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月光曲資料
月光曲
一首由貝多芬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之後被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的聯想畫面而冠以《月光曲》之名。
作者: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
又名:《月光奏鳴曲》 月光奏鳴曲的創作: 樂聖貝多芬的《月光曲》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幻想奏鳴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幻想奏鳴曲》、《幻想朔拿大》,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郁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一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盪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繞著《月光》,有一段誤傳的軼事。上半世紀,一位德國音樂評論家發表文章,說貝多芬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盪漾的月光」。於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散步,忽然聽到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尋聲走到一幢舊房窗前,發現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進屋後才知道她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曲家非常感動,在月色輝映下,他寫下了這首月光曲……」。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這個虛構的故事後來被應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月光曲》。附:貝多芬另寫有《月光奏鳴曲》但不是人們所指的《月光曲》
小學課本中的月光曲
課堂原文(九年義務教育6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6課): 二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主要內容: 本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兄妹而為他們彈琴,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激發了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表現了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善良品格——對窮苦人的同情和熱愛,以及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像力,更源於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課堂原文B(北師大版4年級上): 二百多年前,德國有位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過許多著名的樂曲。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路邊一所低矮的房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駐足傾聽,琴聲忽然停下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真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子說:「 是啊,可是音樂會入場券太貴了,等我多做幾雙皮鞋,多掙點錢,一定給你買一張票。」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會彈好這首曲子的。」 貝多芬聽到這里,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屋子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一個小夥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滿目清秀的盲姑娘。 皮鞋匠看見進來一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助嗎?」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不會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深深地被這窮苦兄妹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愛打動了,胸中的感情猶如大海的波濤。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曲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屋子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心中充滿了溫馨和祝福。接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的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月亮在烏雲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琴聲停了,兄妹倆還陶醉在美妙的琴聲中。等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屋子,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了下來。傳說《月光曲》就是這樣譜寫成的。
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一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後面部分,寫的則是一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用具體句子來說,「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樣子,而至「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波濤洶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他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是由於音樂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因此,在第一樂章中,那支嘆息的主題融人了他的憂郁的思緒。有人曾藉助想像力解釋了這個樂章說:「第一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第二樂章是個小快板。作為過渡性樂章,音樂情緒趨於柔和溫馨,像是回憶昔日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樂章中的兩個音樂主題彷彿是撫慰著創傷的心靈。舒緩的過渡樂章會使人產生平靜的月夜之感受。不過,這皓月般的恬靜不過是貝多芬洶涌的心海中的短暫的憩息。 第三樂章如潮湧來,猛獅般的貝多芬又躍現在急馳奔突的黑白琴鍵之上。如果說,第二樂章正如李斯特評淪的那樣:「它是兩座懸崖中的一朵小花」,那麼,終曲樂章就是從萬丈懸崖上狂瀉直下的洪水。激動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勢如暴風驟雨,融進了憤懣、申訴與抗爭。坎坷的際遇給以貝多芬的,不是嘆息和屈從,而是搏擊與爭斗。這個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向;上沖擊的樂句,顯示了堅強的力;後者旋律優美,音調清麗,充滿了對信念的憧憬與希冀。兩個主題或交織、或對比、或發展、或重現,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濤洶涌,難以止息。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由於此曲第一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適用於鋼琴演奏的作品。
編輯本段月光曲 德彪西
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那時他才十一歲。後來,他又在這個學院里從師杜朗和吉洛學習和聲和作曲。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參觀「萬國博覽會」,這里一些東方國家展覽廳里都放送東方音樂,德彪西新奇地發現,這些東方國家音樂的曲調、和聲、調式……等等,都和他從學院里學到的東西截然不同,這使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並對東方音樂作了些研究。以後,他常常在創作中運用東方的五聲音階以及一些不同於西方傳統作曲的新手法,例如不協和和弦、平行五度的運用等等,後來,他又接觸了印象主義詩人、畫家,非常贊成他們的主張,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德彪西確立了一種嶄新的音樂風格——印象派風格,在德彪西之前,音樂雖然也和各種流派,但他們都是以旋律為中心,旋律在樂曲中佔主導地位;而印象派則更注意的是音樂色彩變化以及它們反映在人們腦子里的印象。其它一切如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節奏等都是創造色彩的手段。 鋼琴曲《月光》同樣具有以上這些特色。這支曲子,作曲家在當初並不是作為一首鋼琴小品寫成的。它原來是《貝加摩組曲》中的第三段,這部組曲寫於本世紀初,全曲由四首樂曲組成。據說作曲家寫這個作品是受到詩人吉羅的敘事詩《月光比埃羅》的影響。這首敘事詩是講:在義大利貝加摩地方有一個叫比埃羅的青年陶醉在象徵理想的月光下,他因為沉湎於物質生活為月光所殺。最後,由於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得到了月光的寬恕,又回到人了間。 在《月光》這支曲子里,作曲家以清談的筆墨、樸素的音調,給人們描繪出一幅萬籟俱寂、月光如洗的圖畫。樂曲採用了古老的多里亞調式,充滿了畫意詩情。 樂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降D大調,9/8拍,速度徐緩而富於表情,描繪月夜幽靜景色人產生的印象; 中段先轉到E大調上,後來又回到降D大調。右手的旋律由一些短小的樂句組成,左手配之以分解和弦,好似描寫一陣陣清風,輕輕地搖動著樹枝,稀疏的樹葉發出沙沙響聲: 這一段和第一、三段寧靜的氣氛形成對比,給人以動的感覺,因此比較活潑。 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現,但音型上有些變化。樂曲最後是一段尾聲,寧靜的曲調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飄渺如夢的意境,描繪得更加富於詩意。 在德彪西的作品裡,除了鋼琴曲《月光》,還有兩首以《月光》作為曲名的歌曲,它們是根據詩人保爾·韋萊納的詩篇譜寫的。可見德彪西對「月光」這一題材的喜愛。義大利音樂評論家加蒂聽了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後評論說:「上行的琶音多麼輕盈!好似湧起一股噴泉,然後,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伸展出來的。它寬廣、嘹亮而富於表情。」
<關於作者>德彪西和貝多芬
克洛德·阿希樂·德彪西,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樂的創始人,是歐洲音樂歷史轉折關頭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風格成為連接傳統和未來的紐帶。 還在巴黎音樂院學習期間,德彪西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他具有敏銳、新穎的音響感覺,厭煩傳統和聲的繁瑣規則。他雖於1889年獲得官方頒發的「羅馬大獎」,但依舊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個性。1885年赴義大利深造。1887年返回巴黎後,常和印象派畫家和象徵派詩人交往,創作逐步呈現出個人的獨特風貌。這是他創作的第一個時期。 德彪西獨特的個人風格成熟於九十年代,這一時期創作的主要特徵是:擅長用色彩斑斕的和聲、細膩透明的配器、變換豐富的織體,描繪自然景物或風土人情,強調主觀感受和直覺印象,音樂往往具有朦朧、飄忽、空幻、幽靜的氣氛。正是由於這些與印象派繪畫風格相似的特徵,德彪西的音樂被稱為印象主義音樂。 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管弦樂前奏曲《牧神午後》,管弦樂組曲《夜曲》,交響素描《大海》,鋼琴曲《月光》、《帆》等均被認為是印象派音樂的傑作。 由於健康和戰爭的原因,德彪西晚期的創作量減少。作品體現出兩種傾向,一種是音樂語言的繼續復雜化,突破了傳統的和聲與形式的約束,出現了多調式因素;另一種是回復到法蘭西古典器樂曲的傳統道路,兩者都預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開始患了致命的癌症,在備受折磨之後,於1918年在德軍猛攻巴黎的炮聲中悲憤地去世。 德彪西是法國最富於創造性的作曲家之一。畢生致力於音樂藝術的「革新」。他獨特的、被稱之為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特徵是:音樂較少激情,避免文學性的敘事,藉助標題和豐富的色調變化引起聯想,暗示多於直率的表達。德彪西的創作視野比較狹窄,對自然景物畫面的描繪,引起人們遐想的聲音,對早已消逝的夢境的回憶以及某些生活場景的再現等,是他作品內容的主要領域。但在這一范疇中德彪西達到了那一時代的最高成就。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貝多芬生活道路十分坎坷,28歲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談。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合唱》。
貝多芬作品年表
1782-1783年 發表變奏進行曲、三首鋼琴奏鳴曲、賦 格曲、兩首鋼琴迴旋曲和一首鋼琴協奏曲等。 1785年 拜李斯特為小提琴老師。創作三首鋼琴四重奏。 1787至1789年 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和兩首鋼琴三重奏等。 1790年 創作《騎士芭蕾》(獻給華爾斯坦。1791年3 月6日上演) 1792年至1795年共創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等。(其中作品第2號為三首鋼琴奏鳴 曲,作品第19號為鋼琴協奏曲) 1795年 在維也納第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三首鋼琴三重奏( 作品第一號)出版。 1796年-1797年創作 《降E大調弦樂五重奏》(作品第4號)、兩首鋼琴和大提琴奏鳴曲( 作品第5號)以及作品第6,7,8,25,16,71,816,15,65,51(1 )。 1798年 聽覺漸弱,至1799年,創作作 品第9,10,11,12,13(《悲愴鋼琴奏鳴曲》),14,20和21號( 《第一交響曲》)。 1800至1801年創作作品第17, 18,22,23,24,26,27,28,29,37(即《第三鋼琴協奏曲》), 43,85,51(2),49號等作品。 1802年 創作作品第30,31,33,34,35,40(即G大調浪漫曲),50(即F大調浪漫曲)和36號(即《第二交響曲》)等 作品。 1803年 至1804年創作《第三交響曲》,進入創作的成熟期。 1804年 改原來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為《英雄交響曲》。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英雄交響曲》。 1804年-1805年創作作品第32,53 ,54,57,56和72號等作品。 1806年 12月23日首次演奏《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第四鋼琴協奏曲 》、三首弦樂四重奏(作品第59號)和《田園交響曲》等作品。 1807-1808年 創作,《命運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第六交響曲》)以及作品第62,69,70,80 和86號等作品。 1809-1810年 創作《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埃格蒙特》以及作品第74、76、77、78、79、81(a),即《鋼琴奏鳴曲》,75,83和95號等作品。 1811-1812年 創作《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以及作品第96,97,113和117號等作品。 1813年 12月8日寫完《威靈頓的勝利》。 1813-1814年創作作品第89,90,94,115,118,116,91,136號等作品。 1815-1816年創作第98,101,102,112,108號等作品。 1817年 創作《五重奏賦格》(作品第137號)。 1818年 創作《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第106號) 1819年 開始寫《庄嚴彌撒》。 1821年 創作第110號鋼琴奏鳴曲。 1820年至1822年,貝多芬創作第109,111,119,121(a),124,120號等作品。 1823年 《庄嚴彌撒》完成。 1824年 《第九交響曲》完成。創作《弦樂四重奏》(作品第127號)。 1825年 創作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四月在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首演《第九交響曲》5月8日正式演出。 1826年 計劃寫作《第十交響曲》,重病。 1827年 3月26日 去世。 此外還有一首被世人傳唱、他剽竊花神宮的著名鋼琴曲:致愛麗絲(獻給愛麗絲) 這首歌曲在網上被認為是他死後所寫,實際是別人代他而寫,另有一首歡樂頌,原曲作者勞拉公主唱得好聽,歌詞一直在罵貝多芬,而席勒的詞一加,竟然不好聽了,而巴赫聽到全曲,因爭不過貝多芬的銜頭而落敗,讓貝多芬出名了。
希望對你有用
② 貝多芬的月光曲簡介
《月光曲》指《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該樂曲一共分為三個樂章:
1、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
2、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後」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
3、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復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沖擊」的態勢。
(2)法國電影我的最愛阿希爾擴展閱讀
《月光曲》的創作背景: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題贈給他一八零一年時熱情的對象:朱麗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後來他為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貝多芬其餘代表作品:
1、《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
2、《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3、《d小調第九交響曲》
《d小調第九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號),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因其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後來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這部交響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③ 法國的法郎不用政治家而用藝術家思想家,求詳細資料
500法郎 (Pierre et Marie Curie)皮埃爾·居里 和 瑪麗·居里
皮埃爾是法國人,所以...這兩個人,其它就不用多說了.
200法郎 (Gustave Eiffel)居斯塔夫·艾菲爾
法國工程師,金屬結構專家.艾菲爾鐵塔設計者,還是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的框架設計者.這套法郎的正面背景是他設計的索爾河高架
橋,背面是艾菲爾鐵塔.
100法郎 (Paul Cezanne)塞尚
保羅·塞尚,著名印象派畫家.這套法郎背面背景就是他的畫《油桃》
20法郎 (Debussy)德彪西
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 音樂家、作曲家.
50法郎 (Saint-Exupery)聖·埃克蘇佩里
聖·埃克蘇佩里 飛行家,文學家.最早進行航空郵件的運營,最後也是在一次飛行任務中失蹤. 作為文學家,他寫的《小王子》世界聞名.
500法郎 (Pascal)帕斯卡 17世紀的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在壓力和壓強理論上有突出貢獻.精通歐式幾何.在西方第一個發現"帕
斯卡三角形",即我國古代的楊輝三角形.逝世時僅39歲,後人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壓強的單位「帕」.
200法郎 (Montesquieu)孟德斯鳩 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哲學家.著有《論法的精神》.在我國較著名的是他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氣候對一個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風俗等會產生巨大影響.
100法郎 (Delacroix)德拉克羅瓦
歐仁·德拉克羅瓦.法國著名畫家.著名畫作《自由領導人民》,是這套法郎的正面背景.
50法郎 (Quentin de La Tour)康坦·德·拉圖爾 法國畫家,擅長人物肖像.為許多著名人物作過畫像.曾經是路易十五的宮廷肖像畫家.
以下為已停用版
10法郎 (Loius hector berlioz) 路易·埃克多·柏遼茲.法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
同雨果,德拉克洛瓦相提並論,稱法國浪漫主義三傑。作品有《幻想交響曲》《希臘革命》大合唱
100法朗 拿破崙•波拿巴 其他不用多說.
5法郎 維克多·雨果.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著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同一面值不同人物的發行時間不同.另外還有幾個面值的人物不知道是誰,有58年新法朗的面額500、50、10的。不認得。再往前的畫幣面就不是具體人物了。58年新法朗那版的幣面上不寫人物名字,只有眼熟的人能認出來...未停用的好像是最晚到2012。實際上已經都用歐元了。
法郎基本是不用政治家的.除了拿破崙跟政治有關.與法郎相同,歐洲很多國家的紙幣也用藝術家和科學家.我知道的有十元德國馬克是著名的高斯.十元的瑞士法郎是數學家歐拉.不過都已成收藏品了...
剛知道這個時我也奇怪為什麼不用華羅庚做人民幣的圖案.後來考慮到各國的發展歷程不同,歐洲是靠文藝復興和科學技術發展起來的.
④ 法國作曲家誰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
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自他已降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法國電影我的最愛阿希爾擴展閱讀
德彪西的鋼琴音樂突破傳統,主要就是在其和聲方面,在和聲材料及和聲進行上有大膽的創新。他的有創意的、新穎的鋼琴作品不僅開創了鋼琴音樂的新風范,而且對歐洲整個鍵盤音樂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他的鋼琴音樂成為世界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他一共創作了78首鋼琴作品,鋼琴組曲《為鋼琴而作》這是由《前奏曲》、《薩拉班德舞曲》、《托卡塔》三首樂曲組成。這篇論文通過具體分析德彪西的代表性鋼琴作品《為鋼琴而作》。
⑤ 法國元帥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波拿巴王朝)
1、阿希爾·巴拉傑·迪里埃伯爵(1795年—1878年),1854年晉封
2、艾馬布勒·讓·雅克·佩利西耶,馬拉科夫公爵(1794年—1864年),1855年晉封
3、雅克·路易·塞薩爾·蘭登, 蘭登伯爵(1795年—1871年),1856年晉封
4、弗朗索瓦·塞爾坦·康羅貝爾,(1809年—1895年),1856年晉封
5、皮埃爾·約瑟夫·弗朗索瓦·博斯凱,(1810年—1861年),1856年晉封
6、帕特里斯·麥克-馬洪,馬堅塔公爵 (1809年—1893年),1859年晉封
7、奧古斯特·米歇爾·埃蒂安·勒尼奧,勒尼奧伯爵(勒尼奧·德·聖—讓·當熱利伯爵Count Regnault de Saint—Jean—d』Angély) (1794—1870),1859年晉封
8、阿道夫·尼埃爾,(1802年—1869年),1859年晉封
9、菲利浦·安托萬·多納諾,多納諾伯爵(Count of Ornano) (1784年—1863年),1861年晉封
10、埃利·弗雷德里克·福雷,,(1804年—1872年),1863年晉封
11、弗朗索瓦·阿希爾·巴贊,(1811年—1888年),1864年晉封
12、埃德蒙·勒伯夫,(1809年—1888年),1870年晉封
⑥ 李健清華大學演講稿
李健清華大學演講稿
時隔多年,再一次來到(清華)西階,跟過去已經完全不一樣,條件好太多了。15年前,我在這里學過信號與系統(笑聲)。當時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多年之後我會在這里講音樂。生活真的是太奇妙了!而且我發現,清華女同學的比例好像高了一點(笑聲),人文環境好了很多。尤其是後面站著的朋友,非常辛苦,非常感謝你們,這么熱還能過來看我講演。其實我一小時之前還在游泳,工作人員問:「健哥,你准備得怎麼樣了?」我說我還沒准備呢!工作人員就很驚訝。後來我想,我天天都在從事音樂,也不用太准備,因為我覺得我是一個時刻准備著的人(掌聲)。
我還看到很多我歌迷會的朋友。每次他們都是幾十公里迢迢趕來(笑聲)。(李健向歌迷會打招呼)我突然想,我是不是得重新准備一下我這個稿?因為今天來了很多學琴的人,我還是結合吉他講起吧。距離我上一次講演已經26年了,我上一次講演是在小學的時候(笑聲),我記得我的講演題目是「如何做四有新人」(笑聲)。今天我要講「吉他如何創造音樂傳奇」。我就講一講自己的感受吧。
我從小就喜歡唱歌。有一天,突然覺得,如果能夠自彈自唱該有多好。因為那時候有很多關於吉他的電視劇和電影。後來我就選擇了一個最便宜的吉他班,40塊錢一個月,就去學了。當時,我就有一個想法,我只要會彈唱兩首歌就OK了。一首是《大約在冬季》,另一首是《外面的世界》。後來學了一個月的時候,老師都教一些特別偏的歌曲。我記得有一首歌是《蘭花草》。大家都聽過哈,是一首不需要左手就可以彈唱的歌(笑聲)。另一首是《四季歌》,是日本的一首歌。但老師非常會做生意,在初級班要結束的時候,有一天忽然停電了,我也不知道這是他故意的,還是真的停電了。他就點了一支蠟燭,坐在桌子上,用一把古典吉他彈奏了《愛的羅曼史》一,這是很多朋友都聽過的一首比較通俗易懂的獨奏曲。然後,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我覺得,那個比彈唱更吸引我。然後我就又交了15塊錢,學下一個班。學了三個月,老師又彈奏了一個更好聽的樂曲,我就繼續學,繼續交更多的錢。後來,因為我表現得不錯,彈得也比較好,能夠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老師打掃教室,然後調琴(笑聲)——我是哈爾濱人,我普通話應該很好,我說的是「調琴」(笑聲)。在那段時間里,每天都要調60把吉他,所以耳朵變得比較好。然後老師就不收學費了,我就跟老師學得更深。當時已經開始學古典琴了,又帶了兩個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生,來教他們彈最基本的。基本上,這個學費我是拿不到的,都是給老師,頂我向老師學琴的學費。
最開始,我彈那些和聲的時候,並不知道我彈的是哪些音,只知道彈的是哪些功能塊,比如說這個是A小和弦,D小和弦。直到後來彈古典琴,我才知道為什麼這個小結要彈這個音、這個和聲,為什麼下個小節就要換和弦。這是古典吉他二教給我的。當時在我學琴之前,中學也有音樂課。每次上課,老師沒什麼事做的時候,都會叫我到前面做一道音樂題。我每次都是以非常荒謬的答案結束問題的。因為對樂理一點都不懂。等學完琴之後,再上音樂課,我就成了全班樂理知識最好的人。因為那時很少有人會用假期的時間學音樂。老師也感到很奇怪。後來他問我,我說我在學吉他。所以我覺得,吉他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啟蒙者,內地、港台的歌手,包括我在內,百分之八十是在吉他的引領下打開音樂之門的。因為吉他是一個特別好的樂器,它能從最簡單的簡譜,到五線譜,到和聲學,甚至到最難的巴赫三的復調音樂,一步一步引領你。
一 《愛的羅曼史》,法國影片《被禁止的游戲》配樂。取材於西班牙傳統民謠,由西班牙著
名吉他演奏家葉佩斯改變並獨奏。樂曲優美純朴的旋律與清澈的分解和弦完全融為一體,充滿了溫柔和浪漫的氣息,是吉他曲中的一首不朽名作。
二 古典吉他,又名西班牙吉他、尼龍吉他及佛朗明哥吉他,是吉他的一個分類。在指板上由弦枕到琴柄與琴箱結合處是12品格,指板較寬,使用尼龍弦,音質純厚。主要用於演奏古典樂曲。古典吉他從演奏姿勢到手指角弦都有嚴格要求,技巧精深,被認為是吉他藝術的最高形式。
三 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於他一生傑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素有「音樂之父」的美稱。 但是,我們現在有一個誤區,認為吉他是流行歌手或是搖滾歌手的一個道具,好像成為了一種裝飾品。其實在我看來,吉他真正的價值還是在古典吉他這一部分。世界上有四大樂器: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吉他。有的音樂家形容很准確,鋼琴是樂器之王嘛!吉他相當於是王子,小提琴是公主。所以吉他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在裡面。好像在重大比賽中,這四樣樂器的獲獎者獎金也是最豐厚的。不過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忽略古典吉他。其實我學琴、做音樂,受益最多的還是在古典吉他那裡。從整個中學時代,好像除了學習就是彈琴,所以體育很差。當時體育課也沒有什麼可以訓練的,因為在哈爾濱,冬天的時候基本就以滑冰為主,夏天呢,就是單雙杠。所以我們那個時代畢業的同學,除了滑冰很好,另一個就是胸肌比較發達,天天體育課只做這兩樣。
中學時候,我是個很用功的人。一路過來,要學習、要高考,所以每天都是在中午午休的時候來彈琴。假期的時候,大概每天會彈4到6個小時,也就沒有什麼其它的業余活動。來到清華後,我發現很多熱愛音樂的朋友很多想法都非常好,也很有音樂天賦,但是缺少的是技術。如果你上大學再學琴的話,嚴格來講是比較晚的;如果你要從事音樂的話,是晚了很多。在我入學的時候,有很多搖滾樂團。清華當時,我不知道現在怎麼樣,有很多長發披肩、穿著皮衣的人(笑聲)。當時,九十年代,好像是搖滾樂,尤其是重金屬樂非常發達的時候。所以當時玩搖滾樂的人都比較有優越感,尤其是彈電琴的人。像我們彈古典的,或是寫民謠的,好像在氣勢上就不太夠。我剛上大學之後也彈了一陣電吉他,後來發現不太適應。因為電吉他弦特別軟,而且很細。關鍵是它還很費錢!為什麼呢?要買效果器,還要有電。宿舍經常就沒電,太晚就不行(笑聲)。後來就放棄了。
在清華二年級以後,我真正梳理了我在音樂上的一些雜亂無章的技術和知識。我去了清華的合唱團,合唱團里有四個聲部,那個和聲是特別美妙的。當時有一個高年級的同學被稱為「和聲器」,就是你唱什麼他都能和聲。後來我們有一次唱越劇,越劇他也能和聲(笑聲)。他一下就能找到那種3度的關系。半年以後,我也會了,別人一唱,我就能找到高的大3度和小3度。由於是唱男高音的,下3度找不到。後來又去特意學了一下男低音聲部。這個對一個流行歌手來說很重要。以至於我在水木年華開始的時候,唱和聲是不用額外開支請當時的「黑鴨子」一等專門唱和聲的人的,因為自己就可以找到和聲。
一 「黑鴨子」組合,最早成立於1984年,是中國歌壇的第一個和音組合。最初成員徐秀霞、陸莉莉、尹淑占皆為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畢業生。正規的音樂教育,系統的訓練,培養了她們良好的音樂素質。96年陸莉莉移居加拿大,98年郭祁加入。02年底,原「黑鴨子」演唱組合重新調整成員。在「黑鴨子」創始人徐秀霞重新調整演唱組成員後,「黑鴨子」演唱組合分成了(徐氏)老「黑鴨子」組合,和李氏(李蓉、郭祁、李偉)「黑鴨子」組合。 另外一個在清華很重要的階段,就是在大二的時候開始了輔修課程。我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當時就是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就在這里,來教樂理。(我們)學得很系統。有藝術概論,民歌學,一年半的視唱練耳,斯波索賓一的和聲學,還有基礎樂理,曲式分析。學到最難的時候,大概是兩年半的時候,我就退出了。因為我是電子系的,電子系的功課實在是太重了,尤其是我剛才提到的在這個房間里學的那個「信號與系統」(笑聲),還有一門最重的課叫「隨機過程」(笑聲)。這里有電子系的嗎?(觀眾回應:「有!」)你看都不敢舉手啊(笑聲)。真的是學得太累了,我覺得如果不把那個(音樂輔修課)停掉的話,我在電子系就很難畢業了。
一 伊斯波索賓(1900-1954),蘇聯音樂理論家、教育家。主要論著有《二聲部及三聲部視唱集》、《音樂基本理論》(有中譯本)、《和聲學教程》等。
一路學的這些古典音樂,對流行音樂是非常有幫助的。今天我們所有流行音樂的手段,還是在沿用古典音樂的。那有人會問:爵士樂呢?爵士樂受古典音樂家德彪西一啟發很多,都是由古典音樂過來的。所以我覺得在清華這幾年,在技術以及音樂的成長上,清華給我特別多。當時跟合唱團的老師也是有很多分歧的,因為我當時民歌唱得特別好,老師們還是希望我能在民歌的路上走得遠一些。但當時我跟後來「水木」的盧庚戌他們總在一起,唱一些校園歌曲。學校開始不是很支持,但後來也很理解;然後在流行音樂上從默許到支持。後來我們有了校園歌曲協會,很可惜只舉辦過一次,之後就解散了。但當時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學校的創作氣氛非常濃厚。那時已經成名的比我們年長一些的,像高曉松啊、老狼啊,包括鄭鈞等,也經常來學校;也來過這里。來表演,給我們這些熱愛音樂的人很多鼓勵。我記得九四年吧,就在隔壁的大禮堂,當時《同桌的你》剛剛流行,然後老狼在上面唱歌。記得當時天很熱,我還穿著一件很厚的綠衣服,好像是什麼「宜而爽」之類的牌子吧(笑聲)。老狼上場的時候,下面掌聲如雷,我很羨慕。我想,要是有一天我像老狼這樣就好了:站在舞台上能夠歌唱(如雷的掌聲)。多年以後跟老狼說過這個事兒,老狼笑呵呵地就拍了我一下,說:「你可以呀。」但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笑聲)。
一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法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在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種「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現在,我坐在這里,逐漸梳理我這些記憶的片段,特別美好。但當時在清華的時候,真的是在學習上很累,就想盡快畢業,過一種沒有考試的生活(笑聲)。後來畢業之後,我和我的一些同學每年到1月份、6月份就有點不太舒服(笑聲),也常常做噩夢(笑聲)。幾個月前我還夢到有人說:李健,你要參加高考了。我說我都從清華畢業了,怎麼還要參加高考呢?他說:對不起,那個不算(笑聲)。後來發現,我們班學習最好的那些人也會做這樣的夢,我就安心了一些。
畢業的時候,有人說,如果在清華不考試的話,很多人願意在這兒生活一輩子。我能夠理解這種美好校園的感覺。當歌手之後,也有人采訪我,問清華對我音樂創作的影響。我想一想,說:如果不來到這個學校,我可能不會做一個歌手。恰恰是這樣一個理工科院校,當它的人文氣息出現的時候,就會特別吸引人。當年我們上學的時候,有太多人文的協會,比方說有詩社,有古典音樂學會,還有吉他協會、國標舞協會等。昨晚在跟美術圈的一些朋友聚會的時候,我又想到,我可能是比其他的同學有一些額外的收獲。九六年的時候,我在清華北門的民房裡住了一個夏天,正好遇到了一些流浪的詩人和畫家,從圓明園搬到了清華北門。他們的說話方式、生活方式和作品,都給了我不太一樣的感覺。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有一些去創作的沖動。我看到了他們的詩歌和油畫作品後,發現原來還有另一種思維方式的存在。這對於我來講是有吸引力的。我在中學的時候,很不喜歡語文,語文成績也很差。我記得考試第一道題總是要找出字音型全對的一組,沒有一次對的時候(笑聲)。但九六年時,我突然發現,我是喜歡語文的,我只不過是不喜歡曾經學的那些文章而已。我喜歡看《梵高傳》,看《麥田守望者》,後來看博爾赫斯一的作品。那些真的給了我很多人文上的鼓勵。後來我寫了一首歌叫《風吹麥浪》,其實是在寫這一階段的記憶。
在清華的這幾年,是我真正成長的階段。在中學,你是不自由的,是完全被動的,因為你要高考;家人會照顧你,你的生活是受到約束的。來清華之後,首先你要自己支配你的這些錢。開始前兩年我總是控制不好,一半時間錢就花沒了(笑聲)。又不願意向家裡要錢。所以,後來也去外面酒吧唱歌;做過一些勤工儉學的事情。我記得五(?)年級的時候,我已經有一萬塊錢了,覺得已經很富有了,就經常請同學喝汽水(笑聲)。我喜歡游泳,就買各種高級的游泳鏡。當時是很快樂的。
大學中,你的生活是很獨立的,但你也會遇到情感上的掙扎。你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到「戀愛」這兩個字。在清華戀愛又很特殊(笑聲)。我不需要贅述太多;有時候是無計可施(笑聲和掌聲)。隔壁的北大呢,北大的女同學又很驕傲。我們也很驕傲,所以我們就不去(笑聲)。所以後來在創作當中就寫了很多幻想(笑聲)。孤獨導致幻想,幻想導致創作,這是這么多年來都沒有變的一個道理。當時很多學長都勸我。說你應該多談戀愛,這樣你才能有創作;你不憂傷怎麼能有創作(笑聲)?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有很多校園歌手莫名地目光憂郁(笑聲),經常沉思。我有一個學長也寫歌,經常說一些很有哲理的話。有一天他把我叫到他面前,說:「李健,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說我怎麼了。他說:「你老唱一些譚詠麟二他們的作品,你為什麼不去唱更有深度的呢?」我就問,什麼是有深度的歌曲。他說:「你應該多唱唱羅大佑,唱唱Beatles三,就是甲殼蟲。」我說:「我聽過他們唱,但我覺得他們唱功不行。」當時我對音樂的理解很長一段時間是停留在技巧上。他非常生氣。我記得當時他是在喝一瓶啤酒,然後他就「啪」地把酒瓶放到桌上,很憤怒地說:「你是一棵好苗子,你不能再這樣了!」(笑聲)當時給我嚇了一跳。因為清華有一個傳統,即使你唱得再好,彈得再好,面對學長的時候,你都要很聽他的話。一直是這樣。當年我比很多年級比我高的人唱得好、彈得好,但我依然對他們畢恭畢敬。他這個話給了我很大震動。後來我就真正開始去聽他說的這些人的音樂。的確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
一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作家。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代表作有詩集《面前的月亮》,散文集《探討集》,小說集《杜撰集》等。
二 譚詠麟,香港樂壇的天皇巨星,他和許冠傑、張國榮、梅艷芳等人代表了粵語歌曲的最高水準。
三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又譯甲殼蟲樂隊),英國搖滾樂隊。給流行音樂帶來了**性的
變化,影響了自60年代以後的數代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直接導致了搖滾樂的變革和發展。而樂隊中四名偉大的音樂家,特別是約翰列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對於世界各個角落的後輩搖滾歌手及音樂創作者們的影響持續至今。 其實我在音樂上的成長經歷特別能夠反映當今的樂壇。你能理解為什麼網路歌曲能那麼流行,你能理解為什麼小孩兒愛聽港台歌曲,也有很多農民工拿著聲音巨大的手機聽音樂。因為我就是這么過來的;我也是從港台歌曲聽起。因為港台歌曲最簡單、最直接,跟人身體上的感覺是最相近的。你喜歡音樂一定是從港台歌曲開始的。那很多網路歌曲現在做得比港台歌曲更貼近你。比如說,說得專業一點,你可以測試一下,所有的流行歌曲的速度基本是每分鍾80到90;跟你的心跳是一樣的。包括最流行的周傑倫的《雙節棍》,它的律動也是你的心跳速度,只不過他多唱了一些16分音符。這個規律是非常明顯的。我第一次聽甲殼蟲的《Yesterday》的時候,是很失望的,我覺得怎麼能唱歌連顫音都沒有呢(笑聲)?就是唱得太隨意、太不講究。但是,那個師兄跟我說完之後,隔了一段時間,我再聽《Yesterday》時,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從那以後,我基本上就很少聽港台歌曲了。聽羅大佑和甲殼蟲給我打開了特別好的一扇門,它告訴我,音樂最重要的是簡單與真誠。可能只有一個淡淡的弦樂和吉他,它的講述也可能非常的簡單,即使是一個中學生也能看懂所有的歌詞。三年級以後,我就聽了很多那樣的好的音樂。
在學習輔修課組後,我又開始聽古典音樂。我最初對古典音樂都是敬而遠之的,認為古典音樂就是理查德克萊德曼(的作品)那樣的東西。當時我們有很多同學願意聽肖邦啊、舒曼啊,包括更深一些的斯特拉文斯基一這樣的人,我總覺得他們在附庸風雅。但真正有一天,你學音樂,你聽得多了的時候,你才能夠欣賞古典音樂。到今天為止,我每天聽的音樂有一半以上都是古典音樂。因為它是所有音樂的一個源泉,是海洋;所有的音樂類型都和它有關。比如說甲殼蟲,他們只不過是用吉他來演繹古典音樂。如果你用其他的樂器來代替吉他,比如用小提琴,它基本上就是古典音樂。我當歌手之後,面對很多情況,也開始疑惑:為什麼有那麼好聽的音樂,很多人都不聽,而去聽其他的音樂?但現在想一想,我也是那樣過來的。我現在再聽小時候的那些歌曲,除了有一些情結,很難再得到音樂上的感動。
一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是美籍俄羅斯作曲家、指揮家,西方音樂的重要人物。原學法律,後跟隨里姆斯基科薩可夫學習音樂作曲,終成現代樂派中名副其實的領袖人物。他1939年定居美國,先後入法國籍和美國籍。其作品眾多,風格多變。
音樂就像人一樣,一定會有一個成長期。你責怪一個人審美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像我這樣在音樂上花費這么多精力的人是少數的,沒有代表性。作為一個歌手,你既要考慮公司利益,提高唱片銷量,又要有一點堅持,就是希望你的音樂能引領大眾,有一天他們能欣賞你的音樂。就像我8年前寫得這首《傳奇》一樣,是一首特別不起眼的歌曲,但今天恰恰成為卡拉OK中很多人唱的歌。我覺得這可能就是堅持的一個結果。絕大部分事情都不是立竿見影的,就像我當年在大學裡面寫了很多歌,我會經常問我的同學:「你聽我這個旋律怎麼樣?」同學心情好的時候,會說:「還行;還挺好。」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們有時會問:「李健,你寫這些有什麼用啊?」當時我也很迷惘:我天天寫這些旋律有什麼用啊?他們說:你寫這些能夠出國嗎(笑聲),能賣錢嗎?我困惑了那麼一陣,後來也就好了。我是一個容易敏感,但也能很快把不好情緒忘掉的人。我當時是因為熱愛。你做的很多事情在當時看來也許是沒有用的,它不是立刻就能給你換來名和利的,但它一定在潛在地慢慢培養你。
⑦ 法國貨幣法郎上的頭像都是誰
20法郎: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作曲家)
50法郎:聖·埃克蘇佩里(作家)
100法郎:塞尚(畫家)
200法郎:居斯塔夫·埃菲爾(建築師)
500法郎:居里夫婦(科學家)
⑧ 法國作曲家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
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自他已降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8)法國電影我的最愛阿希爾擴展閱讀
德彪西的鋼琴音樂突破傳統,主要就是在其和聲方面,在和聲材料及和聲進行上有大膽的創新。他的有創意的、新穎的鋼琴作品不僅開創了鋼琴音樂的新風范,而且對歐洲整個鍵盤音樂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他的鋼琴音樂成為世界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他一共創作了78首鋼琴作品,鋼琴組曲《為鋼琴而作》這是由《前奏曲》、《薩拉班德舞曲》、《托卡塔》三首樂曲組成。這篇論文通過具體分析德彪西的代表性鋼琴作品《為鋼琴而作》。
參考資料來源:知網-德彪西《為鋼琴而作》的和聲分析與演奏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
⑨ 暮光之城男主角喜歡的鋼琴家
德彪西(全名: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在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過他本人特別討厭別人把他的作品歸入印象派)1873年入巴黎音樂院,在十餘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並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後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並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後》,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畫》、《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則是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生動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症,於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1862年,德彪西生於巴黎近郊,7歲開始學鋼琴,11歲就被巴黎音樂學院錄取成為正式學生.在音樂學院,他用心修煉作曲課程,卻是學校中出名的叛徒.他從來不信服古典派一些不合理的作曲規則,總喜歡追求新的和聲法與奇特的旋律,以至學院派的老師們常常對他的標新立異深表不滿而加以斥責.
1881年,曾被聘為柴可夫斯基的贊助人----梅可夫人的家庭教師,也隨同她至義大利,德國等地旅遊.幾次的旅行對德彪西而言,真是增廣見聞.他聽到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旋律,吉普塞人粗獷的舞曲節奏,以及當時正星期的俄國五人團,奇特而新穎的音樂,這一切對於他以後的作區風格有深厚的啟發.1884年,以清唱劇<盪子>獲得"羅馬大獎".年紀輕輕就獲得此殊榮,其才華可想而知.
在慶祝巴黎艾菲爾鐵塔落成的音樂會中,來自東方國家,如中國等國的打擊節奏,全音音節的旋律印象極為深刻,進而影響德彪西後來的創作.他成功地運用全音音階作曲技巧,成為屬於個人的特殊風格.
除了作曲,教學外,德彪西也從事音樂評論的工作,由於他的評論立場中肯,言辭鋒利,相當受人尊敬,曾出版樂評集.由於此時巴黎美術界的發展正值顛峰狀態,雷諾瓦,莫奈,塞尚等畫家十分活躍,當時莫奈完成一幅名為<日出·印象>的畫而名噪一時,這便是印象主義.印象派等藝術形式用語產生的開端.再加上文學作品都以標榜"印象主義"為題材,這些文學家與藝術家互相往來,對於音樂家有很大影響.德彪西遂將其理論應用到作品中,發展成為印象印象,成為印象注意的創始人與完成者
生前的最後十年,是德彪西藝術顛峰的時期,許多偉大結束的代表作皆陸續完成,自成一派而文明世界,也經常在歐洲各國演奏與指揮自己的作品.至50歲起,被癌症所困,身體日漸衰弱.當第一次大戰爆發時,德彪西於1918年被炮彈炸死,享年56歲.
1881年首次訪問俄羅斯。他對新的和聲學和印象派音樂結構的發展作出貢獻。音樂信仰方面開始支持華格納(Wagner),後來轉向反對韋格納的音樂。他的歌劇巴利斯(Pelleas)和馬利山特(Melisande)風格與他的所有前輩不同,而與目梭斯基(Mussorgsky)的自然風格相似。1894年,牧神午後帶給他音樂方面首次成功,之後還創作了很多著名作品,例如《兒童世界》、交響詩《大海》以及《李耳王》等。
世人總是稱德彪西為印象派作曲家,但是他本人對此說法卻非常憤怒,事實上象徵派的詩人(像是馬拉美、魏倫、梅特林克等)對德彪西的意義遠比印象派的繪畫要來得大。
印象派畫家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覺,而德彪斯就像這些畫家一樣,他嘗試以音樂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緒,而且要用最經濟的方式把某個念頭的正確本質凝塑下來。
德彪西可說是一位革命性的音樂家,他創新和聲與旋律,在他的音樂中,色彩、音色與節奏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和聲與旋律。雖然他的作品還存在著調性,但是幾乎已經瀕臨潰散的地步。經過德彪西創新之後,音樂創作就不再被既定規則所限制,改革風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德彪西的樂曲幾乎都有標題,但並不表示他有意創作標題音樂,他從不說故事的,寧可給聽眾一個印象,他的音樂只是暗示人們某種意象,而不明白的指出。德彪西曾說:「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諾諾企圖製造意義的音樂」。
德彪西早年相當崇拜華格納,但在薩替的影響下這股狂熱很快就消逝,他自稱為「法蘭西作曲家」,意義在表達反華格納立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更進一步表明反德意志。他將法國固有的清新可愛、高貴典雅與德意志的冗長繁瑣、厚重笨拙相比較,他認為:法國子民將精緻與色彩視為掌上明珠,所以法國音樂家若以堆砌響度為能事就不是法蘭西風格了。
德彪西從小就具有高尚品位,當同伴對那些便宜的糖果垂涎欲滴時候,他卻寧可選擇一小塊精緻蛋糕;當然長大後就成為品位超卓人士,買的書籍、印刷品無不美輪美奐,飲食方面非常講究,他是偏好魚子醬美食家;穿著更是盡善盡美、精心搭配,時尚所流行的衣飾都曾出現在他身上,總之德彪西重質不重量。
德彪西是天生叛逆者,從小就有滿腦子疑惑,往往對長輩提出一些令人尷尬問題,而自己卻不以為意。在音樂院學習時也對老師提出諸多挑戰,令法朗克、紀羅等音樂家七竅生煙,火冒三丈。
德彪西是個很難相處的人,朋友極少,說得上來的只有薩替與皮耶勒威。他對私生活極端保密,男女關系錯綜復雜、風波不斷;他1887年從羅馬返鄉後就與蓋布瑞爾.杜邦同居十年之久,後來卻另娶羅莎莉.泰克希爾為妻,蓋布瑞爾為此舉槍自盡,所幸並未身亡;和羅莎莉結婚沒多久又另尋新歡,勾搭上有夫之婦艾瑪.巴鐸克。艾瑪的前夫是銀行家,已育有數名成年子女,在與前夫正式離婚前就為德彪西生下一個女孩(小名秋秋),所以當艾瑪與德彪西在1905年結婚時,大多數巴黎知識份子都站在羅莎莉這一邊。
德彪西最感興趣的音樂是穆索斯基與爪哇的甘美朗音樂(他發覺甘美朗音樂也運用對位法);對過去的音樂家一個也看不上眼,而且還批評的很難聽;德彪西相信:音樂因其本性使然,絕不可能被局限於傳統與固定形式窠臼中,音樂是顏色與韻律的組合,他擁有得天獨厚靈敏雙耳,能創造出正確的音樂色彩,這種能力是天生的,無法用後天的訓練培養。
德彪西創作了不少鋼琴曲,但他卻沒有專業的鋼琴技巧,他犀利的觸感足以彌補一切缺憾。德彪西窮其畢生精力要將鋼琴從電光石火聲音中釋放出來,彈琴時就像直接在琴弦上挑抹,未曾經過琴鍵與琴槌干預,大量運用踏板創造出前所未有效果,從他指尖流瀉出來的音韻簡直就是一首首清澄優美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