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亞洲第一位戛納影後,穿背心走紅毯多次拿下影後,是什麼原因讓她至今未婚
說起到戛納,大夥兒一點也不生疏吧,它是國際性最著名的電影展之一,另外也是各超級大明星,各種網路紅人的「戰略要地」。自然並不是單純的掏錢,讓他人看自身有多帥,有多漂亮那麼簡易啦。戛納但是一個國際舞台,在她們的紅地毯上滯留的數分鍾,很有可能便會讓全球的粉絲記得你,幫你打開世界的大門口。
B. 請介紹一下電影導演特呂弗和他的電影《四百下
弗朗西斯•特呂弗FrancoisTruffaut(法國,1932-1984)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國巴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和電影,在整個少年時代里,他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是電影導演之中文學素養比較好的。他曾經相當崇拜巴爾扎克,在他的屋子裡,懸掛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爾扎克的--這個自稱用筆"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的法國作家,很長時間都在從精神上激勵少年特呂弗,去投身文化事業。
15歲的時候,特呂弗就在巴黎發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歡電影的青年人,一起對電影進行研討。這可以說是電影天才特呂弗,走向他後來輝煌的電影事業的一個良好開端。在這個俱樂部里,他和夥伴們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討論電影的氛圍,糾結了一批熱愛電影的死黨。
16歲時,特呂弗有幸結識了巴贊,從此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贊與未來的傑出電影導演特呂弗之間,結成了一種感情親如父子的關系,巴贊不止一次的把特呂弗從危難中解救出來,還一次次的幫他找工作。1953年已經入伍的特呂弗被部隊開除,巴贊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創辦的《電影手冊》編輯部工作,也就是在《電影手冊》的編輯部,特呂弗的電影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成了一個幾乎與巴贊齊名的、優秀的電影批評家。他們組成"電影手冊集團",推動了世界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運動:法國新浪潮運動。
這期間,他撰寫了理論文章《論法國電影的傾向》,成為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理論宣言。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被讓.呂克.戈達爾、阿侖.雷乃等所推崇。但是,這個時候,特呂弗顯然不願意只是做一個電影評論家了,1957年,他發表了電影評論《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之後就去了義大利,跟著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里尼,開始學習電影導演技術,於1959年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獲得了成功。這部影片講述了少年安東尼的成長故事,他在學校和父母之間遊走,進行很多生活嘗試和各種冒險。1979年,他在影片《愛情長跑》之中,又插進來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鏡頭,暗示同一個電影主人公歷時性的成長過程。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評論,專門進行電影導演的創作。此後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幾乎每一年都要導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導演了23部影片。期間,他還做了一項文字工作:因為崇拜希區柯克,他後來到美國專訪了希區柯克,出版了訪談集《論希區柯克的電影意藝術》一書。
1960年,他導演了影片《槍擊鋼琴師》,這部影片通過一個鋼琴師的人生遭遇,講述了他在愛情和一樁謀殺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呂弗式的電影,黑白片的色調描繪了幽雅感傷的巴黎生活和記憶。
1963年,他導演了影片《柔膚》,講述了一個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後來因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毀滅的故事。特呂弗顯示了他對人類感情、尤其是愛情關系的准確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對人類常常越過藩籬去尋找新鮮感情的沖動,以及這種沖動所帶來的後果和痛苦,都進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討。
1967年,他導演了影片《黑衣新娘》,這部影片塑造了一個為了愛情而瘋狂報復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結婚的時候,新郎卻死在了她的懷里--他被槍殺了。於是她就在隨後展開了對五個兇手的報復,影片相當驚險和激烈。但是因為這是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區柯克的影片風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編自一個美國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對白都是英語,並不是特呂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員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顯老,整個影片沒有什麼看點。
1975年,他執導的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講述了法國作家雨果的女兒阿黛爾。雨果被愛的瘋狂所毀滅的故事,探討了愛情與人生的復雜關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呂弗再一次踏上紅地毯,登上領獎台。 此時,49歲的特呂弗,伴隨著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美譽,早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界的天之驕子。 他記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電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導演生涯中,自己已經多少次象這樣,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但人們知道,這一次,由特呂弗參與編劇並導演的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已經創下了法國電影的空前記錄--它獲得了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和最佳剪接等十項大獎。也就是說:特呂弗的《最後一班地鐵》幾乎囊括了當年法國電影愷撒獎的全部獎項。
同年年他又導演了影片《隔牆花》,它講述了一個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過去的戀人,這個戀人剛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後,兩個人發生了無可阻擋的舊情復發,這樣一個激情故事很難有什麼好結果--最後女人開槍殺了男友後自殺身亡。芬妮。阿爾丹扮演了這樣一個表面熱情溫存,而實際上卻為了愛的佔有而瘋狂的女主角。
在特呂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個極端的處境,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對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生動的把握。而特呂弗也特別的擅長發掘法國女演員的長處,像是法國最著名的女演員德芙諾、伊莎貝拉.阿佳妮、娜塔麗.貝依、讓娜.莫羅、弗朗索瓦.多萊亞、芬妮.阿爾丹等等,都和他有著愉快的合作,他在銀幕上呈現了她們--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們的風采。
特呂弗可以說是真正的獲獎大戶和常勝將軍,他的影片先後獲得了法國嘎納電影節大獎、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等50多項獎項,他的影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獲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電影演員芬妮.阿爾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懷里。
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戰勝法西斯之後,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卻產生了偏左的思潮。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運動是由政府發起的,為了讓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前吃上同一樣的飯,大概允許的飯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歐為代表掀起了所謂的狂飆運動,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這場運動是由一群年輕人所引發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飯碗。
世界電影向來有兩大派系的對峙,即美國的順從電影與歐洲的反抗電影。在上述的那個年代,這個局面是極為突出的。由於西歐青年學生的反叛精神,使那個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影片。這些影片打破常規,反映的主題也極具個性,我們認為是新浪潮藝術中的代表。其中,具有開山意義的影片就是法國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為》,他的編導是科索瓦.特呂弗。接觸過電影史的人都會知道,特呂弗是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度過了很糟糕的少年時代,年輕的特呂弗追隨著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並於1959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這部帶有明顯自傳性質的影片也是他獻給自己導師巴贊的禮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並沒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將要做什麼為線索來調動觀眾的興趣。該片講述了一個少年人在學校、家庭、流浪、監獄時的生存狀態,表現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樂的日子莫過於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則是從監獄逃出的瞬間,看見一片藍天和望不到盡頭的海洋,雖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擁有自由的感覺畢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壓抑的學堂,無能的老師和破敗的家庭,彷彿是一場噩夢,當然也可能是地獄,一個摧殘人性,滅絕創造力的狹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間則是廣闊的,影片結尾處的碧海藍天自然不必再說,即便在他那由於各種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歡樂,獵奇,自信等充滿創造力的情緒始終在體顯著,走過街道與跑過樓群都是令人欣慰的,這時的心胸也自然開闊。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點是鏡頭的運用。該片運用了相當多的長鏡頭,當然,這與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開的。影片開始,鏡頭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掃拍了一遍,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說離家出走的地點,指出本片的主要情節在於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結束時,有一個著名的跟拍的長鏡頭,主人公足足跑了幾分鍾之多。我們在觀影時會體會到,人物運動的鏡頭採用切換的手法比較多,但是若碰到這么一個長鏡頭的跟拍,觀眾會從心底提出質疑,我們雖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為什麼要拍這么長的時間?此時,觀眾才會意識到跑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敘述情節的發展,也是表達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呂弗打破了觀眾的習慣,強迫地調動了觀眾的思考能力,所以這個鏡頭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經典鏡頭。另外一個長鏡頭比較有意思,觀眾們往往會發出會心的一笑,這個鏡頭是老師帶學生們跑在巴黎的街頭,孩子們悄悄地三兩成伴地溜走了。這個鏡頭與主人公的情節走向沒有太大的關系,可以被稱為單一鏡頭,但它聲明了一種生活狀態,具有對環境客觀再現的作用。該片的鏡頭運用似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現父子關系時,永遠用一個畫面將人物全包括進去,而表現母子關系時則永遠採用對切的鏡頭,母與子從未出現在一個畫面中。這樣,人物間情感的遠近關系就展現無遺了。一部影片中許多鏡頭都有關於劇情的深層寓意,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只求敘事,這才是電影藝術的真諦。
總之,《四百下》這部影片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拍攝手法上都堪稱經典之作,即便已經過去了四十年,這部影片依然是屬於非常前衛的先鋒派作品,足以伴隨著特呂弗的名字一起被載入史冊。
C. 戛納鏡頭是啥
戛納鏡頭,字面意思就是在法國戛納這個地方出現的鏡頭,也是指比較大膽的鏡頭。
有種照妖鏡叫嘎納鏡頭,劉亦菲能扛得住,熱巴都快扛不住了,快現原形了。這種鏡頭出現了戛納紅毯。就是戛納電影節開始之前明星們入場時要走的紅毯,走戛納紅毯對電影人表示致意,同時讓真正的好電影獲得更多人關注的機會。並且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在此拍照做報道,明星們在此展示自己,可以增強明星的曝光率。
相關電影節
戛納電影宮盧米埃爾大廳有2300個座位,所有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都將在這里舉辦全球首映。這是真正意義的世界首映,全世界的媒體都聚焦在盧米埃爾。
通往大廳的紅地毯一定比你想像的短很多,正常走路的話,大概只要一分鍾就能走完。
可是沒有一個女明星會一分鍾走完,每個人都希望能多拍些照片多停留片刻,真的,這條紅地毯有一種魔力,再普通的人走在上面都會感覺「光芒萬丈」。
D. 你見過哪些網紅走紅毯時出的「糗」特別辣眼
眾所周知只要有大型的商業活動或者頒獎晚會邀請明星參加,那麼就肯定有一個明星盛裝出席走紅毯的環節。往常這個環節明星們基本都是將自己打扮得高貴一點就可以,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很多女星走紅毯的時候可謂是用盡各種辦法去爭搶大眾的目光。
金甲齙牙戰士鱗片姐這身衣服被港媒批作金甲齙牙戰士,還挺形象的。金光閃閃的禮服裙,放在自然界怎麼也是王者的存在,這密集的鱗片有幾分戰甲的意味。只是,這位微微齙牙的妹妹來之前是不是要整整牙再來啊?
徐大寶一出場就靠著雷人的裝扮受到了大家的吐槽,不僅僅是因為她一個網紅厚著臉皮來蹭紅毯,而且身穿服裝太過「辣眼睛」,並之後還上了新聞,可以是說讓其臭名遠揚了。
E. 有誰知道這個電影啊 法國的! 名字叫 芳芳
【中 文 名】芳芳
【原 片 名】Fanfan
【外文別名】Fanfan & Alexandre (1993)
【出品年代】1993
【國 家】法國
【類 別】喜劇/愛情
【導 演】亞歷山大·雅爾丹(Alcxander Jardin)
【字幕語言】中文
每個早上,我都要離開你
每個黃昏,你都要把我追回來
一天一天愛下去
快結婚的男人亞歷,遇到了活潑開放、崇尚個性的舞蹈演員芳芳,無可救葯地墜入情網。
一向以來,他都是生活在止水中,他未曾嘗過愛情的驚濤駭浪。而在童年時母親不停地更換性愛對象的陰影里長大的亞歷,固執地認為有性的愛情不會長久,一上床什麼都完了,所以他下了一個決定,他要永遠追求芳芳,卻永不涉及情慾。
亞歷用法國式的浪漫,帶領著芳芳在愛情的海洋中徜徉,卻從不涉及半點情慾,這叫芳芳異常苦惱,不知道他為什麼總是用盡心思然後半途而廢。
芳芳在找房子自己住,亞歷聽到消息後,先她一步租了一套房子,然後通過一些關系把一間房間分租給她。而他住在芳芳的隔壁,用一壁牆的單向鏡子偷窺芳芳的生活:激烈的音樂里,芳芳開始脫掉衣服,換上練功服,開始在動感的節奏中舞蹈,亞歷也跟著跳,看著她面對著自己端詳面容,做表情。
隔著一道玻璃,他和她同居在一起。雖然她就在他面前,卻是那樣的可望不可及,亞歷就封閉在自己設計的鏡中。
亞歷在自己的安全里愛著他渴慕的女子。
然而有一天這個秘密終於被芳芳發現,她目睹了他內心深處對她的深情,結尾時芳芳打碎了這面鏡子,也可以看作是幫助亞歷走出心靈的城堡。亞歷終於吻了芳芳,他的心病痊癒了。
片中的蘇菲·瑪素:
和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蘇菲瑪索一樣,幾乎每一個男人心中,也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芳芳。
電影使大多數人確信:蘇菲,就是芳芳,芳芳也就是蘇菲。燦爛的笑容讓我們感覺這世界的溫暖青春嫵媚,尤其是那雙為世人所熟悉的美麗深邃的大眼睛顧盼流波,盪漾著一種可以融化一切的神奇力量。她的美麗不僅來自於容貌,令人驚奇的是,她把理性與感性的美融於一體,蘇菲-瑪爾索的親切率真,甚至可以說是流露出一種天然的純凈感,象水,象空氣,象清晨第一束陽光,無比自然和美好。
在她的任何一部影片里,我們從來沒見過她大笑到花枝亂顫,倒是哭讓我們感慨,原來流淚的女人也可以美麗如斯。
《芳芳》里的蘇菲.瑪索短褲長靴,栗色的長發挽成蓬鬆的辮子,率直、浪漫,敢愛敢恨,她要的愛情是實在的人間煙火,要吵嘴,要親吻,要肌膚之親,芳芳的心本真而純粹,堅決不要那面咫尺天涯的玻璃牆,她只要和愛情,在一起。
「鏡頭中的她清純而性感,略帶憂郁和野性的氣質無堅不摧。最動人的一慕發生在沙灘上,蘇菲那麼自然地裸露出完美的身體,亞歷為她抹防曬霜,遲疑的手指撫過蘇菲的肌膚,無與倫比的誘惑,男人軟弱的掙扎,少女的青春光澤在鏡頭下流動,彷彿已經融化在陽光和海水中。」
這一段評論或許最能說明蘇菲在片中的表現:「這時我絕對相信上帝造人雖然不帶偏見,但用的材料一定是分了檔次的,有些人用的是泥,而象蘇菲,我想用的一定是奶油和白巧克力。」
這是一部標準的法國片,這樣煽情的故事也許只有法國人才能拍出來不肉麻,也只有蘇菲瑪索,只有那樣如花年輕的蘇菲瑪索演出來叫人覺得不矯揉造作,一切都是好的完美的,這些元素決定了這是一部成功的愛情電影。
本片曾獲得嘎納電影節最受歡迎電影,也是當年法國最賣座的影片。法國式的浪漫,蘇菲瑪索的美麗,繁尚格雷古典的憂郁都是影片所向披靡的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片頭,一男一女兩個人的頭部剪影,各自噙著口香糖的兩端,不停靠攏又分開,女方主動的時候男方退縮,待男方主動時女方又在閃避,始終沒有真正碰觸嘴唇,最後男方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聲,斷了。在這一吞一吐間,愛情中的疑幻疑真、患得患失表露無疑。這是一個噱頭,也是總領影片的大綱——愛情中的閃避,患得患失。
F. 求嘎納電影節的簡介!緊急!!謝謝!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
G. 請問"嘎納電影節"有無卡通片的評獎
• 戛納國際電影節:不僅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電影盛會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電影市場之一。 1946 年 9 月 20 日,法國政府在國際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第一屆國際電影節,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組織,後改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以後除 1948 年和 1950 年因財政困難而停辦,1968年因「五月風暴」影響未能舉辦外,每年 5 月舉辦一次,為時 2 周。舉辦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評價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 電影節期間,每天平均要放映三四十部故事片,這些影片分為比賽節目和非比賽節目兩種。授予最佳影片的大獎,叫「金棕櫚獎」(初名「金鴨獎」)。此外,設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攝影、最佳音樂等獎,還有評委特別獎、最佳娛樂獎、最佳劇本獎、特別國際獎。
卡通片可參展並參加角逐獎項,但無單獨的卡通電影節.
H. 作為亞洲僅有的兩位嘎納影後,張曼玉和全度妍到底有多強
至今為止,亞洲共出現過兩位嘎納影後,一位是出生於中國香港的張曼玉,還有一位是來自於韓國的女星全度妍。
↑全度妍和張曼玉
張曼玉和全度妍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作為亞洲僅有的兩名嘎納影後,我們一起來看看她們到底有多強。
先說說張曼玉,張曼玉的知名度就不用說了吧,她在影視圈中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跨及幾代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張曼玉的作品充斥著整個中國甚至整個亞洲。
自從她獲得「香港小姐選美大賽」亞軍步入 娛樂 圈之後,她的作品可以說是部部經典,張曼玉更是在十幾年的演藝生涯中拿獎拿到手軟。
從她剛出道時的大熒幕處女作《青蛙王子》到愛情電影《緣分》再到和梁朝偉主演的警匪片《新紮師兄》,張曼玉初進演藝圈就能讓別人對她的表演印象深刻。
1985年隨著張曼玉主演的電影《警察故事》獲得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後,張曼玉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她的作品也更加多了起來。
出道3年後,張曼玉用電影《玫瑰的故事》打破了文藝片在香港的票房記錄,1989年和1990年張曼玉分別憑借電信《三個女人的故事》和《不脫襪的人》獲得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2年張曼玉更是憑借劇情片《阮玲玉》獲得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從而成為第一位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中獲獎的華人演員。
94年張曼玉突然宣布息影,不過兩年後她又重回了影壇,而且回歸影壇後她的來勢變得更加兇猛,後來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二位的經典電影《甜蜜蜜》,還有她和梁朝偉主演的電影《花樣年華》,以及讓張曼玉成為亞洲第一位嘎納影後的電影《清潔》等等都是她重返影壇後的佳作。
《清潔》是一部法國電影,張曼玉在劇中飾演一位為了要回兒子撫養權而努力改變自己,拚命為兒子創造一個清潔的成長環境的母親,在電影里,張曼玉的三出哭戲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演技,她的三場哭戲中其中有兩場都是沒有台詞的,而且那三場戲設計簡單到連背景音樂都沒有,張曼玉用她的肢體語言、微表情,甚至她的呼吸女主把當時的各種心理變化演繹出來,讓人拍手叫絕!
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發現了,電影中很多張曼玉表達情緒的劇情,幾乎都是靠她的肢體動作去演繹的,等待和兒子見面時的焦灼,久違後看到兒子時的驚喜到不得不放手讓兒子走時的心痛,全程沒有一句台詞,她全用她的面部表情和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把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震撼人心。
下面再來說說全度妍,全度妍可以說是一個為電影而生的天賦型演員。
她初登大熒幕就憑借處女作《上網》一鳴驚人,參演的初部電影《承諾》就讓她獲得了青龍電影獎以及最佳新人女演員獎,1999年和2005年全度妍兩度獲得韓國電影大鍾獎最佳女主角獎。
2007年全度妍憑借電影《密陽》成為繼張曼玉後亞洲的第二位戛納影後,她也因此獲得了韓國王冠文化勛章。
在電影《密陽》中,全度妍飾演一個命運悲慘的女人,全度妍對於女主李申愛的演繹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在這部電影中,全度妍打破以往的驚艷形象,扮演一個蓬頭垢面、目光呆滯的可伶女人,她把一個女人在連續失去丈夫和兒子後的絕望演繹得極度具有感染力,每一個細節都刻畫得非常到位。
全度妍也可以說是韓國演藝圈裡的「常青樹」,出道以來她的作品部部口碑都很好,如今年近50的她依然佳作不斷。
I. 急求:大段的英文翻譯 關於嘎納電影節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film festival one. In 1939, France to Italy and France against the then regime controlled by the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decided to set up Franc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so that the preparatory work come to a halt.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on September 20, 1946 in the southern French resort of Cannes, the first film festival. Since incep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1948, 1950 closure, and in 1968 stopped off, held annually, for a period of about two weeks. In 1951, in time to fight for as early as the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as been postponed to May held.
In the 1980s, generally every year dozen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participated, showing hundreds of films.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up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Film Festival is the main purpose of evaluation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have artistic value of outstanding films, among the countries to encourag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promote the exhibition of films in cinemas for more commercial film distribution.
Main activities of the project are: ① held various film competitions and awards; ② held outside or special, such as "commented week," "director Specials," "prospects for the French film"; ③ cre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ilm market , showroom film; ④ organized retrospective.
The film will decide the Palme d'Or (best feature film) Award, Jury Award, best male, female, Best Director, Best Screenplay and the Special Jury Award and other awards.
China by virtue of the fifth-generation directors Chen Kaige film "Farewell My Concubine" was 1993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Palm Award; Jiang Wen's "Guizi coming" was 2000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Jury Award
J. 張曼玉嘎納獲影後的影片
香港著名影星張曼玉,憑在法國片《Clean 》(譯名<清潔>中飾演主角奪得嘎納電影節影後榮銜,再度揚名國際影壇。
張曼玉上台領獎時難掩淚光。她說:「這確是我生命中一個非凡的時刻。」她公開向傳媒表示感謝該片的法國導演兼前夫奧利華.阿薩耶斯,她說:「他是導演,而他最了解我,你知道我們關系十分密切。」記者問,這是否她最滿意的一部作品時,張曼玉說:「這部戲很難演,但技術上來說卻不是最難的一部。我說難演是因為十分痛苦。其他導演也許會讓我演這樣一個角色:一個癮君子;但只有奧利華會信任我憑自己的感覺去演。」在《Clean 》中,張曼玉飾演一名搖滾樂歌星的女友。搖滾樂手某日用葯過量死亡,而她則入獄6 個月。出獄後,她希望徹底改變生活,克服毒癮,做個對自己及對兒子負責的母親,因而回到祖父母家尋找自我。張曼玉在片中不施脂粉,讓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在她強而有力的演技上,被塑造的角色所震懾。她在片中穿插以英語、法語、粵語演出,更一展歌喉。
董建華祝賀張曼玉獲獎時說,香港演員在國際影展中屢獲殊榮,充分證明香港擁有不少優秀的演藝人才,他們在不斷提升自我的水平。
現今演技爐火純青的張曼玉,早已在影壇得獎無數,她得過5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至今仍是紀錄保持者,獲獎影片分別是《不脫襪的人》、《阮玲玉》、《甜蜜蜜》、《宋家皇朝》和《花樣年華》。她還四奪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影片分別是《不脫襪的人》、《阮玲玉》、《甜蜜蜜》及《花樣年華》。1992年她憑《阮玲玉》獲德國柏林影後,把自己的影藝事業拓闊到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