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一戰法國電影的困境

一戰法國電影的困境

發布時間:2022-09-03 16:03:22

㈠ 電影產業中的vertical integration為何是違法的

一戰前,法國的電影產業占據壟斷地位,由於一戰,歐洲國家電影產量急劇下降,美國開始成為電影市場的壟斷者(一戰結束時美國電影產量占據世界電影產量的85%)。美國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開始對電影產業進行縱向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將製作、發行和放映集中於一家公司。它有如下一些影響:
a、縱向整合需要大量的資金,它使電影深受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並最終被金融市場操縱。
b、縱向整合鞏固和發展了製片廠制度(studio system),使其牢牢控制電影的生產和營銷,也導致體系之外的電影產業工人發展機會稀少。
c、美國的縱向整合驅使其它國家也採取製片、發行和放映整合的策略。同時它驅使類似華納這種規模較小被排除在製片廠制度之外的競爭者做出了製作有聲電影的決策。
30年代的大蕭條使電影市場陷入困境,很多美國電影公司被銀行和大公司接管。歐洲電影產業出現復甦,但是因為二戰而中斷了。
二戰後電影產業出現了大震盪,垂直整合被美國最高法院判定為違法。發行、放映和製片被迫分開的模式,成為其它國家效仿的模板。但是很多公司認識到發行的重要,在剝離放映的同時也保留了對發行的控制。

㈡ 我看過一個電影,講的是二戰時,一個英國人幫助法國參加空戰,並且不顧個人危險返回佔領區救了一個女子...

一戰電影《空戰英豪》

1914年,一戰在歐洲打響。到了1917年,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許多國家都站在了
《空戰英豪》劇照
統一戰線聯合對抗德國,盡管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海外死去,但處於別人的自由與己無關的歪理,美國首先還是選擇了隔山觀虎鬥。

然而,不少熱血沸騰的美國年輕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被逼放棄家族牧場的布雷恩(詹姆斯·弗蘭科)看見了新聞里播放的飛行員,威廉為了家族榮耀發誓讓父親驕傲,富家子弟布里格斯決定開始自己的穿越大西洋旅行,因為種族問題被逐出美國的黑人拳擊手尤金發誓報效收留他的法國...。雖然動機各不相同,但這38位年輕人卻為了共同的飛行夢想加入了海外作戰空軍部隊。

可戰爭遠遠超出這些單純青年的想像,死亡無處不在,危險不可預料,面對戰地空軍平均只有三到六星期的壽命,他們無所適從。然而,在法國將軍賽諾特(讓·雷諾)和美國老兵瑞德·卡西迪(馬丁·亨德森)的領導下,這些年輕人真正學會了為榮譽和和平而戰。面對強大得令人生畏的德國侵略者,親身試驗機械技術尚不完整的新飛機,他們最終成為青史留名的「拉斐特飛行小隊」!

看點:四十年來首上銀幕的一戰空斗 但槍彈橫飛、原子彈出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了大多數戰爭片聚焦的寶貝,曾經讓整個世界第一次簌簌發抖的那場大戰早已悄悄被遺忘。也許是因為昔時的裝備不夠眩目,也許是因為它早已遙遠,可第一總是應該有些特別的意義,特別是才剛發明不是太長時間的首批戰斗機空戰。

看中了40年無相應影片的真空段,《愛國者》、《獨立日》的製片人迪恩·德弗林說動世界第九大富翁投資6000餘萬美元,邀來憑《騙中騙》獲得奧斯卡的編劇,聯合了從14歲起就是飛行員的導演托尼 ·比爾(據說也是二戰物品最大的收藏家之一),且有《蜘蛛俠》系列裡的二代綠魔詹姆斯·弗蘭科加法國硬漢讓·雷諾坐鎮,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壯烈激昂的冒險故事本就是好萊塢摯愛,而從未涉足過的一戰空戰,則全靠飛行員的技術近身纏斗,所謂炮彈齊飛鮮血四綻,英雄氣概比現今強了不止一倍。雖然為了尊重史實必須用老式雙翼戰斗機纏斗,但絲毫不露痕跡的特技卻讓視覺效果格外不俗。

古典帥哥突破之作?

尤記得80年代,尚是青澀小子的靚湯徒有英俊臉孔,卻無發揮之地,一次飛入高空的《凌雲壯志》成為了開啟他爾後成為好萊塢權勢一族的金鑰匙。如今,相似的年紀,相似的職業位置,相似的關於飛行的題材,更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支持,長得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詹姆斯·迪恩異常相似的帥哥詹姆斯·弗蘭科此次會不會也得到自己的突破角色?相貌古典深邃的弗蘭科不缺實力,也不缺人氣,捅破接近巨星的窗戶紙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飛行、空戰、愛情、戰友、英雄主義、勇氣和忍耐,踏入異域氣息濃烈的法國,雖然不可避免增添點白鴿飛翔綠樹青蔥的場景,卻不至於像若干年前野心爆棚卻誤成戰爭戀愛三角的《珍珠港》一樣俗套。可以說,之前從沒有一部電影如此真實而准確的描述空戰驚險,得到不少飛行員首肯的本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到底是典型的動作為主、煽情為輔的商業戰爭大片,還是邁入了更有潛力成為經典的栩栩如生的刻畫。

影片亮點影片之所以能從頭至尾緊緊抓住觀眾,主要在於有以下三個亮點:

第一,沒有神化拉法葉飛行中隊成員,而是既寫出了他們在戰斗里成長的個性化歷程,又揭示了他們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徵。事實上,聞名世界的拉法葉飛行中隊,起初有38人,最後擴展為265人。這表明一戰時期的美國青年,不乏人道主義和救人危難的豪情義膽。「飛行中隊」發展成了「空軍部隊」。

先說銀行家、大富翁的兒子布里吉斯勞瑞,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奉公命參戰。一開始喬治泰諾分配他與黑人拳手尤金基斯約同住一屋,他對上尉說不行,在家鄉,這等於是主僕住一起。種族歧視和富家傲慢是如此顯著。後來在空戰中,尤金救了他的命,他才真心悔過,把帶來的珍藏百年以上的名酒與尤金起喝,並當面認錯。尤金是個十分直爽、勇敢的人。他之所以在巴黎拳擊比賽已進八前4名後,突然來到拉法葉中隊,他道出了其中原委:「這個國家比我祖國對我還好,我不能不為保衛它而戰。」在對德空戰中,他沉著、機敏,越戰越勇。再說主人公布朗尼羅林斯,他比其餘五個人到的晚,買了飛行服還不會穿。但因為他是牛仔,在空戰過程中提高很快,最後成了頂尖高手。傲慢的飛機上畫有鷹頭的德軍王牌駕駛員在空戰中第次沒有擊落羅林斯,放了他一馬。飛行小隊長,也就是把豪華城堡讓給美國飛行員們住的里德卡薩迪,養了一頭獅子作為吉祥物。當羅林斯和夥伴們八住城堡之初,獅子還把他撲倒在地,讓他吃了一驚。小隊長的戰友全都犧牲了,他心要為戰友們報仇。他對羅林斯講了德國王牌飛行員的情況,在影片快結束時,已經打下七架德機的羅林斯,終於擊落了德軍王牌賀駛員的三翼戰機。

初次空戰,拉法葉飛行隊就犧牲了兩個成員。這足以說明空戰的殘酷性。但是,從這天起,他們也成了空中殺手,被酒吧的英法飛行員們接受。他們飲酒、唱歌,盡管每次空戰都有人犧牲,他們用這豪邁方式悼念戰友,增強鬥志。

《空戰英豪》劇照片中還有個戴眼鏡的篤信宗教的飛行員,初戰前夕,讀《聖經》,十分鎮靜。空戰中,高聲唱歌,十分勇敢。還有一個在美國用玩具槍搶銀行又被疑為間諜的飛行員,他久久未擊落敵機。一次空戰中,他的飛機中彈了,迫降在德法陸軍大戰的戰場,飛機壓住了他的胳膊……是羅林斯冒著生命危險,砍斷了他那拔不出的胳膊,使其保全了性命。後來,他用假肢繼續駕機戰斗,終於擊落了德機。

第二,寫出了空戰的「瞬息萬變」、激烈撼人。當年,飛機誕生不久,機速慢,要近戰,敵我飛機你追我躲、我升你降,雙方飛行員都能清楚地看見對方的面容。即使中了彈,飛機尾巴冒煙了,機翼損傷了,還能飛行一陣。《空戰英豪》充分展示了一戰時雙翼或三翼飛機之間近戰場面,使得觀眾如臨其境,動魄驚心。再加上本片又運用了幾可亂真的動畫效果,更使得觀眾大呼過癮。片中也有不少高難度的飛行動作,像翻滾、翻轉飛行等等,這無疑更強化了這部早期空戰影片的觀賞性。本片導演托尼·比爾也是飛行員出身,14歲時就取得了飛行執照,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特技飛行員。正因為影片是由有飛行經驗的導演來拍攝,所以才拍得精彩動人、引人八勝。

笫三,空戰是主線,愛情是副線,雙線交織,相得益彰。美國幾年前拍的《珍珠港》,愛情偏多,跌入了愛情片的困境。而《空戰英豪》則是以空戰為主,愛情為輔,主次分明。男主人公羅林斯與法國姑娘呂西卡的愛情,寫得清純、真摯,雖不乏浪漫主義色彩,但始終不落俗套,也沒有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戰爭結束了,
電影劇照(21張)
羅林斯應約去了巴黎,但沒有見到呂西卡。最後羅還是回到美國,辦農場。羅與呂的相識,是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忘了加足油,迫降時腿受了傷,而呂幫他包紮傷口。羅曾誤認為她是妓女,當他弄清楚呂不是妓女之後,打聽了她家地址,騎著黑馬去找呂。羅通過交談,了解了呂的哥哥嫂嫂被德軍炸死了,留下三個孩子,由呂照顧。羅施展了牛仔的本領,為她們四人表演騎術,贏得了她們好感。後來,羅曾駕機去看他們,還帶呂坐飛機上了天。當德軍正進八呂的家鄉時,羅未經長官批准,兩次駕機去呂的家鄉,第一次救回了三個孩子,第二次救回了呂,呂還受了傷,而羅又徹夜守候。影片至此,有個充滿人情味的喜劇場景:當上尉按軍法,要對羅林斯進行處置時,他宣讀了上校的處理意見,充分理解了羅勇敢救助呂西卡家的義行,非但沒懲罰,還獎給羅一枚獎章。上尉又提醒羅,此等違紀行為,不能再犯。當德國飛艇「齊柏林」號被羅林斯他們擊毀後,羅林斯向上尉請了假,騎了摩托去蘭斯醫院找呂。幾經周折,羅看到了呂和孩子們,他們正被呂的叔叔轉移到倫敦去。

影片把空戰和愛情穿插起來描寫,突出了美法空戰英雄的豪情與柔情(還包括友情、親情)這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隊長里德·卡薩迪,每次空戰中部盡全力保護這些美國飛行員,又能及時幫助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當他的飛機著火後,他駕機;中向了德國飛艇。他的壯烈獻身,給了羅林斯、尤金等尚存的四名美國飛行員以極大激勵。羅接替了隊長職務,在最後轟炸德軍倉庫的空戰中,羅像里德樣,降落之後,又駕機去攻擊德軍機場,最後擊毀了德軍的三屆王牌駕駛員,為戰友們復了仇。

好久沒有看到像《空戰英豪》這樣格調高昂、人物鮮活、場面精彩、故事動人的外國戰爭片了。贊賞之餘,我們似乎還可潛心思索,尋找一些有益於我們戰爭片創新的東西。我少年時代就景仰的志願軍空軍英雄張積慧,我大學時代就聞名全國的空軍英雄王海,他們和我軍空軍英豪們的大量戰績,不正是我們今後攝制自己的空戰片的極好素材嗎?在迎接我軍建軍80周年時,大家多厶希望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精彩的空戰片啊。

㈢ 歐洲電影史

歐洲是電影的發源地,在世界電影史上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一代代的歐洲電影工作者憑著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向世人奉獻了舉不勝數的傳世佳作。

回顧歐洲電影史,不難得出這些結論:1、首先將聲音、色彩運用於電影;2、率先使用了寬銀幕;3、每一次興起概念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超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所眾周知,1928年西班牙人路易斯布努艾爾的那部24分鍾的短片《一條安達魯狗》中刀片切割人眼球、口中長出頭發等的怪異鏡頭,開創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先河);4、新浪潮電影的根據地。

這些技術和風格上的電影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影的最初面貌,而使之成為一門藝術,時至今日,歐洲的電影人們仍在孜孜不倦地對第七藝術--電影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盡管目前碟市上很難見到那些歐洲電影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不過每當談起這些響當當的名字:英格瑪.伯格曼、阿倫.雷乃、費德里科.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弗郎索瓦.特呂弗、賴納.沃納.法斯賓德,許多影友便禁不住眉飛色舞。可惜的是俺在國內無法象常年在外的那些網友那麼方便地看到這些影片,只好談談這些大師和他們的片子聊以自慰了。

說到新浪潮,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法國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由克羅德夏布羅爾、弗郎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爾達和埃立克羅邁爾這幾位《電影手冊》雜志的編輯掀起的這場電影新浪潮,從1958年到1962雖說持續時間不算長,但對整個世界電影卻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期間的代表作品是:特呂弗的《胡作非為》(即《四百下》)、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等。隨即響應這股洶涌浪潮的歐洲導演多達100多號子,如「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侖雷乃(《廣島之戀》)阿涅斯瓦爾達以及德國電影奇才法斯賓德(《水手奎萊爾》),也有科班出身的路易馬勒(《再見孩子》、《愛情重傷》)等以及一些魚龍混雜之人。

作為一場運動,新浪潮只是曇花一現便很快消失了,不過它的影響卻改變了以後的兩代電影人,如今這股當年被視為無政府主義的風潮再次席捲了法國乃至歐洲電影圈,新生代的電影家們向七八十年代迴避現實與回歸「優質電影」的傾向提出的挑戰。

與呂克貝松(反映退縮到大海深處孤獨生活的《碧海情》)、讓雅克阿諾(幽閉禁錮人性的教堂生活的《玫瑰的名字》)、卡拉克斯(無人的石橋下那永遠不靠岸的漂泊愛情故事《新橋戀人》)等人的唯美主義和非人格化的意象色彩不同,以埃立克羅尚、科里科拉爾等人開創的電影新新浪潮,回歸過去雷諾阿時代的現實主義傳統,不僅時代鮮明,而且沒有花哨的攝影技巧,靠的是以人性在現實中的真實體現打動觀眾。

1989年的《冷酷祭典》如一股清風吹入影壇,這部榮獲威尼斯、凱撒最佳女主角、多倫多影評人大獎的影片,描述的是兩位個性很強的女性,由於都曾有過被迫殺人的經歷而結識到成為好朋友,然而現實中並非如她們所意願地發展,直至在作保姆的主人家裡迸發出所有激情。

另外一部代表作品就是92年的《瘋狂夜》,這部編導兼主演本人因愛滋病死去的反映當今愛滋病時代的真實見證的影片激情四溢,無論從電影史上還是社會學角度而言,均堪稱里程碑,因為它是第一次直面愛滋病患者的真實生活並以其獨特的魅力改變著社會對愛滋病及其患者的態度。95年的《仇恨》和《誘餌》(新鮮誘惑)都屬於這類取材於社會、更接近觀眾的影片,不過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對整體電影業發展和社會現狀是否有好處,排除藝術本身的因素不談,現在還很難作出結論。

現在翻回去來看看戈達爾的名作《精疲力盡》,影片描寫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強盜在一個american girl的幫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還是被她告發,死於警察的槍口之下。影片之所以轟動是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人生,表現了人的行為的隨意性、無目的性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而且它還表現出對傳統電影規范和陳舊的技術法則的蔑視與背離,採用靈活的敘事方式、畫面格式與跳接等大膽技巧」。

特呂弗的《胡作非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盡》,這小子是靠大量觀摩電影而「自學成才」的導演,與他經歷極為相似的導演就是美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據說昆汀在導演《黑色小說》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電影。1959年的這部影片描述13歲少年杜瓦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得不到溫暖的情況下,屢次出逃並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有傳聞說這部影片是特呂弗的自傳體,如同《黑色小說》是昆汀這個小混混的自我寫照、《陽光燦爛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兒時一般,它勝在以樸素的紀實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細膩的心理揭示及實景拍攝、攝影機連續運動、長鏡頭的恰當使用等藝術創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呂弗首次拍長片便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真的同昆汀與他的《黑色小說》如出一轍。

再來看看德國的新浪潮,歷史上德國影片一直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玩命獲獎,使德國電影得到了世界公認。德國電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當首推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奇才是「反戲劇劇院」流派的主要人物。1969年僅24歲的法斯賓德就以其處女作品《愛比死更冷》聞名於世,他不權是編劇、導演,而且還親自上陣作主角,從其短暫的14年電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來看,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暢導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直到今天以維姆文德斯為代表的德國電影人仍在發展壯大。

法斯賓德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1979年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絕筆之作《水手奎萊爾》,前者使德國電影打入了美國乃至世界市場,後者剛是一部情色經典,這所以說它是情色作品,是因為該片充滿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佔有欲極強的中年婦人的亂倫行為。這是一部表現主義作品,沒有完整的敘事結構,事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人物的行為既無動機,又無邏輯,整部影片象一篇用影像構成的寓言。「它是法斯賓德個人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構築極端世界的模式:一個無愛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爭斗、欺詐、謀殺和性。」為表現這一世界,法斯賓德在整部影片當中都使用同一種顏色--橙色,這是一種表現色情的色彩,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好象進入地獄,使人透不過氣來」。

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兩年在大陸碟市上已經屢見不鮮,從〈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從〈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啟示錄〉(1997)文德斯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德國電影代言人。同時他也是獲次數最多的德國導演,〈德州巴黎〉獲戛納金棕櫚大獎,86-87年間的半紀錄體影片〈柏林上空〉獲戛納影評人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此外,〈天使之翼〉還被無恥的好萊塢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

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俄羅斯面臨的困難

蘇維埃政權剛剛建立,政局不穩。國內經濟凋敝,工農業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低。其他反動勢力武裝反抗。國外資本主義封鎖。個人答案...

㈤ 一戰的故事

聖誕休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一,然而,在充滿著殺戮和恐怖的戰爭前線,卻出現過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敵對的英德軍隊自發地休戰,攜手在歡樂中度過了1914年的聖誕節,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讓自己活也讓別人活」
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意識到,他們可能要面對兩條戰線的戰爭。為了執行速戰速決的「施里芬計劃」,德國把進攻的主要方向選擇在西線。經過4個多月的激戰,德軍的進攻計劃失敗。到1914年12月,整個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從而使雙方開始了長達3年的艱苦對峙。

在對峙中,英德雙方挖掘了大量塹壕,構成了巨大的塹壕網路,以至於誰也無法向前推進。在1914年冬天來臨之際,雨雪淹沒了塹壕的掩蔽部,形成深深的淤泥。官兵們處在冰冷的泥水裡,難以行動。參加戰斗的英國陸軍中尉愛德華·赫爾斯描述說:「我們的雙腳時常會深陷泥中不能自拔,就像一個飛行的蒼蠅落到了捕蠅紙上。」
隆冬到來時,士兵身上的淤泥凍結,冰冷異常。在這樣的環境中,雙方官兵的戰斗意志受到很大影響,厭戰情緒不斷蔓延,彷彿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敵人的襲擊,而是來自惡劣的環境。

英德雙方都把大量精力用在處理塹壕里的淤泥上。而所謂的戰斗,則只是將頭壓得很低,避免對方狙擊手的射擊,然後尋找合適的機會向暴露的敵人射擊。

相似的環境使英德兩國官兵彼此產生了同情之心,「自己活也讓別人活」逐漸成了他們的共同信條。他們有意識地達成了一些默契。
■「友好往來」令軍方頭痛
皇家工兵部隊的報務員安德魯·托德,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也許你會感到吃驚,雙方的士兵在各自的塹壕里已經變得非常『要好』。在一個地方,塹壕的距離僅僅相隔60碼(約55米)。每天早晨早餐的時間,雙方士兵都要在空中豎起一塊木板。這塊木板一豎起,槍戰便停止了,他們各自開始打水和取給養。在整個早飯期間,只要這塊木板豎著,沉默便是至高無上的,但是,當木板倒下時,戰爭又重新開始。」

有時候,英德雙方的官兵還相互喊話。一些在戰爭前曾在不列顛工作過的德國士兵,時常會向英國人詢問他們熟悉的商店、街道的情況。他們甚至還把大聲爭論問題、唱歌作為一種娛樂和傳遞信息的方式。
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裡,雙方官兵會各自聚集在塹壕前沿,舉行即興音樂會,唱愛國或傷感的歌曲。在寧靜的晚上,歌聲會從一方的陣地上飄到對方的塹壕,引起對方士兵的一片掌聲,有時還被要求再來一次。英德官兵的這種「戰場友誼」愈演愈烈,甚至還有一個德軍士兵將巧克力蛋糕悄悄放入英軍的塹壕。

敵對雙方官兵的友好舉動,令高級指揮官們感到震驚和不安。英國第二軍團司令官詹姆斯·多倫將軍得到消息後當即命令:「軍團各級指揮官必須銘記,鼓勵部隊的進攻精神是絕對必要的。在防禦過程中,可以使用所允許的任何手段消滅敵人。」自此以後,英軍方面對與德軍的「友好往來」、非官方的停戰,以及香煙和其他物品的交換,甚至偶然的娛樂,都絕對加以禁止。
■英德官兵共度聖誕

1914年12月7日,英國大主教提出一個建議:為前線作戰官兵提供一個臨時間隙,以慶祝聖誕節。這個建議很快得到德國方面的積極響應,雙方官兵家屬和朋友也在為他們能過一個充滿愛意和歡樂的聖誕節而努力。家屬和朋友們准備了信件、聖誕卡和包裹,包裹裡面塞滿了溫暖的衣物、食物、香煙、葯品。為了增加前線聖誕節的氣氛,他們甚至還製作了小小的聖誕樹。

在歡慶聖誕節時,德軍比英軍表現出了更大的積極性,他們作了充分的准備。聖誕之夜,德軍官兵把他們用蠟燭精心裝飾的聖誕樹拿出來,放在塹壕的矮牆上。數百點燭光映紅了塹壕,照在官兵們興奮的臉上。英軍官兵也看到了這些光亮,但是他們搞不清德國人究竟在做什麼。英國的監視哨向他的上級報告了這一異常情況,得到的命令是:可能是騙局,不要開火,要密切監視他們。隨後,英軍官兵聽到了德國人慶祝聖誕節的聲音。參戰的陸軍中尉肯尼迪回憶說:「聖誕之夜,對面塹壕的歌聲和歡笑聲飄向我們,我猛然聽到一個德國人在大聲喊叫:『英國人聖誕節快樂!』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德國人正在盡情地歡度聖誕之夜,情緒立即受到感染。一個英軍士兵高喊:『你也是!』隨後,雙方一起唱起了聖誕頌歌。」

另一個英軍士兵回憶道:「當我們唱完歌時,他們所有的人都鼓起掌來。這的確是一件非同凡響的事:在戰爭中,兩個敵對國家的士兵,唱著同樣一首聖誕頌歌。」發生在聖誕之夜的動人故事,在聖誕日這天仍然繼續著。德軍士兵在塹壕中對著他的敵人高聲喊道:「托米,你過來看看我們!」名叫托米的英軍士兵則回答:「不,你到這里來吧!」
在很多地方,雙方主動派出代表在彼此陣地之間的「無人地帶」進行談判,達成這樣的協議:如果你們不開火,我們也不開火。人們紛紛爬出塹壕,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互相握手,彼此交談,祝賀聖誕快樂,好像是多年的老相識。他們說笑著,交換香煙和紀念品,觀看親人和朋友的照片。許多士兵見到了渴望見到的敵人。休戰期間,英德雙方還共同為陣亡者舉行了安葬儀式。他們把雙方陣亡者的遺體抬到「無人地帶」,整齊地擺放在一起,然後舉行一個簡短的儀式,寄託他們對死者的哀思。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休戰期間,英德雙方官兵在「無人地帶」進行了多場足球賽。其中一場球賽是由一個英軍士兵製作了一個簡易的足球,在人數和時間均無限制的情況下開始了比賽。雙方隊員興致盎然地奔跑在寬闊的「賽場」上,直到這個球被鐵絲網扎破而泄氣為止。此次比賽英軍以3比2獲勝。
由於聖誕節休戰是非官方的、無組織的,因而不同地方的休戰時間也不相同。短的不到一天,長的一直延續到1915年元旦。然而,戰爭畢竟是戰爭,它並不因為前線官兵的友好而結束。1917年,英德雙方的對峙局面開始動搖,1918年,對峙局面被徹底打破,德國戰敗。

㈥ 法國電影衰落的原因

什麼時候衰落了?只是懶得和商業片爭市場(法國人大多隻拍藝術片,所以沒得爭),現代人口味太大眾,欣賞不了,所以知名度方面法國片比不上美國片,但在電影發展史上法國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就像沒有法國就沒有電影一樣

㈦ 找電影一戰時,有個女的去找自己參戰的丈夫,大家都說他死了,但最後還是找到了。但是丈夫失意了

【原 片 名】Un long dimanche de fian?ailles
【英 文 名】A Very Long Engagement
【中 文 名】漫長的婚約/美麗緣未了/愛在戰火紛飛時
【出品公司】華納獨立電影公司 Warner Independent Pictures
【出品年代】2004
【首映日期】2004年10月27日(比利時)
【MPAA級別】R 級(暴力/性)
【官方網站】http://wip.warnerbros.com/avle/
【IMDB鏈接】http://us.imdb.com/title/tt0344510/
【IMDB評分】7.8/10 (4,827 votes)
【國 家】美國/法國
【類 別】劇情/愛情/神秘/戰爭
【導 演】讓-皮埃爾·熱內 Jean-Pierre Jeunet
【主 演】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 Elodie Gordes
切基·卡尤 Tchéky Karyo .... Captain Favourier
Louis-Marie Aubert .... Gravedigger
Till Bahlmann .... The German Prisoner
Jean-Gilles Barbier .... The Sergeant
Philippe Beautier .... Joker on the Train
Jean-Pierre Becker .... Lieutenant Esperanza
Dominique Bettenfeld .... Ange Bassignano
Bouli Lanners .... Chardolot
Stéphane Butet .... Philippot
Jean-Philippe Bèche .... Georges Cornu
Urn Cancelier .... Priest
Alexandre Caumartin .... Stretcher Bearer
Michel Chalmeau .... The Priest of Milly
Gaspard Claus .... Pierced german soldier

【文件格式】XviD + AC3
【文件大小】2CD 50x15MB + 50x15MB
【視頻尺寸】640x272
【影片長度】127 Mins
【對白語言】法語
【字幕語言】已更新為中文字幕

【內容簡介】
法國女孩瑪蒂爾德在童年三歲時從梯子上摔落,從此落下殘疾,成了跛子。她與兒時同伴馬納什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光陰荏苒,長大成人的兩人更是情深意篤。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蔓延,馬納什應征入伍,參軍之前,馬納什和瑪蒂爾德已頂下了婚約。

在炮火紛飛的法國索姆前線,馬納什和其他四名懼怕戰爭的青年集體開槍打傷自己的雙手,希望以此逃脫血腥的惡夢。他們的行徑後來被人發現,並受到了軍事法庭的審判。這五名逃避戰爭的傷兵被發配到德法兩軍之間的蠻荒之地接受懲罰,交戰雙方的密集火力幾乎不會給他們任何生存的機會。

瑪蒂爾德收到一封來自部隊的信,信中向她告知馬納什的遭遇,並將馬納什寫入了死亡名單。在家鄉遙遙等待未婚夫回家結婚的瑪蒂爾德不願承認悲慘的命運,她的直覺告訴自己,倘若馬納什真的離她而去,她一定會感應得到。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而瑪蒂爾德卻要開始一段艱辛的心路旅程。

在接下來的兩年裡,瑪蒂爾德每天都要反復閱讀馬納什生前從戰場上給她寄來的70多封信,期待馬納什某天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而她每接近事實一步,她的心就越發支離破碎,她開始想像馬納什是如何艱難的度過最後的時刻,那些情景如同尖刀劃過心房。然而,瑪蒂爾德仍然堅韌不舍。

堅定的信念、迫切的希望和倔強的調查使瑪蒂爾德逐漸看清事實的真相,她將有幫助的信息串連在一起,開始發現這五名不幸的士兵和殘酷懲罰的背後鮮為人知的一幕。瑪蒂爾德深感戰爭的恐怖,腥風血雨讓參與其中的人們留下終生不滅的烙印……

熱點

提起讓-皮埃爾·熱內和奧黛麗·托圖,你一定會想起2001年反響不俗的《天使艾米麗》,這部在當時口碑堅挺的法國片著實引起了一陣不小的法國電影熱。今年原班人馬打造的《漫長的婚約》更是未及公映就已好評如潮。片中角色眾多,足足超過200個,更有久未謀面的朱迪·福斯特加盟,雖然戲份不多,但仍是該片炒作的熱點之一。

《漫長的婚約》被譽為「三年來最佳法國電影」,雖然錯失9月30日前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選送時間,但仍有可能被美國華納推薦競爭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影片耗資約5000萬美元,場面壯觀,氣勢恢弘。導演熱內一反其熱衷的超現實主義浪漫風格,轉而刻畫戰爭的殘酷和沉重、憂郁的人性,同時在視覺上保持了令人瞠目的原創性和震撼力。

鬼才導演和天使演員

讓-皮埃爾·熱內最開始從事電視廣告和視頻片段的製作。1991年,熱內和搭檔馬克·卡洛完成了第一部長片《黑店狂想曲》,這部開山之作獲得了愷撒獎的四個獎項,其中包括最佳新銳導演獎和最佳場景獎。《黑店狂想曲》的成功甚至讓熱內和卡洛本人都很驚訝。歡欣鼓舞的兩人隨後又完成了一部影片,夢想了10年之久《童夢失魂夜》。1997年,熱內到美國拍攝了異形系列電影的第4部《異形:浴火重生》。2000年,他回到法國拍攝了具有超現實主義浪漫風格的電影《天使艾米麗》,該片獲得了法國電影史上空前的成功,成為當時法國票房最高的電影,並以3300萬美元的票房成為歷史上在美國票房最高的法國電影。

2001年在為《天使艾米麗》選角時,熱內看到奧黛麗·托圖的第一反應不是艾米麗,而是瑪蒂爾德。後來《天使艾米麗》獲奧斯卡獎提名,在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時,熱內問托圖:「你還想和我拍一部影片嗎?」盡管托圖當時並沒看過小說《漫長的婚約》,但她仍然肯定的說:「沒問題!只要還是《天使艾米麗》的這個劇組。」事實上,《漫長的婚約》的主創人員,從編劇、攝影、音響、化妝等等,到大大小小的配角,都是《天使艾米麗》的原班人馬。

托圖本人也非常喜歡瑪蒂爾德這個角色:「瑪蒂爾德的樂觀和堅毅令我吃驚。我覺得自己一直是個喜歡嘻嘻哈哈、比較容易沮喪的人,而拍攝這部影片時,我覺得自己變得嚴肅和堅強了許多。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角色對我本人的行為方式產生切切實實的影響。」

感觀

《漫長的婚約》改編自塞巴斯帝安·扎普瑞佐的同名暢銷小說。理論上說,只有笨人才會比較兩種完全不同體制的東西,而事實上,全世界人民都喜歡拿改編作品同原著比較這一舊習。比較的結果大多是一個:片不如書。所以如果你聰明,還是先看電影後看書來得痛快些。就像我看到的一位網友的話:「Film is ok,Book is great。」

片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戰的戰地場景,鏡頭將戰爭的痛楚血淋淋的呈現在觀眾眼前,熱內用極盡真實的細節表現戰斗的殘酷和瘋狂,場面效果甚至超過了《拯救大兵瑞恩》,其逼真的視覺效果給人仿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戰場是活人的地獄,對熱內而言,更是人性的沒落。

該片中的浪漫描寫一改熱內慣用的手法,奧黛麗·托圖成為這部冰冷的影片中唯一的溫情元素,甚至她的短發造型都經深思熟慮。一個瘸腿女人,執著的尋找被戰爭破碎的愛情夢想,明眸善睞的奧黛麗·托圖成功的塑造出一位聰慧、深情而厭倦戰爭的女性形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強烈的視覺對比,安逸的田園生活與血腥的戰場,1920年如詩如畫的巴黎和吞噬生命的索姆前線,以及影片前半部分與後半部分截然相反的畫面主題,都更加章顯出戰爭的殘酷。

下載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40605/

㈧ 一戰西線

《西線無戰事》是根據埃里奇·馬利亞·雷馬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從一個德國士兵的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線無戰事》是一部具有濃重反戰色彩的影片,也是好萊塢早期攝制的最佳戰爭片之一。但是在德國,該片卻被禁映長達20年之久。該片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曾親身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導演手法細膩、流暢。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他運用了許多當時較為先進的拍攝技術,如使用升降機拍攝較大的戰斗場面,把對話、音響和配樂等混合錄在音帶上,這在三十年代初期,電影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敢於這樣創新,是難能可貴的。

《西線無戰事》的藝術成就,曾受到各國電影藝術家、評論界的高度贊譽。著名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曾稱贊這部影片是「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而影片結尾,保爾捕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
1.西線無戰事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早期有聲片中的扛鼎之作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毫不留情地揭開了蒙在戰爭頭上的"神聖"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1930年出品導 演:路易斯·邁爾斯通主 演:盧·艾爾斯約翰·雷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在一九六二年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十四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給人類帶來永久傷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德國小記者雷馬克打算開始寫一部他自大戰結束以來就一直在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他完全利用業余時間寫作,結果僅用了6個星期,小說就完成了,可手稿卻在抽屜里擱置了半年多,因為許多出版社都不願出版這部作品。後來,總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小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第一年竟銷售了120萬冊,後來又被譯成多種文本,總發行量在500萬冊以上。雷馬克也因此由一個無名的小記者,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作家。

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看中了小說的主題,將《西線無戰事》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也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有強烈的思想性的作品。邁爾斯通以沉重的筆觸和簡明精煉的手法寫活了帝國主義戰爭的荒謬無情,透過一名德國士兵從迷戀戰爭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轉變,渲染了戰爭的恐怖及其對人性的摧殘,表達了對人類自相殘殺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災難的當權者的厭惡,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在《西線無戰事》中,導演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沖鋒、肉搏,以及殘酷恐怖、野蠻兇殺的場面拍得十分逼真,有聲有色,驚心動魄,具有印象派風格。同時,這部影片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又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
--前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 謝爾蓋·愛森斯坦

《西線無戰事》是最早採用混合錄音的有聲片,導演邁爾斯通很善於運用聲音,他將對話、配樂及音響效果巧妙地剪輯於單聲帶上,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有些鏡頭,如保爾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也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備了無聲片的動感,又擁有了有聲片豐富的表現力。我們甚至認為,永久消滅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西線無戰事》在各國每年公映一遍。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肖恩·索普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片並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這些年。然而誕生於一戰結束後不久的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西線無戰事》可以說是一個例外,直到今天,這部影片看起來仍然非常尖銳。這部建立在同名小說基礎之上的影片通過一群德國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寫照。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有時候沉默是表現戰爭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評人 阿 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保爾和同學們一入伍就投入了緊張的軍事訓練。他們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濕又黑的田野中來回跑,幾經折騰,累得精疲力盡,而教官史托斯還要把他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成為"真正的德國士兵"。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現在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不久,經過訓練後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派往西線參戰。這些青年從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一上戰場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轟擊,在隆隆的炮聲下,他們都嚇破了膽,有的哭了,有的尿濕了褲子。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於是保爾和同學們開始沖上戰場,殺死別人的愛子,奪走別人的生命。彈雨之中,他們抱著"我不殺人,人也殺我"的觀念大叫"沖呀、殺呀",失敗了,退下來,然後再反攻。在高度的緊張與恐懼中,貝姆真的發瘋了。一次戰斗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穆勒被化學毒氣毒死。不僅如此,士兵們還要忍受陣地上的飢餓、潮濕、疾病和糟糕的天氣。保爾沉痛地哀思著:"為什麼要打仗呢?"

保爾在一次戰斗中也負傷了,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病重的母親見到平安歸來的兒子格外高興。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憂愁,不知兒子下次還能否歸來。保爾也為以後能否見到母親而擔憂。
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保爾厭惡戰爭,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感到悲憤,可那些學生卻還在以此為樂呢!
保爾重返前線後,發現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們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戰友卻所剩無幾了。原來,在他休假期間,班上的戰友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老班長卡欽斯基一個人。而此時,卡欽斯基因部隊供應困難,外出給"娃娃兵"找吃的東西去了。保爾跑出連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長,久別重逢,兩人分外高興。恰在這時,一架轟炸機飛來,投下炸彈,彈片飛向老班長,把他炸傷了。保爾拼盡全力把卡欽斯基背到醫療站,但他已經死了。

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流彈擊中,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戰爭·生命·悲劇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便有了戰爭。所有的戰爭,無論是敗是勝,飽受苦難的都是無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戰爭狂人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是無以復加的。
戰爭曾使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著十字架的青冢!無數寶貴的生命遭到了無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隨後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捲入了戰爭。一戰主要分為3條戰線: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是最重要的戰場,戰斗也最為慘烈。所以電影界,尤其是西方電影界拍攝的一戰電影,大都是以西線戰場為藍本的。
可以說,一戰是從興高采烈的群眾歡送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等歌曲開始的。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著"聖誕節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暫而光榮的戰爭。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

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在整個歐洲熄滅。"民族、宗教、姻緣、仇恨、尊嚴、權力、金錢……所有這一切都似導火線,一旦被點燃就會引發戰爭,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風。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帶給人類的血淚災難是不能夠忘記的,那是屬於人類的靈與肉的創傷。人們痛恨戰爭,但卻喜歡談論和觀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因為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是長久的、深刻的,在我們心中形成終生不散的塊壘。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講述的正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戰爭中後,他們才體會到戰爭的可怕:那裡炮聲轟鳴,大地震憾,血肉橫飛,屍骨遍野。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成了一戰中整個西線殘酷戰爭的小小縮影,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影片帶給人類的警醒作用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僅僅過了10年,人類便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㈨ 既然在一戰中 法國想要最大限度肢解德國 道威斯 計劃英美貸款 楊格計劃 減輕了德國負擔 使德國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協約國的勝利和同盟國的失敗告終。作為帝國主義分贓會議的巴黎和會確定出重新劃分世界利益的凡爾賽體系。然而這個體系並不牢固,充滿著種種矛盾和不平衡因素,德國的賠款問題就是一個非常集中和突出的體現。

這一問題在戰後初期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反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糾紛和沖突,並一度使凡爾賽體系面臨瓦解的危險。最後,美國的「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未能施行)的實施才使得這一歐洲政治生活中最棘手的問題得到相對成功的解決。

德國賠款問題屬歐洲事務,美國與歐洲遠隔重洋,況且也不在賠款對象之列,又為何介入到這一問題中來呢?它的目的何在?

首先,一戰期間直到戰後初年,美國給協約國集團的17盟友們提供了一大筆貸款和預付款,還供應了穀物、棉花等各種物資,歐洲由此欠下美國戰債。英、法、意、比等戰勝國力圖將這筆戰債與德國賠款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即讓德交出賠款前提下再償還戰債。美雖然始終拒絕戰債與賠款掛鉤,但心裡也明白:如果德國賠款問題得不到真正解決,戰債也無法順利償還。事關自身利益,它不得不介入進來。

其次,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展以來,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一國經濟的繁榮與否同其他國家的經濟狀況緊密相關。而一個衰敗凋敝的歐洲市場和一群購買力低下的歐洲人民是難以給美國帶來商機和活力的。唯有幫助歐洲重新振興才能同時獲得自身的繁榮,德國的賠款問題正是這其中最關鍵的環節,不打通這一環節,歐洲的經濟恢復將十分困難。

還有,1917在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給資本主義世界巨大沖擊,各國紛紛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加以竭制。美國也同樣擔心賠款問題解決不好則有可能使德國倒入蘇俄的懷抱從而使整個歐洲面臨「布爾什維主義」擴散的危險。為了維護現有的資本主義體系和秩序,更為了保持住歐洲的穩定及穩定前提下的經濟恢復,美國也急於介入進這一問題。

美國正是基於上述種種考慮,給在賠款問題上爭吵不休、無所作為的歐洲拋出了「道威斯計劃」。「道威斯計劃」同歐洲的對德處理方式迥然不同,它把原來作為戰爭罪責的賠款變成了一紙商業合同,把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關系調整為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當時美國國務卿休斯對此有一段形象的陳述:「一個令人滿意的賠償計劃的首要條件是賠償擺脫政治的羈絆,當通過強制手段解決賠償問題產生糾紛時,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把它看作經濟問題來處理。」

1924年,協約國批准了「道威斯計劃」,計劃遂開始實施,圍繞賠款問題發生的各種沖突和危機暫得化解。

在這里應當明確的一點是,美國對這一問題的插手並非政治染指,而是經濟介入,更確切地說就是採用了一種由政府制定政策、由非官方的私人代表執行的官商合作的經濟外交方式。從形式上看,「道威斯計劃」只是一份報告和計劃書,其內容是對德國金融和經濟的考察結果及據此提出的解決方案,至於它的批准與否和具體執行,美國不承擔任何責任。從美國的政治背景來看,當時美國受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思潮影響,在原則上是不幹涉歐洲事務的。「孤立主義」就是不加入任何形式的聯盟、不捲入任何國際糾紛,但這並不意味美國沒有政治野心,它只是不想承擔義務而已。從這個角度看,「道威斯計劃」是符合美國一貫遵循的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利益的外交原則的。

「道威斯計劃」期滿後,依據同樣的思路,美國又拋出「楊格計劃」,但「楊格計劃」尚未實施,世界經濟危機便爆發了,各國均面臨著困境,賠款與戰債只得延緩,而後各國又未能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一致協議,戰債問題不了了之,而德國的賠款也從此一筆勾銷。就這樣,貫穿於整個20年代的德國賠款問題就此結束。

圍繞這一問題,列強之間曾展開了長期的爭吵、指責、推諉、沖突和協商。作為「道威斯計劃」始作俑者的美國,不僅把該計劃視為解決歐洲問題的一劑「良方」,而且視其為自己經濟外交的勝利。美國的這套解決方案的效果如何呢?

對歐洲來說,「道威斯計劃」的實施客觀上有利於歐洲經濟的恢復。在經濟學上,資金的流動性對於經濟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美元轉了一圈棗它以貸款形式流入德國,然後以賠款形式從德國到了債權國手裡,最後又以還債形式流回美國。就在這樣的周轉中,各國經濟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得以重新恢復經濟生產。同時,由於戰後美國的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向德國和歐洲,美元逐漸成為世界性貨幣,更是成為德國貨幣穩定和預算平衡以及支付賠款的主要支撐物。美國與歐洲之間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了,如果美元出現信用問題,則歐洲各國都將受牽連。這也是此後以紐約股票市場大崩盤為標志的世界經濟危機迅速波及歐洲、同時使德國馬上出現嚴重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

對德國來說,它是「道威斯計劃」最大的受益者。1924~1930年,德國通過「道威斯計劃」從美英獲得貸款200多億金馬克(其中美國佔70%),但它所支付的賠款僅為110億金馬克。來自戰勝國的資本為瀕臨絕境的德國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使其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這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入西方大國的行列和進一步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打下了基礎。1929年,德國重新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改變了歐洲的力量對比。賠款本來是協約國對德國的懲罰方式、本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一次勒索,結果反倒無形中使德國重新崛起,這無疑是個莫大的諷刺。

㈩ 電影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世界電影發展史:按時期,比如形成期、發展期
http://wenku..com/view/e136e8fafab069dc5022015d.html
~~~~~~~~~~~~~~~~~~~~~~~~~~~~~~~~~~
摘要:

電影是有豐厚的歷史的,一個多世紀的歷程,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各國流派紛呈,電影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技術都在不斷新陳代謝。任何時代的哲學思想都影響到電影的創作,以反映時代的印記。電影從誕生開始,走過了發明期,形成期,成熟期,發展期,突破期。電影的誕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

關鍵詞:電影 發展史 世界電影 電影藝術 電影文化 誕生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一戰法國電影的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少兒英文原版電影排名 瀏覽:763
動畫電影大全觀看 瀏覽:145
講女兒去泰國玩被綁架的電影 瀏覽:312
二戰碟片大全電影 瀏覽:774
阿凡達英語版電影 瀏覽:431
電影里有深度的英文短句 瀏覽:824
朋友2電影結局什麼意思 瀏覽:119
水車大電影 瀏覽:539
凱莉布魯克在線電影大全 瀏覽:727
電影下線英文怎麼表達 瀏覽:862
小孩電影吻戲圖片 瀏覽:282
所有可以安裝電視的電影播放器名字6 瀏覽:948
全英語的電影名字大全 瀏覽:267
有什麼龍電影下載網站 瀏覽:977
擎天柱g1電影圖片 瀏覽:922
父親變喪屍是什麼電影 瀏覽:295
一部講大學愛情的電影 瀏覽:295
法國電影狗與小孩的故事 瀏覽:869
無錫薈聚電影院 瀏覽:100
一部興奮的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