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真實電影影響

法國真實電影影響

發布時間:2022-09-28 13:14:34

1.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呢

新浪潮的電影在寬泛意義上絕不會是好看的刺激的。因為這次電影運動即是對20年代先鋒電影運動的繼承同時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任何靈光閃現的時刻都是在漫長積淀中的必然。新浪潮也是如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可以把題目縮小成「法國新浪潮對我國電影發展的影響」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為影視產業持續輸送新鮮血液。這點聽上去很空,但只要跟自媒體時代方興未艾的網路原創視頻聯系起來,就很容易理解其價值。同樣是背離傳統,中國和法國的電影人以他們的年輕和熱血給了我們同樣感動和反思,但兩者卻在收尾處南轅北轍,引人深思扼腕。先鋒電影運動在30年代歸向了詩意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在傳承著印象派和先鋒派的創新精神的同時關注現實關注社會。

3. 對法國電影的印象看完的感想

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法國電影來說,其中所蘊含的法式幽默是別的國家所學不來的 我個人感覺 大體來講 法國電影它浪漫 大膽 畫面富有浪漫氣息。。。說一下我喜歡的電影
《碧海藍天》這部我看哭了,若要用具體的語言形容,很難概括,因為它太特別
《la vie en rose》因為喜歡Edith Piaf,所以喜歡上這部電影,很真實,很震撼
《兩小無猜》 盪氣回腸的愛情,理所當然的悲劇。。
《暴力街區》 法國有名的動作片還真的不是很多,但這部算很high的了
《你丫閉嘴》法國人太能搞逗了。。。笑翻了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感人至深的勵志電影,很溫暖很感人很有教育意義
《只要在一起》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的法國影片,普通百姓之間的完美愛情,奧黛麗·塔圖演繹的堪稱精緻,其主演的《天使愛美麗》更是完美,浪漫、溫馨。她的純真而善良的微笑是本片最美的畫面
周圍的人有喜歡《戲夢巴黎》和《雲上的日子》以及類似這種片子的。說實話,太露骨了,法國人在這方面太大膽了,而這種片子實在很高產,能真正看出其中真正藝術的能有幾人?在下不很喜歡,不大能理解其「精髓」
時間有限及個人見解。。寫的不是很全面

4.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異同點

先說「直接電影」。美國電影史專家羅伯特·C·艾倫認為,「直接電影」是60年代初美國紀錄電影製作中一次獨具風格的運動,這一運動被後人稱為「直接電影」,它「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利用同步聲、無畫外解說和無操縱剪輯盡可能忠實地呈現不加控制之事件的一種嘗試。簡言之,直接電影作品企望給予觀眾一種正當攝影機前的事件展開之時『他們身臨其境』的感覺。」早期階段的美國直接電影作品主要是指羅伯特·德魯領導的攝制組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史蒂文·芒貝在《美國的直接電影》一書中指出,這些影片「表明了自發的、不受約束的拍攝影片的可能性,並且第一次直接觸及了這一做法所派生出來的主要美學問題。德魯小組實際上為美國真實電影作了界定,他們創建了一種強有力的方法,其影響至今仍起著主導作用」。
再說「真實電影」,又稱「真理電影」。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胡瀕教授認為,「真理電影」是法國「新浪潮」中的一股現實主義潮流。依照他在《當代法國電影》一文中的看法,「新浪潮」由三股潮流組成:一是作為新浪潮核心的「作者電影」,二是與新浪潮相伴而生的「作家電影」,三是以「真理電影」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潮流。法國電影史學家克萊爾·克盧佐把這股現實主義潮流細分為三個支流或團體:故事片、紀錄片和介於兩者之間的「真理電影」。1960年12月20日,《法蘭西觀察家報》刊登了法國電影理論家艾德迦·莫蘭對記者提出的「您所理解的真理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認為「真理電影」是「一種戰勝了故事片與紀錄片之間的根本對立的電影」。60年代的法國電影在現實主義方面最有特色的創新和探索便是真理電影,它持續影響了直至今日的法國電影。
「直接電影」與「真理電影」是有區別的,巴爾諾甚至認為兩者互不相關,唯一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從同期錄音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而且這樣來描述它們之間的區別:1)主張「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魯什式的「真理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真理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理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理電影」是以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的。
「直接電影」與「真理電影」之間的區別,關鍵在於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後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策略。魯什在拍完《夏日紀事》幾年後接受采訪時重申,他確信電影具有「揭示我們所有人的虛構部分(to reveal a fictional part of all of us)的能力,盡管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但對我而言這正是一個人的最真實的部分。」攝影機能夠刺激人們展現他們自己的虛構面貌,以及他們作為想像、幻想和神話的創造物的能力,這一點被魯什稱為「真實電影」實踐的試金石。在魯什看來,《夏日紀事》絕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因為影片中的人們都被激發表現出了他們的虛構部分;同時,它又絕不僅僅是一部故事片,因為它所展現的虛構部分都是真實的。影片結尾處有一個簡短場面,正是對電影通過「謊言」展現真實的實踐的一個明確宣言。
在對「直接電影」和「真理電影」的概念進行一番梳理之後,我們接著進行本節的討論。不論是「直接電影」還是「真理電影」,擬或是帶有折中色彩的「真實電影」,這些概念甚至詞彙本身都含有向格里爾遜為代表的傳統紀錄電影挑戰的意味。標榜自己是「直接」就可能意味著別人是「間接」,標榜自己是「真實」或「真理」,就可能意味著別人是「虛假」或「謊言」。從根本上說,「真實電影」是一種反對虛構的電影,以至於「非虛構影片」(non-fiction film,港台譯作「非劇情片」)一詞逐漸成為後格里爾遜時期佔主導地位的紀錄電影定義,並且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甚至成了「紀錄電影」的代名詞。
轉摘自:單萬里 ——《紀錄電影文獻》序言

5. 「真實電影片」、「訪問談話式紀錄片」、「新紀錄片運動」的定義

真實電影片: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法國出現的一個電影流派。由J.盧什和社會學家E.莫蘭為首的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他們主張紀錄片和藝術性紀錄片用采訪報道和觀察的方式來對現實和人為誘發出的情勢進行拍攝。它的出現與技術進步有關。真實電影主張的是生活流的紀錄,他們僅把電影當做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工具,有時自己也做為被拍人物的積極同情者而出現在影片之內。真實電影做為獨立的流派雖然僅存在幾年時間,但是它的拍攝方法卻對很多國家產生了影響,而且也不僅僅限於紀錄電影。
格里爾遜派:該學派認為紀錄片應該富有創造性地對真實生活場景作出處理,是一種直接的宣傳方式,在創作上對生活場景進行藝術加工,畫面構圖、鏡頭剪輯、音畫配合等方面極其講究,以致有時對於構圖、蒙太奇和攝影的興趣超過了對主題的興趣。然而,這種技術加工有明確的限度,決不允許在形象內容上有所添加或竄改。該學派的積極意義在於否定了電影初期大量出現的簡單復制日常生活事件的模式。
訪問談話式紀錄片:採用長鏡頭拍攝,輔之以實況效果聲,穿插在畫面之間的訪問談話向觀眾提供背景、發表議論,整個片子建構在訪問上面。事件的見證人或參與者,直接站在攝像機前講述自身的經歷,時而做發人深省的揭露,時而做片言只語的佐證。彌補了直接電影那種含糊其辭、似是而非所造成的困惑,又避免了格里爾遜式的直接說教,呈現出一種主觀性和客觀性彼此交融的狀態和辯證的特質,使人感到作品公正、客觀、可信。
新紀錄片運動:中國新紀錄片運動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特定的時代語境下,形成一個密切相關藝術群體。其創作實踐以吳文光的《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時間的《我畢業了》為標志。新紀錄片在藝術表達上以一種近乎殘酷的鏡頭語言,真實敘事,摒棄華美的外表與空曠的架構,卻坦然回歸紀錄的本質。

6.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

  1. 法國新浪潮是指法國新聞界把1958-1959年間突然涌現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競相拍攝影片的熱潮稱之為「新浪潮」。新浪潮電影的興起主要得力於《電影手冊》雜志,從1955年起在巴贊的領導下團結了特呂弗、戈達爾、夏布羅爾等一批青年影評人,對法國商業電影的平庸和虛假進行猛烈的抨擊,提倡在電影創作中展現導演的個人風格,鼓吹「作者論」方法;新浪潮導演們並不反對商業性,而是主張把商業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法國新浪潮是繼歐洲先鋒派運動和德國表現主義後,世界史上第三次具有里程碑式影響力的電影運動。

  2.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要特徵有:①主題上,表現為非政治性的電影和否定傳統道德觀念的電影。②攝影方法上,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和畫面的新鮮感,形成一種極強的現實風格,長鏡頭、景深鏡頭的攝影、十分靈活的移動攝影。③自然音響環境上,增加作品的真實感,大都是同期錄音,製作周期短。④剪輯上,採用鏡頭之間的直接銜接,並在時空關繫上進行跳接。⑤表演上,啟用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和非職業演員⑥製作方法上,採取縮短製片時間,利用天然外景、日夜都在街頭攝影和縮小攝制組等方法以降低成本。⑦在美學立場上接受巴贊的長鏡頭美學觀;他們的電影有個人色彩和更為明朗的意圖。這些特徵都影響著後來電影的創作和發展。

7.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二十年後,新聞界的大事宣傳早已被忘卻,最初的崇拜者的那股狂熱已經消失,理智和刻薄的人共有的惱怒情緒終於平息,「新浪潮」現象也被納入比較合理的范圍中。「新浪潮」是一段接班時期,它顯得很混亂,連篇累牘的誇大其詞的評論掩蓋了它的真相,湊巧,它又與政治動盪聯系在一起,而這種政治動盪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兩年後,「新浪潮」便融匯於電影整體之中了。重新站隊,重新選擇,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導演。許多人漸漸地被淡忘了,甚至永遠匿跡影壇;另一些人實質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導演,與《電影手冊》曾經那樣激烈地抨擊過的導演別無二致。克洛德·夏布羅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一直在搞最程式化的影片,他們與科班出身的愛德華·莫利納爾、雅克·德萊、喬治·婁德耐並肩前進,一部影片接著一部影片,一塊磚接著一塊磚,列出了第五共和國最可觀的影片目錄……
總之,「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有一個積極的貢獻:攝制班子不臃腫、在實景中拍攝、不拘泥於過分僵化的專業規則…這種解放思想的做法影響了以後的年代。那時,在電影開始起步或正在復興的國家中,青年導演們最希望掌握的就是這方面的經驗。正是由於這幾點確實擺脫了陳規舊習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傳奇。評價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電影運動。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它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8. 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最大,法國是如何做到的

非洲國家大多效仿或沿襲法國的政治制度,甚至把法語作為主流語言,這要從建立非洲的法蘭西帝國開始說起了


16世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讓法蘭西人認識到自己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性。

隨著法國航海家開拓了新航線,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在紐芬蘭(今位於加拿大)一帶航行,法蘭西殖民擴張的序幕就此拉開。

▲1750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版圖,他們將這片新生的沃土命名為「新法國」

1624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法國建立起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

▲由真實事件改變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便講述了一段黑人護工與白人僱主深厚友誼的故事

目前在法國,生活著幾百萬的非洲裔黑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他們大多是在法國無形的影響下,成為法蘭西公民的。而這樣的影響,目前仍在持續發酵。

兩年一屆的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該會議是為了維護法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場由法國主導的盛會,非洲國家佔到與會國家的絕大多數,可見目前法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仍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法郎在非洲,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法國以自己金融及外匯作為擔保,規定1法國法郎等於100非洲法郎,並促使非洲法郎成為國際上可進行兌換的貨幣。截至到現在,已有14個非洲國家加入到這個計劃中來。

這樣的貨幣制度,對於法國和非洲來說,是雙贏的。一方面,法郎幣值較為穩定、且這些國家之間可以隨意流通,高度的信譽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另一方面,法郎在這些國家的通行,大大加強了法國對非洲的經濟影響力。

▲面值500的西非法郎紙幣

從17世紀法國登陸非洲的土地開始,似乎上天就已經將兩者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無論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和非洲都不斷演繹著一幕又幕難舍難割的故事。

9. 為什麼說,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對現當代電影的影響巨大,分別表現在哪些

主要表現在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談起法國電影史上的重要電影運動,詩意現實主義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作為影響了整個世界的電影運動,詩意現實主義以其獨有的美學風格和詩意表達,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上世紀三十年代,當世界性的大蕭條席捲全球的時候,法國也受到了影響。法國電影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相比美國工業化的製片廠制度,法國電影工業規模更小,也更加零散。因此,受到經濟的沖擊也更加嚴重。但是,這一零散的電影模式卻從另一方面推動了法國電影工業的發展。由於法國製片廠的隨意和分散,使得電影工作者的工作也更加靈活多變,所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

自法國先鋒派起,法國電影中對於超現實主義和幻想的表達便一直在延續。盡管沒有20年代的如此明顯,但是法國電影工作者對超現實等的熱愛依舊。雷內·克萊爾,皮埃爾·普萊衛,讓·維果等人尤其明顯。

雷內·克萊爾早期的歌舞片《巴黎屋檐下》和《自由屬於我們》,是他有聲時期的代表作。但是作為從先鋒派過度來的重要的導演,雷內·克萊爾最初時期對聲音並非是全盤接受的。

和卓別林一樣,雷內·克萊爾對於聲音的發展也出現了不適。

他早期曾是先鋒派電影的主將,他的代表作《幕間休息》富有獨特的幻想,手法的新穎使得影片成為「先鋒派」的代表作。

他對於無聲的贊嘆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熱情,認為無聲電影保留了電影的獨特的特色,保留了電影的原始性。所以,當聲音在1927年突然出現的時候,克萊爾感到了慌亂和不安,甚至於表達出一定程度上的憤怒。

後來,雷內·克萊爾才逐漸接受了聲音的存在,並且創作出自己電影史上的代表作。從1930到1933年,他相繼創作出四部有聲電影,除了《巴黎屋檐下》,《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和《百萬法郎》也是他優秀的「四部曲」的代表。

《百萬法郎》是雷內·克萊爾的一部比較具有想像力的歌舞片,故事圍繞一件輾轉多人的外套,展開敘述。在影片中,不僅有強烈的音樂效果,還有大量的攝影機運動。除此之外,導演還穿插了豐富的追逐戲。所以使得整個故事看起來極其富有動感。

在這之後不久,雷內·克萊爾便去了英國,之後去了好萊塢,但是,後來的他再也沒有創作出能和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相媲美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好萊塢對於人才創造力束縛的表現。

皮埃爾·普萊衛對於超現實主義的繼承也很明顯。他在1932年執導了一部標準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穩操勝券》。這部影片除了具有誇張的情節之外,還充斥了無政府主義的喜劇感。但是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成功。

讓·維果是另一個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的繼承者,也是三十年代的一位比較具有前途的電影工作者。三十年代初,他首先拍攝了兩部紀錄短片。

1930年的《尼斯景象》,是一部極其具有諷刺意味的作品。電影通過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描寫,辛辣的諷刺了資產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當時的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影片充滿了對立的場景,通過有閑階級悠閑的生活和貧苦百姓生活的對比,讓·維果表達了社會的不平等的主題,同時呈現出鮮明的社會傾向。因此,這部影片也成為當時法國社會最有意義的社會記錄片。

193年,讓·維果導演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特徵更為明顯的——《操行零分》,這部影片從孩子的視角展示了當時的寄宿學校的生活。這是導演根據自己兒時的記憶進行展現,因此也是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影片。

導演通過對於童年生活的再現,突出表達了悲慘的童年給自己的心靈留下的時代創傷,與此同時對於當時的寄宿學校進行控訴。學校對於讓·維果來說,與其說是用來學習的地方,不如說是一個禁錮學生的牢籠,它瘋狂的扼殺了學生的個性,限制了學生的自由,使人窒息。

因此,導演以詩意化的手法,諷刺了寄宿學校的虛偽,殘忍,卑劣的壓抑,同時熱情的贊揚了學生們的活力和激情。也正因此,這部影片遭到了當時監管者的禁映,但是,導演通過影片所體現出的時代精神和對自由獨立的贊頌,卻深刻影響了後人。

10.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法國著名新浪潮導演埃里克·侯麥於2010年1月11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9歲。賈樟柯曾向記者表示,侯麥的離去讓他感到很難過,侯麥的電影對他的影響很大,侯麥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

閱讀全文

與法國真實電影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國經典舊電影大全集 瀏覽:881
歐美爆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706
電影打乳房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114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演員表 瀏覽:291
美女電影和圖片 瀏覽:510
寵愛電影截圖片段 瀏覽:453
咫尺疑婚粵語電影 瀏覽:845
托馬斯最新大電影 瀏覽:399
qq里賣的電影票怎麼退票 瀏覽:452
手機圖片配電影字幕 瀏覽:247
蜘蛛俠平行宇宙免費大電影中文 瀏覽:839
五棵松耀萊電影院介紹 瀏覽:801
觀灰姑娘電影英文觀後感100字 瀏覽:207
阿甘正傳英文版電影經典台詞 瀏覽:580
97老九門電影院 瀏覽:401
中田秀夫導演電影2018 瀏覽:924
大陸緝毒電影泰國 瀏覽:586
泰國電影衰落原因 瀏覽:235
對電影的認識和理解英文 瀏覽:653
小孩和大女人的電影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