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九個基於真人真事的電影有多真實,看看導演做的改編就知道了
作者 | 一仟流
編輯 | 一仟流
每一部電影的製作,導演當然希望獲得票房的成功(盡管他們有時嘴上說的一點不在乎)。
這里的用詞『改編』,其實會被觀眾忽略,而是全盤接受導演呈現出的故事。厲害的導演善於利用這一點,會通過情節、人物甚至主角行為的調整創造出更吸引人的劇情。觀眾往往在為電影中的人物唏噓不已的時候,實際上只是再一次被導演套路了。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幾部電影,導演都做了哪些有意思的改編吧!
這部電影描述了天才數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一生,他的才華令人贊嘆,他的多重人格讓人唏噓,而他對抗自己多重人格的經歷更是一個傳奇。
但是,電影里反應出的一生和納什的真實人生還是有出入的。比如,電影里納什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發表了感人的演講,而實際上這篇演講是不存在的;而且納什也沒有和美國國防部門合作過,更不用說在那裡工作了;電影里把納什塑造成為一個慈父的楷模形象,但是實際上,納什有一個兒子,還是在欺騙自己太太的情況下才出生的,而且納什從來沒有照顧過自己的孩子。
鋼琴家(2002) – 導演:Roman Polanski
這個故事講述了二戰期間,波蘭猶太音樂家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的遭遇。該片在上映當年即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上奪得金棕櫚獎,第二年又奪得三項奧斯卡獎項。
這個故事改編自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的回憶錄,書中描述了他出生和生活了一輩子的城市——波蘭華沙。但是電影取景的街道卻是在克拉科夫。導演實際上對此也無可奈何,因為希特勒摧毀了這個波蘭的首都。Polanski只能根據義大利畫家卡納列多的華沙街道作品來再現這個城市的面貌。
這部電影改編自《第二次呼吸》的自傳,並被多次翻拍。它目前是法國電影史上票房第二的影片。片中一富一窮、一黑一白的強烈對比,以及在故事中逐漸培養出的男人之間的感情,都十分積極感人。
在電影中,主角菲利普是一個鰥夫。但實際上,當他遭遇事故坐上輪椅時,他還和太太生活在一起。她是一個富二代,在事故三年後去世了。在她去世前,他們還收養了兩個孩子,但是這兩個孩子從電影故事裡被抹去了。
電影的結尾也與真實情況不符。菲利普移居摩洛哥並與一個年輕的摩洛哥單身媽媽再次墮入愛河。照顧他的Abdel,其實並不是像電影里說的來自塞內加爾,而是阿爾及利亞。法國電影為什麼這么改編,或者與法國大量阿爾及利亞的移民問題有關也不一定。
這部已經有了年代的越獄片幾乎沒有任何改編,因為故事本身已經足夠刺激。就像那句話說的:連電視劇都不敢這么寫。所以導演不用添油加醋來刺激觀眾了。
亞卡拉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不可能被越獄的監牢。所以這次成功的越獄非常吸引眼球。電影基於越獄策劃者弗蘭克·莫里斯,克拉倫斯兄弟和約翰·安吉林的親身經歷。當時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活下來了。幾年後,一封出自約翰的手信確認了他們都活得好好的。
電影場景取自亞卡拉監獄,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調整。主人公的牢房並不是實際事件發生的那一間。電影拍攝的地點是在C區,而實際的房間是在B區。如果你去亞卡拉參觀,還能看到那個洞和用來遮蓋的紙和塑料。
忠犬八公物語無疑是電影 歷史 上最感人的動物類影片之一。Hachiko對主人的執念令人垂淚。雖然秋田是現在很多城市禁養的犬種,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因為這部電影而追捧秋田。
電影與真實故事最大的不同是發生的地點。我們當然知道Hachiko的故事在東京,電影為了方便就直接搬到了美國。另外一個不同是男主人的去世原因:電影里帕克·威爾森教授是因為心臟病去世的,但是真實的故事中上野英三郎教授是因為腦出血離世的。最後,大主角Hachiko也不是像電影里那樣在火車站撿到的,而是從寵物店帶回家的。
127小時是改編自登山家阿倫·拉爾斯頓的自傳《在岩石和險境之間》,講述了他在攀登時遭遇事故,通過127小時奮力自救成功的故事。
阿倫·拉爾斯頓作為這個驚險故事的真正主人公,為電影做了背書。他說這部電影完全再現了事件,只有一些微小的改編。比如在電影最初的場景中,拉爾斯頓遇到兩個驢友。實際上,他只是傳授了一些攀爬的技術給他們,並沒有像電影里那樣把他們帶到隱藏的環礁湖。
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講述了在遭遇了不斷的挫折後,仍然堅持努力,最終獲得幸福生活的故事。
主人公克里斯·加得爾的孩子在故事發生時還只是個嬰兒,而電影里威爾的兒子已經五歲了。這么製作增加了故事戲劇性,讓觀眾更能通過孩子的視角來了解主人公的感受。
另外一個調整是電影中威爾在經紀人事務所的實習沒有獲得任何報酬,突出了主人公人生的挫折感,但現實是他的確獲得了相應的報酬的。
小李子在這部騙子 游戲 里,與湯姆·漢克斯玩得不亦樂乎。劇情甚至讓人懷疑整個 社會 各色人等的智商。
真實的故事裡,主角弗蘭克離開家後就沒有再見過父親。但是斯皮爾伯格讓他們在電影中重聚,弗蘭克向父親展示他的飛行員制服,令他的父親開心而起自豪。這顯然是為了劇情效果。
另外在弗蘭克從法國引渡回美國後,並不是像電影里那樣從衛生間里逃脫,而是從波音737的後部趁空消失的。
這部電影講述了花樣滑冰選手譚雅·哈丁和她的競爭對手南希·克里甘的故事。
南希不僅是她的隊友,也是她最大的競爭對手。1994年,譚雅的前夫襲擊了南希,盡管譚雅聲稱與她無關,但是她仍然因包庇丈夫和保鏢而獲罪,同時被禁賽,這也是她職業生涯的終結。
電影故事取自譚雅自己的陳述,但是其他人的說法與她卻正好相反。無論如何,接受哪一個故事還得看觀眾自己了。
無論這些改編是不是為了取悅觀眾,或者追求票房的成功,又或者是當事人的要求。總之,電影就是電影,無論它是不是真實的故事,我們在抹眼淚或者開懷大笑的時候請記得,我們隨時會被導演套路,過好自己的生活,別太當真了。
❷ 推薦一些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比如社交網路,不可觸摸,貓鼠游戲,國王的演講,美麗心靈,請問還有哪些,
《無法觸碰》(Intouchables)是一部由奧利維·那卡什執導的法國電影,改編自一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由弗朗索瓦·克魯塞、奧馬·希、安樂妮、 奧黛麗·弗洛特等主演。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在一次跳傘運動事故後,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貴族下肢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無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德瑞斯來家裡幫佣。這是一位郊區的年輕人,剛從監獄出來。簡單來說這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選。兩個世界相互碰撞,融合,於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妙的友情誕生了。
❸ 觸不可及是真實事件嗎
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拓展資料:
《無法觸碰》(Intouchables)是一部由奧利維·那卡什執導的法國電影,改編自一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由弗朗索瓦·克魯塞、奧馬·希、安樂妮、 奧黛麗·弗洛特等主演。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在一次跳傘運動事故後,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貴族下肢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無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德瑞斯來家裡幫佣。這是一位郊區的年輕人,剛從監獄出來。簡單來說這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選。兩個世界相互碰撞,融合,於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妙的友情誕生了
❹ 歷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有哪些
註:前四屆沒有電影短片的評比
@第五屆(1931-1932)
最佳短片,動畫片:《花兒和樹林》(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喜劇片:《百音盒》
(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漢爾.羅奇,
主演人:史丹.勞萊、奧立維.哈台)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箭魚摔跤》(製片人:馬克.塞內特)
@第六屆(1932-1933)
最佳短片,動畫片:《三關小豬》(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喜劇片:《原來這說是哈里斯》(雷華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克拉卡托埃》(教育電影社,三卷短片)
@第七屆(1934)
最佳短片,動畫片:《龜兔競賽》(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喜劇片:《柯卡拉恰》(雷電華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蠟城》(教育電影社)
@第八屆(1935)
最佳短片,喜劇片:《睡眠妙法》(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動畫片:《三隻孤苦令仃的小貓》
(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飛越珠穆朗瑪峰》(教育電影社)
@第九屆(1936)
最佳短片,動畫:《鄉下堂兄弟》(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叫人討厭的上課》(頑童班演出)
最佳短片,二本:《集體收入》(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彩色:《給我自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第十屆(1937)
最佳短片,動畫:《老磨坊》(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塘鵝生活》(教育電影社)
最佳短片,二本:《金錢萬惡》(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彩色片:《小聰明》
(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彼德 .史密斯)
@第十一屆(1938)
最佳短片,動畫:《公牛費迪南》(製作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母親們會活著》(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獨立宣言》(華納兄北電影公司)
@ 第十二屆(1939)
最佳短片,一本:《忙碌的小熊》(派拉蒙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自由之子》(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第十三屆(1940)
最佳短片,動畫:《銀河》(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一本:《打個盹》(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彼德.史密斯)
最佳短片,二本:《特迪,粗野的騎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第十四屆(1941)
最佳短片,動畫:《給鄧一掌》(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智力測驗》(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三月里的大街上》(米高梅電影公司)
@第十五屆(1942)
最佳短片,動畫:《希特勒的面目》(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二本:《漫活動物及其家族》(派拉蒙電影公司)
@第十六屆(1943)
最佳短片,一本:《兩棲作戰部隊》(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人:格蘭
特蘭.賴斯)
最佳短片,二本:《天堂音樂》(米高梅電影公司)
@第十七屆(1944)
最佳短片,動畫:《鼠》(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動物世界名流錄》(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人:戈
傑里.范朋克斯)
最佳短片,二本:《我不演出》(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戈登.
霍林斯赫德)
@第十八屆(1945)
最佳短片,動畫:《請肅靜》(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
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走向光明》(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赫伯
特.莫爾登)
最佳短片,二本:《夜空星星》(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戈
登.霍林斯赫德)
@第十九屆(1946)
最佳短片,動畫:《貓隊協奏曲》(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
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面對你的危機》(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
戈登.霍林斯赫德)
最佳短片,二本:《一個小孩和他的小狗》(同上)
@第二十屆(1947)
最佳短片,動畫:《小貓咪咪叫》(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
愛德華.塞爾柴)
最佳短片,一本:《再見!特洛克小姐》(米高梅電影公司,赫伯
特.莫爾登)
最佳短片,二本:《攀登馬特霍恩山峰》(蒙諾格雷姆電影公司,
製片人:歐文.艾倫)
@第二十一屆(1948)
最佳短片,動畫:《小孤雛》(米高梅電影公司,
製片人:弗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城市交響樂》(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製片人:埃德蒙.里克)
最佳短片,二本:《海豹島》(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二屆(1949)
最佳短片,動畫:《找貓記》(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一本:《水生動物的家庭舞會》(派拉蒙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畫家梵高》(製片人:加斯頓.迪爾,羅
伯特.里斯恩斯)
@第二十三屆(1950)
最佳短片,動畫:《傑拉爾德.麥克波音》(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製片人:史蒂芬.博薩斯托)
最佳短片,一本:《賽馬奇觀》(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
戈登.霍林斯赫德)
最佳短片,二本:《比弗山谷》(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四屆(1951)
最佳短片,動畫:《雙劍客》(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
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孩子們的世界》(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制
片人:羅伯特.楊森)
最佳短片,二本:《半畝地的自然世界》(製片人:華爾特.
迪斯尼)
旅遊風光片)
第二十五屆(1952)
最佳短片,動畫:《小貓約翰》(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
弗里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室內燈光》(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水鳥》(製作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六屆(1953)
最佳短片,動畫:《嘟嘟,噓噓,嘭嘭,蓬!》(製片人:華
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溫莎的快樂太太們前奏曲》(米高梅電影
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熊的世界》(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七屆(1954)
最佳短片,動畫:《馬戈飛翔》(製片人:史蒂芬.博薩斯托)
最佳短片,一本:《機械時代》(製片人:羅伯特.揚遜)
最佳短片,二本:《沒有戰爭的時候》(製片人:丹斯.桑德斯,
特里.桑德斯)
第二十八屆(1955)
最佳短片,動畫:《敏捷的岡薩拉》(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一本:《殘存的城市》(20世紀福斯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林肯面貌》(南加州大學,製片人:威
爾伯.布盧姆)
第二十九屆(1956)
最佳短片,動畫:《梅古先生的小車》
最佳短片,一本:《沖破水的障礙物》
最佳短片,二本:《定做的大衣》
第三十屆(1957)
最佳短片,動畫:《無名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非法入境者》
第三十一屆(1958)
最佳短片,動畫:《武士狂熱者》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大峽谷》
第三十二屆(1959)
最佳短片,動畫:《月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金魚》(法國)
第三十三屆(1960)
最佳短片,動畫:《芒羅》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畫家之日》
第三十四屆(1961)
最佳短片,動畫:《代用品》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出海吧,巨船》
第三十五屆(1962)
最佳短片,動畫:《洞》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快樂的周年紀念》(法國)
第三十六屆(1963)
最佳短片,動畫:《評論家》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深夜小橋上的事件》
第三十七屆(1964)
最佳短片,動畫:《名流菲恩克》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卡薩爾斯指揮:1964年》
第三十八屆(1965)
最佳短片,配樂:歐文.科斯特爾《音樂之聲》
最佳短片,動畫:《點和線》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小雞》(法國)
第三十九屆(1966)
最佳短片,動畫:《赫布.阿爾珀特和蒂喬納布拉斯的兩重性》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野翼》(英國)
第四十屆(1967)
最佳短片,動畫:《盒》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立足的地方》
第四十一屆(1968)
最佳短片,動畫:《暴風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回憶羅伯特.肯尼迪》
第四十二屆(1969)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魔術機器》
第四十三屆(1970)
最佳紀片,動畫:《一貫正確就是正確嗎?》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布蘭科.比利的復活》
第四十四屆(1971)
最佳短片,動畫:《嘎吱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暗哨》
第四十五屆(1972)
最佳短片,動畫:《聖誕節頌歌》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諾曼.羅克韋爾的世界……一位美國人的夢想》
第四十六屆(1973)
最佳短片,動畫:《弗蘭克電影》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包列羅舞》
第四十七屆(1974)
最佳短片,動畫:《星期一休息》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獨眼人是國王》(法國)
第四十八屆(1975)
最佳短片,動畫:《偉大》英國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天使和大個子喬》
第四十九屆(1976)
最佳短片,動畫:《悠閑》(澳大利亞)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在冰冷地區》
第五十屆(1977)
最佳短片,動畫:《沙堡》(加拿大)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我要找出路》(加拿大)
第五十一屆(1978)
最佳短片,動畫:《快信》(加拿大)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未成年的父親》
第五十二屆(1979)
最佳短片,動畫:《每個孩子》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食宿與照顧》
第五十三屆(1980)
最佳短片,紀錄片:《卡爾.赫斯:走向自由》(羅蘭.哈利,
彼得.拉杜攝制)
最佳短片,動畫:《蒼蠅》(匈牙利)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孤注一擲》
第五十四屆(1981)
最佳短片,動畫:《克拉克》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紫羅蘭》
第五十五屆(1982)
最佳短片,動畫:《探戈》(波蘭)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驚人事件》
第五十六屆(1983)
最佳短片,動畫:《紐約的冰淇淋聖代》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男孩子與女孩子》
第五十七屆(1984-1985)
最佳短片,動畫:《字謎》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上面》
第五十八屆(1985-1986)
最佳短片,動畫:《安那和貝拉》(荷蘭)
最佳短片,實景劇情:《莫里的流浪》(鳳凰公司)
第五十九屆(1986-1987)
最佳短片,動畫:《一出希臘悲劇》
最佳短片,實景片:《珍貴的形象》
第六十屆(1987-1988)
最佳短片,動畫:《栽樹人》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男同性戀舞廳》
第六十一屆(1988-1989)
最佳短片,實景片:《丹尼斯.詹寧斯的約會》(迪安.帕
里索特、史蒂芬.賴特)
第六十二屆(1989-1990)
最佳真人真事短片:《工作經驗》
第六十三屆(1990-1991)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
最佳紀實短片:《午餐約會》
第六十四屆(1991-1992)
最佳短片,動畫:丹尼爾.格里夫斯《操縱》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塞思.溫斯頓和羅布.弗里德《錄音
樂師》
第六十五屆(1992-1993)
最佳短片,動畫:瓊.格拉茨《蒙娜.麗莎走下台階》
最佳紀實短片:薩姆.卡曼《小巴士》
第六十六屆(1993-1994)
最佳動畫短片:《錯的褲子》(尼古拉斯.帕克)
第六十七屆(1994-1995)
最佳紀錄短片: 查爾斯.古根海姆《需要正義的時刻》
最佳短動畫片:艾莉森.斯諾登和戴維.法恩《勃博的生日》
最佳真人真事短片(兩片得票數相等):彼得.卡帕爾迪和魯恩.
肯利萊茨《弗朗茨.卡夫卡的生活是美妙的生活》,佩吉.拉吉斯
基與蘭迪.斯通《特雷弗》
第六十八屆(1995-1996)
最佳實事真人短片:克里斯廷.拉赫蒂和亞娜.休.梅梅爾《附入
愛河的利伯曼》
最佳動畫短片:尼克.帕克《修面》
第六十九屆
第七十屆
最佳短片:動畫: 《格里的游戲》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 《簽證和德行》
最佳紀錄片:短片 《康復記》
最佳紀錄片:長片 《漫漫回鄉路》
第七十一屆(1999)
最佳動畫短片:《小兔子》《BUNNY》
最佳生活短片:《選舉之夜》《ELECTION NIGHT》
最佳短記錄片:《金色晚年》》
最佳長記錄片:《最後的日子》《THE LAST DAYS》
第七十二屆(2000)
最佳短片獎:巴巴拉-斯科特和塔米-提伊 Barbara Schock and Tammy Tiehel因《母親夢見撒旦的門徒在紐約》(My Mother Dr eams the Satan's Disciples in New York)獲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最佳動畫短片:亞歷山大-彼德洛夫(Aleksandr Petrov)憑《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奪得2000年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最佳記錄短片獎:由蘇珊-漢娜-哈德利和威廉-A.-懷特福德 Susan Hannah Hadary/William A.Whiteford導演的《花邊國王》(King Gimp )奪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記錄短片獎。
最佳紀錄片獎:由亞瑟-康和凱文-麥克多納德 Arthur Cohn and Kevin Macdonald導演的《九月的一天》(for One Day in September)獲得2000年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獎。
第七十三屆(2001)
最佳短片(真人):《Quiero Ser (I want to Be...)》- Florian Gallenberger
最佳短片(動畫):《Father and Daughter》- Michael Dudok de Wit
最佳長記錄片:《Into the Arms of Strangers: Stories of the Kindertransport》 - Mark Jonathan Harris, Deborah Oppenheimer
最佳短記錄片:《Big Mama》 - Tracy Seretean
第74屆(2002年)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完全名單
最佳真人短片:"The accountant"
最佳動畫短片:"For the Birds"
最佳紀錄片:《Murder on a Sunday Morning》
最佳紀錄短片:《Thoth》
第75屆(2003)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動畫短片
《The Chubbchubbs!》
最佳真人短片
《This Charming Man (Der Er En Yndig Mand)》
第77屆(2005)奧斯卡金像獎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動畫短片 《瑞恩》(RYAN)
最佳真人短片 《美國異教徒》(WASP)
最佳紀錄短片 《奇跡時分:孩子們的進步》(MIGHTY TIMES: THE CHILDREN'S MARCH)
第78屆(2006)奧斯卡金像獎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動畫短片 《月亮和兒子》The Moon And The Son An Imagined Conversation
最佳真人短片 《六位槍手》SIX SHOOTER
好累啊.....
❺ 一部犯罪歐美電影貌似是真人真事改編的 1共2部
頭號公敵 L'instinct de mort (2008)
頭號公敵續集 L'ennemi public n°1 (2008)
文森·卡索主演。
雅克·梅斯林是70年代末期法國著名的大盜,曾犯下多起持械搶劫和殺人案,也是有名的越獄犯。他善於偽裝自己,曾以不同的面貌混跡人群,人稱「千面大盜」。他在18個月的血腥逃亡之後,1979年11月2日在巴黎克利尼揚古爾門(PORTE DE CLIGNANCOURT)被特警隊擊斃。本片敘述梅斯林早期的經歷,從1959年阿爾及利亞戰爭開始,當時梅斯林在戰場上服役,這段經歷標志了他「天真時期的結束」,使他成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和對現狀不滿的人」。
❻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觸不可及》,有哪些情節戳中了你的淚點
《觸不可及》其實是一部殘疾人不甘於命運的電影,真情融入法式文藝,改編自一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其實從字面上來說有一種第二次生命的寓意。筆者剛剛又重新看了一遍,感觸頗深。
《觸不可及》是近幾年最優秀的法國電影之一,文藝的同時又不太脫離現實,主僕真情融入其中,很多情節感人至深。
❼ 介紹幾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要國外的 謝謝啦
《冠軍》
車太賢
一次意外的車禍:300勝騎手承俊失去了妻子 自己的視力也嚴重受損;賽馬「冰雹」腿部嚴重受傷還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承俊的人生自此變軌 多年之後 落魄的承俊在農場里看到了因難以被馴服而將要被處理掉的冰雹 一番掙扎過後 他決定重新振作起來 和冰雹一起再圓冠軍夢
本片根據賽馬「露娜」的真實故事改編
《陰地》
本片改編自30年前震驚全泰國的真實靈異事件
片名取自於以前泰國的旅遊勝地「拉達村」 這個地方在三十年前發生一起滅門慘案 兇手至今仍下落不明 之後村子接連發生靈異事件「拉達村」因此開始沒落 居民們也紛紛搬離這里 最後整個村莊成了乏人問津的廢墟。。。
《陰地》本片改編自30年前震驚全泰國的真實靈異事件 片名取自於以前泰國的旅遊勝地「拉達村」 這個地方在三十年前發生一起滅門慘案 兇手至今仍下落不明 之後村子接連發生靈異事件「拉達村」因此開始沒落 居民們也紛紛搬離這里 最後整個村莊成了乏人問津的廢墟。。。本人膽小 沒有看過這片子 故無從評價 只知道製作團隊為《鬼影》團隊 感覺應該還可以。。。
《完美風暴》
喬治克魯尼
船長比利是個捕魚高手 然而最近卻總是運氣不佳 這一次他和他的船員們一起出海 為了生活 更為了榮譽 然後出海後不久 他們就遇上了百年一遇的「完美風暴」。。
很現實的一部電影 同樣十分感人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事件 打破了人定勝天的固定結局。。
《8英里》
這部影片是艾米納姆的自傳影片 講述的是他在踏上hip-hop界道路上所面對的種種煩惱和困擾 8英里本是街道的名稱 是底特律黑人區與白人區的分界線 但也正是從這里 誕生了一個傳奇
《理發師陶德》
蒂姆伯頓導演 約翰尼德普 海倫娜·伯翰·卡特
理發師本傑明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但由於遭人陷害而含冤入獄 鬧得妻離子散 15年後他成功越獄 化名陶德 開始了殘酷的復仇。。
眾所周知的風格電影 陶德的原型為倫敦一名真實存在的連環殺手 據說他殺的人屍體可以堆砌到天花板。。
《盧安達飯店》
唐 錢德爾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講述了在盧安達大屠殺期間 一位胡圖族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設法挽救1268點陣圖西族難民的故事
又是一部足以震撼心靈的電影 有感於盧安達人民的苦難 同時也感嘆人道主義者得偉大
盧安達大屠殺死了100多萬人 但影片並沒有刻意的表現屠殺的恐怖血腥 而把重點放在了人物心理的刻畫 突然聯想到某部國內電影 感人不假 但總覺生硬。。
《社交網路》
大衛芬奇導演 傑西·艾森伯格 安德魯·加菲爾德 賈斯汀·汀布萊克
著名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傳記性電影 原本以為枯燥異常 其實不然 片子還是很精彩的 快速的對白 幽暗的色調 尤其是對人物的塑造和拿捏 傳記片中的佼佼者
《127小時》
詹姆斯 弗蘭柯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講述美國登山愛好者阿倫·拉斯頓在猶他州一座峽谷攀岩時不幸被岩石夾住手臂 被困五天五夜 最終憑借驚人毅力斷臂自救的故事
本片絕不是血腥或虐心類型的 但的確是一部心靈影片 大部分的場景都發生在狹小的空間里 我們不得不佩服弗蘭柯的演技 他已經完全脫離了綠魔2代的影子 好片子 值得推薦~
《國王的演講》
科林·費斯 傑弗里·拉什 海倫娜·伯翰·卡特 蓋·皮爾斯
影片取材於真實的歷史 講述了喬治六世從小患有口吃 在一次重要的演講上出了丑 他的妻子找到了醫生蘭格 在醫生的精心幫助下 國王終於克服了口吃 在二戰前發表了重要的演講
11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雖然也有爭議 但你不能否認的是本片的確是部好片子 無論是故事還是演員 最佳影片實至名歸
❽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通過真實故事改編的嗎
不是通過真實故事改編的。
影片劇本靈感自1945年的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導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在劇中有一位大音樂家莫朗奇,影片剛開始他的母親就過世了,莫朗奇回到老家參加母親的葬禮,而就在老家回憶的時候,一位自稱皮比諾的童年玩伴找了過來,給了他一本回憶錄,一起回憶起那段灰暗又充滿光明的童年。
在當時有一所全封閉的的學校,而莫朗奇和皮比諾都是這里的學生,但是這里的學生不是失去雙親就是打架鬧事的,全都是問題學生,很多人都沒有正眼看待這群孩子,覺得都是問題學生,是社會的渣渣。
老師就越來越壓迫他們,學生也越來越來叛逆,久而久之行成惡性循環,成了大多數師生所謂的「臭名昭著」的學院。
克萊門特.馬修,一個懷揣音樂夢想的教書匠,就是在這樣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被分配到這所「池塘底」學校。他到來的第一天,負責學校日常起居的大叔就被調皮的學生使壞砸到了眼角。
馬修親眼看到調皮的學生是如何叛逆如何刁蠻,校長哈森是如何的蠻橫不講理,體育老師又是如何的強勢打壓,這一切都讓他感到心力交瘁。桀驁不馴的學生,和老師們似乎都站在對立面,成為了永遠解不開的死敵。
馬修原本也想像其他老師一樣,熬完一段時間就走,可是偶然一次,他發現了孩子們唱歌很有天賦,音樂夢想在心裡重新燃燒,他打算用歌聲重新感化孩子們。
他組建了合唱團,偷偷的唱,那些純粹的天籟之聲,像是從天堂傳來,如春風化雨,漸漸感化了孩子們的心靈。
他開始深夜為孩子們寫歌。就是因為這樣這群孩子一個個都開始改變了,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就這樣,董事會前來參觀,而當孩子們在董事會面前唱歌的時候,校長哈森在董事會面前極力的吹捧自己,而且將合唱團的功勞歸於自己,馬修雖然無奈卻也沒有抗議,而且看著孩子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也並沒有說什麼。
但是之後的一場蓄意已久的大火,讓他斷絕了與孩子們的緣分。大火中並沒有一個人受傷,校長哈森卻失去了晉升資格,自私且殘酷的哈森惱羞成怒,解除了馬修的教師資格。
無奈的馬修走出了校園,無數的紙飛機伴隨著孩子們的歌聲傳了出來。當馬修提著行李,攥著紙飛機離開的時候。
他說:我想告訴全世界,可我又能告訴誰呢?克萊門特.馬修,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失敗的學監。克萊門特.馬修。馬修一輩子也沒能成為音樂家,可是他卻拯救了一個天賦異凜的音樂家,他拯救了一群孩子的未來。
(8)法國電影真人真事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克萊門特·馬修老師
他到了一間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
性格沉靜的他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熱愛音樂事業,把最無私的愛奉獻給孩子們。
2、少年皮埃爾
擁有非同一般的音樂天賦,但是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性格異常敏感孤僻。長相帥氣,是學生中的代表人物,因為家庭原因為人喜歡惡作劇,但本性善良,尤其是歌聲嘹亮,音色俱佳,頗受馬修老師的器重,長大後成為首屈一指的大音樂家。
3、拉齊校長
最惹人討厭的人,自私自利,為人冷酷,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感受,而且喜歡奪取別人的勞動成果,最後被聯合投訴而下台。
❾ 尋一部法國電影
譯名:野孩子
又名:公主的壞脾氣
導演:尼克·摩爾 Nick Moore
主演:艾瑪·羅伯茨 Emma Roberts
亞歷克斯·帕蒂弗Alex Richard Pettyfer
娜塔莎·理查德森 Natasha Richardson
尼克·弗洛斯特 Nick Frost
雪莉·亨德森 Shirley Henderson
艾丹·奎恩 Aidan Quinn
類型:喜劇
發行公司:環球
上映日期:2008年8月15日
劇情介紹
16歲的波比,是家裡養尊處優的小公主。雖然身處繁華的洛杉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還有一張無限額的信用卡,可波比依然像所有的青春期女孩一樣,淘氣叛逆。可她無法無天的惡作劇終於還是讓父親忍無可忍,一夜之間,金絲雀就被送到了英國傳統嚴肅的寄宿學校進行改造教育。波比的肆無忌憚終於遇到了「強敵」,在異國的世界裡,沒人會理她的小姐脾氣。可就算是變成淑女,野孩子也不會規規矩矩。請小心:最固若金湯的寄宿學校,也將遭遇她製造的災難效應!
年紀輕輕的艾瑪·羅伯茨,顯然出落得越來越有魅力。雖然還是老被稱呼為大嘴朱最愛的侄女,但一部部為她量身打造的捧星電影,都暗示著這個可愛小妞前途無可限量。才搬到洛杉磯當了回《少女妙探》,小妮子又轉戰不列顛成了《野孩子》,英美魅力大碰撞,火花一向不俗。如果《小公主》+《賤女孩》+《公主日記》的設定還不能算是致勝法寶,那琳琅滿目的名牌包包和服飾,足以吸引目標觀眾群的眼球。
[心理學詞義]野孩子(英文: feral child)是指從年齡很小就開始與人類隔絕,而不懂得人類社會行為和語言的孩子。野孩子極其少見,在世界上僅有一百餘個已知案例。在這些案例中,大部分是人為禁固的情況,僅有三例是無可爭辯的野孩子。
精彩劇照
[編輯本段]法國電影
法語電影名:L enfant sauvage)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çois Truffaut
編劇: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çois Truffaut
Jean Gruault
ean Itard
類型: 劇情
演員: Jean-Pierre Cargol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çois Truffaut
Françoise Seigner
克勞德·米勒 Claude Miller
Jean Dasté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75-04-08
劇情簡介
法國新浪潮名將弗朗科依斯.特魯芬特自導自演的代表作之一,根據十八世紀法國的一宗真人真事改編。
一名小孩子在叢林中長大,被帶迴文明社會。弗朗科依斯.特魯芬特飾演的醫生用耐心教導這個野孩子一點一滴地適應新的生活,又讓他學習聽話和說話,終於達成了兩人之間的溝通。本片用最基本的電影技巧平實交代故事,將鏡頭焦點完全集中在醫生與野孩子之間的互動過程,看來有點平淡,但流露出濃厚的文化色彩,對人類學感興趣的觀眾尤其不可錯過。
❿ 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怎麼樣如題 謝謝了
你是問是否好看是嗎? 好看,我看了兩遍,幽默搞笑。真人真事改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