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寫實主義電影理論
二戰以前,形式主義傾向的電影理論占據主導地位,它強調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要點在於電影與現實的差異;四十年代後以巴贊和克拉考爾為代表的、強調電影與現實同一性的「完整電影」觀念登上歷史舞台,使寫實主義成為經典電影理論時期的核心之一。
一般認為,世界電影理論史的第一個里程碑是蒙太奇學派,第二個里程碑是寫實主義理論,第三個里程碑是麥茨為代表的電影符號學。
一、寫實主義電影的興起
羅西里尼:新現實主義就是生活本身。柴伐梯尼:新現實主義的影片要從素材本身產生結構。
新現實主義深受現象學的影響,後者以「回到事物本身」為口號,認為現象與本質並不是分開的,現象就是事物本身。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強調認知對象的整體性、多面性和曖昧性,強調對世界進行觀察和描述而不是分析和解釋。這些都可在寫實主義電影理論主張中一一找到對應。
二、巴贊
巴贊沒有系統的電影理論著作,但他為數眾多的電影評論中卻貫穿著他的電影觀念。他的理論是「從電影現實中生長出來的」,與創作實踐保持著良好的彈性和互動關系,又進一步影響了電影史的發展,「這是學院派的理論所很難企及的。」(陳曉雲老濕對巴贊評價極高啊。。。)
巴贊電影理論的核心:攝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的心理學起源,電影語言的演進。
在≪「完整電影」的神話≫中,巴贊顛覆了喬治•薩杜爾關於電影起源的思路,認為發明者的預想是第一性的,技術發明則是第二性的。
巴贊稱景深鏡頭為「電影語言發展史上具有辯證意義的一大進步」,但他並不排斥蒙太奇,只是把蒙太奇貶為一種次要的電影手段。
巴贊的理論給予觀眾足夠的尊重,讓他們自由選擇對事物和事件的解釋,這對法國新浪潮影響深遠。特呂弗說:「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戈達爾說:「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現實是一部沒有拍完到電影。」
巴贊的電影寫實主義事實上包含了三個方面:表現對象的真實,時間空間的真實,敘事結構的真實。
三、克拉考爾
與巴贊不同,克拉考爾是一位演繹性的理論家,重視理論體系的完整和嚴密,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嚴密封閉的理論體系觀照電影事實,對創作影響較小,其影響基本上局限於理論領域。由於其主要電影理論著作是移居美國後用英語出版,所以長期以來影響力局限於北美。
克拉考爾認為電影因其群眾性所以比其他藝術更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映射其無意識和幻想,所以他在≪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國電影心理史≫一書中通過對上世紀20~30年代德國電影的選擇性分析考察了1918~1933年的德國歷史和德國民族心態。
克拉考爾在研究中綜合使用了現象學、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等研究方法,把電影美學、民族心理狀態和社會政治關聯起來,開辟了嶄新的理論天地。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一書中「復原」二字包含雙重含義:一是「神學的表述」(克服和超越異化的「救贖」)或道德表述,二是美學表述。
克拉考爾的部分沒有徹底看明白,他關於電影與現實的近親性的問題,還有待將來回過頭來進一步理解。接下來到電影符號學了,個人感覺最抽象、最難懂的部分
❷ 24格真理是什麼,它有什麼意義
你不一定看過戈達爾的電影,但你一定要讀他的傳記,如果說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那他的人生就是每秒24格的傳奇。
❸ 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謊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要知道電影的什麼方面的知識才能理解得到多或少
拍電影使用的膠片是每秒24格的,這句話是無端荒唐的批評者的觀點說電影反映的生活是虛假的。
我覺得假又怎麼樣,難道藝術都是得來源生活,等於生活嗎?我們再看電影的過程中享受到了快樂,得到了至少是短暫的得到了好的心情,那就是電影的意義所在了,生活中的欺騙在電影里顯得很單純,生活中的單傳在電影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如果所有的電影都是浮華的,那電影能存活近一個世紀嗎?
❹ 電影一秒24格是什麼意思
底片在電影攝影機中轉動的速度。通常是以秒格數(fps)來計算,正常的攝影速度是一秒廿四格。標準的放映轉速是24 fps(每秒24格)。除此之外還有三種轉速:
在電頻是50 Hz的歐洲,為配合錄影帶訊號而成為25 fps;無聲16厘米影片是18fps;有的8厘米也是18 fps。除非必須使用25 fps,不然最好是將轉速定為24 fps,因為那是有聲片的標准轉速,適用於所有的周邊設備。唯有當攝影機的轉速是和放映機一致時,銀幕上的動作才是自然正常的。
(4)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英文擴展閱讀:
相關:
當攝影機轉速調快時,每一秒鍾便拍下了更多格數的畫面。假使放映機沒有跟著調快而是以原速放映,銀幕上便會出現慢動作(slow motion)。相反地,若是將攝影機轉慢,例如8 fps,放映機仍保持原速,銀幕上的動作就會比原先快了三倍,成為快動作(fast motion)。
攝影機改變轉速之後,曝光時間就必須跟著調整。利用前面所提到的運算公式便可以求得正確的數值。一般說來,當轉速增加一倍時,就損失1檔的曝光量。
一般攝影機的轉速極限是64 fps,而高轉速攝影機可以達到更快的轉速。
❺ "電影是每秒鍾24格的真實"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什麼
你記錯了,應該是電影是每秒24次的謊言,因為電影是利用了人眼視覺暫留現象,把每秒24格的固定畫面連續「運動」,人的肉眼看起來就好像是活動的畫面,其實只是24格的固定畫面而已,所以說電影是每秒24次的謊言。
❻ 如何理解 電影就是24秒的真實
你可能記錯了,戈達爾說的是,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
❼ 為什麼說電影是每秒24次的謊言
因為電影是利用了人眼視覺暫留現象,把每秒24格的固定畫面連續「運動」,人的肉眼看起來就好像是活動的畫面,其實只是24格的固定畫面而已,所以說電影是每秒24次的謊言。
❽ 電影中的每秒24格是什麼意思
電影中的每秒24格是影速度。
影速度是指底片在電影攝影機中轉動的速度,通常是以秒格數(fps)來計算,正常的攝影速度是1秒24格。標準的放映轉速是24 fps。
(8)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英文擴展閱讀:
除此之外還有三種轉速:在電頻是50Hz的歐洲,為配合錄影帶訊號而成為25fps;無聲16厘米影片是18fps;有的8厘米也是18fps。
除非必須使用25fps,不然最好是將轉速定為24fps,因為那是有聲片的標准轉速,適用於所有的周邊設備。唯有當攝影機的轉速是和放映機一致時,銀幕上的動作才是自然正常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影速度
❾ 顛覆你的常識:電影一秒鍾24格,這錯了嗎
因為人眼的反應時間是50毫秒,所以電影一般是24幀,人眼的反應能力只能達到1/24秒,再高也沒用了。
影片的播放原理就是利用了人類的視覺暫留,電影放映機每秒播放24幅張圖片,即放映速度為1/24秒,這樣當前一個靜止圖片還沒有在眼前完全消失,下一張近似的圖片就出現了,於是就產生了連貫的視覺效果。所以「運動」是電影和動畫的核心問題。
通過拍攝在電影膠片上的一格又一格的不動的,但又是逐漸變化著的畫面,以每秒鍾跳動24格的速度連續放映,造成人物活動的感覺。
什麼是視覺殘(暫)留作用呢?
人體的視覺器官,在看到的物象消失後,仍可暫時保留視覺的印象。經科學家研究證實,視覺印象在人的眼中大約可保持0.1秒之久。如果兩個視覺印象之間的時間間隔不超過0.1秒,那麼前一個視覺印象尚未消失,而後一個視覺印象已經產生,並與前一個視覺印象融合在一起,就形成視覺殘(暫)留現象。
故事片一般是連續拍攝的,即攝影機中的膠片每秒中拍攝24個畫格(早期電影的拍攝和放映速度都是每秒鍾16格),放映時膠片在放映機中的速度也是每秒鍾24個畫格。
現在電視劇每秒25格,電影大多24格,也有25格或40格的,48格沒普及過吧,過去的都是16格
❿ 與電影有關的名人名言。
1、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該影片是如何表現其傾向的。——安德烈.巴贊(法國)
2、電影藝術的基礎在於剪輯。——普多夫金(蘇聯)
3、我的電影從來無意寫實,它們是鏡子,是現實的片斷,幾乎跟夢一樣。——英格瑪.伯格曼(瑞典)
4、風格即人。——布封(法國)
5、夢想要根植於現實。——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伊朗)
6、影戲假如能用來描述民間的痛苦,至少可以促進社會的自警,讓社會自己想一想,應該如何的改進自己。——孫瑜(中國)
7、一個編劇導演人不僅僅是隨便把一個故事搬上膠片就算完事,而他至少應該是一個作家,一個有獨特的風格、正確的認識而為大眾所有的作家。——蔡楚生(中國)
8、如果說中國會好,國產片也會好。——費穆(中國)
9、電影藝術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方式、思想方式,它使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有可能向著一體化、向著世界大同的方向邁進。
—— 貝拉. 巴拉茲
10、這是一個影像的時代,視聽的時代,機械復制的時代,靈光消逝的時代。
—— 瓦爾特. 本雅明
11、法國著名導演阿貝爾.岡斯有一句名言,說:「構成影片的不是畫面,而是畫面的靈魂。」
12、戈達爾的名言:「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
13、美國電影理論家波布克有句名言:對於成熟的導演「每一個視覺畫面上都有它的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