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與戲劇

法國電影與戲劇

發布時間:2022-09-10 21:42:50

法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法國電影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



(1)法國電影與戲劇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

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


㈡ 法國電影的公司經歷

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ematographe簡化的cine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A.斯密士﹑J.威廉遜和W.R.保羅的影片﹐以群眾感興趣的社會新聞和暢銷小說為題材﹐拍了一些迎合觀眾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獲成功的有《一個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犧牲者》(1902年)。在他領導下集合了L.農居埃﹑G.威爾﹑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導演﹐形成了一個萬塞納製片集團。從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國建立放映網﹐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個從製片到發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壟斷組織──「百代兄弟公司」。
經營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製成了一種連續放映機﹐並從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質量遠不如梅里愛的作品。 二戰後法國有兩個半官方的電影領導機構﹐即法國全國電影中心和法國電影對外傳播協會。電影中心的職責主要是指導電影生產﹑發行﹑放映以及與外國在電影方面的合作。經費來源主要是依靠徵收全國電影發行收入稅。傳播協會的主要活動為對外宣傳法國電影﹐推動其在世界的傳播。該協會在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國等國和拉丁美洲設有常駐代表處﹐活動經費的 98%靠全國電影中心提供。
法國全國約有 150家製片公司﹐絕大部分屬中小製片商﹐各製片商資本登記一般在30萬法郎左右。只要經過全國電影中心注冊批准﹐即可進行拍片活動。
法國80年代以後主要通過5大發行網來發行影片﹐它們是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茲公司和AMLF公司。這些公司各擁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幾條發行系統﹐控制著全國的電影發行。
法國共有4個保存電影文化遺產的機構﹐按影片收藏量計依次為﹕法國全國電影中心電影檔案處﹑法國電影資料館﹑圖盧茲電影資料館﹑大學電影資料館。法國電影資料館是法國歷史最長﹑世界最著名的電影資料館。該館收藏有5萬多部影片﹑2.5萬部電影史上有價值的原版紀錄片﹐100多萬幅劇照﹐1萬冊電影書籍以及大量海報﹑廣告﹑布景﹑劇本和各種刊物。
法國最著名的電影教育機構為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創立於1943年﹐其資金由國家提供﹐學制為四年﹐一般每年招收150名學生。
1982年﹐法國又成立了法國國立視聽傳播研究所﹐其任務為收集與發行視聽資料﹑培訓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工作。除此之外﹐法國電影界還有著眾多的工會﹑同業公會﹑電影俱樂部﹐它們都為促進法國電影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 Dec 23rd 2007newlight電影觀感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OSS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
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Jean Dujardin
Mon meilleur ami (2006)/My Best Friend (2006)
導演:Patrice Leconte
主演:Daniel Auteuil, Dany Boon
Prête-moi ta main (2006)/I Do (2006)
導演:Eric Lartigau
主演:Alain Chabat, Charlotte Gainsbourg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 原以為是去看一部「法國的007」電影,結果是「法國的 Austin Powers」。OSS 117 是一個法國喜劇系列,主角是一個魯莽無知卻又總能矇混過關的間諜。這部電影繼承了法國喜鬧片的傳統,與 Austin Powers 系列的差別是,有更多「政治不正確」的敏感政治笑料,比如 OSS 117 在開羅因為嫌吵把窗外清真寺呼喚祈禱的人暴打一頓,這種笑話恐怕難以在英語喜劇片中看到。當然免不了的當然還是性、性別、性取向的玩笑。我覺得比 Austin Powers 玩得更開放。
My Best Friend 和 I Do 是比較常規的喜劇片。My Best Friend 的主角(Daniel Auteuil)是一個事業成功,交遊廣闊的古董商,有一次被同事指出他的所謂朋友其實都是有著利害關系的,於是決定找出一個真正的朋友來證明自己還是有朋友的,發現自己還真是沒有朋友。在偶遇一個與人見面熟的出租汽車司機(Dany Boon)後,決定拜他為師,學習結交朋友。這是一部情節非常主流化,更象是美國片的喜劇,Daniel Auteuil 和 Dany Boon 的搭配倒是不錯,可惜情節無驚喜,笑料一般,屬於不過不失,還看得下去片子。
My Best Friend (2006)
在 I Do 中,男主角(Alain Chabat)同樣是一個事業成功、享受自由的中年獨居人士,不過他有著一個大家庭,有母親和眾多姐妹替他的婚姻大事著急,於是想到了一個借假女朋友 (Charlotte Gainsbourg)的妙計,計劃在讓假女友贏得全家歡心後,再上演逃跑新娘,然後自己做遭受打擊狀,讓家人再不敢提讓自己結婚。這部有著喜鬧劇的風格,人物性格更加卡通化,還有點法國電影 Amelie 式的快速情節切換。故事仍然過於落入俗套,最大敗筆是 Gharlotte Gainsbourg,總是作漫不經心狀。
I Do (2006)
如果說 My Best Friend 對於花錢可以買到友情還有些保留,I Do 則是全盤接受了花錢買假女友服務的正當性,已經不再是對於人際關系即金錢關系的諷刺,而是贊美金錢可以買到愛情的兩全其美。
無法觸碰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在一次跳傘運動事故後,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貴族下肢癱瘓,只能坐在輪
椅上,生活無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Driss來家裡幫佣。這是一位郊區的年輕人,剛從監獄出來。簡單來說這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選。兩個世界相互碰撞,融合,於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妙的友情誕生了。這是獨一無二的關系,碰撞出許多火花。而這段關系也使他們變得……無堅不摧

㈢ 法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電影,以及法國電影的發展經歷那些過程

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1927年5月3日華納製片公司推出了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浮華世界》(美國 )馬摩里安 導演

獲獎最多的有三部影片,它們都獲得了十一項獎,分別是:《賓虛》,《泰坦尼克號》,《魔戒3:王者無敵》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cinmatographe)﹐盧米埃爾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簡化的cin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兼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

㈣ 法國電影以浪漫聞名於世,他們的歌舞片是否都能算是藝術品

瑟堡的雨傘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1964)

《瑟堡的雨傘》其實是一部音樂劇,有著唯美的布景與音樂,更有著詩意的開頭,女主角是法國著名的冰美人凱瑟琳·德納芙。1964年獲得第17屆法國戛納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電影里的主題曲還曾被劉歡和女兒演唱,法語君也曾給大家展示過,戳這里去回顧>>
巴黎小情歌 Chansons d'amour(2007)

電影講述了一個帥到噴血的男紙在失去女朋友後被正太扳彎的故事。而在此片段里展現的,是一段你退我進的感情糾葛。這部電影還參與2007年第60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Compétition)的角逐。
八美圖 8 femmes (2002)

電影通過一家的八個女人相互指控背叛,來解讀人性。三個女人一台戲,這部歌舞劇的八個女人,讓故事變得更為荒誕。兩位影後,佩姨和凱瑟琳·德納芙,更是在電影中飆戲,喜歡她們的同學可千萬別錯過。

㈤ 你對法國電影史的看法 一千多字數··

30年代 1超現實主義電影 在電影誕生的二十餘年後,伴隨著歐洲先鋒藝術運動的興起、義大利人卡努杜為電影正名的努力以及世界大戰帶來的各國電影市場相對隔絕,「先鋒」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了電影領域,做為一種媒介,電影的表現手法(相對梅里愛以敘事為基礎的視覺幻像)被統一到了人傳遞自身的渠道之內,這期間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做為培育出印象派電影的法國來說,順勢發展出超現實主義電影並不值得意外。 超現實主義電影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布努艾爾和法國的讓·考克多,1925年布努艾爾借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的便利降臨巴黎,在那裡首先結識了一批繪畫的朋友並嘗試著指導戲劇,經過三年超現實主義氣氛的浸潤,他和達利以類似凱魯亞克後來「自動寫作」的方式創作《一條安達魯狗》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並且這種傾向貫穿布努艾爾一生的創作,使他的多數作品都可以做為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探討的範例。 總的來說,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根源是精神分析學說,並且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相同,皆是文學、美術領域的先鋒藝術運動的擴散與綜合。 2詩意現實主義 在三十年代的傳統劇情片創作中,詩意現實主義是股最重要的傾向,這個名稱並不準確,以當時慘淡的國家經濟為背景,這些電影中彌漫著困頓傷感的聲調,講述的都為找不到希望的悲觀故事。 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是讓·雷諾阿以及馬賽爾·卡內。演員讓·加賓主演了幾部最重要的詩意現實主義電影。 卡內的《霧碼頭》在詩意現實主義貫常的封閉之中融入了飄忽的氣氛,用蒙蒙霧氣給中景大行其道的舞台劇式傳統電影帶來了神秘的清新氣息。 40年代 1剛硬 雅克·貝克、羅伯特·布列松、雅克·塔蒂三人的作品,雖然主旨與趣味向去甚遠:貝克的犯罪題材電影、布列松帶有宗教禁慾感的極簡主義作品、塔蒂冷漠諷刺現代生活的喜劇,但表現手法上,都遵從克制的原則,減少了主觀音效的使用,鏡頭與人物的距離更靈活,對話的重要性下降,以上特點構成了四十年代法國電影的主要風貌,僅從電影業內部的影響探討,這是以雷諾阿為代表的三十年代主流電影衰落後必然的顛覆(過渡的過程在貝克身上尤其明顯),雖然詩意現實主義的悲觀調門被多少保存下來了,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願意認為冷酷和失敗才是世界的真相。 2獨立公司 在談論「新浪潮」時,梅爾維爾一直是無法越過的一環,這取決於梅爾維爾的製片公司對後來的特呂弗們深遠的影響。1949年,梅爾維爾自籌資金拍攝了《大海的沉默》,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上映後取得成功,為他自己的製片公司持續運作創造了條件,成為「新浪潮」諸將津津樂道的擺脫大製片廠取得經濟藝術雙重獨立的先例。 《大海的沉默》全片人物對白不多,情節靠畫外音推動,從風格上來說是標準的法國四十年代作品,梅爾維爾在後來的創作中將剛硬冷峻的風格一直維持了下去。 3類型片 法國的好萊塢式類型片正式成型於四十年代,喬治-亨利·克魯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克魯佐出道於四十年代,在五十年代達到個人事業的高峰。擅長拍攝壓抑而具諷刺性的惡棍人物驚險片。 50年代 1新浪潮 「新浪潮」一稱指向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法國電影業新導演大量涌現的潮流。新浪潮產生的背景中,有三件事很重要,一是上面提到的獨立製片公司成功先例;二是安德列·巴贊電影理論的崛起;三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出現,分別從經濟、理論等方面為新浪潮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新浪潮之「新」,主要體現在經濟層面,年輕導演擺脫製片廠體系,絞盡腦汁籌集影片拍攝資金的做法前所未有的普及開來,無論遺產、房產、朋友間的集資以及國家或企業資助,都成為譜寫銀幕詩篇的彈葯。當然,個人所能夠負擔拍攝成本仍是以設備的成本普及為前提,此後的幾十年,由於技術發展,資本獨立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導致傳統的大型電影製造企業影響力不斷下降,最終將走向消亡與轉型(日本的情況尤其突出)。 一般意義上的新浪潮導演,以五十年代《電影手冊》的幾位撰稿人為主,雷乃、瓦爾達等左岸知識分子通常被稱為「左岸派」,左岸派與新浪潮互相交錯之處甚多,無法劃出明晰的分野,比如政治上新浪潮整體偏右,但戈達爾無疑是個異類,左岸是左派的,可大多數時候態度柔和甚至曖昧;左岸擅用形式,但瓦爾達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跟新浪潮的距離更短,相對左岸派依附文學的形勢探索,戈達爾不過更偏重音樂以及美術而已。故此我們很多時候把新浪潮和左岸派混為一談,在這一語境下,「新浪潮」的含義趨向含混而蓬勃的潮流,並進一步成為國際上命名電影盛世的慣例,比如後來的「捷克新浪潮」、「日本新浪潮」等等。 2紀錄片與半紀錄片 五十年代中後期的紀錄片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機,除開新聞作用為主的戰爭紀錄片,製作者更在意自身視角的表達。拉摩里斯和讓·魯什是這一期間重要的導演(還應算上一般歸為左岸派的克立斯·馬克以及雷乃),拉摩里斯最好的作品來自以兒童為主人公、賦予動物或非生命體人格的半劇情半紀錄電影,和後來基亞洛斯塔米的作品形式接近,這些篇幅不長的傑作畫面充滿詩意;魯什五十年代末開始在非洲拍攝用人類學目的介入的紀錄片,攝影基本為手提輕便機,時常有魯什與主人公討論以及解說的畫外音,和今天的《動物世界》欄目非常類似,和魯什聯系緊密的一個概念的是「真實電影」,真實電影與同時期出現的直接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製作者會刻意引導、調動被記錄者的情緒,介入並影響觀點的發展,大部分時候,真實與直接的區別被歸入歐洲和北美的地域劃分,然而就技術角度來說,真正的真實電影數量非常稀少。 60年代 1田園之風 在六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業中,以鄉村為故事背景的優秀影片集中出現。讓-保羅·拉帕諾和克勞德·貝里是突出的兩個代表,拉帕諾藉助稍強卻柔和的用光打在城堡樹叢之類典型象徵物上烘托懷舊的浪漫情調,貝里的視線則要悲觀一些,使用鄉村風光營造反差的美感。候麥則在第一部長片之後便將主要陣地轉向精挑細選的田園舞台,做為一位大力探討男女情感關系的導演,純粹的背景無疑能為他提供更有說服力的效果。而其他一些前輩導演,比如布列松,這一時期也來到了鄉村工作。 2政治 六十年代末的政治風潮席捲全球,法國政治電影無論質量數量都無法與她的歐洲近鄰義大利相提並論。這期間法國最為耀眼的政治影片出自希臘移民加夫拉斯之手,加夫拉斯用攝影相對通俗而剪輯凌亂的風格講述政治陰謀、當局迫害。發展到七十年代,法國政治電影水準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以類型片的形式示人,手法上用了當時法國電影獨有的特色,比如反映種族問題的《無辜的強暴》用了散漫的不同層面多線敘事;戈達爾在因為車禍暫時離開故事片拍攝與1968年之間先後組建了「維爾托夫小組」和「聲音影像」兩個拍攝小組,用抽象但又強烈的語氣闡述政治問題的關節所在,形式更靈活。 70年代 1裸露 法國於七十年代開放了電影拍攝的尺度,直接導致情色電影大批涌現。賈斯特·傑克金憑借虛妄封閉感中充溢幻想氣質的作品在這一潮流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他的柔光運用達到泛濫的地步,但也確實人為製造出了甜蜜的觸感。而另外一些導演,比如天生喜好接觸爭議的巴貝特·施羅德,更藉助開放的機會推出了虐戀題材的作品來達成先前受禁止的計劃。總的來說,法國導演對於裸露的興趣止於維持人物關系的可信度。 2新浪潮的孩子 七十年代出道的導演中,有幾位和新浪潮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耳濡目染新浪潮諸將的創作,是新浪潮著力不一的學生。克勞德·米勒曾經擔任特呂弗的副導演,某些時候被視為特呂弗的繼承者,他一再在作品中提醒我們反思被忽略的生活真相,溫柔的點醒對游戲規則的蒙昧認知。六十年代進入《電影手冊》的安德列·泰西內則用優雅的筆觸描繪年輕人蛻變的過程。這一批導演的心態跟手法普遍比較柔和。

㈥ 誰是第一位將電影戲劇結合起來的電影大師

喬治梅里埃 他還是電影美術的創始人 電影布景是他發明的
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1861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巴黎,羅培·烏坦劇院的經理。 法國演員、導演、攝影師。
作品有《聖女貞德》、《地獄的土風舞》、《音樂狂》、《仙女國》等。
折疊電影技術
停機再拍
一次,梅里愛放映拍成的影片時發現一輛行駛的公共馬車忽然變成了運棺材的馬車,感到驚惑不解,原來那天拍攝時,膠卷因機器故障被掛住了,再拍時,一輛運棺材的馬車恰好行駛在原來馬車的位置上。這次偶然的事故使身為魔術師的梅里愛茅塞頓開,明白了"停機再拍"的奧妙。
他在1899年拍攝的《灰姑娘》中,巧妙地用了停機再拍技術,創造出了南瓜變成馬車、灰姑娘身上那套破舊衣服一下子變成絢麗的晚禮服。
折疊銀幕工藝
他在1902年拍攝的《印度橡皮頭》中,首次使用了分裂銀幕工藝,用分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個畫面中拍攝了他自己扮演的兩個不同角色,取得了令人捧腹的視覺效果。
折疊魔術手法
另外,他採用"魔術照相"的手法,創造了慢動作、快動作、倒拍、多次曝光、疊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在《灰姑娘》中他就運用了慢動作攝影使小仙女的舞蹈像在空中飛翔。他還首次透過玻璃魚缸拍攝水下的情景。梅里愛是對當時各種電影表現手法予以創造性應用的人。他拍攝的大量短片中既有仙境般的鏡頭又有令人恐怖的場景。他因此被譽為是魔幻大師。
他在1902年拍攝的世界第一部神化片《月球旅行記(英語:Trip to the Moon,法語:Le Voyage à la Lun)》是根據儒勒·凡爾納和威爾斯的兩部小說改編的。梅里愛讓一群身穿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去月球旅行,他們坐在美麗女海員搬來的炮彈里,被發射到浩渺的太空,在明亮的月球上幸會了金星、火星、土星和月亮諸神,並且目睹了許多梅里愛自己想像中的奇異景象。這部只放映15分鍾的影片投資了1500金路易,被電影發行商視若珍寶。

㈦ 電影對戲劇的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

電影發展對戲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的來說電影經歷了六個階段:技術時期、蒙太奇出現、有聲電影、彩色電影、電影流派和電影主義、現當代電影。電影正在從一個人的比喻中脫離,科學技術、社會形態的推進,使得電影不再以正常的邏輯發展。

這種電影的發明者弗萊德·華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時採用凹三面銀幕和立體音響,就如阿貝爾·岡斯和機械師德布里於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兩次放映《拿破崙》時所用的方法那樣。1940年華爾特·迪斯尼在美國幾個城市裡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

(7)法國電影與戲劇擴展閱讀:

電影創新:

立體放映早在電影發明之前就已出現。1868年,亨利·達爾梅達就曾用紅綠兩種光線把畫面重復投射到銀幕上,觀眾可以透過一種紅綠雙色的鏡片把兩個畫面混合成黑白立體形象。這種方法日後被稱為「雙色立體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後被路易·盧米埃爾及美國的米高梅公司用來放映短片。

「雙色立體放映法」的缺點是使人們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國)有人用兩片無色的偏鏡片(Polarlides)來代替原先的紅綠鏡片,使光線從左邊或右邊偏離分散。

㈧ 法國被譽為敘事電影(故事片)之父、戲劇之父

梅里愛。。。

㈨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發展概況。

古典主義戲劇理論的確立是在17世紀30~70年代的法國。1636年,巴黎戲劇界因P.高乃依悲劇《熙德》的演出而發生爭論。首相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撰文批評《熙德》。1638年,由學院創始人之一沙波蘭(1595~1674)執筆的《法蘭西學院對〈熙德〉的意見書》正式發表。文中指責高乃依違背了戲劇「以理性為根據」的「娛樂」作用,沒有始終把「滿足榮譽的要求」放在首位,未能嚴格遵守「三一律」等。這份意見書初次系統地宣告了古典主義戲劇的理論主張。1674年,另一位法蘭西學院院士布瓦洛發表了詩體論著《詩的藝術》,集中闡述戲劇理論的第三章,匯集了亞里士多德、賀拉斯以來一切合乎古典主義原則的戲劇觀點和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家的創作經驗。這部戲劇論著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戲劇理論的總結。
古典主義戲劇的基本特徵 ① 17世紀的歐洲,「舊封建等級趨於衰亡,中世紀市民等級正在形成現代資產階級。斗爭的任何一方尚未壓倒另一方」,這個時期的王權是進步的因素。因此古典主義戲劇家和理論家在政治上擁護王權,他們的作品和理論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封建國家的整體利益,主張國家統一。在戲劇作品中,國王被描寫成「正確」、「公正」的化身,戲劇沖突的最後解決都有賴於「賢明君主」的仁慈。在戲劇論著中,往往也有頌揚國王政績,號召劇作家謳歌的內容。
② 古典主義戲劇崇尚理性,蔑視情慾。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構成戲劇沖突的基本內容,而最終都以理智的勝利為結局。這里的所謂理智多指對中央王權的擁護,對公民義務的履行,對個人情慾的剋制。這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主義哲學在戲劇創作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這個永恆的理性實際上不過是正好在那時發展成為資產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③ 古典主義戲劇家把古希臘、羅馬戲劇奉為典範。他們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大多來自古代戲劇、史詩、神話和歷史。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為他們的描繪對象。但是他們關心的不是歷史真實,而是借古人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
④ 古典主義戲劇十分強調規范化。主要的法則是:戲劇創作必須遵守地點、時間和情節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類型,戲劇體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劇被視為「高雅的」體裁,只能描寫國王和貴族,喜劇被視為「卑欲的」體裁,只能描寫市民和普通人;戲劇語言講究准確、高雅,合乎邏輯;演員要按規定的程式來表現角色的感情;舞台場面追求對稱、浮華和寧靜。
古典主義戲劇的流傳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在17世紀達到全歐的最高水平,產生了3個成就卓著的戲劇家: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高乃依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他於1636年創作的《熙德》是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悲劇。 其他重要劇作有 《賀拉斯》(1640)和《西拿》(1640)等。劇本大都從歷史中選擇題材,主人公不是國王就是貴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寫個人感情和國家義務之間的沖突,表達理性至上的主題。在藝術形式上,他並不嚴格遵守理論家們制定的法則,對「三一律」有所突破。到了17世紀50年代,拉辛取代了高乃依在戲劇界的領導地位,重要劇作有《安德羅瑪克》(1667)和《淮德拉》(1677)等。他的悲劇具有與高乃依不同的風格,著重表現揭露封建統治階級黑暗和罪惡的主題,悲劇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點,特別強調人物心理的細致分析,藝術形式簡練集中。莫里哀是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特色,藝術形式既具有古典主義戲劇結構謹嚴、沖突鮮明的優點,又不拘泥於古典主義法則。重要作品有《偽君子》(1664~1669)、《吝嗇鬼》(一譯《慳吝人》,1668)、《貴人迷》(1670)和《司卡潘的詭計》(1671)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戲劇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們都沒有擺脫宮廷趣味。古典主義戲劇創作的繁榮,促進了古典主義表演藝術的發展。當時存在兩個派別:拉辛派和莫里哀派。拉辛派的著名演員是孟多里(1594~1651)和費羅里多爾(1608~1671),表演講究程式。莫里哀派的著名演員是莫里哀和他的學生巴隆(~1729),表演追求自然。古典主義舞台美術的特點是:布景單純、抽象,服裝華麗美觀等。法國進入18世紀後,在初期,古典主義在戲劇領域仍占統治地位,啟蒙戲劇家既同它作斗爭,也利用它的形式為自己服務。到中期,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古典主義戲劇日趨衰落。

㈩ 法國喜劇以搞笑浪漫為主,哪些法國喜劇是值得一看的

電影誕生於法國,法國除了藝術電影享譽國際以外,喜劇電影也是獨樹一幟。

個人最喜歡的法國喜劇片是《晚餐游戲》,豆瓣評分7.8分,由法蘭西斯·威柏執導,蒂埃里·萊爾米特、雅克·維列雷、弗朗索瓦·烏斯特主演。

這部電影改編自導演自己寫的舞台劇《假鳳虛凰》,影片上映後反響非常好,獲得了第24屆凱撒獎,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劇本獎。

雅克·維列雷是法國國寶級的喜劇演員,在《晚餐游戲》中,他飾演的角色把男主人公整的服服帖帖。

法國經典的喜劇片還有很多,《虎口脫險》《你丫閉嘴》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與戲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內密探零零發電影粵語迅雷下載 瀏覽:239
電影女人不壞高以翔的結局 瀏覽:140
正青春電影所有插曲名字 瀏覽:757
電影大篷車中文版全集 瀏覽:82
電影我要金龜婿粵語版 瀏覽:556
電影2022大海嘯迅雷下載 瀏覽:968
有關音樂天才少年的電影 瀏覽:151
2020最火電影排行榜前十名愛情 瀏覽:300
莫扎特電影英文簡介 瀏覽:57
80後看過的機器人電影大全集 瀏覽:739
金鄉誠信電影院電影卡 瀏覽:368
有一部美國電影裡面有創建會 瀏覽:427
虛擬革命電影圖片 瀏覽:833
穿越時空的五娃大電影 瀏覽:849
半島中文電影完整版 瀏覽:805
結局反轉的老電影 瀏覽:267
無為華納電影院 瀏覽:524
周星馳認為自己最好的電影 瀏覽:425
電影巨齒鯊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548
泰國有關公主的電影大全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