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傲慢與偏見電影
1. Pride and Prejudice (1938),最早的一版。
2. Pride and Prejudice (1940),由葛麗亞·嘉遜和勞倫斯·奧立弗主演。
3.Pride and Prejudice (1949),主演:Madge Evans和John Baragrey
4. Pride and Prejudice (1952),由Peter Cushing飾演達西。
5. Pride and Prejudice (1958),電視電影。
6. Pride and Prejudice (1967),主演:Celia Bannerman和Lewis Fiander。
7. Pride and Prejudice (1980),主演:Elizabeth Garvie 、David Rintoul。
8. Pride and Prejudice (1995),英國味最濃的一部,達西Colin Firth憑此片出位。本版是電視劇,共六集。
9. Pride and Prejudice (2003), 現代版,由Kam Heskin飾演伊麗莎白。
10. Pride & Prejudice (2005), 由凱拉·奈特莉飾演伊麗莎白,馬修·麥克菲迪恩飾演達西。
【38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主演Curigwen Lewi和Andrew Osborn,這是第一部奧斯汀影視作品,是BBC製作的,全劇長一個小時,已經沒有任何資料遺存。
[編輯本段]【40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基本信息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940)
導演:
Robert Z. Leonard
主演:
葛麗亞·嘉遜 Greer Garson
勞倫斯·奧利弗 Laurence Olivier
瑪麗·博蘭 Mary Boland ...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40年7月26日 美國 ...
類型:劇情/喜劇
片長:117 min
劇情簡介
本片主角是班納特家的五個女兒,勢利眼的母親一見到富家公子賓利和達西前來小鎮,便逼不及待安排女兒釣金龜。大女兒跟賓利的愛情開始發展得很順利,但在關鍵時刻卻產生了波折。而女兒伊莉莎白則對態度高傲的達西存有嚴重的偏見,兩人明明相愛卻不斷在言語中剌痛對方。幸好最後誤會冰釋,五個女兒都有了好結果。
影片評價
優點是演員非常著名,達西英俊、伊麗莎白美麗,但是奧利夫是演莎翁話劇出身,由於劇種不同,話劇演員一般而言更具舞台效果,比普通電影演員要演得誇張,這也使得奧利夫在該電影中的表演為影評人所詬病。相比之下女主角演繹得比較好,但是似乎過於成熟完美,更象三十左右優雅貴婦而不是二十剛出頭的少女。
電影總體而言不太符合原著精神,凱瑟琳夫人成為了正面角色,在男女雙方之間扮演了紅娘的角色,起到了撮合作用;男女主角之間有刺探、不滿、爭論,但是好像是建立在早就相互衷情的基礎上的,似乎在玩一場雙方都知道答案的優雅游戲。影片有皆大歡喜的早期好萊塢風格。
[編輯本段]【49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主演:Madge Evans和John Baragrey。
這是一個三幕舞台版電視劇,全劇也是一個小時。故事以簡奧斯汀的旁白展開劇情。電視一開始,簡坐在一張書桌後面執筆沉思,畫外音問她在構思什麼故事呢?簡的開場白就是小說開篇的第一句------「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 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然後進行人物介紹,將觀眾帶到了舞會,人物依次登場。主要內容和對白都與小說類似,不同點是, 達西的第一次求婚是在彭伯利,伊麗莎白隨舅母出遊是意外來到此處的。故事的結尾是達西第二次求婚成功後,對麗茲說:「我就是愛你的『偏見』」,麗茲回應說:「我就是愛你的『驕傲』」。
由於時間非常有限,該版刪去了大量人物,班家五個女兒只保留了三個,沒有瑪麗和吉蒂。此外,也沒有凱瑟琳夫人,沒有達西小姐,連考林斯先生也沒有出現,只是用「麗茲拒絕了他的求婚」而一語帶過。
[編輯本段]【52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主演Daphne Slater和Peter Cushing。
這是BBC拍的第二部,劇長3個小時,共六集。目前沒有該版的相關資料。
[編輯本段]【58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主演:Jane Downs和Alan Badel。
它幾乎也沒有留下什麼資料,當年的一些劇評批評這個版太過鬧劇。
[編輯本段]【67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主演:Celia Bannerman和Lewis Fiander。
BBC的第四個改編版,是為紀念奧斯汀去世150周年而作,是第一部《傲》劇彩色版,也是第一部有外景鏡頭的電視版。全劇同樣是六集共3個小時,有些人物改動,只有四姐妹,沒有了瑪麗。添了一個夏洛特弟弟的角色。加重了盧卡斯太太的戲份。達西的求婚被安排在羅新斯的舞會之後。
[編輯本段]【80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基本信息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980)
更多外文片名:Büszkeség és balítélet .....Hungary
導演:Cyril Coke
編劇:簡·奧斯汀Jane Austen .....novel、Fay Weldon .....adaptation
主演:
Desmond Adams .....Col. Fitzwilliam
Edward Arthur .....Mr. Hurst
Elizabeth Garvie .....Elizabeth Bennet
影片類型:愛情 / 喜劇 / 劇情
國家/地區: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劇情簡介
18世紀英國平民區,白太太膝下五位女兒婚期遙遙無望,令她焦躁不已。一日,年青富家子賓利先生搬進城內的消息傳來,白太太興奮不已,決定要安排其中一個女兒奪得富男歸。一次舞會上,賓利先生果然看中了白家最漂亮的大小姐珍,可惜賓利的老友達西先生卻天性傲慢,直言難與平民交往,更不屑與白家的莉莎共舞。誰知他這番話被莉莎聽見,兩人自此水火不融,針鋒相對。
一日,賓利先生突然消失,令珍傷心欲絕。莉莎因此怪責達西從中拆散姐姐及賓利,令兩人成見日深。直至妹妹麗蒂亞的感情出現危機,莉莎才終於明白達西的真正心意……
影片評價
該版的演員遴選值得贊賞,與《傲慢與偏見》最初版本書中的插圖畫非常接近,幾乎是完全按照插畫進行挑選的。尤其是達西、柯林斯、班內特太太、凱瑟琳夫人、德包爾小姐(美麗、文雅但病態)的形象;班家姐妹也不錯,夏綠蒂溫柔理性,達到幾乎說得上美麗的地步。卡苔琳夫人和達西這對姨甥在表情嚴厲的時候還真的很象。
該版中的伊麗莎白是最溫柔嫻淑的(她恨達西時,說的[3]最尖刻的話是:「希望達西先生能娶德包爾小姐,這樣凱瑟琳夫人就能作他的丈母娘了!」),風趣幽默,含蓄內斂,但是外柔內剛,在溫柔中又隱含了自尊和敏銳,思想深刻,經常進行自我反省;伊麗莎白第一次拒絕達西求婚、看了達西信後,有一段深刻的思考,看清了自己的愛慕虛榮,達到了「頓悟」,人物心靈得到升華,從那以後對達西的感情轉變比較自然。
達西演出了傲慢、不近人情的特點,也演出了對伊麗莎白的關注,這種關注的確較令人費解,猜不透原因,不過試想,如果他稍稍表示出了好感,在《傲慢與偏見》描寫的這群人精中,馬上會被眾人發現並且議論。
該版較好體現了班家5姐妹之間的姐妹之情,相比之下95版中伊麗莎白只愛姐姐一人,對其他姐妹比較尖刻。簡雖然不是美若天仙,但是風度特別優雅美好,尤其是初次見面時與賓利先生之間的一見鍾情,發乎情、止乎禮,刻畫地細致入微。柯林斯的扮演非常到位,可笑之人,但是對伊麗莎白不記恨,還算一個紳士,夏綠蒂和柯林斯之間也有夫唱婦隨,盡管是出於無奈。彬格萊小姐嬌小玲瓏,優美雅緻,在不經意間顯露尖刻勢利,對達西先生一往情深,有時又相互嘲諷,倆人之間是有朋友感情的,如果不是伊麗莎白橫插一杠,說不定後來會咋樣。凱瑟琳夫人是一個美麗但是非常厲害、令人生畏的貴婦人角色,因此伊麗莎白在與之抗爭中表現出來的不卑不亢更顯可貴,而95版中卻是一個沒啥大用的老太太,和伊麗莎白一陣唇槍舌劍之後馬上敗下陣來,沒有鮮明反襯出伊麗莎白的有禮有節、不畏權勢。
版本另一個特點是配樂非常清新簡潔,尤其是片頭、片尾曲,洋溢著寧靜、優美、質朴、悠揚的英國鄉村氣息,現在我還經常欣賞。
這一版的缺點主要包括:1、室內場景比較狹窄,尤其是跳舞的時候,更顯擁擠。2、電視劇改編功力不夠,內心獨白太多,有些對白甚至是照讀原著人物心理活動。達西的那封信也是完全照讀,拖沓而單調。小說與電視劇畢竟是不同的載體。這是此劇最大缺陷。3、達西的扮演比較僵硬,不夠自然,過於木訥,傲慢嚴肅有餘而深情不足,轉變不夠令人信服。這個缺陷也比較致命。4、這是全體人物最文雅的一版,只有文雅、更文雅、更更文雅之別,連輕佻的麗迪雅也比後來幾個版本文雅美麗,如果達西、彬格萊一家對這個班納特家都不滿的話,只能說當時的上流社會實在是太挑剔了。5、伊麗莎白有時候很美麗,但是五官稍嫌粗糙,某些角度不太經看,尤其是哭泣的時候。不過在我心目中她還是所有版本中最貼近伊麗莎白的形象的。達西也是如此,英俊,但是還是有缺陷(嘴唇稍薄,鼻子稍短)隨角度不同你會感覺到尚未英俊到想像中程度。
[編輯本段]【95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基本信息
導演:Simon Langton
主演:科林·費爾斯 Colin Firth 詹妮弗·艾莉 Jennifer EhleDavid Bamber ...
國家/地區: 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95年9月24日 英國 ...
類型:愛情/劇情
片長:300 min
劇情簡介
溫柔的伊莉莎白是班尼家最有才氣的五千金之一,卻因第一印象對英俊多金的達西先生執有偏見。然而習慣將自己的情感包裹在傲慢外表之下的達西,直到遇見伊莉莎白才不再冷陌,一對相互吸引但身世迥異的男女,為追尋真愛而逐漸釐清彼此間的差異點。
影片評價
這是由BBC和A&E聯合製作的,因而北美人都習慣稱它為A&E版,就像咱們國內很多人喜歡叫它BBC版一樣。這也是一部迄今最長的版本,全劇300分鍾,比80版多出一個鍾頭。
人物形象遴選方面,總體而言不如80版,尤其是賓利小姐,既不美麗,也不優雅,很難對伊麗莎白構成威脅,是最大的選角失敗。選角不佳的還有韋翰先生,實在看不出怎麼能打動少女情懷。卡苔琳夫人就一老太太,角色演繹得不夠精明厲害;簡優雅不夠;柯林斯太矮,有時候言行中懷有幸災樂禍的惡意(按照奧斯丁的趣旨,該書中除了韋翰,沒有壞人,只有可笑之人和理智之人)。還有伊麗莎白:奧斯丁認為伊麗莎白身材玲瓏、頭發應該是金色的,經常穿嫩黃色的衣裙,佩戴樸素鮮亮的綠色首飾(奧斯丁在寫給她姐姐的信中提到這些),這些都沒有表達出來,相比之下,80版本都做到了。
但是最值得稱道的是,該版主要人物表演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說,演員的演繹掩蓋了外在形象的偏差。尤其是達西先生,如果說80版體現了其形,那麼95版則神形兼具,或者說,其神完全彌補了其形的不足(如果有不足的話)。Colin Firth,一個"Extra Dacy!"----這是當年該劇在英國播放前影評家們賣的關子。還真是前所未有的一個達西! 從形象到舉止,當年英國的批評家們說,編導大概是照著一半奧斯汀,一半D.H.勞倫斯和肯拉塞爾塑造的主人公來設計的。只能說,達西演繹的成功使得95版的《傲慢與偏見》達到了一個新高峰。伊麗莎白的演繹也比較恰到好處,不過角色定位尚嫌尖銳外露,溫柔風趣不足,但是總體而言比較能迎合現代人的性格審美取向。這個演員最大的優點是經看,套用達西的話來說,初看「還可以」,越看越可以,笑起來特別生動美麗,這也是非常難得的。主角之間的眼神交流、信息傳遞到位,愛情發展得層層遞進又不動聲色,令人信服且沉醉,符合18、19世紀含蓄、理性的愛情觀。
片子中室內場景宏偉、風景優美、連群眾演員的舉止眼神都比較注重,服裝道具出色,整部片子的精良程度幾乎可以媲美電影。改編功力深厚,達到了書本到電視劇的完美過渡。但是其結尾卻是缺陷,達西求婚成功後與伊麗莎白的交流以及其前後情節的跌宕起伏完全刪除,而教堂結婚、牧師作著總結性發言,落俗且畫蛇添足。
[編輯本段]【05版電影傲慢與偏見】
基本信息
導演:
喬·懷特 Joe Wright
主演:
凱拉·奈特利Keira Knightley -Elizabeth (Lizzie)
馬修·麥克費登Matthew Macfadyen -Mr. Darcy
羅莎曼德·派克 Rosamund Pike -Jane
朱迪·丹奇Judi Dench -Lady Catherine de Bourg
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 -Mr. Bennet
布蘭達·布萊斯 Brenda Blethyn -Mrs. Bennet
克勞德·布拉克利 Claudie Blakley -Charlotte Lucas
西蒙·伍茲 Simon Woods -Mr. Bingley
凱利·蕾莉 Kelly Reilly -Caroline Bingley
湯姆·霍蘭德 Tom Hollander -Mr. Collins
吉娜·馬隆Jena Malone -Lydia
Talulah Riley -Mary
Carey Mulligan -Kitty
Janet Whiteside -Mrs. Hill
Roy Holder -Mr. Hill
Rupert Friend -Mr. Wickham
國家/地區: 美國/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 Bontonfilm ...
上映日期:2005年9月11日 加拿大 ...
類型:愛情/劇情
片長:127 min / Canada:135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票房成績:
全美首映票房:$2,865,017.00 (單位:美元)
全美累計票房:$38,405,088.00 (單位:美元)
海外累計票房:$81,300,000.00 (單位:美元)
劇情簡介
班納特太太最大的人生目標就是給她的五個女兒找到如意郎君。可惜天不從人願,二女兒伊麗莎白偏能找出100個不願結婚的理由。
當班納特太太聽說鄰近的內瑟菲爾德庄園被一個富有的單身漢賓利租下,並且會帶著他那些有身份的朋友們前來消夏時,她興奮地認定這是女兒們的福分,求婚的人眼看著就要上門。一切如願以償地進行著,新來的查爾斯·賓利先生很快就與她的大女兒簡墜入愛河。可是,當二女兒伊麗莎白遇上一表人才卻冷漠傲慢的闊公子達西時,這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兒卻因傲慢與偏見心生間隙。他們能否拋開重重障礙終成眷屬?我們的伊麗莎白小姐又是否能找到一個讓自己結婚的理由呢?
幕後製作
【關於改編】
簡·奧斯汀的名著《傲慢與偏見》是最受歡迎的改編題材,自小說於1813年誕生以來,曾分別在1938、1952、1967、1980和1995被搬上電視銀幕,其中1995年的劇集由科林·費爾斯主演,曾被觀眾譽為最佳版本。在本片之前,《傲慢與偏見》只有一次現身大銀幕,即1940年版,影片由羅伯特·Z·倫納德(Robert Z. Leonard)執導,葛麗亞·嘉遜和勞倫斯·奧利弗主演。時隔多年,這部帶著智慧、激情與浪漫的故事將再次與觀眾見面。
本片製片人蒂姆·畢文(Tim Bevan)和埃里克·費爾納(Eric Fellner)說:「人們依然記得最近的兩部電視改編作品,而1940年的電影版側重於愛情喜劇。幾十年來,簡·奧斯汀筆下的莉齊和達西已經演化出很多電影,我們覺得現在是在大銀幕上重現這個經典故事的時候了。」
製片人保羅·韋伯斯特(Paul Webster)說:「《傲慢與偏見》已經成為很多愛情喜劇的樣板,而65年間,從沒有一部呈現出原著風採的電影。雖然說BBC最近拍攝的電視劇版非常成功,但我們希望打造一改陳詞老調的電影版。」
畢文和費爾納稱,之所以選擇喬·懷特作本片導演,是因為懷特曾執導很多電視劇,包括《Charles II:The Power & the Passion》在內的很多作品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兩位製片人同懷特見了面,發現懷特對影片的設想完全符合他們的初衷。因為《傲慢與偏見》是享譽全世界的名著,所以他們沒道理進行再創作,而是按照簡·奧斯汀的最初意願來拍攝。喬·懷特是一位非常注重浪漫的導演,他會用現代的方法進行演繹,而又不致推翻原著。
導演喬·懷特曾憑借《Charles II: The Power & the Passion》贏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電視獎,他坦率的說:「我從沒讀過《傲慢與偏見》,也沒看過改編的電視劇。我的電視作品都是社會現實主義題材,所以我想我對《傲慢與偏見》懷有偏見,認為它很華麗。不過當我看到改編之後的劇本時,我著迷了,甚至最後難免落淚。我找來原著,發現簡·奧斯汀的視角非常敏銳,對特定的社會人群很有研究,我認為她是英國第一位現實主義作家。在她那個年代,哥特文學非常流行,但她卻遠離主流,寫下自己所了解的,從而開創了全新的文學類型。」
懷特又補充說:「我非常興奮能用新穎的方法來拍攝這個故事,我相信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我將它看作是英國的現實主義故事,而並非沿襲一貫的理想主義風格。我希望真實而粗獷的呈現《傲慢與偏見》,盡量真誠的表現人物。莉齊20歲,達西28歲,莉迪亞15歲,他們經歷的情感就是年輕人的初戀,我正是因此而感動,並希望把這種感動傳遞給觀眾。」
懷特及主創人員對18世紀末期的英國進行了廣泛研究,他們的發現雖然有些並未體現在影片中,但對理解奧斯汀筆下的人物很有幫助。懷特說:「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英國也在考慮會受到怎樣的影響。上層階級開始害怕,並決定吸收下等階級,於是在舞會中,富有階級的達西和賓格萊才會見到以前沒見過的人。對於年輕女性來說,這是讓她們興奮的,就像威廉王子突然出現在High Street的舞廳里一樣,她們的婚姻前景頓時寬廣起來。」
影片編劇黛博拉·莫高琪(Deborah Moggach)說:「事實上,班內特的女兒們必須嫁出去,否則將面臨破產。不過對於現代觀眾來說,這些女孩看上去都很不錯,她們住著大房子,有溺愛她們的父母,還有馬車和僕人。於是我們必須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如果她們不出嫁,就只能在貧困中度過餘生,這樣觀眾才會關注她們的出路。」
莫高琪又補充說:「與小說中不同,我著重講述莉齊的故事,她保守著自己的秘密,甚至變成負擔。有很多事她不能向父母、好友夏洛特和最親愛的簡傾訴,只好獨自忍受。她看到父親根本不在意他的女兒們,於是莉迪亞才會私奔;父母的婚姻在她眼中就是悲喜劇;她目睹夏洛特出於安全原因嫁給了討厭的柯林斯;而姐姐也正飽受著相思病的煎熬。她懷疑自己獲得幸福的機會正在消失。我相信,真實的喜劇是從痛苦中產生的。其實,這些女孩在現今依然存在,她們的經濟地位直接取決於各自的婚姻。片中所有的情感都能在今天引發共鳴,比如說莉齊,她有個愛惹麻煩的母親,令人失望的好友,她曾經一廂情願的戀上個無賴,還有姐妹間的忠誠、妒忌和爭論,以及她瘋狂的愛上了自己不敢承認的人等等。」
在改編過程中,莫高琪非常注重簡·奧斯汀筆下的對白,她說:「我其實是在梳理對白,你當然不能對奧斯汀熱烈、美妙的對白進行再加工,我們保留了大部分,就像烹飪最好的原料一樣。人們喜歡這本小說,熟悉其中的每個字,所以當發現對白有所出入,肯定會失望和不安。」
懷特補充說:「在小說中,奧斯汀的人物非常有禮貌,他們總是等到別人說完話再開口。不過憑我的常識,這么一大家子人,又都是女孩,說話肯定會七嘴八舌,經常互相打斷,所以我改動了班內特一家的交談場景。」
在莫高琪看來,奧斯汀最奇妙的地方,在於范圍狹小的故事背景。一直有人批評奧斯汀的作品,稱她忽略了同時代的其他社會階層和當時的國際事件。不過奧斯汀並沒有否認,她是在觀察自己生活的世界。比如說,在她的所有小說中,共處一室的不可能只有男人,她不知道他們談話的內容,或者根本不感興趣。可以說,奧斯汀的廣闊世界是從微小的縫隙中看到的。
莫高琪非常關注故事中的家庭戲份,因為畢竟,觀眾對簡·奧斯汀的歷史觀並不感興趣。莫高琪有三個姐妹,還改編過南希·米特福德(Nancy Mitford)的同類小說《Love in a Cold Climate》,所以深知大家庭中姐妹間的歡笑、爭斗和嫉妒等各種真實的小插曲。
【關於拍攝】
製片方決定全部在英國外景地拍攝,計劃用11周完成。製片人韋伯斯特說:「這種規模的電影完全在外景地拍攝非比尋常,喬是想創造一個真實的環境,以讓演員放鬆,並能充分感知周圍的一切。」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很可行,在拍攝休息期間,演員們沒有像往常一樣回到拖車里,而是走進片中各自角色的卧室。
導演懷特決定在拍攝中打破傳統,他說:「我相信,在拍攝古裝片時,很多人都依賴於當時的繪畫作品,因為沒有其他影像可參考。但在繪畫中,一切都非常正式而冷靜,那不是真實的生活。他們會用寬鏡頭來展現場景中的時代細節,我認為細節應該表現在微小的東西上,比如桌上的麵包、花瓶里的鮮花等等。我看了一些奧斯汀的散文,從中對人物的形象略知一二,所以我採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我盡量切掉了馬車的鏡頭,因為在現在的電影中,有人鑽進汽車並開走的鏡頭沒有什麼趣味可言,而久遠年代的馬車也一樣。古裝片有很多固有元素,有些出現在本片中,有些沒有,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提出置疑。」
在演員的選擇上,懷特打算盡量接近於奧斯汀的原著,他說:「在1940年版的《傲慢與偏見》中,擔綱主演的葛麗亞·嘉遜和勞倫斯·奧利弗都已經30多歲了,所以初戀的情節設置被削弱了。」
談到選中凱拉·奈特利扮演莉齊時,懷特說:「起初我並沒看好大美女凱拉,因為我在尋找不太符合女性傳統的演員,伶俐而又有些難以相處。我認為莉齊應該是很難相處的,而且堅韌並懷疑一切。可當我遇見凱拉,發現她的疑問層出不窮,就像個假小子。凱拉思維活躍,極富幽默感。在拍攝期間,她仍在不斷的讓我感到驚訝。我不禁捫心自問,還要尋找什麼樣的演員呢?無非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且虛心的傾聽別人的意見。凱拉全都做到了,而且非常刻苦。」
奈特利深知扮演這個角色的難度,她說:「扮演莉齊要承擔巨大的壓力。她是文學作品中最經典的女性人物之一,我想任何一位女演員都不會拒絕這樣的機會,不過,機遇伴隨著艱巨的挑戰,因為在你讀《傲慢與偏見》時,肯定會想像出莉齊的樣子,於是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個屬於自己的莉齊。」
簡·奧斯汀曾經批評自己的作品,稱故事過於輕鬆快樂,而且覺得簡和莉齊間的關系不夠真實。於是在拍攝本片時,導演和演員都充分注意到這點,努力讓影片比小說更加真實。
對於扮演達西的人選,懷特說:「我從沒看過電視劇版和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所以我可以物色我心中的達西,而馬修·麥克費登是我眼中的唯一人選。片中的達西28歲,而在影片拍攝時馬修也不過29歲。我對帥氣的小生不感興趣,達西要更有趣和更復雜,馬修能夠成功塑造人物的多重層面,而且他並不虛榮,不介意在影片開頭會招致觀眾的厭惡。我們必須討厭他,因為我們是從莉齊的視角來看待他,而且之後我們還會同莉齊一起喜歡上他。」
唐納德·薩瑟蘭能夠擔綱出演班內特令懷特激動萬分,他說:「唐納德是個傳奇,在我10來歲時,就在《革命》中作過臨時演員,那時候我就開始關注唐納德。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1973年的《血光鬼影奪命刀》。看到最近《冷山》中的唐納德,我意識到他具備扮演班內特所需要的柔和一面。」
薩瑟蘭說:「雖然我已經有40年沒看過小說,但我喜歡簡·奧斯汀。喬寫信給我,說有一個《冷山》中門羅式的角色,希望我來扮演。他說班內特45歲才結婚,有5個女兒,特別是他的女兒們無法繼承他的遺產,因為法律規定遺產必須由男性繼承,遠房親戚柯林斯是唯一的受益者。一切都聽起來很有戲。」
吉娜·馬隆是本片演員中唯一的一名美國演員,她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少女的心事,她說:「莉迪亞只有15歲,她渴望邂逅愛情,她會苦苦思考與男孩約會時將要穿上的服裝。由於階級的限制,她接觸不到很多男人,這就是舞會為何能讓她異常興奮的原因,只有在舞會上她才能與形形色色的男孩交往。她的日常生活非常簡單,因為她沒有家務也沒有學校,她的教育被忽視了。她是最小的孩子,所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自由。莉迪亞的選擇與當今年輕女性完全不同。對她來說,結婚是挽救未來的唯一方法,如果不能結婚,她將繼續留在家中或者靠做家教謀生,從而自降階層。由於種種原因,很多女性的婚姻觀很實際,為愛而結婚被看作是輕率之舉,但莉迪亞卻愛上了愛情,迫切的選擇了私奔,並且無視可能的悲慘結局,竭力成為五姐妹中唯一成婚的人。」
扮演片中達西姨媽凱瑟琳·德波夫人的演員需要有豐富的表演經驗,製片方非常幸運能爭取到朱迪·丹奇來扮演。懷特回憶說:「在我們開始拍攝的第一天,有一段餐桌邊的場景,任何導演都會認為這種場景很難拍。在我拍攝的第一部故事長片的第一天,朱迪·丹奇就坐在長桌的一端,我有些膽戰心驚。不過她非常專業,而且和藹可親,目睹她化身德波夫人是種享受。」
擔綱本片製作設計師的是曾多次同導演懷特合作的莎拉·格林伍德(Sarah Greenwood),而服裝設計師則是曾參與《維拉·德雷克》拍攝的傑奎琳·杜蘭(Jacqueline Durran)。在談到影片服裝時,懷特說:「我發現高腰裙很難看,所以我研究了一下。雖然《傲慢與偏見》出版於1813年,但簡·奧斯汀的小說初稿早在1797年便完成,取名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於是我們選擇了早期的時尚風格,裙裝的腰線更低更討人喜歡。」
不是所有版本都有了,我看過40,95和2005版的。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82%B2%E6%85%A2%E4%B8%8E%E5%81%8F%E8%A7%81&restype=-1&sortby=6&suffix=-1&id=10000001&f=0&ty=0&pattern=0&al=&m=0&st=-1&imask=1&xmp=0
⑵ 傲慢與偏見電影經典台詞
《傲慢與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由焦點電影公司發行的一部愛情片,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唐納德·薩瑟蘭等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麗莎白·班內特五姐妹的愛情與擇偶的故事。
1、乞丐沒有權利挑三揀四。
2、我已亭亭,無憂亦無懼。
3、連年怨闊別,一朝喜相逢。
4、對這個世界看得越多,我就越不滿。
5、一個人不要起臉來可真是漫無止境。
6、我真心愛的人不多,看得起的人更少。
7、盲目聽從並不能說明雙方的關系有多好。
8、太受人器重有時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9、要是愛你愛的少些,話就可以說的多些了。
10、有心事應該等到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再去想。
11、跟人家怨恨不解,的確是性格上的一個陰影。
12、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樣,也得有飯吃有衣穿。
13、偏見讓你無法接受我,傲慢讓我無法愛上你。
14、用最激動的語言把我最熱烈的感情想你傾訴。
15、當我發現自己愛上你的時候,我已經無法自拔。
16、對不要臉的人,決不能低估了其不要臉的程度。
17、如果智慧真的高人一等,傲慢也就不會太過分。
18、幸福一經被拒絕,就不值得我們再去看中它了。
19、急躁的結果只會使得應該要做好的事情沒有做好。
20、你必須知道你一定要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你所做的。
21、女人們往往會把愛情這種東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實際。
22、聽到了你什麼樣的談吐,便是使得我開始愛上了你。
23、自私自利就是謹慎,糊塗大膽就等於幸福有了保障。
24、從不改變主意的人要特別主意,一開始就要拿對主意。
25、要是他沒有觸犯我的驕傲,我也很容易原諒他的驕傲。
26、不過天下事總是這樣的。你嘴上不訴苦,就沒有人可憐你。
27、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給鄰居當笑柄,再反過來笑他們。
28、他不是壞人,就財產而言,他也是適合的對象,是很適合。
29、這種只顧情慾不顧道德的結合,實在很難得到永久的幸福。
30、女人必須找一個自己尊敬的人做丈夫,這樣她才能獲得幸福。
31、如果不是你戳穿了我的虛榮心,我也許會原諒你的傲自尊大。
32、男女戀愛大都免不了要借重於雙方的感恩圖報之心和虛榮自負之感,聽其自然是很難成其好事的。
33、請你老實告訴我,你的心情是否還和四月里一樣,我的心願和情感依然如舊。
34、人生在世,要不是讓人家開開玩笑,回頭來又取笑取笑別人,那還有什麼意思。
35、如果一個女人掩飾了對自己所愛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許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機會。
36、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發覺我自己開始愛上你的時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
37、驕傲多半不外乎我們對我們自己的估價,虛榮卻牽涉到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38、假裝謙虛是最虛偽的表現,因為這可能是信口雌黃的開始,又或者是拐彎抹角的自我誇獎。
39、大凡女人家一經失去貞操,便無可挽救,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美貌固然難於永保,名譽亦何嘗保全。世間多得是輕薄男子,豈可不寸步留神。
40、將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時是件壞事。如果一個女人掩飾了對自己所愛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許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機會。
41、要是一個人把開玩笑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那麼。最聰明最優秀的人——不,最聰明最優秀的行為——也就會變得可笑了。
42、不知道是誰發現詩的力量,可以驅逐愛情;我認為詩是愛的糧食,美好堅貞的愛之糧;但若是模糊的愛,糟糕的十四行詩會毀了它。
43、「驕傲,是一種屢見不鮮的通病,甚為普遍。人類最易犯這種毛病,而且我們之中很少有人因具有某種品質——不論是確實存在的,還是幻想出來的——而不會沾沾自喜。虛榮與驕傲截然不同,但大家常常把它們當同義詞來用。一個人可能驕傲但並不虛榮。驕傲多半涉及我們怎樣認識自己,而虛榮則多指我們想別人如何來看待我們。」
44、我一直在跟自己斗爭,可是失敗了,今後或許仍然會失敗,我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請你務必允許我告訴你,我對你的仰慕和愛戀是多麼的狂熱。
45、新夫婦跟嘉丁納夫婦一隻都保持著極其深厚的交情。達西和伊利莎白都衷心喜愛他們,又一直感激他們;原來多虧他們把伊利莎白帶到德比郡來,才成全了新夫婦這一段姻緣。
46、我相信碰上像這種情形一般人都會表示感激,但我無法這么做,我從來不曾渴求你的看重,而你這么做是心不甘情不願,我很遺憾造成別人的痛苦但我完全是無心的,也希望很快會煙消雲散。
47、虛榮和驕傲是大不相同的兩碼事——盡管這兩個詞總是被混為一談。一個人可以驕傲但不可以虛榮。驕傲多數情況下,無非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但虛榮卻指的是我們過於看重其他人對我們的評價。
48、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個機會問題。一對愛人婚前脾氣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氣非常相同,這並不能保證他們倆就會幸福。他們總是弄到後來距離越來越遠,彼此煩惱。你既然得和這個人過一輩子,你最好盡量少了解他的缺點。
49、從我所讀過的許多書來看,我相信那的確是非常普遍的一種通病,人性特別容易趨向於這方面,簡直誰都不免因為自己具有了某種品質而自命不凡。虛榮與驕傲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盡管字面上常常當作同義句用,一個人可以驕傲而不虛榮。驕傲多半不在乎我們對我們自己的估價,虛榮卻牽涉到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⑶ .世界名著,電影《傲慢與偏見》的劇情簡介.
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二女兒伊麗莎白與達西,伊麗莎白聽說他為人傲慢,一直對他心生排斥,經歷一番周折,伊麗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
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以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
(3)傲慢與偏見英國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創作的長篇小說。
有五個待嫁閨中的千金,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著為女兒們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
新來的鄰居賓利(Bingley)是個有錢的單身漢,他立即成了班納特太太追獵的目標。
在一次舞會上,賓利對班納特家的大女兒簡(Jane)一見鍾情,班納特太太為此欣喜若狂。
參加舞會的還有賓利的好友達西(Darcy)。
他儀表堂堂,非常富有,收入是賓利的數倍,許多姑娘紛紛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驕傲,認為她們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簡的妹妹伊麗莎白(Elizabeth)。
達西(Darcy)對賓利說,她(伊麗莎白)長的可以「容忍」,但還沒到能引起他興趣的程度。
伊麗莎白自尊心很強,決定不去理睬這個傲慢的傢伙。
可是不久,達西對她活潑可愛的舉止產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會上主動請她同舞,伊麗莎白同意和達西跳一支舞,達西由此而逐漸對伊麗莎白改變了看法。
賓利的妹妹卡羅琳(Caroline)一心想嫁給達西,而達西對她十分冷漠。
她發現達西對伊麗莎白有好感後,怒火心燒,決意從中阻撓。
達西雖然欣賞伊麗莎白,但卻無法忍受她的母親以及妹妹們粗俗、無禮的舉止,擔心簡並非是鍾情於賓利,便勸說賓利放棄娶簡。
在妹妹和好友達西的勸說下,賓利不辭而別,去了倫敦,但簡對他還是一片深情。
班納特先生沒有兒子,根據當時法律,班納特家的財產是只能由男性繼承的(註:當時英國女兒可以繼承財產,但班納特家的財產較特殊,詳見:「限定繼承權」)而班納特家的女兒們僅僅只能得到五千英鎊作為嫁妝,因此他的家產將由遠親柯林斯(Collins)繼承。
柯林斯古板平庸又善於諂媚奉承,依靠權勢當上了牧師。
他向伊麗莎白求婚,遭拒絕後,馬上與她的密友夏洛特(Charlotte)結婚,這也給伊麗莎白帶來不少煩惱。
附近小鎮的民團聯隊里有個英俊瀟灑的青年軍官威克漢姆(Wickham),人人都誇他,伊麗莎白也對他產生了好感。
一天,他對伊麗莎白說,他父親是達西家的總管,達西的父親曾在遺囑中建議達西給他一筆財產,從而體面地成為一名神職人員,而這筆財產卻被達西吞沒了。
(其實是威克漢姆自己把那筆遺產揮霍殆盡,還企圖勾引達西的妹妹喬治安娜私奔。
)伊麗莎白聽後,對達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婦請伊麗莎白去他們家作客,伊麗莎白在那裡遇到達西的姨媽凱瑟琳(Catherine)夫人,並且被邀去她的羅辛斯山莊做客。
不久,又見到了來那裡過復活節的達西。
達西無法抑制自己對伊麗莎白的愛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態度還是那麼傲慢,加之伊麗莎白之前便對他有嚴重偏見,便堅決地謝絕了他的求婚。
這一打擊使達西第一次認識到驕傲自負所帶來的惡果,他痛苦地離開了她,臨走前留下一封長信作了幾點解釋:他承認賓利不辭而別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滿班納特太太和班納特小姐們的輕浮和鄙俗(不包括簡和伊麗莎白);
並且認為簡並沒有真正鍾情於賓利;威克漢姆說的卻全是謊言,事實是威克漢姆自己把那筆遺產揮霍殆盡,還企圖勾引達西的妹妹喬治安娜私奔。
伊麗莎白讀信後十分後悔,既對錯怪達西感到內疚,又為母親和妹妹的行為羞愧。
第二年夏天,伊麗莎白隨舅父母來到達西的庄園彭伯里,在管家的門口了解到達西在當地很受人們尊敬,而且對他妹妹喬治安娜非常愛護。
伊麗莎白在樹林中偶遇剛到家的達西,發現他的態度大大改觀,對她的舅父母彬彬有禮,漸漸地她對他的偏見消除了。
正當其時,伊麗莎白接到家信,說小妹莉迪亞(Lydia)隨身負累累賭債的威克漢姆私奔了。
這種家醜使伊麗莎白非常難堪,以為達西會更瞧不起自己。
但事實出乎她的意料,達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後,便想辦法替她解決了難題——不僅替威克漢姆還清賭債,還給了他一筆巨款,讓他與莉迪亞完婚。
自此以後,伊麗莎白往日對達西的種種偏見統統化為真誠之愛。
賓利和簡經過一番周折,言歸於好,一對情人沉浸在歡樂之中。
而一心想讓自己的女兒嫁給達西的凱瑟琳夫人匆匆趕來,蠻橫地要伊麗莎白保證不與達西結婚。
伊麗莎白對這一無理要求斷然拒絕。
此事傳到達西耳中。
他知道伊麗莎白已經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他日後對伊麗莎白表白:,你為人太真誠大方,不會以此來愚弄我),誠懇地再次向她求婚。
到此,一對曾因傲慢和偏見而延擱婚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傲慢與偏見
⑷ 電影《傲慢與偏見》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讀完之後有什麼感受
《傲慢與偏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鄉紳的女兒伊麗莎白·班內特的愛情故事。通過班納特的五個女兒對待生活事務的不同態度,反映了農村中產階級家庭女孩對婚姻和愛情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婚姻觀。作品以日常生活為題材,與當時社會的感傷小說內容和寫作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地反映了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鄉村生活和社會狀況。
生活需要智慧和勇氣,尤其是在愛情中。沒有勇氣,就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就不能開始,而缺乏智慧,道路就不會平坦,漫長。但與生活的其他部分不同,愛情中的智慧和勇氣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多,在任何階段都不應該完全投入,即使是在女人身上。
⑸ 如何評價電影《傲慢與偏見》
有了1995年BBC電視劇版作品的忠實於原著在先,2005年的英國電影版力圖跳出思維定勢,在改編上偏向年輕觀眾口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且不說電影上映後在全球拿下超過1億美元票房,它對我個人就產生了重要影響:家裡有一本原著的中譯本,曾拿起來翻了幾頁,當時不能理解其中的趣味,便即放下;直到看了這部電影版,深深喜歡上電影,也喜歡上了這個故事,由此將譯本重新拿起讀完;後來,又看了英文版,甚至將其留在了iBooks里,知道以後一定會重新欣賞;果然,最近兩周抵擋不住它的魅力,不僅重看,而且精讀,還找來影視作品觀賞。做了很多工作,也收獲很多樂趣。
所以,對於沒有讀過原著的人,推薦觀看本片,肯定是一種享受,也許還會感興趣到去讀原著。有時候,發現一件美好事物,確實需要一個契機。
那麼對於讀過原著的人,甚至非常喜歡原著的人,是否本片因為其改編就不值一看呢?也不是,一來本片的改編大多基於合理想像,二來本片確實具有很高的觀賞樂趣。先說改編,影片借用了很多原著中的原話,也作了一些糅合和原創;有些書中的人物在片中完全沒有出現,或在一些場景中刪去了一些次要角色;這些都是為了使得劇情更加緊湊,從而能在兩個小時時間內容納下整個故事,特別是四段婚姻。另外添加了一些場景,使得那個時代的生活呈現更加立體,更加活潑;這種活潑,既符合女主角伊麗莎白的性格,也更貼近當代人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這些改編都沒有突破故事原有的框架,不像40版好萊塢電影,連人物設定都變了。這些改編,也不應該拿來與95版電視劇比較,電影畢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展開劇情,修剪細枝末節反而會讓大樹更挺拔。
再說觀賞樂趣。本片呈現了英國豐富多樣的地貌風景,且拍攝角度和效果堪比旅遊風光片;對舞會這種大場面表現更加歡快;對人物服飾和室內裝飾的設計非常用心,服裝上並沒有採用19世紀初的高腰裙,它確實不符合當代審美觀,因而採用了更能凸顯人物身材的腰線,裝飾上符合各階層的經濟實力和生活品味;本片對光影和色彩的把握非常到位,能夠反映當時人物的心理,又把自然風光表現地美麗動人;本片的配樂既有古典的沉靜,又有民俗的歡快,想必會有值得收藏的原聲帶;片中角色的表情和動作的刻畫細致入微,避免了可能的一本正經所帶來的呆板之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片中調用大量群眾演員,但每個人的服裝、表情、台詞、動作都非常到位,哪怕他們並不在攝影機的焦點和中心,細心程度可見一斑;片中的幾個經典鏡頭,令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
最後說說爭議最大的選角。伊麗莎白由美麗的凱拉·奈特莉扮演,性格上與原著相比更加活潑,笑聲往往是爆發出來,雖然被一些觀眾詬病為傻笑,但要知道,原著中伊麗莎白比較姐姐和自己,就說,she smiles, I laugh. 服裝上,色調偏深褐色,而且不拘小節,唯有參加Netherfield舞會那一次,一襲白色長裙,驚艷全場。凱拉的美麗與扮演姐姐的女演員的美麗不同,前者是躍動的美,後者是古典的美,也符合原著設定。總體而言,凱拉演出了一個活潑版的伊麗莎白,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嘗試。達西在本片中也走了與95版不同的風格,95版的達西已經成為很多觀眾心目中的標准,在傲慢上做到了極致,幾乎從來沒有笑過;本版的達西少了一些高傲和冷峻,多了一些憂愁和柔和,對於看過95版的觀眾來說,有些從天上回到人間的感覺。我不能說這是一個非常得體的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重現一個95版的達西毫無意義。彬利先生為了貼近年輕觀眾,被改編得有些傻里傻氣,連話都說不好,當然,原著也確實曾在一個場景中說過他silly,不過這個改動確實偏大。班內特太太的表演很適中,95版的她總有在搶戲的感覺。班內特先生是我認為應該最無爭議的公認的好角色,演出了原著中父親的神韻,對妻子和三個小女兒的打趣,與伊麗莎白的精神交流和對她的偏愛,都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出來。
縱觀全片,舒緩的節奏彌漫著濃厚的文藝氣息,體現了典型的英國文藝電影的特色。就如同法國電影的歡快調皮的小清新,德國電影的歷史和思考的沉重,自然、庄園、古典服飾和英國口音所構成的文藝成為了英國電影的標志。好的文學和好的電影都能夠打動人心,甚至讓人情不自禁想回到作品中的那個時代,成為作品中的某個人物,這,就是它們共同的魅力。
2005年英國電影《傲慢與偏見》賞析
兩個製作公司的Logo放映完畢之後,正片迅速開始,不讓觀眾久等。
黑幕中,首先響起嘰嘰喳喳的鳥叫聲。畫面亮起,是一片草地及其邊緣上的小樹林。沒有太陽,有些晦暗。攝影機機位不動,慢慢地,陽光從小樹林上方透露過來。鋼琴的音符開始流動。
當陽光漸漸鋪滿整個畫面時,鏡頭一轉,我們美麗的女主角伊麗莎白出場。有些紛亂的劉海特別自然,也是她一貫的標志。她在晨光中邊走邊看書,用自己的印花手帕作書簽。看到會心之處,不自覺地將左手拇指放入唇邊輕咬,同時輕輕一笑,幾不可聞。已經看到書的最後THE END,一定是起很早去自然中讀書,看到快結束就邊往回走邊繼續看完。看完後,輕輕撫摸封底,戀戀不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閱讀,何其幸福!一個小插曲是,本書正是《傲慢與偏見》的初稿,《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電影是在向簡·奧斯汀致敬。當陽光漸漸鋪滿整個畫面時,鏡頭一轉,我們美麗的女主角伊麗莎白出場。有些紛亂的劉海特別自然,也是她一貫的標志。她在晨光中邊走邊看書,用自己的印花手帕作書簽。看到會心之處,不自覺地將左手拇指放入唇邊輕咬,同時輕輕一笑,幾不可聞。已經看到書的最後THE END,一定是起很早去自然中讀書,看到快結束就邊往回走邊繼續看完。看完後,輕輕撫摸封底,戀戀不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閱讀,何其幸福!一個小插曲是,本書正是《傲慢與偏見》的初稿,《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電影是在向簡·奧斯汀致敬。
下一個鏡頭,有了更多生機。池塘里的鴨子嘎嘎,岸上的牛群哞哞。身穿樸素深褐色連衣長裙、長發挽在腦後的伊麗莎白,從畫面左側,走向右側晾曬著衣物的庭院。上岸時的輕輕一躍,顯示了她的體態輕盈。下一個鏡頭,有了更多生機。池塘里的鴨子嘎嘎,岸上的牛群哞哞。身穿樸素深褐色連衣長裙、長發挽在腦後的伊麗莎白,從畫面左側,走向右側晾曬著衣物的庭院。上岸時的輕輕一躍,顯示了她的體態輕盈。
第四個鏡頭,是一個持續1分27秒的經典長鏡頭。觀眾跟隨伊麗莎白,參觀了她的家,見到了她的家人。首先,僕人已經早起在給家禽餵食。接著,攝影機並沒有死板地緊跟著伊麗莎白,而是從門那裡宕開一筆,進入了屋舍。瑪麗在彈鋼琴(原來鋼琴曲由她而來,彈得真好!),牆上掛著應該是各代主人的畫像,簡穿過房間,溫柔呵斥嬉笑著跑下樓梯的莉迪亞和凱蒂;狗狗汪汪叫;傢具簡單,桌上放著女紅。攝影機從另一個門出來,接上伊麗莎白,以她的視角看到聽到爸媽在談話,兩個妹妹在偷聽。這個長鏡頭,顯示了第一次執導電影的喬·懷特的功力和想法,為他兩年後在《贖罪》中拍攝出那個進入教科書的經典長鏡頭奠定了基礎。
電影開篇就以舒緩的鏡頭和音樂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美麗祥和的英國鄉間的清晨。
書中開場的對話隨後出現。本片跳出了以往電視劇作品的窠臼,不直接描寫班內特夫婦的對話,而是通過女兒們的偷聽來呈現。一來符合清晨的時間設定,這時候家裡人還沒有坐到一起,二來表現了各人的性格,莉迪亞和凱蒂的隨心所欲,簡和伊麗莎白的良好教養以及對妹妹們的管教,瑪麗的漠不關心,三來也很有活潑的家庭生活趣味,因為一家人在一起說話,不可能總是端著禮貌一本正經,而且本片沒有忽略一個禮貌上的細節,班內特先生出房間時,女兒們向他行屈膝禮。班內特先生手上的盆栽,班內特太太手上的蘋果,都很有生活氣息。班內特先生打趣班內特太太的時候,女兒們的反應都很自然很明顯,與以往作品的端莊很不同。角色的站位也顯然經過精心設計,達到了一種「景深」的效果。
接下來的場景就到了舞會,這歷來是影視作品重點表現的場面。本片的舞會特別歡快,交談也很熱烈。伊麗莎白特別愛笑,不是淑女的笑,而是可以用burst into laughter來形容。從對話可以看出,本片絕無意做原著的1:1呈現——事實上,作為一部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也不允許它這么做——而是將原著散落在各章的對白有機結合到一個場景中。同時,還有一些原創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對白。接下來的場景就到了舞會,這歷來是影視作品重點表現的場面。本片的舞會特別歡快,交談也很熱烈。伊麗莎白特別愛笑,不是淑女的笑,而是可以用burst into laughter來形容。從對話可以看出,本片絕無意做原著的1:1呈現——事實上,作為一部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也不允許它這么做——而是將原著散落在各章的對白有機結合到一個場景中。同時,還有一些原創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對白。
本片對細節的把控實在到位,彬利與簡跳舞的時候,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位班內特家族第一美女,差點連舞步都忘了。本片對細節的把控實在到位,彬利與簡跳舞的時候,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位班內特家族第一美女,差點連舞步都忘了。
達西與彬利交談時,伊麗莎白聽到他們提到自己,很有些期待和好奇,接著聽到達西那傲慢的話,也是很有些受打擊的,非常符合一個聰慧的有自尊心的女孩子的心理。凱拉·奈特莉將伊麗莎白的情緒變化完美地表現了出來。達西與彬利交談時,伊麗莎白聽到他們提到自己,很有些期待和好奇,接著聽到達西那傲慢的話,也是很有些受打擊的,非常符合一個聰慧的有自尊心的女孩子的心理。凱拉·奈特莉將伊麗莎白的情緒變化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舞會結束,簡和伊麗莎白在被窩里點燈夜談。這是影片主創人員的合理想像,也是一個創新。舞會結束,簡和伊麗莎白在被窩里點燈夜談。這是影片主創人員的合理想像,也是一個創新。
伊麗莎白步行去看姐姐,這里的景色超美。伊麗莎白步行去看姐姐,這里的景色超美。
有一幅更清晰的官方海報表現這個場景。這種美,只能用英語的breathtaking來形容。有一幅更清晰的官方海報表現這個場景。這種美,只能用英語的breathtaking來形容。
到達之後,達西的反應很特別,這里達西已經對她有好感了。伊麗莎白長發散開,是另一種天然的健康的美。到達之後,達西的反應很特別,這里達西已經對她有好感了。伊麗莎白長發散開,是另一種天然的健康的美。
彬利在簡面前語無倫次,難怪本片會獲得大批年輕觀眾的喜愛。彬利在簡面前語無倫次,難怪本片會獲得大批年輕觀眾的喜愛。
⑹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傲慢與偏見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閑來無事就想著看一些經典的電影,一來打發時間,二來充實下自己,畢竟是經典,我想看一看對自己還是非常有好處的,起碼不落伍。
看的是1940年版本的,還是黑白的畫面,看這部電影說實話並沒有想像中一樣產生什麼震撼的感覺,但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裡面人物的表情,非常豐富,這也是外國片比國產片好的地方,國外的電影演員表情都非常豐富誇張,很帶感。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英國小鎮的普通鄉紳家庭,家裡有五個女兒,都正處於妙齡時期,因此鄉紳的太太非常著急的想為五個女兒找到好的夫婿,然而由於自己處於中產階級,家境不算優越不能為女兒們准備豐厚的嫁妝,並且鄉紳太太也非常勢力,愛慕虛榮,因此急切地想尋找有錢的富貴人家。恰好在附近的尼日斐庄園里來了兩個倫敦過來的年輕人。兩個人不僅英俊瀟灑而且還多金,這可樂壞了鄉紳太太。
趕緊想方設法的想認識兩位有錢人,於是回家想方設法的想讓鄉紳去拜訪兩位公子哥,誰知鄉紳早已經做好安排,給了兩位公子哥一場舞會的入場券,舞會那天鄉紳太太帶著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五個女兒一起去參加舞會,在舞會上其中一位叫賓格利的有錢人一眼就看中了大女兒簡,而另一個叫達西的有錢人卻對賓格利說不喜歡跟這樣行為粗魯的中產階級交往,恰好這些話被簡的妹妹伊麗莎白聽到了,從此他就對達西產生了很深的偏見,認為他太傲慢。
可是正是由於伊麗莎白並不像其他女人那樣對達西很恭維討好,反而引起了達西對他的注意和好感,開始追求她,然而他依舊不能完全放下他高傲的姿態,依舊採用一種很高傲的態度來追求伊麗莎白,因此導致第一次求婚被伊麗莎白毫不留情的拒絕,然而隨著妹妹莉迪亞跟克魯特軍官的私奔以及達西給伊麗莎白寫的信告訴他克魯特軍官的為人,並且表明自己的想法,以及之後在達西的努力下莉迪亞和克魯特的順利結婚,這些事讓伊麗莎白改變了對達西的看法,最後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部電影就是圍繞著年輕人之間的情感戀愛件講述了英國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那種關系,貴族的傲慢,中產階級也對其持有偏見,電影以小見大,其實反映的是兩大階級之間的斗爭。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描寫了幾對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小說沒有重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而是以幽默細膩的筆觸展現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生活的畫面,表明了作者對於愛情的態度。像夏洛蒂和柯林斯那樣互不了解、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而聰明、美麗、自尊的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感情則是建立在相互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他們才是幸福的。
初讀小說中譯本是大約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只是醉心於伊麗莎白與達西這對淑女紳士之間曲折但終成正果的愛情,加之喜歡小說流暢俏皮的文筆,所以一連讀了好幾遍。
與小說同名的電影同樣令我著迷,它在對小說的整體把握與剪裁、演員的表演、配樂等方面均可圈可點電影限於篇幅刪去了一些次要人物和情節,但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彬格萊、夏洛蒂與柯林斯以及莉迪雅與韋翰這四對年輕人的戀愛婚姻仍然脈絡清楚、不枝不蔓。演員的表演可稱上佳,達西由最初的傲慢到情不自禁到放下架子傾心相愛,伊麗莎白優雅聰明、自信自尊,班納特太太缺乏修養、忽喜忽嗔,柯林斯諂上倨下、滑稽可笑,還有凱瑟琳夫人傲慢無禮、出言荒唐,無不纖毫畢現,特別是後三位配角略帶誇張的表演,實在令人忍俊不禁。電影的配樂也非常符合影片詼諧幽默的氣氛,凡柯林斯出場必配以輕快富於跳躍感的音樂,凡凱瑟琳夫人出場則配以沉重庄嚴的背景音,給影片增色不少。
但若吹毛求疵的話,影片還是有幾處不足。其一是莉迪雅與韋翰私奔後達西才特地前往伊麗莎白家,向她說出韋翰過去的卑劣行徑,而小說則安排達西求婚遭拒之後即給伊麗莎白寫信,解釋韋翰之事。達西之所以要解釋,是因為伊麗莎白誤會了他,令他自尊心受挫,而待到私奔之事發生後,韋翰的品格已經暴露,解釋已無太大必要。因此立即解釋似乎比等到人家家中大亂再去解釋更為合理。再者,達西登門造訪,口稱來提供幫助,實際只是一吐塊壘,也顯得不太自然。其二是凱瑟琳夫人受達西之託來探伊麗莎白的口氣,這是小說所沒有的情節,雖然這一改動增強了戲劇沖突,並增添了喜劇氣氛,但這位夫人怎麼這么輕易就將自己女兒的應得財產拱手相讓了呢?其三,電影對簡也有些漫畫化處理,似乎不太合理。簡雖然不是主角,但在奧斯汀筆下,她美麗、溫和、優雅,只不過不如伊麗莎白有主見罷了。
昨晚,我又重溫了一次電影05版的《傲慢與偏見》,感覺發生了變化。
還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對電影開始時清晨的畫面以及嘰嘰喳喳的鳥叫聲、鋼琴聲深深打動。多麼美好祥和的清晨,心裡也充滿了無限的嚮往。隨後便是女主伊麗莎白拿著書本款款走來,她邊走邊看,書簽是印花手帕。清晨的陽光灑在她的身上,凌亂的頭發也透露著自然隨性的美。
就在這么短短的幾分鍾里,被女主自然地美深深打動。雖然不是那種驚艷的美,卻是那種靈氣十足,大方隨性的美。緊接其後就是介紹女主的家庭背景,她是鄉紳之女,家裡有5姐妹,她們期待著美好的愛情,渴望嫁給如意郎君。
第一次看時,被電影裡面清新的畫風、演員的顏、英國的景色所吸引。真的是超美。就這么迷糊的看完了電影,心裡只記得裡面各種各樣令人美得心醉的畫面。
但現在看了之後,發現簡更好看,她的身上更有那種高貴的氣質,五官也比伊麗莎白更好看,再反過來看伊麗莎白,她的臉好寬,越看越覺得不好看了,心裡有一些小失落,電影看到後面,我發現伊麗莎白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自尊心強。在第一次舞會上,她聽到達西和彬利討論自己,聽到達西傲慢的描述,很受打擊。舞會借宿後,晚上和簡在被窩里交談,說到自己不會再和達西見面了,真摯的愛情才能讓她結婚。結識了軍人喬治後,喬治對達西的一番污衊讓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印象更差了。再次和達西在舞會上相遇,伊麗莎白質問了達西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面對科林斯的求婚,即使母親的逼迫,她也毅然拒絕。心裡充滿了對達西的不滿與偏見,面對達西的求婚,她也憤怒的表示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whom I could ever be prevailed on to marry、他的父親也說And we could never expect her to do it with so litttle inconvenience(我們總是沒法期待,她能夠規規矩矩安分守己),可以看出伊麗莎白多麼堅持自己的立場。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因為很多外在因素而不堅持己見,影片中葉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Few people can fall in love with the right encouragment (幾乎沒有人能夠在沒有恰當的鼓勵下陷入愛情)。我們也總是需要在別人的支持下才會堅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多麼希望能夠不總是需要別人的意見。
看了電影《傲慢與偏見》後,感覺很好,非常喜歡活潑、聰明、不做作的「偏見」小姐伊麗莎白和外表冷漠但內心感情豐富的「傲慢」先生達西。
在《傲慢與偏見》中,我覺得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都有可愛的一面。然而在眾多的人物中,我最欣賞的還是主人公伊利莎白,她有頭腦、有主見,敢愛敢恨,不為金錢和地位所動,執著追求自己的愛情;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缺點,有時候會憑借自己的感覺做出不準確的判斷,並執著於自己的偏見。
在我看來,《傲慢與偏見》構思精巧,措辭幽默,情節跌宕起伏,諷刺極有力度;作者用極細膩的筆法將伊利莎白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惟妙惟肖,並塑造了伊利莎白的獨特形象:她喜歡笑,會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她不卑不亢,有主見卻又任性;她聰慧過人,理智中又有豐富的情感。另外,這本書還時時刻刻提醒現代女性:婚姻必須有感情基礎。 影片在兩小時內雖不能盡情地展現出伊利莎白的心理活動,但改編者適度地整和、誇大、改變了原著的幽默情節,又誇張了人物個性,使影片更加妙趣橫生。影片對威克漢姆的塑造不象我想的那樣有所醜化,而是十分尊重原著,讓一個帥氣,有風度,談吐典雅風趣的男人出現在我們面前,使對威克漢姆的罪惡很熟悉的我們更覺回味無窮。
電影很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於因為它很好的還原了英國古典鄉村風貌,不論是場景、衣服還是道具都使人相信這是在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鄉村。還有兩場場面熱鬧龐大的鄉村舞會,眾多演員整齊的跳著那個時代的社交舞,使人們陷入到只有在閱讀小說時才能感受到喧鬧。
《傲慢與偏見》蘊藏著許多智慧,給了我很大的啟示:看待一個人,不僅要看其「表」,更加要看其「里 」,不要執著於對其第一印象的偏見,否則就會產生誤解,不能很好的認識、了解這個人;一個人在其他人面前要適當的展現自我,不要表現過於冷漠或者傲慢,不然會使其他人不敢或者不願接近;你所處的環境以及你周圍的人物,在別人對你的印象與評價中,會起到非常大的影響。
伊麗莎白班納特(凱拉奈特莉飾)和姐姐珍班納特(羅莎曼德派克飾)、妹妹瑪麗班納特(妲露拉萊莉飾)、凱蒂班納特(凱瑞穆麗根飾)以及麗迪亞班納特(吉娜馬隆飾)這5個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的姐妹個個如花似玉。班納特太太(布蘭達布萊斯飾)最大的人生目標就是給她的這5個女兒都找到如意的郎君。可惜天不從人願,二女兒伊麗莎白總能找出100個不願結婚的理由拒絕母親。當班納特太太聽說鄰近的庄園被一個富有的單身漢租下,並且會帶著他那些有身份的朋友們前來消夏時,她興奮地認定這是女兒們的福分,求婚的人眼看著就要上門了,而事情也正如她預想的那樣發展開來。姐妹5人原本單調且略顯平靜的生活伴隨著富有的單身漢達西(馬修麥克費登飾)和他的好友格萊兩個年輕小夥子的到來而泛起了波瀾。健康向上的格萊和富家子達西這對要好的朋友在結識了鎮上班納特家的這五朵金花之後,一段美麗而飽含傲慢與偏見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
伊麗莎白(凱拉奈特莉飾)是5個姐妹中最勤勉的一個,她還是個有才智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她從沒有考慮過談婚論嫁。但是當她遇到英俊瀟灑,玩世不恭的格萊和理智的商人達西(馬修麥克費登飾)後,她的判斷力開始接受考驗。因為富豪子弟達西在短暫的交往後很快便深深地愛上了美麗的伊麗莎白。並且,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勇敢地向她求婚,但卻因為伊麗莎白對他存有的誤會和偏見,而遭到了無情的拒絕。伊麗莎白對他存有誤會和偏見的原因是,出身富貴的達西經常表現出不可一世的傲慢,這令正直善良的伊麗莎白討厭不已。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但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漸漸地,伊麗莎白發現並親眼看到了同樣善良的達西在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上有了質的改變。與她舅舅和舅媽禮貌的談話還邀請一起吃飯,幫助她找到不懂事的妹妹,跟士兵逃跑,和資助妹妹與那個韋翰的結婚。做了好事也沒說出來,後來從出嫁妹妹口中得知。特別是他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完全不見了蹤影,於是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也逐漸消失,就算他的姑媽反對他們,也無法阻止一段美滿的姻緣也就此最終成就。她的姐妹們也各自得到了想要的甜蜜生活。
於4月20日上檔的愛情喜劇電影《傲嬌與偏見》未播先火,這部當紅小花迪麗熱巴的電影處女作備受期待,且瘋魔鬼畜的中二風格笑點密集,在全國陸續點映後廣獲好評。迪麗熱巴、張雲龍、高偉光在電影中瘋魔互懟、嬉笑打鬧中尋得真愛的畫面,觀眾直呼太有」帶入感」。很多年輕粉絲看完表示:想瘋想笑想戀愛!
這部被媒體人喻為「95後戀愛寶典」的愛情故事,非常貼切年輕人的生活狀態,當強勢「北漂」網路作家唐楠楠(迪麗熱巴飾)遇到天生「傲嬌」的貓系男富二代朱侯(張雲龍飾)和暖心長腿犬系男蕭見君(高偉光飾),生活消費習慣天差地別的他們將碰撞出怎樣的戀愛火花.爭論、吵架、互懟…當鮮明個性相互碰撞又不願妥協的情況下,相愛相殺在所難免。但這又何嘗不是走進彼此,了解對方的方法.世間萬物,唯有真愛不可辜負,當遇見「愛與被愛」的那個人時,一切都是為見證真愛的浪漫歷程。
迪麗熱巴扮演的唐楠楠被戴上「真愛之花」鑽戒那一刻,收獲了真愛。高級時尚珠寶品牌LOVE&LOVE愛與被愛的大師系列鑽戒作為電影的定情之物,成為電影中的一大亮點。
這枚鑽戒由法國珠寶藝術大師克里斯多夫匠心打造,他曾為Dior高級珠寶設計師,並且是現任約旦皇後蕾妮亞的皇冠締造者,長期與VANCLEEF&ARPEL(梵克雅寶)、BVLGARI(寶格麗)、寶詩龍等國際頂級珠寶品牌合作。LOVE&LOVE這枚鑽戒以玫瑰之名,贊美真愛:鑽戒靈感來自具有愛情花語的玫瑰,從側面看它宛如一整枝栩栩如生的玫瑰;心形花蕊由兩片花瓣組成,將鑽石環抱其中,將象徵愛情的玫瑰與代表永恆的鑽石相結合,寓意「愛,是一枝永不凋零的玫瑰」。花莖尾部可鑲嵌不同顏色寶石,每種顏色代表不同含義。
別具一格的設計和美好寓意使「真愛之花」大師系列成為表達真愛的經典信物。無論青春的不羈、迷茫還是執著,每一朵玫瑰都有適合自己的意義,見證每一個真愛瞬間。吳京、謝楠;田亮、葉一茜;李銘順、範文芳等明星夫婦都選擇了這款來見證他們的愛情。隨著《傲慢與偏見》的熱映,該片同款及「真愛之花」大師系列將引領表達真愛的熱潮。以玫瑰之名,跨越《傲嬌與偏見》,將這朵「真愛之花」送給最愛的人,見證你們永恆不變的真愛。
這個世界哪有什麼美好的愛情啊,這是那樣赤裸裸地展現出來現實,卻又給對愛情有著美好期望的人們無以復加的打擊。這世界應該還是又美好的東西存在啊,風景是這樣,愛情也是這樣。
但是傲慢與偏見中也是物質與愛情的糾纏。達西先生一年有一萬英鎊的收入,賓利先生一年有五千英鎊的收入,而班納特一家收入甚微,而且女兒們無法繼承家裡的遺產,所以班納特夫人希望可以將女兒嫁到一個好人家。
懷著這樣的期望,班納特夫人帶著女兒們參加各種舞會,在聽說賓利等人來到小鎮後,都很興奮。期待著與賓利先生的見面。
在舞會上,賓利認識了伊麗莎白的姐姐,姐姐雖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但是姐姐依然很美麗優雅。賓利先生被姐姐深深吸引,在跳舞的時候眼睛始終圍繞著姐姐,這兩個人都是很天真的,很輕易的就淪進愛情的旋渦里
但是姐姐的感情從不輕易表達,以至於讓達西誤以為姐姐對賓利沒有感情。所以達西拆散了這一對情人,還好,最終經過各種事情,賓利先生還是向姐姐求婚了,姐姐也非常感動的說出了「我願意」
這一對人雖然最後走到了一起,但是他們在自己的感情遇到困難的時候,並沒有很堅定的度過,這兩個人對待感情都是非常天真的。
再說達西與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是美麗的,她身上有著獨特的氣質,這使得她對待感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她並不拜金,即使那個社會是一個極其物質的社會。
兩人的相識也是在舞會上,但是達西先生總是那樣的高高在上,渾身散發著一幅傲慢的姿態,但是也正是因為物質得基礎,達西先生才可以這樣傲慢。
一開始得見面並不是愉快的,再後來伊麗莎白聽到軍官維肯得話後,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偏見更大了。在雨中告白時,伊麗莎白毫不留情的拒絕了達西,
後來達西在信中向伊麗莎白作了解釋,就是這樣,伊麗莎白才知道自己對達西是存在著偏見的。達西先生可以放下傲慢向伊麗莎白表達自己的愛意,這已經是一件很需要勇氣才可以的事情。再一次見面是在達西先生的家裡,兩個人見面場景是如此的尷尬
可是當得知伊麗莎白的妹妹與軍官私奔之後,達西先生默默的.將一切都做好了,幫他們找到了出走的女兒,並給他們兩人日後的費用,還重新說服賓利去向大姐求婚。為了伊麗莎白,達西先生願意為她做一切事情。
兩人最後摒棄了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成為了達西夫人。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描述了幾對年輕人的感情故事,小說沒有重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而是以幽默細膩的筆觸展現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生活的畫面,證明了作者對於感情的態度。像夏洛蒂和柯林斯那樣互不了解、沒有感情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而聰明、美麗、自尊的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感情則是建立在相互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他們才是幸福的。
初讀小說中譯本是大約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只是醉心於伊麗莎白與達西這對淑女紳士之間曲折但終成正果的感情,加之喜歡小說流暢俏皮的文筆,所以一連讀了好幾遍。
與小說同名的電影同樣令我著迷,它在對小說的整體把握與剪裁、演員的表演、配樂等方面均可圈可點。()電影限於篇幅刪去了一些次要人物和情節,但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彬格萊、夏洛蒂與柯林斯以及莉迪雅與韋翰這四對年輕人的戀愛婚姻仍然脈絡清楚、不枝不蔓。演員的表演可稱上佳,達西由最初的傲慢到情不自禁到放下架子傾心相愛,伊麗莎白優雅聰明、自信自尊,班納特太太缺乏修養、忽喜忽嗔,柯林斯諂上倨下、滑稽可笑,還有凱瑟琳夫人傲慢無禮、出言荒唐,無不纖毫畢現,個性是後三位配角略帶誇張的表演,實在令人忍俊不禁。電影的配樂也十分貼合影片詼諧幽默的氣氛,凡柯林斯出場必配以輕快富於跳躍感的音樂,凡凱瑟琳夫人出場則配以沉重庄嚴的背景音,給影片增色不少。
但若吹毛求疵的話,影片還是有幾處不足。其一是莉迪雅與韋翰私奔後達西才特地前往伊麗莎白家,向她說出韋翰過去的卑劣行徑,而小說則安排達西求婚遭拒之後即給伊麗莎白寫信,解釋韋翰之事。達西之所以要解釋,是因為伊麗莎白誤會了他,令他自尊心受挫,而待到私奔之事發生後,韋翰的品格已經暴露,解釋已無太大必要。因此立即解釋似乎比等到人家家中大亂再去解釋更為合理。再者,達西登門造訪,口稱來帶給幫忙,實際只是一吐塊壘,也顯得不太自然。其二是凱瑟琳夫人受達西之託來探伊麗莎白的口氣,這是小說所沒有的情節,雖然這一改動增強了戲劇沖突,並增添了喜劇氣氛,但這位夫人怎樣這么輕易就將自己女兒的應得財產拱手相讓了呢?其三,電影對簡也有些漫畫化處理,似乎不太合理。簡雖然不是主角,但在奧斯汀筆下,她美麗、溫和、優雅,只但是不如伊麗莎白有主見罷了。
《傲慢與偏見》是由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而後被改編為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整部電影中,貴族達西與班納特的二女兒伊麗莎白之間的感情糾葛是本片的主要亮點,當然除此之外也有眾多讓人溫暖的小情節,讓人印象深刻。
伊麗莎白和達西相識於一場舞會上,不同於其姐姐吉英和富家子弟彬格萊的一見鍾情,達西傲慢的舉動,讓伊麗莎白對他有了很大的偏見,加上後來威可漢姆對於達西的誣陷,以及從管家得知達西插手吉英與彬格萊的愛情,使得達西與伊麗莎白的誤會愈深,於是有了達西第一次在雨中向伊麗莎白告白的失敗。之後達西給女主寫了一份信,希望能解除女主對其的偏見和誤會,接受他的道歉。
這封信可以說是男女主關系轉折的關鍵一步,信中,達西向伊麗莎白講述了關於自己家族的種種情況,把相關誤會澄清。鑒於知道自己在伊麗莎白眼中的傲慢的形象,他信中的措辭嚴謹禮貌,既有面對心愛之人的真情流露,也有自我情感的不卑不亢。有誤會就澄清,有錯就認,有愛就說,這份信可謂是絕對真誠的告白了。有哪個女孩不心動呢?連驕傲的伊麗莎白也不能免俗,對達西的好感在心裡慢慢地生根發芽。
再到後來,由於達西的實際行動,幫麗迪雅處理婚禮之事、幫吉英和彬格萊有情人終成眷屬,徹底打消了二人的誤會。雖然達西的姑母凱瑟琳夫人深夜親自來到伊麗莎白家中,向伊麗莎白挑明說不同意二人在一起,但勇敢的女主並沒有屈服,當然女主的做法並不意外,從她果斷拒絕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就可以知道,伊麗莎白她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感情。自主獨立,勇敢堅強可以說是女主的代名詞。
電影最後的那一幕畫面,唯美之極。初晨的薄霧,熹微的晨光,朦朧之間,兩個獨立有趣的靈魂相遇,兩顆年輕善良的心慢慢地向彼此靠近,女主低頭嬌羞,男主滿眼寵溺,兩人愛情的果實在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初現時唯美定格。
這部影片畫風清新,讓人覺得很舒服。不僅僅有男女主浪漫的愛情,還有伊麗莎白和吉英姐妹之間美好的姐妹情,伊麗莎白和卡洛蒂的真摯的友情,父親班納特對女兒深沉的愛,都是這部影片的看點。除此之外,影片當中出現的英國鄉土也別具一格,讓人眼前一亮。是一部值得我們用心看的作品。
看過這部影片之後,願我們都可以像女主伊麗莎白一樣,忠於自己的內心,遇到喜歡人,勇敢去愛。愛情如此,友情如此,親情亦如此。
只有英國人才能拍出奧斯汀作品的精髓!
BBC這個版本的《傲慢與偏見》是真正的經典!
這一版本里所有的演員把角色表現得非常飽滿、傳神;
「達西」的清高與傲慢表現到位得當,風度卻尤存,簡直就是奧斯汀筆下的達西再現;
「麗萃」盡管一開始似乎讓人有點失望,好像與原著有出入,但是隨著劇情的進行,你不得不佩服演員的表演功力;活潑而又穩重,說話俏皮卻不失風度,特別是那雙眼睛,非常傳神,「那雙眼睛是整個人之靈魂」;
班特納太太活脫脫地從書本中跳出來,非常形象,既神經質又容易激動,時不常地尖叫......
麗萃的表哥,看了這個版本,著實佩服,簡直活脫脫一個馬屁精,但他卻是發自內心地去仰慕他認為值得仰慕的人,所有的恭維話同樣也是發自內心地說出來,並沒有半點違心之意;
BBC在選擇角色方面確實很有一手,每個角色的表演都非常貼切,不論表演還是台詞,均屬於經典中的經典,值得收藏!
喜歡《傲慢與偏見》,平淡的生活,幽默的語言,各色人物......,這些都通過一場場舞會來體現,鄉村的美景、空氣都讓人陶醉。開場就是從達西與賓利騎馬開始,他們倆的對話明顯地看出兩人不同的性格,接著場景就切換到麗萃獨自一個在鄉村的早晨散步,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達西在第一次向麗萃求婚,從開始的拘束到後面的傲慢,均拿捏得很好,充分體現了當時達西的心理狀態,一方面非常喜歡伊麗莎白,而另一方面卻又覺得她那些沒有教養的親戚讓她原本就不高的門第變得更加不值一提,甚至相信如果他求婚,伊麗莎白沒有不答應的道理。當然達西的傲慢正像書里說的,不是毫無道理的,家底雄厚、門第高貴,作為獨子繼承全部遺產,他理所當然選擇一位他十分中意之女子作為終生伴侶。但他偏偏遇到了伊麗莎白,他從未遇到過這樣一位女子,既活潑又莊重,幽默又有見識,著實讓他著迷,於是他將門第之見全部置於顧想要與這個女子相守終生。但這樣一個女子偏偏討厭他的傲慢,討厭他行事從來未考慮別人想法,特別是認為他破壞了她的姐姐一生的幸福以及她曾經喜歡過的韋翰先生。因此她以充分的理由拒絕了他的求婚,並「義正言辭」教訓了他。故事的轉折點也正在於此,此後倆人都開始對雙方的看法有所改變。
當然,結局是完美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兩對相愛之人在一個教堂結成了終生伴侶,非常喜歡牧師所說的結婚誓言,確實我們在婚姻里是需要如此的。
⑺ 有誰知道<傲慢與偏見>(電視劇或電影)到底有幾版啊
共四個版本:
傲慢與偏見 Pride & Prejudice (2005)
導演:Joe Wright
類型:劇情 / 愛情
上映日期:2005年9月11日 加拿大
宣傳語:This holiday season, experience the greatest love story of all time.
主演:
Keira Knightley ..... Elizabeth Bennet
片長:127 min / Canada:135 min
國家/地區:法國 / 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這是我認為電影版的最好的一部了 而且比較忠實於原著
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1995)
導演: Simon Langton
主演:
Colin Firth ..... Fitzwilliam Darcy
Jennifer Ehle ..... Elizabeth Bennet
類型:愛情 / 劇情
上映日期:1995年9月24日 英國
片長:300 min
國家/地區: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六集電視劇 可算是傲慢與偏見翻拍的經典了
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2003)
導演:Andrew Black
類型:喜劇 / 愛情
上映日期:2003年12月5日 美國 (limited)
宣傳語:Love has met its match.
片長:USA:104 min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這部好像是個現代戲 跟原著有沒有關系我一直想知道 但咱們這邊是在是找不到
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1940)
導演: Robert Z. Leonard
類型:喜劇 / 劇情
上映日期:1940年7月26日 美國
宣傳語:When pretty girls t-e-a-s-e-d men into marriage...
片長:117 min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黑白
這部超老的我也看過了 演員好像也是黑白年代的風雲人物 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不夠忠實原著 尤其後半部分對原著的改動較大 也可能是黑白片離我們太遠了吧
總之我認為這個老版本不太理想
總之你看得這兩版我認為是最好的了
希望你喜歡:)
⑻ 傲慢與偏見的電影有哪幾個版本~
一、1938版 主演Curigwen Lewi和Andrew Osborn,這是第一部奧斯汀影視作品,是BBC製作的,全劇長一個小時,已經沒有任何資料遺存。
二、1940版 主演:葛麗亞.嘉遜和勞倫斯.奧利弗,這是第一部奧斯汀小說的電影版。
葛麗亞.嘉遜,第一印象,人高馬大,但仔細看下來,我認為她表現出了麗茲可愛機敏,言語俏皮,落落大方的一面。只是有時候顯得十分無禮,對達西有些高傲地過了頭。比如剛剛拒絕達西的跳舞邀請轉身就答應了威漢姆,留下可憐的達西在那干生氣。
勞倫斯.奧利弗,從第一印象來看,我感覺是所有版本中最接近原著的一個,因為能夠不笑都顯得那麼英俊的,似乎只有他一個。據說如果把那3個版(當時05版還沒有問世)的劇照放在一起,由一個只看過原著而沒有看過任何改編作品的人來挑選達西,中選的總是我們的奧利弗爵士。那一身掩蓋不住的貴族紳士氣派,也是其它幾個所不及。不過,形象歸形象,與原著一對比,就屬於最不像的一個了。其中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傲慢不足,殷勤有餘。看標題下那張貼圖也可知,老爵士對「這一個」也是很不滿意的。此外,費雯麗與本片的失之交臂,更讓我遺憾。
三、1949版 主演:Madge Evans和John Baragrey。
這是一個三幕舞台版電視劇,全劇也是一個小時。故事以簡奧斯汀的旁白展開劇情。電視一開始,簡坐在一張書桌後面執筆沉思,畫外音問她在構思什麼故事呢?簡的開場白就是小說開篇的第一句------「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 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然後進行人物介紹,將觀眾帶到了舞會,人物依次登場。主要內容和對白都與小說類似,不同點是, 達西的第一次求婚是在彭伯利,伊麗莎白隨舅母出遊是意外來到此處的。故事的結尾是達西第二次求婚成功後,對麗茲說:「我就是愛你的『偏見』」,麗茲回應說:「我就是愛你的『驕傲』」。
由於時間非常有限,該版刪去了大量人物,班家五個女兒只保留了三個,沒有瑪麗和吉蒂。此外,也沒有凱瑟琳夫人,沒有達西小姐,連考林斯先生也沒有出現,只是用「麗茲拒絕了他的求婚」而一語帶過。
四、1952版 主演Daphne Slater和Peter Cushing。
這是BBC拍的第二部,劇長3個小時,共六集。劇照見標題圖片。目前沒有該版的相關資料。不過,男主演曾出演過福爾摩斯,後又主演了大量恐怖片(我們應該眼熟得很),被稱為恐怖片大王。所以,這個版本的達西,很有可能是個「恐怖」版。:)
五、1958版 主演Jane Downs和Alan Badel。
它幾乎也沒有留下什麼資料,當年的一些劇評批評這個版太過鬧劇。
六、1967版 主演:Celia Bannerman和Lewis Fiander。
BBC的第四個改編版,是為紀念奧斯汀去世150周年而作,是第一部《傲》劇彩色版,也是第一部有外景鏡頭的電視版。全劇同樣是六集共3個小時,有些人物改動,只有四姐妹,沒有了瑪麗。添了一個夏洛特弟弟的角色,讓他總是跟班納特太太鬥嘴。加重了盧卡斯太太的戲份,成天與班太太較勁,看誰早一天把女兒嫁出去。達西的求婚被安排在羅新斯的舞會之後。影片的結尾是達西夫婦完婚後前往彭伯利,到達後,達西說:「到家了,達西夫人!」光看照片的話,我覺得這個麗茲有點兒像原著的感覺。
七、1980版 主演:Elizabeth Garvie和David Rintou。
迄今被公認最忠實原著的版本,在1995版問世之前,它一直被看作是最經典的《傲》劇。
Elizabeth Garvie的麗茲,嬌小玲瓏,隨和近人,舉止永遠都是那麼莊重文雅,出門走路必隨身帶傘。總是面帶微笑,講話俏皮,有時也自我嘲弄一下。每天不是與家人玩牌下棋,就是一起做針線,一個人的話就寫信看書。我很喜歡她在盧卡斯家及羅新斯花園唱的兩首歌,並非什麼名曲,但卻是那麼優雅動聽。如果非要雞蛋里挑骨頭,就是我小時候總覺得她沒有原著插圖里的麗茲那麼美,而且要承認,她的眼睛也的確沒有後來的詹尼弗那麼漂亮。
David Rintoul,腰板永遠綳直著,紳士味道十足。初看時,達西顯得有些木吶,他看麗茲的眼神,也確如書中所說,「好像發呆,心不在焉,連費茨威廉也笑他幹嘛總呆頭呆腦」。可是,當他在結尾處笑起來的時候,卻是那麼英俊,當年完完全全地迷倒了我。這些天,再度重溫了一遍,十幾年過去,感覺依舊。他一直被認為是永遠的「達西先生」,一直到15年後科林的出現。
我這里借用一張咖啡貓的魚的貼圖,讓我傾倒的正是這個笑容。
八、1995版 主演:Jennifer Ehle(發音Aly)和Colin Firth。
這是由BBC和A&E聯合製作的,因而北美人都習慣稱它為A&E版,就像咱們國內很多人喜歡叫它BBC版一樣。這也是一部迄今最長的版本,全劇300分鍾,比80版多出一個鍾頭。
九、2005版 主演:Keira Knightley和Matthew Macfadyen。
一個時隔65年以後才出現的電影版,一個不再單純講究劇情,更注重藝術氛圍,並且增添了一種更濃味道的新版。看來鑒於95版是拿達西開刀,那麼05版便從麗茲下手了。既然允許有那麼一位"迷人的"達西先生,那麼來一個有些"野性"的麗茲也未嘗不可。
這個版的麗茲,被認為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漂亮的一個。渾身散發的青春氣息,不需要跑跑跳跳,你就能感覺得到。她身上,也實在有不少95版的影子,更多了幾分「tom-boyish」,更少了幾分淑女味----鋼琴彈得最差的麗茲。
⑼ 傲慢與偏見電影版本一共幾部
影視版本1.
Pride
and
Prejudice
(1938),最早的一版。
2.
Pride
and
Prejudice
(1940),由葛麗亞·嘉遜和勞倫斯·奧立弗主演。
傲慢與偏見3.Pride
and
Prejudice
(1949),主演:Madge
Evans和John
Baragrey
4.
Pride
and
Prejudice
(1952),由Peter
Cushing飾演達西。
5.
Pride
and
Prejudice
(1958),電視電影。
6.
Pride
and
Prejudice
(1967),主演:Celia
Bannerman和Lewis
Fiander。
7.
Pride
and
Prejudice
(1980),主演:Elizabeth
Garvie
、David
Rintoul。
8.
Pride
and
Prejudice
(1995),英國味最濃的一部,達西Colin
Firth憑此片出位。本版是電視劇,共六集。
9.
Pride
and
Prejudice
(2003),
現代版,由Kam
Heskin飾演伊麗莎白。
10.
Pride
&
Prejudice
(2005),
由凱拉·奈特莉飾演伊麗莎白,馬修·麥克菲迪恩飾演達西。
⑽ 傲慢與偏見有幾個版本
一共有9個版本:
1.
Pride
and
Prejudice
(1938),最早的一版
2.
Pride
and
Prejudice
(1940),格里爾嘉遜和勞倫斯奧立佛那一版,最經典!!
3.
Pride
and
Prejudice
(1952),老怪Peter
Cushing的達西先生,真想瞧瞧啥樣!!
4.
Pride
and
Prejudice
(1958),電視電影,沒人提他了!!
5.
Pride
and
Prejudice
(1967),不為人所知的一部!
6.
Pride
and
Prejudice
(1980),伊麗莎白加維的本內特小姐出色極了,不錯!!
7.
Pride
and
Prejudice
(1995),英國味最濃的一部,Colin
Firth憑此片出位!!
8.
Pride
and
Prejudice
(2003),
現代版的,女主演Kam
Heskin很甜美!!
9.
Pride
&
Prejudice
(2005),這部我就不說了吧,凱拉小姐的成人禮!!
費了半天勁寫這個,因為我和你有同樣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