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的電影,片子來源是DVD,一般來說,只有發行了帶有國語配音的DVD,網上才會有對應的雙語版本。
即使是國內正規發行的DVD,有些配音並不採用公映時的普通話配音版本,這個一直有爭議。也有愛好者們自行交流國配音軌。
原來的KiSS小組一直發布帶有國語配音的DVDRip電影,可惜現在這個小組沒有了。現在的XTM論壇也有一些帶有國語配音的電影。
❷ 為什麼很多歐陸背景的電影都說英語…
取決於電影的製片方、電影的受眾。尤其是商業電影,如果製片方是好萊塢並且影片主要面向英語觀眾發行,不管拍哪個地方的電影都必定是英語對白,否則他們的觀眾聽不懂、聽得不舒心會影響票房。在《功夫熊貓》里我們祖國國寶不也一口流利的英語嗎。
❸ 中國電影為何那麼多英文字幕
商業.慢慢再與歐洲接軌.
❹ 電影製作中各職務的英文名稱
電影製作中各職務的英文名稱如下:
1、導演-Director
核心職位之一。狹義上的導演負責指導表演和設計鏡頭;廣義上的導演要負責電影拍攝的所有藝術創作部分。
2、副導演-Assistant Director
核心職位之一,分為1st Assistant Director,中文為第一副導演,簡稱1st AD;2nd Assistant Director,中文為第二副導演,簡稱2nd AD。
第一副導演,有時在國內會被被稱為執行導演,是導演具體工作的執行人,主要負責片場的正常運行,以及確保拍攝按照拍攝計劃執行,並製作每日的通告單(call sheet)。
第二副導演,在國內有時被稱為助理導演,或僅僅「副導演」。他負責所有與導演工作有關的信息,報告,和文案。他還負責催場,提醒演員,安排演員或文替,並進行拍攝前的准備工作。他還需要記錄所有工種的工作時間表,協助第一副導演的工作,負責整理所有有關文檔。
3、Procer-製片人
製片人完全控制電影拍攝的資金,是整個電影製作團隊的領導者,也是將一部電影從無到有成功完成的實現者。製片人負責除了導演需要負責的藝術創作部分的其他所有部分,最主要的是資金的籌措。所以,在獨立製片制度中,導演往往就是電影的製片人。
4、Property Master-道具師
製作,購買,管理拍攝道具的人,也即道具部門的總管,與劇本監制(Supervisor)一同工作。
5、Screenwriter-編劇
核心職位之一,即撰寫劇本的人。在影片字幕中被寫作「Writtenby」。
6、Talent-演員
好萊塢對「演員」的另一稱謂,更普通,更口語化。(不需要去區別男女,即actor和actress)
7、Cinematographer-電影攝影師
電影攝影師是對布光,攝影機,構圖,電影拍攝技術了如指掌的藝術創作者。他們是那個真正意義上將劇本文字轉化為圖像的人。
8、Composer作曲
核心職位之一。即創作電影音樂的音樂人。一般被賦予「Music by」的稱號。
9、Costume Designer-服飾設計師
就是設計電影中角色穿著戲服的人。
9、Editor-剪輯
核心職位之一,把拍攝好的素材剪輯成成片的人。
(4)電影創作為什麼都是英文擴展閱讀:
一般電影的製作流程如下: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
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
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❺ 早期中國電影為什麼會出現英文字幕
有種可能是因為那些電影是香港的,那裡的人有的只懂英語,為了方便那些人而加了英文。
也有許多老電影是最近才重新配的字幕添加了中英文對照。
❻ 好萊塢出產的片子都是講英文的嗎
是的,就算電影里有其它語言,英語也絕對是第一號使用語言。不僅是因為美國出品,演員本身是講英語的,也因為英語的通用性,如果要搶占海外市場,當然是用英語啦。另外你可以想像一下讓中國人拍電影的時候全說英語,先不說效果了,看著肯定別扭。
❼ 一般電影開拍喊的那個開始都是用英文的,為什麼
action
導演叫action的時候就叫場記「打板」,那個黑白相間的板子在圈裡叫做「場記板」,這時攝像機已經開了,錄下了場記板上寫上的:本次鏡頭的機位,景別,場次,拍攝鏡頭號等等內容,以便於後期剪輯師很快的找到需要的素材.當咔的一聲合住後,場記迅速撤離機器後,演員開始表演,開拍!
❽ 為什麼全世界的人拍電影都要說英文開始
action並不是開始的意思,action真正的含義表示導演准備看演員表演的action(效果)
❾ 現在影院的國外電影都是英文版的為什麼難道說中國人的英語水平都非常好了帶我媽去看博物館奇妙夜結果
因為主流還是年輕人看電影的多,尤其是國外大片。。。大家都傾向於原音+中文字幕。。
估計你是在大城市,才有這么多的外語專場。
如果是在小城市,基本上默認都是中文場的哦。。。
❿ 藝妓回憶錄明明是講日本的片子,為什麼裡面的人物都用英語呢
他們認為電影曲解了他們的文化,下面是一個日本人的評論,比較有說服力:「不管是上一次《最後的武士》,還是這次的《藝妓回憶錄》,兩部電影將西方人「不懂得何為纖細、敏感」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電影美術設計,說它是對日本文化的一種愚弄也不為過。嚴格的劇情設定欠奉,對那個時代嚴格的考證也沒有,《藝妓回憶錄》不是在描述那個曾經存在過的時代故事,而是一部關於未來世界的電影作品。只要身為日本人,就會十分清楚它是一部愚蠢的作品。我個人替參與演出這部電影的日本演員感到十分羞恥,他們是拿著「日本」這個名字,把日本文化當作最廉價的東西去出賣了,就是一群這樣低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