陷阱,讓人際關系成為困擾自己的煩惱。校長、學生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問題2:即使糟糕透頂,校長也願意保持現狀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三個孩子撬開櫃子,從馬修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他珍藏的樂譜,躲在廁所里翻看。學監聞訊趕來,馬修再一次聲明:「沒什麼」,但是卻被學監認為在亂搞。
馬修很憤慨地問了一句:凡事您只看到邪惡的一面?
學監的回答斬釘截鐵:在這里?沒錯!
明知現狀糟糕透頂,為什麼校長、老師都不嘗試去做改變?用阿德勒心理學去解釋,那是 因為「保持現狀更輕松」,不改變的話,不需要去冒險,可以持續待在舒適區,這里的一切熟知,在掌控中。糟糕,但是熟悉,並且習慣。
正如阿德勒所言,「 我們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 」,池塘之底學校中,校長每天憤怒傷身、與學生關系的劍拔弩張,看似很「不幸」,但這都是他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這種選擇「不幸」的時候,但是你要清楚的是: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里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校長藉助這種不幸,為自己的粗暴管理找到借口,在他看來,犯錯等於處罰,處罰的手段包括關禁閉、做義工、不準探視以及體罰責罵等等;老師們藉助這種不幸,為自己的不作為和離去找到理想借口。
學校、學生的改變,源於馬修老師的到來,他改變了這里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們找到了共同體感覺。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且看他的 改變三步曲:自我接納→全然信賴他人→為夥伴作出貢獻。
Step1:自我接納,接納現實的窘境
入職「塘底教養院」時,正值馬修老師的人生低谷,他剛一進入學校的大門,彷彿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上任第一天,就遇到校工被砸傷眼睛,上課被戲弄,學會在黑板上嘲諷他的外貌,給他起「禿子」的外號,趁他不注意偷他抽屜里的曲譜等惡作劇。
面對學生的捉弄,馬修心中做到的第一件事是: 課題分離,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學生們的惡作劇是學生的課題,而如何面對是他的課題。他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暴力鎮壓,反而一門心思為學生遮醜掩蓋,使得他們免於校長的懲罰。
所謂自我接納,就是,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麼」,但是,關於「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
學校惡劣的環境,是「被給予的」,馬修老師無力改變,但如何在這個環境中,去改變學生的成長軌跡,馬修老師找到了懷柔政策+音樂合唱的方法。
①第一堂課,學生搶了他的包用來嬉戲,吵鬧聲招來了校長。馬修不僅沒有向校長告狀,反而維護了他們。
②在課堂上,馬修找出了那位弄傷校工的學生勒蓋來克,但並沒有交給校長,也沒有用殘酷的方式懲罰,而是用另一種更加人性化的方法,讓他去彌補自己的過錯:讓勒蓋來克每天下課後去醫務室照顧被他弄傷的馬克森斯,直到痊癒為止。
③學生皮埃爾在黑板上畫了他禿頭的畫像,他看到後不僅沒發怒,反而一本正經地修改,幽默滑稽的情景,引得同學們鬨堂大笑。
從中,我們看出馬修非常懂得教育的藝術: 對於犯錯的學生,教會他勇於承擔責任和彌補自己的過失,比毫無理由的嚴苛懲罰更加重要。
馬修接納了自己的工作現狀,並不斷用智慧去改變現狀,這是他的自我接納。
這種方式潤物無聲,學生們也被他的教育方式影響,內心閃現越來越多的柔和。
Step2:全然信賴他人,相信每一個孩子性本善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別人。
馬修老師跟其他老師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信賴學生,相信 「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老師和家長對這群孩子都不抱希望,校長甚至說:永遠不要指望他們變好。馬修老師卻反駁: 永遠別說永遠,希望就在前方。
別人看到了孩子的頑劣、不可救葯,而馬修卻看到了他們的閃光點。
馬修讓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年齡,以及長大後想從事的職業。意外的是,每個人都寫下了夢想,他們有的想當消防員,有的想當拿破崙,有的想成為一個熱氣球駕駛員。
每個孩子的夢想,都是那麼美好。
有一天,孩子們唱歌罵馬修是禿頂,馬修不僅沒生氣,還很興奮地意識到:他們雖然唱的不怎麼樣,可是他們愛唱。
於是,他成立合唱團,並針對每個孩子的音色分出高中低音,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信賴他人是我們的課題,而他人是否值得被信賴是他人的課題。 馬修老師信賴學生,而學生也漸漸交付自己的信賴。師生之間,拿出了通過「他者信賴」進一步加深關系的勇氣,增加了人際關系的喜悅。
這群不被期待的孩子,在馬修老師那裡,被寄予厚望,這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找到了久違的自信和信賴他人。
Step3:為夥伴作出貢獻,讓每一個學生融入合唱團共同體
合唱團是一個集體,馬修組建合唱團時,針對每個孩子的音色分出高中低音,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從來沒有唱過歌的小派皮諾,馬修承諾教他唱歌,任命他為「合唱團指揮助理」;
五音不全的郭邦,因為個子較高,馬修讓他做了合唱團「活的樂譜架」;
習慣用冷漠武裝自己的皮埃爾,對音樂卻有著天生的靈性,馬修千方百計讓他加入到合唱團,這也成為他人生的重大轉機。
皮格馬利翁效應說: 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每一個學生都在合唱團這個共同體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即使後來被校長取消合唱團,學生們也和老師堅定地轉入地下,秘密進行著合唱練習。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人際關系始於「課題分離」,終於「共同體感覺」,也就是將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一種狀態。
當我們擁有共同體的時候,才會擁有歸屬感。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才能付出更多創造價值的努力。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 塘底教養院的學生之前正是由於缺乏愛的關懷,才造成了他們調皮搗亂的叛逆心理,而馬修的到來,則填補了這一空缺,同時還通過音樂讓他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喚醒了他們真善美的一面。
所以在馬修被迫離開學校時,他們一邊高唱馬修教給他們的歌,一邊將紙飛機撒得滿天都是。"那漫天飛舞的紙飛機,是我對您最誠摯的敬意。"
最好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馬修老師用改變三步曲,改變著自己,也深刻影響了學生。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愛,而知道自己值得被愛,正是救贖的開始。
這就是電影要告訴我們的: 池塘之底,亦可育出天籟之音。
② 法國電影 《紅》講的什麼
在瑞士日內瓦,年輕的女學生瓦倫丁在求學的同時又到一廣告公司兼職作了模特,其住處附近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叫奧古斯特,他正熱戀著一個叫卡琳的女孩。
瓦倫丁十分想念在英國出差的男友米歇爾,但米歇爾卻總在電話那頭傳來不信任的猜疑語氣,這使瓦倫丁很壓抑,與此同時,奧古斯特也在不遠處用電話傾吐著他對卡琳的愛情。
一天夜裡,拍完了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的瓦倫丁開車回家時不小心撞傷了一隻狗。狗的主人——一個老頭對此十分惱火,瓦倫丁一氣之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家。一天,康復的小狗竟跑掉了,瓦倫丁來到狗的主人家,意外地發現了這一個自稱是老法官的老頭正在竊聽別人的電話……
廣告攝影師主動追求著瓦倫丁,而瓦倫丁卻在深情思念著米歇爾,但是他的電話越來越少,甚至充滿了火葯味。那邊,奧古斯特給卡琳打的電話也始終沒人來接。
瓦倫丁和老法官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感情,他們互相頂撞,譏諷,挑動。為了看到瓦倫丁的反應,老法官竟跑到法院去自首,而奧古斯特這時正巧在法庭上。
老法官告訴瓦倫丁,他年輕時曾深愛過一個女人,誰知道竟在大學門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個有錢男人的懷抱里……不甘寂寞的奧古斯特爬到了卡琳窗戶前,見到的居然是女友和另一個男人在做愛……
奧古斯特決定去英國看朋友以暫時忘卻這塊令他痛苦的土地;瓦倫丁也終於下決心乘船去倫敦找米歇爾了。
一陣狂風暴雨過後,老法官在電視上看到了英法海峽傳來的噩耗:由法國開往英國的客輪因氣候問題不幸翻船,1400多人中僅7人倖存,電視鏡頭前出現了倖存者的面容。解說員在其後又介紹到:……其中有兩位瑞士人,23歲的學生瓦倫丁,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此刻,紅面襯托著他們那可愛又可悲的臉龐,他們好像認識,卻又非常陌生……
③ 求法國電影《你丫閉嘴》的法語影評,越多越好
喜歡法國電影的幽默手法,輕松,沒有任何誇張的特技,不會有太誇張的肢體語言太誇張的情節,但是能夠讓你笑得要抹眼淚,如虎口脫險,如你Y閉嘴。
電影的開頭,是鋼蛋打劫銀行(必須佩服翻譯人員根據發音直接翻譯為鋼蛋,貼切之極)。在打劫完的追捕過程中,他老人家直接進入一個電影院,裡面正在放映動畫片(好像是冰河時代),小孩子笑成一片,他龐大的個頭夾在小孩中間,笑得憨厚的臉上都要開出一朵花來。警察找到他把他帶走時,他還要掙扎著多瞄兩眼。我忍不住微笑,這么有童心的笨賊。
鋼蛋到了監獄之後,成功地讓所有和他同一個房間的犯人崩潰。他的話多且雜碎,逢人便以「你好,我是鋼蛋,蒙塔基人」為開場白,表達慾望強烈。盡管他本人沒有惡意,但是總是能夠燃起他人的怒火,嗷一聲朝他撲過來。偏鋼蛋個頭又大,壯得像頭牛,所以經常是別人被抬出。
監獄長怒火中燒,說鋼蛋兩個星期內已經逼瘋了五個犯人,一定要把他弄出去。他請來監獄的精神病院的大夫,一個慈眉善目的專家,為鋼蛋做精神鑒定。
可憐的老專家又崩潰在鋼蛋的手下。他說無論如何不能接收鋼蛋,他精神沒有問題。監獄長懇求再三,精神病專家專家堅定地拒絕,說,我們那裡是瘋人院,不是蠢人院。我的笑神經開始失控。
讓•雷諾出場了,對,就是殺手來昂中的那個殺手,在這里他還是個手腳利落的殺手,叫盧比,性情冷酷,從來不與人合作。盧比到了監獄之中,一言不發,拒絕透露任何事情。警方想要他開口,祭出了鋼蛋這個絕招。鋼蛋絮絮叨叨地說著,但是盧比冷峻無比,拒絕回應。鋼蛋打心裡喜歡上了盧比,希望能夠和盧比一起逃出去,合夥開家小酒館,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兩個朋友之家」。
盧比自殺,鋼蛋自殺,盧比進瘋人院,鋼蛋也強烈要求進瘋人院。他只是想和他心中的夥伴在一起。盧比自殺後,他獃獃地坐在那裡,眼神里的無助,像個迷了路的大孩子。聽說盧比要被送到精神病收容所,他著急地對大夫說,「我也是沉默從來不說話的人,如果不是對你,我從來不開口的」,拚命證明他也是個精神病。
他們一起越獄,一路上鋼蛋不停地製造麻煩,盧比崩潰抓狂無數次,但是無法甩掉他。盧比起先懷疑他是警察,後來又產生懷疑,極度困惑地問他,你到底是誰?
鋼蛋睜大他無辜的牛眼,說,我是鋼蛋呀,蒙塔基的鋼蛋!
只好且行且闖禍,麻煩若干,笑料若干,以及小感動若干。
盧比叫鋼蛋自首,說他會給一筆錢給他,他出獄後就可以開酒館了。鋼蛋一邊舔著手指上類似於果醬的消化葯,一邊說,我不能要,酒館的名字是兩個朋友之家啊。
盧比:可你怎麼會以為我是你的朋友呢?
鋼蛋驚愕地抬起頭,亂蓬蓬的頭發,用他招牌的無辜眼神盯著盧比,驚訝地說:難道你不是我的朋友嗎?然後繼續舔消化葯。
盧比終於放棄和他進行溝通,惡狠狠地說,「別吃了,你會拉肚子的。」
其實在這之前,盧比的心應該融化了吧。
電影的配樂輕松可愛,片尾曲節奏輕盈,不時響起「Tais-toi(你丫閉嘴)」。如果你想在某天笑得渾身發抖,笑得即使是陰霾天氣也似乎露出陽光來,且在大笑之餘,心裡還會狠狠地感動一下,看你丫閉嘴吧。
轉自豆瓣,原po昨日黃瓜,我認為寫得很好了。
望採納~
④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一開始通過入侵攝像頭找出車站發生爆炸案。。。
鱷魚巷
主演:sila agavaledavid noronaallen middletonSila agavale
導演:Britt Nichols
類型:恐怖驚悚科幻懸疑
時長:87分鍾
年代:2000
地區:美國
簡介
⑤ 勵志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一部電影看完,猶如礦業望天一般的音樂之聲回盪在耳際,久久不絕於耳,一雙雙真摯的眼睛所散發出的童貞之光能點亮人們的心靈。一張張純真的面孔流露出的對自由和博愛的嚮往和與望發人深省,天籟之音般的合唱好像皎潔的月光碟機趕走了黑暗中的恐懼,用愛心去感化孩子心靈又讓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校長的眼裡,這是一群難以馴服的野馬,一群無知的頑童,除了拳腳相加的教育,他們別無他法,連做似的管理方式讓人難以理解和接納,當然孩子們也是不能接受的,自然孩子是教育不好的,他們永遠都是一群不可早就之才,永遠都被人唾棄和責罵。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熱愛音樂勝過生命,才華難以施展,最終成為一所寄宿學校的學監。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嗎當孩子們都安靜的睡著了以後,他開始了他的音樂創作。當他發現他的創作被還不理解他的孩子們偷走的時候,他發瘋似地找回了他的寶貝,然而他原諒了這群難以管束的學生,當他發現孩子用自己特有的「音樂」嘲笑譏諷他的時候,他沒有生氣,卻出乎意料的發現了那個聲音是「眾里尋他千網路」中所忽然發現的天使。
他用音樂喚醒了孩子們的良知,他用音樂洗滌了孩子們的心靈,他用音樂獲得了孩子們的理解,他用音樂拉近了它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他的音樂是他用生命譜寫的,就好像他愛孩子是他善良的本性一樣沒有辦法不讓這群在校長的眼裡無可救葯的孩子喜歡他,相信他,愛他。當他要離開學校的時候,孩子們用他創作的歌曲為他送行,用他創作的歌曲挽留他,用他創作的歌曲驅趕對即將有降臨到他們身上的厄運的恐懼。歌聲穿透夜空,歌聲穿透田野,歌聲穿透了孩子們的心靈,歌聲把孩子們帶到了另一片天地,歌聲留下的是克萊門他的一片愛心,歌聲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
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學生,他們更需要我們的愛心和理解,更需要我們的關懷和溫暖,我們的一句話也許就能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我們的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也許就能讓孩子終身難忘,我們的言行對孩子是多麼的重要,我們的舉動對孩子有多麼深遠的影響。
星期天中午,電影頻道播了一本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因為曾在預告中看到過,感覺還不錯,於是完整地觀看了影片。
影片用倒敘的手法講了一個老師教育特殊兒童的故事。在一所感化院里,有許多行為偏執、叛逆頑劣的少年,院方的高壓政策激化了他們的逆反心理,經常發生嚴重的沖突。失意的音樂家馬修頂替不堪忍受的前任來代課,在深入了解孩子們的情況後,他採用正面、積極、激勵的教育方法逐漸取得了學生們的信任,並組建了合唱隊,用優美的音樂滋潤那些空虛的心靈。孩子們善良、天真的本性被逐漸激發出來,音樂方面的天賦也得到挖掘,其中一位成年後成了著名的音樂家。而馬修卻始終平凡地生活著。
整部影片的基調很平靜,但我卻被震撼了。當影片中響起孩子們聖潔、純凈的和聲,曾經頑劣的眼神里滿是專注與柔情,我的眼睛濕潤了。
馬修是個好老師,因為他了解這些孩子的心理,知道他們的需求。在長期的鄙視與壓制下,孩子們迫切渴望受人理解、被人尊重。而馬修的教育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人文關懷。馬修是個好老師,因為他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當他替某人隱瞞錯誤並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當他不歧視差生反而分派適合他們的任務,當他為了安慰傷心的母親而善意撒謊時,無不在傳遞這樣一種理念:滿足需求、情感先導;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看完片子的整個下午,我的心情都不能平靜,經常地回想其中的片斷,回想身邊的孩子與老師,回想自己的教育。
教育的價值在哪裡?教師的價值在哪裡?這部影片給了我很好的回答。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系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復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葯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遠弗介,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一位好老師如此重要,卻非常困難,因為面對一群不同個性,不同資質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師,最須要擁有的,對學生不要時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用愛心與信心,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跡,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記得上學期上雷老師的《教育原理》時,她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為了慈父般的愛。
整部電影使我感觸很深,的確這不僅僅只是一部教育意義深刻的電影。在被劇情牽動的同時,心靈也不禁震顫。將這群問題少年集中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中,他們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樣充滿生機。他們需要的,正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漸漸忽略的愛與呵護啊!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教師是十分偉大的。他們往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在學生失敗時說的那一句句鼓勵的話語,在學生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伸出的援助之手,還有很多很多……
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在簡單質朴的語言中,我豁然開朗: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隨時隨地都因為周圍發生的一切而改變。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著春天的絢麗多彩。然而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為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著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我們需要的就是這么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一聽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為是農村放牛娃的班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
這兩位老人是派皮諾和莫昂奇,他們曾經是「池塘之底」學校的學生。「池塘之底」,顧名思義,是最差的學校,是一所專為問題少年設置的寄宿學校。學校的建築陰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駁,學生好似井底之蛙、籠中之鳥,得不到愛的滋潤。這里的教育理念是「行動一反應」原則,如果有學生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若3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6小時禁閉,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
但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禿頂老頭兒,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在事業低谷期選擇來到「池塘之底」學校做了學監。他從不打罵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他讓不會唱歌的小派皮諾當副指揮,讓老走音的郭邦當架子。他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春天」。
和「池塘之底」學校里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僅擁有疼愛我的父母,還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學校就像我們的家,處處洋溢著蓬勃的朝氣。教學樓每層拐角處設有「溢香書吧」「彩虹閱讀」等閱讀角,讓我們走出教室,就進入書的海洋。樓內設立了充滿想像力的「氣象萬千」「奇思妙想」「E想天開」「童心飛揚」等活動天地。學校還組織了民族樂團、紙雕、快板、京劇、剪紙、古箏、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作為新苑小學的學子,我感到自豪。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得對:「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於怎樣培養教育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他們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
⑥ 《不留痕跡》這部法國電影,裡面那個中學同學怎麼就跳樓了呢還有那個女孩到底有沒有看男主角寫的信啊
那個跳樓的在監獄打電話約定11;30越獄 ,讓男豬腳准備一輛大貨車 可男豬腳沒准備 他准備自首 給小女孩寫了事情的經過 小女孩看了 到最後原諒他了 塞在他的衣服里了 那個跳樓就掛了
明白了么 ?
⑦ 十部值得看十遍的電影
一、《白日夢想家》 8.4分
《我不是葯神》是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制,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於2018年7月5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神油店老闆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葯「格列寧」獨家代理商的故事 。
2020年3月12日,《我不是葯神》發布日本版海報,片名譯為:薬の神じゃない,確定將於5月1日起在日本上映。
印度神油店老闆程勇日子過得窩囊,店裡沒生意,老父病危,手術費籌不齊。前妻跟有錢人懷上了孩子,還要把他兒子的撫養權給拿走。一日,店裡來了一個白血病患者,求他從印度帶回一批仿製的特效葯,好讓買不起天價正版葯的患者保住一線生機。
百般不願卻走投無路的程勇,意外因此一夕翻身,平價特效葯救人無數,讓他被病患封為「葯神」,但隨著利益而來的,是一場讓他的生活以及貧窮病患性命都陷入危機的多方拉鋸戰。
該片不僅是一部完成度極高少見的國產現實主義電影,同時也是一部用誠意來打破所謂制度壁壘並靠規矩的拍攝手法來贏得觀眾的作品 。
⑧ 求一部老電影的名字
法國電影《電視殺手》
英文名: Kamikaze
中文名: 電視殺手 | 神風
導 演: ( Didier Grousset )
主 演: ( Richard Bohringer) ( Michel Galabru) ( Dominique Lavanant) (羅邁尼·博林格 Romane Bohringer) ( Etienne Chicot) ( Harry Cleven)
上 映: 1986年11月29日
一個生活無聊而又極端討厭電視的發明家在自己的家中製造了一台電磁波發射裝置,可以通過電波將擁有殺傷力的信號反射回電視台。殺死直播節目中出現的人。兇手以此取樂。而當他的陰謀被發現時,軍方卻奪走了該裝置,准備用作戰爭武器。
⑨ 求一部法國電影關於女小偷的
<<千面佳人》,女主角:娜塔麗伍德Natalie Wood
講述一個嫁給銀行家的女郎(很漂亮)有偷竊癖,在自己辦的聚會上偷來賓的首飾,她想過過癮就歸還,但她奇怪的發現失主透露自己丟了首飾。後來知道保險公司會賠償,失主更本沒有損失。因此她很苦悶。
她找了一個心理醫生,但是也無法解決她的問題。
最後,她帶著假發去搶了自己丈夫的銀行的錢,希望能夠引發大家的關注。意外的是,警察抓了一個和她戴假發是貌似的女孩,並關進了監獄。
為了不讓這個無故的女孩替她蒙怨,她向丈夫和警察說出了事實,但是卻沒人相信她會搶自己丈夫的銀行。最後,她只好再次去搶,並帶錢自首。丈夫很後悔沒有及早關心自己的妻子,並原諒了她。
電影原名叫 Penelope (漢譯賊美人),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⑩ 《不忠》的電影結局是什麼
結局:愛德華去警察局自首。車在警察局門口停下,康妮再次阻攔,兩人擁抱,影片結束。
《不忠》是由阿德里安·萊恩執導,理查·基爾、黛安·萊恩、奧利維·馬丁內茲主演的劇情片,於2002年5月10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原本一對生活富裕的模範夫妻,在妻子有了外遇之後,丈夫在這種打擊下失去理智的故事。
影片評價:
該片有著極為明晰的故事線。理查.基爾的精湛表演使人們對愛德華這個角色深信不疑,有著西班牙人長相操著法國腔的奧利維耶-馬丁內茲他的表演也很成功,否則不會引起觀眾對電影的情慾糾纏有什麼思考。
該片與其說是一個以情節取勝的電影,還不如說是一部社會現象推理片,其中的敗筆顯而易見。按照東方文化的理解,理查·基爾的憤怒和失控是符合邏輯的,只是對演員的纖纖紳士形象有影響,最大的敗筆反而是他的那件不甚合身的T恤,似乎連體面都談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