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20年代先鋒電影

法國20年代先鋒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29 14:32:57

① 如何定義「先鋒派電影」

先鋒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先鋒派電影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創作流派,它包括了「純電影」、「達達主義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的創作流派。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深受影迷喜愛。英文名為:avant-garde film。
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敘說故事的純視覺影片。這種影片一般由創作者獨立拍攝,大都為短片。
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

② 如何看待先鋒派電影

先鋒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先鋒派電影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創作流派,它包括了「純電影」、「達達主義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的創作流派。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深受影迷喜愛。英文名為:avant-garde film。
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敘說故事的純視覺影片。這種影片一般由創作者獨立拍攝,大都為短片。
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

③ 先鋒派電影的介紹

先鋒派電影(英語:Avant-garde movies)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先鋒派電影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敘說故事的純視覺影片。這種影片一般由創作者獨立拍攝,大都為短片。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1先鋒派電影以法國和德國為策源地 。影響遍及整個歐洲,時間自1917年至1928年,大約延續了十餘年之久。由於他與當時風靡歐洲的各種現代藝術思潮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加之一位藝術家可能同時接納多種思潮的影響,所以先鋒派電影流派紛呈,成員交錯,主要包括: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另外還有純電影、街道電影、室內電影等電影主張和實踐。1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④ 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代表作都有哪幾部

《沉睡的巴黎》~~《厄舍古廈的倒塌》~~

⑤ 先鋒派電影的主要派別

法國20年代(1917——1928)的這場藝術運動的前期和後期有明顯的不同。前期的理論探索和藝術實踐主要集中於對光的認識;而1925年以後,則傾向於抽象化。所以將1925年以前的法國電影藝術運動稱為「印象派,而將1925年以後的法國學派成為先鋒派。不過,印象派電影一般被視為先鋒派電影的前奏,甚至有人乾脆把它歸入先鋒派,視為該運動的第一階段。20年代的先鋒派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次電影運動。 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開始於L.德呂克的藝術創作原則,他要求與當時的商業影片徹底決裂,要求以電影手段發掘人與物的特徵美。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
是以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和R.克萊爾等人的電影實驗作品為代表,他們當時也把運動視為電影的本性,但與德國「先鋒派影片不同之處是,他們並不把手繪的圖形的變化作為表現內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結合起來表現。如萊謝爾於1924年拍攝的短片《機械舞蹈》和克萊爾的《幕間節目》(1924)等,這些影片同樣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主題。這些影片又稱作「達達主義電影、「抽象電影或「純電影。
第二階段
是以年輕的女電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爾、舞台劇編劇和青年詩人A.阿爾托等人的實驗性影片為代表。
他們的影片受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表現人的潛意識,包括夢境、幻覺等。G.杜拉克於1928年拍攝的短片《貝殼與僧侶》(編劇A.阿爾托)主要是分析一個僧侶混亂的心理活動。藉助一系列並無內在聯系的鏡頭的組接進行一種精神分析;L.布努艾爾於1928年攝制的《一條安達魯狗》也是以類似方法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或者是對一種荒誕不經的新比喻的追求。這種電影又被稱作超現實主義電影。
1929年後,法國電影的「先鋒派運動也轉入紀錄電影。這種紀錄電影很快就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嘲諷社會現象為主,如法國導演J.維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誕的畫面和奇特的剪輯,借實錄的尼斯景像,嘲諷市內上流社會的生活丑態;另一種則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義傾向的紀錄片,如J.伊文思當時就是在W.魯特曼和法國「先鋒派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拍攝《橋》(1928)和《雨》(1929)的。 法國立體主義畫家費爾南·萊謝爾最初從事電影創作的意圖是要以電影的手段來進行他在繪畫方面的研究,他在創作中自然地意識到電影為什麼就不能擺脫敘事和演出的梗桔呢?他在《機器的舞蹈》(1923年)的拍攝中,便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他將日常生活中自然運動的物象,如:鍾擺、女孩兒盪鞦韆、上樓梯的婦女和活動的木馬等等,同以電影手段使之運動起來的機器零件、櫥窗模特兒的腿、商店裡的日用品,以及招貼畫和報紙的標題等等一些立體派畫家所喜愛的造型物體加以並列,形成了一幕的確富有電影化運動效果的——機器的舞蹈。
由於萊謝爾十分強調純構圖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的對位處理,因此,影片中一切活動的物像都如同鍾擺的節奏運動起來。那些自然物體成為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很強的活動影像,而人物的運動在失去了她的現實性的同時,卻造成了一種特殊運動的感受方式。萊謝爾曾談到他拍攝這部影片的目的,他是想「創造出常見的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節奏,表現出它們的造型的美。然而,事實上正如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所指出的那樣「他在影片中表現出來的這種造型的美是屬於節奏的,而不是屬於為節奏所掩蓋的物體本身的。對於電影視覺節奏的實驗,萊謝爾的《機器的舞蹈》無疑是在探索著電影藝術表現的新的領域。 達達主義的藝術主張,被看作是荒謬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達達主義的藝術家們以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的「破壞就是創造的政治口號作為自己的美學信條,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傑作作為諷刺的對象,向傳統藝術觀進行挑戰。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是杜桑的《帶胡須的蒙娜麗莎》。這一反藝術的藝術流派與20年代超現實傾向的電影美學相吻合,並在實驗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佼置。曼·雷伊的《回到理性》(1923年),是達達主義的第一部作品。
製作者將釘子、鈕扣、照片和帶子狡在膠片上感光,創造出畫面上雜亂物品的輪廓。影片放映時,先鋒派電影藝術家們的狂熱,幾乎捅壞了天花板,人們把這一次看作是非常成功的晚會。達達主義者就是尋求這種所謂「機器和陽傘在手術台上突然相遇的美。而翌年,由雷內·克萊爾拍攝的《幕間休息》,則成為達達主義最為傑出的一部代表作品。
雷內,克萊爾將卓別林的喜劇精神與《機器的舞蹈》中的幽默感溶人到他的作品中,創造出《幕間休息》這部「荒唐的傑作。那些恰似達達主義藝術家的夢境——在巴黎屋海上空飄盪的紙船,香煙變成了希臘廟宇的柱子,和幾個達達主義藝術家們的游戲場面——曼·薩蒂在搬運一尊大炮、舞蹈家讓·布爾林滑稽地穿著獵裝出現在香樹里舍劇場的房頂上,以及用高速攝影和低速攝影造成的失去庄嚴感的送葬隊伍和最後從棺材裡站立起來的布爾林等等,在富有節奏感的剪輯中,構成了一部既充滿想像力,而又荒誕無稽的達達主義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與曼·雷伊的《回到理性》相比較,雷內·克萊爾的《幕間休息》並不是利用了抽象的形式,而是利用了現實生活的素材。然而,形成其同一風格的關鍵,則是他們所共有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幕間休息》中的視覺素材的現實時空,被克萊爾有意識地剪亂,並以一種反邏輯的形式出現。同時,那些次序顛倒的視覺片段本身也沒有什麼故事結構可言,而是達達主義繪畫的「換位法,在電影剪輯技巧上的新的發現。特別是那個著名鏡頭:開始從下面仰拍的穿著裙子跳著輕盈舞步的芭蕾舞演員,在鏡頭升上來之後,卻使人意外地發現那是一個長著落腮鬍子戴著夾鼻眼鏡的男人。克萊爾在這里創造出「相互不同質的要素在平面上接觸會產生詩意的燃燒的奇異的視覺效果。目的就是要引起觀眾的鬨堂大笑。在雷內·克萊爾的達達主義美學追求中現實素材失去了它的現實性,而成為了超現實性的。 達達主義電影中的超現實性的美學追求,最終導致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誕生。正如文學和繪畫從達達主義演進到超現實主義一樣。超現實主義的電影製作者們,在達達主義電影的無邏輯無理性的美學基礎上「試圖把夢境、心理變飽、無意識或潛意識過程(主要是受弗洛依德的影響,小部分是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搬上銀幕。創造出一種存在於藝術家內心的、超越夢幻與現實的絕對現實的電影作品。 超現實主義成為許多先鋒派電影藝術的最終歸宿。謝爾曼·杜拉克拍攝的《貝殼與僧侶》(1927年劉易士·布努艾爾拍攝的《一條安達魯狗》)。1928年加斯東·拉韋爾拍攝的《珍珠項鏈》1929年以及曼·雷伊拍攝的《海之星》等,都成為這一時期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在這些具有戲劇因素,但缺少戲劇動作的影片中,愛情成為他們描寫夢幻與現實相離異的主要對象。其中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被看作是超現實主義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影片描寫了一個禁慾而性無能的牧師幻想著和一個先後扮作傳教士、將軍和監獄看守的情敵之間為爭奪一個女孩兒的故事,然而,影片在以一系列的畫面去揭示人物的心理狀態時,卻更多地突出了牧師的痛苦和悲哀,而缺少那個時代應有的幽默感,因此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多大興趣。此後,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薩爾瓦多。達利參加了劇本的創作)以描寫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那一連串的夢境,從而進入人類潛意識狀態的探索,並試圖激起觀眾的內心沖動的影片,才真正引起人們注意,被視為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典型的代表作品。 在影片《一條安達魯狗》中,人物的夢境和潛意識狀態,則是由一個個令人驚怖的恐怖事件和鏡頭連接起來:男人用剃刀將女人的眼球割開、街道上的一起車禍、半陰陽人凝視著砍斷的手、鋼琴上堆放的爛驢肉、企圖一次強奸、掌心中的一窩螞蟻等等。
整部影片充滿了暴力、性慾和古怪的幽默,突出了超現實主義作品不受理性和邏輯支配的特點。在《一條安達魯狗》的表現形式中,與印象主義心理敘事和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相比較存在著共同之處,即影片中的景物和人物都是現實的,他們似乎對那些非現實的幾何圖形、線條等在膠片上作畫的方式不感興趣。自然他們也存在著不同之處:與印象主義心理敘事相比較,影片的劇情沒有任何敘事邏輯可言,劇中人物的行為和動機也沒有任何的心理依據,一切都是出自於一種原始的無理性的沖動。與克萊爾的《幕間休息》相比較,影片則失去了那種無憂無慮的輕松感,布努艾爾稱「《一條安達魯狗》是一種殺戮的絕望而激烈的呼籲,它象徵著20年代末青年知識分子對於社會現實充滿矛盾情緒的反抗精神。同時,影片還明顯地從先鋒派電影對於純節奏形式的探索轉向了對於內容的探索。而「這種富於含義的內容顯然是屬於幻想領域的。說得更精確一些,那就是要求使幻想不知不覺地變得比我們的感覺世界更真實和更重要。內心現實成為超現實主義者「唯一關心的現實,正如克拉考爾所指出的那樣:超現實主義者「深信內心的現實是遠遠高出於外部的現實的。因此,它們的首要目標是通過本能活動、夢境、幻想等等,具體地表現出內心的生活流和它的全部內容,而毫不藉助於故事或任何其他理性的方法。
活躍於法國『20年代的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在對於電影美學充滿熱情、積極的探索中,盡管那些年輕的電影製作者們思想上還存在著某些局限,盡管他們的某些理論和主張還過於偏激,但是,他們對於「動態的造型藝術的理解,對於電影形象結構的開掘,對於電影視覺語言的貢獻都是無可估量的。僅就超現實主義而言,它在電影中真正地實現了超現實主義作家布魯東的願望:「(時間)分割、被打亂、被消滅了。現在和將來不再互相抵觸。生活在昨天或者明天,和生活在今天一樣容易,甚至可以同時生活在昨天和明天。這無疑成為50年代末再度興起的現代主義電影的創作基礎。同時,法國先鋒派電影的實驗精神也不斷地激勵著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電影藝術家們對於電影藝術更具想像力、更新穎、更奇特、更深入的美學探索。

⑥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呢

新浪潮的電影在寬泛意義上絕不會是好看的刺激的。因為這次電影運動即是對20年代先鋒電影運動的繼承同時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任何靈光閃現的時刻都是在漫長積淀中的必然。新浪潮也是如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可以把題目縮小成「法國新浪潮對我國電影發展的影響」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為影視產業持續輸送新鮮血液。這點聽上去很空,但只要跟自媒體時代方興未艾的網路原創視頻聯系起來,就很容易理解其價值。同樣是背離傳統,中國和法國的電影人以他們的年輕和熱血給了我們同樣感動和反思,但兩者卻在收尾處南轅北轍,引人深思扼腕。先鋒電影運動在30年代歸向了詩意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在傳承著印象派和先鋒派的創新精神的同時關注現實關注社會。

⑦ 如何評價20世紀20年代歐洲先鋒主義電影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先鋒派:第一,以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為主要代表,其從1917年到1929年貫穿了整個先鋒派運動的始終,因為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最早體現出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所以被稱之為「第一先鋒派」;第二,分別是以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為代表的、有著超現實傾向的各種電影流派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被稱之為「第二先鋒派」;第三,是阿貝爾托·卡瓦爾康蒂在法國創立的一個紀錄電影流派,他於1926年製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幾小時》標志著這個流派的正式誕生[1],後被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之為「第三先鋒派」。雖然三個先鋒派產生的影片特點不盡相同,但是它們作為組成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一部分,有一個明顯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些影片本身不是以商業盈利和影片講述故事為目的,並且由於當時有聲電影的技術還沒有發明,因而主要集中在對無聲影片純視覺表現力和美學特徵的探索方面。

⑧ 20世紀下半葉先鋒浱包括哪些派別

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
先鋒派電影(英語:Avant-gardemovies)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先鋒派電影流派紛呈,成員交錯,主要包括: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另外還有純電影、街道電影、室內電影等電影主張和實踐。
先鋒派電影以法國和德國為策源地。影響遍及整個歐洲,時間自1917年至1928年,大約延續了十餘年之久。

⑨ 編導必知的世界電影主要流派

編導必知的世界電影主要流派

世界電影主要流派為早期的現代主義、蘇聯電影學派、好萊塢商業電影(即類型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

電影同其它藝術門類相比是最年輕的藝術。自格里非斯發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後,電影才開始獲得獨立的生命。然而,當時的電影由於受商業化的束縛,並未能在人民心中確立起藝術的地位。因此,在電影問世的前20年裡,並未有什麼流派產生。直到20世紀20年代出現於歐洲的先鋒派電影,才第一次具有了電影流派的意義。所以,在諸多藝術領域中,電影流派是數量少,歷史最短的。

縱觀世界電影史,真正產生了較大影響的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大派系:

1、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

2、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

3、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

4、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5、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

電影流派的形成及各流派之間的斗爭與競賽,是電影藝術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我們在電影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方向下,要支持和促進電影藝術家為創立各種不同電影流派所作的努力。與此同時,也應當提出,電影流派本身盡管是一種藝術現象,但也有進步與反動、積極與消極之分。比如電影史上曾出現過的先鋒派電影和近期現代主義流派,就包含著極大的消極成分。對於這些流派,當然不宜作簡單化的否定——這些流派本身也往往是可以一分為二的——對於其中宣揚資本主義腐朽性一面的,我們必須加以批判;而對於其中符合現代審美趣味的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創新和發展,則應加以借鑒、改造,使之轉化為有益的養料。

歐洲先鋒派電影

歐洲先鋒派電影,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初的德國和法國,後期則以法國為中心。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明確意識到電影的藝術潛力,並力圖創造一種藝術電影的重要嘗試。

蘇聯電影學派

蘇聯電影的興起,加速了先鋒派趨向於記錄電影一途。他給予先鋒派以人物和物體應同樣重要的觀念。蘇聯電影的發展和創新是與世界電影的歷史進程緊密相聯的。

好萊塢商業電影

類型電影是美國好萊塢商業電影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流派,在30—40年代曾占據世界影壇統治地位。產生類型電影的技術,是大製片企業為確保商業利潤而實行的由製片人專權,強調專業分工、各司其職的傳送帶式影片生產制度。所謂類型電影,就是按照各種不同的標准化模式創作出來的影片。據西方有的專家統計,好萊塢商業影片共有75種類型。但作為藝術流派影響較大的,主要就是喜劇片、西部片、犯罪片、幻想片和歌舞片這樣幾種。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義大利興起了一場具有社會進步意義和藝術創新特徵的`電影運動。一般認為,這一運動從1945到1951年持續了大約6年。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雖然一直被普遍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但它並沒有任何統一的、得到新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人物公認的美學綱領。

法國新浪潮電影

法國新聞界把1958年至1959年間突然涌現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競相拍攝影片的熱潮稱之為“新浪潮”。1959年,24名青年人拍成了他們的處女作;1960年,又有43名青年人成為電影導演。這批青年導演被稱為“新浪潮”導演,他們的影片被稱為“新浪潮”電影。後來“新浪潮電影”一詞被廣義地用來指稱在世界各國陸續出現的,特別是由新導演拍攝的敢於打破傳統電影語法的故事片

;

⑩ 歐洲先鋒派電影是什麼

先鋒派電影

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各種政治思想、文藝思潮空前活躍,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美學原則提出了懷疑。其中也包括對年輕的電影藝術的認識。他們認為,電影必須擺脫其他古老藝術的束縛和影響,成為獨立的藝術,這種獨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為基?K強吹降纈白畲蟮鬧憊厶匭躍馱謨諛蓯咕蔡幕娌碩R虼耍屑肝換沂紫冉辛擻幸嫻氖笛欏H緋橄笈苫襀.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變化和跳躍為內容拍攝了《節奏21》(1921)、《節奏23》(1923)和《節奏25》(1925);瑞典達達主義畫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國拍攝了《對角線交響樂》,在1924年又拍攝了《平行線》與《橫線》。這些一般不超過15分鍾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與故事情節,都是以線條規律性變化、轉換的視覺形像為內容的。1925年起,德國先鋒派電影轉入一個新的階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響的W.魯特曼將實錄的鏡頭與抽象的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新的紀錄電影。這兩個階段的不同在於,第一階段強調電影的「純」運動感,第二階段則更多地強調剪輯的作用。

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開始於L.德呂克的藝術創作原則,他要求與當時的商業影片徹底決裂,要求以電影手段發掘人與物的特徵美。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和R.克萊爾等人的電影實驗作品為代表,他們當時也把運動視為電影的本性,但與德國「先鋒派」影片不同之處是,他們並不把手繪的圖形的變化作為表現內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結合起來表現。如萊謝爾於1924年拍攝的短片《機械舞蹈》和克萊爾的《幕間節目》(1924)等,這些影片同樣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主題。這些影片又稱作「達達主義電影」、「抽象電影」或「純電影」。

第二階段是以年輕的女電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爾、舞台劇編劇和青年詩人A.阿爾托等人的實驗性影片為代表。

他們的影片受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表現人的潛意識,包括夢境、幻覺等。G.杜拉克於1928年拍攝的短片《貝殼與僧侶》(編劇A.阿爾托)主要是分析一個僧侶混亂的心理活動。藉助一系列並無內在聯系的鏡頭的組接進行一種精神分析;L.布努艾爾於1928年攝制的《一條安達魯狗》也是以類似方法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或者是對一種荒誕不經的新比喻的追求。這種電影又被稱作超現實主義電影。

1929年後,法國電影的「先鋒派」運動也轉入紀錄電影。這種紀錄電影很快就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嘲諷社會現象為主,如法國導演J.維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誕的畫面和奇特的剪輯,借實錄的尼斯景像,嘲諷市內上流社會的生活丑態;另一種則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義傾向的紀錄片,如J.伊文思當時就是在W.魯特曼和法國「先鋒派」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拍攝《橋》(1928)和《雨》(1929)的。

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歐美電影界,尤其是評論界有時也用「先鋒派」一詞去形容具有獨創性意圖的影片或創作手法,自然它們已與上述電影創新運動無直接關系。

閱讀全文

與法國20年代先鋒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放映哪些電影英語翻譯 瀏覽:299
起跑線電影高清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149
法國言情倫理電影 瀏覽:897
電影親吻圖片 瀏覽:377
很多老電影配音都是台灣人 瀏覽:569
韓國純真年代電影圖片 瀏覽:153
韓國一部寫妓女的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26
王寶強演員工的電影是 瀏覽:692
周星馳新電影新浪發布會 瀏覽:24
飛屋環游記電影中文版觀看 瀏覽:413
和女朋友去電影院干 瀏覽:83
結局很驚人的電影 瀏覽:696
電影放逐里主角拿的包 瀏覽:720
絕世天劫電影圖片 瀏覽:430
音樂電影貓的讀後感800字 瀏覽:186
大地電影院3月7放映表 瀏覽:587
活著電影葛優電影解說完整 瀏覽:488
熱愛祖國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925
丈量世界電影演員表 瀏覽:669
電影院出的電影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