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線等!電影鳥人的英文觀後感!60到80個詞之間吧!我已經沒有財富值了π_π
60到80個詞的觀後感?你開玩笑吧?
給你一篇,你自己挑80個詞吧,希望你能湊得出80個詞的觀後感。
Birdman flies very, very high. Intense emotional currents and the jagged feelings of volatile actors are turned loose to raucous dramatic and darkly comedic effect in one of the most sustained examples of visually fluid tour de force cinema anyone's ever seen, all in the service of a story that examine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celebrity and the popular regard for fame over creative achievement. An exemplary cast, led by Michael Keaton in the highly self-referential title role of a former superhero-film star in desperate need of a legitimizing comeback, fully meets the considerable demands placed upon it by director Alejandro G. Inarritu, as he now signs his name.
The film's exhilarating originality, black comedy and tone that is at once empathetic and acidic will surely strike a strong chord with audiences looking for something fresh that will take them somewhere they haven't been before.
Dating back to his international breakthrough with Amores Perros 14 years ago, Inarritu's films have always coursed with energy and challenges embraced. Here, he and his indispensable cinematographer Emmanuel Lubezki have gone the extra mile to make a film that, like a far more complicated and sophisticated version of what Alfred Hitchcock did in Rope in 1948, tries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having been filmed all in one take.
Birdman, which bears the rather enigmatic subtitle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is not only centered on the world of the theater but takes place almost entirely within or very near the venerable St. James Theater on West 44th Street. This is where faded big-screen luminary Riggan Thomson (Keaton) is about to begin previews for what he hopes will bring him renewed acclaim and respectability, ego boosters that have eluded him in the two decades since he decamped from the Hollywood mountaintop upon saying no to Birdman 4.
Of course, Riggan knows he's fated to always be Birdman; he still keeps a poster from the franchise on his dressing room wall and the character's voice sometimes squawks at him like a challenging alter ego. But he's now put everything on the line, including his own money, to mount a stage adaptation of Raymond Carver's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which he's written, is directing and is co-starring in with Lesley (Naomi Watts), another film star making her Broadway debut, and Laura (Andrea Riseborough), a sometime lover who's more keen on him than vice versa.
When the other male actor in the piece startlingly becomes incapacitated, Lesley's boyfriend, Mike Shiner (Edward Norton), a major film name, immediately volunteers to step into the breach. This is a godsend for the box office but a wild card in terms of the quartet's dynamics, as the quicksilver Mike is a fiendish manipulator (quite the jerk, actually). After unsettling Riggan at his first rehearsal by having already memorized his part and then demanding rewrites, Mike detonates the initial public preview by drinking real gin (this is Carver country, after all) instead of water onstage.
More raw nerves are supplied by Riggan's straight-from-rehab daughter Sam (Emma Stone), whom Dad has perhaps misguidedly engaged as his personal assistant. Riggan has to listen to Sam's tirades about how his resistance to Twitter and blogging make him even more of a has-been than he was already, this on top of Laura's news that she's pregnant and his concerns over what outrage Mike might provoke at the second preview.
There are enough awkward predicaments, secret liaisons, theatrical pranks, opened and closed doors and offenses given and taken in Birdman to fill a Feydeau farce. But while Inarritu, who wrote the script with his Biutiful co-screenwriter Nicolas Giacobone, playwright Alexander Dinelaris andThe Last Elvis director and co-writer Armando Bo, certainly triggers any number of dark and even catch-in-your-throat laughs, he's out for bigger game here on several fronts.
Riggan's struggle to regain self-respect and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is an ambition attacked as sheerest vanity by Sam and Mike, who enjoy provoking him further by pursuing a little dalliance. Beyond this central subject, the film takes vivid X-rays of such matters as creative egos and insecurities, spontaneity versus careful planning, what one does or does not do with power and influence, the positives and negatives of fame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public impact of a controlled event like a theater performance and an impromptu happening such as Riggan』s sprint through a jammed Times Square wearing nothing but his underpants (don't ask).
Propelled by outbursts of virtuoso jazz drumming by Antonio Sanchez, the story's action spans several days but plays out in a visual continuum of time unbroken — until the very end — by any evident cuts; it's as if the already legendary opening 13-minute take in Gravity had persisted through the entire movie. It's no coincidence that the same cinematographer, the incomparable Lubezki, shot both films, although the effect here is very different; as lucid and controlled as the camerawork may be, it's also bold, propulsive, even raw at times and invariably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to catch the actors as they dart in and out, get in each others' faces or ponder the effect of what they've just said or done to someone else. The scene transitions are handled with breathtaking seamlessness and, once you realize what's going on and stop watching for signs of cuts as the camera goes through a door or enters a dark space, you get into the groove of a film whose rhythms are entirely controll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performers in relation to that of the camera — without the subtle visual disruption that even the most graceful cut must make.
If there is a problem from a dramaturgical point of view, it's that the roles of the play's other actors, to some extent Mike but more so Laura and Lesley, recede instead of deepen as opening night approaches. And one scene, which feels more like score settling than anything real, simply doesn't ring true: In a theater district bar, Riggan runs into the formidable Tabitha (a withering Lindsay Duncan), the all-powerful drama critic for the town's (once) all-powerful leading newspaper. When he quietly offers her a drink, she tells the man to his face that he's an unwelcome Hollywood interloper on her turf and promises that, even though she hasn't seen it yet, 「I'm going to kill your play.」 Vendettas of this sort might have been pursued on occasion in the old days, but for a critic to announce her intentions like this directly to the artist seems all but impossible, even ridiculous, today; the victim would likely call the paper's arts editor at once.
An actor who himself has waited a very long time, and perhaps with diminishing hope, to make a comeback, Keaton soars perhaps higher than ever as a thespian with something to prove when not wearing a funny suit. Casting any sense of vanity out the window — every vestige of aging skin and thinning hair is revealed by the camera — the actor catches Riggan's ambition and discouragement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he's criticized and beaten down, even, and perhaps especially, by those closest to him, although he does receive some reassurance and understanding from an unexpected source, his ex-wife Sylvia (Amy Ryan). Keaton skillfully conveys how this old bird can let even the most alarming setbacks just slide off his once-feathered back to get on with the show, one his whole future rides upon — unless, of course, it doesn't.
Norton is crackerjack as the bad boy actor whose gigantic ego does constant battle with equally large insecurities, while Stone stands out among the women, particularly in two nocturnal theater rooftop scenes she shares with Norton (in one, they play a nifty little session of Truth or Dare). Zach Galifianakis plays it straight as Riggan's exasperated procer and attorney.
Shot in 30 days almost entirely at the St. James, this is a film that will excite discerning viewers but will likely electrify professionals in the popular arts, primarily because it's a work that seeks to go beyond the normal destinations for mainstream films — and manages to make it to quite an exciting place.
B. 求 電影《鳥人》影評 字數八百
你開場花了那麼多篇幅去點評一個在當時算是年輕的演員和一個跟電影根本無關的導演,我就看不下去你的影評了,你只能是道貌岸然的表演文章而已.
C. 電影《鳥人》到底講了什麼內涵
《鳥人》影評「請你愛我,但若只有一次遠遠不夠」
文中有些英文是inside joke (內幕笑話),如果不懂請忽略.
20幾年前,Riggan Thomson由於出演漫畫英雄系列電影Birdman三部曲成名,在人氣旺盛之時卻拒絕了參與拍攝Birdman的第四部。20年之後,已至中年的Riggan早已過氣,大眾對他的標簽單單依舊是個「鳥人」。由於虛榮和自負的糾纏,時間並沒有幫助Riggan適應、接受自己在知名度、存在感上的落差。他想要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藝術家,親自改編了一個話劇劇本,並且自己擔任導演和主角,即將在百老匯上演。電影給我們看的,就是Riggan從初期製作到首演的這段經歷。你覺得事情會進展順利嗎?
這部片子很奇妙,竟然也非常爵士(我剛看過Whiplash),是我今年看到現在最喜歡的之一。照例,列一下為什麼說它好:
第一,選角、表演
飾演主角Riggan Thomson的,正是多年前飾演過《蝙蝠俠》和《蝙蝠俠歸來》的Michael Keaton。Seth Rogan在《鄰居》里對Zac Efron說,「你們這一代認為真正的蝙蝠俠是Christian Bale,對我們那一代來講,真正的蝙蝠俠是Michael Keaton。」經歷是不可以復制的,被Nolan慣壞了的我們,很難會對Tim Burton的風格買賬了。Michael Keaton這個名字在90年代之後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談話內容(他出境的電影,貌似我看過的最新的也是1997年的Jackie Brown了,那還是因為Tarantino)。一個演過經典的Batman,到現在卻「無人問津」的演員,來演一個曾經演過Birdman,而到現在無人問津的演員,Keaton所謂是本色出演了。但有一點我們都沒想對——從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到同台的Edward Norton,都說Michael Keaton本人跟他所飾演的Riggan相比,性格和心態完全相反。電影中的Riggan沒有安全感,而Keaton卻很清楚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和自己的方向。如果是這樣的話,要投入那些慌張、絕望、沒有頭緒的戲,Keaton的表演其實非常有突破。
除了主角之外,其他的選角也挺完美。有幾個配角我特想聊一聊。
這部電影對Naomi Watts的挑戰性不是特別大,跟Keaton演一個誇張、變形了的自己相比,Watts更顯得是在演自己,或者在演一個自己最擅長演的「角色」:一個不停懷疑自己的事業崎嶇的女演員。首先我們回到2001年的經典,Mulholland Drive (that David fucking-with-our-dreams-Lynch, right?). 在那部戲里,Naomi演的Diane是一個演技不錯卻沒多少自信、特別想要紅但就是沒有紅的演員。在Inside the Actor』s Studio訪談中,Naomi說自己更像Diane(為什麼說「更」呢?),她說導演David Lynch「引發出了我內心的陰暗面,而我發現本來並不需要隱藏它」。她還說self-doubt(「自我懷疑」)對她來講是件好事。我喜歡Naomi Watts這個演員,第一是因為她演技厲害,第二則是因為她讓我看到她沒有安全感的樣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在我心裡會給她加分。
Edward Norton演Naomi Watts的床伴。他的角色是一個演技高超、但卻非常自負的演員。我猜Watts在讀本子的時候能夠意識到她跟自己的角色很像,而Norton在讀劇本的時候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因為Norton本人就是這樣一個演員,他有可能自負到看不見別人對他的評論。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一個訪談里就說,Norton一來,讀了一下劇本,就開始跟導演建議,「誒,咱們怎麼不拍這個啊?」「不如這樣吧!」雲雲。而導演馬上就笑了,問他,「你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嗎?」Norton說,「不知道。」「你在做你的角色恰恰會做的事情。」關於Edward Norton在片場難合作的說法有蠻久了,他並不是耍大牌,他只是對工作、對自己的藝術看得非常非常重,不願意妥協。以下只是網上搜來的一個「版本」:當年在拍The Incredible Hulk的時候,他拿到劇本後,自己狂加了大概70分鍾的對話,為了突出綠巨人Bruce Banner的人物深度。而在Marvel將那些全部砍掉後,他馬上就不幹了。這之後「復聯」裡面才由Mark Ruffalo演綠巨人,也是大部分人最喜歡的。(兩個演員私下是好朋友)。之所以要強調是「網上搜的版本」,因為Gone Girl提醒了我們,道聽途說杜撰太容易。而那個 「版本」的Norton,跟Birdman里他的角色,恰恰像是從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唯獨,這個角色再多麼有才,他對自己還是沒有足夠的自信,他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最屌(literally),而我們依舊能感到幕後的他沒有安全感的一面。真實的Norton是怎樣的,我就不知道了。此片Norton但凡出境就搶了其他所有人的戲,好在他說本片是他最享受的創作經歷。
由於知道這三個主要角色跟演員的現實特點之間的聯系,我看電影時就多了一層樂趣。電影最開始(忘了誰)有句台詞說誰誰朝自己嘴裡開了一槍,卻還沒死成,我第一反應就是Tyler Durden. But we』re not supposed to talk about it.
還想簡單說兩個演員。
Emma Stone演Riggan的女兒,她是一個有過沉重的曾經,如今茅塞頓開,卻還沒有丟掉包袱的靈魂。Emma Stone的性格非常 「Easy A,」 跟Jennifer Lawrence差不多,她也是比較大大咧咧的,在脫口秀上講「在故宮上廁所」的故事。在Riggan的女兒里,我看得到Stone的那種自由,好像要高飛的風箏,但Stone的戲更多的是在同Keaton和Norton互動,這些互動里,我看得到一根很韌的風箏線,這是她演技所在。鏡頭給了她的大眼睛不少特寫,而捕捉到的感情也足夠真實。
Zach Galifianakis (噢耶,一次拼對) 對於經紀人/律師的表演也很出色。提他是因為你一般不期待他有這樣的表演,他是玩Between Two Ferns瞎搞的人,這次正經了一把,當然他也提供了一些詼諧的對話。看他也是滿臉毛,不禁期待他效仿Robin Williams,多演些戲劇。
第二,劇本、攝影、導演、剪輯
本片的攝影師是Emmanuel Lubezki,去年剛剛因為Gravity得了小金人。導演和編劇之一則是指導過21 Grams和Babel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他們的合作下,這部電影從頭至尾好像是一場2個小時的長鏡頭。
這個效果是劇本事先的設定,原本就需要演員演很長的戲。這部電影一共拍了30天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片場上的高強度高壓力。這樣的拍攝,不僅需要每個演員都靠譜(尤其是最後一個說話的那個演員,因為一旦他搞砸,大家就要重來),更加需要攝影師、演員、導演的默契。後者是電影成功的一大要素,因為每一場戲不僅很長,而且戲里的演員還有很多走動和互動。為了捕捉最能表情達意的畫面,並產生跟蹤鏡頭的效果,攝影機不能一直在遠處拍全景,它需要一直跟著演員走,有時還需要拍特寫,並不停的變換角度。同時鏡頭又不能礙演員的事。為了突出主題,電影裡面有好多的鏡子,電影對於有鏡子的戲的取景也是非常棒的。
我對Aaron Sorkin 劇本里很多的長鏡頭非常熟悉,所以在看完此部電影之後,我很高興的發覺自己根本沒有花一秒去想過Aaron Sorkin,電影拍攝是自成風格的。這樣的拍攝特點,結果就是不僅讓我們充分了解角色,還讓我們看到了百老匯後台的忙亂,給電影的氣氛上了色(說到上色,燈光設計也別出心裁)。由於長鏡頭跟蹤,電影的節奏和張力簡直令人窒息,我很快就被吸引到了對話和劇情裡面,忘記了去想「長鏡頭」,而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技術特點沒有淪為讓人分心的花招(這是主觀結論)。更加厲害的是,在看的時候,我明明看得出他們肯定在某些地方喊了「咔」,但是就是看不出來到底是在哪裡剪的。很奇妙。
第三,有深度的主題
說了半天「XX突顯了」「YY烘託了」,也該具體談談主題了。不過到了這里,很大部分就都是個人理解了。
其實讀到這里,你應該猜得出來了,電影的一大主題,便是演員們極度稀薄的安全感,以及對於接受和肯定的「癮」。通過談Keaton,Watts,以及Norton,我已經舉了些例子了。這些演員都有著不同形式的自我痴迷。Keaton不停地跟自己的陰暗面鬥嘴,一方面想要關心自己話劇的質量、擔憂別人對自己作為藝術家的看法,一方面又憤怒的唏噓「當年老子多輝煌,你們這幫人算個毛!老子可以拍Birdman 4發大財!」 但明明已經開始做話劇了,好好表演完成任務卻不夠,他又特別容易就被外界干擾到自信。所以他不停的設想重新披上Birdman的裝束,通過商業電影再次被萬眾所愛。Watts和另一個女演員極端需要他人的認可,需要聽到贊美才能稍稍安心。而Norton,雖然對自己演技功夫沒有任何懷疑,但他大概是最痴迷的,他只對角色有信心,對自己卻沒有,所以他所有的經歷都傾注到了表演上,對其他的任何東西都不在乎,台下的生活一團糟,沒人喜歡他。每個人的潛台詞都是「看我!愛我!」而且是一接受到一點光,就想要更多的光。這不是癮是什麼?電影中畫面里的那一面面鏡子,正是對於這種自我痴迷的象徵。
此段很短似劇透:
Emma Stone的那捲衛生紙,是幫助她戒酒(或毒)癮的,在地球長長的歷史中,人類只有那一小塊。而她跟父親講述這卷紙的目的,就是想要幫父親戒掉對於 「看我吧!愛我吧!」的癮。
劇透結束
不過,大家還是不要太早的去評價別人。Gone Girl里的Amy也是痴迷,Whiplash里的Andrew也是痴迷,我倒覺得我們所有人如今都是這樣的。演員們只不過碰巧又是名人,是被媒體典型化了的虛榮自負的人群的代表物而已。說他們是「物」也不誇張,我們有誰真正的了解演員,我們多少次將他們的角色賦予在了他們本人身上,我們多麼喜歡過度的解讀他們的某個表情?「我們」是個很籠統的代詞,我個人感覺,亞洲女生應該是病得最厲害的人群之一,但大家真的都差不到哪去。相比人到中年不會發推的Riggan,每天微博微信講新事盼回復的我們大概更擅長拐騙別人的關注。那些根本不了解Riggan,上來就叫他Birdman,求他合照、簽名的人,通過這樣做,無非也是想填補自己的虛榮心,「我前幾天看到Birdman了!」會成為談資,而那照片便獲得了很多點擊率。
這就談到了我想到的第二個主題,就是對「名人」和「名聲」的評論。不過要注意:演員們對贊揚的期望和追求,跟某些人對「名人」身份的追求是不同的。二者都有虛榮心在作祟,但前者顯然是任何演藝人都必有的心理,後者則從一開始就極不健康,而且我認為大部分的演員都認為當「公眾人物」是很可笑可悲的事情。上面那一段講的,就是我們是如何對待名人的,我們把自己心裡的東西架到他們身上,我們想像他們的想法,然後我們再跟他們共鳴。當他們好的時候我們利用他們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當他們不好的時候我們笑話他們,從而對自己的生活不那麼不滿。但在另一邊,是一個「名人」必須在保持自己形象、維持公眾信念的同時,還要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工作,給大眾交質量好的作業,否則他們就又不滿了。另外,還時不時的有人說自己老了、整容了、拍拖了、吵架了,一直有狗仔拍照,一直有大眾的審視,這個壓力是多麼的奇怪。影片能比較生動的表現這一點,也讓人不禁嘆氣。
另外,我想說一說社會對「漫畫英雄」電影的看法。漫畫電影在美國,起碼是在影迷圈內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在Michael Keaton那個時代,這種電影可信度不高,人們不怎麼當回事,倒是有情可原。現如今是Marvel和DC火拚的時代,拼的就是質量和內容。Marvel已經通過「復聯」、「美隊2」、「銀河」這幾部高水準的片子獲得了業界充分的信任,新出的「復聯2」的預告片也很令人振奮。然而很多喜歡電影的人依舊對這類電影嗤之以鼻,以為都是鬧著玩兒的,只能隨便看看的。我現在這樣寫,而且內心裡肯定覺得「美隊2」和「銀河」都分別是自己本年最喜歡的片子之一,但就連我也不敢把它們列到奧斯卡提名名單里。因為你把片子拍得再真實再嚴肅,也不能遮掩漫畫元素的荒誕性。從這方面講,漫畫電影現在被如此重視,是否是過了頭了?拍這種片子貌似真的會降低你的安全感。人們真的會說「你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而你賺的錢越多,可能地位就越低。而這種態度,任何真正愛漫畫的人都會告訴你是錯誤的(none of that Transformers 4 bullshit)。
這就是為什麼Robert Downey Jr.想要拍The Judge。如今上映這么久了,他顯然沒有得到想要的票房收成,而爛番茄的分數也定格在了50%以下。我真的想知道Downey此刻在想什麼。整部電影從技術到內容都讓我很贊嘆,讓我覺得有點奇怪,而結尾也讓我有些發懵。看完一天了,腦子里卻還在想它。這就是藝術。
D. 鳥人的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名稱獲獎對象獲獎情況2014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鳥人》提名 第18屆好萊塢電影獎事業突出成就大獎邁克爾·基頓獲獎 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第3屆波士頓在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獲獎 最佳男配角愛德華·諾頓最佳群戲《鳥人》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第40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獲獎第11屆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獲獎第27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邁克爾·基頓獲獎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2015第21屆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邁克爾·基頓提名最佳女配角艾瑪·斯通提名最佳群戲 《鳥人》獲獎 第20屆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影片獎《鳥人》提名 最佳女配角獎艾瑪·斯通最佳導演獎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最佳藝術指導獎《鳥人》最佳剪輯獎《鳥人》最佳喜劇片獎《鳥人》最佳喜劇男演員獎邁克爾·基頓最佳群戲《鳥人》獲獎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最佳剪輯《鳥人》最佳喜劇男演員邁克爾·基頓最佳原創劇本《鳥人》最佳男主角邁克爾·基頓最佳配樂Antonio sanchez第72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鳥人》提名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邁克爾·基頓獲獎最佳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提名最佳男配角愛德華·諾頓提名最佳女配角艾瑪·斯通提名最佳劇本Armando Bo獲獎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尼可拉斯·迦科伯恩最佳配樂Antonio sanchez提名第26屆棕櫚泉國際電影節年度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獲獎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鳥人》提名 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獲獎2014年休斯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獲獎 2014年丹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原創劇本《鳥人》獲獎 最佳攝影《鳥人》獲獎 最佳電影配樂《鳥人》獲獎 第67屆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獲獎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邁克爾·基頓提名最佳男配角愛德華·諾頓最佳女配角艾瑪·斯通最佳音效剪輯《鳥人》最佳影片《鳥人》獲獎 最佳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最佳原創劇本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Armando Bo尼可拉斯·迦科伯恩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第35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邁克爾·基頓獲獎 第26屆美國製片人工會獎最佳影片《鳥人》獲獎 第65屆美國電影剪輯工會獎劇情類最佳剪輯《鳥人》提名 第19屆美國電影電視金衛星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音樂獎《鳥人》
邁克爾·基頓 獲獎 第62屆美國音效剪輯工會金卷軸獎最佳劇情片音樂剪輯《鳥人》獲獎 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年度大獎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獲獎 第30屆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鳥人》獲獎 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第41屆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獎土星獎最佳奇幻電影《鳥人》提名 最佳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提名 最佳男主角邁克爾·基頓提名 最佳女配角艾瑪·斯通提名
E. 鳥人1984影評最後2人都是瘋了嗎
並不是,birdy沒有瘋,在別人無法理解的世界裡他選擇閉嘴,艾爾也沒有
F. 《鳥人》觀後感1000字
書中講述了鳥博士的離奇故事:心高氣傲的鳥博士不滿導師的守舊的學術視野和困於家中生活,乘火車南下投奔好友小七。沒有想到路途中與老鷹沖集團老大相遇,因其過人學識,又想不到被老大賞識聘為特別助理,專門從事老鷹沖重組調研。在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里之中的他由此接觸並調查了社會灰色地帶的所有勢力,並與瘦狗村相聯系,得出了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關系的回答。這個報告被農貿部長所賞識,鳥博士因此成了部長特別助理,被任命為特管會主任,由此一步步進入上流社會,並用魔幻現實主義筆法記錄下一路見聞,千奇百怪的人情世態。可是我讀著那些故事並不感到離奇。其實那些故事就在我們幾乎每個人的身邊發生著,或者自己正在親身經歷。作者的高超寫法,讓我一會如臨其境,一會變成書裡面的主人公。紛亂復雜的世事,多重的性格,變幻的場景,象徵著我們的現實,暗示著我們自己的真實生活。
魔幻主義、現實主義等各中寫作方法的運用,已經熟練掌握,化作己用。從書中可以看到文學大師的身影,劉心武老師的靈魂。
從冒牌導師到飛鷹走狗論;從囡囡以及影子同事到商業街上空的動漫混戰;從編制與工資的困惑到車痴;從自投羅網到再見老七。世間百態萬象,世間光怪陸離,世間千奇百怪,世間經典時尚在書中都有一流的描寫,一流的暗喻,一流的刻畫,一流的象徵。
鳥博士的經歷遭遇何嘗不是許多不甘寂寞的年輕人的縮影?何嘗不是當今社會的濃縮版?
G. 1984年電影鳥人影評
1983年拍攝的電影,鳥人評價還是非常不錯的,大家都認為這部電影很好看
H. 《鳥人》影評
《鳥人》影評:
《鳥人》用黑色幽默的風格,抨擊了好萊塢的種種規則,向觀眾展現了一個現實又殘酷的好萊塢。例如,超級英雄電影在好萊塢甚至全世界市場紅火,吸引了不少當紅男星都紛紛下海出演超級英雄,但在導演岡薩雷斯看來,這些都是極度諷刺的,許多缺乏才華的演員,因為演了超級英雄而一舉走紅,而那些有才的演員卻度日如年。戲中,岡薩雷斯也對這一系列明星點名數落。
影片還有一個為人稱道的地方就是「一鏡到底」的鏡頭,影片前半部分真正做到一鏡到底,後半部分由多個長鏡頭組成,影片最終由12個長鏡頭組成。在爵士鼓點的點綴下,觀眾跟隨著攝影師肩扛跟拍的長鏡頭,來到主人公工作、生活的那個百老匯小劇場,在幽暗、隱秘、狹長的劇場通道里窺視著主人公處理著與女兒、情人、同事的各種關系,鏡頭流暢自然,讓人看得酣暢淋漓。
《鳥人》劇情簡介
主人公是一個過氣的演員(邁克爾·基頓飾),他曾經憑借一個成功的超級英雄角色大紅大紫,但後來家庭和事業卻一落千丈。為了重拾往昔的榮耀,他計劃在百老匯上演一場舞台劇來挽救事業,但是跟他合作的傲慢男主角(愛德華·諾頓飾)卻威脅著要把所有東西都毀於一旦。他的女兒(艾瑪·斯通飾)也是問題纏身,剛剛從戒療所里出來,之後開始做父親的助手。
I. 尼古拉斯凱奇演的<鳥人>和<戰爭之王>和<國家寶藏>以及<絕地任務>,好看嗎
《鳥人》影評
內容摘要:究竟什麼是理性世界?什麼是非理性世界?看完《鳥人》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夢想才是真正的天堂。
關鍵詞:理性,自由,瘋癲
劇情簡述:
艾爾是一名在戰爭中臉被炸傷的軍士,他到醫院看望自己年少時的玩伴鳥人。鳥人精神上出了問題,整天蹲在角落裡,目光呆滯,沒有言語。他已不認識這位最好的朋友。
醫生威斯告訴艾爾,如果鳥人繼續這樣,三天後會將他送去精神病院。艾爾為了挽救最好的朋友,開始了一段回憶的旅途——在家鄉的小鎮,鳥人和其他孩子都不一樣,他不和別人玩樂,只會擺弄他飼養的鴿子。因為鴿子,他和艾爾成為了好友。他們全身心地投入鴿子的養育工作。鳥人一直幻想自己可以飛翔,並不停地做著努力。
鳥人有一位專制的母親和一位體貼的父親。家庭的貧困成為了他養鳥的阻礙,父親卻為了兒子幹了幾份工作,成全兒子的愛好。鳥人開始飼養金絲雀。他對女孩的投懷送抱完全沒有反應,卻脫光了自己的衣服和金絲雀躺在一起。
艾爾離開去充軍,同一時刻,鳥人最心愛的金絲雀撞死在玻璃上,他幾近崩潰。鳥人在戰爭中目睹一枚炸彈炸死了大量的鳥,他歇斯底里地大叫,從此陷入了一種病態。
艾爾竭盡全力地喚起鳥人的記憶。一切似乎都是徒勞。在限期的最後時刻,艾爾仍不放棄。終於,鳥人和他說話了,但卻不和其他人說話,所以他依然被視為精神病人。艾爾帶著他逃離醫院,鳥人張開雙手跳下了窗檯,艾爾絕望地大叫,而意外的是,鳥人跳下的地方居然是一方平台。①
在影片中,導演艾倫•帕克似乎在為我們展示一個幾近瘋癲和非理性的世界。鳥人怪異的舉動讓人覺得不可理解,但這正是最真實的世界。理性與非理性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界定,在影片中,人們對待鳥人的怪異行為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這兩種態度的代表分別是艾爾和威斯。
威斯是理性世界的代言人,他以醫生的身份出現,力圖將癲瘋的世界按照文明世界的規則來規范。艾爾是界於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過渡,起初他代表理性的文明世界對非理性的癲瘋的鳥人實施拯救行動。威斯和艾爾之間的差別僅僅從他們對鳥人不同的形容詞中就能看出來,威斯說鳥人是「快瘋的」,而艾爾則認為鳥人只是「很特別」。反復努力之後,艾爾發現他自己正在被鳥人所同化——變成一名說服者。①
當艾爾日益受著戰爭殘酷記憶的折磨時,他也開始像一直受傷的小鳥一樣捲曲著手腳,蜷縮著身體。直到最後,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了和鳥人一樣「非常人」的想法和舉動後,他對鳥人說:「如果威斯知道我在想什麼,他也會把我關起來的。」這個時候他已經陷入非理性而癲瘋的世界之中而無法自拔。他甚至在向鳥人道歉說「我不應該留下你」。而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威斯醫生認為他已經沒有作用了,因為他已經站到了理性世界的對立面,也成為了常人眼中的瘋子。
然而艾爾並沒有瘋,他只是在用不同於鳥人的方式來對抗這個殘酷的世界。他嘶吼、咆哮,甚至拒絕所謂的幫助。當護士和顏悅色的要求與他談話的時候,他說:「從我進來之後就一直在談,但是沒有人會聽,即使他們沒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一種更為「理性」的拒絕,是一種人性最本能的選擇,更是對抗現實世界最有力的工具。
這個社會,是以扼殺理想和真正的自由為代價來存在的,所謂理性只是人類掩飾自己慾望的遮羞布,追求自由更是會被看成是不可饒恕的叛逆。人們用自己創造的文明束縛自己,似乎非理性的東西都是對人類的褻瀆,只有經過歲月沉積下來的可以被接受的所謂「理性」選擇才是最最正確的真理。
面對殘酷的現實世界,鳥人選擇沉默,他「不知道同他們說什麼」。而當艾爾從戰爭的轟炸中醒悟過來,面對自己殘破的臉,他說「我還是想要他是原來的艾爾,而不是什麼怪物,他們的世界有什麼好,我們還是呆在這里別出去,我們不要跟任何人說話。」這種無語的沉默令人悲哀,他們只是嚮往自由,嚮往真實而又快樂的生活。②
影片中鳥人有三次飛翔,第一次是意料之外的飛翔,鳥人和艾爾爬到建築工地的高架上,鳥人不小心滑落下來,可是在危險的一瞬,鳥人卻以一種極為優雅的姿態「飛」降下來,他第一次飛,卻因此摔斷了雙腿。
第二次飛是經過精心策劃的。鳥人為自己做了大翅膀,並每天鍛煉臂力,計算每分鍾扇動的次數,但當他們真的從垃圾場的小山坡上飛下來的時候,結果卻是一段距離之後鳥人落入一個污水坑中。這是第二次關於飛行的悲劇結局。
第三次,鳥人終於飛起來了,但是這次飛行不是在現實中飛,而是在幻想中飛,是精神的飛翔,是象徵著自由的飛翔。他說:「我飛了,好象是在夢里,不過不是夢。你沒法形容,只能去感覺。」鳥人的這種狀態,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狀態,是一種更為原始的狀態:我寧願死去,重生時,做一隻鳥…
囚禁,使鳥人失去了自由,同時也禁錮了人們對於自由的追求。影片中鳥人所在的醫院其實就是一個大牢籠,他所居住的小屋只有一扇天窗,這個窗戶是如此的小,並且也布滿了否定自由的鐵絲網。由天窗中射進來的一縷藍光籠罩著蜷縮著的鳥人,這是他的希望之光,而也就只有這一束光守候著鳥人。
片頭藍天中滾滾的雲朵和稠密的鐵絲網的疊畫形成強烈的對比,也給影片在一開場就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鳥人以其經典姿態:像鳥爪一樣勾起的腳趾,緊緊蜷縮的雙手,赤身裸體的蹲在床欄桿上,揚頭向上,望向窗外,好象一隻始終作好了准備,時刻夢想著展翅高飛的鳥。②
鳥人的癲瘋其實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對抗,是對自由的一種追求和渴望。他用自己的身體向理性世界發出挑戰,因為他對禁錮的環境充滿了敵意,而對精神世界充滿了愛。
艾倫•帕克是以一種贊賞的態度和唯美的眼光來拍攝鳥人的現實生活和他的內心世界,鳥人的行為,在世俗和常態的眼光看,無疑是病態、癲狂和非理性的,然而當戰爭被指認為是一場瘋狂而慘無人道,違背自然意願的行動時,癲瘋便是一種恢復了的常態,更是一種控訴現實的無聲的吼叫。
整部影片雖然有很大的啟發性,但還是存在一些瑕疵。影片結尾處鳥人的一跳似乎出人意料,但細想卻讓人覺得虎頭蛇尾,好像導演在刻意製造一種莫須有的懸念,但結果卻並不理想,這與整部影片的基調大相徑庭。
另外,影片的結構設置顯得有些鬆散,總讓人在欣賞過程中有睡覺的沖動,不知道這是否是導演刻意製造的「慢」效果。而且相比較一些出奇的結構設置來說,《鳥人》的敘事手法和表現方法都顯得過於簡單。但總的來說,《鳥人》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
戰爭之王
看商人如何導演一場戰爭
跟以往戰爭題材的電影不同,戰爭之王沒有從士兵的角度去刻畫一位英雄,也沒從失去親人的士兵家屬的角度來譜寫出一場悲劇。本片或許是第一個從軍火商的角度來描寫戰爭的電影(至少是我看過的第一個)。
軍火商,這個製造戰爭的工作!
本片開篇就對主人公(凱奇飾)的野心一目瞭然:全世界一共有一千零五萬只軍火,那就是說每十二個人就有一把槍,唯一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讓其他十一個人也有槍。精闢的一句話就這么道破了軍火商們的陰謀。沒錯,他們把武器傾銷給其他國家,有了武器就有了發言權,所以他們就可以開始欺負周圍的國家和人民。那周圍的人民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買槍或許是出自保衛自己,但這足以上演一場有點規模的戰爭了。是不是很無奈?在這個問題上竟然沒有誰對誰錯,竟然在「戰爭」這個問題上沒有對錯!但在軍火商的眼中,戰爭不是他們關注的,對錯更不是他們關注的,他們關注的,是為什麼不讓他們用我賣給他們的槍!
唯一和他們有一拼稱之為戰爭之王的就是各國的國家領導人或者是想成為國家領導人的人。他們可以利用「愛國」為名慫恿身邊的人一股腦的人去沖鋒陷陣,為國捐軀。不過這些人相對於軍火商來說,或許你可以殺死領導人,但你不能結束戰爭。但如果你即使囚禁軍火商24小時,那麼至少在這24小時他們沒有武器去打仗。
說了這么多,軍火商人到底是什麼?是商人!
商人會在被人用MP4指著自己的頭時問對方是不是需要消音器!商人會在對方用自己賣的槍射殺一無辜的人時只考慮產品已經被使用,你必須得買!商人可以把AK-47說的像件藝術品,把它說得老少皆宜!商人把武器同時賣給戰爭雙方,不是沒立場,而是立場是雙方都輸!商人把共產主義製造的子彈賣給法西斯,也把武器賣給其他國家用來攻擊自己祖國!多麼典型的商人形象啊,戰場被這么變成了商場,不過軍火商之間的戰斗可是不同尋常,因為雙方都有用之不盡的彈葯。
劇中有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凱奇在用飛機運輸軍火的途中被國際警察攔截。但他們強行降落在非洲一跑道上後,面對整飛機的軍火,機上人員全跑了。但凱奇沒有!他像免費發放試用品的商人一樣把武器分發給路上的難民,男女老少通通有份。就這樣,兩小時才能搬運完的軍火在10分鍾內被清理一空,順利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雖然看似價值幾億的軍火就這么被別人拿走,但凱奇早已算計好了:這些拿到武器的人會發現武器給他們帶來的方便,從而成為未來的顧客。所以,這些試用品派發的正是時候,一舉兩得!想想那些拿到武器的人們,當他們體會到武器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相信也是戰爭爆發的時候了吧。戰爭有時就是這樣而來。
(while private gunrlinners continue to thrive.the world's biggerst arms suppliers are the U.S,U.K,RUSSIA,FRANCE and CHINA.
世界上最大的軍火供應商是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和中國)
其他的發不下了 `他的電影我全部都看過 `以上4部都不錯 但最經典的是空中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