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學名著,也就是梅爾維爾《白鯨》和電影《大白鯨》講述的是一個故事嗎
當然是。電影與小說同名:《白鯨記 Moby Dick 》 (1956)
2. 一部獵捕鯨魚的電影,講的一條受傷的白鯨對人類船隻報復,然後有一群人去追捕它,很長有上下兩集,電影
白鯨 Moby Dick(2011)
導演:麥克·巴克
編劇:赫爾曼·梅爾維爾/Nigel Williams
主演:伊桑·霍克/唐納德·薩瑟蘭/吉蓮·安德森/威廉·赫特/查理·考克斯
類型:劇情/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德國 / 奧地利
集數:2
3. 內容是一個小男孩和一頭大白鯨之間的友誼,貌似得過很多獎 電影的主題曲音樂很動人,結尾是小男孩把鯨魚放回
中文名稱:人魚的童話
英文名稱:Free Willy
別名:威鯨闖天關 自由的威利
劇情簡介
一部有關小孩與動物的故事, 十二歲的傑西與七千磅的巨鯨WILLY,傑西憑一隻口琴,幾個簡單的音符,令他們認識並建立起一份真摯的友誼。但鯨魚將要面對死亡的威脅,傑西亮不理會自己有限的力量,赴湯蹈火令巨鯨WILLY重獲自由。然而在爾虞我詐的成人世界裡,傑西又能否敵得過老謀深算的奸商?這個逃亡計劃如何進行?
該片為美國「93年度十大賣座影片」,曾榮獲1994年MTV最佳電影主題曲;1994年最佳青少年藝人獎;1994年創世紀獎最佳影片;1994年環境媒體獎最佳影片。
4. 請問電影《大白鯨》的具體結果
《大白鯨》(美國)
MOBYDICK
1998年出品
編劇:赫爾曼·麥爾維爾
導演:佛蘭克·若旦姆
主演:亨瑞·托馬斯、谷格·肯阿斯·伯尼
故事梗概:
年輕的依西梅爾一直夢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選擇到捕鯨船上當水手。手無束雞之力的依西梅爾被安排和投叉手奎奎克一個房間,奎奎克性格古怪,滿臉滿身的刺青讓依西梅爾不由倒吸一口涼氣。但經過接觸依西梅爾發現奎奎克心地善良,單純可愛,兩人很快成為了好朋友。捕鯨船出海前,一個老乞丐告訴依西梅爾,這艘船上的所有人都將葬身於大海,只有一個男人可以活下來,依西梅爾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他根本不相信這個預言。
捕鯨船出發了。在海上航行了許多天後,依西梅爾才第一次見到了神秘的船長。船長為了捕捉一頭白色的鯨魚而失去了一條腿,氣急敗壞的他從遙遠的東方高價請來一群捕鯨高手,為的就是捕獲那頭大白鯨。
經過多日尋找大白鯨終於現身了,船長帶著所有的投叉手乘小船追趕,但還是被它逃脫了。船長命令一路追趕大白鯨,他放棄一切捕捉其他鯨魚的機會,這次出海他的目標只有大白鯨。不知不覺捕鯨船脫離了航線,來到了北極,船員們的生命危在旦夕,但船長卻一意孤行。大副斯達巴克一直勸船長為大家著想,放棄尋找大白鯨,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無奈之下斯達巴克決定起義殺死船長,卻幾次都不忍心下手。
船終於回到航線上,但船長依然瘋狂地尋找著大白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過後,大白鯨如幽靈般游曳在船的四周。船長帶領投叉手乘小船沖向大白鯨,大白鯨被刺傷。憤怒的大白鯨撞毀了小船,投叉手們紛紛落海,葬身在大海中。依西梅爾想要救出奎奎克,卻遭到他的拒絕,奎奎克認為這一切都是註定的。緊接著大白鯨將整個捕鯨船撞沉,船上的水手無一倖免,只剩下依西梅爾被其他船隻救起,保住了一條命。依西梅爾相信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不可抗爭的,是自負無知的人類自己釀成了這場悲劇。
精彩視點:
本片根據十九世紀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名著《白鯨記》改編。這部充滿隱語象徵與探求未知的巨作,曾被好萊塢與漫畫不斷的改編轉述,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本片翻拍於1998年,片中海上歷險場面拍得相當壯觀,在細膩的心理刻畫之外有很不錯的娛樂效果。影片的主演亨瑞·托馬斯是好萊塢著名男演員,在《燃情歲月》、《紐約黑幫》、《暴風驟雨》等影片中都有過出色的表現。
5. 《白鯨》的簡介
如果你說的是這本書,請你讀完下面的全部內容。
《白鯨》又名《莫比·迪克》,是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代表作。麥爾維爾,出生在一個較富裕的美國家庭中,後家道中落,他從事過不少的職業,一生坎坷。在他有生之年,《白鯨》並沒有讓他名利兼收。在他生活的時代,幾乎沒有人認識到《白鯨》作為一部文學作品而具有的價值。直到1919年以後,《白鯨》的意義才真正被人發現,評論界也給賦予它很高評價:「變動的時代的一切變動的思想和感情」把它稱之為放映時代的鏡子。
一、《白鯨》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一部象徵主義的作品,有著豐富的意蘊。
從表現的內容看,《白鯨》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巨著,反映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所作所為以及這種活動在人的心靈中所產生的影響。文學反映論認為,文學是一種用語言符號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是作者對世界的產生的看法與觀點,是一種世界觀但卻不是方法論。也就是說,你無法把文學作為一種價值實現的手段,從這方面說文學又是超功利的。
《白鯨》產生於19世紀四五十年代,這正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擴張的時代。美國此時完成了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資產階級的慾望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急速的膨脹,為了滿足狂脹的慾望,他們不斷進行所謂的「改造」和「探索」。一方面,對於美國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們實行「友好」的改造,給他們帶來所謂的「文明」,這一題材在當時的文學中也有所反映;另一方面,涉及到對自然的資源的掠奪和對自然的征服。《白鯨》反映就是這一題材,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斗爭。
「裴廓德號」是人類的象徵,代表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能力。「裴廓德號」自一產生就是人類力量的應證即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它出生的使命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去征服自然,體現人類的野心。當「裴廓德號」駛向平靜美妙充滿遐想的大海那一刻,人類一切詩意的夢就破碎了。「裴廓德號」是資本主義物質欲的象徵,是一種擾亂世界和平的機器,它將原本和諧的世界給打亂。它是人類潛在慾望尋找滿足的一種代言。
下面我們來看看,「裴廓德號」上的船員:船長亞哈、魚叉手隗魁等人物。
亞哈,是「裴廓德號」的船長,是探索隊列中的一家之主。他的出場也是頗耐人尋味。文中對亞哈的外貌也做細致地描繪,最引人注意是他的疤痕「從他灰白色的頭發往下經過曬成焦黃的臉部和頸部的一邊,有一條釣線般細小、青灰透白的疤痕一直延伸下去,只是被衣領著住了下段。它就像樹冠上落下的一道閃電,在筆直高聳的樹幹上留下一條垂直的裂痕,一段小根也沒有折斷,只是把樹干從頂部到根部剝落了一線樹皮,閃電卻這樣從上到下消失在土裡,而樹呢除了一線傷疤之外,依舊蒼翠如初、生機勃勃。」疤痕是讓亞哈的身世和經歷更加意味深長。作者用一個想像的比喻,道出亞哈的不同尋常。作為船長的亞哈,更多的是魄力和毅力,它成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的象徵。他的疤痕是人與自然搏鬥的證明,象徵人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所遇到障礙和阻力,表明人類已經傷痕累累(亞哈已經失去了一隻腿)。但是,「除了一線傷疤之外,依舊蒼翠如初、生機勃勃」說明人類盡管是受到掠奪自然的懲罰和反抗,但是依然死心不改,表現出無盡的力量和信心,這也許才是人類的悲哀。本來信心和力量更多的是應該提倡的品質,但是放在滿足人類過度的慾望的時候這就成了災難。比如,高科技的發展像核技術,對於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來講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把它拿來滿足某些人的過度的私慾的來說比如核戰爭,那將是人類的災難。而「裴廓德號」也一樣,它在亞哈的帶領下必然會走上人生的不歸路。作為個人的亞哈,他這次出海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種私人的復仇行為,為他失去的那條腿找個說法。他的腿是在一次捕鯨時被一條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鯨所毀。從此,找尋「莫迪·比克」並將它消滅掉,就是他作為船長之外的另一個潛在的慾望。
亞哈是自然世界中的征服者,是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利己主義的慾望的代言人。在人的慾望膨脹之前,世界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依靠於自然,把自然作為人的朋友來看待,人與自然是平等的、友好的。這次「裴廓德號」的出海,象徵的是人類在向大海索取資源,去捕殺海洋生物--大鯨。這一舉動表明人對自然的立場已經發生了很本性的轉變,從過去的一體走向主體和客體,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亞哈,是人過度慾望的象徵。他為了能夠有機會打到他私人的目的,在航海途中,對船員的軟硬兼施,堅持搜尋「莫比。迪克」的下落。這亞哈的一己私利,放在整個人類的集體中考慮,也就是人類的以自我為中心主義的集中表現。為了求得人類的自身的慾望的滿足更多的是即時慾望的滿足,不惜犧牲其它生物個體的生命和剝奪了其他生物在地球上發展的權利。捕鯨業很早以前就是一個賺錢的行當,在公元890年就有記載文中所述「他出訪的這個國家的時候,還想捕些馬鯨回去。馬鯨最值錢的部位是鯨牙,他此行帶了幾顆來獻給國王……」(奧特口述,阿爾弗萊特往筆錄公元890年)一直到作品出版的那個年代,捕鯨業依然很盛行。可見,人類的潛力是無限的,慾望是無窮的。
隗魁,相對亞哈來說,他是一個地道的土著人。他雖然沒有亞哈的陰謀詭計,沒有亞哈
「文明」。但是,在捕鯨這一行當來看,隗魁卻始終是一個老手。在亞哈選拔的水手的時候,他以那精湛的捕鯨手藝一舉獲得了船長的認可。在征服自然的歷程之中,隗魁也是一個侵犯者。如果說亞哈作為船長來捕鯨,是象徵人類發展了文明階段對自然的征服與侵略的,滿足人類過度的慾望的話;那麼,隗魁則是象徵人類的發展的起源階段,好比原始社會或是封建社會人類對自然的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無論是隗魁還是亞哈,都以高級階段的生物而自鳴得意、高高在上。長久這樣下去,人類看不到未來的方向,被眼前的幻境所迷惑,更多的是行動的盲目,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亞哈一幫人,作為捕鯨者來說,他們已經是相當的成功的。因為,在他們的航行中已經收獲了一條大鯨,出海的目的已基本達到。然而,他們並沒有放棄對莫比。迪克的追尋。(盡管有的船員是被迫的,但結果還是行動了)最後,直到莫比。迪克的出現,人與白鯨大戰一程,還是以人的失敗而告終。這也就應驗了一句古話「玩火者必自焚」。
白鯨,它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身的生活規律。這一規律不能忘加改變的,人哪怕你是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完善。我相信,人類也是不能破壞規律,任意妄為。白鯨,他的本性並不會主動攻擊人,所以它不是人類的「撒旦」。人類此時才是自己的「撒旦」!
二、從創作手法上,《白鯨》也獨具特色。
1、現實主義的手法,詳盡的細節描寫,更多的是說明性語言。它不同於傳統的小說傾向於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逼真,給人的是知識性的收獲。在這方面類似教科書的性質。
如開篇以「摘錄」的形式,將古往今來關於「鯨」的只言片語統統的搜集進來條條框框,在給「鯨」書寫一張履歷表,詳述「鯨類」遇見人之後的生平大事。
2、文本中已經隱約出現跨學科的敘事的走向。它在文學作品中加入了太多的自然科學的知識,文學有科普宣傳冊的嫌疑。如第三十二章的「鯨類學」、第五十七章的「各式各樣的鯨:畫里的、牙雕的、木刻的、鐵片的、石塊的、山形的、星座的」、第六十章的「捕鯨索」……這些大部分都是在介紹「這個東西是什麼」和「它用來干什麼用」以及「怎樣用的」等問題。這樣來,文學的趣味就隨之淡化了許多。
3、該小說的目的以及遠離了傳統小說的目的即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節。表面上看來似乎不成體系顯得凌亂。如一個個的小標題之間並沒有前後相續的聯系性,一節與全文的主體沒有血肉的關聯。從中抽出一兩個章節也不會影響全文的整體性。同時,每一章節都有自己的小標題,單獨也可以提出來獨立成篇即由它自身的獨立性。但是,文章超越了文本的字面的布局。但是,作品以文中人物的心理歷程來建構的故事。文章講的是有關捕鯨的系列活動,寫人們開始處於利益的考慮組成了捕鯨隊到後來以亞哈的自我的「復仇」為行文的關鍵點,一步步深入展開。
《白鯨》是一本文學作品,它產生於處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美國,誠然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是《白鯨》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是具有超時代性和超階級性的,同時為我們的生活和發展留下許多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間。在這一方面,《白鯨》的意義是巨大的,不愧為經典性的著作。
6. 《白鯨》的中心思想
《白鯨》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1891)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莫比·迪克的經歷,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英文名稱:Moby Dick),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由著名導演約翰·休斯頓導演,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將高傲倔強的亞哈船長塑造得入木三分。
7. 求一部關於大白鯨的電影名字
是這一部:Moby Dick(白鯨記 ),有多個電影版本,根據同名小說改編。
8. 一部比較老的電影、不是美國就是英國的關於大白鯊的、、、
《大白鯨》(美國)
MOBYDICK
1998年出品
編劇:赫爾曼·麥爾維爾
導演:佛蘭克·若旦姆
主演:亨瑞·托馬斯、谷格·肯阿斯·伯尼
故事梗概:
年輕的依西梅爾一直夢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選擇到捕鯨船上當水手。手無束雞之力的依西梅爾被安排和投叉手奎奎克一個房間,奎奎克性格古怪,滿臉滿身的刺青讓依西梅爾不由倒吸一口涼氣。但經過接觸依西梅爾發現奎奎克心地善良,單純可愛,兩人很快成為了好朋友。捕鯨船出海前,一個老乞丐告訴依西梅爾,這艘船上的所有人都將葬身於大海,只有一個男人可以活下來,依西梅爾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他根本不相信這個預言。
捕鯨船出發了。在海上航行了許多天後,依西梅爾才第一次見到了神秘的船長。船長為了捕捉一頭白色的鯨魚而失去了一條腿,氣急敗壞的他從遙遠的東方高價請來一群捕鯨高手,為的就是捕獲那頭大白鯨。
經過多日尋找大白鯨終於現身了,船長帶著所有的投叉手乘小船追趕,但還是被它逃脫了。船長命令一路追趕大白鯨,他放棄一切捕捉其他鯨魚的機會,這次出海他的目標只有大白鯨。不知不覺捕鯨船脫離了航線,來到了北極,船員們的生命危在旦夕,但船長卻一意孤行。大副斯達巴克一直勸船長為大家著想,放棄尋找大白鯨,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無奈之下斯達巴克決定起義殺死船長,卻幾次都不忍心下手。
船終於回到航線上,但船長依然瘋狂地尋找著大白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過後,大白鯨如幽靈般游曳在船的四周。船長帶領投叉手乘小船沖向大白鯨,大白鯨被刺傷。憤怒的大白鯨撞毀了小船,投叉手們紛紛落海,葬身在大海中。依西梅爾想要救出奎奎克,卻遭到他的拒絕,奎奎克認為這一切都是註定的。緊接著大白鯨將整個捕鯨船撞沉,船上的水手無一倖免,只剩下依西梅爾被其他船隻救起,保住了一條命。依西梅爾相信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不可抗爭的,是自負無知的人類自己釀成了這場悲劇。
精彩視點:
本片根據十九世紀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名著《白鯨記》改編。這部充滿隱語象徵與探求未知的巨作,曾被好萊塢與漫畫不斷的改編轉述,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本片翻拍於1998年,片中海上歷險場面拍得相當壯觀,在細膩的心理刻畫之外有很不錯的娛樂效果。影片的主演亨瑞·托馬斯是好萊塢著名男演員,在《燃情歲月》、《紐約黑幫》、《暴風驟雨》等影片中都有過出色的表現。
9. 請問哪兒有電影《大白鯨》的下載
3萬年前
亞特蘭斯為統治地球而發動戰爭。太平洋的基木族奮起反抗。最終亞特蘭斯與基木和解。亞特蘭斯大陸移到火星(原來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啊),基木族那木長老的大女兒拉美爾(紅頭發的那個漂亮女孩)作為人質被送到亞特蘭斯。
然而和平只是暫時的。亞特蘭斯並未放棄統治地球的野心。為了下次的大戰,亞特蘭斯大陸沉睡了3萬年。基木族也做了准備。那木長老的大腦與白鯨的身體聯結,成為白鯨這個超級兵器的控制中樞,他的小女兒瑪諾娜被改造為電子人(不老不死,當電子人多好啊)。而當時與亞特蘭斯戰斗的基木族的五位戰士則投胎轉世去了,他們的標志是身上的一個梅花印記。
3萬年後
亞特蘭斯的先遣隊在普拉多斯王子和拉美爾(被送到亞特蘭斯時還很小,不知自己的身世,以亞特蘭斯人自居)率領下來到地球,他們的目標是能提供強大能源的熱能元素(代表物質的力量)。基木族的五位戰士(白金龍、王鐵漢、蘇瑪麗、林青旋、陳志信)集結在那木長老和瑪諾娜身邊。他們為阻止亞特蘭斯人得到熱能元素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斗爭中,夥伴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白金龍與瑪諾娜也相愛了。但熱能元素最終還是落入亞特蘭斯手中。
有了熱能元素的強大力量,亞特蘭斯的大部隊包圍地球。聯合國投降。地球保衛軍被迫與之前還是友方的基木族為敵,炮口直指基木族的基地伊斯塔島(就是復活節島,上面有很多巨大石像)。大白鯨忍受地球保衛軍猛烈炮火的攻擊而不反擊。地球保衛軍深受感動終於停止進攻。大白鯨落入了鯨的墓地,由白鯨形態(只能在大氣層以下活動)轉變為宇宙形態(能超出大氣層)。
成為宇宙形態的大白鯨飛向火星的亞特蘭斯大陸。拉美爾受路易莎皇後之命,將大白鯨引向亞特蘭斯大陸主炮(類似銀英中的雷神之錘)的攻擊范圍。關鍵時刻拉美爾身為基木族人的意識覺醒,救了大白鯨。拉美爾被路易莎皇後關進監牢。
帝王查爾根復活,亞特蘭斯大陸重返地球。由於著陸造成的巨大沖擊,地球上大部分陸地被海水淹沒,伊斯塔島也沉入海底。
查爾根要拿拉美爾祭旗,受命執行的普拉多斯王子將原本瞄向拉美爾胸膛的箭射向鎖住拉美爾的鎖鏈,在將拉美爾送入白金龍的飛船後,自己被捕。拉美爾與那木長老及瑪諾娜相認。拉美爾在白鯨幫助下前往營救普拉多斯。為了心愛的女子,更為了地球的和平(其實反過來也說不定),普拉多斯向自己的父王舉起反旗。許多不滿查爾根暴政的亞特蘭斯人紛紛加入。在普拉多斯與查爾根的決斗中,拉美爾為普拉多斯擋了一劍而身受重傷,普拉多斯的雙眼也被刺瞎。拉美爾與普拉多斯駕駛戰機逃離亞特蘭斯大陸,在白鯨護衛下抵達伊斯塔島。
普拉多斯與拉美爾歷盡磨難,終成眷屬,但拉美爾已命不久矣。基木族大公主與亞特蘭斯王子駕駛戰機飛向茫茫宇宙(蜜月旅行)。在某個行星上,普拉多斯抱著拉美爾走向大海深處……(感人啊)
大白鯨以穀物元素(代表情感的力量)對抗亞特蘭斯的熱能元素。在最終決戰中,大白鯨戰勝了亞特蘭斯,那木長老將拐杖刺入查爾根的心臟。
一切都結束了,地球恢復了和平,五個拯救世界的少年都活了下來,瑪諾娜也變為正常人。在蔚藍的天空上,飛翔著一條大白鯨……
http://www.at-o.com/cgi-bin/boardsys/topic.cgi?forum=26&topic=855&sho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