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貞德的藝術形象
小說劇本
弗里德里希《奧爾良的少女》1801年
喬治·蕭伯納《聖女貞德》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Bertolt Brecht《屠宰場》描寫在現代(世界經濟危機)時她成了一位救世軍的積極分子。
Jean Anouilh 《雲雀》1953年視貞德為出生平民的少女,卻用著自己的熱情與愛國情懷促使當權者進行抵抗。
《西蒙·馬卡德的觀點》描寫在第二次戰爭中一位少女竭力喚醒周圍人去對抗德國侵略者,有著一如貞德對抗英格蘭的氣概。
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巾幗英雄貞德傳》或《貞德的個人的回想》虛構自傳 1896年
伏爾泰《處女》1739年 諷刺教會的敘事詩
佐藤賢一《雇傭兵皮埃爾》1996年
王領地寺院靜《黃金馬刺》1988年-1989年
藤本《貞德的一生》2001年
藤本《貞德暗殺》2001年
佐藤賢一《貞德》2004年
ジョゼフィーン・プール 《小人兒書 貞德傳》 2004年
本田透《我的紫苑》2007年
厚木隼《我們的貞德》2007年
東出佑一郎《Fate/Apocrypha》2012年 貞德為該作品中職階為Ruler(裁定者)的英靈
馬伯庸《貞德別傳》 年代不詳
歌劇和音樂
席勒歌劇《貞德》1845年
柴科夫斯基歌劇《奧爾良的少女》1878年-1879年席勒的作品同樣為柴可夫斯基所採用,歌劇名為《奧爾良少女》,而腳本則是由作曲家本人自己加工過的。這部歌劇中,貞德作為殉道者戰死於戰場上,但歌劇結尾,柴可夫斯基卻又忠實於原著:貞德遺體還是被執行了火刑。
阿爾圖·奧涅格《火刑台上的貞德》1934-1935年,清唱劇。
約翰G.B展覽《聖女》的戲劇音樂
凱特·布希《專輯Aerial》 2005
電影
《聖女的苦難》法國,1927年,導演: 卡爾·希奧多·德雷耶 Carl Theodor Dreyer
《Jannu.Dark》美國,1948年。
《火刑台上的貞德》義大利,法國,1954年。
《貞德審判》法國,1962年, 導演: Robert Bresson,ZDF/ 1969 Kino B
《貞德的愛和自由天使》《貞德的十字架》法國,1994年。
《貞德千古傳奇》美國,1999年。
《聖女貞德》法國,1999 年。導演: 呂克·貝松
《聖女貞德傳奇》加拿大 1999 年。莉莉·索博斯基主演
動漫
永井豪《蠻》1971年
美內《騎馬的武士》1975年
天川須美子《聖女貞德》1995年
安彥良和《聖女貞德》1995年-1996年
酒見賢一《貞德傳》1995年-1996年
秋里和國《少女》1995年-1996年
種村有菜《神風怪盜貞德》1998年-2000年
日丸屋秀和《黑塔利亞》第五季 2013年
雪広うたこ《魔界王子》2013年
游戲
《貞德》貞德的一生模擬RPG
《ナポレオン》ADK製作的對戰型格鬥游戲
《英法一百年戰爭》模擬
《帝國時代Ⅱ》第二戰役 聖女貞德
《劍刃風暴:百年戰爭》一百年戰爭的動作游戲,作為劇本的主角登場
《無雙大蛇2》貞德作為同是KOE旗下游戲的《劍刃風暴:百年戰爭》的主角以友情加盟的新武將身份登場
《Fate/Grand Order》手游,貞德是職階Ruler(裁定者)的英靈
《拿破崙》故事中作為敵人登場人物登場
《聖女貞德》 LEVEL5開發的PSP平台一款S·RPG游戲
《文明3》中,貞德作為法國文明領袖出現
其他
1964年,法國海軍的「貞德」號直升機母艦。
貞德 Da Arc 日本搖滾樂隊
Ⅱ 神風怪盜貞德
我先發一個人物檔案:)
姓名:日下部瑪倫/日下部麻呂
真實身份:怪盜貞德
生日:5月30日
星座:雙子座
年齡:16
身高:154cm
體重:43kg
血型:A型
專長:藝術體操
興趣:運動
最喜歡的食物:奶汁烤菜
最討厭的食物:青椒
最喜愛的科目:國語
最討厭的科目:數學
性恪:堅強,認真,好勝,寂寞,純潔
任務:封印誕生於黑暗的惡魔
成為怪盜貞德的原因:為了使自己變得堅強,借准天使芙茵/妃茵的力量,變成神風怪盜貞德.
開場白:剛強同認真,無敵同美麗絕倫,精神同勇氣,神派來的使者,怪盜貞德現在出場了!
封印的對白:我貞德奉神之名將所誕生於黑暗的惡魔全部封印在這里!將軍~
退場白:今晚的虛假美麗我又拿到手了~
姓名 :名古屋稚空
真實身份:怪盜仙巴/怪盜辛巴達
年齡:16
生日:9月27日
星座:天秤座
身高:175cm
體重:55kg
血型:A型
興趣:閱讀
專長:釣馬子
最喜歡的食物:奶汁烤菜
最討厭的食物:沒有
最喜歡的科目:數學,物理
最討厭的科目:沒有
個性:輕浮,專一,認真,愛讀書,好色
任務:令瑪倫放棄做貞德
成為怪盜仙巴/怪盜辛巴達的原因:被身為貞德的瑪倫/麻呂吸引.由黑天使亞薩斯/亞克瑟斯的力量,變成怪盜辛巴達/仙巴,妨礙貞德.
開場白:海洋的定律,是我的宿命!怪盜仙巴/辛巴達!參上!
姓名:亞薩斯/亞克瑟斯=亞克瑟斯達姆
轉世:水無月 心時
生日:不詳
血型:不詳
身高:18cm/180cm
體重:128g
興趣:野餐/午睡/打盹
專長:傳遞
最喜歡的食物:熱香餅
最討厭的食物:蕃茄
個性:有點迷糊
姓名:菲.翡雪/芙茵/妃茵=妃茵斐修
轉世:名古屋 魚月
生日:不詳
血型:不詳
身高:16cm/161cm
體重:120g/50kg
興趣:編織
專長:說教
最喜歡的食物:熱香餅
最討厭的食物:香菇
個性:與瑪倫/麻呂相似
姓名:東大寺都
生日:1月21日
星座:水瓶座
年齡:16
身高:162cm
體重:45kg
血型:B型
專長:藝術體操,口不對心
興趣:運動
最喜歡的食物:烏龍面
最討厭的食物:茄子
最喜愛的科目:體育
最討厭的科目:國語
性恪:孤傲,堅強,認真,好勝
姓名:水無月大和
生日:12月31日
星座:山羊座
年齡:16
身高:161cm
體重:50kg
血型:A型
專長:讀書
興趣:讀書
最喜歡的食物:魚
最討厭的食物:泡菜.酸菜
最喜愛的科目:國語
最討厭的科目:音樂
性恪:膽小,怯懦,陰沉鬼(之後變得開朗,有勇氣)奮力不懈
神風怪盜貞德》背景資料
來源:ChinaRen -- 社區
《神風怪盜貞德》背景資料
法國聖女貞德(Joan of Arc, St.)傳說
貞德(Joan of Arc)(約1412–1431),法國愛國者和烈士,有「奧爾良的女兒(the Maid of Orleans)」之稱,她在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中阻止了英軍佔領法國。貞德出生於棟雷米(Domremy)的農民家庭,12歲時聽到聖米迦勒(St. Michael)、聖凱瑟琳(St. Catherine)和聖瑪格麗特(St. Margaret)的召喚,呼喚她把法國從英國的統治中拯救出來,又叫貞德剪去長發,穿上男性服裝。她晉見法國太子,並獲准指揮為解救奧爾良而徵集的軍隊。貞德身穿白色鎧甲,揮舞軍旗,於1429年5月進入奧爾良,逼使英軍撤退,於同年7月17日在蘭斯大教堂擁戴太子在蘭斯加冕為查理七世。貞德再率軍去解救貢比,不幸被俘,並被盧森堡的約翰出賣給英國人。1430年以異端、巫術和穿著男性服裝的罪名接受審判,由英國人操縱的教會法庭宣判有罪,14個月後的5月30日於盧昂(Rouen)被判火刑處死,當時只有十九歲。1456年進行審訊獲得平反。1909年本篤十五世(Benedict XV)祝福貞德並於1920年封貞德為聖徒,即聖女貞德(Joan of Arc, St.)。
★每年的5月30日為紀念聖女貞德的節日。
DiveintoShine
【歌詞大意】
就在眼前
再過一會兒
夢想已經來到不遠處
雖然只有微弱的預感
我仍然支撐著
在這黑暗的沒有盡頭的迷路里
強者知道自己的弱點
迎著閃耀的風
向著廣闊的天空
飛翔吧
Dive into Shine!
黑暗終會
變成光明
因為我確信
那一刻(一定會到來)
DiveintoShine
【dick version】
已經來到眼前
只是一剎那
夢想已經來到眼前
雖然只有微弱的預感
我依然堅持著
在無盡的黑暗迷路里
強大是明白自己的弱點
迎著閃耀的風
向著廣闊的天空
飛翔吧
接受光輝的洗禮
黑暗終將
變成光明
因我確信
那一刻
種村 有菜
性別:女
生日:不祥
聯系地址:神田郵便局 集英社RIBON
E-Mail:
主頁:
詳細介紹:
作品簡介
IBN依音 全1卷
小鰍的憂郁 全1卷
神風怪盜貞德 全7卷
時空異邦人KYOKO 即刊
畫風華麗細致,個人化,畫出來的女孩可愛的要死。因此受到大家的喜愛,上色鮮艷,這些就是有菜老師漫畫的特色。自認為很不會畫男生,但畫出來的男生卻很帥,從幼兒園開始就很喜歡畫畫。 第一次投稿是高二的時候,出道時間則是高中畢業的春天,喜歡起司蛋糕&海豚這種海洋生物,也很喜歡花,沒有MUSIC就無法畫畫。 在她的漫畫中,共同的一點是"絕對戀愛至上",這場戀愛不是虛構的是出道後第四部作品(收錄在小鰍的憂郁),浪漫的雨中主角是出道後第二部作品(收錄在小鰍的憂郁),第二次的戀愛是出道作品(收錄在小鰍的憂郁)
神風怪盜貞德故事內容
麻呂是個女高中生,同時也是韻律體操隊的隊員,但其實她真正的身分是——神風怪盜貞德!!專門收服潛藏在圖畫里的惡魔,有一天麻呂身邊出現了一個轉學生——名古屋稚空。
而這時怪盜辛巴達也出現了,並向貞德提出挑戰…………
Ⅲ 電影《時間線》的劇情描述的是法國歷史上那一次具體的事件和人物
是英法百年戰爭期間
百年戰爭是1337年到1453年發生在英國和法國之間大大小小戰役的總稱。中世紀,英國諸王又通過一系列與法國的聯姻,都成為法國諸王大片領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終於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蘭西王國」的繼承權。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繼承權。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佔領耶訥,百年戰事遂起。
除王位繼承外,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也是爭奪目標。這個地區與英國經濟往來密切。法國1328佔領該地後,英王「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確保原料來源,支持英國反法,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嫌隙加深,也更進一步將兩國導向戰爭。
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勝),1340英海軍重創法海軍,1346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休戰10年後,在普瓦提埃戰役(1356年)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徵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於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1357巴黎起義和1358扎克雷起義。1360法國被迫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把盧瓦爾河至俾里牛斯山以南領土割讓給英國。
第二階段(13691380年法勝),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整頓稅制,改編軍隊。用佣軍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建立野戰炮兵和新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元帥),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用突襲和游擊,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鑒於國內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停戰協定。
第三階段(14151424年英勝),法國因國內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內訌、農民和市民起義,英國乘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百年戰爭以「阿金庫爾」戰役最著名,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率軍奮戰兵力超過自己幾倍的3萬名法軍--法國騎兵,歐陸最優秀的武士。那天清晨,在靠近法國阿金庫爾村的狹窄耕地里,亨利五世軍隊排好陣仗:弓箭手在側翼,中間是盾牌兵。這一天,是法國的災難,與英國的榮光。「亨利五世」與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和約,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都先後猝死。
第四階段(14241453年法勝),隨著群眾參戰,游擊戰更加激烈,尤其在諾曼第。領導法國反抗英國侵略的是「貞德」(Joan of the Arc)。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1428年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封她「戰爭總指揮」。她旗綉「耶穌馬利亞」,跨馬率兵三、四千人,5月8日,就把受困半年多的奧爾良解圍了。接著,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斗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逼退回城時,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1431年5月29日上午,貞德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重燃法國人民極大憤慨和愛國激情,在人民壓力下,法國當局整頓軍隊,1437取回巴黎,1441收復香檳,1450奪回曼恩和諾曼第,1453又收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方結束。
Ⅳ 呂松.貝克的電影作品
1,《尼基塔》
《尼基塔》是由呂克·貝松執導,安妮·帕里洛德、馬克·迪萊特等人主演的一部愛情片,於1990年2月21日上映。該片講述了不良少女尼基塔從一個死囚變成特工殺手,然後在普通生活中遭遇愛情,陷入認同危機的故事。
2,《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是呂克·貝松執導的紀錄片。影片講述亞特蘭蒂斯是傳說中一片位於大西洋底下被淹沒的神秘陸地的故事,影片通過唯一的演員動物,帶領觀眾進入美麗的海底世界。
3,《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由呂克·貝松編劇並執導,讓·雷諾、加里·奧德曼、娜塔麗·波特曼主演的動作片,該片於1994年9月14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名職業殺手萊昂無意間搭救了一個全家被殺害的小女孩瑪蒂爾達,他和小女孩互生情愫,最後他為了救瑪蒂爾達而身亡的故事。
4,《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是呂克·貝松執導,米拉·喬沃維奇等主演的歷史電影。影片改編自法國民族英雄貞德的故事,講述的是英法戰爭時,貞德所帶的軍隊成功解放了奧爾良和蘭斯,輔佐儲君加冕成王。但貞德在之後的戰斗中被捕時卻無援兵來救,最終被處以火刑燒死。
5,《第五元素》
《第五元素》是1997年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由呂克·貝松執導,布魯斯·威利斯、加里·奧德曼、伊安·霍姆和米拉·喬沃維奇等聯袂出演。影片於1997年5月7日在美國上映。
Ⅳ 推薦電影
我看了一下前面人的回答,挑了「七重人格偵探」的目錄,修改了一些錯誤,又刪減了一些大片或我覺得你應該看過的,此外還增加了幾部應該對你胃口的,希望適合你。看電影是看心情,我看的片子也很雜。既然你喜歡杜琪峰和北野武,《兩桿大煙槍》、《一條叫旺達的魚》、《黑店狂想曲》、《低俗小說》、《搏擊俱樂部》、《罪惡之城》、《天生殺人狂》 等等應該絕對推薦。昆汀的片子、朴贊郁的《老男孩》、科恩兄弟的片子等你都應該會喜歡。
這是我的推薦,沒有整理順序,想到看過的就寫了。
《天才瑞普利》1、2,《心靈捕手》、《蝴蝶效應》 。
《劫後重生》
《雷霆救兵》
《十二羅漢》
《十二猴子》
《黃金三鏢客》
《八部半》、《猜火車》 不可不看。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
《這個殺手不太冷》和《碧海藍天》呂克貝松的,後者是個人相當喜歡的電影之一,不過他的《亞瑟……》讓人失望。
《一樹梨花壓海棠》 ,本身沒什麼,根據洛麗塔改編的電影,但是結尾部分確是相當的搞笑。之匆匆看了一遍,有待細細回味一番。
《異型》
《沉默的羔羊》 恐怖片。心理恐怖果然更勝一籌,不過都是老電影了,漢尼拔的故事大家也都熟悉,現在看起來有點效果較差。
《費城故事》
《海上鋼琴師》
《再見列寧》 ,《狗臉的歲月》,較為輕松溫馨的片子,講親情的。
《大魚》 ,奇幻的親情故事,蒂姆伯頓充滿溫情的片子,他的《聖誕夜驚魂》也很有意思。《僵屍新娘》你應該知道。
《記憶碎片》
《搏擊會》、《殺死比爾》、《罪惡之城》不可不看 。
《獵鹿人》
《神秘河》
《太陽帝國》
《狙擊電話亭》
《飛越瘋人院》
《閃靈》 ,這是經典,據說女人們都會覺得很恐怖,男人們覺得沒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不過恐怕二十年後我還是覺得很恐怖。
《人猿星球》
《美國麗人》
《紅磨坊》
《諾丁山》
《英國病人》
《局內人》
《發條橙》
《莫扎特》
《上帝之城》
《滑動門》
《油炸綠番茄》
《生死時速》
《狗鎮》
《聖誕夜驚魂》
《偷心》
《逍遙法外》
《七宗罪》
《情書》
《燕尾蝶》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七武士》
《羅生門》
《影子武士》
《座頭市》
《大逃殺》
《斷頭谷》
《理發師托德》
《剪刀手愛德華》
《老男孩》
游戲我不太熟悉,對不起了。
Ⅵ 求威爾第歌劇《貞德》(Giovanna D'Arco)詳細中文劇情介紹
演出歷史
The opera, Verdi's seventh, had its first performance at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on February 15, 1845.歌劇,威爾第的第七,已經於1845年2月15日其在斯卡拉劇院 , 米蘭 ,第一次執行。 The original Giovanna was Erminia Frezzolini, who had previously appeared in Verdi 's (and Solera 's) 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 two years earlier.原來焦萬是埃爾米尼婭弗雷佐利尼,誰曾出現在威爾第氏(和索萊拉氏) 本人倫巴第crociata兩年前。 She was paired with her husband, tenor Antonio Poggi, as Charles, King of France.她與她的丈夫配對,男高音安東尼波吉,查爾斯,法國國王。 Baritone Filippo Colini portrayed Giovanna's father Giacomo.男中音菲利普Colini描繪焦萬的父親賈科莫。 Critics were rather dismissive of the opera; Verdi himself esteemed his work but was unhappy with the way it had been staged, and vowed never to set foot on the stage of La Scala again. [ 1 ] (Indeed, the Milan theater would have to wait for 36 years to stage another premiere of a Verdi's work - the revised version of Simon Boccanegra ). [ 2 ] Nonetheless, the opera was positively received by the audience and went on for 17 performances. [ 3 ]評論家是比較不屑一顧的歌劇,威爾第本人尊敬他的工作,但與它一直上演的不幸,並發誓決不上設置的斯卡拉階段腳了。[1](事實上,AC米蘭將不得不劇院等待36年的階段,另1威爾第的作品首演-的西蒙博卡內格拉修訂版)。[2]然而,歌劇是積極的觀眾歡迎,並持續了17演出。[3]
For the opera's first proction in Rome, three months after the Milan premiere, the plot had to be cleared of any direct religious connotations by order of the papal censor.對於歌劇在羅馬,3個月後的第一個生產米蘭首演,該地塊已成為任何直接的宗教內涵清除由教皇檢查員秩序。 The title was changed to Orietta di Lesbo , the setting was shifted to the Greek island and the heroine, now of Genoese descent, became a leader of the Lesbians against the Turks. [ 4 ] [ 5 ] [ 6 ]標題改為Orietta迪Lesbo的設置被轉移到希臘的島嶼和女主人公,現在熱那亞後裔,成為了女同性戀對土耳其人的領導者。[4] [5] [6]
For the next 25 years Giovanna d'Arco had steady success in Italy, while it was also presented elsewhere in Europe. [ 3 ] Later though, it started to sink into oblivion.在接下來的25年焦萬達爾庫已穩定在義大利取得成功,也有人提出了在歐洲其他地方。[3],但後來,它開始逐漸被淡忘。 In 1951 Renata Tebaldi played the title role in Naples, Milan (a studio-recorded broadcast) and Paris, in a tour that led to further revivals. [ 3 ] However, the opera has been rarely staged in modern times. 1951年雷納塔巴爾迪所起的作用在那不勒斯冠軍,AC米蘭(1工作室錄制的廣播)和巴黎在導致進一步的復興之行。[3]然而,歌劇已經很少近代舉行。
Its US premiere was given in 1966, in a concert performance at Carnegie Hall , New York, with Teresa Stratas in the title role [ 3 ] [ 7 ] .在美國首演是在1966年獲得了與鄧麗君拉塔斯在卡內基音樂廳 ,紐約,音樂會表現在標題中的作用[3] [7,]。 Its first stage performance in the US was given in 1976 by Vincent La Selva (now of the New York Grand Opera) at the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在美國的第一階段的表現給予文拉塞爾瓦 (現為紐約大歌劇院)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於1976年。 NYGO also gave the opera in 1983 and in 1995, the latter as part of its "Viva Verdi!" NYGO還介紹了1983年的歌劇,於1995年,作為後者的一部分,它的「威爾第萬歲!」 festival of all of the composer's opera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 8 ] Another notable perform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a concert version at Carnegie Hall with June Anderson and Carlo Guelfi (May 1996) in a presentation by the Opera Orchestra of New York . [ 9 ]節日的時間順序作曲家的歌劇所有。[8]中的另一個美國著名的表現與茱和卡羅圭爾菲(1996年5月)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由紐約歌劇樂團的演示版。[ 9]
The opera was also performed in concert at Avery Fisher Hall in 1985, with Welsh soprano Margaret Price , Carlo Bergonzi and Sherrill Milnes . [ 10 ]該歌劇還演出音樂會艾弗里費雪廳於1985年,威爾士女高音瑪格麗特價格 , 大師貝爾貢齊和謝里爾米爾恩斯 。[10]
Fully staged proctions were mounted by the San Diego Opera in June 1980 as part of its short-lived "Verdi Festival" [ 11 ] , and by New York City Opera in 1999, with Lauren Flanigan . [ 12 ] A staged version of the opera was given at the Royal Opera, London in June 1996 with Vladimir Chernov as Giacomo and June Anderson as Giovanna.充分發動製作共舉辦1980年6月在聖地亞哥歌劇院作為其短命「威爾第節」[11],和紐約市歌劇院於1999年, 勞倫弗拉尼 ,部分。[12]甲上演的歌劇版給予在皇家歌劇院,倫敦與弗拉基米爾作為賈科莫和茱 切爾諾夫的焦萬1996年6月。
The Teatro Regio di Parma presented the opera in 2008 as part of its "Festival Verdi". [ 13 ] and there was a 2008 proction mounted in Rouen in France that same year.在帕爾瑪雷焦歌劇院介紹,作為其「威爾第節」。[13的一部分,在2008年歌劇],並有一個2008年生產安裝在法國的魯昂 ,同年。
The opera will be performed by Sarasota Opera in 2010 as part of its "Verdi Cycle" of all of the composer's operas by 2013.歌劇院將演出在2010年的一部分由薩拉索塔歌劇院的「威爾第周期的作曲家的歌劇所有的」到2013年。
[ edit ] Roles [ 編輯 ] 角色
Role角色 Voice type語音型 Premiere Cast, 15 February 1845 [ 14 ]首演演員,1845年2月15 日[14]
(Conctor: - ) (指揮: - )
Giovanna焦萬 soprano 女高音 Erminia Frezzolini 埃爾米尼婭弗雷佐利尼
Carlo VII, King of France卡羅七, 法國國王 tenor 男高音 Antonio Poggi 安東尼波吉
Giacomo, shepherd and father of Giovanna賈科莫, 牧羊人和焦萬父親 baritone 男中音 Filippo Colini 菲利普Colini
Talbot, an English Commander塔爾博特, 英國指揮官 bass 低音 Francesco Lodetti弗朗西斯羅德蒂
Delil, a French officer德利爾, 一名法國軍官 tenor男高音 Napoleone Marconi拿破崙街馬可尼
French and English soldiers, French courtiers, villagers, nobles, angels, demons - Chorus 法國和英國士兵,法國侍臣,村民,貴族,天使,惡魔-合唱
[ edit ] Synopsis [ 編輯 ] 簡介
Time: 1429時間:1429
Place: Domrémy, Rheims and near Rouen, France地點:多雷米,蘭斯和附近法國魯昂
[ edit ] Prologue [ 編輯 ] 序幕
Scene 1: The French village of Domrémy 場景1:法國的棟雷米村
Charles (the not-yet-crowned King of France) describes to his officers and the villagers his vision of the Virgin Mary commanding him to surrender to the invading English army and laying down his weapons at the foot of a giant oak tree.查爾斯(即在尚未加冕的法國國王)介紹了他的人員和村民的聖母瑪利亞的視野命令他投降,英國軍隊入侵,並且訂定在一個巨大的橡樹腳下他的武器。 (Aria: Sotto una quercia parvemi - "Beneath an oak I seemed"). (詠嘆調: 猝倒烏納橡樹parvemi - 「下方的橡樹我似乎」)。 Later, he expresses his frustration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being a ruler.後來,他表示他與挫折的限制是一個標尺。 (Aria: Pondo è letal, martirio - "A deadly burden, a torment"). (詠嘆調: 龐多è letal,martirio - 「一個致命的負擔,折磨」)。
Scene 2: A forest 場景2:森林
By a giant oak tree, Giacomo prays for the safety of his daughter Giovanna, who before she falls asleep by a nearby shrine offers prayers to be chosen to lead the French forces.由一個巨大的橡樹,因為女兒的安全,焦萬,誰在她睡著了附近的神社提供被選為法國部隊領導賈科莫祈禱祈禱。 (Aria: Sempre all'alba ed alla sera - "always at dawn and in the evening"). (詠嘆調: 森普雷all'alba版爾阿拉晚報 - 「永遠在黎明和傍晚」)。 Suddenly, Charles arrives, prepared to lay down his arms at the base of the tree.突然,查爾斯抵達,准備放下在樹的根基他的懷里。 Meanwhile, the sleeping Giovanna has visions in which angels ask her to become a soldier and lead France to victory.與此同時,睡焦萬設想,其中有天使讓她成為一名士兵,導致法國的勝利。 She cries out that she is ready to do so.她哭了,她已准備這樣做。 Charles overhears her and thrills at her courage.查爾斯無意中聽到她和她的勇氣刺激。 Her father Giacomo weeps, believing that his daughter has given her soul to the Devil out of her devotion to the future King.她的父親賈科莫哭泣,認為他的女兒給了她靈魂的魔鬼,她奉獻出對未來的國王。
[ edit ] Act 1 [ 編輯 ] 第一幕
Scene 1: Near Reims 場景1:近蘭斯
Commander Talbot of the English army tries to convince his discouraged soldiers that their imminent surrender to the French is not e to forces of evil.指揮官的英國軍隊塔爾博特試圖說服他投降,他們即將對法國並不是由於黑惡勢力氣餒士兵。 Giacomo arrives and offers up his daughter, believing her to b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il: Franco son io - "I am French, but in my heart..."賈科莫到達,並提供了他的女兒,相信她是下了魔鬼的影響: 佛朗哥子網 - 「我是法國人,但我的心...」 and So che per via dei triboli - "I know that original sin...". 掃車每通過台達電子特里博利 - 「我知道原罪...".
Scene 2: The French court at Reims 場景二:在法國蘭斯法庭
Preparations are under way for Charles' coronation.目前正在准備查爾斯加冕方式。 Giovanna longs for her simple life back home.焦萬多頭她簡朴的生活回國。 (Aria: O fatidica foresta - "O prophetic forest..."). (詠嘆調:Ø fatidica福雷斯塔 - 「啊,預言森林..."). Charles confesses his love for Giovanna.查爾斯坦承他對喬萬愛。 She withdraws despite her feelings toward the King, because her voices have warned her against earthly love.盡管她撤回對國王她的感情,因為她的聲音也警告人間愛她。 Charles is taken to the Cathedral at Reims for his coronation.查爾斯帶到大教堂為他加冕的蘭斯。
[ edit ] Act 2 [ 編輯 ] 第二幕
The Cathedral square 大教堂廣場
The villagers of Reims have gathered in the Cathedral square to celebrate Giovanna's victory over the English army.蘭斯村民們聚集在大教堂廣場舉行大型慶祝活動的英國軍隊焦萬的勝利。 The French soldiers lead Charles into the Cathedral.法國士兵帶領大教堂查爾斯。 Giacomo has decided he must repudiate his daughter who, he believes, has entered a pact with the Devil.賈科莫已經決定他必須拋棄他的女兒誰,他認為,進入與魔鬼達成了協議。 (Aria: Speme al vecchio era una figlia - "An old man's hope was a daughter"). (詠嘆調:Speme基地韋基奧時代烏納菲利亞 - 「一位老人的希望是女兒」)。 He denounces her to the villagers (Aria: Comparire il ciel m'ha stretto - "Heaven has forced me to appear") and they are persuaded, although the King refuses to listen.他譴責她的村民(詠嘆調:Comparire一CIEL的m'ha密接和應 - 「天已迫使我出席」),他們說服了,雖然國王不聽。 Charles pleads with Giovanna to defend herself, but she refuses.查爾斯懇求焦萬為自己辯護,但她拒絕。
[ edit ] Act 3 [ 編輯 ] 第三幕
At the stake 在股權
Giovanna has been captured by the English army and is awaiting her death at the stake.焦萬已被抓獲的英國軍隊,正在等待她在死亡的股份。 She has visions of battlefield victories and begs God to stand by her, explaining how she has shown her obedience by forsaking her worldly love for the King as the voices had commanded.她在戰場上的勝利理想和迴避上帝站在她,解釋她是如何證明她所拋棄世俗國王愛她服從他的指揮的聲音。 Giacomo overhears her pleas and recognizes his error.賈科莫無意中聽到她的請求,並承認他的錯誤。 He loosens his daughter's bonds and she escapes.他松開他女兒的債券,她逃脫。 She rushes to the battlefield to turn French defeat into victory once more.她急忙戰場,把勝利的法國再次失敗。
Giacomo pleads with the King, first for punishment and then for forgiveness, which Charles grants.賈科莫懇求國王,懲罰先原諒,這查爾斯贈款。 Charles learns of the French victory on the battlefield but also of Giovanna's death.查爾斯學習而且焦萬去世的法國在戰場上的勝利。 (Aria: Quale al più fido amico - "Which of my truest friends"). (詠嘆調:Quale基地博客旺旺英語菲美柯 - 「哪我最真實的朋友」)。 As her body is carried in, Giovanna suddenly revives.由於她的身體進行,焦萬突然復甦。 Giacomo reclaims his daughter, and the King professes his love.賈科莫回收他的女兒,國王自稱他的愛。 The angels sing of salvation and victory, as Giovanna dies and ascends into heaven.天使唱的拯救和勝利,焦萬模具及升天升天。
[ edit ] Recordings [ 編輯 ] 錄音
Year年 Cast演員
(Giovanna, Carlo VII, Giacomo) (喬萬,卡羅七,賈科莫) Conctor,指揮,
Opera House and Orchestra歌劇院和樂團 Label標簽
1951 1951年 Renata Tebaldi , 雷納塔巴爾迪 ,
Carlo Bergonzi , 卡羅貝爾岡齊 ,
Rolando Panerai 羅蘭沛納海
Alfredo Simonetto,阿爾弗雷多西莫內托,
RAI Symphonic Orchestra and Chorus 賴交響樂團及合唱團 Audio CD: Melodram音頻CD:Melodram
Cat: 27021貓:27021
1972 1972年 Montserrat Caballe , 蒙特塞拉特卡巴耶 ,
Placido Domingo , 多明戈 ,
Sherrill Milnes 謝里爾米爾恩斯
James Levine , 詹姆斯列文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倫敦交響樂團 ,
Ambrosian Opera Chorus 安布羅歌劇院合唱團 Audio CD: EMI Classics音頻CD:EMI古典
Cat: 7-63226-2貓:7-63226-2
1990 1990年 Susan Dunn , 蘇珊鄧恩 ,
Vincenzo La Scola,溫琴拉斯科拉,
Renato Bruson 雷納托Bruson Riccardo Chailly , 里卡多夏伊 ,
Teatro Comunale di Bologna Orchestra and Chorus. 博洛尼亞市府劇院樂團及合唱團。 (Staged and directed by German film maker Werner Herzog ) (分級,並指示由德國電影製片人維爾納赫爾佐格 ) DVD: Kultur影碟: 屈爾蒂爾
Cat: D4043貓:D4043
Ⅶ 尋找一部以歐洲為背景的電影名字,大概講述18、19世紀的事。
《聖女貞德》又名 聖女貞德傳奇1999年拍的。
神秘、純潔、壯烈,不論用什麼詞來形容她,都不能否認,貞德作為一個從未上過學的農家少女,她的一生可謂轟轟烈烈。 貞德1412年出生在法國一個偏僻的村莊,當時正執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大片領土已被英國佔領。此外,法國國內還爆發了內戰,勃艮第公爵背叛了自己的祖國,站在了英國一邊。 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和法國國王查理六世於1422年相繼去世後,繼位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還只是一個孩子。雖然英國宣稱他同時擁有英國和法國的王冠,但法國王太子查理卻不想放棄他的地位。可是,他要想成為法國國王,就必須在蘭斯舉行加冕儀式,而這個地方已被英國佔領。 此時,貞德已經13歲了。她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祈禱。她經常聽到空中傳來奇怪的聲音,並看到奇怪的幻象。這個神秘的聲音告訴她,她的使命就是重振法國,幫助王太子查理成為法國國王。為此,她必須著男裝,執利刃,統率軍隊,沖鋒陷陣。 就 一天,貞德外出歸來,發現她的村莊已被英軍蹂躪。她躲在櫃中,目睹了英軍強奸並殺害了她18歲的姐姐。這場悲劇後,她被送到鄰村的叔叔家生活。誰也想不到這個純真的小姑娘會作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來。 聖女貞德 的海報(2張)可是這個不滿20歲的少女,卻面對世界宣布她將擊敗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並解放她的國家。17歲的她面見王太子查理,宣稱她帶來了上帝的意旨,要求查理給她一支軍隊去抵抗英軍。查理最終答應了她的要求。 兩個月後,身披白甲的貞德率領她的軍隊在盧瓦爾河畔的戰略要地奧爾良奇跡般地擊敗了英軍。法軍隨後節節勝利,查理也最終如願以償地登上了法國國王的寶座。 可是,貞德卻在不久之後的一次戰斗中被勃艮第人捉住並送給了對她恨之入骨的英國人。19歲的時候,她被判作女巫燒死。 25年後,她被追授聖女的稱號。1920年,她又被封為聖徒,成為人們供奉的偶像。看來她註定將成為無休止爭論的焦點。 本片製作共耗費了一年的時間,是享有國際聲譽的大導演呂克-貝松的最新力作。其全明星的演員陣容包括曾主演《第五元素》的米拉-約沃維奇(飾貞德)、兩獲奧斯卡獎提名的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查理七世)和奧斯卡影後費-唐納薇等。 聖女貞德的故事已被多次搬上銀幕,但本片可謂這一題材中最具視覺震撼力和可信度的一部。只有呂克-貝松才能拍得出這般華麗、壯觀的場景!
Ⅷ 電影達人請進。。。
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為「電影奇才」一點也不為過,這位以史詩片《辛德勒名單》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導演,他的知名度卻以《大白鯊》、《E.T.》、《侏羅紀公園》等著名的商業娛樂片為更多的電影迷們所知
代表作:《大白鯊》、《ET外星人》、《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
所獲獎項 :1998年,《拯救大兵雷恩》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1993年,《辛德勒名單》獲美國奧斯 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986年,獲美國影藝學院頒發歐文塔爾波格成就獎
從個人特點來講
詹姆斯卡梅隆個性就有點格格不入了,但是能力並不能被這一點缺點所掩蓋。
他喜歡富有創意的劇本、完美的特技、鮮活的人物以及在他後面的電影中頻頻出現的女性英雄。
《星球大戰》就不用多說了
在他的多數電影裡面似乎喜歡有一個壯漢,從史泰龍到施瓦辛格。
他淋漓盡致的做出自己理解的表現
還有《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在電影史上可謂是毀譽參半,既有大肆吹捧者,也有極力貶低者,但卻忠實地保持了詹姆斯·卡梅隆電影的一貫風格,情節扣人心弦,特技出神入化。
在每一篇詳盡描述詹姆斯·卡梅隆生平的文章里,幾乎都要不可避免地使用「惡名昭著」這個詞——沒錯,他在拍攝地是個苟求、專橫的「暴君」;在家庭中是個不會體貼並且見異思遷的丈夫;在好萊塢同行看來,卡梅隆是一個偏執狂和燒錢的機器。然而在很多普通影迷眼裡,這些指責完全無關緊要,它們不是雞蛋里挑骨頭就是出於嫉妒的惡意攻擊,世界上只有一個詹姆斯·卡梅隆,那就是大英雄詹姆斯·卡梅隆、大天才詹姆斯·卡梅隆、無以倫比,無所不能的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無疑,詹姆斯·卡梅隆是二十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導演之一,他曾經兩度創造電影投資的最高紀錄,拍攝過一部世界上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平了一部影片獲得奧斯卡獎數目的紀錄,並且每一部影片都為以後的電影樹立了技術的標桿。在說起詹姆斯·卡梅隆的時候,人們不免要提到另一位傑出的商業片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能跟這位二十世紀的電影巨人相提並論,本身就說明了卡梅隆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下面關於卡梅隆生平和作品的敘述中,筆者也不免要將他和斯皮爾伯格進行一些饒有趣味的比較。
生於洛杉磯,小時候最喜歡玩模型火車,還有一個喜愛的游戲就是自己築一個小火山,最後再把它摧毀來玩一個火山噴發。長大當了導演,他終於可以讓兒時的夢在銀幕上變成現實了。作為一個年輕的導演,邁克爾·貝是拍MTV和廣告起家的,他的電影作品並不太多,所以他不會放棄每一部可以讓他過炸癮的機會。以動作片當家的好萊塢,向來不缺獨當一面的動作片大導演,遠到早些年拍《終結者》、《泰坦尼克》的詹姆斯·卡梅隆;近到以《指環王》系列打響的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遜,以及來自香港的「外援」吳宇森,都是些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大腕級動作片導演。而說到支撐起美國電影票房半壁江山的動作片,著名的動作片導演邁克爾·貝則是不可不提的人物。
1995年的《絕地戰警》全美票房6500萬,低成本高票房,為邁克爾貝打響了第一炮
1996年的《勇闖奪命島》全球票房3.4億,這是邁克爾貝事業的第一個顛峰.
1998年的《世界末日》全球票房5.5億,這是邁克爾貝最成功一部電影,甚至在全球票房上贏了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將近一個億.
2001年的《珍珠港》全球票房:4.5億,該片只能不能完全算是失敗,只能算是中規中距
2003年的《絕地戰警2》全球票房:2.5億,該片延續了第一部的成功,邁克爾貝在該片中處理動作場面也有過人之處,但該片的投資也遠遠高於第一部,這樣的票房收入,也讓傑瑞布洛克海默和邁克爾貝的合作走到了盡頭
2005年的《逃出克隆島》投資1.3億,全美票房僅為3000萬,江郎才盡的邁克爾貝已經在徹底失控,這是他加盟夢工廠的第一部影片,卻以票房和評論的雙敗收場.
2006年的《變形金剛真人版》這部夢工廠2006年的重頭戲,原定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擔任製片,邁克爾但任導演的,但《逃出克隆島》的失敗,不得不讓夢工廠重新考慮這樣的投資是否值得.(2006)
說起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知道的人不能算少,即便是不知道貝松的名字,恐怕也不會沒有看過他導演的影片《殺手萊昂》和《第五元素》。但是當我准備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在國內幾乎找不到關於他的任何背景材料。這種尷尬的局面還發生在他自己的國家法國:盡管貝松的聲望在國際影壇如日中天,在推崇藝術電影著稱的法國,呂克·貝松卻始終是個毀譽參半的孤獨的探索者,他甚至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
藍天碧海丁的少年夢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於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決心做一名電影製片人,於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 Besson、 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嚮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但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法蘭西孤獨的探索者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墓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 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復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精精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的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靂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似乎而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蕾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 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而有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於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復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萊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真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像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於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走向世界的呂克·貝松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製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游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製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製造低成本、小製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產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是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眾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眾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子褒,影片最為致命之處還在於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跡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的依舊低調處理。
呂克·貝松並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歷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人潮。聖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於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歷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注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歷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里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吳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州,1951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由於父親患病不能工作,由母親負擔養家的重擔,生活十分清苦。中學剛畢業時父親就去世了,全賴母親在工地抬石子負擔家計,他也只能打消了去台灣學建築或是美術的升學夢。此時吳宇森就讀於一家教會學校,精讀了許多神學、歷史、哲學、美術著作。吳宇森中學時代經常從課堂上溜出來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他最喜歡的是好萊塢的黑幫片,西部片以及黃金時期的歌舞片。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畫面都充滿了動感。吳宇森最崇拜的導演是法國暴力導演皮埃爾·邁爾維勒,此人的作品在暴力中透著濃郁的人情味。但對吳宇森影響最大的人卻是拍過《野人幫》的山姆·派金帕,可以說,吳宇森電影中對慢鏡的運用以及讓角色在聖歌中進行搏命激戰的處理方式都是山姆電影語言的發揚光大。
1971年,吳宇森到邵氏影業公司跟隨當時最著名的動作片導演張徹拍片。張徹的作品在當時的電影市場中橫行無阻,吳宇森從中也學到了許多專業技巧,用吳宇森的話說,「把張徹電影中的刀換成槍,那麼就會很象我的《英雄本色》了。」在張徹身邊兩年後,吳宇森開始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過客》。此片的武術指導就是今日香港影壇的大哥成龍,當時兩人都是影壇小輩,所以《過客》也沒有產生什麼反響。之後他到嘉禾擔任導演長達十年(1973-1983)。在這十年間他拍了許多完全討好市場的喜劇,1973年他導演了《鐵漢柔情》,之後他又拍了不少的低成本的電影,如《女子跆拳群英會》(1976)、《帝女花》(1976)、《少林門》 (1976)等,後他又執導了《發錢寒》(1977)、《大煞星與小妹頭》(1978)、《哈�夜歸人》(1978)、豪俠(1979)、《滑稽時代》(1980)、八彩林亞珍(1982)等喜劇電影。這段時期被他自己稱作「喜劇的十年」。
1983年他從嘉禾到新藝城後,事業沉入谷底,被外放到台灣沉潛了將近三年。然而他也因禍得福在台灣交了許多好朋友,也見識到台灣演藝圈中迥異於香港的濃郁的人情味。在1985年《笑匠》票房慘敗後他隻身回到香港,加入了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在70年代末,他曾受聘於中國電影工作室做製片助理和劇本檢查員。在這期間美國的新生代導演薩姆.佩金法和斯坦利.庫伯力克給了他很多靈感,他們作品中的暴力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八十年代中期,吳宇森的電影生涯停滯不前。1986年在徐克的幫助下,成功執導了《英雄本色》,該片奠定了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以至後來的《英雄本色2》(1987)和《喋血雙雄》(1989)都沿襲了這一風格。
《英雄本色》不僅是吳宇森的人生轉折點,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座豐碑。在創作此片時,吳宇森豪氣必現,多年來在影壇積郁已久的失意與報復盡透每一個畫面,其精細的分流與流暢如歌的剪接在今天看來仍無可挑剔。這部大場面、高質量的作品震撼了所有觀眾和影人。這部片子還為香港電影發現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徐克、程曉東、潘恆生、張國榮以及當年同樣失意影壇,被稱做「票房毒葯」的周潤發。吳宇森是進行了一次賭博,然而他贏了,一群失意、蟄伏的男人征服了命運,相互迸發出了無比耀眼的光芒!
1989年的《喋血雙雄》也許是吳宇森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至今,吳宇森還沒有哪部作品超越此片所創造出的意境:無法用任何東西來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動搖的做人原則。吳宇森用極為自信的手法讓暴力世界中彌漫出無法言語的浪漫,華麗而控制自如的鏡頭、精練的對白以及舞蹈般的槍戰動作令人為之傾倒。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決戰,可以代表暴力美學的精髓:燭光中映出的聖母像,背景中掠過的白鴿,一對最不應成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執行著自己心目中的正義。正象吳宇森所說:「這是我最想用鏡頭來表達出的東西,哲學式的電影,騎士般的主角,也表達了我心中的理想。」
《喋血雙雄》後,吳宇森因意見不合脫離了徐克的「電影工作室」,自組公司拍攝了《喋血街頭》、《縱橫四海》、《辣手神探》等動作片。
1993年環球電影公司投資請吳宇森執導尚格雲頓主演的《終極標靶》。雖然《終極標靶》推出後洛杉磯時報把吳宇森做為頭版人物,影片拷貝賣了1600個,但這是一部變了味的吳宇森電影。影片中雖然也有聖歌中飛舞的白鴿,但卻少了那份一貫的詩意,它更象一部尚格雲頓的動作片。事實上,吳宇森電影中的武打戲在香港導演中連中等都算不上,所以當影片面世後為了適應尚格雲頓的影迷,環球公司又派一名「資深動作片剪接專家」對影片進行了重新剪接。因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終極標靶》並不是真正的吳宇森電影。
1996年,他接手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斷箭》。《斷箭》最吸引人的就是飾演奸角的約翰·特拉沃爾塔模仿周潤發的每一個動作,從玩世不恭的笑容到吸煙姿勢,都極具神韻。同時,吳宇森設計的動作戲和各種細節令人應接不暇。本片是吳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國電影的套路大展拳腳,此時他已真正把握了好萊塢動作片的命脈。
1997年的《變臉》是吳宇森電影事業的另一個高峰。吳宇森在片中找到了東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種「人道精神」和「家庭觀念」,並著重刻畫了女性角色的剛強和溫柔,這一點百分之百地受到了女性觀眾的認可,許多從不看動作片的女觀眾亦著迷於這部電影。與以往處理人物的風格一樣,該片的主人公亦處於正邪之間。片中約翰·特拉沃爾塔與尼古拉斯·凱奇,本來一個代表善、一個代表惡,但經過交換面孔後他們基本上成了同一個人的兩種性格。而最有意味的情節是有時候有些事情壞人會比好人處理得更好,譬如後來凱奇換了特拉沃爾塔的臉之後,給了他太太真正的浪漫,還教會他女兒怎樣保護自己。吳宇森在片中充分發揮了凱奇和特拉沃爾塔的表演天才,他讓觀眾在看到兩大演技巨星的眼神變化時感受到他們心理的轉變。吳宇森對兩大巨星的駕馭顯示了大師級的風范,凱奇和特拉沃爾塔事後對此都五體投地,他們認為吳宇森給他們設計的戲實現了他們扮酷的夢想。而這顯然不是恭維。投資高達一億美元的《變臉》被美國影評人們認為是「最具吳宇森風格」的作品,並一舉奪得七月份美國電影票房冠軍,同 時也為吳宇森帶來了全美華裔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最高榮譽「金環獎」。
他通常被稱為「暴力美學大師」,實際上他的電影在暴力這層外衣下,著重的是描寫人物之間的情誼,以及人與時代關系,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迷茫,但是最好還是積極的,他善於借物抒情,寓情於物,像在他電影里經常出現的「白鴿」,」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徵。
Ⅸ 貞德電影有幾個版本的
片名: 聖女貞德
英文片名: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Arc
更多片名: 聖女貞德的故事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
導演: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製片: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編劇: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主演: 米拉·喬沃維奇 Milla Jovovi.
上映日期: 1999-10-18 美國
這部不錯
Ⅹ 法國電影!!
一 導演 呂克·貝松 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只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17歲高中未畢業便進入高蒙電影公司任助理,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後,回國後擔任副導演。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導演作品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聖女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亞特蘭提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編劇作品
颶風營救 Taken(2008)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的士速遞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玩命快遞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俠盜魅影 Bandidas (2005)
13區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飈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啟示錄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鬱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車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遞3 Taxi 3 (2003)
換命快遞 The Transporter (2002)
龍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業戰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ï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綠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萬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遞2 Taxi 2 (2000)
聖女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的士速遞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歸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二、導演 雅克·貝漢
英文名: Jacques Perrin
性 別: 男
生 日: 1941-07-13
星座:巨蟹座
角 色:編劇,導演,演員
同為喜劇演員的父母似乎賦予了雅克·貝漢天生的電影天賦。1960年加入電影業後,開始了他在電影領域的豐富經歷。1966年,由於主演《男人的一半》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獅獎。在此後的20多年裡,他先後擔任了《Z》、《專門通道》、《生命之外》、《喜馬拉雅》等影片的製片。2001年,由他導演、編劇、製片的《遷徙的鳥》宣告了一位紀錄片大師的誕生。 對於雅克·貝漢來說,紀錄片為他贏得了另一種不可替代的聲譽(30年前,他曾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員)。
演員作品
Enfer, L' (2005)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2004)
深藍 Deep Blue (2003)
狼族盟約 Pacte des loups (2001)
鳥的遷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Rien que des mensonges (1991)
《天堂電影院》(1989)
Année des méses, L' (1984)
Raoni (1978)
蟹鼓 Crabe-tambour, Le (1977)
Home Sweet Home (1975)
Blanche (1973)
大風暴 Z (1969)
柳媚花嬌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Les (1967)
處女作 Compartiment tueurs (1966)
半個男人 Uomo a metà, Un (1966)
三一七小隊 317e section, La (1965)
家庭日記 Cronaca familiare (1962)
導演作品
鳥的遷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編劇作品
鳥的遷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三、著著國著名喜劇大師雷諾勃拉姆
主要作品《虎口脫險》《大飯店》《在樹上》《浪尖上的美麗》等
他的法語名字是 Louis de Funès, 翻譯成中文是路易·德·費內斯,但不知為什麼習慣上都叫他雷諾勃拉姆。
過去那些老一代喜劇明星們,與其他演員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論他們扮演過多少個不同的角色,留在觀眾心中的卻永遠是一個模樣,彷彿他們天生就是如此。像勞埃德永遠是戴著小圓眼睛弱不禁風的樣子,基頓則總是拉長這一張木無表情的臉,還有瘦勞萊與胖哈苔,卓別林就更是讓人過目不忘……
而喜劇大師路易·德·費內斯,觀眾則會想到那個矮小暴躁、小眼睛大嘴巴的禿頂法國小老頭。就算他在《虎口脫險》中穿起寬大的德國軍裝、戴上蓋到眼睛的鋼盔,也還是那副模樣。《虎口脫險》在我國公映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多年來觀眾通過電視一遍遍重溫這部佳作,其中很多精彩的對白直到現在還會時時在耳邊響起。這既要歸功於上海電影譯制廠的藝術家們,也與片中演員的精彩表演是分不開的。其實在我國共映的由費內斯主演的最早的影片是《瘋狂的貴族》,但遠不如《虎口脫險》那樣深入人心。因為此片曾在法國創下票房收入過億的記錄,並使費內斯成為公認的法國頭號喜劇演員。
費內斯生於1914年,年輕時干過手工匠、會計之類的工作,這段生活為他後來的表演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舞台劇中擔任喜劇配角,又為他磨練演技創造了機會。雖然從1945年他就已涉足影壇,但一直演配角,直到1957年他43歲時,才成為主角,這時他已經是那個「法國小老頭」的模樣了。在他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許多不同職業、不同時代的人物,但人物性格卻始終如一。他通過誇張的形體動作和表情,生動地刻畫出了法國市民階層的典型性格:善良熱性卻又自私多疑、精明能幹卻又狡猾多變。
除了《瘋狂的貴族》、《虎口脫險》兩部片子外,費內斯還有三部電影曾在我國公映:在《總統失蹤記》中他扮演尋找總統的餐廳老闆,在《歡喜冤家》1中他扮演唯利是圖的工廠主;而在《好漢還是孬種》2中他扮演的美食家,在該片結尾處失去了味覺,僅能靠眼睛來品評一杯酒,表演時費內斯表情嚴肅,目光炯炯地盯住杯中酒,滔滔不絕地說出酒的質量、產地,臉上不時閃過一絲滑稽的自負,絕好的展現了他的表演功力。他的名作還有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拍攝的警察系列片,從第一集《聖·特魯佩斯的警察》到最後的《警察與女兵》公拍了6集。聖·特魯佩斯本來就是法國的旅遊區,被當作片中外景的那個警察局因此成了新的旅遊景點。這套系列片在我國主要是以錄像帶的形式與觀眾見面的。
1983年,他因心臟病發作去世,死前正准備主演影片《鱷魚》,該片的拍攝從此被擱置,因此費內斯是無人可以取代的:他不僅在銀幕上令人捧腹,在拍片現場也總能讓工作人員和圍觀的人大笑不止,這樣的一個人,就算在自己的葬禮上可能也想聽到人們的笑聲
四姓名:讓-保羅-貝爾蒙多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33.04.09 英文名:Jean-Paul Belmondo
星座:白羊座 血型:
嗜好: 身高:180cm
國籍:法國 籍貫:
作品:《精疲力盡》《小丑奇謀》《二者必居其一》
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1933年4月9日,讓·保羅·貝爾蒙多生於巴黎的一個藝術之家,父親是雕刻家,母親是畫家。年紀稍長,他對藝術的興趣日趨濃厚,並考入音樂戲劇學校進行專門學習。195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該校畢業後,曾隨地方業余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同年,開始涉足影壇,並成功地主演了現代派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攝制的「新浪潮」影片《精疲力盡》(又名《喘息》)。在影片中,他維妙維肖地扮演了一個偷汽車、槍殺警察、追逐少女的流氓而在法國影壇一舉成名。
他的戲路很開闊,文戲武戲,悲劇喜劇都同樣在行。是當時歐洲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並走紅了幾十年,是銀幕上的常青樹。他的演藝生涯是法國電影的一個縮影,他塑造的形象代表著法國人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