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喜歡看英文電影的朋友,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有哪些電影片名翻譯是錯誤的 違背了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信息價值
對啊,這個和廣告一樣,如果照字翻譯很可能就沒有吸引力了
英語電影片名翻譯可是非常有難度的工作,怎麼能隨便否定別人的工作呢
② 如何評價電影《超驗駭客》
首先肯定的一點,《超驗駭客》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拍得不行。不能因為高概念的本質就完全肯定一部電影,當然也不能因為導演水平不咋地就否定所有的閃光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盡管電影不算傳統的好萊塢商業科幻片,但無論從片中的理念還是情節發展都有秉承著科幻電影的一貫特質:獵奇與奇觀。最讓人叫絕的在於本片的精神內涵,結尾20分鍾點睛一筆讓本片的格調頓時升華。
不要過多糾結於本片糟爛的節奏和剪輯,也不要被電影這個看似爛大街的硬科幻套路所蒙蔽雙眼,電影的理念和內涵非常新穎,來自諾蘭大神的創意和故事,沒有一個是水貨,下面讓我們細細分析。
研究這部電影,離不開兩個科幻名詞,「人工智慧」(AI)與賽博格(Cyborg)。
1、人工智慧
1950年,英國的數字家阿蘭·圖靈在曼徹斯特大學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理論,代表著人工智慧的概念被初步提出。「圖靈測試」理論具體為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接受測試,要求提問者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從而辨別回答者是人還是機器,如果機器有30%的回答騙過了提問者,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即人工智慧。
舉個例子,反復問同一個問題給被測試者,比如「你吃飯了嗎?」連問五遍,假如被測試者是人類,最後多半會蹦出來罵街:「你丫煩不煩啊」,但機器人則不會,機器永遠會基於答案的對錯來回答問題,這就是計算機與人類大腦的區別。截止發稿之前沒有一台機器能夠通過圖靈測試,最接近的是2012年俄羅斯人弗拉基米爾·維西羅夫開發的「尤金·古斯特曼」電腦程序,29.2%的回答均成功「騙過」了測試人(就在前不久,2014年6月7日,也是圖靈逝世60周年,尤金·古斯特曼通過了圖靈測試,果這一結論獲得確認,那麼這將是人工智慧乃至於計算機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超驗駭客》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摩根弗里曼問電腦PINN:「你是否擁有真實的情感?」結果被倒打一耙,這就是電腦真正具有人類智能的表現。
2、科技恐懼
「圖靈測試」出現於50年代,當時二戰結束之後,化學武器的使用,蘑菇雲的升起,冷冰冰的計算機、充滿魔力的電子媒介產品,這些技術的發明超出了當時人們的認知范疇,加之冷戰的背景和麥卡錫主義,乃至後來的登月計劃和越戰,「科技恐懼」正式成為科幻電影的主題之一,被譽為「第一個黃金時期」的科幻電影,充滿了灰暗,焦慮和絕望的悲觀色彩。《地球停轉之日》、《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代表了我們對無法掌控的科技可能會出現的後果之一。比較突出的就是人工智慧,在科技恐懼電影中通常是兩條完全對立的觀點並行。就拿《機械公敵》來說,電影闡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面人類擔心機器最終會叛變統治人類,一方面人類的生活又離不開機器人。充分顯示出了人類對待科技發展和人工智慧的矛盾心態。
《超驗駭客》的概念來自於監制克里斯托弗·諾蘭,一開始覺得諾蘭估計是在糊弄事,隨便瞎編了個概念湊活完事,因為諸如科技恐懼中的人工智慧主題電影在好萊塢屬於爛大街的狀態,是個科幻片都有這種主題。但仔細琢磨本片的科幻主題,會發現天才諾蘭提出的概念,沒有一個是糊弄事的。
3.超驗造物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人工智慧體,打算征服全世界,這根大部分機器人科幻片都差不多。但本片細微之處在於當被問道是否要毀滅全世界,德普答曰:否。我只是超驗他們。電影的英文名Transcendence,翻譯過來是「超越」,其另一個涵義是宗教方面的「超然性」,相信電影「超驗」這個詞用的是後一種釋義,因為片中不止一次的說出了有關上帝方面的神學理論,德普還因為這個理念「走著也中槍」。Transcendence代表這對神的超越,也就是凌駕於造物主之上,說白了,就是讓德普變得比造物主更加牛逼。
片中智能體德普幾乎改變了人類世界,納米顆粒無處不在,他治癒了所有人的疾病,卻將所有人都「聯網」,看上去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種在生物學上叫做「蟲巢意識」,也就是集體意識、傳心術、心靈感應,代表生物就是蜜蜂。蟲巢意識在科幻作品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種意識方式代表了一種高度進化的生物狀態,不信可以翻開任何一本科幻小說或者打開游戲,凡是涉及到蟲巢意識的生物,進化程度都比人類要高,電影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外魔花》,去年搞笑片《世界盡頭》外星人也是這種意識(我在寫《異形生存手冊》里仔細分析過這種蟲巢意識,但好像被編輯在成書中給刪了,怨念啊),外星人這種意識對無拘無束和獨立意識的人類來說,我們無法接受這種狀態,所以才會覺得恐懼。1而且集體思維代表著集權,沒有個體自由,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就是用這樣科幻意識,在冷戰背景下成為政治影射的工具。
而且《超驗駭客》中的概念是建立在可再生和強化機體的基礎上的,無疑更加超前。我們不可否認對這種集體意識的恐懼,但也不可否認其先進的進化模式,就像《世界盡頭》里說的:「我TM就愛這種低級的自由,你管得著嗎?」。
4、賽博格
本片另一大特色在於對人機關系的處理上,以往智能叛變的作品會混合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限,但本片沒有。最後德普操縱超驗人與人類軍隊作戰,他們沒有一個動用武力,只是採用束縛的形式,也就是說,本片中的人工智慧,在嚴格遵循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中「不能傷害人類」的第一法則,電影最後德普落點於「機器人服從人類命令」的第二法則,在控制論與反控制論的前提,人機界限劃得很清楚,這一點與新版《機械戰警》一致。但終究德普自我毀滅了,破壞了「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第三法則,由此展開本片的第二大關鍵詞:賽博格。
賽博格即是機械化有機體,是以無機物所構成的機器作為身體的一部份有機體的碳/鐵共生形式,是由曼菲德·E·克萊恩斯(Manfred E. Clynes)與內森·S·克萊恩(Nathan S. Kline)在1960年提出,來稱呼他們想像中的一種人類,這些人類經過強化之後能夠在地球以外的環境中生存。其定義可能包括了某些使用了生物組織和基因的仿生人和生物電腦,代表作品就是《攻殼機動隊》、《銃夢》,其實老版《機械戰警》也是賽博格電影,但不純粹,墨菲只是作為有機體改造的人工智慧,類似於T-800,但在後期自我意識恢復,成為真正的賽博格。
5.主題是什麼
《超驗駭客》中的德普有些復雜,他是一台具備自主意識的電腦,屬於人工智慧的行列。但電影始終沒有說明這台電腦是否是德普本人的意識,他可以是智能電腦PINN的意識,通過讀取女主角的思維產生的冒牌貨,假如這樣就跟賽博格沒有任何關系(PINN是藉助於猴子的意識而研製,並非原始生物意識),結尾PINN遵從了機器人定律,自我毀滅,但利用德普住宅處銅網隔離,又保護了自己,也沒用違反第三定律,也可以說得通。假如電腦是德普的意識真正上傳至電影,那麼電腦就符合了賽博格的一切特點,電影的主題就就變了。
依照個人觀點,兩種都有可能,但我更希望是後一種,因為這會升華電影的結尾。本片的大半部分時間,德普被塑造成一個打算改變人類,升級人類進化,完成「超驗」的終極電腦,承擔了反派的角色。但電影最後用句俗話來表示:我猜中了開頭,但沒有猜中結尾。
本片開場,德普兩口子居家生活,德普用銅網罩住庭院,隔絕一切信號,是個超級典型的學術派,而妻子麗貝卡·豪爾就拿這件事吐槽,在出席晚宴上,妻子還替古板的德普整領帶,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如何在成為電腦後打算超驗人類?電影結尾給出了答案,這是他妻子的夢醒,晚宴演講之前,妻子的開場白呼應了結尾:是她一直打算創造一個由智能技術進化人類的賽博格世界,這是她夢想,德普只是幫助妻子完成了夢想,她們之間的紐帶是純潔的情感,也就是宅男與女神之間的愛情。宅男對女神的情感讓他化身為電腦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全國聯網,幫助妻子逃走,完成她的夢想。
6.他
電影之前一直在誤導觀眾,讓一切矛頭都指向了成為電腦後的德普,這是很多智能叛變作品最常用的方式,然而本片卻是一部賽博格電影,他幫助妻子完成構架,面對妻子的猜疑和恐懼,主動接受了病毒,叫做至死不渝的愛,讓本片結尾走了一次溫情路線,變成了純愛電影。相信假如觀眾注意到之前大量細節的話(德普從來沒有攻擊過人類,一直在治療人類),片尾這一處反轉的點睛之筆,返回頭來再來審視德普所做的一切和妻子對他的猜疑和恐懼,就會體會到宅男的辛酸,超驗人類、集體意識的恐懼已經變得不再重要,被心愛之人誤解的宅男之愛,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去年斯派克·瓊斯大放異彩的《她》,在科幻外衣下講述了一段技術宅的愛情故事。《超驗駭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另一個名字是《他》,不同之處在於,本片大部分時間讓人覺得這是一部硬科幻作品,結尾的反轉才讓人感覺到電影里始終滲透的忠貞之愛。
7.我思故我在
電影最後沒有說智能電腦到底是德普的還是PINN的意識,因為二者在回答弗里曼的問題時,都採用同樣的回答,同一水平,很可能都有智能,或者很可能就是原來那個。這裡面有個巧勁,利用了學術界著名的「10個思想問題」之一「缸中大腦」的故事。
這個實驗的內容是: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某種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上插著電極,電極連到一台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因為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這台電腦就有能力模擬你的日常體驗。如果這確實可能的話,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台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我思故我在」是這部電影最後一個內涵,智能電腦PINN和德普都可以思考,但仍沒有人能有力的回應其核心問題: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麼是真實?你要說他是PINN可以說得通,是德普也可以說得通。
其實電影可以完全沿著這條線發展下去,深層討論一下,並且可以結合人工智慧的點,電腦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後給出一個智能的印象,有時候這個智能足夠高,但電腦能否真正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片名Transcendence究竟是電腦超越了程序具備了智能?還是德普被數字化之後超越了上帝?
電影最後還是個商業化的結尾,畢竟討論這么多的問題,有關意識和智能的問題,估計要諾蘭親自上陣了。所以這片最後還是通俗了,而且還不咋滴。
這就是《超驗駭客》的要交代給觀眾的故事和內涵,不愧是諾蘭,在這個看似平淡的故事中,加入了復雜的元素,從人工智慧到賽博格,硬科幻題材模式中軟科幻的精神內核,造物與進化之間的博弈,最終落回到真實情感之上。然而這一切,在電影能表現力度並不大,這根導演有關,作為諾蘭的御用攝影師沃利·菲斯特的處女導演作品,這位講故事的能力雖無大毛病,但任何亮點也沒有,而且對人物的刻畫不力和讓人昏昏欲睡的節奏實在讓人難以對其深邃的主題提起興趣。而且不知道這片投資多少,從場面上來看其節奏是往死里省錢(關於3D我就不提了,中國人都知道)。
所以說《超驗駭客》是一部被平庸外表掩蓋了精彩內涵的作品,他原本可以拍得超級牛逼,最終留給觀眾只是個科幻片的表皮,但亮點還是有的。
③ 英文中令人誤解的單詞有哪些
英文中容易拼錯的單字有很多:
你最常拼錯什麼字?別以為英文的native speaker不會拼錯英文字。英國一項調查發現,英國人最常拼錯的字是separate。這個字所以最常被拼錯,主因是p後面通常是接e,但它卻是接a。
第二個字是definitely,經常被拼成definately或是definitly。也就是說第二個母音字母i經常錯拼成a,而最後一個不發音的母音字母e不小心被漏掉。
第三、第四名是manoeuvre和embarrass。manoeuvre因oe和u組合怪異;embarrass有兩個r和兩個s,許多人往往會漏掉一個r或s。 英文中最常被拼錯的前10名,看看你拼對幾個:
1. Separate
2. Definitely
3. Manoeuvre
4. Embarrass
5. Occurrence
6. Consensus
7. Unnecessary
8. Acceptable
9. Broccoli
10. Referred
我們試著找出拼錯這些字的原因,發現只要稍花心思,就不會拼錯字。
最容易拼錯的幾個字是:
1. foreign
2. weird
3. science
這幾個字要合在一起解釋,容易拼錯,是因為它們屬拼字規則的例外。英字拼字一條叫 「I before E, except after c/s.」 規則。意思是發e的時候,i要排在e前面,除非之前有c。舉例,像achieve, believe, chief, friend….都是ie,但如果前面出現了一個c,像receive, deceive,seize就要變成ei。
凡規則必有例外,foreign和底下的weird,前面並沒有c,但卻拼成ei,發e的長音;而science前面有c卻還是ie,這里的ie發i的長音。
4. complaint
ai在這個單字里發合口雙母音/e/,如rain、main、gain、Maine等,同樣容易錯的字是campaign。
5. government
這個字拼錯是因為念錯,很多人念的時候會自動省掉第二個音節vern其中n的音,念成goverment,於是就拼錯了。同樣情形發生在environment上。
6. judgment
這個字拼錯是因為很多人把e加上去了,拼成judgement,因為g和dg一般只有在e和i之前之前才發軟音,像changeable即是一例。
7. colleague
字母組合gue卻發很單純的子音/g/,所以容易混淆,像dialogue,或Major League(大聯盟)也是。
8. necessary
這個字有人會多拼一個n,變成nnecessary;或者把兩個s拼成兩個cc,nececcary,或是一個c變成兩個,necessary,可能是受到success的影響。
9. separate
和老外一樣的錯誤,p後面是a,規則中的例外,花多一點心思記。
10. quite /quiet
這兩個字長得像但意思全然不同。Quite是「相當」,發音規則是i在重讀相對開音節里(魔法e)發成合口雙母音/aɪ/,是單音節詞。Quiet是安靜,符合I before E的規則,兩個音節,念[ˋkwaɪət]。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④ 英語電影
土豆網有的,www.tudou.com在那裡可以搜到很多中英文對照的電影,看電影學英文不要盲目,要看那種經典中的經典,有的電影對白還有誤導性質。
你也可以到web迅雷上搜,或者電驢上也有,我的很多電影都是在電驢上下的
個人推薦:
1,《阿甘正傳》——改變我一生的電影。它的經典對白大部分人都能背下來。
2,電視劇推薦《老友記》(「friends")對學英語超有用,還能知道很多俚語,我看了好幾遍,才能把那裡邊的雙觀之類的文字游戲。
⑤ long time no see是中式英語嗎
根據牛津英語字典所記載,「long time no see」這一短句最早收錄在美國陸軍上尉卓爾能(W. F. Drannan)所著的《平原上的三十一年》(31 Years on Plain)一書中, 根據書中的描述,一名男性印第安人用不太純熟的英語向旁白員打招呼:「Good mornin. Long time no see you.」(早上好,很久沒有見到你了,其中Good mornin為「Good Morning」漏掉尾音「g」的誤讀)。這句對白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北美洲原住民對英語特有的運用。
另一方面,這個短句也可能最先源自洋涇浜英語,即是一種便於中國人和外來英語使用者的溝通方式。「long time no see」 在含義及語法結構上和粵語中的「好耐冇見」(hou2 noi6 mou5 gin3)以及北方語言中(以普通話為例)的「好久不見 」(Hǎojiǔ bùjiàn)相似。在英語表達上,詞性為名詞的中文「見」字被英文動詞「See」所頂替了。
「long time no see」大約在19世紀末由大批移民美國的華籍勞工而成為了一個美式英語短句。 其後隨著英美之間的商業和海事往來而進入了英式英語的領域。其他同樣因此而進入英式英語詞彙的洋涇浜英語還有「no can do」(不能做)和 「chop chop!」(趕快!)
long time no see 到底是不是所謂的中式英語,有待考證。在1956年的美國電影《熱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中,大約在20分16秒的時候,出現了Long Time No See這個短語。在1981年Queen在Montreal的「we will rock you」演唱會上,主唱Freddie Mercury就說了這個短語,在5分零6秒的時候。同樣在1991年的電影《末路狂花》中,女主角在 Motel 里打電話給男友時,也說了這個短語,毫無根據地將其歸為「中式英語」,有誤導之嫌。
此外,在影片《紅潮風暴》中,丹澤爾華盛頓扮演的上校在和潛艇成員見面時,也說道了此句;以及,在《阿凡達》中,大約是1小時40分左右,同樣出現了 「long time no see」 原句是.What's going on brother ,long time no see.(過得好嗎? 兄弟 好久沒見)
先看英語「詞源學」的解釋Etymology: From Chinese Pidgin English. 來自中國洋徑幫」英語(Pidgin English)
20世紀初期,我國沿海地區有很多洋人的「買辦」,英文叫「broker」,他們專門負責接待國外的商人,負責他們在國內的采購,股票,貨物買賣等事物。這些人講的是一種被稱為「洋徑幫」英語(Pidgin English)的「變格英語」,它有自己許多獨創的用法。在老闆回國以後再次來到中國的時候,有些人會用「好久不見」的話來與他們的老外僱主打招呼,由於他們的英語水平有限,只好直接將它翻譯成「Long time no see!」,倒也言簡意賅!結果,老外們也覺得這個說法也挺有趣,所以他們也跟著用起來,直到後來逐漸傳播四海,被受眾接受,而成了今天人人都明白的一句英語的問候語。雖然聽起來有點滑稽,但它的確是正確的英語用法。
雖然像Wikipedia、Wiktionary、《美國傳統習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Idioms)等詞典都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但它們並沒有多少的詞源依據。
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解釋:long time no see是個「源於美語的口語片語,是模仿蹩腳英語而成,用作長時間分離後的招呼語。」 在這部詞典中,最早的例證可追溯到1900年,即「W. F. DRANNAN 31 Yrs. on Plains (1901) xxxvii. 515 When we rode up to him [sc. an American Indian] he said: 『Good mornin. Long time no see you.』」 之後的一條則是「1939 R. CHANDLER in Sat. Even. Post 14 Oct. 72/4 Hi, Tony. Long time no see.」 從這些例證可以看出,這個短語最初的詞形是「long time no see you」,那就不能跟「好久不見」直接字面一一對上號。再從例證的內容來看,這個短語最初應該出自印第安人之口。
其實,權威的詞典也並非無懈可擊。這是因為long time no see you這樣的用法早在1865年就曾出現過——「Long time no see you; got quite a bunch uh hides this time, ain』t yuh?」。這句話摘自一本叫做「The Brown jug」的書,其編寫者是美國南部聯邦長老會教堂。
美國西進運動期間有位名叫Jeff W. Hayes的商人,他曾在1900年出版了Tales of the Sierras一書,書中也用上了這個短語:「Ugh, you squaw, she long time no see you; you go home mucha quick.」 從squaw(舊時表示「印第安女人」的意思)一詞,我們也可以看出long time no see you的表達源於印第安人。
因而,作為long time no see you的縮略,long time no see很有可能來自印第安人。

⑥ 有哪些電影的名字非常容易誤導人
告白、永恆之子、天線
⑦ 你最想吐槽的電影譯名是哪部
你沒見過那些辣眼睛的電影譯名
1、《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港譯《月黑高飛》,湊合吧。
台譯《刺激1995》

你們還知道哪些奇葩的電影譯名
⑧ 外國電影中有哪些中國人看不懂或看不出的梗
法語題目是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直譯是「上帝啊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字幕組翻譯作「岳父岳母真難當」,照顧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取其大意,我個人覺得翻譯的很棒。大家注意文字中的圖案,太極圖是中國道家的象徵,星星月亮是穆斯林的宗教符號(世界上幾乎所有穆斯林國家的國旗上都有星星月亮的圖案),i上面的六角形是猶太教的圖案,而U型的十字架和燭台,是天主教的標志。有趣的細節。
⑨ 求一些在翻譯上有錯誤的中國電影片名翻譯。是中譯英
在別處找的,應該可以吧
《Farewell My Concubine》--意思是:再見了,我的小老婆(《霸王別姬》的英文譯名)
《Be There or Be Square》--在那裡或者是平等的(《不見不散》,雲山霧罩的還是見了就快點散了吧)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故弄玄虛,《回家過年》)
《So Close to Paradise》--天堂如此之近(《扁擔,姑娘》,譯名比原名有意思,原名讓人想起什麼《轆轤,女人和狗》之類的東東, 「 解不開的小疙瘩呀 」 )
《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東邪西毒》,這個譯名意味深長,無論你是東邪還是西毒,武功再高還不是最後都成了時間的灰燼?)
《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滸傳》,《水滸傳》有個英文譯名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中國的奧德賽1:潘多拉寶盒(《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這個絕對是入鄉隨俗了,不過好象都挨不上邊耶,葡萄)
《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A》灰姑娘(《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至尊寶成了孫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葡萄)
《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明星的葬禮(淡出鳥來,《大腕》)
《Treatment》--治療(《刮痧》,如果美國法律這么認為就好了)
《Dream Factory》--夢工廠(《甲方乙方》,夠NB的)
《Steel Meets Fire》--鋼遇上了火(翻譯遇上了鬼?《烈火金剛》)
《Third Sister Liu》--第三個姐姐劉(《劉三姐》,典型的不動腦筋)
《Steal Happiness》--偷喜(《沒事偷著樂》,直接聯想到了 「 偷歡 」 ,以為是限制級的)
《Red Firecracker, Green Firecracker》--紅鞭炮,綠鞭炮(《炮打雙燈》,兒童片?)
《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漂亮媽媽》,譯名直接,反觀原名倒有賣弄風情之感)
《Emperor『s Shadow》--帝國的陰影(《秦頌》,是說希特勒的?)
《In the Mood for Love》-- 在愛的情緒中(《花樣年華》,戀愛中的譯者)
《Woman-Demon-Human》--女人-惡魔-人類(《人鬼情》,失戀中的譯者)
《From Beijing with Love》--從北京帶著愛(到香港換不了菜,《國產007》)
《Fatal Decision》--重大選擇(可惜FATAL有致命的意思,致命的抉擇?《生死抉擇》)
《In the Heat of the Sun》--在炎熱的太陽下(《陽光燦爛的日子》,原文的 「 陽光燦爛 」 可有寓意啊。譯文讓JEWAYS想起中學語文第幾課來著--祥子拉著人力車在街上走)
《Keep Cool》--保持冷靜(《有話好好說》,郁詎!)
《Far Far Place》--很遠很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想起LONG LONG AGO)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六千萬美圓的男人(《百變星君》,談錢很俗耶)
《Flirting Scholar》--正在調情的學者(別人看《紅樓夢》看到詩,你看到了屎?《唐伯虎點秋香》)
《Royal Tramp》--皇家流浪漢(《鹿鼎記》,為什麼不譯成 「 皇家馬德里 」 ?)
《Flowers of Shanghai》--上海之花(PG18?《海上花》)
《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 「 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 ,《英雄本色》)
《Color of a Hero 》--英雄的顏色(《英雄本色》的另一譯名,是不是李陽的學生譯的啊?--GIVE YOU COLORS TO SEE SEE-- 給你點顏色瞧瞧)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從前在中國(《黃飛鴻》,大而無邊)
《Twin Warriors》--孿生勇士(《太極張三豐》,張三豐是雙胞胎嗎?)
《A Man Called Hero》--一個叫做英雄的男人(《中華英雄》,譯者偷懶,照抄影評的第一句)
《Swordsman 3:The East is Red》--劍客3之東方紅(《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東方一紅就不敗)
《Mr. Nice Guy》--好人先生(《一個好人》,有美國本土片名風格,國內譯者可能會譯成A GOOD MAN)
《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瘦虎肥龍》這位譯者一定是後來翻譯《卧虎藏龍》的那位吧)
《Saviour of the Soul》--靈魂的救星(《九一神鵰俠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