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影評。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主題是多樣的,可以概括為個人與外界的格格不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對生命的尊重,以及救贖。
「個人」指的是該片中的兩位主人公,他們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冷漠的、被扭曲了的空間。城市中的景象則有點像是置身籠中,不規則的、歪曲的、變形的城市構圖隨處可見,整體色調偏於暗色。城市、高樓,這些都是人類發展的結果,但伴隨它們而來的,除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有不斷滋生、蔓延著的罪惡。
最具反諷意味的是,傳統意義上代表了正義與秩序的警察局,在這里成了邪惡與暴力的源頭。警察局同樣也是高樓中的一座,是整個社會的權威,卻成了邪惡世界的主陣地之一。該片表達出了導演對世界、對社會的控訴和不信任。那看似無關緊要的敘述其實是在探討著人類自身所共存的終極話題。該片賦予了兩位主人公熱烈而溫和的情感基調,對「愛情」的表現是朦朧、曖昧的。除了愛情外,該片採用的各種類型元素之間的分量相對均衡、融會貫通,形成整部影片應有的風格。(《電影精品解讀》評)
該片使觀眾看到的是人性泯滅到復甦的全過程,片中的音樂製作精良,優美的旋律烘托出了故事的真諦,起到了煽人淚下的效果。(新浪評)
該片中充滿著藝術的氣息,甚至殺人的現場也像藝術品一樣的獨特和唯美。導演在片中更多的表達了對現實中生活中一些丑惡事物的批判。除此之外,還講敘了陌生人之間的友情與為愛獻身的精神。(《青年報》評)
(1)惡魔法國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由呂克·貝松編劇並執導,讓·雷諾、加里·奧德曼、娜塔麗·波特曼主演的動作片,該片於1994年9月1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名職業殺手萊昂無意間搭救了一個全家被殺害的小女孩瑪蒂爾達,他和小女孩互生情愫,最後他為了救瑪蒂爾達而身亡的故事。
影片簡介:紐約貧民區住著一個義大利人,名叫里昂(讓·雷諾 飾),他是一名職業殺手。一天,鄰居家小姑娘馬蒂爾德(娜塔莉·波特曼 飾)敲開了他的房門,要求在他這里暫避殺身之禍。原來,鄰居家的主人是警察的眼線,因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惡警剿滅全家的懲罰。馬蒂爾德得到里昂的留救,開始幫里昂管理家務並教其識字,里昂則教女孩用槍,兩人相處融洽。女孩跟蹤惡警,貿然去報仇,不小心被抓。里昂及時趕到,將女孩救回。他們再次搬家,但女孩還是落入惡警之手。里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並讓她通過通風管道逃生,並囑咐她去把他積攢的錢取出來。里昂則化裝成警察試圖混出包圍圈,但被狡猾的惡警識破,不得已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資料來源:網頁鏈接
❷ 穿Prada的惡魔觀後感
一直不太喜歡看國外的電影,也就有時看一點罷了,《穿Prada的惡魔》觀後感。之前就聽朋友們說這部電影挺不錯的,原諒我還是如此的OUT,現在才來看這部影片。
影片講述了一個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女孩子安迪,很想當一名記者。但之後尋找工作沒結果的情況下進入了一家頂級時裝雜志Runway給總編當助理。然而,她慢慢的發現這份工作完全是噩夢,因為女總編米蘭達待人尖酸刻薄,雜志社的緊張氣氛蔓延開來。還記得影片中開場的時候女總編對艾米麗在短短幾分鍾之內說出了多項工作和私人安排。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女魔頭都將交給助理助手去處理,把女主角安迪折騰的夠嗆。最後,女魔頭發現安迪的能力高於艾米麗時,決定讓安迪代替艾米麗去巴黎。艾米麗一直期望去巴黎,但女魔頭卻讓安迪告訴艾米麗這個令人糟糕的消息。安迪按照女魔頭的意願做,但傷了艾米麗,而安迪確實沒辦法。安迪一開始並不喜歡去改變自己,後來她卻主動穿上很時尚的服裝,完美的完成著女魔頭吩咐的工作。最終,安迪覺得自己雖然得到了工作卻放棄甚至失去了親情和友情等情誼,她覺得自己為了工作對別人如此狠心的打壓,她堅持離開了這個雜志社,找回了心中那份屬於自己的幸福情意。
也許在看這部影片之前,我會選擇平凡的生活。但是現在這部影片對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我不會通過出賣自己的靈魂和不斷的背叛來獲取成功和優越的生活。惡魔不是誰都能做,更不是誰都能做的出來的!這部影片最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有以下幾點:
1、影片中的女魔頭米蘭達時髦耀眼,有很高的品位,一把年紀了依然美麗非凡!在整個時尚界呼風喚雨;同時她冷漠傲慢,堅硬刻薄,殘酷自私,輕視挖苦助理,沒有同情心,觀後感《《穿Prada的惡魔》觀後感》。看來,她真的是一個惡魔,一個魔鬼。但是她的美麗與優雅,她的頑強與智慧,她那堅定的語氣與自信,她對事業的執著卻是非常值得學習和欣賞的。還有作為惡魔的她聰明勤奮、能吃苦,狠心。所有的絆腳石她都通通踢開,不管是否無辜,她沒有半點慈悲。說實在的,最重要的是她有那份實力!這年頭做什麼也需要本錢需要資本,惡魔也不例外。惡魔雖為惡魔,但如上所說,很多地方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這個看起來那麼華麗耀眼的世界就是如此: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不斷向前走。我們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說你死我活可能有些極端,但在那個冷酷和有著激烈競爭的世界裡也就顯得不極端了。做什麼都不容易,需要去付出,需要去堅持。也許,那就是生活的本質與真相,你懦弱脆弱沒有人會替你去堅強。現實的'生活血淋淋的展現在安迪和我們面前。但是,為什麼這個女魔頭在我看來真的是理性的透徹,不帶一點點感性不帶一點點情感?因為,她是惡魔,她不是天使,她的基準就是你死我活,不惜耍手段,顯示出她的強悍與冷酷。
3、影片中我最喜歡女主角安迪,在我看來她就是現代版的灰姑娘,生活的現實赤裸裸的展現在她面前。經歷一番打磨和經歷,她最終選擇了回歸平靜樸素,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追求自己內心那份幸福感覺,並且最後安迪得到了大家的原諒。安迪是一個天使嗎?我覺得是。她的美麗毋庸置疑是符合天使的標準的。她的善良大度,她的頑強勇敢,她的樸素坦盪,這些都比她耀眼的美麗更加有力的吸引著我。但是,這樣的天使,也有退後和軟弱的時候,有時也會被物質和虛榮吸引,當然更有內心的掙扎與糾結。我覺得她的平和親切,有時感覺是不可以超越的,但有時感覺是可以追得上的。
其實,我們應該積極的面對生活。這部影片坦然的面對和闡釋了人性的缺陷。赤裸裸的、直白的告訴了我們生活的殘酷無情,有樸素的、粗魯的、平和的、野蠻的、積極的、勇敢的等等的人生觀。不過最終,內心深處面對自己,坦然的說:我多麼嚮往美好和溫暖,幸福和情誼。呵呵,聽很多人說:好萊塢是名利場,為了追求票房和金錢,不惜一切,扼殺了人性的光輝。但是,為什麼這么多人都喜歡去看呢?為什麼那裡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基地呢?其實,她就是一個高處的最高之處。遠遠地,我們看著她泛著光的耀眼外殼,還有一絲絲冷漠自私的光芒。
這部影片,這些劇情,是告訴我們若想成功,若想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就"玩命"吧!對於事業,要抱著崇高的敬意,抱著內心的熱愛和那份堅定不移的執著。嚴格對待自己,甚至對待別人。
也許安迪是不甘心,自己付出了為何沒有得到呢?看到那些利益和所謂的虛榮,她很為難,她掙扎著糾結著是否放手?最後,安迪平靜了,放手了,回歸了心底的幸福。
我們沒有惡魔米蘭達的心狠手辣,沒有安迪的釋然平靜。這是電影,演繹的米蘭達和安迪,她們分別是惡魔和天使。
❸ 達芬奇的惡魔影評3篇
達芬奇的惡魔影評1
整部《達·芬奇的惡魔》都是「唯物主義」的懸疑揭秘路數,甭管一開始忽悠得多麼光怪陸離,最後還是會被達·芬奇拆穿畫皮,總有「科學」的解釋。應當說,《達·芬奇的惡魔》算是全景式的歷史題材劇,「國際政治」層面有佛羅倫薩共和國和梵蒂岡教皇國的水火不容,在佛羅倫薩共和國內部也有帕奇家族和美第奇家族的一山二虎,而在達·芬奇這條線索上,他除了被攪合進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外,也一直在苦苦追尋自己的身世之謎——達·芬奇的父親是佛羅倫薩共和國深孚眾望的公證人,但他母親的身影卻迷霧重重,劇集中把他描繪為一個私生子,一直在找尋母親的真相——此時,關於異教「密特拉之子」的內容也成為貫穿全季的懸疑線索:密特拉信仰是源自遠古的雅利安宗教,在羅馬帝國時期曾經風行一時,在羅馬士兵中非常流行,甚至成為____的重要對手。不過密特拉教此後迅速衰落,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基本沒什麼影響,但這也讓其顯得神秘兮兮,既然沒什麼歷史負擔,高耶拿過來用也得心應手,大膽虛構一些什麼《葉之書》之類的東西成為密特拉教的暗藏經典(我懷疑這是山寨了「貝葉經」的創意)……而洛倫佐·美第奇的祖父科西莫·美第奇在劇中也被描述成了「密特拉之子」的重要成員,值得一提的是,科西莫·美第奇確有其人,他號稱「全歐洲最富有的人」,曾被佛羅倫薩共和國授予「國父」的稱號。在劇中,達·芬奇從一幅科西莫的畫像中發現了密特拉教的蛛絲馬跡——達·芬奇比福爾摩斯還神,他能輕易的揭開暗室、密道的隱藏線索,甚至直接潛到教皇的浴室里,跟教皇一起來到梵蒂岡的地下秘密倉庫里,看到「龍」( 傳說 中的惡龍,並非恐龍)的骸骨,以及「命運之矛」(傳說中刺死耶穌的那支長矛)等神器。
劇中總是出現一個「密特拉之子」土耳其人,他能用一些簡單的招式輕而易舉的催眠達·芬奇,然後達·芬奇就會時空穿梭般的帶著我們來到一些神奇的地方開展神奇的旅程。從劇集中一直念叨的「密特拉口訣」來看,確實有點時空穿梭的意思——達·芬奇在夢中總是夢到童年的自己看到一個人被吊在洞中,在「密特拉之子」的催眠下,終於醒悟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這是不是有點時空悖論《十二隻猴子》的意思?
在第一季的末尾,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趁復活節彌撒之際,唆使帕奇家族刺殺了洛倫佐的弟弟朱利亞諾,不過洛倫佐得以倖免,這的確見諸史籍,但史料中並未記載達·芬奇與此事有關——在劇集中,達·芬奇在千鈞一發之際趕到教堂,救出了洛倫佐。
文藝復興時期和達·芬奇的真面目究竟如何?高耶和電視觀眾並不關心,但對美國觀眾來說,物質生產發達、商業強盛、物慾橫流、人性開放同時又維持著某種古典/近代「(偽)民主」政體的佛羅倫薩共和國,當然會讓他們有親近感;同時,達·芬奇又被打造成了一個維護國家獨立、捍衛自由的科技Geek,這與當下的價值觀其實也不謀而合——「民主」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對抗腐朽、專制的梵蒂岡,無疑也是(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開拓、進取精神的直接宣揚。
當然,提到達·芬奇,就免不了聯想起那幅舉世聞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幾百年過去了,關於這幅畫作的真相,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史學界公認達·芬奇還畫過一幅年輕版的「蒙娜麗莎」),但是這位模特究竟是誰,爭論至今,莫衷一是。從第一季的劇情來看,最拉風的女性形象就是那個盪婦女諜盧奎西婭,從劇集中所表現的情節來看,達·芬奇畫了好幾幅盧奎西婭的 素描 ,造型上有點像蒙娜麗莎,不過達·芬奇沒露臉的媽媽也很有可能——第一季結束了,蒙娜麗莎還是沒有笑,看來,這個大包袱要留待後續的劇集了。
達芬奇的惡魔影評2
繼《波吉亞家族》,致敬文藝復興又一作。二者虛擬場景真實感都極強、配樂贊。
開頭就設定為兩人抽煙草。了解中西交流史的會知道,煙草原產自美洲。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帶回西班牙物品就有煙草,還邀請女王和眾大臣品嘗。所以,按豆瓣介紹說達芬奇25歲(依我說,這個年齡設定該延後,至少35歲左右:技藝、心智、性格才成熟。),又據真實生卒時間(1452—1519),此時為1480年左右,煙草還好好長在美洲大陸呢。
「為什麼要把 故事 定在25歲?製作人的解釋是:在達芬奇27-32歲這五年時間里,關於他生平 事跡 的歷史記錄幾乎沒有。而剛好,編劇們可以利用這段「消失」的記錄來開創一個新的故事,並且加以創新。該劇被定位為「歷史幻想劇」,意即它既有歷史的成分,也有大量幻想的成分。」
不過,據劇集,達芬奇提及埃及人吸食罌粟。這點倒成立。
像這種歷史題材,某一重大事件最好能點明一下時間、地點。就像《都鐸王朝》首集,同樣是刺殺事件,人家就點明發生地及人物。相比較,《達芬奇》中,米蘭公爵被刺作為洛倫佐口中「權力天平被打亂,引發混亂,戰爭」的大事件,沒有字幕說明。以至於觀眾看到米蘭公爵搞基,就猜測此人是誰?扮演者眼熟,《唐頓》中的伯爵老爺。出場即死,可夠快的。以此搞基為線索,後面教皇也搞。教皇是哪位?從浴池出來時,JJ露的很徹底嘛。不過,浴池太闊綽了吧,浴池上面房頂好高喲。
密特拉斯會,比____還早。土耳其人的話背後,達芬奇與此有莫大關系。不禁聯想到《達芬奇密碼》,那裡說達芬奇是聖杯守護者的峋山隱修會的一員。
片尾,間諜露出真容前,隱約猜會是洛倫佐情婦。後面揭曉真是如此。美女間諜,聯想到《三個火槍手》中的米萊迪。二人相似處,都和男主角交情匪淺。
歷史是謊言,遏制真相的人,把它磨光當作利劍。你註定要了解的知識,將顛覆已有一切秩序。
達芬奇的惡魔影評3
笑,作為一個AC玩家,我怎麼可能不拿全劇組都在玩阿薩辛說事?所有人都發現這位藝術家與我們愛戴的Ezio前輩早已合體,不但兢兢業業地設計戰爭機器,爬牆泡妞打架丟炸彈也是樣樣精通,一邊和美第奇糾纏不清,一邊尋找著伊甸碎片,如果給他更多的時間,他大概要進行古墓完全同步了吧。
作為一部奇幻神棍偽歷史劇,阿薩辛番茄勉強合格通關,第二集的緊湊和多種元素雜糅讓人眼前一亮,中間部分略乏味——你不得不把這個怪罪於某編劇不斷給自己的角色加戲,每集一炮還不夠,非得讓叛徒哭哭啼啼地上演苦情洗白戲碼,哦,真的夠了。好在漫長的鋪墊和副本之後,我們終於迎來了S1重頭戲,即最後一集的復活節彌撒。
二代玩家看到這個場景一拍桌子覺得太眼熟了,我們就是在這里一人單挑所有帕奇侍衛,順帶好好演練了一下連殺。不得不說演員把帕奇家族的丑惡嘴臉演的極好,看起來像個小丑,語調里卻盡是惡意。
歷史上的復活節彌撒是怎樣的呢。其實15世紀義大利城邦內斗並無什麼對錯之分,美第奇也並非那麼白,教皇在羅馬一有機會就會給帕奇家族很多恩惠,而為了削弱對手勢力,美第奇會經常故意無視帕奇家族的訴求,並且不按對待顯貴公民那樣對待他們。當帕奇家族和其他公民競選名位時,即使他們的資格更強,官員也會將他們棄置一旁。喬萬尼(家族首領亞科波的兒子)曽娶富有的布昂羅梅伊家的女兒為妻,而就是因為這層關系,布昂羅梅伊死後,這個帕奇家的媳婦連遺產繼承權都被剝奪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美第奇乾的好事。朱利亞諾不止一次地向哥哥表示過自己的擔憂,認為操縱太多的結果就是喪失一切。後來,愛國者馬基雅維利在《佛羅倫薩史》中描述到,洛倫佐「少年氣盛,又有權力,一定要左右一切,並決定不論辦任何事情,都要受到他的影響」——帕奇家族顯然無法忍受長時間的輕視和排擠,做出叛變之舉也在情理之中。
電視劇里那個一身綠衣、最為神氣活現的捲毛,就是帕奇家的弗朗西斯科,是他率先提出了叛變。他和吉羅拉莫是密友,兩人經常在一起為美第奇的所作所為發牢騷。劇集顯然把伯爵的動機上升了一個層次,伯爵一心想找葉之書,想和達芬奇玩♂耍,進攻佛羅倫薩也是為了教會吞食義大利,顯然有別於發牢騷的貨。
本劇另一個精彩之處是對朱利亞諾的塑造。一開始,他只是個紈絝子弟,老是找達芬奇的茬,脾氣暴躁還經常口風不嚴,又傻又天真。但是第三集毒殺事件,他在街頭對一個平民老修女卻表現出了不一般的風度,平易近人得讓人吃驚,我們這才隱約發覺他不是一個笨蛋。而在以後的劇情里,與智商逐漸離線的哥哥相比,他倒是表現出了輔佐者的風范。因為洛倫佐很強勢,朱利亞諾自然在一些事情上的處理上考慮情感因素較多,比如他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家忠臣,並竭力為對方平反。這個人物的開場不討喜,卻是實實在在的成長性角色,他對家族的忠誠、對佛羅倫薩的大愛也一覽無遺。在個人品德方面,對叛徒無意,對嫂子若有若無的挑逗也無意,和善解人意的小修女走到一起,還真是賞心悅目的一對。
很遺憾,這樣一個可愛的角色卻不得不像歷史上那樣死於復活節彌撒。這里又是一個很讓人動容的改編。歷史上,洛倫佐先去了教堂,此時禮拜已開始,朱利亞諾還沒出現,於是弗朗西斯科親自上門,熱切地說服他去教堂,一路上還挽著他的胳膊談笑風生,「用胳膊緊緊摟住他,為的是弄清楚對方衣物之下是否有護身甲」。時機一到,刺殺開始,弗朗西斯科對美第奇是如此的仇恨,以至於他撲到朱利亞諾身上捅他時像瘋了一樣,居然一不留神刺在了自己的腿上【True Story= =】後面的內容就像AC2里描述的那樣,洛倫佐拚死反抗,脖子上被劃開一道口子(劇集里也表現了),之後躲進緊鎖的聖器室並且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撐回了宮殿。
我很喜歡劇集的改編,讓朱利亞諾以一個拯救者的形象出現,盡管是如此得好萊塢,但觀眾顯然需要看到他作為英雄死去。這場發生在彌撒過程中的血腥刺殺,讓我們想起了隔壁冰火的血婚。同樣是不該發生殺戮的地方,婚宴和教堂卻成為了罪惡露出其猙獰面貌之地,對比之下,觀眾當然會震驚和扼腕。好在大衛高耶足夠治癒,朱利亞諾並沒像歷史上那般突兀而亡——作為那個找到叛徒的智者,他一心愛著家族,一直致力於保護佛羅倫薩。他吐出了碧池亂發的便當,就為了這最後一秒營救,拯救了家人(統治者),吹響了鎮壓反叛的號角。也許他成為了達芬奇口中的復活節祭品,但這個祭品卻喚起了全城的愛國熱情,讓佛羅倫薩上下統一,更堅定地站在美第奇這邊對抗教會。
帕奇家族的這場叛變當然以失敗告終。因為人人都愛樂善好施慷慨大度的朱利亞諾,而在彌撒上行刺,更是讓公民們義憤填膺,於是全城人民都拿起了武器,到處都是高呼美第奇的聲音。已經身負重傷的弗朗西斯科並沒放棄,脫了衣服趕向宮殿廣場,高呼「人民」和「自由」,希望有人站在他這邊反對美第奇。可是佛羅倫薩的人根本不關心自由為何物,在最後時刻,當人們拖著他遊街時,他不吭一聲,只是獃獃地看著其他人嘆氣。一切結束後,所有人都來一個個拜見洛倫佐,表示願意為美第奇效勞。之後,清算開始了,細節不必多說,反正帕奇家族迎來了徹底的覆滅。當然,他們並非全是壞人,比如家族首領亞科波在叛變的前一天為了不使別人遭受牽連,清償了自己的一切債務。
接下來,大家都能猜到會發生什麼。陰謀已敗露,教皇決定動用戰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公開宣稱,佛羅倫薩只有美第奇一個是他的敵人,並且號召公民們聯合起來除掉洛倫佐。為了使佛羅倫薩公民不但受到俗世武力的威脅而且還感到宗教神權的譴責,教皇還革除了佛羅倫薩人的教籍。
城邦看似危在旦夕,洛倫佐召集執政團成員和權勢最大的公民,對著這三百人發表了一段講話。內容不贅述,總之,喪失了弟弟的洛倫佐嘴炮突然max,公民們聞之無不落淚,表示大家要緊密團結在以美第奇為首的大佛羅倫薩共榮圈中【誤……
Anyway,我猜S2的主線劇情就是教皇VS美第奇的幾場重要戰役吧。達芬奇一時半會兒想走也走不了,很快,戰爭就開始了。另有一個好消息,朱利亞諾和修女的兒子朱里奧.德.美第奇,日後會成為教皇克萊門特7世。嘖嘖。
小講堂告一段落,有問題可以在回復里提。BTW,阿薩辛番茄這個劇,在改編歷史方面做的挺巧妙,讓歷史變得討喜了一些,也在某種程度上夾帶私貨,滿足了世界各地的AC粉絲。兩條主線,一條是15世紀義大利波雲詭譎的城邦紛爭,陰謀與合作讓人目不暇接,還挺過癮;另一條聚焦於未解之謎,讓達芬奇作為一個探索者出現,引領我們看到更多或奇幻或神棍的不科學之物,也算與「惡魔」相契。對於S2,我只有兩個想法:
1、因為碧池的演員是編劇之一,我就不指望她把自己給寫死了,但是請不要洗白啊謝謝你。
2、Nico,既然日後會成為鼎鼎大名的馬基雅維利,我很期待你和洛倫佐的戲份。
謝謝大家看到這里。
❹ 惡魔的英文是什麼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惡魔[èmó]Belial Iblis afreet cacodemon daimon the man in the oak 漢英詞典 惡魔 [è mó](佛教稱阻礙佛法及一切善事的惡神惡鬼) demon;devil;evil spirit (比喻十分凶惡的人) evil person趕走惡魔 drive off demons Google 網路詞典 惡魔 隱藏摘要 Devilish 【摘要】 他們對於音樂的理念相同,並且組了一個叫Devilish(惡魔)的樂隊,之後開始在一些小型 的SHOWS,酒吧以及俱樂部里演出。樂隊在2003年被音樂製作人Peter Hoffmann發現, ... hi..com - 相關網頁 Diabolique 【摘要】 他還在影片《六度分離》(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惡魔》(Diabolique)中擔任過 演員。在2001年裡,艾布拉姆為《玩出禍》(Joy Ride) 擔任協同編劇以及製作人。 ... ent.sina.com.cn - 相關網頁 Les Diables 【摘要】 顧小白已經很久不寫影評了,要是他還要寫,我真想聽聽他對一部法國電影《惡魔》(Les Diables)的評價。在《西北的英格瑪》中,小白和一個身處大西北的牛人在喝酒時談 ... blog.tianya.cn - 相關網頁 Satanic 【摘要】 一名西雅圖偵探(Peter Facinelli)和一名生物學家(Laura Regan) 發現他們自己成為 一名變成惡魔的隱形殺手(Christian Slater)追殺的目標, 因為政府迫使他們創造了 ... Apollyon 【摘要】 Apollyon 惡魔 apologete 護教學專家 apologetic 道歉的 apologetical 辯解的 apologetically 辯解地 apologetics 護教學 apologia 辯解文 apologist 辯護者 ...
❺ 惡魔的崛起的影片評價
影片客觀地表現了希特勒從初出茅廬到逐步登上政治顛峰的一個歷史片段,盡量還原歷史的本色;這是一道刻骨銘心的傷痕,縱是遠離他的今日,人們也不時地能感受到他留下的陰霾;但對於二戰歷史愛好者及對希特勒這個人物感興趣的人而言,這部電影則是個絕佳的選擇。
❻ 七宗罪 影評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憤怒」、「淫慾」。沙摩塞是承辦兇殺案的資深員警,即將退休,而米爾斯是新手,一付興致高昂,自願請調至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兇殺案發生,兇手在冰箱後寫著「饕餮」,星期二,是一位律師,現場寫著「貪婪」,一天一個,依七宗罪而死。面對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諸多掙札,住在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習慣,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幾經考慮又留下來幫米爾斯,米爾斯血氣方剛,沖動易怒,故弄玄虛的兇手因而選上他做為七宗罪的最後一人-「憤怒」。強竟殺了米的妻子崔西來激怒他。讓自己成為「嫉妒」,米爾斯成為「憤怒」,強也贏得了這場游戲。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車中的米爾斯,究竟是社會始終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單純也是一種罪。
這部出色的驚險懸疑影片對犯罪心理學也作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後卻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是對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條的不可抗拒,還是象徵了這多罪該罰的人世間的混亂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結束時斯班瑟說的那句話「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觀眾對玄學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劍出偏鋒的講一個連環謀殺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七宗罪》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並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後後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這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
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是產生這樣的殺手的根源。現實生活中美國持續不斷發生的連環變態殺手事件也在電影中不斷有所反映和體現。然而,現實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進行殘害的殺手雖然還沒有發現,但卻有很多在精神氣質和思想觀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讓我們想想世界各地近年來出現的邪教組織和連環殺手: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吉姆·瓊斯、郵包連環殺手大衛·卡欽斯基……最終都是以悲劇收場。
《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盡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氣息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偵探說:"如果我們抓住了John Doe (殺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話,那也許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人……"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做魔鬼的行徑更為恐怖的嗎?但更為恐怖的是,殺手的動機是以宗教為名義的。在殺手的徹底瘋狂里似乎還有某種理智,這是最恐怖的事情。這部電影並非是關於殺戮,並非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徑的,而是關於那種殺戮的動機,以及這個動機的由來和它後面的東西。
劇情陰暗、主題悲觀、手法低調的警匪片,卻因為劇本結構的新奇、演員表現的優異以及導演別具一格的敘事風格而變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個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飾演一名即將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則是懷抱理想熱情來這里上任的新人。他們碰到了一連串離奇的兇殺案,兇手故意在現場留下人類的七個罪誡「暴食、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戰。一冷一熱的警探組合終於逼到兇手投案自首,卻無法改變既定的悲劇命運。導演戴維·芬徹在銀幕上呈現出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黑暗面,由凱文·史派西飾演的兇手在終場前發表了一段自辯之詞,更具高度的反社會煽動力。
讓觀眾希望他活著的人在結局死掉,這永遠是讓你的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有效手段之一.於是,年輕警察米爾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實上導演並沒有讓我們看到翠西被兇手割下來的頭,可是我們都明白,處於極度悲憤下的米爾斯開槍打死了兇手------這是一個智慧,堅忍,瘋狂的罪犯.於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惡的藝術品.最後兩種原罪------罪犯死於嫉妒,而米爾斯因為憤怒殺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審判(來自人間...).
關於罪犯:
貪吃,淫盪,貪婪,懶惰,高傲,嫉妒,憤怒---------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沒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確實已經讓所有的人感到震驚.他可以強迫一個人吃到胃漲裂和內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時間精心"養育"他的受害人;為了完美的犯罪過程,他把自己手指頭的皮膚剝去,以免日後留下指紋.全部的過程都在在這個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們隨著罪犯的帶領下,欣賞這他引以為豪的犯罪過程.七種原罪在時間橫行,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但是,其實這才是最大的惡魔,而我們的兇手只是這些罪惡的一個化身.每天都有人因為貪婪而死;因為嫉妒而死,因為憤怒而死......我們天才的導演大衛芬奇也許就是想告訴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就連那個身為警察的米爾斯,最後也因為愛妻被害而失去理智,開槍殺死了罪犯.事實上,這也是我們自身無法控制的,也是我們無法抵抗的,這個完美強大的罪犯,已經把這些寓意都展現給我們.看著他心平氣和得到警察局裡自首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切,剛剛開始......
關於影片:
大衛芬奇無疑是一個天才,這樣的一部電影拍在我們面前,除了為他鼓掌,為他流淚,真的沒有什麼別的可作.這個題材的成功和演員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說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把握的那樣完美.剛剛搬家過來,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裡會體驗到地鐵的恐怖,所以兇手可以在家裡找到他的妻子並殺害.我原以為拍電影很容易,現在才知道這和做飯一樣,泡方便麵也叫做飯,滿漢全席也叫做飯,究竟你是什麼樣的廚師,看看你作的飯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個連環殺手和兩個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學,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向邪惡世界挑戰的方法:根據西方古典文學的說法,人有七宗罪,分別是貪吃、懶惰、荒淫、憤怒、妒嫉等。他為每一宗罪找到一個代表人物,然後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該人於死地。比如,他強迫一個貪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撐死。
❼ 七宗罪影評
經驗豐富的老探員薩默塞特再過七天就要退休了,年輕的警察米爾斯是他最後一個搭檔。兇案發生了,罪犯在現場分別留下了「貪婪」、「饕餮」等字樣,這正是《聖經》中所講的「七宗罪」。一切罪行都出自一個名叫多伊的男子之手,他將米爾斯誘至荒野,但米爾斯沒想到在郵包中竟找到了自己愛妻的頭顱,狂怒的他開槍射殺了多伊,並最終完成了「七重罪」兇殺。 「饕餮」、「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暴怒」這七項原罪貫穿了整個影片,但擔任審判者的卻是個為了不留下指紋連自己手指指紋都磨掉的變態殺人犯。開場鏡頭就是寒意凜冽的雨天,而此後那些觸目驚心的犯罪現場更是讓人感到一種虛無的恐懼。 這部出色的驚險懸疑影片對犯罪心理學也作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後卻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是對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條的不可抗拒,還是象徵了這多罪該罰的人世間的混亂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結束時斯班瑟說的那句話「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觀眾對玄學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劍出偏鋒的講一個連環謀殺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七宗罪》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並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後後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這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 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是產生這樣的殺手的根源。現實生活中美國持續不斷發生的連環變態殺手事件也在電影中不斷有所反映和體現。然而,現實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進行殘害的殺手雖然還沒有發現,但卻有很多在精神氣質和思想觀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讓我們想想世界各地近年來出現的邪教組織和連環殺手: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吉姆·瓊斯、郵包連環殺手大衛·卡欽斯基……最終都是以悲劇收場。 《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盡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氣息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偵探說:「如果我們抓住了John Doe (殺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話,那也許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人……」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做魔鬼的行徑更為恐怖的嗎?但更為恐怖的是,殺手的動機是以宗教為名義的。在殺手的徹底瘋狂里似乎還有某種理智,這是最恐怖的事情。這部電影並非是關於殺戮,並非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徑的,而是關於那種殺戮的動機,以及這個動機的由來和它後面的東西。 劇情陰暗、主題悲觀、手法低調的警匪片,卻因為劇本結構的新奇、演員表現的優異以及導演別具一格的敘事風格而變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個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飾演一名即將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則是懷抱理想熱情來這里上任的新人。他們碰到了一連串離奇的兇殺案,兇手故意在現場留下人類的七個罪誡「暴食、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戰。一冷一熱的警探組合終於逼到兇手投案自首,卻無法改變既定的悲劇命運。導演戴維·芬徹在銀幕上呈現出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黑暗面,由凱文·史派西飾演的兇手在終場前發表了一段自辯之詞,更具高度的反社會煽動力。 讓觀眾希望他活著的人在結局死掉,這永遠是讓你的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有效手段之一。於是,年輕警察米爾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實上導演並沒有讓我們看到翠西被兇手割下來的頭,可是我們都明白,處於極度悲憤下的米爾斯開槍打死了兇手——這是一個智慧、堅忍、瘋狂的罪犯。於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惡的藝術品。最後兩種原罪——罪犯死於嫉妒,而米爾斯因為憤怒殺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審判
❽ 求關於日本動漫電影《惡童》的影評,尤其是那個帶著面具的惡魔出現的那一段的揭秘,看了好幾遍沒看懂!
整部電影結束,除了故事外,令人最有印象的必然是五光十色的寶町,我想管那叫樂園色,無論是人們一直在重申寶町過往的繁華,還是它那粉藍、粉紅,一堆粉囊囊讓孩子們喜歡們的顏色,只是都加了灰度,讓整個城市看起來就像被時光的雨水沖涮洗舊,露出水泥無奈又憂郁的灰。時間,更迭的人潮,把色彩變成往事,一切真是被洗舊了。
把孩童與黑社會糾纏在一起,原本就是極具戲劇沖突的設定。
在寶町,會飛的流浪兒叫「貓」,老派的黑手黨叫「老鼠」,中庸、性冷淡的警察還是叫警察(笑……)。原本三支勢力看似對立,但其實在寶町卻是一種互相牽制又互相依託的平衡。到那像外星人一樣的新黑暗勢力加入時,蛇與三個背後寫著龍虎?的殺手出現,寶町原來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原本那些人都像是從一個中心點往各個方向走出了一步,當外界力量侵襲時,他們又退回了原點,於是警察收養了小白,老派黑手黨的頭子鈴木可以和小黑平心靜氣的聊天。
寶町的設定中真有不少怪人。
兩個主角就不用說了;
差點被黑暗吞噬的小黑:以為只要用原始的力量保護著小白,因為沒有信仰,最終不得不在是徹底放棄黑暗的立場投靠光明,還是篤信更加黑暗的力量之間進行抉擇,為了繼續活著而做抉擇。
沒有愛,不知道為什麼活著。從前的小黑代表著一種極端,比黑手黨們更鮮明的極端,黑手黨們的存在只是體現了篤信黑暗和質疑黑暗的N種結局。
所以小黑是幸福的,因為他是主角,他最終選擇了光明,他有小白,導演給了他幸福的結局。(笑……)
缺心眼的小白:在寶町代表純粹、純真、愛與真理的孩子,他與天性殘暴的小黑在一起,他為了小黑也能殺戮,面對烈焰與鮮血也會笑。但他卻能不斷去發現美好的事物,一粒蘋果籽,一種海邊藍天自由的幻想,每天向天神的匯報,他自稱保護地球和平的白隊員,他每天要做的,就是守護著小黑,和他一起快樂的生活,消滅一切要消滅他們快樂生活的壞人,還有就是不斷告訴小黑,他們的未來其實可以不用堅守著寶町,為這個正在衰弱褪色的城市堅守著沒有任何意義的權利。寶町不是任何人的,權勢財富也不是任何人的,每個人只有自己能選擇的那一個未來,它可以是比權勢財富更令人快樂的生活——自由的生活。他一直想讓小黑明白這一切,而小黑最終懂了,完美結局。
鈴木與那個殺他的手下:後者的名字想不起來了,或許是類似題材的電影並不少見的原因,看完《惡童》,並不覺得有多大的心理沖擊。一切淡淡的,覺得挺好。
鈴木是老派黑手黨的頭目,一手提拔出的手下,待他如子,但最終死在他手上,當他把槍對准自己,還在教他完事後擦掉槍上指紋,燒掉衣服,殺人時不要羅嗦……鈴木這個老男人,雖然骨子裡有黑手黨的狠,但說起將舊有的脫衣舞館拆掉改造成兒童樂園,卻流露出對舊寶町和記錄著他成長的那個時代的感情,當他在舞館看完最後一次脫衣舞表演,他已經清楚的體會到自己老了,被新勢力所代替,他開始變得像一個平凡的老頭,變得絮叨,變得家長里短,關心手下的結婚生子問題,甚至一早預見了自己的結局,因此他才會對小黑說:「那我們地獄見吧……」
但地獄只有他那個沒有因為殺了他就保護住家人的手下,沒有小黑。
他們沒有絕對的力量從黑暗中脫身,沒有小白,從配角的角度來說,那也是必然的結局……
至於外星人一般的新黑暗勢力:符號一樣的人物,代表著絕對、壓倒性的力量,必需存在,必需面對的挑戰,它們存在就是為了讓主角們醒悟,讓配角們淪為悲劇角色的,所以……和其他電影一樣……不用多解釋了。
(也許這就是我覺得淡淡的原因,太明白故事的套路了,畢竟黑手黨的殺戮與孩子的天性都是很直接的,殺就是殺,暴力就是暴力,血腥就是血腥,沒有解釋,沒有鋪墊,如果你對這樣的直接反映不過來,應該是你生活的太幸福了。)
性冷淡的警察:一出場就聲明自己性冷淡,對轉職到寶町當警察也無所謂,對生活在哪裡都無所謂,最後卻能讓小白抱著,並且在小白歇斯底里時感覺到他需要小黑,那個麻木不仁的警察,那個像大多數人一樣越來越麻木的警察……真是遠離純粹和純真太久了,才最終將要被它們所觸動……
我們都愛看孩子,不喜歡看老人。因為前者代表未被腐蝕的心靈,後者代表看盡世事後只會向你絮叨最好的時代過去了的腐朽。寶町有孩子也有老人,寶町是一座被越洗越白、人情被越洗越淡的城市——孩子不純粹了,罵著粗口,學著暴力行為;不識時務的老人會被年輕人所唾棄;永遠沒有穩固的勢力,任何強大的勢力都會被更新更強大的代替。
這兒生活著許多中庸的人,包括警察,誰都厭惡著這座沒有人味的城市,但誰也不敢最終的離開它。
這就是寶町,寶町也是現實中的每一座城市。
牛頭神告訴小黑:我是光明投向你的影子,只有我和你永遠永遠在一起。
(這個世界越變越快,人類越來越喜新厭舊;
只有死亡與黑暗是永衡不變的規則。
當不知道何去何從時,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會是小黑,常會迷思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的小黑;但我們未必是小白,純粹的種著蘋果籽的小白;所以請好好發現值得你珍惜的那些朋友,那個愛人,當有天你覺得迷失自我,覺得累時,請將黑暗交給光明去守護。
❾ 惡靈騎士影評
他為摯愛出賣靈魂給惡魔,他在黑夜中化身為惡靈騎士,他頂著燃燒的骷髏頭行走,他駕著地獄摩托在人世與地獄間恣意馳騁,呼嘯而去的身後留下一道火焰車痕,連路邊的樹木萬物也為之顫抖。在漫畫改編熱潮中脫胎而出的惡靈騎士,是驚奇漫畫迄今為止最「惡魔」 的超級英雄,這個把人間與地獄當成了訓練場的傢伙,不僅沒有天賦異稟的機會,還不得不用地獄力量來拯救蒼生。據說,在昔日西部蠻荒之中,就曾有騎著火馬賓士的惡靈騎士,而如今牛仔風味的鬼面摩托車手也自然只是傳承惡靈騎士精神。
影片最初本只打算耗用5500萬美元的成本,卻因為大量的CGI(號稱之《終結者2》之後最需要CGI成本的電影角色)、導演加入的惡靈騎士與飛機互搏等等大動作場面,飆升到了1.2億的投資。雖然對於特效眾多的本片來說這並不算巨資,但因重新製作貽誤了暑期黃金檔期,上映日期移位到相對沉寂的2月之舉,即使有索尼公司背後支持,卻也堪稱一搏。希望除了漫畫改編的噱頭之外,那個為愛而不惜一切的惡靈騎士,也能在情人節的當口吸引更多的甜蜜情侶。
尼古拉斯·凱奇在中國很有人緣,尤其他那雙帶著憂郁和深邃的眼睛似乎迷倒了中國的女影迷。當然他也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明星,沒有之一。我喜歡這位影帝憂郁的眼神,帶點神經質的表演、傳奇性的表演經歷(凱奇曾經因為不想不沾叔叔科波拉的光把自己的姓改了;據說曾經為了拍戲活吃了一堆蟑螂)。本世紀無疑是本·斯蒂樂的天下。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凱奇的票房號召力依然存在,《惡靈騎士》最大的賣點絕對不是那個電腦做出來的骷髏頭,而是我們的尼古拉斯·凱奇。
好了。該說說電影本身了。
坦率地說,沒有漫畫基礎的我並沒有看懂全部的劇情,也許導演壓根沒考慮國外市場,所以認為沒必要把故事講的太明白吧。影片一開始,魔鬼救了布雷茲的父親又馬上害死了他,理由僅僅是「他會成為我們之間的障礙」,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以魔鬼那麼強大的能力和簽訂了賣魂契的布雷茲之間會被一個凡人阻礙?至於影片的反派小魔鬼和他的墮落天使隨從出場、造型、打鬥、能力等方面都不是那麼令人滿意,或許影片的預算只夠做那輛酷酷的骷髏戰車?影片最後明顯是為了續集強硬安上的橋段,讓我想起了數年前《天地英雄》結尾的那個佛光,來得毫無道理。此外,大家普遍對女主角感到不滿,典型的「胸大無腦」不說,在影片里真是丑得可以,難道是化妝故意造成這樣的效果,以說明經過這么年「美女」還是單身的原因?
拋開這些,影片還是比較好看的。雖然影片也充斥著黑暗、魔鬼、宗教這些元素,也被拿來和《康斯坦丁》作比較,但我認為兩者並不是一個類型的電影,《惡靈騎士》骨子裡顯然是個西部片。酷酷的凱奇大叔騎著他心愛的摩托縱橫馳騁,簡直就是美國西部牛仔的翻版。骷髏騎士的造型雖然笨拙了點,老土了點,恐怖了點,但是看習慣了飛來飛去的蜘蛛俠、超人,厭倦了那隻蝙蝠的「委瑣」之後,率性而為、絕不悲情的骷髏大叔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兩代惡靈騎士在原野上並肩馳騁的那一段,真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恨不得騎在摩托上的,是自己。
總得來說,我覺得對喜歡凱奇的影迷來說,惡靈騎士還是值得去影院看的。雖然不會給自己帶來太大的驚喜和感官刺激,但總會不經意喚醒自己內心深處的英雄夢,感覺,也不錯。
❿ 看一部好電影寫一篇影評
一個夢想著當飛行員的男孩子,面對的是父母離異,媽媽染上毒癮,丟掉工作,只得搬進了未完工的爛尾樓。此情此景,對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殘酷了。然而,不僅如此,媽媽還被送去強制戒毒了……
思念母親的孤獨,遭到社會本能的排斥與歧視的痛苦,一下子全加在了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一個本該在母親懷里撒嬌,本該充滿歡樂的孩子身上。生活是多麼無情呀!
看到這里,我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止也止不住,我的心在吶喊:「母親呀,你的孩子正在受苦啊,如果你知道的話,還會去碰毒品嗎?你還會……」這時,我不由想起了一個女科學家嘗試毒品,不能自拔,自殺前留下一句話:「千萬不能碰毒品!」毒品這惡魔,害了多少人,拆散了多少幸福的家庭啊!千萬不能吸第一口呀!
到此為上,影片主題已現出端倪: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影片中,有兩個故事場景,深深地震撼了我。
鏡頭一:故事主人公亮亮,站在吊床上,兩手側平舉,發出了一聲撕心裂肺的吶喊:「我要飛!」與此同時,一聲飛機聲劃過我的耳際,直穿透了我的胸膛。
鏡頭二:深愛媽媽的亮亮,折了很多紙飛機,拚命向戒毒所牆內扔去:媽媽我是亮亮、我想你、我愛你、我等你……而此時,痛苦自責的母親阿晨在戒毒所內自殺未遂,被送進了醫院……不知不覺,淚水已爬滿我的臉龐。
這令人深惡痛絕的毒品,這感天動地的親情正進行著生死較量。
隨之,我的眼前站起了一個自強自立的小男子漢——何亮。
最為感人的是那一封封信裝著一架架紙飛機,一份份愛和思念,再次「飛」向阿晨。使亮亮思念母親,熱愛母親的情感,通過紙飛機所寄託的美好願望,得到了統一。是啊,生活中,哪位母親對子女不是傾注了所有的愛和心血,哪個子女不是孝順自己的父母呢?母子之情,感人肺腑。親情終於戰勝了毒品。
同時,本片中音樂的創作也極為成功。或輕柔,或凄涼,或傷感,或激越,無不為劇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深深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催人淚下,使觀眾情不自禁融入其中。這一刻,誰都會忍不住感動,忍不住流淚。那紙飛機,也在我們心中飛呀飛,那份善良,那份親情,早在音樂中交融了。
親情,是可以創造奇跡的!
這部影片對社會中開展禁毒有著積極意義。可加強公民禁毒、防毒的道德建設,是一部警示人們遠離毒品,自強自立的好影片。
如果,要說對影片有什麼看法的話:就是塑造人物方面還不夠豐滿,表達力度不夠。如亮亮的痛苦,可能是導演太仁慈了,表現亮亮的孤獨無助,只是用了較為抒情的散文方式來體現,過於抒情則顯力度不夠。媽媽戒毒歷程體現不出她難以自拔,缺乏反復,稍顯容易,故顯蒼白無力。至於毒梟的出現,簡直有點畫蛇添足。也許,影片是想告訴我們「惡有惡報」、「多行不義必自斃」吧!
人物可以更豐滿些。
情節可以更生動些。
我想,這是每一部影視作品永恆不變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