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虎口脫險的幕後製作
1966年5月16日,在8個月的前期籌備之後,影片開拍,劇組上下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沒有人有過拍攝一部如此昂貴的電影的經驗,當時的1400萬法郎,將通脹率計算在內換算成今天的貨幣要接近1000萬歐元,這在今天的法國影壇也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大製作,更不用說當年了。此外,在1966年,淪陷題材仍屬於喜劇片的禁區,之前從沒人敢在大銀幕上拿它開玩笑,以至於在拍攝期間,《虎口脫險》的對外宣傳打的都是「一部藝術實驗電影」的旗號。
下里巴人的油漆匠和陽春白雪的大樂隊指揮,本來是毫無關系、老死不相往來的兩個階層的代表,但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在一次機緣巧合中,或者,更確切的說,在導演烏里的精心安排下,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不同的個性發生種種沖撞,產生各種笑料,最終又因為共同的目標而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成為朋友。從這一點來說,《虎口脫險》也是一部關於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顛沛流離命運的影片。
《虎口脫險》的價值還體現在它也是烏里、德·費內斯、布爾維爾三人組合的最後一次合作,當然,在當初拍攝的時候,他們誰都沒有想到這一點。1969年,烏里又為布爾維爾拍攝了《大腦》,但他的搭檔卻是讓-保羅·貝爾蒙多。1970年9月23日,布爾維爾因多發性髓瘤去世。1971年,烏里為德·費內斯拍攝了《瘋狂的貴族》,原本為布爾維爾所准備的僕人一角只得由伊夫·蒙當取代。1973年。在為布爾維爾追頒榮譽勛章的大會上,德菲奈斯發表了一篇滿懷深情的致詞,追憶自己的好友和工作夥伴。10年之後,德·費內斯也永遠的離開了深愛著他的全球影迷。
1966年,父女倆打造的《虎口脫險》成為法國電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經典作品。1700多萬觀眾人次令它占據法國影史票房冠軍寶座32年。《虎口脫險》的影響超越國界,超越時間。丹尼爾·湯普森在蓉向記者回憶起了那段塵封往事。
一句對話促成經典
丹尼爾·湯普森的父親熱拉爾·烏里,1919年出生在巴黎一知識分子家庭,17歲時他決心當演員,在法國國家戲劇學院500選5人的新生招考中脫穎而出。畢業後,他活躍在話劇舞台和大銀幕上。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二戰」爆發,有著猶太血統的他為逃脫蓋世太保的追捕,被迫帶著自己的奶奶、母親和已懷孕的妻子逃到瑞士,在日內瓦偷偷地繼續表演事業,這一經歷可以在他日後的作品《王中王》中找到影子。「二戰」結束後,烏里開始嘗試劇本寫作,1960 年改行當導演,但他的前三部電影反響平平,年近半百的熱拉爾·烏里郁悶彷徨。一天,在與片場一位跑龍套的小配角聊天時的一句話,讓他突然頓悟,「你實際上是個喜劇片作者,只有承認這點,你才能真正的表現出你自己。」說這句話的是他的朋友路易·德菲奈斯(《虎口脫險》中指揮家扮演者)。烏里繼而轉攻喜劇片,1964年他自編自導的《暗渡陳倉》大獲成功,主演是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喜劇名角布爾維爾和「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德菲奈斯,「黃金三角」組合由此形成。
一部經典改變命運
從跑龍套到喜劇之王,路易·德菲奈斯這個小個子、神經質的喜劇大師,因《虎口脫險》永遠被中國觀眾記住,只要說起「指揮家」,觀眾就會浮現出會心的笑容。鮮為人知的是,在拍該片前,德菲奈斯已50多歲,從影20年參演電影120部,但幾乎全是群眾演員或跑龍套。命運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他建議導演烏里拍喜劇片,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德菲奈斯在《暗渡陳倉》里第一次擔任重要角色,曾因自己的戲份少於絕對主角布爾維爾而鬧過一次罷工,直到導演答應為他專門補一場戲才罷休。《虎口脫險》上映時,他的片酬已達100萬法郎,還有票房分紅,讓老來成名的德菲奈斯感慨良多:「靠這部電影我賺了不少錢,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與一部電影票房分紅,1.4%。」
一部藝術電影創造歷史
1966年5月,經過8個月籌備,《虎口脫險》正式開機。1400萬法郎的投資令該片成為當時法國電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虎口脫險》在宣傳上打出「一部藝術實驗電影」旗號,影片拍攝精益求精。拍攝油漆桶濺到德國軍官身上那場戲時,道劇組用煉乳代替白油漆,這段戲共拍了12條才過關。每條拍完後後,軍服還要送去蒸汽熨燙,僅為這個鏡頭就花了3萬法郎!對細節的苛求最終保證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對導演烏里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布爾維爾和德菲奈斯的對手戲,他在回憶錄中記載:「有的演員是那種上來第一條就發揮很好的,就像布爾維爾,你反復越多,他的感覺反而越差,而德菲奈斯恰恰相反。於是兩人一個越演越糟,另一個卻越演越好。幸好這種狀況沒持續很久,在互相了解後,他們各自都作了些調節,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德菲奈斯指揮大樂隊的那場戲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學好指揮,他事先接受了專門培訓。不過實拍那天,當他真的站在一百多名專業樂師面前時仍感到一絲怯場。當《匈牙利進行曲》樂聲響起,他立刻投入角色。烏里在回憶錄中寫到:「他的動作瀟灑自信,絲毫沒有落後於樂聲,他像真正指揮那樣帶領樂隊演奏。一曲終了,他向樂隊鞠躬致意,所有樂師自發地全體起立為他喝彩。這時德菲內斯轉過身,我看見了他眼中的淚光,我也一樣。」
1966年12月,《虎口脫險》在香榭麗舍高蒙影院舉行首映式。電影放畢,劇組上下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無數觀眾涌過來向他們表示熱烈祝賀,從第一排座位走到到放映廳出口的14節台階,他們足足用了30分鍾。隨後,法國觀眾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來迎接這部傑作。該片接著在義大利、比利時、英國、德國等連連打破票房紀錄,橫掃歐洲,風靡全球。
譯製片黃金時代 《虎口脫險》來到中國
《虎口脫險》誕生16年後,該片終於來到中國。1982年7月,《虎口脫險》經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在國內放映,反響強烈。
據該片的譯制導演蘇秀回憶,影片中土耳其浴室接頭那場戲哼唱了一段被影迷傳唱的小調:「鴛鴦茶、鴛鴦品,你愛我、我愛你……」但原文中歌詞 「Teafortwo」最初被譯為「情侶茶」,雖然意思不錯,但怎麼唱怎麼別扭,老廠長陳敘一回家想了半天,第二天到廠里把「情侶茶」改成「鴛鴦茶」。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這部譯製片在配音藝術上的精益求精,《虎口脫險》也因此成為中國電影配音標桿之作。
2. 求 虎口脫險 高清百度雲
《虎口脫險》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qKQXBaKH6Cpuzir5yhTGjQ
該片講述了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的幾位飛行員在法國人的幫助下,與德軍展開的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的逃生故事。
3. 電影<<虎口脫險>>
下載迅雷
然後搜索資源
電影<<虎口脫險>>
4. 有沒有關於二戰逃亡的好看電影推薦
如果你歲數不大,那就看看法國電影《虎口脫險》吧,這個可是一代經典而且絕對好看。
《虎口脫險》被譽為人類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喜劇片,當年耗資1400萬法郎打造的恢宏巨制,也被我國網友戲稱為中國最好的譯製片。
影片講的是一架英國轟炸機在執行轟炸任務時被德軍擊落,幾名飛行員跳傘後在法國百姓的幫助下逃脫虎口的故事。該片由法國著名的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內斯以及被譽為「法國最可愛老頭」的布爾維爾主演。而國內的譯製版本更是承載了上譯廠老一輩配音演員的付出,真的能被稱作毫無瑕疵!尚華、於鼎、楊文元、嚴崇德、翁振新、童自榮、程曉樺……這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聯袂締造了這個不朽的經典。
即使到了今天,相信不少七零、八零後也對影片中的台詞和笑料耳熟能詳,包括著名的「鴛鴦茶」以及「我缺刷子,我要買一大盒新刷子 」等等等等。如果你想看好看的二戰逃亡類電影,相信我《虎口脫險》是這類電影的天花板,絕對不容錯過
逃離索比堡,好看,只是有點揪心。
二戰的很少看,不好意思
沒有
5. 《虎口脫險》中譯還是上譯的好
你這問題問的,上譯就是中譯,除非你想找的是上海話版的。這部影片的中譯本也可視為中國譯配電影中的巔峰之作,上譯廠的老藝術家們對影片台詞所做的二次創作,只可用絕頂精彩來形容
6. 《虎口脫險》為什麼被認為是經典影片
《虎口脫險》以幽默滑稽搞笑形式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典影片 ,至今經久不衰。
虎口脫險》是最著名的關於二戰的喜劇電影,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歡樂。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的最高票房紀錄——1700多萬的入場人次。直到1998年,《泰坦尼克號》才刷新了它保持了30多年的紀錄。但這部電影今日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它是天生被賦予濃厚幽默感的法國人為我們奉獻的永遠的精神大餐,它是法國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費內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德·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片子中的兩個法國小老頭無疑是全片中的活寶,一個是路易·德·費內斯飾演的指揮家,一個是布爾維爾飾演的油漆工:前者暴躁、蠻不講理,占盡油漆工的便宜,後者憨厚、老實巴交,老是被指揮家「欺負」;兩個活寶迫於形勢,成功搭救了因任務失敗而降落在德國統治區的英國空軍軍官,這個過程充滿了緊張,又處處滑稽幽默。路易·德·費內斯的喜劇天賦和精湛表演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他是我國觀眾非常熟悉和愛戴的演員,除了《虎口脫險》外,他還有《夫妻市長》、《暗度陳倉》《警察系列》等片子在我國熱映。
這部影片是一部喜劇片,也是一部戰爭片。戰爭很殘酷,但認識戰爭未必需要殘酷的畫面。《虎口脫險》讓我們在幽默滑稽搞笑的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讓我們痛恨法西斯侵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觀眾非常喜歡《虎口脫險》也與中文配音有很大關系,這部影片的中譯本可視為中國譯制配音電影中的巔峰之作。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藝術家們對影片台詞所做的第二次創作,可以用絕頂精彩來形容,有很多觀眾能大段大段地背誦片中的精彩對白。著名的配音演員尚華、童自榮、喬榛、蘇秀、丁建華等都參加了配音。其中由尚華為路易·德·費內斯飾演的指揮家的配音極具特色、極為貼切。
影片曾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7. 《虎口脫險》劇情介紹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三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所逼,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而在巴黎的熱情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
這是一個大時代,大背景中的小故事。雷諾是運用矛盾手法搞笑的高手,就象卓別林是使用道具搞笑的大師一樣。指揮家先生本身是個愛國者,因為他盡管不十分樂意但也替盟軍的飛行員去接頭,雖然害怕但也與德軍官周旋也做到了寧死不屈,雖然自私自利但也知國家興亡匹夫有則。所有的矛盾都就湊成了一場場的喜劇。
在人物安排上也是以矛盾來表現笑料,除了飛行員,貫穿始終的人物就是指揮家和油漆匠了,首先他們在社會地位上有判別,碰到了一起,不得不一起謀事,就是安排了一個喜劇的模式,不同的身份使二個人有了不同的性格,忠厚老實的油漆匠和自私狡詐的指揮家!換鞋和接受德軍的審訊就在充分暴露二個人的不同時碰撞出一段段的笑料。
小的地方也充滿了矛盾:需要小心謹慎而為之的接頭兒地點選在了洗澡堂、身材健壯的男飛行員偏偏要裝成婀娜的女芭蕾舞演員、連狙擊手這樣的角色都可以讓一個對眼兒來執行……
這一幕幕的搞笑場面均來自整個的劇情全是在矛盾中發生的,劇情發展就是使無數的矛盾不停地碰撞,這種搞笑場面讓人們覺得熟悉,但又覺得發生得太巧了,人們就可以接受,比那些不合邏輯的鬧劇要真實的多了!
同時,這部影片的中譯本也可視為我國譯配電影中的巔峰之作,上譯廠的老藝術家們對影片台詞所做的二次創作,只可以用絕頂精彩來形容,我相信很多觀眾都能大段大段的背誦片中的精彩對白。
8. 求一部二戰影片幾個人從德軍手中逃走,是坐著兩架滑翔機逃走的。汽車拉著兩架飛機從山上飛走的
虎口脫險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虎口脫險《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1966)是一部法國經典超爆笑戰爭喜劇片,由兩位著名的法國喜劇演員布爾維爾(Bourvil)與路易·德·菲耐斯(Louis de Funès)主演。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轟炸機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機上的一名英軍中隊長與兩名士兵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德軍佔領的巴黎市內的土耳其浴室見面,他們降落在巴黎的不同地點,得到兩名法國人,一個是油漆匠,另一個是樂隊指揮的幫助,他們結成了生死同盟,與敵人展開了鬥智斗勇的生死游戲。
中文名: 虎口脫險
外文名: La Grande vadrouille
出品公司: Les Films Corona
製片地區: 法國、英國
導演: 傑拉爾·烏里
編劇: 傑拉爾·烏里等
製片人: Robert Dorfmann
主演: 布爾維爾,路易·德·菲耐斯,瑪麗·杜布瓦
類型: 戰爭 / 喜劇
片長: 132 min / West Germany:101 min
上映時間: 1966年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德語
發行公司: 博偉電影公司
目錄
電影《虎口脫險》基本信息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發行
影片簡介
劇情介紹
影片背景
主演介紹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穿幫鏡頭
上譯配音
影片影響
主要看點
影片評價
歌曲《虎口脫險》
在線觀看 電影《虎口脫險》 基本信息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發行
影片簡介
劇情介紹
影片背景
主演介紹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穿幫鏡頭
上譯配音
影片影響
主要看點
影片評價
歌曲《虎口脫險》
在線觀看
展開 編輯本段電影《虎口脫險》
基本信息
更多外文片名: Grande vadrouille, La Don't Look Now, We've Been Shot at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Finland:K-8 Sweden:Btl Iceland:L USA:G West Germany:6
演員表
顯示方式:默認顯示|全部顯示角色 演員
Augustin Bouvet 布爾維爾
Stanislas Lefort 路易·德·菲耐斯/Louis de Funès
Peter Cunningham 克勞迪奧·布魯克/Claudio Brook
Soeur Marie-Odile 安德麗·帕里西/Andréa Parisy
Sister Marie-Odile 安德麗·帕里西/Andréa Parisy
Germaine Colette Brosset
Alan MacIntosh Mike Marshall
Mère Supérieure Mary Marquet
Le grand-père de Juliette - propriétaire guignol Pierre Bertin
Major Achbach Benno Sterzenbach
Juliette 瑪麗·杜布瓦/Marie Dubois
Sir Reginald 泰瑞·托馬斯/Terry-Thomas
Lt. Stuermer Sieghardt Rupp
Un caporal allemand Reinhard Kolldehoff
L'officier allemand dans le train (as Helmut Schneider) Helmuth Schneider
Le pêcheur Paul Préboist
Officer S.S. Otto Weber Hans Meyer
Un bassonniste (as Grosso) Guy Grosso
Soldat allemand qui louche (as Modo) Michel Modo
Un officier allemand Rudy Lenoir
Le voisin de Peter au wagon-restaurant Pierre Roussel
Plombin Pierre Bastien
La vieille locataire (as Mag Avril) Mag-Avril
Méphisto Jacques Bodoin
Le machiniste résistant de l'opéra Gabriel Gobin
L'homme des ns turcs Paul Mercey
L'employé zoo (as Henri Genes) Henri Génès
Un homme de la gestapo (uncredited) Georges Atlas
John - le bombardier (uncredited) Nicolas Bang
Marguerite dans 'Faust' (uncredited) Anne Berger
Harry - le mitrailleur (uncredited) George Birt
L'employé aux ns turc Guy Bonnafoux
Un officier allemand (uncredited) Guy Bonnafoux;
Claude Salez
Un joueur à la gare (uncredited) Christian Brocard
Un soldat allemand (uncredited) Jerry Brouer;
Jean Minisini;
Raymond Pierson
Un colonel allemand (uncredited) Georges-Fréderic Dehlen
Un joueur de basson (uncredited) Jean Droze
La prostituée (uncredited) Alice Field
Un colonel Allemand (uncredited) Fred Fischer;
Konrad von Bork
Le gros bonhomme (uncredited) Guy Fox
Une religieuse (uncredited) Yvonne Gradelet
Le motard qui prend la citrouille (uncredited) Rémy Julienne
Le guide à Chaillot (uncredited) Jean Landret
Une religieuse Catherine Marshall
Nun (uncredited) Catherine Marshall
Un employé à la gare (uncredited) Clément Michu
Un figurant à l'opéra (uncredited) Edouard Pignon
Patrick - le mécanicien (uncredited) Jean-Pierre Posier
Le soldat allemand assommé (uncredited) Percival Russel
Dick (uncredited) Anthony Stuart
Barbot (uncredited) Lionel Vitrant
Faust (uncredited) Joachim Westhoff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尾頁
職員表
服裝設計 Tanine Autré;Léon Zay
藝術指導 Jean André;Théobald Meurisse
副導演(助理) Claude Clément;Lucile Costa;Gérard Guérin;Serge Vallin
編劇 傑拉爾·烏里/Gérard Oury;達妮埃爾·湯普森/Danièle Thompson;Marcel Jullian;Georges Tabet;André Tabet
導演 傑拉爾·烏里/Gérard Oury
製作人 Robert Dorfmann
攝影 André Domage;Alain Douarinou;克勞德·雷諾瓦/Claude Renoir
配樂 Georges Auric
剪輯 Albert Jurgenson
主要配音演員 尚華(樂隊指揮)、於鼎(油漆匠)、楊文元(中隊長)、嚴崇德(麥金托什)、施融(皮特)、翁振新(德軍上校)、童自榮(德軍司令)、程曉樺(朱莉葉特)、丁建華(嬤嬤)、喬榛(斗雞眼)、蘇秀(老闆娘)、蓋文源(旁白) 譯制導演 蘇秀 劇中人物 中隊長:雷金納德 中尉:彼得.庫寧漢 士兵:麥金拖什 油漆匠:奧古斯德.布衛 指揮:史丹尼斯拉斯.拉福 木偶劇團姑娘:朱麗亞
製作發行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製作公司:Les Films Corona [法國],The Rank Organisation Film Proctions Ltd. [英國] 發行公司: 博偉電影公司 Buena Vista Pictures [美國] ..... (1969) (USA) Tobis Filmkunst [德國] ..... (West Germany) Valoria Films [法國] ..... (France)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66年12月8日 瑞典 Sweden 1967年6月28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7年9月15日 丹麥 Denmark 1967年12月18日 芬蘭 Finland 1968年3月8日 英國 UK1968年5月 ..... (London) (premiere) 美國 USA 1969年2月16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芬蘭 Finland 1978年10月20日 ..... (re-release)
影片簡介
1966年,是人類近代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法國宣布退出了北約組織,那一年,中國正在經歷一次風雨飄搖,那一年,列儂宣稱「披頭士樂
虎口脫險 海報(3張)隊比耶穌更加流行」,那一年,法國銀幕上出現了一部將被永遠記入史冊的賣座喜劇片---《虎口脫險》。 1700多萬的入場人次令它成為當之無愧的法國影史票房冠軍,直到1998年,才有《泰坦尼克號》以2000萬的人次刷新了它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紀錄,但它仍是法國影片的票房紀錄保持者,直至今日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同時,這部影片的中譯本也可視為中國譯配電影中的巔峰之作,上譯廠的老藝術家們對影片台詞所做的二次創作,只可用絕頂精彩來形容,相信很多觀眾都能大段大段的背誦片中的精彩對白。
劇情介紹
虎口脫險的劇照(7張)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大鬍子中隊長雷金納德被動物園管理員所救。而另外兩名士兵,也分別在油漆匠奧古斯德(布爾維爾 飾)和樂隊指揮斯塔尼斯拉斯(路易.德.費內斯 飾)的幫助下掩藏好了。即便德軍展開了全城的搜索,油漆匠、指揮和中隊長還是在浴室順利的會面,幾經輾轉,英國士兵終於接上了頭。幾個原本並不認識的人,就這樣結成了生死同盟,與敵人展開了鬥智斗勇的生死游戲。同時,也鬧出了不少溫情的笑話。他們用微薄的力量對抗嚴酷德軍,險相迭生,滑稽搞笑,為了逃出虎口,共同戰斗。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法國維希政府統治區的安全地帶。
影片背景
1966年5月16日,在8個月的前期籌備之後,影片開拍,劇組上下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沒有人有過拍攝一部如此昂貴的電影的經驗,當時的1400萬法郎,將通脹率計算在內換算成今天的貨幣要接近1000萬歐元,這在今天的法國影壇也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大製作,更不用說當年了。此外,在1966年,淪陷題材仍屬於喜劇片的禁區,之前從沒人敢在大銀幕上拿它開玩笑,以至於在拍攝期間,《虎口脫險》的對外宣傳打的都是「一部藝術實驗電影」的旗號。 下里巴人的油漆匠和陽春白雪的大樂隊指揮,本來是毫無關系、老死不相往來的兩個階層的代表,但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在一次機緣巧合中,或者,更確切的說,在導演烏里的精心安排下,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不同的個性發生種種沖撞,產生各種笑料,最終又因為共同的目標而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成為朋友。從這一點來說,《虎口脫險》也是一部關於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顛沛流離命運的影片。 《虎口脫險》的價值還體現在它也是烏里、德·費內斯、布爾維爾三人組合的最後一次合作,當然,在當初拍攝的時候,他們誰都沒有想到這一點。1969年,烏里又為布爾維爾拍攝了《大腦》,但他的搭檔卻是讓-保羅·貝爾蒙多。1970年9月23日,布爾維爾因多發性髓瘤去世。1971年,烏里為德·費內斯拍攝了《瘋狂的貴族》,原本為布爾維爾所准備的僕人一角只得由伊夫·蒙當取代。1973年。在為布爾維爾追頒榮譽勛章的大會上,德菲奈斯發表了一篇滿懷深情的致詞,追憶自己的好友和工作夥伴。10年之後,德·費內斯也永遠的離開了深愛著他的全球影迷。
9. 你最喜歡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的哪部電影
上海電影譯制廠是在上海電影製片廠譯制組的基礎上獨立出來並發展壯大,創造了七八十年代譯製片的輝煌,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邱岳峰、畢克、尚華、喬臻,童自榮、劉廣寧、丁建華等一大批譯配大師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七八十年代內地引進國外電影,都要經過譯配才能在電影院上映,不像現在觀眾都喜歡原聲電影,譯制廠的譯配其實也是對電影的的二次創作,其中不乏很多的經典。關於上譯及其譯配作品,我有一些印象:
一、上譯的演員如邱岳峰、畢克、尚華、喬臻,童自榮、劉廣寧自不必說,都是譯配屆的高人,聲線獨特,二次創作能力強。所以奉獻了像《佐羅》、《尼羅河上的慘案》、《三十九級台階》、《苔絲》《虎口脫險》等譯制經典。
二、作為童年的記憶,《虎口脫險》無疑是譯制廠中最愛,首先二戰題材很有看點,其次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的精彩表演讓人捧腹,最關鍵的是上譯的二次創作讓它煥發了持久的生命力,尚華老師獻聲的指揮家活靈活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上譯,已成為一代人的恆久情懷。
在上海譯製片廠出品的電影中我最喜歡看的應是巴基斯坦的《人世間》。這部片子除了感人的故事情節還有童子榮老師那有特色的美麗的悅耳動聽的配音令人感動和難忘。
這部影片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拉芝婭,和一位學法律的青年小伙曼索爾相愛了。就在曼索爾去英國倫敦學習的前一天晚上
兩人傾訴真情,立下寒盟,互不變心。然而在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妹妹的阻撓下拉芝婭未能在次日給曼索爾機場送行,而代之送行的卻是那個同父異母的妹妹。這個妹妹利用謊言騙取了曼索爾的地址,並且後來拒絕透露給拉芝婭,更卑鄙的是取代拉芝婭,自己與曼索爾書信來往。最終拆散了拉芝婭與曼索爾的聯系。
此時拉芝婭的父親因欠了高利貸,債主上門逼債,繼母的侄子主動為他還了債,但條件是娶拉芝婭為妻。為了家人,拉芝婭含淚答應了。然而這個侄子卻是個實足的流氓賭棍。就在婚後的一天晚上將拉芝婭作為賭本輸掉了。拉芝婭逃了出去,被一個賣藝的好心女人收留了。後來,拉芝婭發現自己懷孕了,為了養活自己和孩子,她決心自謀生路到 社會 上找工作,而遇到的都是些不懷好意的男人,無奈之下聽從了這個好心女人,做了一名賣藝不賣身的歌妓。
幾年後慢索爾學成回國。在一次朋友的宴會上他們相遇了。當了解到當年的事實真相後,曼索爾收養了拉芝婭的孩子開瑟爾。十幾年後,開瑟爾長大成人,並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檢察官。
拉芝婭的賭棍丈夫想方設法地找到了拉芝婭的住址,不止一次地勒索拉芝婭的錢財,並揚言要騷擾孩子開瑟爾。為了孩子的名譽和安全,拉芝婭向這個賭棍開了槍。
法庭上自己昔日的戀人、赫赫有名的大律師曼索爾為拉芝婭做辯護人。而公訴人卻是拉芝婭未曾相認的兒子開瑟爾。父子兩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激烈地辯論著。拉芝婭看著這么出色優秀的兒子感到很高興。甚至情願開瑟爾打敗大律師曼索爾而自己敗訴。在法庭休庭的時候,開瑟爾找到父親曼索爾,問他為什麼為一個妓女傾注那麼大的力量去辯護,曼索爾詳細地講述了這個女人的種種不幸的遭遇,最後說道,更可恨的是就連她親生的兒子也一起詛咒她,這時開瑟爾問,這個可惡的兒子是誰他在哪?
此時曼索爾低聲而又鎮定地說,這個孩子就是你。開瑟爾吃驚又不敢相信地說,我不是,我不是妓女的兒子,我媽,我媽她早已經死了。慢索爾耐心地告訴他,他的母親為了他的前途甘願受到法律的懲罰,為了兒子做出了巨大犧牲。
在次日的法庭上,聽完了曼索爾的法律陳述,開瑟爾勇敢地站了出來,承認自己就是這個妓女的兒子,母子擁抱,場面令所有人淚流滿面,感動不已。最終拉芝婭無罪釋放,全家團聚。
這部影片情節感人,加上童自榮等老師的配音不失為一部經典的好看的值得推薦的譯製片。
上譯廠誕生一大批經典作品,如《虎口脫險》、《佐羅》、《追捕》等。邱岳峰、畢克、童自榮、富潤生、喬榛、丁建華等配音演員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而我最喜歡的一部老片就是《追捕》,此片於1978年引進中國,配音:畢克、丁建華、楊成純等。《追捕》在國內掀起了一陣浪潮,立領風衣、大鬢角是那個時候的 時尚 。我父親當年就是學杜丘,追的我母親。說句玩笑話,沒有這部劇,就沒有現在的我。
10. 盤點上譯廠十大經典譯製片,沒看過可珍藏,看過則權當回憶,都有哪些
《簡·愛》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瑪利亞,來自阿爾卑斯山區的修女,受教經驗僅源於不停製造麻煩的修道院生活,在冒然擔任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時將職務做得有聲有色。
音樂是瑪利亞的靈魂,歌聲像她渴望自由愛恨的心靈,沖破藩籬泯滅界限,讓孩子們像音符一般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失去愛侶的軍人父親重拾溫暖,劇終一家人拋棄家產翻越高山邁向更自由的國度,苦難彷如必經的旅程,一家人都在,音樂還在,已是生命最好的禮物。
對於一部已經蓋棺論定的卓越電影妄圖評說似乎畫蛇添足,而經典之所以久唱不衰往往因為其某些方面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