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推手電筒影英文介紹

推手電筒影英文介紹

發布時間:2022-08-23 10:04:16

一部台灣電影~但好像是用英文拍的

中文片名
喜宴

英文片名
The Wedding Banquet

更多外文片名
Hsi yen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喜劇

片長
106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台灣

對白語言
英語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混音
Dolby

級別
Sweden:Btl Australia:M UK:15 Finland:S USA:R Spain:18 Chile:18 Peru:18 Argentina:16 Germany:6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演職員表

導演
李安 Ang Lee

編劇
李安 Ang Lee
馮光遠 Neil Peng
詹姆士·沙姆斯 James Schamus

演員
郎雄
Jeanne Kuo Chang .....Wai-Tung's Secretary
趙文瑄 Winston Chao .....Wai-Tung Gao
Paul Chen .....Guest
金素梅 May Chin .....Wei-Wei
Chung-Wei Chou .....Chef
Yun Chung .....Guest
Ho-Mean Fu .....Guest
Michael Gaston .....Justice of the Peace
歸亞蕾 Ah Lei Gua .....Mrs. Gao

製作人
Dolly Hall .....line procer
Ted Hope .....procer
徐立功 Li-Kong Hsu .....associate procer
Feng-Chyt Jiang .....executive procer
李安 Ang Lee .....procer
詹姆士·沙姆斯 James Schamus .....procer

製作發行

洗印廠
DuArt Film Laboratories Inc., New York, USA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Central Mot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台灣]
Good Machine [美國]

發行公司
Arthaus Filmverleih [德國]
Film Arte [阿根廷] ..... (Argentina)
Flashstar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Golem Distribución S.L. [西班牙] ..... (Spain)
Roadshow Entertainment Video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VHS)
Roadshow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Samuel Goldwyn Company [美國] ..... (Australia)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阿根廷] ..... (Argentina) (VHS)

上映日期
德國
Germany
1993年2月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1993年8月4日

加拿大
Canada
1993年9月15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93年10月6日

德國
Germany
1993年10月7日

加拿大
Canada
1993年11月19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3年12月9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3年12月9日

西班牙
Spain
1993年12月17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4年4月21日

瑞典
Sweden
1994年8月5日

芬蘭
Finland
1994年8月26日

希臘
Greece
2005年6月24日 ..... (re-release)

劇情介紹

年屆33尚未成婚的高偉同,是個在美國紐約做房地產生意的台灣人,和美國年輕醫生賽門同性相戀,卻瞞著遠在台北的父母。偉同在台灣的父親是一位國民黨的退役師長,早年出生於大陸的封建大家庭,有著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的家族觀念,他和偉同的母親一直想著抱孫子,於是三天兩頭往美國打電話催促兒子快些完婚。

偉同的一所舊屋,租給了一位從上海來美國學畫的年輕姑娘顧威威,她經濟拮據,又無綠卡,偷偷到餐館打工又擔心被移民局查處。賽門出了個主意,促使偉同與威威來一次假鳳虛凰的「結婚」,既可安撫遠在台北的高家雙親,又可幫威威渡過難關。偉同的父母在得知兒子結婚喜訊後,要從台北親自飛來紐約為他們主持婚禮,三個人只能手忙腳亂地把三人生活重新布置一番。

高家父母都對這個大方美麗知書答理的「兒媳婦」十分滿意但最後偉同卻只是讓父母在市政府出席了一個美國式的結婚公證儀式,就算履行了婚禮慶典。從大廳出來,高母忍不住失聲而泣,高父則鐵青著臉鬱郁不快。賽門為了緩和這尷尬的氣氛,請大家到一家中國餐館小宴。恰巧這家餐館的陳老闆,原先是高父手下的司機,為他開了20年的車,深知高父是最要面子的,便主動提議要為他們補行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結婚喜宴,頓時高老父母喜形於色。

在一場規矩十足、著實熱鬧的喜宴後,被灌得半醉的偉同與威威,終於在喜慶的氛圍里假戲真做,成就了一對新歡。誰料,威威竟然有了身孕。一天早餐時,賽門識破真相,當著高家二位老人,與偉同、威威用英語爭吵起來,弄得大家都十分難堪。高父因此輕度中風被送進醫院,偉同乃不得不向母親說明自己與賽門同性戀的真情。高母在震驚之餘,只求兒子千萬不要將實情告訴父親,擔心他經受不起刺激。

威威不願再這樣騙人騙己地裝下去,她把所收到的禮物一律退還高母,高母卻拒而不受,並請求威威為高家生下這個孩子。幾經考慮,威威還是在最後關頭決定生下孩子自己來撫養。

賽門生日那天,病癒出院的高父,與賽門外出散步,特意備了一份生日禮物送他。高父第一次用英文跟賽門談話,這使他恍然若有所悟,原來那天早餐時的爭吵,以及他與偉同關系的真相,早就被高父看穿了,但高父卻默默地、寬容地接納了這一切,此刻只與賽門約定,繼續保守秘密,特別關照不能讓老伴知道真情,以免發生不測。

偉同和威威把孩子的想法向賽門和盤托出,請求他答應做這個即將出生的孩子的另一位「爸爸」,賽門當即欣然承諾,三人緊緊相擁在一起。

高家二位老人匆匆即將離開紐約。在機場,偉同把結婚喜宴那天拍的照相薄留給父母作為紀念。相片一頁頁翻過去,翻到最後一頁,竟是偉同、威威與賽門三人穿著結婚禮服的合影。

從紐約到台北的航班即將起飛,偉同偕著妻子威威及其同性戀人賽門,目送二老相互扶持著走去。二老各自都在心底藏著一份互不道破的「秘密」,給觀眾留下了一份溫馨而頗耐咀嚼的回味。

相關評論

一句話評論

A little deception in the reception.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a wedding where everybody wants to kiss the bride... except the groom.

本片是李安首次揚威國際影壇之作,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金馬獎最佳影片。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國人特有的家庭倫理觀點和中庸觀念來處理同性戀問題,使這個幾乎令所有家庭困擾的社會問題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種喜劇的方式解決。這種處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戀的理念,是東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找到類似的觀點。但這個故事卻又是在最繁華最現代的都市——紐約發生的,古典和現代在這里交匯,新舊觀念在這里沖突後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把一個傳統中國家庭面對現代社會現代觀念的困惑、無奈以及寬容傳遞出來。

幕後製作

《推手》的成功,使台灣中影公司對李安更加有信心,決定投拍題材比較敏感的《喜宴》,仍舊由庫德瑪西恩公司再度合作製片。這部關於同性戀的影片的基本素材來自李安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李安並沒有本著獵奇的態度拍攝這樣一個當時還很敏感的題材,而是強調一個家庭——一個「正常」的家庭面對這個問題的多角度反應。在這里,同性戀固然是一個特殊的題材領域,但李安成功地把它拉回到普通生活之中,放到家庭這個社會基本單位中加以考驗,得出最為現實也最有人情味的試驗結果。父親形象又一次出現在這部影片之中,作為家庭最權威的代表,成了李安影片的一個標志。影片上映後獲得更為盛大的成功,曾成為 93年全球回報率最高電影,在歐美大受歡迎。不僅獲得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導演、編劇獎以及觀眾投票最優秀作品獎,而且還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第十六屆亞洲人、美洲人國際電影節最佳編輯獎,李安也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導演。

精彩花絮

·出現在喜宴的眾多客人中也包括導演李安。

·李安是本片拍攝6年前寫的劇本,本片拍攝的前一年——1992年,李安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推手》。

·影片前半部的劇情來自李安好朋友Neil Peng的親身經歷,他也參與了本片編劇。

·徐立功回憶,《喜宴》獲得金熊獎後擺慶功宴,當天李安一看到桌子上的魚翅湯就哭了起來,後來徐立功到廁所悄悄問他才知道,那碗魚翅,讓他想到美國家裡的太太和孩子,在他從事電影工作奮斗過程中,家裡過得很苦,現在他得到了榮耀,有人請他吃魚翅,這是妻兒多年吃不到的,他很希望家人能夠跟他一起分享這碗珍貴的魚翅。

精彩對白

Wai-Tung Gao: I don't know, we should have moved you out.

高國偉:我不知道,也許一開始就應該讓你搬出去。

Simon: I'll survive.

西蒙:我會堅持下去的。

Wai-Tung Gao: Not if Wei Wei keeps cooking.

高國偉:除非瑋瑋不做菜。

穿幫鏡頭

西蒙給新婚的二人做飯那晚,在不同角度的鏡頭中西蒙手裡的筷子有變化,身邊的碗也不時出現、消失。

㈡ 推手 PUSHING HANDS怎麼樣

類似背景的電影,像刮痧,總能引起人們的一些思考。片子的前十多分鍾,沒有一句對白,兒子回家第一次吃晚飯時的三人對話,是整部影片我最喜歡的部分,文化差異和沖突是影片的基調,但在內涵的表現上卻跟其他影片有著天差地別,這也是李安最與眾不同的部分。另外郎老先生的表演真心好,十分喜歡。

㈢ 電影《推手》的英文介紹

Master Chu, a retired Chinese Tai-Chi master, moves to Westchester, New York to live with his son Alex, his American daughter-in-law Martha, and their son Jeremy. However, Martha's second novel is suffering from severe writers' block brought on by Chu's presence in the house. Alex must struggle to keep his family together as he battles an inner conflict between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modern American lifestlye. Written by Kathy Li

Sihung Lung, the actor who played Master Chu, the aging tai chi master, gave a very convincing and sincere performance in this film. It was no wonder that he won the Golden Horse (Taiwan's equivalent for the Oscars) for Best Actor in this film. His performance was extremely touching, as tears jerked into my eyes as I see an ag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father trying to get along with his westernized family while also trying to adjust to life in a new place and culture. The film encourages people, especially new immigrants, to emphasize and put themselves in their parents' shoes. Try to understand how difficult it is for them to come and settle in a new place and try not to push them away. Be patient with them, take a step back and everything may be better.

The movie title, "Pushing Hands", is very appropriate, as this is the term for an exercise in tai chi in which a person achieves balance by giving up balance. In this non-aggressive exercise between 2 people, a person offers no resistance at all to the pressure or push that the other person is exerting and keeps borrowing this strength until they feel they have fused into one and thus have achieved harmony. This was what Master Chu did. Although his daughter-in-law kept misunderstanding him, causing much discontent and eventually got his son to try to sent him away, he offered no resentment or a temper tantrum. He simply walked away gracefully. This action caused his son to appreciate him and remember why he got his father to live together in the first place in a tear jerking scene and finally they worked out a solution. They decided to give each other space by living separately instead of pushing each other away. In the end everyone was much happier, as even the daughter-in-law learned to accept the father, symbolized by her decorating the guest room for him and asking the question if he would ever visit. The father achieved the balance that he seek in Tai-Chi.

Ang Li is simply amazing and sensational. He did what he could with the limited budget and created a very warm and tear jerking film. Although this film was not the highest quality (the version I saw was very unclear and skips sometimes) and it could feel slow at times, especially the beginning sequence, the film was a great work in directing. The film picked up its pace after the slow beginning without any big fighting scenes or explosions and never felt boring afterwards. Also, from the beginning sequence, where he was able to show the dissension and gap between the daughter-in-law and the father by using just different scenes and visuals, to scenes throughout the film where he used lighting and different camera angles to show the internal pain and sadness that the father experience, it was, simply put, a great piece of art considering the budget. It showcased the talent of Li and gave the audience a glimpse of the man who would bring us the memorable C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㈣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電影推手

該片以中西文化差異和兩代人的代溝作為基本矛盾沖突展開敘述,富有戲劇性的情節給觀眾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間。其戲劇性的情節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導演通過電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直接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於李安獨特的個人經驗和中西視角,該片中的父子關系被細膩地刻畫出來,導演借曉生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對「傳統父親」的家庭角色和權利意識時的焦慮與壓力。但最終導演為父權選擇了一個尊嚴的下台方式。通過父子關系的鏡頭語言和行為描寫,該片也闡述了在西方語境下,中國式父親的尷尬。



(4)推手電筒影英文介紹擴展閱讀

《推手》由李安執導,郎雄、王萊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潮州鎮,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紐約大學。1990年,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該片獲得了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

㈤ 講美籍華裔的電影

美籍華裔在中國的電影較少,在美國的有幾部較不錯的。

《面子》 【強烈推薦】

外文片名:Saving face
導演:伍思薇(Alice Wu)
編劇:伍思薇(Alice Wu)
演員:楊雅慧(Michelle Krusiec)、陳沖(Joan Chen)、陳凌(Lynn Chen)
出品國/地區:美國
上映時間:2004年
片長:91分鍾

《喜福會》

英文片名 The Joy Luck Club
片長 139 min
國家 美國
上映時間:1993年
導演 王穎
主演:溫明娜 鄔君梅 周采芹 盧燕 趙家玲 俞飛鴻

《推手》

英文名:Pushing Hands
導演:李安
主演:郎雄 王萊 王伯昭 李涵 黛博拉·史賴德
地區:中國台灣
時長:105分鍾
出品日期:1991年
獲獎情況:1991年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有潛力新導演「評審團特別獎」;1992年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喜宴》

英文片名 The Wedding Banquet
片長 106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台灣
出品日期:1991年
導演:李安
主演: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刮痧》

國家/地區 中國
導演 鄭曉龍
演員 梁家輝 蔣雯麗
出品 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公司
片長 100分鍾
上映 2001年

《人在紐約》
導演: 關錦鵬 (Stanley Kwan)
主演: 斯琴高娃 / 張曼玉 / 張艾嘉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 美國
上映日期: 1990

㈥ 電影推手的經典英文台詞及翻譯 5句

電影推手的完整台詞,中英對照,見附件。

txt 格式,用記事本打開。


㈦ 《推手》電影中有關於文化沖突或差異的評論要英文的謝謝!!!!

我個人認為喜宴是文化沖突的電影中比較優秀的電影,下面是喜宴的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喜宴 Wedding Banquet 導演: 李安 出品年:1993 出品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一、重要參與人員: 製片:泰德霍柏、詹姆斯夏慕斯 出品人:江奉琪 副導:Dolly Hall 編劇:李安、馮光遠 攝影:林良忠 演員:金素梅、趙文瑄、郎雄、歸亞蕾、Mitchell Lichtenstein 二、導演作品年表: 1992 推手 Pushing Hands 1993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 1994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1995 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7 冰風暴 Ice Storm 1998 與魔鬼共騎 Ride With The Devil 1998 柏林日記 Berlin Diaries,1940-1945 三、導演簡要: 在台灣念的是藝專影劇科,李安赴美後,拿到伊利諾大學戲劇碩士及紐約大學電影製作學位,並與Spikee Lee及Ernest Dickerson合作,為他的學生時代電影贏得不少獎作。一直等候進軍美國電影圈的他,經由「喜宴」這部電影終於獲得國際影展的矚目,也將台灣電影推向世界舞台;擅長處理個人與家庭沖突,李安總將故事背景置放在東、西文化的臨界點上,檢視西方思潮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釀,而中國文化又是如何自處?他的前三部電影即是很好的例子,其中「飲食男女」榮獲199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當年以俄國片「烈日灼身」贏得此座獎項。 四、劇情簡介: 來自台灣的高偉同,憑著遠見與精明的頭腦在曼哈頓置產,並與戀人賽門在高級住宅區同築愛窩,這種連四周鄰居都不禁投以異樣眼光的同性戀行徑,該如何跨越文化藩籬,在回歸父母親情的擁抱時,仍能以無限的愛與寬容化解一切難題,是本片急欲探討的主題。 耐不住父母來自台灣聲聲催促的熱切與不斷安排相親的叨擾下,偉同決定和房客威威,一位遠從上海赴美留學的女畫家,辦理假結婚;兩人一是為了克盡孝道,一是為了取得綠卡,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威威搬進偉同住處;然而,父母的突然造訪,打斷此番謊言的和諧,更攪亂了三人的關系。寒酸的市府公證婚禮,在遇到高父昔日的部屬老陳後有了轉機,接著是一場隆重的熱鬧婚宴:以竹筷敲碗、強迫新郎喝酒、鬧洞房等西方人眼中的奇異景象,為禮俗繁復的中國文化留下精彩見證。 當然,假戲有真做的可能,當威威發現自己懷孕,一切單純的安排頓時變得復雜起來;偉同禁不住壓力,在父親中風時向母親坦白自己同性戀身份、威威嚷著墮胎、連賽門都因受不了這種變態關系的維系而萌生離開的打算,這一切終究逃不出高父的觀察與直覺,在他私自送給賽門生日大禮時,一切似乎有了答案…… 五、其他軼事: 榮獲第三十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 另獲93』年西雅圖影展最佳影片、雪梨影展影評人評選最佳影片瑞士盧卡諾藍豹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法國Deauville影評人評選最佳影片及義大利Pescara最佳劇本。 由於拍攝其間適逢美國演員工會罷工,使得該片的攝制小組,能以極低的價格租到曾拍攝過《魔鬼終結者Ⅱ》的同型攝影器材。 六、影片分析:(李振亞) 《喜宴》是一部對同性戀情充滿友好態度的電影,不過毫無疑問的,這部電影劇情的主線不是主角高偉同與愛人賽門之間的愛情,吸引我們觀影趣味的重點其實是高偉同如何對親人(尤其是父親)隱藏/表白他的同性戀身分,也就是如何(以及是否要)對家人出櫃的問題。一般的論者已經注意到這麼一部具有高度娛樂性,對電影語言使用也相當流暢的電影,是如何的勾動觀者心中對父親權威的熟悉以及順從,進而合理化這種對父權結構的認同。所以我們看到片中的偉同盡管對自己的同性戀認同抱持著健康自然的態度,但是依舊不願意因此而去挑戰異性戀堅持的男女婚配、傳宗接代的排他性看法。能躲就躲,能騙就騙,不能騙就設局使詐,總而言之,同性戀不能正面挑戰異性戀的中心地位。不過這個態度當然沒有在片中直接的表達出來,《喜宴》將異性/同性的關系放在家庭結構里,轉變成父/子的關系,故事的重心變成兒子不應當挑戰父親的權威,整部電影也就順理成章的以親情的維護、父權的保障、家庭和諧關系的延續作為最終理想的結局。 這當然是討論《喜宴》的意識形態的一種取徑。不過我在下文將繼續分析《喜宴》中的父子家庭關系又如何隱喻另外一個意識形態結構,那就是文化認同以及中國現代化的問題。 首先我們注意到的是在片中的兩位同性戀男主角,只有偉同有一個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白種美國人的賽門卻無須為這麼一個「亂七八糟」(偉同在醫院對母親告白時的用語)的關系而向任何其他的親人負責。賽門似乎沒有任何還保持連絡的親人,只有在一段簡單的交代中,觀眾才得知他的父母早已離異,年歲極高的父親住在「德州的亞歷桑那」,母親住在波士頓,兩位姊姊住在舊金山,毫不熟稔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則在越戰中戰死。在偉同耐心地填寫母親寄給他的徵婚表格時,賽門曾經順口要他乾脆對父親(不是對母親)表白,省得麻煩,就像他曾經對他自己的父親表白一樣。我們不知道賽門面對家人出櫃時的詳情如何,但是從他輕描淡寫地提出這個建議的態度,好像對他來說並沒有經歷太多的心理掙扎。或者其實我們應該說得更清楚一點,那就是在《喜宴》這部電影的呈現方式里,賽門對家人的表白並不需要承受像偉同一般輾轉反側的心理壓力。電影文本在這里對兩人的差別待遇很有趣,賽門之沒有家庭束縛的理所當然,正如偉同必須面對家庭壓力之合情合理。所以賽門順口要偉同表白的建議,不但偉同冷漠以對,連賽門自己都顯得不太熱衷,說過便忘。 《喜宴》中偉同與威威弄假成真 這個差別待遇之所以在片中能夠成立,其實是電影在這里援用了另一個我們慣常接受的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差異。更仔細點說,西方文化是個人主義至上,個人的行為價值由自己確立,無須別人的肯定(包括親人在內);相對之下,東方文化則被塑造成是家庭至上,不容許個人獨斷獨行,破壞了家庭的從屬延續。換句話說,如果《喜宴》是透過同性/異性來談父子家庭,那麼這個父權結構還具有特定的文化義涵,亦即是「東方的」父權結構。《喜宴》從一開始就以國際市場為發行對象的意圖在這里表露無遺,西方的觀眾完全不會對這部大部分是華語發音的東方電影產生疏離感,因為他們可以透過賽門取得一個認同的立足點,一方面可以重新肯定自己面對這種情況時的反應做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跟隨著賽門對這整個事件的隨和接受態度,而面帶容忍的微笑,接受這種家庭和諧至高無上的「奇風異俗」,從而更加強「他文化」異國情調(exoticism)的刻板印象。 如果說《喜宴》藉著處理性別認同合理化了父權結構,又藉著加強父權認同合理化了文化差異,那麼我們接下來不禁要問:電影中特屬於中國文化的家庭沖突其根源在哪裡?偉同和父親之間沖突的關鍵何在?換句話說,偉同不是因為自己的同性戀身分而和父親之間有所扞格,這種說法太過於籠統。偉同是因為自己的同性戀認同會挑戰父親的人生觀、世界觀,進而瓦解父親的地位,造成後者存在的危機而感到為難。可是偉同到底發生了什麼轉變,造成他與父親之間的巨大差異?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這個家庭內部的危機、父子兩代的齟齬,其實並不源自於家庭內部,因為兩代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個社會歷史的矛盾,它有個模糊但又方便的名字,叫做現代化危機。 李安電影中父親的角色往往是集所有的中國符號於一身,精要的掌握兩千年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他不僅僅精通太極拳、長於書法、熟悉中國詩詞藝術,還能領悟體現於飲食之中的中國文化精義,甚至於連血統都極端純正,因為他的先人曾在前清中過功名,但是這塊綻放著渾圓成熟光芒的古玉,卻與現代社會有些格格不入,他所熟悉的世界觀,遭遇到他的下一代最直接的挑戰。這些西化甚深的子女(偉同已經在美國住了十年,而且有綠卡)一方面表現出對父親的價值觀難以消受,但是同時又不能將後者完全擺脫。在這樣的一個敘事架構里,父親明顯的隱喻傳統中國,但有趣的是這個傳統中國並沒有和西方直接接觸,而是和已經西化,但是心中又充滿矛盾情節的子女,也就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傷痕累累,但又不能回頭的當代中國相互進行拉扯。在《喜宴》之中,我們看到偉同為了迎接父母到訪,將家中的擺設全部改換,到處掛上父親親手寫的書法;與威威的婚禮采公證結婚,卻惹的父怒母悲,結果只好大肆鋪張,辦了一個傳統的大紅喜宴。接受父親一切安排的偉同,顯然並不樂在其中。盡管如此,導演李安大概是擔心喜氣洋洋的熱鬧婚禮感染力太強,讓觀眾不知道這是在批評傳統中國的不合時宜,所以還安排自己現身說教,告訴觀眾這種鋪張婚禮是「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分析進行到這里,我們發覺《喜宴》這部電影其實是要透過「喜宴」這個儀式,排演出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矛盾危機。 中國知識分子從五四運動以來對傳統文化或捧或放、猶豫不決的態度,以及傳統/現代之間的沖突,在《喜宴》中化身為同性戀,泉涌而出,先是威脅斷絕東方父權的香火,後來又重新端正父權的尊崇地位。繼而對傳統現代的沖突提供想像性的答案。這個答案又是什麼?現代(兒子)對傳統(父親)的態度頗為單純,現代不可能走回頭路,不過只要「大德不逾矩」,那麼「小德出入可也」,所以偉同、賽門重修舊好,威威保留胎兒以換取綠卡,得以如願留在美國,高家兩老也有孫子可抱。真正做了妥協、改變,但於其中又有所體悟的則是傳統中國的父親,此處父親的轉變就頗耐人尋味了。表面看來不合時宜、冥頑不靈的父親,竟然耳聰目明,能明了現代社會的脈動(「I watch, I hear, and I learn.」他對賽門說),顯露出年歲累積的圓融智慧。他接受了同性戀的事實,他肯定了父權結構沒有動搖,但是他也同時明白下一代需要走自己的路。他成了這整個過程中得到啟迪而有所成長的人物,耐人尋味的地方是他一點都不公開自己的轉變,依舊回去過自己原來的生活。《喜宴》面對現代化危機所想像的理想出路於此昭然若揭:傳統在面臨現代化的時候,最好是能夠掌握現代化的方向,但是又不至於迷失自己的路。 通俗大眾文化由於需要讓消費者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往往倚賴大量的文化前提,讓觀者於無形之間就接受了許多形式及內容上的基本設定。越是通俗易懂,看來簡單輕松的電影,有時其中包含的意識形態反而越多層。《喜宴》這一部高娛樂性的典型好萊塢電影正是一個適當的作品。我們由一個同性戀兒子為滿足父親對香火延續的希冀所作的努力出發,輾轉達到多重層次的意識形態:對父權的尊崇,對文化差異的戀物(fetishization),對現代化以及文化認同的焦慮。我們希望以上的嘗試對於如何進行電影的意識形態分析提供了一個適切的例子。 七、討論題目: 試討論片中母親角色的人物個性。 片中的另一個女主角顧威威和家庭的關系如何?影片對威威的角色塑造反應出對中國大陸什麼樣的社會想像? 同屬中國人的威威在高媽媽的眼中是個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威威也面臨現代/傳統的危機嗎? 八、 參考比較電影作品: 李安:《推手》(1992)、《飲食男女》(1994)。 303jk_com

㈧ 《推手》電影中關於文化沖突或差異的評論要英文的謝謝!!!!

sorry. Didn't see it yet.

㈨ 李安的 電影 推手 英文字幕

去射手網 直接下載字幕然後放進去就ok了

那個裡面什麼字幕都有

http://www.shooter.cn/
這個是網址 進去你把你看的電影名字輸進去就ok了

㈩ 推手高清完整版電影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

提取碼:j6wn

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推手電筒影英文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灣電影魯冰花內容 瀏覽:751
電影院求婚卡點模板 瀏覽:719
刺客信條電影圖片高清壁紙高清壁紙 瀏覽:806
周星馳最近拍電影嗎 瀏覽:883
泰國永恆未刪減版電影下載 瀏覽:506
歸來電影完整版影評 瀏覽:820
邪惡動畫片日本大全電影 瀏覽:395
國產恐怖電影解說小濤大全 瀏覽:514
強扭瓜不甜電影結局貼吧 瀏覽:627
你遲到了電影已經開場十分鍾了的英文 瀏覽:833
國產電影里的音樂 瀏覽:479
新哥傳奇電影粵語 瀏覽:44
電影大宅男演員表 瀏覽:127
美國大片免費電影全部完整版 瀏覽:119
音樂從未離開電影 瀏覽:600
電影背景音樂英文版的 瀏覽:703
鍾馗捉妖記完整版電影 瀏覽:548
法國電影氣質大叔 瀏覽:700
僵屍電影大全林正英中文 瀏覽:736
法國電影維多利亞種子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