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九大A類電影節分別是那幾個
全球共有15個國際A類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 、 柏林國際電影節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華沙國際電影節、 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開羅國際電影節、
國際A類電影節是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劃分的「競賽型綜合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有評獎,但不設置特定的主題。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官網公布:截止2018年,全球共有15個國際A類電影節,包括中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1)廣州法國電影展擴展閱讀: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這些電影節就其性質大概可以分為以下3類:
1、綜合性國際電影節
2、專業性國際電影節
3、地區性國際電影節
② 戛納電影節幾年一次都是在哪舉行
戛納國際電影節一年舉辦一次,在法國舉行。
戛納電影節舉辦地點為法國,每年的五月中旬舉辦,為期十二天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一直延續到次周的周日閉幕。其頒發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獎中的「最佳影片」,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得了該獎項。
戛納電影節的來由,時任法國外交部菲利普艾爾朗在各方支持下,將首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定在1939年9月1日至20日舉行。結果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進入緊急狀態,電影節在硝煙紛飛中流產。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才正式載入史冊。
③ 國際上各種電影節、影展及其舉辦時間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為「世界電影節」。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的活動內容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並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④ 四大國際影展
國際四大影展:奧斯卡金像獎、坎城影展、柏林影展、威尼斯影展
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是學院獎的同義詞。那麼" 奧斯卡" 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這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
據載,學院獎有奧斯卡獎的別名是在一九三一年。當時,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麗特.赫里奇(後來當上圖書館長)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座之後,驚呼道:" 啊- - 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 隔壁的辦公室里正好坐著一位新聞記者,他事後寫道:" 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 。這樣,這一別名就不脛而走了。(赫里奇的叔叔奧斯卡.皮爾斯在得克薩斯州務農)
還有,著名演員蓓蒂.台維絲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奧斯卡的。她說自己首次領金像獎時,無意中叫了聲丈夫海蒙.奧斯卡.奈爾遜的名字" 奧斯卡" ,被現場采訪的記者聽到,於是一下子傳開來了。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是:好萊塢專欄作家史柯爾斯基在第六屆頒獎儀式結束的當晚用打字機寫一篇報導時,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過去看過的某歌舞劇里的一場戲。那是一群喜劇演員走到樂池跟前,打趣地對指揮說:" 奧斯卡,要香煙嗎?" 指揮伸出手欲取,哪知這些喜劇演員不給香煙而躲開了。這引起了鬨堂大笑。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獎座象徵著慾望,應該具有喜劇性色彩。於是他在報導中寫道 :" 凱瑟琳.赫本以《驚才絕艷》里艾娃一角贏得了奧斯卡。"
據各方面的分析來看,上述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因為蓓蒂.台維絲首次獲最佳女主角獎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時奧斯卡這一別名早已家喻戶曉了。到了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座應具有喜劇性色彩,這樣的看法未必為廣大電影界人士所接受。
現在,奧斯卡獎是越叫越響了,而學院獎本名反倒不大有人叫。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列為四大影展之一,亦歐洲電影工業的縮影。1951年由柏林市長威力˙布男德創立,至今年已邁入第四十三屆。我國曾以「魯冰花」一片贏得兒童片獎項,影後大獎也曾由「阮玲玉」的女主角張曼玉獲得。我國更以「喜宴」奪的金熊獎大獎一座。
柏林影展被公認為最有組織效率的影展,提拔新導演和著重世界和平是一大特色,每年二月舉行,活動 期間為兩周,放映近六百部作品。它是繼坎城之後最重要的新電影競賽影展,尤其對獨立公司而言,每年都有來自各地的電影、電視片商。柏林影展分為競賽展和青年影展兩部分,由影展單位負責挑片或製片人、導演自行推薦。三家甄選之影片必須是影展舉行前一年出品,且未曾公開放映或參加其他影展。甄選作品運費自付,附英文字幕,可以用拷貝或錄影帶參加。入圍參展影片需配上德文字幕。影展單位設有選片委員和國際評審委員。
(一)國際電影競賽,設有最佳影片金熊獎、銀熊獎、最佳導演獎、個人成就獎、最佳男女主角獎等。
(二)青年影展,1971年設立,屬觀摩性質,參展影片大都來自獨立製片,有強烈實驗性 或個人風格的藝術電影為主,每年有近四十部影片參展。
(三)兒童電影展,以兒童為主題的邀請展。
(四)回顧展。
(五)影片展示,放映各種紀錄片、短片、劇情片等。
(六)德國新影片展。
(七)由影展單位所主辦的市場展,提供片商、發行商交易的場所。
(八)各種展覽座談會記者會。
=================================================================
坎城影展
坎城影展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坎城,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審查員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
威尼斯影展
「威尼斯影展」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影展,早在西元1932年8月6日就揭開「序幕」了。當初影展的成立是為了增加觀光資源,而第一屆的「威尼斯影展」是和當時的「歐洲藝術雙年展」一並舉行的。由於影展開辦之初,並無審查的關卡,便引起了許多年輕電影藝術創作群的注目。首屆總共有29部影片參展,影片內容多樣活潑,呈現出自由開放的風格。從第二屆開始,「威尼斯影展」便將舉行日期改為九月份。
西元1936年義大利政權由野心家墨索里尼掌控,影展便淪為當政者的政治工具之一,使得「威尼斯影展」進入了黑暗期。而後1943年至1945年適逢二次世界大戰,「威尼斯影展」也就停辦了。直到戰後1946年才又開始辦理,同一年法國的「坎城影展」也開始舉辦,形成了兩大影展分庭相抗的局面。
不過戰後的「威尼斯影展」十分重視人道主義的追求以及藝術成就的表現,因此在「威尼斯影展」的獎杯上的設計是以當時威尼斯市的市徽-有翅膀的獅子作為象徵,所以影展的最高榮譽也稱為「金獅獎」。在六十年代末期,因為政治因素使得影片獎賞制度遭廢除,不過還是有許多優秀的影片慕名參展。到了八十年代又開始恢復頒獎制度,而「威尼斯影展」也成為「電影作家的影展」,參與的評審多是國際間知名的導演,因此更增添「威尼斯影展」的質感,也讓它站穩了國際影展指標性的地位!
⑤ 請問:「世界八大紀錄片節」分別是哪八大呢
德國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法國陽光紀錄片節
波蘭克拉克夫紀錄片節
加拿大DOC TALK電影節
加拿大熱門(HOT DOCS)紀錄片節
澳大利亞AIDC國際紀錄片大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
這是法國陽光記錄片節的一點點資料
法國陽光那面紀錄片節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開會地點在法國的一個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們先到巴黎,然後坐火車去的拉羅謝爾。
La Rochelle是一個不大的小城市,火車站很老,是那種典型的歐洲城堡建築,房頂上還掛著一口大鍾,站在小小的廣場上,內心雀躍著一種難以言表的異國浪漫情緒。盡管是旅遊季節,但火車站人跡稀朗,偶爾在站樓下晃過的背包族,讓人遠遠看著內心有些異樣的溫暖,他們是我常態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嚮往。
因為和導演一起出來,對方是精明的未雨綢繆一族,只要身邊有活物,我又開始慣性的不帶腦子,結果被接車的拉錯地方,一氣給拉到了一個孤島上,check in之後發現不對,導演氣得要死,只差把我腦袋給擰下來,後來只好打了一車回來,花了50多歐元,雖然迷糊,數字還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會場才知道,主辦方給中國來的客人還設了一個展台,我把我們訓練營的招生海報帖到了上面,看的人還不少,可能是中國字不認識的緣故吧。這次到法國的中國人有:老何兄弟倆、我和導演,還有香港人黃先生,他們都有各自的玩樂和公幹,最後就我老老實實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國人出現在展台,過來詢問的人一直不斷。
和國內電視節特別不一樣的是,他們的展廳既不豪華,也不超大,從這邊一眼可以望到那頭,人群穿梭但並不喧嘩,比起我們那種「騾馬大會」般的嘈雜,這里有一種特別的樸素和安寧。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塊內容:1,來自全世界的紀錄片內容提供商和發行商的展台式展覽2,各種主題論壇(包括預案銷售、主題研討和主題放映) 3,觀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點不一樣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們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後台,有專門的分類和標號,每個進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碼,輸入進去之後,點擊你想看的片子標號,看完後如果覺得片子不錯,直接在電腦界面上留言並點擊發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鍾內完成了,這套系統對於時間金貴的買家而言簡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對買家開放,我是強人所難硬找他們給我換了一張卡才加塞進去的。如果你是內容提供方的話,門口的管理電腦上還有一份資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買家瀏覽或觀摩過,直接從那裡頭可以免費列印出這些資料,有專門的志願者會義務為你服務。
Video Library每天19:00關門,因為在的那幾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樓上快速的瀏覽了一部分片子,然後直接在電腦上把我的EMAIL地址發送給了每個片子的製片方,回到北京的時候收到將近100多封反饋過來的郵件,我回完它們差不多花了一個月時間。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後一天在La Rochelle的時候,從旅館出來碰到一人,面孔看起來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來了到底是誰,站在咖啡館門前,跟我搭訕: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來的路上想起這些,覺得特別悲哀:在繁雜不斷的工作中人已然變成了一具僵屍!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個名副其實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點鍾天就已經大亮,到夜裡12:00還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樣。最後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關掉了,出來以後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到夜裡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強烈的感受:這里才真的是一個適合人或者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們的環境,彷彿多年渾然不覺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中,今天一睜眼,才知道原來我們是在豬圈裡!
空氣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覺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邊的雲彩就可以摘過來似的,在你和天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遮擋物!!地面的干凈更不用說的,走在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的木製浮橋上,腳下那些其實很有年頭的木板紋理清晰可見!
街道上也有汽車駛過,但全然沒有北京的喧囂和張狂,開車的也不全是年輕人,你會經常看見銀發素裹的老人緩步從車里出來,然後手挽著手往酒吧走去,這些不經意撞見的場景會讓疾走的你忽然內心怦然一動。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風港臨街的一隅,酒吧一個接著一個,成排的桌椅都整齊而緊密的擺放在門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樣的不喧嘩不張揚,在各種不同的表情背後你會看到同一種東西:鬆弛和閑適。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還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後的老教堂, 和陽光下那些交錯著的白色桅桿一起構成了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景。 歷史在這里一直是活著的,在狹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聽到或者觸摸到它們的呼吸聲。
在La Rochelle,歷史是有生命的,這生命來自人對歷史本身的敬意和溫情,那些建築就像一段凝固的時光,讓任何一顆不太堅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溫暖。這種在人群中鮮活著的歷史更像一隻溫良的老貓,站在暗處,始終沉默,始終不語,靜靜地看著時光之手掠過人類的額頭。
中國的歷史似乎總是少些煙塵氣, 這除了我們不說人話之外, 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失去了歷史應該有的承載物,我們拆掉了太多的東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東西就束之高閣,遠離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見光的地方, 歷史本身帶著的余溫在人長久的背棄中也漸然涼寂,然後是忘卻,然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記憶空白。
歷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能把它揣在懷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記憶里,它才有可能活起來,伴隨我們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觸動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歐洲最大的一個國際紀錄片節,今年已經是第17屆了,意味著快20年了,這個舞台根本不曾有過中國人的身影,我們這次的出現對他們而言更像一個點綴,那感覺就好像是今天談中國是另一種世界時髦似的。
其實人家壓根就沒帶你玩過,在所謂真正的全球化游戲中,今天,我們在文化輸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們根本都不知道!我們自己把自己關在一個狹長的黑管子當中,望著頭頂上有限的泛著光亮的空間,還在無比的自鳴得意中呢,以為我們是天下第一!
在我們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時候,我們會自負的以為自己就是天下,以為我是世界坐標的原點,以為世界以我為半徑為中心,很多事情只從自己出發,去考慮,去思維。。。
忽然當你把自己從脆弱的雞蛋殼里,擰出來,換一個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來的生活或者世界,你發現: 即使不是顛覆性的翻轉,至少你會目睹從前你根本無法察覺的很多嚴重錯位。空間緯度的改變會打破日益慣性的常態思維,換一個場景,跳出來,走走、看看,你忽然發現:坐標的原點在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
外面另一個真實世界的存在讓我知道:地球上人類生活的區域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我們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無論是外在的物化的東西,還是內在的精神層面、文明或者文化層面的,我們的祖先也許從前發出過很強的聲音,用他們創造的璀璨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但今天,離開那個臆想的原點,回到那個我們該呆的角落,我已經強烈的感受到那種衰落。而且今天的我們對於這個所謂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難看到會有新的或有價值的精神財富產生或者留下,過度的商業和物化,讓這個民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像人了,越來越遠離人本了。
這種全國人民一個聲音的大背景下,對於內容創作者是一種更大的挑戰。今天我再去看中國紀錄片的問題時,對於內容創作本身而言,我覺得最致命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基本功太差,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和技術掌握上,我們離要完美表達的那個東西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當然這樣簡單埋怨導演的見識短淺基本功薄弱其實絲毫於事無補,這趟法國之行,給我最大的清醒是:我們急於建設的應該是真正意義的製片體系和製片人。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製片人從哪裡來?理想意義的製片人又在何方?
一個圓滿意義的製片人,在我看來,應該是這樣一個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愛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層面相當理性;他善於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於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創業、創新和奔跑的實務能力。
2, 他諳熟商業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對內容和藝術卻有相當的敏感,有足夠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3, 他能讀懂人心,善於與人溝通,同時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觀眾的樂趣。
但是,這樣一個有著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會在哪裡呢?!
選題聯想
看著那樣多形式各異的好片子,我覺得大腦受刺激:紀錄片的題材其實是多麼的寬泛,我們的導演什麼時候可以更貼近地面更貼近皮膚說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話和故事呢?!
我們有那樣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樣多的題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話題 中國人口這樣多,真的是毛澤東的一個愚蠢政策導致的嗎?!我覺得未必 比如采訪83歲外婆 60歲的媽媽 還是35歲的女兒 每個人的生育觀、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樣的 同樣年紀的女人 城裡的和農村的又有怎樣不一樣的故事和命運呢?。。。。選擇好對象,裡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樂 有幸福 這快樂和幸福又是什麼?
中國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樣的高樓 一樣的白色瓷磚 一樣的蘭色反光玻璃 一個的品種的草籽 一樣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訪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來者的觀感 還有設計者的本意和當下的態度 我們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像力這樣的空洞詞彙 各個讓我們無法明辨地區差異的死板面孔足夠讓我們每個人無地自容: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缺乏創意和想像力!
菜市場 城市是誰的城市 菜市場的商販來自何方 他們有著怎樣共同的辛酸和樂趣。。。在昆明的菜市場 度量單位是公斤 你要買一斤酸菜 賣的人會告訴你只需要買三兩就夠了。。。但在北京 度量單位卻是10元 5元 什麼東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東西的話 最後對方一定會賣給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東西。。。一個城市和一個城市的不一樣在這些細節中便一覽無余
音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聽音樂 在透過什麼方式聽什麼類型的音樂,我們在聽中國的音樂,還是聽外國的音樂,是古典的還是現代,我們透過何種渠道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音樂,中國有無真正的樂迷,真正的樂迷「痴」到如何的一個狀態 。。。。每一個小切面展開 都會有無數讓製作人自己或觀眾意想不到的故事鋪展開來
詩歌去了哪? 當下的中國社會有誰在關注詩歌?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關注詩歌?寫詩的是誰?讀詩的又是哪些人?他們又會在什麼樣的場合讀詩?。。。詩歌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什麼時候輝煌過,是怎樣的輝煌?它又在什麼時候隕落?它又是如何隕落到今天的缺失狀態?
中國的雕塑 各個城市廣場的雕塑出爐背後,早期爆發戶庭院內維納斯塑像,新式社區內雕塑的來龍去脈,798工廠內各類冠以藝術之名的雕塑。。。。還有西單廣場和去十渡路上一個叫韓村的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樹也算上的話,所有這些一一展開,中國人的群體審美的水平和個體審美的差異都一覽無余了。
結婚證的故事 結婚證產生於何時?在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樣的作用和功效?中國的結婚證生效范圍?是咱們自己給自己生產的「合格證明書」還是在更遠范圍內也同樣有效?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中國結婚證產生過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紹信的故事 介紹信產生於何時?為什麼會有介紹信?最早產生此物的背景是什麼?介紹信在多大范圍內有效?在有效范圍之外使用介紹信時出過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紹信出過的千奇百怪的笑話、締笑姻緣的官司。。。。
戶口的故事 中國為什麼會有戶口?戶口制度起源於何時?一個沒有戶口的人在中國如何生活?因為戶口普通中國人經歷了怎樣的悲歡離合?今天的戶籍又有怎樣的變異?這種變異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中國人到底怎麼學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一個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怎麼學?一生要花多長時間去學?學習的障礙和誤區到底在哪裡?對於英文程度的測試,一個普通中國人究竟要經歷多少個門檻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關於英文水平的認知到底有多少?。。。關於英文的學習和英文的考試在中國催生了多少個企業?這些企業為中國的「雞的屁」增加了多少貢獻。。。。。。。
中國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國的老年人在干什麼,除了在大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們的社會公共生活到底在哪裡?他們在跟誰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們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繚亂的世俗生活背後到底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粉絲是誰?誰是粉絲? 粉絲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為什麼會成為粉絲?各種粉絲用怎樣的方式追逐他們內心的偶像?粉絲個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如何生活?靠什麼為生?他們如何面對周圍的目光和質疑?他們在短暫狂歡之後又是如何返回到他們常態生活?
17歲孩子讀什麼?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體社會中孩子們到底在消化怎樣的精神食糧?他們是否還在讀書?他們讀怎樣的文字?他們如何獲得他們的信息渠道?許多過早來自成人社會的知識和信息對他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他們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誰在關心他們?又是以何種方式被關注?他們和成人社會有沒有溝通?如何溝通?
中國人的周末如何度過? 除了KTV和郊區游 中國人還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誰一塊玩 如何玩。。。。
中山公園何其多 中國有多少中山公園 怎麼出來這樣多中山公園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園里消磨時間 他們以什麼的方式在公園里渡過 公園管理中問題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國都一樣的?同樣的問題各個城市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中國幼兒園孩子的接送 誰接 用什麼工具接 什麼時候接 什麼時候送 一路上要闖多少關口。。。。。因為這種接送 有過多少尷尬 無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國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線路 公交站牌 如何設置 每個城市都不一樣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國大學的門 中國大學到處都是門 正門 東門 南門 還有西門和小西門 這些門都建於何時?最老的大學大門在哪裡?門口都站著誰 大學門口的小商販都在賣什麼?冰棍、文憑、圖書。。。還有別的什麼?
中國的廣告牌 城市裡的廣告牌以商業的居多,稱為戶外廣告 鐵路旁邊、城鄉結合處還有農村的廣告以及各種標語口號 誰寫的 什麼狀態和背景下寫上去的 寫給誰看的。。。我覺得把它們羅列到一起,會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鄭瓊 寫於2006/09/03
DOC TALK其實是一個規模很小的紀錄片大會,非常加拿大化,整個會議也就兩天,一共才13個提案,全部來自加拿大本土的製作公司,買家也以加國為主,零星有二個來自美國電視台和相關機構,可能是因為他們靠得比較近的緣故
資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網站也是寥寥無幾,看來規模真的不大
⑥ 尚雯婕的個人資料
尚雯婕,1982年12月22日出生於上海市。下面是尚雯婕的詳細個人資料介紹:
尚雯婕,1982年12月22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詞曲作者,畢業於復旦大學法語系。
2006年,獲得湖南衛視選秀節目《2006超級女聲》全國總冠軍。
2007年,發行首張音樂專輯《在梵高的星空下》,憑該專輯獲得第7屆中國金唱片獎流行類演員獎。
2008年,翻譯推出法語小說《林先生的小孫女》中文版。
2010年,發行音樂專輯《全球風靡》,憑該專輯獲得中國TOP排行榜年度最佳女歌手獎。同年,主演動物親善電影《熊出沒注意》,憑該片獲得優酷影視盛典電影類最佳新人獎。
2011年,成為首位受邀亮相巴黎時裝周的中國內地歌手。
201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個人音樂會,並發行音樂專輯《Ode To The Doom》。
2013年,擔任中法文化交流大使,並獻唱中法國宴。
2014年,獲得《金鍾獎中國音超》女子組金獎。
2015年,獻唱中比國宴。同年,為加拿大同志電影《畢巴男孩》演唱插曲《越愛越明白》。
2016年,擔任選秀節目《2016超級女聲》總決賽評委,並發行創作專輯《Black & Golden》。
2017年,首演真人動畫電影《熊出沒之奇幻空間》,唱作電影中英文主題曲。
2018年,獲得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並發行原創音樂專輯《The Puzzle Pieces》。
2020年,發行音樂EP《詠》。
尚雯婕的人物評價:
尚雯婕是融合電子音樂和時尚造型的先鋒歌手,她以電子音樂為載體,結合文化藝術、舞台表演及時裝形象,擴大了電子音樂在華語樂壇的影響力。
尚雯婕以高學歷及高素質的女性形象,在中國娛樂圈獨樹一幟。她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介紹到海外,向世界展示了她的才華與質素。憑借對音樂的認真態度、獨特的時尚前瞻眼光及勇於突破自我的創意精神,尚雯婕建立了她在音樂界與時尚界的風格。
⑦ "戛納電影節"是在哪個國家舉辦的
舉辦地點在法國戛納。
戛納國際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自開辦以來,戛納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
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
(7)廣州法國電影展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創辦初期
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特別是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1936年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
之後便成為1938年的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強勢入圍1938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並還奪下最佳外國影片「穆索里尼獎」。
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film)。選擇戛納是因為那邊氣候舒適。
1939年6月,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屆電影節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如 Tyrone Power、賈利·古柏(Gary Cooper)、Annabella、Norman Shearer、George Raft 來到戛納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
但是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2、二戰之後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電影節,這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
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自1946年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以來,1948年跟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但是在1949年,電影節在新的大樓「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亦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1968年5月19日第2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因為受到「五月風暴」的影響被迫中斷。
前一天5月18日,評審之一路易·馬盧辭職,楚浮、克勞德·貝黎(Claude Berri)、尚-蓋布里耶·艾比柯寇(Jean-Gabriel Albicocco)、克勞德·勒路許(Claude Lelouche)、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跟讓·呂克·戈達爾沖進「電影節大樓」的大廳,堅持要中斷影片的放映。
目的是要「跟罷工的學生、勞工站在一起」。
3、正式定名
一直到2002年,電影節才把官方名稱定為「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
2018年5月,戛納國際電影節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指定為新設立的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獎座
作為電影盛典無可爭議的標志,最新的金棕櫚獎座由卡羅琳-舍費爾(Caroline Scheufele)於1998年在時任電影節主席皮埃爾-維奧(Pierre Viot)的邀請下重新設計。
自2014年起,金棕櫚獎座便採用符合倫理道德標準的「公平采礦」認證金原料製作,賦予金棕櫚獎座環保的寓意。
⑧ 好看的法國電影
我看過的有這些,都是精品
《第五元素》(華麗科幻片)
《獵豹行動》(超強悍,警用裝甲車對武裝匪幫)
《暴力13區》1-2(動作片)
《盧浮魅影》
《的士速遞》1-4
《帝企鵝日記》《遷徙的鳥》(紀錄片)
⑨ 請列舉世界各地的電影節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⑩ 中法文化年的文化項目
一、古老的中國(10個)
1.「三星堆」文物展
時 間:2003年10月13日~2004年1月31日
地 點:巴黎市政廳
中方承辦:國家文物局
四川省文物局
法方承辦:巴黎市博物館協會
2.「神聖的山峰」文物展
時 間:2004年3月30日~6月28日
地 點:巴黎大宮殿
中方承辦:文化部、國家文物局
法方承辦:法國國家博物館協會
3.孔子文化展
時 間:2003年10月28日~2004年2月29日
地 點:巴黎集美博物館
中方承辦:文化部、國家文物局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
法方承辦:集美博物館
協調單位:集美博物館
4.康熙時期藝術展
時 間:2004年1月
地 點:凡爾賽宮
中方承辦:文化部、國家文物局
故宮博物院
法方承辦:凡爾賽宮管理委員會
5.中國敦煌藝術展
時 間:2004年7月~8月
地 點: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甘肅省文化廳、
甘肅省敦煌研究院
法方承辦:阿爾卑斯濱海省議會、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
6.古樂精華——中國樂器展
時 間:2004年2月~3月
地 點: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中方承辦:中國音樂家協會、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7.燃燒的輝煌——景德鎮陶瓷精品展
時 間:2004年5月~7月
地 點: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8.中國舊石器時期展
時 間:2003年7月~2004年7月
地 點:人類博物館
中方承辦: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法方承辦:法國國立自然博物館史前史化研究室
9.中國絲綢展
時 間:2004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
地 點:克萊蒙費朗地毯和紡織品藝術博物館
中方承辦:浙江省文化廳
中國絲綢博物館法方承辦:克萊蒙費朗地毯和紡織品藝術博物館
10.中國雜技藝術展
時 間:2004年6月15日~9月15日
地 點:巴黎馴化園
中方承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拉節組委會
法方承辦:世界「明日」雜技節組委會
二、多彩的中國(27個)
1.中央民族樂團音樂會
時 間:2003午10月6日~30日
地 點:巴黎摩嘎鐸爾劇院及外省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央民族樂團
法方承辦:巴黎交響樂團,
格呂貝爾歌劇芭蕾舞演出經紀公司
2.中華民族服飾表演
時 間:2003年10月14日
地 點:盧浮宮
中方承辦: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中國民族博物館
法方承辦:「巴黎成衣周」組委會
3.《今夜星光燦爛》雜技晚會
時 間:2003年1月15日~2004年3月底
地 點:巡演
中方承辦:中國對外演出公司
法方承辦:歐洲演出公司
4.中國電影回顧展
時 間:2003年11月18日~2004年2月
地 點:巴黎夏樂宮
中方承辦: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中國電影資料館
法方承辦:法國電影資料館
5.殘疾人藝術團演出
時 間:2003年11月7日~9日
地 點:巴黎沙特萊劇院
中方承辦:全國殘疾人聯合會
法方承辦:全球交流組織
6.中國旅遊推介會
時 間:2003年10月
地 點:巴黎
中方承辦:國家旅遊局
法方承辦:巴黎國際旅遊展組委會
7.巴黎中國旅遊展(常規項目)
時 間:2004年3月11日~14日
地 點:巴黎凡爾賽門會展中心6號展館
中方承辦:國家旅遊局
法方承辦:巴黎國際旅遊展組委會
8.中法棋類比賽
時 間:2003年10月10日~20日
地 點:巴黎
中方承辦:國家體育總局
法方承辦:法國潮州會館
9.中國武術表演
時 間:2003年10月10日~20日
地 點:法國功夫武術協會
中方承辦:國家體育總局
中國武術協會
法方承辦:法國功夫武術協會
10.中國愛樂樂團音樂會
時 間:2003年9月16日
地 點:巴黎歌劇院
中方承辦:中國愛樂樂團
法方承辦:巴黎歌劇院
11.少數民族服飾展和歌舞表演
時 間:2003年10月3口~6日
地 點: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中方承辦: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中國民族博物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12.中國作為主賓固參加世界「明日」雜技節
時 間:2004年2月19日~23日
地 點:巴黎冬季馬戲館
中方承辦:文化部外聯局
法方承辦:巴黎世界「明日」雜技節組委會
13.中國郵票展
時 間:2004年2月~5月
地 點:巴黎郵政博物館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法方承辦:巴黎郵政博物館
14.中國茶文化展
時 間:2003年11月中下旬
地 點:巴黎白天鵝酒樓/國際茶文化藝術節
中方承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法方承辦:法國嘉華進出口公司
15.中國水墨風情畫展
時 間:2004年2月18日~29日
地 點:巴黎國際藝術城
中方承辦:中國文聯
中國美術家協會
法方承辦:巴黎國際藝術城
16.紅星舞蹈團巡演(中國古典舞蹈和民族舞蹈)
時 間:2003年11月~12月
地 點:巡演
中方承辦:紅星舞蹈團
法方承辦:格呂貝爾歌劇芭蕾舞演出經紀公司
17.中國戲曲展演
時 間:2003年10月14日~16日
地 點:訥伊市立劇院
中方承辦:浙江省文化廳、河北省石家莊市文化局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
河北省石家莊市青年評劇團
18.京劇摺子戲
時 間:2004年2月
地 點:巴黎香榭麗舍劇院
中方承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梅蘭芳京劇團
法方承辦:演出商白尚仁
⒚梨園戲《荔枝鏡》
時 間:2003年10月20日
地 點:巴黎城市劇院
中方承辦: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福建省梨園戲劇團
法方承辦:演出商白尚仁
20.崑曲《牡丹亭》
時 間:2004年3月~6月
地 點:里爾、馬賽國立劇院
中方承辦:上海崑曲團
法方承辦:里爾、馬賽國立劇院
21.王府井文化周(友城項目)
時 間:2004年1月
地 點:巴黎香榭麗舍大街
中方承辦: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法方承辦: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管委會
22.在里爾市裝扮「上海一條街」
時 間:2004年3月~6月
地點:里爾市
中方承辦:上海市商委
法方承辦:2004里爾「歐洲文化之都」組委會
23.上海交響樂團音樂會(友城項目)
時 間:2004年7月2日~3日
地 點:馬賽歌劇院
中方承辦:上海市
法方承辦:馬賽歌劇院
24.廣州交響樂團音樂會
時 間:2003年11月28日
地 點:巴黎香榭麗舍劇院
中方承辦:廣東省文化廳
25.舞劇《金舞銀飾》(友域項目)
時 間:2004年7月9日~10日
地 點:馬賽歌劇院
中方承辦:中法文化年上海市組委會
法方承辦:馬賽歌劇院
26.川劇《金子》(友城項目)
時 間:2004年1月
地 點:圖盧茲國立劇院
中方承辦:重慶市川劇院
法方承辦:圖盧茲市政府
27.建造一座中式園林(友城項目)
時 間:2003年10月~2005年
地 點:布爾昆—雅里昂
中方承辦:吳江市園林局
法方承辦:布爾昆—雅里昂
三、現代的中國(24個)
1.中國文化年暨中法建交40周年慶典活動
時 間:2004年1月下旬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法文化年中方紐委會辦公室
法方承辦:皮布利斯公司
2.中國當代藝術展
時 間:2003年6月24日~10月13日
地 點: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
法方承辦: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
3.走近中國一中國當代生活藝術展
時 間:2003年10月6日~11月
地 點:巴黎金門宮(原國立非洲大洋洲藝術博物館)
中方承辦:文化部
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
法方承辦:國家博物館協會
4.東方既白——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展
時 間:2003年10月6日~11月19日
地 點:巴黎金門官(原國立非洲大洋洲藝術博物館)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5.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展
時 間:2003年11月19日~23日
地 點: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
中方承辦:教育部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中心
法方承辦:法國國民教育部
6.中國當代科技展
時 間:2003年10月17日~26日
地 點:巴黎科學城
中方承辦:科技部
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
法方承辦:「法國科技周」組委會
7.中國圖書展
時 間:2004年3月19日~24日
地 點: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
中方承辦: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協
法方承辦:法國國際圖書沙龍組委會
8.中國當代文學系列講座
時 間:2004年3月
地 點: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
中方承辦:中國作家協會
法方承辦:法國國際圖書沙龍組委會
9.東方花園——中國當代雕塑展
時 間:2004年春
地 點:巴黎杜伊勒里公園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法方承辦:杜伊勒里公園
10.中央芭蕾舞團巡演
時 間:2003年10月8日~11月30日
地 點:巴黎沙特萊劇院等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國對外演出公司、中央芭蕾舞團
法方承辦:迪迪埃·勒拜斯克演出公司
⒒中法兩國女議員研討會(中國婦女文化周活動之一)
時 間:2004年3月
地 點:法國參議院
中方承辦:全國婦女聯合會
法方承辦:勞動、社會事務部
12.時尚中華——當代中國優秀時裝設計師作品展示會
時 間:2003年10月13日
地 點:盧浮宮
中方承辦: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
法方承辦:「巴黎成衣周」組委會
13.巴黎——中國時裝周
時 間:2004年2月
地 點:巴黎
中方承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新絲路模特經紀公司
法方承辦:「時尚影像」公司
14.侯波、徐肖冰攝影作品展
時 間:2003年7月4日~10月7日
地 點:阿爾勒市
中方承辦:中國攝影家協會
法方承辦:阿爾勒國際攝影藝術節組委會
⒖「外國攝影家眼中的中國」攝影展
時 間:2003年10月
地 點: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中方承辦:文化部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16.第三屆中法學術論壇
時 間:2003年末
地 點:巴黎
中方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
法方承辦: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17.中國電影展映
時 間:2003年11月末或12月初
地 點:南特
中方承辦: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法方承辦:南特三大洲電影節組委會
18.中國電影展映
時 間:2004年1月
地 點:圖魯茲國立電影資料館
中方承辦:國家廣電總局
法方承辦:圖魯茲國立電影資料館
19.中國優秀音樂家音樂會
時間:2004年春夏
地 點:昂蒂布、戛納、芒通、尼斯
法方承辦:阿爾卑斯濱海省議會
20.發行一枚「中國文化年」紀念郵票
時 間:2004年
中方承辦:國家郵政局
21.吳作人畫展
時 間:2003年10月
地 點:巴黎8區區政府
中方承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法方承辦:巴黎8區區政府
22.中國數碼美術作品展
時 間:2004年3月5日~14日
地 點:巴黎國際藝術城
中方承辦:中國文聯
中國美術家協會
法方承辦:巴黎國際藝術城
23.當代藝術展(友城項目)
時 間:2004年6月
地 點:里昂當代美術館
中方承辦:廣東美術館
法方承辦:里昂當代美術館
24.大型現代舞作品《婚禮》(友城項目)
時 間:2004年初
地 點:里昂
中方承辦:廣東省文化廳
法方承辦:法國藝術行動委員會
法國文化年
讓-雅爾北京音樂會:2004年10月10日,法國電子音樂大師讓·米歇爾·雅爾在北京紫禁城午門舉行大型電子音樂會,揭開了法國文化年在中國的序曲。
法蘭西巡邏兵飛行表演:隨法國總統赫拉克訪華的法蘭西巡邏兵特技飛行表演隊10月在北京舉行飛行特技表演,同場演出的還有中國八一跳傘隊。
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2004年10月起,法國巴黎奧塞博物館等博物館在中國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個城市展出51幅法國印象派大師的珍品原作,其中包括了許多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如克勞德,莫奈、愛德華~馬奈、埃德加·德加、卡美爾·畢沙羅和保羅·塞尚等人的作品。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馬奈的代表作《吹笛子的少年》、德加的《舞蹈課》和莫奈的《盧昂大教堂》等。在畫展開幕的當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來訪的法國總統赫拉克共同參觀了畫展。該展覽每天限制訪問量在八千人。
法國時尚100年:該展覽在北京、南京和深圳巡迴展出,法國方面共帶來了自1900年以來的227件設計精品,展品包括了時裝、香水瓶、腕錶、汽車、電器、茶具、傢具、建築模型等多種產品,其中不乏許多出自像克里斯汀·迪奧、伊夫·聖·洛朗等時尚設計大師之手的作品。展覽期間還邀請了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等專家來到現場向參觀者講解,平均日訪問量達到四、五千人。
天壇,武器之殿:10月11日中法兩國的擊劍隊在北京天壇祈年殿前舉行了一場中法擊劍精英賽,比賽開始前先由兩國演員進行劍術的表演,法國方面的演出是一部由大仲馬小說《三個火槍手》改變的舞台劇,中國方面則表演了京劇《霸王別姬》和中國武術等內容。
「多一點光」藝術煙火表演:由法國煙火表演公司Groupe F為武漢、上海和成都觀眾所帶來的音樂煙火表演。表演結合了焰火、爵士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
《希爾薇婭》中國巡演:世界著名古典芭蕾舞劇《希爾薇婭》從9月30日起率先在北京大學開始演出,由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與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合作演出,除在北京外還在上海、香港與澳門舉行公演。
法國文化在上海:不僅僅是在北京,上海也配合法國文化年舉行了多個大型文化活動,其中包括了法國浪漫主義多媒體喜歌劇《游俠騎士》在上海的演出、「大師與經典———世界著名鋼琴大師與法國戛納交響樂團交響音樂會」、「法國創意藝術廊」現代藝術展以及法國熔點現代舞蹈團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的現代舞蹈HIP-HOP等。
法國電影節:2005年1月起在北京等多個城市舉行法國電影節,由法國電影聯盟主辦,分室內與室外的電影巡展。
巴黎交響樂團巡演:2004年10月至11月,由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擔任總監的巴黎交響樂團在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舉行了4場交響音樂會,演出曲目包括了盛宗亮的《月笛》、迪蒂耶的小提琴協奏曲《夢之樹》以及拉威爾的三部曲《達芙尼斯和克洛埃》、《圓舞曲》和《波萊羅》等。
戴高樂將軍紀念展:2004年10月起分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和上海圖書館舉行,通過圖片、影像、聲音等多媒體手段講述戴高樂的一生,同時還展示了戴高樂身前的一些遺物,包括他的軍裝、制服和乘坐過的汽車等。展覽由法國戴高樂基金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