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法國著名新浪潮導演埃里克·侯麥於2010年1月11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9歲。賈樟柯曾向記者表示,侯麥的離去讓他感到很難過,侯麥的電影對他的影響很大,侯麥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
② 你心目中的法國新浪潮代表電影是哪部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藝術電影運動,是繼二十年代先鋒派電影運動和四十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爆發的又一次對舊電影形態和老製片隊伍的挑戰,也是一次對傳統製片方式和情節劇觀念的沖擊。新浪潮不僅徹底改變了法國電影的面貌,並且還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電影的面貌,加速了世界電影的發展。
③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誕生背景
「新浪潮」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長期制度僵化的社會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滅。首先,法西斯的垮台,歷史性的審判,使得國際上的左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其後,斯大林的去世,對他的重新評價,又使得左派勢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再次使中間派開始感到失望。這時,整整一代青年人視政治為「滑稽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寫這些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作「世紀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著這種時代的印痕。
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④ 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三次電影運動是什麼
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三次電影運動,它們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法國新浪潮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
⑤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背景
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新浪潮」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長期僵化的社會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幻滅。首先法西斯的垮台,歷史性的審判,使得國際上的右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其後,斯大林的去世,對他的重新評價,又使得左派勢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再次使中間派感到失望。這時整整一代青年人視政治為「滑稽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寫這些年輕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為「實際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有這種時代的印痕。
「新浪潮」也有著思想根源,這就是唯意志論、精神分析、存在主義為代表的哲學和文藝理論思潮。
⑥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大貢獻在於什麼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大貢獻在於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1958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開始興起,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主要是以表現個性為主的非政治性的電影。
(6)二戰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擴展閱讀:
就大環境而言,二戰後制度長期僵化,年輕人理想破滅,人民急需一種新文化,一種打破常規的精神領導思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經濟、政治、美學與社會趨勢的發展,促使新思潮出現。
再加之法國國內社會現狀不容樂觀,社會問題不斷,人民精神空虛,在美國稱之為「垮掉的一代」,在英國則稱之為「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稱為「世紀的痛苦」或者「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電影通常可以劃分為三個流派:巴贊《電影手冊》、「新浪潮」電影、「左岸派」電影。其中,「新浪潮」電影提出「作者電影」口號。即「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
⑦ 簡述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
一切緣起一則社會新聞:一部「流氓」的跑車撞死了一位摩托車手。特呂弗和小兄弟夏布羅爾以此為藍本寫了個劇本,這時他們共同的朋友戈達爾正在為劇本發愁,發信求助。然後,就有了電影《精疲力盡》:導演戈達爾,編劇特呂弗,藝術指導夏布羅爾。
這群電影頑童合力拉開了法國電影狂飆年代的大幕——日後我們所知的法國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盡管《四百下》的拍攝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盡》的公映更要遲一年。
《精疲力盡》的三人組,還有陪特呂弗看了許多電影的里維特,那時他們年輕得不可一世,在電影資料館里揮霍著寂寞又騷動的青春。
對於這群「電影館的孩子」來說,電影是避難所和朝聖地,是他們對於生活所有認知的來源。他們供職於《電影手冊》,個個野心勃勃,試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萬神殿,夢想有朝一日他們也可以帶著自己拍攝的膠片進駐這神殿。
在某次回憶時,夏布羅爾說:這里沒有浪潮,只有大海。作為過來人的他或許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熱鬧,縱然他們曾榮為主角,卻從來不是全部。
(7)二戰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擴展閱讀: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意義: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⑧ 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三次電影運動是什麼
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三次電影運動,它們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運動)(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8)二戰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擴展閱讀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⑨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二十年後,新聞界的大事宣傳早已被忘卻,最初的崇拜者的那股狂熱已經消失,理智和刻薄的人共有的惱怒情緒終於平息,「新浪潮」現象也被納入比較合理的范圍中。「新浪潮」是一段接班時期,它顯得很混亂,連篇累牘的誇大其詞的評論掩蓋了它的真相,湊巧,它又與政治動盪聯系在一起,而這種政治動盪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兩年後,「新浪潮」便融匯於電影整體之中了。重新站隊,重新選擇,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導演。許多人漸漸地被淡忘了,甚至永遠匿跡影壇;另一些人實質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導演,與《電影手冊》曾經那樣激烈地抨擊過的導演別無二致。克洛德·夏布羅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一直在搞最程式化的影片,他們與科班出身的愛德華·莫利納爾、雅克·德萊、喬治·婁德耐並肩前進,一部影片接著一部影片,一塊磚接著一塊磚,列出了第五共和國最可觀的影片目錄……
總之,「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有一個積極的貢獻:攝制班子不臃腫、在實景中拍攝、不拘泥於過分僵化的專業規則…這種解放思想的做法影響了以後的年代。那時,在電影開始起步或正在復興的國家中,青年導演們最希望掌握的就是這方面的經驗。正是由於這幾點確實擺脫了陳規舊習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傳奇。評價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電影運動。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它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⑩ 法國新浪潮電影在內容及藝術上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代表作品
主題: 非政治性的電影。人物似乎是隨風來到人間,隨風在世上漂泊,又隨風離開人世。《精疲力盡》是最說明這一點的。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的電影。它的功績之一在於戰勝了某種禁錮,力圖真誠地描寫男女和愛情,暴露虛偽。他們感興趣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於善惡的觀念。 偏愛回憶、遺忘、記憶、杜撰、想像、潛意識活動,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心智過程搬上銀幕。 特徵: 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描寫人的責任心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聯系。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呂弗《四百下》(1958)戈達爾《精疲力竭》(1959),相對於特呂弗,戈達爾的革命性,侯麥則比較溫存。代表作:《春季的故事》簡稱四季故事。去迅雷看看查查那裡有更多他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