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英雄電影在線觀看的英語評價

英雄電影在線觀看的英語評價

發布時間:2022-08-29 20:58:35

Ⅰ 如何評價張藝謀電影《英雄》

《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徑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例如我一個畫畫的美國朋友認為此片是他看過最好的非英語電影,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贊譽它。

第一,「武俠」的概念是主觀的。沒有一個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過在一個「武俠」的世界裡的,也有沒有一個字典或一本教科書來給出「武俠」這一含義的標准解釋。所以,人們對於武俠的理解都是基於文學、美術、影視等人為創造的、間接建構的信息,那麼,這個「武俠」的概念和觀點就是絕對主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江湖」。張藝謀拍的是一個自己臆想里的「武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俠」不是張藝謀成長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裡的精神。張藝謀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導演,他的成長環境、審美品位、藝術理念,都是很傳統的,中國式的大紅大綠,透露著人多、地大、黃土高坡的壯美和豪情。所以,類似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傳統文化的、鄉土環境的、內陸氣息的、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才是張藝謀根子里的東西。他深有體會,包含情懷,所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他拿捏得當,立意深刻,飽受好評。較徐克這樣的導演而言,《英雄》想表達的武俠世界絕對不是張藝謀的主場,也不是他的專長,所以電影拍得不進油鹽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張藝謀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認的,張藝謀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龍》的影響,他也想拍一個叫西方人大開眼界的視覺奇觀,並進軍好萊塢,最好能拿個奧斯卡。新千年後的張藝謀,已經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包括《我的父親母親》在國內獲得了無數的聲譽,已經是國內一線大導演,於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國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這種國內大導演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心態在後來的馮小剛身上體現的更明顯。作為一個賣座但不得獎的導演,馮小剛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進軍國外、企圖得獎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龍》、《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譚盾的電影音樂(這三部電影音樂完成了譚盾自己的「武俠三部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張藝謀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擅長走的題材道路,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視覺藝術控制力,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們細細來看。

就中國電影進程來看,《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後,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砸投資,拼明星,狂宣傳,這開始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模式。

Ⅱ 《英雄》電影介紹及評析

英雄》
影片英雄播出之後,俺指出該影片藝術成就極高,將獲得國際藝
術獎。網上的民主人士怎麼說呢?從胡平到崔衛平,茉莉,都是
無限上綱,惡語交加。本壇有的民主人士,甚至打賭影片如此之
劣,根本不可能得獎。結果如何?

民主到了逢中必反,就如一群瘋子,根本沒有理性可言了。

好的藝術有超越語言和國境的感染力。影片英雄就是這種作品。
美國今年8月首映英雄,票房打破歷史上一切影片的首映記錄就
是證明。時代周刊的專家評論是

「《英雄》最凄美、最令人著迷,總之是最好的作品。拍得非常
精密、細膩、完全沒有一格膠片是浪費的。」

俺在評論該影片時,也指出其成就:

「電影主題寬闊。刺客刺秦,全力以赴,生命置之度外。但一旦破
解了『天下』二字,立刻當機立斷,放棄一己之私,而為六國百
姓著想,束手就擒,從容赴死。這個死,比匹夫之勇,報一己之
仇要壯烈的多,深刻的多。

自古寫刺客,多止於主僕恩報之份,自此影片踏入新境界。現在
要講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正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影片構思巧妙,倒敘,穿插,暴力,戀情,床戲,如蝴蝶穿花,
絲毫不亂。又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在張藝謀的手下,千軍萬
馬的大場面,秦滅六國的宏大畫卷,歷歷在目。上殿百步,二十
步,十步,設計驚心動魄,高潮則在秦王手輕輕一揮中達到。成
大事者不拘小節,毀譽且由後人,我自天馬行空的意態,表現的
淋漓盡致。

若提敗筆,則在飛雪殘劍兩刺客的殉情一幕,顯得拖沓冗長。然
而,在大漠狂風之中,黃土高台之上,兩朵白蓮似的愛,永恆地
結合在一起,則不容否認地是一個很美的人道主義造型。

總評,遠勝藏龍卧虎。估計,得國際大獎。」

俺的話音還沒落,英雄就已經獲得了阿而佛來德獎。俺又指出
英雄是「盛世的藝術」:

「英雄奧斯卡也已經入圍,誠不可以親中解釋。阿而佛來德獎,
無非是說明英雄的藝術成就不錯。而俺最欣賞這部影片的是主
題。情節和拍攝屬於小技,俺讓給內行來品評。

英雄不但對刺客和俠的詮釋突破傳統,達到了新高度,而且提
倡了和平,人道,天下,不殺這些全新的,進步的文化觀念。
很多中國人理解不了這些,是因為中國近代佔主導的觀念是斗
爭,玩命,不妥協,不讓步,把革命看做盛大的慶典。這些腐
朽落後,給民族帶來災難的意識,要求無名那把劍十步之內,
血濺當場。可是,百年歷史已經證明,這些意識的泛濫,於人
於己於民族,都沒什麼好處。

舊小說如水滸講究快意恩仇,反應了這些初級和原始的叢林意
識,多落入殺來殺去的反人道俗套。而英雄則一反這種觀念,
對刺客和暗殺提出從人道主義角度的新觀照。英雄的潛台詞是:
民重君輕,殺一個君王算什麼,人民的幸福比君王的性命重要
的多。從這個意義上看,不殺比殺更難,因為要逾越珠峰般的
舊思想障礙。對該片的大量政治惡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這些惡評的水平,還沒有一篇能夠超過1966年姚文元已經達到
的水平。

中國走上世界舞台,正處在大發展的前夜。大發展要求有新意
識,新文化,不解除斗爭意識這道民族魔咒是新發展的巨大障
礙。從『活著』開始,張藝謀開始表達對內斗的極度厭惡,並
開始傳播西方的人道,理性,等新意識,到了英雄,則用尖銳
的電影語言,將這個思考推向嶄新的高度,這是十分難能可貴
的,是代表民族的新探索。俺說英雄是盛世藝術,就是從這個
角度上說的。」

Ⅲ 高中生寫的關於電影 英雄 的英語影評

Midway through the composition of this essay, I came across Jenny Kwok』s well-researched writings on the genesis and phenomenon of Zhang Yimou』s Hero (2004). In particular, her insight into the Chinese folkloric 「wu xia」 or chivalrous-swordsman fiction presents a fertile angle for criticism of this genre within the poetic (as opposed to sensationalistic) aspect of Hero』s martial arts choreography, framing and editing. Often, Zhang favors close-ups or a series of closer shots of the physical action instead of wide angles –used to show off physics-defying acrobatic firsts– because the martial arts function to a greater degree as metaphors. Nonetheless, an examination of this particular genre is beyond the scope of my essay, so Kwok』s analysis of Hero from the 「wu xia」 angle will more than suffice for now. This essay also forgoes comments on the all-star cast and the Hong Kong actors』 infrequent but detectable slips in their Mandarin accent. Another rain check goes to a critique of the imperfect CG special effects displayed in the Zhao-siege long shots, as compared to say a costlier Ridley Scott Hollywood epic. Furthermore, e to the alist nature of the filmmakers』 intentions –of a blockbuster for the world and a culture-conscious film– Hero』s technical merit, both in its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metaphorical showmanship, elevates it to a contemporary masterpiece, not a timeless work of art. Observations of this alism is again credited to Jenny Kwok』s writings from her paper 「Hero: China』s response to Hollywood globalization.」

Ⅳ 求電影英雄的英文介紹.要導演.劇情什麼的.請自己寫不要給我搜索粘貼.這是作文.請寫的短小精湛點

A most beautifully questionable film--hero

Hero is two sides of a tale as presented by Nameless (Jet Li), a mere Prefect who defeated three deadly assassins, and the King of Qin (Daoming Chen), the man the assassins wished to kill. Nameless weaves his heroic though modest story of how he killed the assassins, but the King remains unconvinced, spinning his own version of how he believed events unfolded.

Hero is undoubtedly a most beautiful and awe inspiring film. What it lacks in plot substance, it makes up for with structure and script. It elaborates on the ground work created by 'Crouching Tiger' and is an experience that I would encourage you to seek out, as long as you are willing to submit to the film and let it guide you through its world on its own terms.

Ⅳ 跪求英語作文:《英雄》的影評,就張藝謀的那個,要100多字,謝謝。。。。。。。。請盡快好不。。

First off, this movie is way better than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he fact that it is based on a legend in China makes it even better. Some of the most amazing directing and fight scenes I have ever seen. The fighting is about 95% with swords (Kung Fu wasn't invented until many centuries later) but it is spectacular nonetheless.

Jet Li is a warrior who supposedly has killed three assassins who were trying to kill the emperor. As a reward, he is invited to the emperor's home (it is not really a palace but a big building) and allowed to approach the emperor within 10 paces (nobody else may come within 100 paces).

He is given riches and must tell the tale how he disposed of the 3 assassins. The tale is told 3 different ways. Each time the director uses different colors. First, yellow and red, then green, and finally white. Each story is very different. The tension builds to a highly climatic and unexpected ending.

Ⅵ 電影《英雄》的影評

吊足了的胃最終吃了一頓飽飯。在一片狼籍的中國電影飯桌,英雄是一道真正的招牌菜。
集中了華人乃至世界頂尖的製作群體,投入3000萬美金,英雄成為我所見過製作最為精良的中國電影。很久沒有一部中國電影讓眼睛,耳朵如此興奮了。張藝謀的專業精神令人敬佩,如果誰要向張藝謀豎中指,還是先鞠個躬再說。
看過片子絕對同意這種評價:英雄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我覺得如果早些時候拍出來,英雄還可以拿去做申奧片。所有關於中國的符號,英雄里都不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簡,弓箭,威威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英雄電影的畫面,極具中國畫的意境。如果不去做申奧片,英雄還可以去做中國旅遊的廣告片,或是愛國主義教育範本,的確,我相信每個看過電影的都會為我大好江山,我泱泱大國擊節贊嘆,相信這部電影全球放映後,會加快留學人員歸國效力,加大各國人民來華旅遊觀光力度。
有幾個鏡頭給人留下強烈印像:李連傑一劍刺中甄子丹,為描述劍之快,鏡頭在李連傑的臉一點點穿破雨水的畫面中一一定格。李連傑與梁朝偉在九寨溝一場對決戲,二人蜻蜓點水,水面及水下的鏡頭,絕對可以寫入武俠片視覺經典。我也相信很多人在章子怡和張曼玉比劍那段漫天黃葉的戲中瞠目結舌,盡管那段戲倒更像屬於日本人的意境。
在聽覺方面,英雄把武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不再像以往武俠片強調刀劍,拳腳,飛行的強烈誇張表現,相反,英雄的錄音和擬音方面都相當克制,他們更重視體現"綿長""幽遠"的意境,更強調聲音的質感。這些克制後表達出的竟境令人大開"耳"界。在影院,正對畫面,背景聲安靜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袍揮舞和鼓聲的中低音中,劍聲劃破空氣的銳響,配合人影騰挪的聲音,槍劍相撞後的漸弱的震顫聲,極富韌性極具質感。讓人印像深刻的是為描述李連傑劍法之准,他一劍橫貫毛筆,從劈裂筆桿竹質到筆尖毛質聲音的變化。還有在九寨溝對決的劍戲,人腳踏在平靜的水面聲,劍挑破水,震開的一圈圈漣漪聲,人耳悶在水裡到躍出水面後撲面而來的空氣感。影片配樂依然是譚盾,看到最後,我幾乎有點迷乎了,那鼓聲,琴聲,包括伊扎特帕爾曼的小提琴,都真的很像《卧虎藏龍》。
編劇李馮和張藝謀用紅,蘭,白,黃四段視覺的變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講述,還加了不少辯析的色彩,這讓人想起《羅生門》。這個故事講得很別致而且基本能自圓其說。再一想到電影的短短的拍攝周期,讓人對老謀子心生敬意。而畫面上,英難更像一部部精美的MTV或廣告片的聯播。
英雄是一部符號化的電影,所有的符號都在傳達一個標識:"MADE IN CHINA"。在這樣的視覺聽覺轟炸中,演員的表演成為影片中最為弱化的環節,如果不是出於商業的考慮,估計誰來演都可以完成任務。大牌明星們的表演徘徊在扮酷或更好的扮酷之間,說狠一點,劇本給他們的空間,無法演出"人味兒",他們的內心活動,表情都不再重要,重要是他們要服從服裝顏色變化的需要,電影的主角是服裝,布景,道具,這些符號代表著忠,義,情。演員是人,但是有一群神一樣的攝影舞美燈光,人便不再是人,是英雄,於是一個歷史故事最終變成一個超現實故事。

Ⅶ 翻譯影片評價(英文翻譯)

Battle of the gods

The story is told is the God of heaven infighting, earth people fight a bloody battle story, if you like muscular men, then this film will never miss.A group of powerful metrosexual man up the whole movie, hope superior was criticized 3D effect will be improved

Bitefight

As a fusion of vampires and werewolves two big theme series, dark legend as we depicts a mysterious and violent underground world, failed to play in the third division of Kate Jin Sai's official return, black tights design cool.

Resident Evil

Biochemical crisis has developed to the fifth already and the original game is not much, but in order to bring the audience a fresh element, the director invited a film star Li Bingbing in the role of Ada, the face of the zombie horde, the elegant oriental beauty and Mira Joe with counter

The Avengers

The Avengers brought together many previously in the film singles heroes [Captain America, Thor, iron man, the Hulk] finally in a movie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brought together the major movie star, this luxury large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the biggest blockbuster summer box office

Ⅷ 急求!!張藝謀《英雄》影評

毋庸置疑,《英雄》是張藝謀最具爭議的電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徑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例如我一個畫畫的美國朋友認為此片是他看過最好的非英語電影,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贊譽它。

官方信息來看,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道這部電影,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

這樣的口碑差異是值得研究的。張藝謀曾在一次訪談里說,從《英雄》開始,他的大部分電影都不叫觀眾滿意,而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張藝謀。用他自己的原話就是,「這電影擱在別人那兒,都是好電影」。

這句話也很令人回味,道出了觀眾對於大導演的藝術期待,你是張藝謀,你就應該水平比別人高;同時,也反映出觀眾對於導演「人藝合一」的期待,超生風波,包括接手奧運會開幕式,都讓張藝謀的影迷對於一個藝術導演的純粹性打了折扣。

但話說回來,就《英雄》這部電影本身而言,它真的有國人批判的那麼差勁嗎?


首先,我認為有幾點是可以作為客觀評價這部電影的基礎。

第一,「武俠」的概念是主觀的。沒有一個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過在一個「武俠」的世界裡的,也有沒有一個字典或一本教課書來給出「武俠」這一含義的標准解釋。所以,人們對於武俠的理解都是基於文學、美術、影視等人為創造的、間接建構的信息,那麼,這個「武俠」的概念和觀點就是絕對主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江湖」。張藝謀拍的是一個自己臆想里的「武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俠」不是張藝謀成長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裡的精神。張藝謀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導演,他的成長環境、審美品位、藝術理念,都是很傳統的,中國式的大紅大綠,透露著人多、地大、黃土高坡的壯美和豪情。所以,類似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傳統文化的、鄉土環境的、內陸氣息的、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才是張藝謀根子里的東西。他深有體會,包含情懷,所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他拿捏得當,立意深刻,飽受好評。較徐克這樣的導演而言,《英雄》想表達的武俠世界絕對不是張藝謀的主場,也不是他的專長,所以電影拍得不進油鹽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張藝謀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認的,張藝謀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龍》的影響,他也想拍一個叫西方人大開眼界的視覺奇觀,並進軍好萊塢,最好能拿個奧斯卡。新千年後的張藝謀,已經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包括《我的父親母親》在國內獲得了無數的聲譽,已經是國內一線大導演,於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國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這種國內大導演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心態在後來的馮小剛身上體現的更明顯。作為一個賣座但不得獎的導演,馮小剛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進軍國外、企圖得獎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龍》、《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譚盾的電影音樂(這三部電影音樂完成了譚盾自己的「武俠三部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張藝謀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擅長走的題材道路,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視覺藝術控制力,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們細細來看。


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內地有一整個時代的電影觀眾都是在張藝謀那寫意又寫實的電影里成長的。例如我爹,是絕對的張藝謀腦殘粉,視鞏俐為心中的第一女神。他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等電影,敘事風格充滿了中原文化的豪氣,講究的色彩和構圖形成了獨特的電影語言。張藝謀的電影注重寓意、象徵意味豐富,這個陝西漢子用朴實的獨白和激情的畫面講述了一些我們文化「根」里的東西,剖析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命運。所以,當2002年,這個黃土地導演用巨星雲集的商業大片描述一個虛幻的「武俠」故事時,人們都驚訝了。無論是題材,還是製作,《英雄》都一反張藝謀電影的常規,打破了人們的預期。

這部電影斥資3000萬美元,成為了當年投資最高的中國電影。在演員陣容上,此片匯集了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這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當紅影星,就連電影主題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後王菲。這種製作陣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觀的。最終,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高達2.5億人民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影片,創下了無數個歷史奇跡。兩年之後,電影於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區上映,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全球票房達到1.77億美元,這種華語電影在好萊塢地區的驕傲成績至今也非常可觀。

所以,就中國電影進程來看,《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後,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砸投資,拼明星,狂宣傳,這開始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模式。

於是,電影觀眾在大量的「大投資」、「大明星」、「大爛片」的惡性循環里感到失望,也開始埋怨起這種大片模式的怨始作俑者,張藝謀的《英雄》。

我個人就十分懷念八十年代末中國電影的誠摯時期。有張照片我記得清楚,畫面里有三個光著膀子站在高粱地里的男人,分別是莫言、姜文,還有一個帶著一身黃土、笑眯了眼睛的導演張藝謀。


但話又說回來,撇開導演的個人野心和商業大片的操作,《英雄》作為一部電影又如何呢?


《英雄》的故事情節簡單得幾乎可以不用復述,張藝謀版的「荊軻刺秦王」,在電影語言里描寫了一個「講故事」的故事:刺客無名背負著刺秦的使命來到秦王面前,為了完成自己十年練就的「十步一殺」的絕技,他需要長空、飛雪、殘劍三位刺客的犧牲而接近秦王。電影的整個架構就在無名與秦王二人的對話中產生,回憶和現實不斷交織,真實和謊言相互交錯。幾位刺客的形象在風格化的色彩敘述分支中不斷豐滿成型,秦王的回憶和猜想也推進了故事的進展。最後,無名受到殘劍「天下」概念的啟發,在與秦王面對面的交涉之後,決定為了天下的大一統而放棄刺秦的任務,犧牲自己,最終完成了故事對於歷史上秦國統一天下的結局對接。

這種電影構成和敘事模式展現了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多視角、分段式敘事,展現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畫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經歷和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敘事模式給予了觀眾多元化體驗的可能,完整了單一敘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時,在哲學思想上,也表達了藝術家對於「真實」和「體驗」的辯證關系、復雜結構的反思,試圖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體驗去拼貼一個集體事件的「真實」外衣,從現象學的角度去考量個體和群體的聯系。

所以,《英雄》的電影模式雖談不上新奇,但卻是中國電影在傳統敘事模式上的突破,也展現了中國導演在西方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產生的藝術實驗。

這種多線多角度的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節矛盾,到底哪裡是真實、哪裡是謊言成為了無名和秦王鬥智斗勇的交鋒,它們的互補和互斥也成為了觀眾思考的主題。

西方導演在使用分段敘事、多角度回憶的電影創作時,多習慣於用文字標題來提醒觀眾,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導演昆丁·塔侖蒂諾的《低俗小說》。這部電影由「文森特和瑪莎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加上序幕和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風格化的字體和標題的運用把這五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分隔開來。這種由標題統領的「環形敘事」的結構成為了電影史中的經典,其中標題的運用也影響了好萊塢的類型化影片的發展。這種文字標題的使用既體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更體現出了美國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後的「波普藝術」的影響,文字和語言在視覺藝術里的直接參與表達了以廣告為主的大眾文化和商品經濟對於流行文化的入侵。


而張藝謀作為中國導演,在進行風格化的分段敘事時,沒有採用「文字標題」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這一元素對不同主體的故事進行分割。這既符合中國文化里內斂寫意的氣質,點到為止而不必點破,也符合導演個人的審美喜好和一貫創作風格。張藝謀的色彩美學在這部電影里發揮到了極致:色彩不僅僅成為了渲染電影情緒、人物心情的元素,色彩更是成為了電影情節推動和故事邏輯構成的主角。所以,色彩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的巨大視覺標識,讓人們記住了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色樹林里決斗時的紅衣飄飄,也讓人們記住了李連傑和梁朝偉在碧水山巒上對戰時的俠氣青衣。

電影的色彩分段敘事主要分為四大色塊:

第一塊是黑色主題,主要為無名和秦王在現實主線中的色調,這個黑色的主線貫穿電影始終,從二人的衣服發飾,到秦宮大殿內的擺設,到衛兵大臣們的一眾黑色,都象徵了那個鐵器時代的風貌,秦國的威嚴和歷史的殘酷;

第二塊是無名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以飛雪、殘劍在趙國書館的紅色基調為主,紅色映照著這個故事中對於愛欲的描寫,體現著愛、恨、佔有、嫉妒等激烈的人類情感;在另一方面又伴隨著秦軍大部隊的箭雨腥風,紅色象徵著歷史興衰滅亡的血液,而與硃砂這一書寫材料的顏色相呼應,又在情感上體現了導演對於文化血脈這一重要情懷的暗指;

第三塊敘事主要由秦王的回憶和想像講出,以三位刺客的藍綠色調為主,刻畫了一個仙氣十足的境界,水藍色既表現出秦王內心世界的縝密心思、鎮靜強大,又在氣質上體現了殘劍飛雪這一對俠義眷侶的超脫世俗的氣質,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動與飄逸,也包含了秦王對於俠情義膽的崇敬,對於胸懷坦盪的劍客精神的尊重;

而最後一個色塊是表現真實世界的白色敘述,白色在本意上體現出真實,本質,干凈,統一,既是最簡單的存在,也是最難得的純粹。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水可看作是白色的,風可看作是白色的,白色構成了這個復雜世界的基本元素,導演在賦予真實以「白色」的外衣之時,也在對這個意義復雜的存在基本付諸個人化的思考。


這種極其風格化的敘事方法給張藝謀帶來了兩極式的評價。熱愛這種極度寫意化、舞台化表現手法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贊美滔滔不絕,稱《英雄》成就了電影視覺世界的空前美景,其色彩的運用媲美黑澤明的電影經典《亂》。而習慣於張導早期電影的觀眾則失望於美麗的視覺世界裡缺少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對於這種虛無武俠世界的淺層詮釋也讓他們無法在所謂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轉變的合理解釋。

而這種「所見」與「所感」之間產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這部電影飽受爭議的原因。

西方觀眾因為缺少對於秦國大一統歷史的了解,抱著對於武俠世界的無盡想像,驚嘆於這個詩意暴力美學里的世界。面對這個他們並不了解、少有熟悉的東方環境和俠義精神,他們選擇完全的相信,賦予充足的尊重。可以說,西方觀眾多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觀看這部影片,選擇沉浸和融化在那個美麗而遙遠的精神世界裡。

而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人們本著對於「荊軻刺秦」的個人歷史觀,對於「武俠」精神的自我理解,對於張藝謀電影的心理期待,都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還是那句話,西方世界裡,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英雄》放在中國觀眾的眼光里,也正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秦始皇,一千個無名,一千個「英雄」的定義,一千個「天下」的價值觀。這種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情理常識讓中國觀眾很難在張藝謀給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讓自己信服的解釋。



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曾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阿波羅式的藝術,指的是理智的、規則的、文雅的藝術;第二類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所指的是混亂的、無序的、瘋狂的藝術。

而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知識分子理智的反思,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源自於人類的心理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都是宙斯的兒子,彼此互不相容,但又無法分割。

尼采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都含有這兩種基本的表現性質。而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視覺表現上,它們突出地呈現了鮮艷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緒,創作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性。所以,廣義的講,表現主義是指任何錶現內心情感的藝術。而從這點看來,張藝謀的《英雄》確實用他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表現主義的內涵。

電影的濃烈而分明色彩風格化敘事尤其體現了此片的表現主義手法,而這幾段小故事都源自於單一人物的回憶或是想像,這又符合了表現主義的感性特徵,反映了一個私人化的潛意識視角。

所以,從某一層面上說,基於這種私人化敘事的語言要求,邏輯思維和現實反思並不是電影鏡頭要表達的中心,在這種寫意抒情的語言環境下,苛求表現主義電影的現實反思功能是有些多餘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現主義電影那樣,張藝謀在《英雄》的故事裡強調的是觀眾的直覺感受和他藝術的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不對現實理性做出評價,崇尚的是一種類似原始藝術的非實在性的、裝飾性的美,並求在濃烈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中創造出一種極端純粹的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的藝術風格更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這種基於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作本身就是會遭受到社會質疑的。

這種只表現私人內心、體現情感宣洩的作品從一定程度上講體現了虛無主義精神的本質,在影像世界裡只關注異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現實世界的矛盾。雖然人類的共性是企圖在現實中找到精神的安慰,逃亡不可避免的沖突,但這種類似精神鴉片般的藝術手法無法揭示生活的真諦,無法給我們的真實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覺得《英雄》這一電影,只有華麗奪目的外表,但無深刻的精神內核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種源自於表現主義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為電影的藝術價值。相反,《英雄》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正是源於此片對於表現主義影像的較好詮釋。在這種創作精神下,故事的文化內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語言障礙和東西文化的差異,感染了處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的生命個體。


通常說,表現主義電影的導演都在創作中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和視覺安排,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這一點在《英雄》中體現的極其明顯。

總的來說,四大色彩板塊的安排就體現了四條人物主線的情緒和意義,這種通過顏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的,讓中西方的觀眾在情緒和心理上都能讀懂人物的發展和情節的走向。電影的移動影像被設計平面藝術一般地精心對待,對於居中、對稱、平鋪等畫面結構的安排也展現了視覺語言的力量。

例如秦王大殿內的完全對稱象徵了秦王的嚴謹和畫面情緒的緊張,秦王在鏡頭里的居中體現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凝聚了劇情的張力。

而表現主義電影里常用的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徵意義的空鏡頭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現。在許多打戲中,導演刻意放緩了電影的鏡頭速度,用慢鏡頭去特寫人物表情,中國功夫在如夢如幻的服飾幫助下成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而主要人物的一顰一笑更是讓人記憶深刻,這種放大式的表演增強了影片的風格化和戲劇性。

而對於環境的渲染則可以看做是對於人物行為和人物內心靈魂的解釋,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後的情緒和社會原因。這一點從導演對於「沙漠」、「山水」、「樹林」等幾個重要場景的安排就可讀出。在大漠中出現的那幾次交鋒,包括最後殘劍飛雪的殉情,都展現了人物個體在大環境里的渺小和悲劇意味,體現了中原歷史的殘酷,人物心境的蒼涼之態。

而在那場無名和殘劍在意念中進行的湖中大戰里,九寨溝的迷人景色更是把這種意念之態推向了極致。在這種如夢如幻的畫面中進行的打鬥更多的是一種禮儀,一種對話,一種對於逝者的尊敬,和一種對於武俠精神的致意。那片山水呈現出永恆的寧靜之態,超脫了個體生命的愛恨情仇,展現了自然之超越人類的廣闊和純粹,這是對武俠意境和中國山水寫意的重要體現。

在這些導演藝術化處理的主觀鏡頭里,客觀的寫實已經不是電影敘述的主要目的,情節和邏輯的分析讓位於情緒和意識的描繪。《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探討「講故事」的私人化和主觀性,而電影鏡頭展現的也正是這種藝術處理後的「主觀的現實」。

這種主觀的現實讓西方觀眾簡單易懂地看到了中國山水詩意的美,武俠世界的瀟灑和無奈,中國文化的博大和深遠。在劇情的推進中,還順帶介紹了武功與琴韻的相通,讓西方看到了「大音希聲之境界」;揭示了書法和劍法的相似,傳達了「靠手腕之力與胸中之氣」的統一;同時還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歷史,秦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最後統一天下的文化結果,等等這些內容都讓西方觀眾在看得著迷的同時看到了點中華文化的皮毛。

所以說《英雄》作為一部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我認為它的使命是完成了的。

形式的壯美附帶著中華文明的情韻被西方人欣然接受,這個結果是理想的。如果真的能讓所有中國觀眾也能在這個表現主義的主觀世界裡讀出點現實主義批判的深刻含義,那麼《英雄》也許真的可以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了吧。

閱讀全文

與英雄電影在線觀看的英語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用流量下載電影網站源碼 瀏覽:605
印度著名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767
銀河奧特曼格鬥中文版大電影 瀏覽:921
我和我的主國電影小學生觀後感 瀏覽:398
口袋音樂電影沙龍是什麼 瀏覽:879
邊境毒品電影大全 瀏覽:30
2018法國電影野性下載 瀏覽:282
有一部外國越獄的電影好看 瀏覽:395
求一篇電影觀後感 瀏覽:377
搞笑電影純音樂素材 瀏覽:500
粵語電影罵人經典語句 瀏覽:418
始動電影演員表 瀏覽:954
搜索成龍的電影在線播放 瀏覽:721
災難大電影荷蘭男孩 瀏覽:907
南極二哈電影音樂 瀏覽:437
電影院一氧化碳怎麼來的 瀏覽:293
百度網盤中英字幕電影網站 瀏覽:172
美國電影中的鳥圖片 瀏覽:250
粵語真人動漫電影大全 瀏覽:427
法國電影愛3d圖解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