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綠皮書電影英文影評

綠皮書電影英文影評

發布時間:2022-09-23 07:16:36

1. 電影綠皮書怎麼樣

《綠皮書》是關於美國60年代為背景的生動社會風情寫照。影片雖然談論的是過去的事,但點題的內容:「改變人們觀念需要的不僅是才華更是勇氣」,在當下任何地方都依然實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每個變革,每個制度上、觀念上的改變都是很多人不斷挑戰世俗,用實際行動去感化,去說服,慢慢才發生的。本片雖然是兩個人的一場公路之旅,但到了影片結尾,我們就會看到兩個男主角都在彼此的相處中被對方改變,是一部很溫馨又有人情味兒的作品。
影片是真人真事改編,且與很多種族相關電影不同的是,這次黑人成為了老闆,白人作為下屬,調換位置後,讓兩個角色的互動更加有趣。Viggo Mortensen出演的義大利裔白人Tony Lip ,是生活在紐約的工薪階層,是個文化程度低的粗人。為了賺錢,他成為了當時美國最知名的鋼琴藝術家Don Shirley(Mahershala Ali出演)的司機。而後者雖然是黑人,但作為藝術家,對品味和禮儀有著很高的追求,行為舉止都與受過高等教育的上層社會人士一樣,卻在美國南方不能被白人所接受。他既無法不被同族裔人接納,也無法融入白人上流社會,成為了穿著晚禮服卻只能住爛旅館,連白人餐廳都不能用的人。這樣的人物在那個時代下非常罕見,也因此很有典型意義。
這兩位一路在美國南部的遭遇讓人深深感嘆當年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兩人之間因階級、文化、教育程度的差異,也產生了很多有趣的互動。在車里吃肯德基那段真的非常有典型性。
司機也從一開始對黑人存在偏見,慢慢被這位藝術家的才華與風度所折服。藝術家原本也看不上司機各種言行舉止,但最終也被對方的真誠和善良感動,開始向對方敞開心扉。從某種程度上,這很像傳統愛情故事裡,不同階層的男女,在相處後居然互相吸引十分類似。兩個彼此看不起的人,慢慢學會接納對方,這個過程溫馨且令人感動。
最難得的是,影片十分全面地展示了美國不同族裔、不同階級人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成了生動又寫實的社會風情畫,展示出人們的地位與所受到的尊重不應該只按照膚色來分,也不應該因受教育程度或貧富來被區別對待,每個族群里都有好人、壞人。
與此同時,這位黑人鋼琴家這趟南下之旅並非偶然,也不是被強迫,而是他主動要求的,因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才華去說服別人,提高黑人的地位,就算這樣可能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
其實如今,很多人都在為了改變保守派的觀點而努力著,像《黑豹》、《摘金奇緣》都為提高少數族裔電影人在好萊塢地位做出了貢獻,不斷涌現的女性為主題的電影,也是在為提高女性地位而努力,還有今年頒獎季眾多與同性戀有關的影片,這些影片背後的目的就是讓人們注意到一直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和他們的才華,讓人們知道他們也應該有機會獲得平等的關注與尊重。

2. metascore評分是什麼

metascore評分專門收集專業評論家們的評論與評分,再換算成平均數,即為電影的評,Metascore更關注電影本身,專業性最強,評分便普遍較低。

以奧斯卡獲獎影片為例,由於文化差異因素影響,雖然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國內口碑、票房雙豐收,然而美國市場卻並不看好這部影片,本片在Metascore上僅獲得69分,為歷屆奧斯卡最低;而藝術性較強的影片《羅馬》評分則高達96分。

metascore的評分方式

metascore會整合每個評價的分數再做出一個總評分作為項目的評分,在項目的多項短評中,從最好的分數到最爛的分數由下排列,最好的評價分數是綠色到最低的評價分數的黃色、紅色排列,也因此,metascore的評分也值得許多人的參考。

Metacritic為電影打出的Metascore是從主流媒體和專業影評機構的影評人那裡聚合而來的,這是它和IMDb評分最主要的不同。這些影評人和他們供職的機構,大多在影評方面具有公信力,都是能參與Metascore計算的專業影評來源。




3. 大學生推薦觀看的英語電影有哪些

最推薦《六人行》,然後《成長的煩惱》《錄取通知書》《後天》都蠻好看的

4. 美國賀歲音樂喜劇《綠皮書》,真的只有笑料嗎

並不是真的只有笑料,也有著對人性的思考,劇情也很有深度。

5. 沒驚喜沒懸念的奧斯卡還能看什麼

《黑豹》(圖)和《一個明星的誕生》入圍最佳影片,讓人懷疑奧斯卡獎是否在向年輕人和商業片示好。

《黑豹》和《一個明星的誕生》(圖)入圍最佳影片,讓人懷疑奧斯卡獎是否在向年輕人和商業片示好。

最佳女主角獲獎者 奧利維婭·科爾曼

最佳女配角獲獎者 雷吉娜·金

《綠皮書》兩位主角,白人司機和黑人音樂家。

獎項觀察

奧斯卡終究是項講平衡的行業獎

本屆奧斯卡的預測和最終的頒獎都可以用驚喜不多、懸念不夠來形容。提名的幾部影片顯然是各有側重,表明了奧斯卡評委們希望在各個層面平衡入選影片的意圖。盡管這次最佳影片提名的選擇上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對少數族裔和女性等題材的偏愛,可以看作是好萊塢的一種觀念上的進步與更新。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近年來的奧斯卡獎其實一直在走相對保守和回歸古典的路線。

從這次的最佳影片提名作品來看,《黑色黨徒》是一部對美國種族問題反思的作品,結構上採用了最傳統的交叉剪輯,在電影故事之外回溯和反思電影史是否僅僅是白人擁有書寫的權利。導演斯派克·李幾十年來一直根植於黑人電影的創作,這一次他的這部作品盡管獲得了提名卻最終只拿到了最佳改編劇本獎,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寵兒》盡管在英倫宮廷劇里加入一些後現代的黑色和戲謔的元素,但還是一部用心營造古典美學的優質電影。《副總統》是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的傳記片,是一部標準的關照美國政治的真人真事電影,關注點直指美國政治權力中心,正如前幾年的《華盛頓郵報》《聚焦》《第一夫人》等,這個提名繼承了奧斯卡這部分的傳統。《波希米亞狂想曲》同樣是一部傳記片,講述了傳奇的皇後樂隊主唱弗雷迪·默丘里的一生。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少數族群權益等議題,依然可以被看作是議題優先的電影。

其實,經過多年經營,奧斯卡獎普遍被認為作風老派,其權威性開始被質疑,收視率也呈下滑趨勢。《黑豹》和《一個明星的誕生》的提名是比較有爭議的,前者是近年來少有的超級英雄題材的商業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肯定,後者則是樂壇巨星Lady Gaga的第一部大銀幕作品,改編自好萊塢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普遍被認為是一部平庸之作。但是從這兩部作品的提名上我們可以看出奧斯卡正在試圖轉型,頗有一些向年輕觀眾的口味和商業片傾斜的意味。但是這種妥協式的傾斜是否真的有效,我們可能還需要繼續觀察。

實際上,作為美國電影行業內的工會獎,奧斯卡一直在做各種平衡術,兼顧藝術技術還有政治傾向等不同的訴求,此次呼聲比較高的《羅馬》則體現了非凡的導演功力,藝術成就早前已經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肯定,但是由於關注的是墨西哥題材,也很難獲得更主流和廣泛的認同。

最終的贏家《綠皮書》不論從劇作到拍攝都是經典好萊塢情節劇的路數,但是很難說在藝術層面有何突破,我們當然也可以批判這樣的電影有些乏味,弘揚真善美是這部電影的核心,有趣的地方全部來自細節的營造。當然這部電影獲獎其實早也是各路業內人士預料之中的事,相比較其他提名的作品,這部電影在劇作上非常成熟,可以說有如教科書一般標准,而我們觀眾則在這樣的設定下,見證著主人公一次次受到不公的待遇,我相信每一個人也會聯想到現實之中的一些情境,從而指導自己的生活。這或許就是好萊塢劇情片的一個重要作用,往往通過精心的戲劇性的安排將對 社會 和生命的思考放置其中,不作高深的處理。可惜的是,這樣的設定最終還是有些讓人感到溫情有餘,思考不足。

實際上,這種力有不逮的感覺幾乎彌散在這屆提名的所有作品之中,毫無疑問,這些電影都有著各自優秀的地方,代表著好萊塢製作的高標准。但是,過於追求政治正確和平衡術已經讓奧斯卡獎失去了一個電影獎最讓人期待的部分,那就是獎勵那些更大膽和更叛逆的作品。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在其他種類電影節上獲獎的美國作品往往並不能成為奧斯卡的選擇,這或許因為各種獎項的定位不同,但是正如前文所說的,如果奧斯卡想要突破,不妨也可以從真正改變一些入圍規則入手。

綜上,我或許可以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奧斯卡獎之於影迷就好像是一位多年老友,我們或許早就熟悉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但是總是願意奔赴他一年一度的宴請,期待一種變化。可惜的是,宴席的水平似乎總是一個樣子,讓人產生提不起興致的失望。 □余余(影評人)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賢妻」7次陪跑輸給「寵兒」,不丟人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落下帷幕,在最佳女主角的爭奪中,《賢妻》中72歲的女演員格倫·克洛斯敗給《寵兒》中的演員奧利維婭·科爾曼,第7次(4次女主、3次女配)與奧斯卡擦肩而過。

在此之前,格倫·克洛斯得獎的呼聲很高,在頒獎季她已經拿下第76屆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第25屆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和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女主角等被視為奧斯卡重要「風向標」的幾個獎項,甚至《華盛頓郵報》都評論道:「說實話,如果格倫·克洛斯沒有拿到今年的奧斯卡影後,那簡直有些荒唐。」不過,從頒獎季的表現來看,奧利維婭·科爾曼的成績更出色一些,其中包括威尼斯影後這種含金量很高的獎項肯定。

其實,縱觀奧斯卡的審美口味,評委還是更喜歡那種外放的表演風格,奧利維婭·科爾曼在《寵兒》中飾演的安妮女王,脾氣古怪善變,還帶有一絲神經質,吃蛋糕時塗得滿嘴都是,並且滿嘴臟話,一點都沒有女王的樣子,在表演上就會帶有一種反差,讓角色顯得更加真實可愛。反觀《賢妻》中的格倫·克洛斯,她飾演的妻子40年來一直默默輔佐著作家丈夫,給丈夫當「槍手」,因為角色關系,在表演上更加沉靜內斂,大多數心理活動也僅以細微的面部特寫表情來展現,可能在奧斯卡評委看來,情緒沒有太大起伏,沒有打動他們。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格倫·克洛斯的表演不夠好。如果縱向比較一下格倫·克洛斯的表演風格,觀眾會發現,其實《賢妻》中的表演算是她的一個突破,在其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前三部作品中,《致命誘惑》和《危險關系》都是那種邪惡的「壞女人」形象,《雌雄莫辨》中飾演為求活命化裝成男人的服務生,這三個角色都屬於在表演上比較外露或者形象塑造反差比較大的,與《賢妻》中知性大方的妻子形象有很大差別。

奧斯卡評委並非丈量一個演員演技的標尺,《阿拉伯的勞倫斯》主演彼得·奧圖爾曾8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從未榮登奧斯卡影帝寶座,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里昂(媒體人)

最不起眼的女配其實是美國影視圈打拚範本

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雷吉娜·金打敗了艾米·亞當斯(《副總統》)、瑪麗娜·德·塔維拉(《羅馬》)、艾瑪·斯通和蕾切爾·薇茲(《寵兒》),憑借《假若比爾街能說話》榮膺最佳女配角獎。

對於雷吉娜·金,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此前憑借《假若比爾街能說話》榮獲的最佳女配也都是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美國獨立精神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美國非裔影評人協會獎等等這些北美當地的影評協會獎。

但在電視圈,她的作品哪怕我們沒有看過,至少也是耳熟能詳。《生活大爆炸》第六、第八、第十一季、《七秒》、《無恥之徒(美版)》第八季、《我們這一天》第二季、《守望塵世》第二、第三季、《反恐24小時》第六季、《美國重案》第一、第二季、《南城警事》全五季、《南方警察》第一季、《鄉下人》第一季、《野獸家族》第一季、《丑聞》第四季……從業34年,如今48歲的她已經出演過67部作品。

自小在洛杉磯長大的她,首次登上電視熒幕便是1985年熱播的情景喜劇《227》。連續出演5季後,便加入了約翰·辛格頓的處女作《街區男孩》,自此成為職業演員。但她真正被主流觀眾所熟知的,卻是又一個五年之後的《甜心先生》,其中她飾演的Marcee Tidwell可以說是與身為女主的蕾妮·齊薇格平分秋色的角色。只是終究這是湯姆·克魯斯的主場,她在此片的戲份並不多。

直到1998年的《國家公敵》,她飾演了主角迪恩的妻子,陪著迪恩一路逃亡一路追查幕後的真凶,人們才彷彿突然發現一塊金子一般,真正意義上開始關注她後續的作品。2000年的《為你鍾情2》、2003年的《律政俏佳人2》、2004年的《靈魂歌王》、2008年的《生存證明》、2005年的《特工佳麗2:武力巾幗》、2010年的《我們家的婚禮》……從愛情到喜劇到傳記到動作,她所參演的電影雖不多,但類型涉獵甚廣。

這一次,《假若比爾街能說話》是《月光男孩》導演巴里·詹金斯的全新犯罪電影,在其中飾演蒂什母親香農的她為了女兒借債不遠萬里飛到受害者的家鄉,央求受害者重新指證。如果說導演表達出了「愛情」與「家庭」在電影里最好的樣子,那麼雷吉娜·金則演繹出了一個母親的母愛與付出。但高於此的,是她用一個角色的詮釋,烘托出了男女主在艱難塵世下純真而又綿長的愛情。

曾經有這樣一個標准,一個演員,應該演什麼像什麼。一個優秀的演員,其實是演什麼是什麼。而對於一個最好的演員,想來便是雷吉娜·金一般,演活了角色之外,還帶出了其他的角色。 □秋小墨(影評人)

最佳影片

金酸莓獎獲獎者的沖奧之路

毫無疑問,在頒獎季開始之初《綠皮書》就已經鎖定了兩座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當然在奧斯卡的角逐中,《綠皮書》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在最佳導演這一獎項上獲得足夠多的支持,奧斯卡 歷史 上僅有少數幾部最終獲獎影片沒有提名最佳導演。

《綠皮書》的導演彼得·法雷利是好萊塢著名的屎尿屁喜劇導演,他和自己的兄弟博比·法雷利聯合執導的《我為瑪麗狂》《阿獃與阿瓜》等片,在票房上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都屬於徹頭徹尾的 娛樂 片,一點藝術的邊都沾不到,何況他與眾多導演聯合執導的《電影43》曾一舉拿下金酸莓最差影片和最差導演。

但是這樣的喜劇經驗,反而在《綠皮書》的創作中體現出優勢,讓這樣一個聽起來就很無聊的電影題材,煥發一點新的趣味。例如維果·莫滕森逼馬赫沙拉·阿里在車上吃炸雞的一段戲,就很像是屎尿屁喜劇里會出現的逼處男嫖娼橋段。在奧斯卡 歷史 上,已經有了黑白警探協作的《炎熱的夜晚》《為黛西小姐開車》《猜猜誰來吃晚餐》。《綠皮書》在故事形式上類似《為黛西小姐開車》,但它類型上更接近公路片,而在人物設置上,更像是《炎熱的夜晚》和《猜猜誰來吃晚餐》,它並非是純粹的種族題材影片,時代上有一個明顯的區分,黑人在這個時期已經有了一定的 社會 權利,但是沒有辦法從身份上獲得全面的認可。

在刻板印象中的奧斯卡 歷史 上,黑白題材影片乃至純黑人題材影片,都或多或少地把黑人放在弱勢位置,像是《為奴十二年》那般煽情苦楚,又或者是《月光男孩》那種現代身份焦慮。《綠皮書》反倒是一種回歸,回歸到黑人民權運動剛剛興起時的電影模樣,故事中的黑白角色得以平等和互補。

工整就代表不好嗎?並非如此,工整代表的是我們所預期的故事模樣。支持商業類型片創作的就是工整的劇作思路,按照劇本節拍表,一步一步地調動觀眾情緒,該笑的時候就能笑,該哭就可以哭出來。你明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但是最終還會看完。其實按照大部分的故事原型而言,已經沒有超脫出模板的故事發展路線了,可以說每個電影一開頭十分鍾,我們就可以猜到基本的風格以及結局。但是這並不能影響對電影的觀感,我們所享受的不應該是敘事情節沖突,而是影片整體營造氛圍。《綠皮書》是輕松幽默的,這樣的氛圍更容易讓大眾融入敘事,並體會作者通過敘事所表達的思考。

筆者相信,《綠皮書》最讓大家覺得實至名歸的一個獎項,是馬赫沙拉·阿里的最佳男配角,但是這個獎給他反而是最政治正確的選擇。馬赫沙拉·阿里是奧斯卡 歷史 上第二位獲得兩座小金人的黑人演員,前一位是拿到一次男配角、一次男主角的丹澤爾·華盛頓。丹澤爾·華盛頓毫無疑問是好萊塢權勢黑人男星,也是奧斯卡提名最多的黑人男演員,他代表了一種巨星風范。相比之下,馬赫沙拉·阿里兩次奧斯卡角色都有點討巧,《月光男孩》中飾演一個同志養父,《綠皮書》中飾演一個LGBT黑人音樂家,加上他本身又是一個穆斯林。在這樣的角色和個人身份的結合下,極大地推動了馬赫沙拉·阿里的演藝事業。

回歸到《綠皮書》本身,奧斯卡最佳影片從來不是在選擇最好的電影,而是最合時宜的一部。我們完全可以將《綠皮書》看作更為現實的《水形物語》,它其中也囊括了多個美國現下熱議的問題,不僅僅是黑人種族,還有LGBT權益,還包括以維果·莫滕森角色為代表的義大利移民,也就是老一代移民家庭,以此呼應新的移民問題。並且《綠皮書》繼承傳統黑白題材意志的同時,又以獨特的詼諧幽默風格進行改造,最終成為奧斯卡最佳影片 歷史 上難得一見的喜劇風格電影。 □耳朵(影評人)

領跑作品

四殺奧斯卡,演活了傳奇樂隊

對於爆點甚少的第91屆奧斯卡來說,《波希米亞狂想曲》最終狂奪四獎讓人絲毫都不感意外,尤其是男主角,扮演皇後樂隊(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拉米·馬雷克,也是在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美國演員工會獎屢屢奪下影帝獎杯之後,順理成章地捧到了自己的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不過有趣的是,《波希米亞狂想曲》在本屆奧斯卡所斬獲的獎項除了最佳男主角之外,最佳剪輯、最佳混音和最佳音效剪輯三個獎項去年都由《敦刻爾克》獲得,2017年的最佳剪輯和最佳混音則屬於《血戰鋼鋸嶺》(那一年的最佳音效剪輯是《降臨》),而2016年這三個獎項全部被《瘋狂的麥克斯4》摘得。

從前年開始,國內對於奧斯卡各大獎項的評論都是「政治正確」,抑或是「權力角逐的結果」,今年獲獎名單揭曉後,這種指責也依舊甚囂塵上,但實際上,從《波希米亞狂想曲》今年所獲得的技術類獎項,與這些獎項的往屆獲獎影片來看,奧斯卡並未將特定主題的電影作為偏愛,所涵蓋的電影類型包含了動作、科幻、戰爭、音樂、傳記等等,不一而足。

至少對於《波希米亞狂想曲》這部電影本身來說,它能在本屆奧斯卡五提四中,筆者並不覺得是因為借到了類型、族裔、主題的東風,而是足夠獲得我們「實至名歸」的贊賞。

這部電影是皇後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的傳記片,而電影的英文名《bohemian rhapsody》實際上也是皇後樂隊的一首歌名。

電影還原了這首歌的創作過程:當唱片公司看到Freddie創作出來的這首《波希米亞狂想曲》包含了歌劇、重金屬和清唱等眾多風格,並極具意識流與噩夢色彩時,都提出了質疑:這是否是皇後樂隊應該有的風格?而Freddie回答:皇後樂隊應該有的風格就是不被固定的風格所拘泥。這首《波希米亞狂想曲》,亦代表了Freddie本人的藝術追求和精神,因此也成為了他本人傳記電影的片名。

雖然從類型上來說,《波希米亞狂想曲》是一部主流傳記電影,但筆者始終認為它遠不止如此——以往傳記電影的主人公即便再形似被描摹的真實人物,也多少帶了導演、編劇、主演們的作者表達。而《波希米亞狂想曲》是有Freddie本人的靈魂注入在裡面的,相比於自己去表達什麼,主創們更盡心盡力地還原了Freddie本人。盡管對確診艾滋病的時間這些事實做了改動,但這不重要,電影達到的是一種更極致的、精神上的真實。

就像Freddie本人不願讓世人看到他痛苦的樣子,電影也並沒有拍到Freddie生命的終結,當影片進行到1985年7月13日,Queen在Live Aid上的表演,就戛然而止了。

而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皇後樂隊的吉他手和鼓手)的全程指導,皇後樂隊檔案員Greg Brooks龐大的資料庫,Freddie的助理Peter Freestone更是時刻在片場,為劇組指導「如果是Freddie的話,他會是什麼樣的反應」,這一切更是讓《波希米亞狂想曲》多了一層「Freddie再世」的色彩,畢竟,這是Freddie生前和他最親近的人們從影像上還原出來的他。

《Classic Rock》雜志采訪Brian May時問他是否認為弗雷迪本人會認可並喜歡這部電影。

Brian回答:是的,我想他會認為這片子拍得很公允,真的。電影展現了他所有的偉大之處,他所有的弱點和他的不安——所有的所有。

電影最後十幾分鍾還原Live Aid的鏡頭,在各大社交網路與視頻網站上都有1985年原版演出與2018年電影還原的對比視頻,亂真的表演和場景還原,更是說明該電影在奧斯卡奪得的最佳男主角與三個技術類獎項是實至名歸的。

《波希米亞狂想曲》的很多觀眾大概都沒有經歷過皇後樂隊的黃金年代,筆者覺得每個融入到電影劇情之中,為Freddie的命運感傷,為皇後樂隊的藝術道路所驚嘆的人,都該對電影的創作者們致以最真誠的謝意。

畢竟,晚出生這么久的我們,能夠在銀幕前感受到真實的Freddie和皇後樂隊,在這個年代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罐頭辰(影評人)

6. 影評9.0分以上的動作電影有哪些

豆瓣評分9.0動作電影

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去豆瓣電影上查了一下動作類評分9.0的電影,我把分類改成了動作之後,評分9.0的電影可以說寥寥無幾。一般只有特別經典的電影才能夠達到9.0以上的評分,像《這個殺手不太冷》、《蝙蝠俠:黑暗騎士》、《七武士》、《黑客帝國》、《指環王》三部曲等,但是這些電影評分能夠達到這么高其實不是因為它的動作戲,而是因為電影本身在 歷史 中的地位或者電影所表達的意義非凡,所以豆瓣上評分9.0分以上的動作電影其實動作戲並不是特別有看頭。

我對動作電影的理解

我個人覺得既然叫做動作電影,那麼電影的看點應該就是動作和劇情,如果在電影中摻雜了其他的元素那麼都不是純粹的動作片。就像剛才所說的《黑客帝國》,它的動作戲固然精彩,但是如果讓我給它歸類的話,它首先是科幻電影,其次才是動作電影,這就是我所說的純粹。像李小龍的電影就是屬於純粹的動作片,他不僅讓世界認識了中國功夫,也給動作電影樹立了一個標桿,讓中國功夫在動作電影上有了一席之地。

動作電影的分類

動作電影可以分為功夫電影、警匪電影、黑幫電影、戰爭電影、間諜電影、武俠電影、超人系列七大類。一般功夫電影、警匪電影、黑幫電影必定是動作片,也就是我說的純粹動作片。像國內的動作電影明星:李連傑、成龍、甄子丹、吳京他們演的電影基本上都是純粹的動作片,李連傑的《精武英雄》、成龍的《A計劃》、甄子丹的《葉問》、吳京的《戰狼》都是非常經典的動作片。

我心目中的9.0分

對於近幾年來我心目中最好的動作片還是甄子丹主演的《葉問4》,現在電影都流行打造自己強大的IP宇宙,漫威、DC、星球大戰、哈利波特甚至是唐人街探案都是這個路線,而葉問系列在IP打造上絕對是成功的,不僅受到國內觀眾們的喜愛,在國外也是擁有非常好的口碑。

《葉問4》是對葉問系列的一個完結,演員陣容強大,不僅請來眾多的老戲骨,還有像李宛妲這樣的可愛小美女。在動作戲份上也是做足了功夫,榮獲了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獎,票房上更是豪取7億人民幣。

電影概述:葉問身患重病,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兒子處於叛逆期經常不聽話,為了兒子前程著想決心去美國找學校送兒子讀書,來到美國後發現遠赴美國開館的李小龍因授武予洋人得罪當地人馬,葉問現身美國唐人街,遭到華洋各路抵制,但葉問以德服人讓各路折服。正當大家化干戈為玉帛之時,美國大兵前來鬧事,最後被葉問教做人。

有一個小細節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中國武術講究點到為止,所以輕易是不會出殺招的,葉問剛開始跟美國大兵教練對打時是打不過的,因為不想傷其性命,但最後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使了最後的殺招,在中國的古代武者都是一招制敵,拋棄無用的動作,直接令對手喪失戰斗能力,李小龍的截拳道就是這個理念,在截拳道出現之前泰拳稱霸了整個武術界500年。而現在非常流行的散打其實李小龍的徒弟發明的,他把截拳道的那些殺招全部去掉了。

看了一下豆瓣和IMDb,評分9.0以上的動作電影貌似只有08年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

不過這種評分對於個人觀影而言我覺得意義並不大,對於蝙蝠俠系列個人也不是特別喜歡,相反《颶風營救》系列,尤其第一部,如果要我打分,9分肯定是可以給的。

另外傑森斯坦森的《家園防線》也絕對是一部暢快淋漓的動作大片。

如果你喜歡好萊塢的動作片,電影《生死狙擊》同樣也值得推薦,整部片子節奏感很強,沒有一句廢話。

最後推薦一部由呂克·貝松監制的影片《致命黑蘭》,全程無尿點,場面宏大,女演員動作也比較到位,沒看過的話可以去看下。

個人比較喜歡歐美電影,很多9分以上的電影有好劇本,好演員,導演還有好的劇本,在這里我列舉一些,歡迎大家補充

1.《辛德勒的名單》

2.《美麗心靈》

3.《拯救大兵瑞恩》

4.《肖申克的救贖》

5.《阿甘正傳》

6.《當幸福來敲門》

7.《人工智慧》

8.《返老還童》

9.《指環王》

10.《楚門的世界》

11.《大魚》

12.《燃情歲月》

13.《忠犬八公》

14.《莫娣》

15.《血鑽》

16.《美麗人生》

17.《放牛班的春天》

18.《這個殺手不太冷》

19.《鋼琴師》

20.《何以為家》

21.《狩獵》

22.《教父》

23.《觸不可及》

24.《綠皮書》

25.《綠里奇跡》

26.《貓鼠 游戲 》

27.《弱點》

28.《百萬美元寶貝》

29.《老無所依》

30.《雨人》

31.《飛躍瘋人院》

32.《我是山姆》

33.《聞香識女人》

34.《死亡詩社》

35.《費城往事》

36.《上帝之城》

7. 《綠皮書》的影評是什麼

《綠皮書》根據60年代的一本旅行雜志獲得的創作靈感,當時是一個充斥嚴重的種族歧視的年代,這本旅行雜志上標注了各個城市中允許給黑人進入的旅店和餐館,甚至還有「日落城鎮」在夜幕降臨時這些城鎮就不允許黑人進入;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兩個截然不同的主人公機緣巧合下有了一場奇妙的旅行。兩個人在旅行中有過分歧爭吵,也有過歡笑感動;最後兩人在這次的旅行中都收獲了各自的友情,每個人都往前邁出了一步,這一步是收獲也是接納。

從兩個人在經歷重重考驗,到打開各自的心防,其中是潛移默化的滲透。我們看故事來講是兩個男人的故事,最後兩人成了好朋友;但是這個故事更是映射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這更是對當時社會上民族歧視問題有所好轉的一種暗示,民族主義的進步更是世界文明進步的標志。

(7)綠皮書電影英文影評擴展閱讀:

《綠皮書》它能獲得多個獎項的原因就是基於它獨有的情懷,富有的精神;更是以小見大的典範。電影結尾在橘鳥酒館里一曲肖邦練習曲《冬風》給人極致的體驗。

《綠皮書》這部片子受到了極大的好評;這其中離不開演員的精心塑造,以及拍攝的節奏把握,急緩的情緒控制和良好的邏輯推進,綠皮書想表現的是一種精神,其中內在涵義的表達是受到各方好評重要因素。

8. 綠皮書 觀後感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2年,次年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個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不太了解美國歷史的觀眾,也能了解到當時黑人被白人隔離、歧視的情況。作為黑人,要依靠旅遊指南《綠皮書》,才能在旅程中准確地找到接納黑人的餐館和旅店。
電影的主角,一個是著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就越嚴重,為了保證演出的順利進行,他需要一個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機;另一個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業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養家糊口,於是他來應聘這個司機的職位。在一番糾結後,托尼·利普接受了這個工作,於是這段向南巡演的「冒險」開始了。
唐·雪利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被當時白種人不恥的黑人身份,一個是被當時上流階層引以為貴賓的藝術家鋼琴家身份。這兩個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開來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獲得熱烈的掌聲與恭維,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視、被隔離、被侮辱,甚至是被毆打的對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離,這也使得他對黑人身份下意識地排斥,拒絕聽黑人音樂,拒絕吃黑人喜歡的食物炸雞,拒絕玩黑人喜歡玩的游戲,這導致了黑人群體也把他當成異類。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獨,既不屬於白人,也不屬於黑人,同時造成他對自我認知的偏離。

9. 《綠皮書》影評怎麼寫

《綠皮書》的影評可以結合故事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談一談,例如:

《綠皮書》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劇本扎實工整、演員表演出色,為我們完美示範了好萊塢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種族題材中慣常的人物設置,黑人音樂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機粗魯沒文化,而這種顛倒又醞釀出不少新的笑果。

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長和升華的,《綠皮書》為此一路鋪陳了很多細節,讓主人公的轉變自然可信。

比如,白人司機從一開始會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為深陷困境的鋼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計報酬地支持鋼琴家罷演,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白人放下種族歧視的過程,也可以說,他是為了朋友在改變。

而這樣的友誼,也慢慢讓黑人鋼琴家敞開心扉,走出孤獨,甚至開始試著吃炸雞、彈爵士,逐漸找回真實的自我,不再為外界的目光而活。

雖然維果·莫騰森在《綠皮書》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繹了一位油嘴滑舌、誇誇其談的義大利裔司機,但阿里·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難度。

他表面優雅傲嬌,內心卻極度自卑,盡管在舞台上收獲無數掌聲,卻無法得到社會真正的尊重與認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戲,那是鋼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緒爆發:「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那告訴我,我是誰?」

隔著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臉上的是淚水還是雨水,卻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這樣的剋制,讓阿里再度捧起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10. 種族、階層社會之傷—電影《綠皮書》的觀後感是什麼

影片《綠皮書》是第91屆奧斯卡作品,我已經看了很多遍,每次都很投入,每次都有所收獲。

在這種情況下,雪利實際上是沒有被任何一方認同,而是游離在這兩種文化之外的孤獨體,他的文化身份是具有極其復雜混合性和不確定性,他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掙扎找尋,可實際上是沒有結果的。黑人地位的荒誕性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表面上看,美國是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的,並不斷呼籲社會接納黑人,實現種族平等。唐.雪利是比較高社會階層的一員,可惜他也沒有獲得他所在階層的認可和尊重,上層社會的他也依舊如此,底層的黑人的待遇和經歷也同樣如此,有的甚至更加悲慘。這部影片充分的體現了文化的錯置性,讓人明白種族的差異。

閱讀全文

與綠皮書電影英文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暮光同城1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528
成龍電影在非洲的 瀏覽:881
江一燕所有電影大全 瀏覽:384
法國電影寶拉x未刪減版 瀏覽:343
日暮電影完整版觀看 瀏覽:550
楊洋國際電影節獲獎視頻 瀏覽:274
電影院屬於文化市場嗎 瀏覽:780
外國電影頭像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936
電影風暴里曹楠的結局 瀏覽:374
電影致愛小唯結局 瀏覽:134
新成龍歷險記電影 瀏覽:167
電影經典哭圖片 瀏覽:173
中日演員合作的愛情電影 瀏覽:433
樂高恐龍大電影第三季 瀏覽:336
大富豪電影院女同電影 瀏覽:192
周星馳鬥地主大電影 瀏覽:72
電影解說視頻常用音樂 瀏覽:189
文藝類電影英文單詞 瀏覽:735
法國電影巡演迅雷 瀏覽:466
無處安身電影完整版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