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黑鷹墜落》那次任務的真實名稱叫什麼
2001年的電影《黑鷹墜落》是以1993年10月3日美軍特種部隊在索馬里被伏擊的那次事件為背景的,但電影劇本則是根據費城新聞報記者馬克.鮑頓的同名紀實文學改編而成。這部耗資9500萬美元的電影宣稱比任何報道都描述更准確、更翔實。但是影片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美軍,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
※ 行動經過 ※
正如SAS的報告一樣,由於情報不足,游騎兵特遣隊幾次行動都撲了空,甚至抓錯了聯合國的工作人員。9月9日,一夥民兵在大量平民(包括女人和小孩)的保護下再次攻擊了聯合國救援組織中的美國和巴基斯坦巡邏隊員,趕來救援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向人群開火,殺死至少100人。原本還有一些部族長老反對艾迪德與聯合國作對的,此時都站到了艾迪德的一邊,於是美軍現在要與整個城市為敵了。
由於抓不到艾迪德,美軍開始把目標轉移到艾迪德的左右手,在9月底成功逮捕了艾迪德的親信兼財神爺兼武器供應者奧斯曼·阿托,就是電影開頭抓的那個大胖子。另外鑒於索馬里形勢的轉變,美國現場指揮官請求增派4輛M1坦克、14輛布雷德利戰車和一些重炮,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6月13日曾出動過一次AC-130,攻擊艾迪德庄園)。但美國國內大多數官員認為結集大規模軍事力量會成為傳遞美國另有圖謀的信號,因而拒絕了上述請求。電影中就通過演員之口表達了當時駐索馬里美軍的這種需求和擔心。
10月3日,CIA一名當地情報員匯報說艾迪德的高級助手們要在奧林匹克飯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開會。奧林匹克飯店位於艾迪德的勢力最強的地帶,如電影中描述的一樣,旁邊的巴克拉市場正是艾迪德的軍火倉庫。加里森將軍作了一番部署後決定捉拿他們。
摩加迪沙地圖,行動部隊出發的機場距目標建築約3英里,圖中粗紅線為第二批救援部隊的行進路線,終點為露天體育場,圖中可見索馬里街道的復雜,而兩個墜機地點位於目標建築的不同方向上。
整個行動一共動用了19架飛機和12輛汽車,共160人參加,其戰斗部署如下:
4架MH-6搭載16名三角洲隊員突擊目標建築,逮捕目標人物,另外2架MH-60運送支援的三角洲隊員和地面指揮單位;4架MH-60運送4個Chalk(游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為一個12人的步兵班)在目標建築的4個角落索降到地面建立據點,保護突擊小組順利執行任務;4架AH-6「小鳥」負責空中掩護,2架負責進攻時掩護,2架負責撤退時掩護。
地面護送車隊由7輛武裝型悍馬、2輛貨車型悍馬和3輛5噸卡車組成,車隊成員包括游騎兵、三角洲和海豹6隊,負責把抓到的俘虜運回基地。
其他支援單位包括:1架海軍的P-3偵察機在高空以高倍率攝影機拍攝任務過程,3架陸軍的OH-58D直升機用紅外攝像機把任務現場情況即時傳回地面的指揮中心(電影中地面指揮中心在監視器上看到的戰斗現場實況就是這3架OH-58D傳送過來的),1架戰斗搜索救援直升機搭載空降救援隊隨時待命,還有1架MH-60指揮直升機,代號為「C2」(即指揮Commando和控制Control的兩個C,電影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叫),機上有兩名指揮官,空中指揮官為湯姆·馬太(Tom Matthews)中尉,地面指揮官為加里·哈勒爾(Gary Harrell)中尉,就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兩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胖子。
此外還有第10山地師第14步兵團2營C連(本不屬於游騎兵特遣隊的一部分)留在機場作為機動部隊應付突發情況。第10山地師是美國陸軍唯一執行山地作戰任務的快速反應機動部隊。這個師駐在紐約州德拉姆堡,隸屬陸軍第18空降軍,是以步兵為主體的包括有空中突擊力量的合成部隊。在1993年駐在摩加迪沙的為第14步兵團2營的3個連,但原著及電影對於第10山地師的描述都甚少。
為了迷惑索馬里人,直升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轉向目標建築。
特種部隊的出發點摩加迪沙機場與目標建築相差約3英里,為了迷惑敵人,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飛向目標建築。雖然機場附近的索馬里人知道有大部隊出動,卻不知道目標地點在哪裡,因此就到處燃燒輪胎,全城發動起來對付美國人。
除了運送Chalk-4的直升機稍為遲了一點外,所有的直升機都在預定時間和地點放下三角洲隊員和游騎兵。下圖說明了行動時的部署情況:MH-6和MH-60直接把三角洲隊員運送到目標建築前。Chalk-1由游騎兵指揮官邁克·斯蒂爾(Mike Steele)上尉和拉里·佩利諾(Larry Perino)中尉帶領,以目標建築的東南角為據點;Chalk-2由湯姆·迪托馬索(Tom DiTomasso)中尉帶領,在目標建築東北角;Chalk-3由肖恩·沃森(Sean Watson)上士帶領,在目標建築西南角;Chalk-4由馬特·埃利斯曼(Matt Eversmann)上士帶領,原計劃在目標建築西北角,但最後的位置向北移出一個街區。護送車隊停在目標建築西南向的一個街區外等候三角洲隊員的行動信號。
行動計劃的示意圖,三角洲隊員乘坐直升機直接在目標建築前著陸,4個游騎兵的Chalk部署在目標建築的四個角落,護送車隊停在奧林匹克飯店旁邊,由於電影交待不清,有些人看完電影後誤以為目標建築就是奧林匹克飯店,其實是在奧林匹克飯店斜對面的一處住宅。
現實當中的馬特·埃利斯曼,圖左為93年在索馬里時的照片,圖右是最近他發福後的照片,即使是在93年時的他也不見得像電影中的喬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那麼帥。馬特·埃利斯曼在電影中是主角之一,但在原著中只在開頭部分出場較多而矣。
下圖為一個公映的版本中被剪掉的鏡頭,這一組突擊目標建築的鏡頭真實地再現了原著中的描述:由於直升機捲起的塵土,負責突擊目標建築的三角洲隊員一開始沖進了錯誤的房屋,當他們重新進入真正的目標建築並逮捕目標時,又被Chalk-2當成索馬里民兵而向他們射擊。演員們在布拉格堡進行CQB訓練的成果都展現在這組鏡頭中,在公映的版本中大家看到有一名三角洲隊員老是背著一把沒有用過的霰彈槍,其實就是在這個片段中用來破門的。對於這個片段被剪掉,也許這幾個演員和他們的CQB教練都很不高興吧。導演解釋說剪掉的原因是認為這些場面使內容變得過長,既不好玩又不是好的一面,轉換到下一個場面又顯得太混亂,總之都是出於藝術角度的考慮了,我不懂電影藝術,但從軍事迷的角度看,這個3分14秒的精彩片段被剪掉實在是太可惜了。
『貳』 塞瑞爾拉菲利扮女人是哪個電影
電影,一個和兩個我所看到的,我覺得還不錯
暴力街區2:終極 - 概況 -
編輯本段
◎譯暴力街區2:終極版/旗艦版暴力13街區
◎片名暴力街區13 - 最後通牒
◎的2009 - ◎國家法國
◎類別動作
◎字幕語言法語
◎字
◎長度法國:101分鍾|德國:95分鍾
◎導演帕特里克·亞力桑德羅·帕特里克Alessandrin
◎主演Sairui爾·Lafei李西里爾的Raffaelli ....上尉達明托馬索大衛·貝利大衛貝爾....勒?以
阿拉Oumouzoune ....阿里K「的船員飛往米蘭的奧伊達尼奇
弗蘭斯·博耶....的Flic對照?樂SANITAIRE
丹尼爾·杜瓦爾....沃爾特·加斯曼
茂禮馬斯克里穆薩Maaskri .... L「HOMME日主日羅蘭
伊洛河狄吁垵的Elodie容....陶
◎關於 - 」暴力街區13:終極「將在2015年設定的故事在這兩年的巴黎郊區王正福難以管理,在水泥牆上後1豎立更高,更厚,整個貧民窟幫派是由其中就有「暴力街區13」,沒有法律,沒有制度所包圍。現在的街區已經分別由5歹徒相應的控制,沖突和暴力事件更加頻繁。特別行動組高級督察商務大獵人達米安和瀟灑的雷伊托再度聯手一起為幫派,暴力要救這個城市的混亂。
『叄』 跪求托馬索2019年網盤在線觀看資源,Cristina Chiriac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UjVqPZ438kwjL9wI2sZYEg
『肆』 托馬索·康帕內拉的個人經歷是怎樣的
托馬索·康帕內拉(1568~1639年),公元十六七世紀義大利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康帕內拉出生在義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亞。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對哲學、宗教、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精深的研究。並且加入過多米尼克派的僧團,因自己的學識和天才而出名,他積極參加神學和哲學辯論會。因為宣傳唯物主義思想,對教會權威大膽提出懷疑,他兩次被宗教裁判所審判。1599年,31歲的康帕內拉領導組織義大利南部人民,准備發動一次起義,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可惜機密泄露,起義失敗,康帕內拉被捕。自此,他先後被囚禁在那不勒斯和羅馬等地的監獄中近30年。殘酷的刑罰,血腥的拷打,沒有使他屈服,在漫長的暗無天日的牢獄生活中,康帕內拉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黑暗的現實和未來社會進行了深深的思考。他的一切重要的著作,其中包括對話體裁的《太陽城》,就是於1623年在獄中寫成的。1626年康帕內拉出獄後,遷居到法國。從此,《太陽城》在全世界公開出版,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部極有影響的著作,同時也是這一時期烏托邦主義的又一代表作。
『伍』 索馬里那次"黑鷹"行動時,人員傷亡很大,到底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
2001年的電影《黑鷹墜落》是以1993年10月3日美軍特種部隊在索馬里被伏擊的那次事件為背景的,但電影劇本則是根據費城新聞報記者馬克.鮑頓的同名紀實文學改編而成。這部耗資9500萬美元的電影宣稱比任何報道都描述更准確、更翔實。但是影片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美軍,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
※ 行動經過 ※
正如SAS的報告一樣,由於情報不足,游騎兵特遣隊幾次行動都撲了空,甚至抓錯了聯合國的工作人員。9月9日,一夥民兵在大量平民(包括女人和小孩)的保護下再次攻擊了聯合國救援組織中的美國和巴基斯坦巡邏隊員,趕來救援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向人群開火,殺死至少100人。原本還有一些部族長老反對艾迪德與聯合國作對的,此時都站到了艾迪德的一邊,於是美軍現在要與整個城市為敵了。
由於抓不到艾迪德,美軍開始把目標轉移到艾迪德的左右手,在9月底成功逮捕了艾迪德的親信兼財神爺兼武器供應者奧斯曼·阿托,就是電影開頭抓的那個大胖子。另外鑒於索馬里形勢的轉變,美國現場指揮官請求增派4輛M1坦克、14輛布雷德利戰車和一些重炮,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6月13日曾出動過一次AC-130,攻擊艾迪德庄園)。但美國國內大多數官員認為結集大規模軍事力量會成為傳遞美國另有圖謀的信號,因而拒絕了上述請求。電影中就通過演員之口表達了當時駐索馬里美軍的這種需求和擔心。
10月3日,CIA一名當地情報員匯報說艾迪德的高級助手們要在奧林匹克飯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開會。奧林匹克飯店位於艾迪德的勢力最強的地帶,如電影中描述的一樣,旁邊的巴克拉市場正是艾迪德的軍火倉庫。加里森將軍作了一番部署後決定捉拿他們。
摩加迪沙地圖,行動部隊出發的機場距目標建築約3英里,圖中粗紅線為第二批救援部隊的行進路線,終點為露天體育場,圖中可見索馬里街道的復雜,而兩個墜機地點位於目標建築的不同方向上。
整個行動一共動用了19架飛機和12輛汽車,共160人參加,其戰斗部署如下:
4架MH-6搭載16名三角洲隊員突擊目標建築,逮捕目標人物,另外2架MH-60運送支援的三角洲隊員和地面指揮單位;4架MH-60運送4個Chalk(游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為一個12人的步兵班)在目標建築的4個角落索降到地面建立據點,保護突擊小組順利執行任務;4架AH-6「小鳥」負責空中掩護,2架負責進攻時掩護,2架負責撤退時掩護。
地面護送車隊由7輛武裝型悍馬、2輛貨車型悍馬和3輛5噸卡車組成,車隊成員包括游騎兵、三角洲和海豹6隊,負責把抓到的俘虜運回基地。
其他支援單位包括:1架海軍的P-3偵察機在高空以高倍率攝影機拍攝任務過程,3架陸軍的OH-58D直升機用紅外攝像機把任務現場情況即時傳回地面的指揮中心(電影中地面指揮中心在監視器上看到的戰斗現場實況就是這3架OH-58D傳送過來的),1架戰斗搜索救援直升機搭載空降救援隊隨時待命,還有1架MH-60指揮直升機,代號為「C2」(即指揮Commando和控制Control的兩個C,電影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叫),機上有兩名指揮官,空中指揮官為湯姆·馬太(Tom Matthews)中尉,地面指揮官為加里·哈勒爾(Gary Harrell)中尉,就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兩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胖子。
此外還有第10山地師第14步兵團2營C連(本不屬於游騎兵特遣隊的一部分)留在機場作為機動部隊應付突發情況。第10山地師是美國陸軍唯一執行山地作戰任務的快速反應機動部隊。這個師駐在紐約州德拉姆堡,隸屬陸軍第18空降軍,是以步兵為主體的包括有空中突擊力量的合成部隊。在1993年駐在摩加迪沙的為第14步兵團2營的3個連,但原著及電影對於第10山地師的描述都甚少。
為了迷惑索馬里人,直升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轉向目標建築。
特種部隊的出發點摩加迪沙機場與目標建築相差約3英里,為了迷惑敵人,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飛向目標建築。雖然機場附近的索馬里人知道有大部隊出動,卻不知道目標地點在哪裡,因此就到處燃燒輪胎,全城發動起來對付美國人。
除了運送Chalk-4的直升機稍為遲了一點外,所有的直升機都在預定時間和地點放下三角洲隊員和游騎兵。下圖說明了行動時的部署情況:MH-6和MH-60直接把三角洲隊員運送到目標建築前。Chalk-1由游騎兵指揮官邁克·斯蒂爾(Mike Steele)上尉和拉里·佩利諾(Larry Perino)中尉帶領,以目標建築的東南角為據點;Chalk-2由湯姆·迪托馬索(Tom DiTomasso)中尉帶領,在目標建築東北角;Chalk-3由肖恩·沃森(Sean Watson)上士帶領,在目標建築西南角;Chalk-4由馬特·埃利斯曼(Matt Eversmann)上士帶領,原計劃在目標建築西北角,但最後的位置向北移出一個街區。護送車隊停在目標建築西南向的一個街區外等候三角洲隊員的行動信號。
三角洲隊員乘坐直升機直接在目標建築前著陸,4個游騎兵的Chalk部署在目標建築的四個角落,護送車隊停在奧林匹克飯店旁邊,由於電影交待不清,有些人看完電影後誤以為目標建築就是奧林匹克飯店,其實是在奧林匹克飯店斜對面的一處住宅。
『陸』 電影《黑鷹墜落》中1993年美國攻打索馬里任務的真實名稱叫什麼
2001年的電影《黑鷹墜落》是以1993年10月3日美軍特種部隊在索馬里被伏擊的那次事件為背景的,但電影劇本則是根據費城新聞報記者馬克.鮑頓的同名紀實文學改編而成。這部耗資9500萬美元的電影宣稱比任何報道都描述更准確、更翔實。但是影片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美軍,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 ※ 行動經過 ※ 正如SAS的報告一樣,由於情報不足,游騎兵特遣隊幾次行動都撲了空,甚至抓錯了聯合國的工作人員。9月9日,一夥民兵在大量平民(包括女人和小孩)的保護下再次攻擊了聯合國救援組織中的美國和巴基斯坦巡邏隊員,趕來救援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向人群開火,殺死至少100人。原本還有一些部族長老反對艾迪德與聯合國作對的,此時都站到了艾迪德的一邊,於是美軍現在要與整個城市為敵了。 由於抓不到艾迪德,美軍開始把目標轉移到艾迪德的左右手,在9月底成功逮捕了艾迪德的親信兼財神爺兼武器供應者奧斯曼·阿托,就是電影開頭抓的那個大胖子。另外鑒於索馬里形勢的轉變,美國現場指揮官請求增派4輛M1坦克、14輛布雷德利戰車和一些重炮,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6月13日曾出動過一次AC-130,攻擊艾迪德庄園)。但美國國內大多數官員認為結集大規模軍事力量會成為傳遞美國另有圖謀的信號,因而拒絕了上述請求。電影中就通過演員之口表達了當時駐索馬里美軍的這種需求和擔心。 10月3日,CIA一名當地情報員匯報說艾迪德的高級助手們要在奧林匹克飯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開會。奧林匹克飯店位於艾迪德的勢力最強的地帶,如電影中描述的一樣,旁邊的巴克拉市場正是艾迪德的軍火倉庫。加里森將軍作了一番部署後決定捉拿他們。 摩加迪沙地圖,行動部隊出發的機場距目標建築約3英里,圖中粗紅線為第二批救援部隊的行進路線,終點為露天體育場,圖中可見索馬里街道的復雜,而兩個墜機地點位於目標建築的不同方向上。 整個行動一共動用了19架飛機和12輛汽車,共160人參加,其戰斗部署如下: 4架MH-6搭載16名三角洲隊員突擊目標建築,逮捕目標人物,另外2架MH-60運送支援的三角洲隊員和地面指揮單位;4架MH-60運送4個Chalk(游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為一個12人的步兵班)在目標建築的4個角落索降到地面建立據點,保護突擊小組順利執行任務;4架AH-6「小鳥」負責空中掩護,2架負責進攻時掩護,2架負責撤退時掩護。 地面護送車隊由7輛武裝型悍馬、2輛貨車型悍馬和3輛5噸卡車組成,車隊成員包括游騎兵、三角洲和海豹6隊,負責把抓到的俘虜運回基地。 其他支援單位包括:1架海軍的P-3偵察機在高空以高倍率攝影機拍攝任務過程,3架陸軍的OH-58D直升機用紅外攝像機把任務現場情況即時傳回地面的指揮中心(電影中地面指揮中心在監視器上看到的戰斗現場實況就是這3架OH-58D傳送過來的),1架戰斗搜索救援直升機搭載空降救援隊隨時待命,還有1架MH-60指揮直升機,代號為「C2」(即指揮Commando和控制Control的兩個C,電影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叫),機上有兩名指揮官,空中指揮官為湯姆·馬太(Tom Matthews)中尉,地面指揮官為加里·哈勒爾(Gary Harrell)中尉,就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兩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胖子。 此外還有第10山地師第14步兵團2營C連(本不屬於游騎兵特遣隊的一部分)留在機場作為機動部隊應付突發情況。第10山地師是美國陸軍唯一執行山地作戰任務的快速反應機動部隊。這個師駐在紐約州德拉姆堡,隸屬陸軍第18空降軍,是以步兵為主體的包括有空中突擊力量的合成部隊。在1993年駐在摩加迪沙的為第14步兵團2營的3個連,但原著及電影對於第10山地師的描述都甚少。 為了迷惑索馬里人,直升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轉向目標建築。 特種部隊的出發點摩加迪沙機場與目標建築相差約3英里,為了迷惑敵人,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飛向目標建築。雖然機場附近的索馬里人知道有大部隊出動,卻不知道目標地點在哪裡,因此就到處燃燒輪胎,全城發動起來對付美國人。 除了運送Chalk-4的直升機稍為遲了一點外,所有的直升機都在預定時間和地點放下三角洲隊員和游騎兵。下圖說明了行動時的部署情況:MH-6和MH-60直接把三角洲隊員運送到目標建築前。Chalk-1由游騎兵指揮官邁克·斯蒂爾(Mike Steele)上尉和拉里·佩利諾(Larry Perino)中尉帶領,以目標建築的東南角為據點;Chalk-2由湯姆·迪托馬索(Tom DiTomasso)中尉帶領,在目標建築東北角;Chalk-3由肖恩·沃森(Sean Watson)上士帶領,在目標建築西南角;Chalk-4由馬特·埃利斯曼(Matt Eversmann)上士帶領,原計劃在目標建築西北角,但最後的位置向北移出一個街區。護送車隊停在目標建築西南向的一個街區外等候三角洲隊員的行動信號。 行動計劃的示意圖,三角洲隊員乘坐直升機直接在目標建築前著陸,4個游騎兵的Chalk部署在目標建築的四個角落,護送車隊停在奧林匹克飯店旁邊,由於電影交待不清,有些人看完電影後誤以為目標建築就是奧林匹克飯店,其實是在奧林匹克飯店斜對面的一處住宅。 現實當中的馬特·埃利斯曼,圖左為93年在索馬里時的照片,圖右是最近他發福後的照片,即使是在93年時的他也不見得像電影中的喬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那麼帥。馬特·埃利斯曼在電影中是主角之一,但在原著中只在開頭部分出場較多而矣。 下圖為一個公映的版本中被剪掉的鏡頭,這一組突擊目標建築的鏡頭真實地再現了原著中的描述:由於直升機捲起的塵土,負責突擊目標建築的三角洲隊員一開始沖進了錯誤的房屋,當他們重新進入真正的目標建築並逮捕目標時,又被Chalk-2當成索馬里民兵而向他們射擊。演員們在布拉格堡進行CQB訓練的成果都展現在這組鏡頭中,在公映的版本中大家看到有一名三角洲隊員老是背著一把沒有用過的霰彈槍,其實就是在這個片段中用來破門的。對於這個片段被剪掉,也許這幾個演員和他們的CQB教練都很不高興吧。導演解釋說剪掉的原因是認為這些場面使內容變得過長,既不好玩又不是好的一面,轉換到下一個場面又顯得太混亂,總之都是出於藝術角度的考慮了,我不懂電影藝術,但從軍事迷的角度看,這個3分14秒的精彩片段被剪掉實在是太可惜了。
『柒』 他們為真實拍攝的瘋狂電影特技是什麼呢
每當我想到湯姆·克魯斯,我就會在腦海中描繪出那個有史以來最接近無敵的人。在我們當代流行文化的這個階段,我認為把湯姆·克魯斯的形象和超級動作英雄的形象分開是不可想像的。
這個人表演特技的正直和他對死亡的無畏同樣值得稱贊。在最新的《碟中諜》系列電影《全面瓦解》中,阿湯哥飾演的伊森·亨特又一次以挑戰死亡的絕技拯救了世界。
這部電影和續集都充滿了極端和瘋狂的跑酷動作電影。身體受傷致死或被殺,如果不小心,這種瘋狂的活動是沒有正確處理的方式。
現實生活中的極限運動員在現實世界中做這樣的活動,但在這部法國電影的原版和續集中沒有這部電影的極限。讓我們認識一下雷托(又名雷托)。大衛·貝利)和隊長達米安·托馬索(又名。西里爾Raffaelli)。他們倆都是法國演員。而且,在這兩部電影的整個拍攝過程中都要進行自由跑酷。
愛與和平。
人生短暫,卻又快樂。
『捌』 威尼斯的資料(所有)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義大利語:Venezia)是義大利東北部的城市,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海邊的小島和鄰近一處半島。威尼斯有很多運河,有水鄉的美譽。威尼斯中心舊市區街道狹窄,是行人徒步區,禁止汽車進入,是歐洲最大的無汽車地區。2004年人口271251人。
威尼斯的成立可回溯到568年。當時,義大利北部遭受倫巴底人的侵略,許多難民逃到威尼斯島避難。在8世紀中,威尼斯人抵抗丕平三世的帝國擴展,而附屬於拜占庭帝國。過後,威尼斯逐漸發展強大。當拜占庭帝國沒落之時,威尼斯的自治權漸增,最後取得獨立,成立威尼斯共和國 (9世紀至18世紀),由威尼斯公爵(Doge)統治。威尼斯共和國在當時擁有強大的海上軍事勢力,是十字軍東征的重要基地之一。除此之外,威尼斯也是文藝復興時代重要的商業(尤其是香料貿易)與藝術中心。
1797年5月12日,威尼斯被法國的拿破崙侵佔,失去了幾百年來的自治權。稍後,拿破崙在1797年10月12日依干波佛米奧條約(Treaty of Campo Formio)把威尼斯交於奧地利。奧地利當局在1798年1月18日正式接管威尼斯。1805年,拿破崙與奧地利簽署伯勒斯堡條約(Treaty of Pressburg),從奧地利人手中取回威尼斯,並把其納入自己的義大利王國內。1814年,隨著拿破崙的戰敗,威尼斯又再次歸奧地利統治。1866年,威尼斯成為現代義大利的一部分。
1966年11月4日,大潮湧入潟鹵古城,聖馬可廣場陷入水深1.2公尺以下,大水造成5000多人無家可歸,並摧毀無數的藝術作品。且當年淹水次數高達100多次。
交通
威尼斯市內的運河及運河上著名的小船「貢多拉」19世紀之時,一條鐵路長堤把威尼斯主島西北部與義大利半島連接起來,威尼斯建造了一座火車站。20世紀時,又加建了公路長堤和停車場。威尼斯主島西北部因而成為使用鐵路和道路通往威尼斯的入口處。然而,威尼斯市內禁止車輛進入。
威尼斯市內道路狹窄,運河交錯。步行外,水上交通是主要的代步方法。其中,「貢多拉」是威尼斯最具代表性和傳統的水上代步小船。但現今威尼斯人通常會使用較為經濟的水上巴士(vaporetti)穿行市內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島。
威尼斯的國際機場,馬可波羅國際機場,建在威尼斯對岸的義大利半島大陸上。
旅遊景點
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1987年,威尼斯及其潟湖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著名的旅遊景點包括:
廣場
聖馬可廣場
聖保羅廣場 (Campo San Polo)
教堂
聖馬可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宮殿
公爵府
橋梁
里奧多橋(Ponte di Rialto)
嘆息橋
外島
穆拉諾島 以穆拉諾玻璃聞名於世。
布拉諾 (Burano)
托切羅島 (Torcello)
利多島(Lido)
San Michele
Sant'Erasmo
San Lazzaro degli Armeni
Vignole
著名人物
馬可波羅(1254-1324):旅行家
提香(1477-1576):畫家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1678-1741):音樂家
托馬索·阿爾比諾尼(1671年6月8日 - 1751年1月17日):巴洛克作曲家
迦納萊托(1697-1768):畫家,畫作以描繪18世紀的威尼斯風光主題知名。
路易吉·諾諾(1924-1990):現代音樂作曲家。
友好城市
中國蘇州(1980年)
愛沙尼亞塔林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1993年)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薩拉熱窩(1994年)
德國紐倫堡(1999年)
希臘Kedke(2000年)
中國青島(2001年)
希臘塞薩洛尼基(2003年)
俄羅斯聖彼得堡(2006年)
美國勞德代爾堡(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