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敦刻爾克》,差點把我淹死在電影院
這是一部無關乎戰略的遠大或者失敗,無關乎戰術的高明或者草率,無關乎正義和非正義,沒有大人物振臂高呼」保衛國家」,沒有英雄大喊」跟我上」。
只有令人窒息的如影隨形的死神的威脅和回家的心切。
中間,一個無名的絕望的士兵,直接跑進湧向海灘的海浪里。
從來沒見過這樣一個戰爭片的主角,從始至終,只想著一件事情,坐上回家的船。
家就在40多公里的海對面。回去的路是如此艱險。
湯米,從影片一開始,在空無一人的敦刻爾克的街道上,想抽空拉個臭,剛脫下褲子,小分隊被德軍襲擊,倉皇逃竄(是的,我們的電影主角,倉皇逃竄),在被追擊的途中,隊友先後全部被無情的子彈擊中倒地,他自己在驚慌失措的狼狽的逃跑過程中也連槍都丟了,頭盔也丟了。這就是一個新參軍的對於什麼是戰爭完全蒙圈的,可能沒有殺死過一個敵人的新兵吧。
這還沒完,為了趕上就要離開防波堤的撤軍船,湯米靈機一動,竟然和一個第一次見面,話沒說一句的吉布森假扮抬傷員的士兵,試圖混上船。他們擠過長長的士兵的隊列,簡單說,就是無恥的耍小聰明的加塞和逃離戰場。(當然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丘吉爾批準的撤退計劃)
在整個片子里,湯米就不斷的試圖上船,船被擊沉,死裡逃生,游向另一艘船,回到海灘,尋找下一艘船,再沉掉,死裡逃生這樣的無助的 令人瘋掉和絕望的循環 。
請原諒,我竟然聯想起一個B級片,Final Destination,無論你多麼僥幸的一次一次躲過死神的刀鋒,他總在下一個路口等你。幸好諾蘭最後給了我們倒霉蛋湯米一線生機。
我們這個蒙圈的滿眼都是恐懼和滿眼都是要回家的生存慾望的小主角,甚至沒有什麼台詞。但是你可以清清楚楚的讀懂他的眼神,那眼神始終直勾勾的盯著任何正要離開海灘的撤兵船,眼神里寫著,我要離開這,我無比疲倦,我無比忐忑,我只想好好睡個安穩覺,好好吃頓飯。
不擇手段想率先離開戰場的湯米,應該說是懦弱的吧。但是,在漁船上,當其他士兵發現吉布森是法國人,用搶指著吉布森的腦袋讓他下船(船太沉,老也浮不起來)的時候,湯米說這樣做不公平,他說法國佬也是盟軍,拿槍的士兵說,這就是人性,我們幾個是一個部隊的,你能怎麼著,要不然你也下去吧。這時候湯米說,我可以下去,但是你們這么做不對。
湯米這時候很勇敢。
人性既暴露了湯米的懦弱,人性也挖掘了湯米的勇敢。
片子里,你和主角們,無數次被困在被炸沉的軍艦里,被打漏的漁船里,無數次看著海水沒過頭頂,聽見主角在水下發不出聲的呼喊和消失的光線,聽著電影要命的越來越緊張的如同敲破鐵桶一樣的節奏和配樂,你在電影院也憋死過去。
NND,整個電影里,除了看見德國人的戰機,你一個德國鬼子也沒見過。影片後面的時候,湯米和吉布森和另外一個士兵跑到一艘擱淺的漁船,等待海水漲潮,期望海水帶著漁船離開海灘飄到海里。他們上船的那個時刻,回頭望瞭望遠處海灘邊上擋住視線的沙丘,心中充滿了莫名的恐懼,因為他們知道德軍隨時可能從沙丘後面湧上來。
跟所有血戰或者號稱殘酷真實的戰爭片相比,這部片子完全不血腥,看完整個片子,甚至不記得見過血。
請注意,連moonstone(月光寶石)號民船上那個被落水士兵在沖突中意外摔落樓梯腦部受傷,最後死去的小夥子,都沒有出血。
這些在防波堤上排隊等待登船的士兵們,在德國空襲的飛機俯沖過來的時候,除了蹲下什麼都不能做。相比較其他戰爭片,德軍的炸彈的爆炸力太小了,炸彈炸到防波堤的時候,也就是炸掉一小塊,沒有人肉橫飛,沒有血花四濺。但是這些士兵什麼都不能做,沒有防空兵防禦,沒有小步槍打飛機的神跡。只能祈禱,不要炸到我。
一船英軍士兵登上戰艦後,半夜被魚雷擊中船身的時候,船艙是緊閉的。
飛行員海上緊急迫降之後,駕駛艙的窗戶卡住了。
即使是民船道森船長的船,也是滿滿的塞了55個士兵,半路上還遇到德國戰機俯沖掃射。
一艘戰艦被德機轟炸傾覆,士兵紛紛跳海,突然海面上泄露的燃料油著起大火,一個士兵潛下海面,頭上方就是無盡的火海,一秒兩秒,一直到再也堅持不下去……
你在一個悶罐里,無處可逃。
這么壓抑緊張的配樂,你們一定要自己去聽,我才覺得公平。
我簡直難以想像這位Zimmer先生也是當年獅子王的配樂,那麼陽光的配樂和這么陰暗的配樂,竟然出自同手。
在慣常的電影表現手法裡面,一個場景只有一條時間線,但是多個場景的多個時間線可以交織切換。在同一個場景里,可以在一條時間線上切換不同視角。不過在這部影片里,導演把同一個場景的不同視角採用了完全分離的敘述方式,所以同一場景的同一時間線會以三個視角重復三遍。一個是英雄飛行員法瑞爾的空中視角
在空中,我們看見一艘船斜斜的要沉沒,有士兵跳下船,就會想,倒霉蛋湯米是不是在裡面。
一個是船上的主角湯米的視角,我們就又經歷一次死也回不了家的噩夢。
一個是民船船長道森的視角,我們心裡就在喊,開快點,開快點,去救人。
1940年,30多萬英國士兵完全不體面的搭著各種亂七八糟的船逃回英國本土,運完英國士兵,他們還還營救了6萬法國士兵,最後沒運完的4萬法國士兵在敦刻爾克被德軍俘虜。
1944年,這些當年成功撤回英國本土的士兵其中很多人又出現在諾曼底登陸。
Ⅱ 敦刻爾克電影中為什麼最後那個飛行員不跳傘
藝術需要他犧牲。為了給岸上的士兵提供空中掩護,飛機一直盤旋在上空,直到沒有油料,這個時候,撤退已經結束尾聲了,已經沒有合適的跳傘機會了。
Ⅲ 《敦刻爾克》電影解析是怎麼樣的
敦刻爾克海灘危機四伏,德軍的飛機不時地發動襲擊,許多趕來救援的船隻都被擊沉,這導致了大量的船舶機油泄漏到海水中。
船舶機油使用的是重油,含碳量高達85%,粘度也有150左右,主要成分是膠質和瀝青質,非常的黏稠。大量的有機物質在海水的運動中攪動翻騰,形成了泡沫,被沖上了海灘。或許可以將他們理解為:油沫。
敦刻爾克是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城市的形態和地理位置就覺得它是要發展第一產業的了,主要行業包括鋼鐵,食品加工,煉油,造船和化工。
工廠污水、洗滌劑、化肥殘留物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工業廢品,傾倒入大海。而且據調查,敦刻爾克市的污水排水系統在當時並不發達,有些污水似乎是沒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向大海,為海灘泡沫的產生提供了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
劇情介紹:
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Ⅳ 電影敦刻爾克最後那個法國兵去哪了
死了,還記得那艘被打了一堆彈孔的那艘小貨船么,他被困在貨船的貨艙里,淹死了。有這樣一個鏡頭:法國兵在在被水沒過之後,掙扎著將一隻手伸向從出口射進來的那道光,過了一會手不動了,然後沉了下去。和他一起的英國兵出了船艙後在水裡走了一段,回頭看了看,法國兵沒有出來。
Ⅳ 《敦刻爾克三個飛行員》結局是什麼
敦刻爾克三個飛行員結局都死了。
《敦刻爾克》是由辛克匹影業出品,美國華納兄弟影業發行的戰爭懸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菲恩·懷特海德、湯姆·格林-卡尼、傑克·勞登、哈里·斯泰爾斯、阿紐林·巴納德、詹姆斯·達西等領銜主演。該片於2017年7月21日在美國上映,9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介紹:
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
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Ⅵ 敦刻爾克 法國士兵最後活下去了么
被俘,不過被俘法軍待遇比較好,,因為法國投降後,維希法國實際上是德國的盟軍,為了安撫維希政府,德國人不會對法國戰俘怎麼樣的
Ⅶ 敦刻爾克觀後感
敦刻爾克觀後感4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敦刻爾克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諾蘭的《敦刻爾克》把作戰室里的指揮策劃場景全部刪去,開場不交待歷史背景,結尾也不交代傷亡人數。這里沒有丘吉爾,沒有希特勒,《敦刻爾克》宏偉的結果更是沒有懸念,諾蘭只是牽掛著小人物的恐懼,聚焦「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與命運」,個體的視角也被簡化成了「敵人到來之前,我們要跨海回家」。
有人說,諾蘭風格化的手藝和敦刻爾克事件本身壯烈的結局挽救了電影,所以你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感覺有些難以言說,沒有如你所願般「燒腦懸疑」,也沒有血脈僨張。很顯然,在戰爭片的戰場上,諾蘭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戰爭史詩變成了一個關於個體的故事。諾蘭的冷觀和剋制,讓《敦刻爾克》保持了對歷史的悲憫與敬畏,讓影片的主題更加深邃與深遠,讓它在眾多戰爭片面前別有建樹。
《敦刻爾克》是諾蘭第一次拍攝真實歷史事件,將一部戰爭片拍成了劇情、懸疑、驚悚片。這一切使它與其它戰爭片之間彷彿有道巨大分水嶺,一邊的山峰上是《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另一邊的山峰上是《敦刻爾克》。兩座巔峰上的作品都很偉大,卻又那麼迥然不同。
作為一部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不管它是戰爭片還是懸疑片,都不重要,敦刻爾克最大的價值在於毫無保留、不加修飾地刻畫出身處戰場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如此真實。
這是一部「反英雄」的戰爭片,講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慘烈的撤退和有意義的失敗。諾蘭死死抓住的是人類對於戰爭的真實感受,那是包圍了陸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與戰爭中的人感同身受——這是《敦刻爾克》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類電影所做的。《敦刻爾克》是諾蘭的一次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嘗試,在這種類型的電影中,「真」往往會擺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諾蘭與李安不謀而合。諾蘭認為,大多數的人在面對戰爭時,首先考慮的或許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對於那些普通年輕的士兵來說,是回家,離開敦刻爾克;對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老船長來說,是到敦刻爾克接那些像他兒子一樣的年輕人回家;那個燃料耗盡的飛行員用生命堅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漁船。
在軍事題材的戰場上,導演喜歡從戰爭中挑揀出「一將功成萬骨枯」或「一將功敗萬骨枯」的故事,把他們變成了電影里的勇士、俠客和英雄,再加上愛、恨、暴力、死亡。徒手擋子彈、料事如神仙的戰爭片讓人懷疑人生,另一部分優秀的戰爭片吸引人坐下來了解戰爭。「怎樣把觀眾帶去敦刻爾克,是我最先考慮的事情。」諾蘭決定將這種經驗呈現在銀幕上——
陸地上,德軍1700輛坦克持續前進,距海灘只有16公里;空中,德軍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盤旋、投彈。40萬英法盟軍被困海灘,唯一的生路是渡海,雖然那是每年兩百多天雷雨大風的英吉利海峽,但海峽對岸是遠離戰火的英國——這是歷史,也是電影《敦刻爾克》的開場。
「我會尊重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貫徹於整部電影的,是那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死亡威脅,面對絕境,每個人都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這些戰爭中的個體,濃縮著40萬人的恐懼,像極了敦刻爾克灰藍色的海水,無邊無際
《敦刻爾克》的看點其一是畫面,比如開場不久敵機來襲,沙灘上的人四散逃竄,一個士兵舉槍射擊俯沖的戰斗機,這一組動態影像非常有格調,高手的感覺馬上出來了,讓你非常願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陸空三線敘事,一般影視文學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線不同,卻是共時的,而此片三線的時間流動速度不同,這種不對稱,帶來結構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樂,敦刻爾克負責配樂的也是大神,據網友說,這個片子的bgm是滲入到劇情的,這個確實是,較之傳統風格的電影配樂,這種配樂在情緒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寫實,不是誰都能寫出來的,也不是誰都敢用的。 最後是電影懸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戰爭片說的是英雄的戰爭,將軍們在大帳中運籌帷幄,士兵們沙場沖鋒陷陣,英勇無畏,這樣視角的故事已經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處境,是戰爭對於普通人展現出的那一面:三個陸軍士兵望著大海絕望而無聊的等待;一個斜躺著,目不轉睛的看另一個拿刀子扎開罐頭,再要過來喝上一口;三個人在沙灘上眼睜睜看一個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殺,臉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這種場景和當一般人在醫院掛號機前排大隊,下班後擠在公交車里等到站,在瑣碎、無意義上有著本質上的一致,這類體驗也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會經歷的。另一方面,敦刻爾克當中的小人物身處隨時都會喪命的凶險場面,必須時時刻刻緊張警惕,以求生存。把無聊的場景拍得不無聊,需要能力,關注普通人支離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並發現意義,有現實價值。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轉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備什麼超能力,被捲入戰爭,渴望能夠活著回到家,盡管那場撤退戰爭的結局早已經知道了,這三個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卻是未知的,他們的存活幾率,受到空軍力量的影響,受到民用船隻救援的影響,受到當事人在剎那之間選擇的影響。
要說影片中表現的人性,其實並不是亮點。從這個片,我感覺諾蘭已經過了主要是挖掘深層次人性的階段,在非常場景中表現人性,他已經做得游刃有餘,因此不再濃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進行渲染放大,這個定位為戰爭懸疑片的電影,更多體現一種存在主義的世界觀,價值判斷已經不是重點。有人在采訪當中問諾蘭所秉持的哲學,諾蘭說他的哲學會在所拍的電影中有所體現,確實,對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通過影像反映比用語言表達更准確。在表現手法上,全景視角和個體視角之間的轉換,不同進行速度的時間線的.轉換,運用自如,造就了一種立體的觀看體驗 。 人是有思維能力的生物,思維過程不是現實的鏡面反映,人的頭腦中世界的運轉方式從來都和現實世界的單向度、同節奏不同,文藝作品能夠發掘並滿足思維的固有屬性所衍生的需要,就會收獲成功。在好萊塢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鏡頭結合起來用的技法,其實是這種思路最皮毛的應用,快慢鏡頭結合表現故事自出現以來收到了巨大的市場回報,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即便現在讓很多人感到不適,屬於新鮮事物,但它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只是個時間問題。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初期,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因此英國政府動員船員們營救他們。
在我看來,這部片有四大特點,一是它的畫面極簡,構圖以及色彩極其有特色,單看這幾個方面,這部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尤其是對於我這類愛好攝影的人來說,毋庸置疑是個超級大福利。二是從片頭到片尾從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員們的台詞少,但依舊能從畫面中演員的神態感受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四是不像一般的戰爭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單》充滿著令人無措的絕望。
畫面之初就將我帶入了硝煙之中,槍聲在我耳邊不斷響起,可並未嗅到濃濃的血腥味,只有一種冷瑟蕭條的氛圍充斥在我周圍。沒有士兵說話,因為他們都在逃跑,其後便見到成群結隊的士兵,他們也沒有說話,我猜他們在想何時才能歸家吧。可惜來接他們的船被敵軍不斷炸毀,無數的士兵喪生於海洋中,但最後無數的小船朝他們駛來,船上站著的是他們的親人,我看到士兵們在歡呼在大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想他們的內心早已熱淚盈眶,熱淚也沖刷了他們的辛酸。
從天空俯瞰海平面時的畫面是我尤為喜歡的。一望無際的海面,廣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遙想到了自由。曾想幾何時,想要變成一隻鳥兒,不受禁錮,享受飛翔,擁抱風,擁抱自由。英國海軍軍長的行為,也值得人們贊揚,在送走了自己本國的士兵之後,留下來幫助法國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責任,更清楚盟軍二字的含義,大難當頭,遭受迫難的群體理應抱成一團抵抗外敵。只有這樣,才會贏取勝利的果實。
當然,戰爭一定會有它的殘酷性,這部片戰爭的殘酷性,就體現在人性上。英國士兵們和一個法國士兵躲進了一個船艙里等待漲潮,以至於能夠將他們送離海灘,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敵軍將這艘船當做靶子。所以當船到了海上,船體開始不斷的涌進海水。這是必須有人離開,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槍擊中,在有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無人願意離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於是一些英國士兵開始強迫法國士兵出船,當其中一個英國士兵為之求情時,他們更是放言說下一個出去的是他。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些英國士兵的行為是否正確。因為首先我是個局外人,再者,設想我身處那樣的環境之下。我不能保證我不像那些英國士兵一樣,失去人性的光輝。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慾望。人非聖人,貪婪善良等矛盾品質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它的確是能夠體現人性的光輝,但它也一樣能夠將人的劣根性體現的一覽無余。
戰爭提起來就令人唏噓。古時戰爭不斷,硝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無數的詩人憂國憂民。因為總有人想要通過戰爭奪取資源,實現自己的雄圖霸業。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會頻頻上演。我沒有直面過死亡,更沒有經歷過戰爭。當然也不能體會到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歷史的教訓告訴我,戰爭是不值得呼籲的。時代在進步,每一次戰爭帶給人們,帶給地球的傷害越來越深。因此人們強烈地渴望並期待大同社會的到來。古時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來也是。因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所以那一天遙遙無期吧。
趕著暑期末尾,諾蘭最新大片《敦刻爾克》上映了,諾蘭迷們都要趕著夜場在IMAX廳等候大片的開映。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熟悉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在電影院的大海報上列出了諾蘭的代表作:《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當然也包括這部《敦刻爾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期間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
與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勝利」「進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萬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萬人,這對於大多數的士兵而言,他們的任務就是「逃亡」。
三個主題場景中呈現陸地、海上和空中三個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對於空中戰機的判斷,是基於老船長自己的經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麼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麼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個時刻觀眾的心跟著畫面一起提著,對於下一秒鍾即將發生什麼完全防不勝防。
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會有困難,更無法體會海灘上戰士們的惴惴不安。盡管《敦刻爾克》是戰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於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敵人、看不到40萬的軍隊、甚至看不到身後的街巷裡在發生什麼,只知道槍聲不斷、戰火不滅。影片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從片中人物的視角出發的。他們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們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懼感往往就來自於看不到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湯米在船內等待漲潮的戲。觀眾與他們一樣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發生什麼,只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射進來的子彈,和止不住灌進來的海水......
懷表的滴答、引擎的轟鳴、心跳的噗噗聲……貫穿《敦刻爾克》的,除了這些音效,還有隆隆炮火聲,像「永無止境的音階」。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准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爾克,一場沒有贏家的勝利,40萬人,望穿秋水,歸國無門。海的對面就是祖國,身後就是上膛的子彈炮火,頭頂是危機四伏敵機,無法反抗、絕望、掙扎,只能等待支援。活著,就是戰斗的意義,勝利的逃亡,倖存者沒有喜悅,罹難者無聲無息,戰爭的冰冷、政局的兜轉、求生中撕裂的人性,無論美醜都被吞沒在海峽深處,然後逐漸恢復平靜。
整部影片沒有高潮,卻又處處都是高潮。
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電影散場,一場提著心看完的電影,逐漸恢復平靜,活著真好,很幸福。
;Ⅷ 如何看待電影《敦刻爾克》在法國遭到抵制
因為敦刻爾克是英國、法國、荷蘭等同盟國的撤退,電影中缺乏法國人的視角,僅給了法國士兵十幾秒的鏡頭,還是將法國士兵刻畫成假裝成英軍上船的形象。再加上,歷史上法國在撤退的最後起了後衛的作用,最終導致有一萬多的法軍被俘。無論從電影情節中還是真實的歷史上,似乎對法國有一個不公。
這時,德國坦克已經到達敦刻爾克近郊,包圍圈已縮得很小很小,後衛任務落在約4萬名法軍身上。晚上10點,最後一批船隻到達敦刻爾克,混亂局面突然達到了高潮,眾多沒有武器的士兵瞬間涌現,亂作一團,上去的撿了性命,剩下的只能「望洋興嘆」。最後,有2.6萬人擠上了最後一批軍艦的甲板,離開了敦刻爾克。6月4日,「發電機行動」計劃至此結束,滿載著法國士兵的英艦「希卡里」號是最後一艘駛離敦刻爾克港口的船。而此時還有不少撤退不了的後衛法軍打盡最後一發子彈成為俘虜。
歷史就是這樣無情,法軍在撤退中的作用和犧牲確實不應該被忘記,但是諾蘭的《敦刻爾克》意在講述個體生命面臨死亡經歷生死的故事,其本人也多次聲明,無論哪一方都應該理性看待。
Ⅸ 敦刻爾克電影劇情 講的是什麼故事
1、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2、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Ⅹ 為什麼在《敦刻爾克》中的法國士兵被描述的很消極
諾蘭——一位將時間變成敵人的魔術師
文/夢里詩書
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索的交錯,成為了克里斯托弗·諾蘭第一次涉足真實歷史所交出的答卷,《敦刻爾克》在他的執導下,不是一次足智多謀的撤退,也並沒有著何般英雄主義的彰顯,小人物視角直面戰爭的慘痛與絕望,成為了電影最為誘人共鳴也最為深刻的內在縱深。
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次成功將33萬盟軍撤離納粹圍堵的歷史奇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次尤為重要的轉折點,在未看電影前,對諾蘭會如何去呈現這場真實的歷史事件,個人是滿懷期許的,這一次的他也並沒有讓人失望,在這部作品裡諾蘭並沒有致力於從宏觀上多麼真實的去還原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而是透過對時間極為出色的把控,將分屬陸海空的三個故事,在一種尤為克制的情緒中,用一周、一天、一小時三個時間,呈現了一場仍舊極具自己獨特風格卻又穩中有變的電影作品。
對於一部戰爭電影,《敦刻爾克》是復雜的,但對於一部諾蘭電影,它又是極簡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在這位導演的手中早已被玩轉的游刃有餘,故其電影在伊始才敢於大膽的摒棄了一切鋪墊,直接便將觀眾帶入了槍林彈雨之中,而隨著劇情的發酵,你不難發現這是一部並沒有絕對主演的作品,多視角多空間多時間對這場大撤退的還原,不僅將一股扣人心弦的緊張感維繫到了電影最後一刻,也令人看到了戰爭陰雲下的殘酷。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什麼最為能打動人?無外乎就是感人至深的人性之光和血腥殘酷的戰爭畫面,但在這部電影中諾蘭給予人物的台詞少之又少,在戰爭場面上也沒有多少血腥的畫面,但對鏡頭語言和音樂的善用,使電影對戰爭殘酷的著點並沒有遜色分毫,相反電影一面在伊始便透過第一視角將觀眾拉近電影,另一面透過小人物深陷絕望之境後能否絕地重生的懸疑,以及那用時間構思所帶來窒息般的緊迫,都使人仿若真正的走進了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一部沒有德軍鏡頭的作品,時間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敵人,而活著這種在和平年代最為基本的需求,在這部電影中卻成為了最大的希望,由此這部稍顯另類的二戰電影,對反戰的著點才會在諾蘭玩轉自己技藝的同時,仍舊充滿了打動人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