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奧運相關英語電影

奧運相關英語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05 08:51:59

❶ 求一部關於奧運精神或體育精神的英文電影!

片名:Miracle
譯名:冰上奇跡
導演:加文·奧康納Gavin O'Connor
主演:庫爾特·拉塞爾Kurt Russell
艾迪·卡西爾Eddie Cahill
帕特里夏·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
邁克爾·曼騰努托Michael Mantenuto
類型:傳記、體育 片長:120分鍾
級別:PG級(粗口、球場暴力)
發行:迪斯尼影業Walt Disney Pictures
上映日期:2004年2月6日
官方網站:www.miraclemovie.com

[劇情簡介]
影片改編自1980年鹽湖城冬奧會上發生的真實事件。當年,正是美蘇兩大巨頭的「冷戰」時期,而在美國本土,80年代初正是經濟相對困難,世界地位相對尷尬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美國與蘇聯的競爭可以表現在任何一個方面,最能體現國家榮譽的體育競技比賽當然也不例外,這一次,是冰上曲棍球。

本片的主人公是個名赫伯·布魯克斯(庫爾特·拉塞爾飾)的男人。年輕時的赫伯,也曾是美國國家冰球隊的一員,曾代表美國出戰1964年冬奧會,但是沒能贏得冠軍,這是赫伯生平最大的遺憾。為了一嘗自己夙願,他終於以教練的身份,率領一批新人出戰1980年的鹽湖城冬奧會。

1980年以前,蘇聯國家隊已經連續四次捧走奧運會冠軍獎杯,他們訓練有素,經驗豐富,初出茅廬的美國小伙們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幾乎難以戰勝的強大敵人,而且還有自身戰術素質與缺乏團隊精神等種種困難,在決賽前,沒有一個人看好年輕的美國隊。

但是,奇跡竟然真的發生了!1980年2月22日,布魯克斯率領的美國隊最終以4:3的比分戰勝了蘇聯隊,上演了永垂體壇的一幕冰上神話——這支隊伍被稱為「冰上奇跡隊」(Miracle on Ice),至今仍為廣大體育迷們津津樂道。

[幕後製作]
本片的英文名《Miracle》來自於美國著名體育轉播人艾爾·麥克爾斯(Al Michaels)的一句著名的轉播詞:「Do you believe in miracles? ...Yes!(你相信奇跡么?是的,你應該相信!)」

和2002年的《棒球新秀》(The Rookie)相似,《冰上奇跡》也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勵志體育片,同樣由一位二流動作明星擔綱主演,幕後班底則基本上是《棒球新秀》的原班人馬,劇本由《棒》片編劇邁克·瑞奇(Mike Rich)在新人艾瑞克·古根海姆(Eric Guggenheim)的初稿上改寫而成。當年《棒球新秀》以區區1600萬美元的投入,收回7500萬票房,讓本來已經接近過氣的丹尼斯·奎德事業再度回升,不知道這次庫爾特·拉塞爾的運氣如何。

扮演男主人公布魯克斯的庫爾特·拉塞爾,是影迷們十分熟悉的硬漢派動作明星,說起來大概很少人知道,小時候的拉塞爾曾是位當紅的童星,由迪斯尼一手捧紅,後來經著名B級片導演約翰·卡朋特發掘成功轉型,作品包括1981年的《逃離紐約》(Escape From New York)和82年的《怪形》(The Thing)等,盡管拉塞爾也演過不少文藝片,如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切爾合作的《斯克伍德事件》(Silkwood)、和梅爾·吉布森、米歇爾·菲佛合演的《傑奎拉日出》(Tequila Sunrise)等,但總體來說還是他演的動作片最深入人心,比如《兵人》(Soldier)、《最高危機》、《回火》等。這兩年,年事漸高的拉塞爾再次面臨轉型,去年在《深藍》里飾演老態畢露的中年警察,算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除了庫爾特·拉塞爾這位影壇老將之外,《冰上奇跡》里一多半都是初登銀幕的年輕帥哥,其中飾演主攻手傑克的邁克爾·曼騰努托(Michael Mantenuto)是位主修戲劇的大學生,同時也是校冰球隊的主力;另外一位主演艾迪·卡西爾曾在系列劇《六人行》里飾演瑞秋的助理泰格,看過這套劇集的人多半會覺得他面熟。

為了在銀幕上真實再現布魯克斯和他的奇跡隊伍,劇組特地請來了赫伯·布魯克斯本人擔任特別顧問,為影片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細節,只可惜布魯克斯在去年8月的一場車禍中不幸辭世,本片則成為人們對他的最好的紀念。

在好萊塢歷史上,有關冰球的電影並不算太少,大概這也和美國人對冰球運動的狂熱有關。1992年到1996年,迪斯尼曾拍攝了大受歡迎的《魔速小子》(The Mighty Ducks)三部曲,另外影帝羅素·克洛99年還拍過一部《決戰阿拉斯加》(Mystery, Alaska),但是票房奇慘。

[點評]
在後9·11時代的美國,仍然需要一種力量來激勵人民的鬥志與國家榮譽感,戰勝一切「敵人」,贏得最後的榮譽。在美國著名的爛番茄網站上來自各方媒體的評論對本片大多充滿了溢美之辭。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的讓人熱血沸騰的最好的有關曲棍球題材的影片。不過,好萊塢煽情的方式總是相對比較「含蓄」的,可以讓你在不知不覺當中融入進去。因此,即使是作為一個非美國人,也很容易隨著影片情節的推動感受澎湃的熱情沖動。有的時候,這種民族的榮譽感的傳達,是不分國界的。

下載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8864/

❷ 最近上映的歐美電影 關於參加奧運會的

堅不可摧 Unbroken (2014)

❸ 慕尼黑,奧林匹亞,八個視點,馬拉松,火的戰車等有關奧運的英文電影影評,3分鍾,簡單高一水平

慕尼黑的英文影評:

War and violence are bad, we all know that, but most of us accept that sometimes under the most extreme circumstances it is necessary. Steven Spielberg's Munich explores the actions of the Israeli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massacre of the Israeli wrestling team at the 1972 Munich Olympic Games, and whether all the subsequent bloodshed was justifi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triotic Avner (Eric Banner), a group of five unofficial Mossad operatives (Including Daniel Craig) set out to exact revenge on a list of 11 men that the Israeli government say are responsible for masterminding the 1972 Black September slaughter.

This film is truly remarkable, and if not as poignant as Schindler's list it certainly comes close to being one of Spielberg's greatest films. The key to this film being so great is the cold hard truth it tells about the fine line between appropriate response and bloodthirsty vengeance. Many people die in this film both Jewish and Palestinian, but not once is death shown to be glorious or satisfying. Indeed as the Mossad squad go about their ti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weigh heavy on them to the extent of breaking point. The real life events that this film are based on could quite conceivably be an action vehicle for a Chuck Norris, or an Arnold Swarznegger type film, killing all the bad guys and help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but instead Spielberg gives a balanced and thoughtful insight into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sraeli's and the Palestinians.

Ultimately Spielberg underlines what many of us fear about the world today, violence breeds violence and solves nothing. The one point this film really rams home is that the actions of Israel did not make the world any safer or better, they made it worse. It is entirely understandable watching Avner's decent into paranoia and despair. We see a Jewish patriot haunted by the fate of the murdered athletes, fail to get any sense of justice or satisfaction from his actions as guilt and fear overcome him. Eric Bana, who was already well regarded for roles in Troy and Chopper amongst other films, is superb portraying Avner and now surely stands up there amongst the greatest Hollywood actors of today. The normally bland Daniel Craig is also surprisingly good as a supporting actor as are all the cast, especially Geoffrey Rush and Michael Lonsdale.

If you're looking for some lightweight action entertainment I would suggest you avoid this film at all costs, however if you want to see stark reality on the futile nature of revenge and the dark nature of mankind then this film cannot be missed!

❹ 有沒有什麼英文電影是與肯亞或是奧運體育有關的

這些是與奧運體育相關的:
《強人》
《永無止境》
《勇往直前》
《阿斯特利克斯和奧運會》
《奧林匹亞》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
《火的戰車》
《冰上奇緣》
以肯亞為背景的:
1、英文名: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中文名: 乞力馬扎羅的雪
2、英文名: Nirgendwo in Afrika
中文名: 情陷非洲

❺ 奧運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最近剛剛首映的《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不過目前網上只有預告片,可能正片還要等一段時間才有
在線觀看預告片地址:http://you.video.sina.com.cn/b/12732187-1290055681.html
影片相關信息:http://ent.sina.com.cn/f/m/tomolympics/

❻ 有沒有關於奧運的影片

幾屆有代表性的奧運官方電影:奧林匹亞最具爭議
一.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紀錄電影《奧林匹亞》,電影時長四小時。

這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紀錄片女導演蓮妮·萊芬施塔爾執導的奧運電影,也是一部奧運歷史上備受關注的電影。

由於受到希特勒的欣賞,為她贏得了執導1936年的奧運電影的機會。1936年,納粹勢力漸漸抬頭,在奧運官方電影中處處可見納粹勢力站在奧運看台上的畫面,再想想三年後的二戰,實在令人感慨萬千。雖然影片的政治含義多次被西方知識界批判,但是它在展現運動場面時活力四射的美感,是史無前例的。在該片中,萊芬施塔爾的許多創新手法可謂是體育轉播和體育紀錄片的鼻祖,比如:比賽時的慢動作,從地面仰拍的鏡頭,和從飛艇向下俯拍的全景。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部影片,我們才有幸看到傳奇田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打破多項世界記錄,永奪4面金牌的珍貴畫面。

二.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紀錄電影《東京世運會》

《東京世運會》是1964年日本名導演市川昆為第18屆奧運會拍攝的紀錄電影。這部《東京世運會》被認為和雷妮·瑞芬舒丹的《奧林匹亞》在藝術上具有相同的革命性,片中除了贊頌人類運動精神,也花了相當的篇幅觀察比賽旁觀者的反應,以及選手賽後的各種情緒。導演用謹慎而內斂的手法,先介紹奧運歷史,再用點到為止的含蓄方式,呈現每種競賽的簡短過程。片中有許多詩意而動人的影像,如雨天落下的鉛球,濺起泥水,或者劃船賽時,選手倒影在水中的齊整動作。影片將選手在競賽中對勝利的渴望,以及連綿細雨中觀眾的熱情這兩種力量編織在一起,煥發出無盡的生命力,與運動的本質相得益彰。1964年日本承辦東京奧運會,作為戰後復興的日本東京,片中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經濟蓬勃、秩序井然、活力無窮的現代化都市,也被認為是戰敗後的日本為了恢復經濟粉飾太平的見證。全世界不但看不到戰敗的痕跡,更嗅不到各參賽國之間曾有不共戴天的敵意。

三. 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官方電影——《巴塞羅那奧運會》

卡洛斯·索拉作為對西班牙民族精神和傳統藝術文化深刻了解的導演,一向在電影中注重表現西班牙人的熱情和激情。卡洛斯·索拉崛起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時期,他的作品是電影對抗獨裁的代表。西班牙人對事物的熱情程度總是超乎人們的想像,這部影片也是如此,它從美學和激情上表達了西班牙人對奧運會和生活的熱愛和激情,卡洛斯·索拉用自己敏銳的捕捉能力抓到運動員的完美的神情和動作美感。

當我們以輕松的眼光來看電影和體育的時候,突然發現電影和體育從來都是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電影作為藝術誕生100多年,而現代奧運會的歷史也恰好是100多年,從二者的結合和影響可以看出我們現代世界的狀況。官方電影除了真實記錄奧運賽場內外精彩故事和畫面的紀錄片外,電影導演們也把田徑、足球、自行車、棒球等和體育運動有關的故事通過攝影機送上大銀幕。把眾多影片中主人公的喜與悲、樂與愁,成功或失敗以及他們的奮斗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將體育的精神展示在大眾的面前,這些振奮人心的畫面也一直影響著觀看電影的人們……

這個上面有很多的,LZ自己去找吧!!

❼ 誰能告訴我一部與奧運有關的電影超急!!!!

下載
http://lib.verycd.com/2005/02/19/0000039513.html
電影頻道有放過 很經典的
中文名稱:火戰車
英文名稱:Chariots of Fire
別名:火之戰車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81年05月20日
電影導演:休.赫德森 Hugh Hudson
電影演員:約翰·吉爾古德 John Gielgud
伊恩·霍姆 Ian Holm
艾麗斯·克里奇 Alice Krige
Lindsay Anderson
Brad Davis
本·克勞斯 Ben Cross
Michael Lonsdale
Steve Ambrose
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簡介:

導 演: 休.赫德森 Hugh Hudson
主 演: 約翰·吉爾古德 John Gielgud 伊恩·霍姆 Ian Holm 艾麗斯·克里奇 Alice Krige Lindsay Anderson Brad Davis 本·克勞斯 Ben Cross Michael Lonsdale Steve Ambrose
上 映: 1981年05月20日 ( 法國 )
地 區: 英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法語
評 分: 7.2/10( 5774票 )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olby
時 長: 123 分鍾
類 型: 劇情
分 級: 英國:U 瑞典:Btl 芬蘭:S 美國:PG 澳大利亞:G 西德:12
字 幕: 外掛英/葡萄牙文等 暫無匹配中文字幕,勿求!

劇情簡介:
一場火燃起了他們致勝的意志力!在英國1920年代,一位名為亞伯罕的猶太學生,與一名教士的兒子林代克兩人下定決心,要參加跑步以爭取最高榮譽,而激發他們意志力的,竟是….勝利後的光彩與余暉!?雖然他們的動機與出身背景不同,但相同的都是立志要跑得比活在世界上任何人還要快,而在幾個月的訓練之後,他們的體能已經達到巔峰,可是他們卻不因此而自傲,因為不到最後,誰都可能是勝利的一方!

演員表:

尼古拉斯·法雷爾 Nicholas Farrell .... Aubrey Montague
Nigel Havers .... Lord Andrew Lindsay
Ian Charleson .... Eric Liddell
本·克勞斯 Ben Cross .... Harold M. Abrahams
Daniel Gerroll .... Henry Stallard
伊恩·霍姆 Ian Holm .... Sam Mussabini
約翰·吉爾古德 John Gielgud .... Master of Trinity
Lindsay Anderson .... Master of Caius
Nigel Davenport .... Lord Birkenhead
Cheryl Campbell .... Jennie Liddell
艾麗斯·克里奇 Alice Krige .... Sybil Gordon
Dennis Christopher .... Charles Paddock
Brad Davis .... Jackson Scholz
Patrick Magee .... Lord Cadogan
Peter Egan .... Duke of Sutherland

❽ 一個奧運題材的電影,不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

幾種可能:
1、偉大的工程——北京奧林匹克鳥巢

2、奧運會上的阿斯特里克斯(Asterix.At.The.Olympic.Games.2008)

❾ 有一個講運動員勵志的外國電影叫什麼,就是最近看倫敦奧運會,解說員提到的一個,名字給忘記了

《火戰車》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1919年。英國貴族化的劍橋大學凱阿斯學院考進了一位猶太學生亞伯拉罕。這位青年深受種族偏見之苦,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得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蘇格蘭高地也有一個決心奪取奧運會百米金牌得青年利德爾。他父親是傳教士,本人是個虔誠的教徒。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這和基督的教義是一致的,既然天賜他一雙快腿,就是要他為上帝爭光。1920年,蘇格蘭和法國舉行田徑比賽,利德爾代表蘇格蘭參加。正當競爭激烈的時候,利德爾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終於搶先到達了終點。亞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這場意志創造奇跡的比賽,十分激動。他熱切地請求義大利職業教練穆薩比尼指導他練習。穆薩比尼沒有答應。
一九二三年,倫敦舉行全國性運動會,利德爾和亞伯拉罕在跑道上相會。利德爾獲得冠軍,亞伯拉罕落後了兩碼。他的女友、歌劇演員西比爾安慰他下次定能超過利德爾,但亞伯拉罕痛苦地說,他的速度似乎已達到了極限,再也無法提高了。在場的義大利教練看到在這個失敗者身上有一種渴望拼搏的精神,決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對他說:「那兩碼包在我身上!穆薩比尼教練針對亞伯拉罕訓練不足的弱點,指導他從基本動作開始系統地進行訓練。失去自信的亞伯拉罕漸漸恢復了信心。1924年,第8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英國隊起程赴法時,利德爾才知道百米預賽將在星期天舉行。按基督教規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慮再三,最後決定遵守教義,退出比賽。各國健兒雲集巴黎。英國王子威爾斯親王赴巴黎督戰。然而最有希望獲勝得百米選手利德爾卻臨時放棄了比賽,領隊懇切得要求他為國王的榮譽參加比賽。利德爾只回答:「國家、國王也都是上帝所造。」正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英國隊四百米選手林賽勛爵主動把自己參加四百米賽的權利讓給了利德爾,因為那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利德爾在最短時間內刻苦鍛煉耐力。比賽時,利德爾不僅奪得四百米賽冠軍,而且打破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觀眾向他歡呼,同伴把他抬在肩上。利德爾高舉起緊握的雙手,向無私地成全了他的林賽勛爵致敬。參加短跑的亞伯拉罕雖然沒有遭遇上利德爾,但和他角逐的對手全是美國短跑名將。不過亞伯拉罕這時已經領悟到,面前的障礙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信心百倍地參加了百米決賽,終於奪得了冠軍。
幕後製作這部影片在商業和評論上的成功為八十年代長期處於低谷的英國電影業帶來了復甦的跡象,同時帶來了美國大製片廠對英國電影的投資和發行。評論界認為,本片迎合了英國人對回溯歷史的懷舊心理。而導演休·赫德森在談到影片的主題時說「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准則,否則無論從個人還是集體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會垮掉」。而某種意義上影片中所反對的種種對於競賽、種族、宗教以及國家等等狹隘的理解正是當時的社會准則。這樣一種訴求無疑是符合美英傳統對於社會道德的主流標準的。當然影片的劇作是比較完整的,而對比賽情節的慢鏡拍攝也對以後有體育情節的電影類型有一定的影響力。影片曾獲得198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個獎項。
【關於影片背景】
導演休·赫德遜1936年生於倫敦,本是電視片導演,讓他躋身於一流導演行列的影片,正是這部1981年導演《火的戰車》。本片在80年代初期僅用500萬的投資就攝制完成,原本曾經有過有一個用板球賽中的爭執來作為開場的歐洲版本開場。導演後來說,用一個太英國式的運動來表現角色的氣質,遠不如一段車站外的同行經歷來得更加讓人廣為接受一些。所以,這段開頭被剪掉了。製片人大衛·波特納姆最初發現了這個故事。1977年當他因生病躺在位於洛杉磯租來的房子里,於一個偶然的機會萌發製作此片的念頭。當時他從書房中隨手拿出一本書,想隨便翻翻來打發時間。這本書就是比爾·亨利所寫的《奧運會正史》。他看到了關於埃里克及其傳奇事跡的記載。後來當他查閱更多資料時,他又發現了哈羅德·亞伯拉罕。兩人背景、宗教、性情及跑步動機都有極大不同,卻都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我常看這一類的書,」波特納姆道,「但就是不懂以前為何沒看這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對我而言是很不錯的名人故事。我希望再獲得更多的資料。」「我們生活在這么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里。」他再次用了「利益」這個字眼,總而言之,他的意思是:此乃當今世界錯誤的潮流走向。「很久以來,我一直有這種感覺。我對那些不選擇謀利途徑的人,愈來愈感興趣。同時,運動似乎是個很好的隱喻,它較宗教更易於影射一些事物。」於是他遍尋當今劇作家,最後看中了科林·韋蘭特。「在科林·韋蘭特的劇本中,有些地方是頗具英勇氣息的,」大衛·波特納姆說道,「他經常很順利的將劇情帶向高潮,但卻以極巧妙,而不會讓人覺得做作的筆法來描述英雄的事跡。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於是我將資料交給他。」編劇科林·韋蘭特於是開始研讀資料,花了好幾個月時間熟讀一些日記、書本、剪報以及論文報告,深入了解情況。對於埃里克的角色,他在劇本上做了一些虛構的劇情,是埃里克的妹妹珍妮所不贊同的,他縮短了伊利克得知奧運時間表的時刻:在電影上伊利克是在往赴巴黎參加奧運的途中,才得知100米徑賽的預賽將在星期日舉行;他在影片上還插入珍妮和伊利克的哥哥羅伯也一塊兒到巴黎觀看這場奧運會,其實,這兩人當時都在中國;他也捏造出伊利克和亞伯拉罕斯二人間的一場徑賽等等,其實在1923年,於史達姆福德橋地區所舉辦的三A錦標賽中,要不是亞伯拉罕患喉疾,兩人的確是有比賽的機會。盡管編劇對一些細節進行了虛構,但是無損於影片表達其精神。科林·韋蘭特說:「我對伊利克和亞伯拉罕斯這兩個人越來越有興趣,因為這逐漸顯示出:在這部片子,可以透過這兩個人表達兩個『自我』,亞伯拉罕斯所代表的『我』是原本的我:相當……難以阻攔的。而伊利克是代表『希望成為』並『試著去除偽裝』的我。」
「他們代表獲得勝利的兩種態度。亞伯拉罕斯自成功中得到些微的報償;最後他感到身體不適,他所獲得的成功比不上他所努力付出的心血。而伊利克參加運動比賽純粹是為了喜好;對他而言,賽跑就只是賽跑而已。」對於大衛·波特納姆來說,這始終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片子。「我深愛它,因為它像是一回熱熱的沐浴。當我離開美國時,心情極其沮喪。我製作了《午夜快車》,卻無法帶給我任何快樂……因此,在我返回英格蘭之初,自己也不確定是否還要再留在製片廠。我開始對這份頗能獲得的工作感到不稱心。由於這個緣故,我改變作風,去製作一部完全無利可圖的片子。畢竟,這是部最不可能獲得高票房的片子。然而對我而言,卻是部相當凈化的片子,它讓我再度感到清新……我有時好不納悶;幾年來,我經常閱讀記載那類事物的書刊,何以沒注意到埃里克這個人,突然間,竟在那本書中發現這一段文字?當我還余留殘生來拍一部這類的片子時,何以我會突然地發現這本書?」
《火戰車》獲奧斯卡最佳電影獎後,英國廣播公司(BBC)把埃里克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記錄片,以英國鐵路史上享有盛譽的倫敦——愛丁堡的特別快車「奔跑的蘇格蘭人」(The Flying Scotsman)為名,全面地講述了埃里克一生的動人故事。他的遺孀曾說道:「埃里克在賽跑時,整個人都溶入其中。每次看他頭向後仰的模樣,就叫人覺得好笑。實在不懂他怎麼看得到跑道。我曾問過他這個問題,當時他只說道:『我很清楚自己是往那兒跑的。』他的笑容永遠是最吸引人的。」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尤為特殊的是,埃里克這名英國傳教士,生於中國,獲得盛譽後回到中國傳教,並在三十年代死於日軍戰俘營,生前始終忠於自己的信仰,盡力幫助過許許多多貧苦的中國農民。
【關於片名】在完成了故事的初稿以後,編劇科林韋蘭德只構思出一個聽起來有點乏味的名字——奔跑者,他想要找一個更好的電影名字。靈感來自於周日晚上,當時他在翻電視頻道,正看見BBC宗教台播放系列音樂「天堂之音」,其中有一首振奮的聖詠「耶路撒冷」,其歌詞唱到「……給我那噴火的戰車……」,韋蘭德跳起來向他的妻子帕特里夏叫到:「我找到了!帕特!火——戰——車!」這段小故事對於不太熟悉宗教的中國讀者可能比較難理解,在這里稍微給出一點背景資料:基督教有一些早期書籍起初在歷史上曾經被擯斥於《聖經》門外,有一本叫作《以諾克書》(希伯來語,意指起源論)。這本書是《舊約·次經》的啟示文學之一,內容記載了在大洪水之前以諾克與上帝同行三百年所見的異象。以諾克是人類早期的始祖之一,摩西曾提過這個人,他是大洪水之前(距今12000年)的希伯萊族長之一,亞瑞德之子。幾千年來,他的名氣遠不及他的兒子米修撤倫(希伯萊語,意指「火箭製造者」)大,但他卻據稱活了969歲。同時,在他完成了塵世的工作後,還被一輛"噴火的戰車"接入天堂,不再回來。因此,不管編劇是否在內心想要用聖人「以諾克Enoch」來影射聖潔的「埃里克Eric」,聖詠里出現的那句「火戰車」歌詞,對於既想表現埃里克這位既是天才運動員,更是虔誠基督徒,尤其是依靠信仰上帝來完成賽跑的人物的光輝事跡,又想同時表達對他的崇高敬意的編劇而言,「火戰車」無疑是最棒的影片名了。
【關於獲獎情況】
影片獲得了1982年美國第54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電影剪輯等七項提名,並最終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音樂四項大獎。有評論說,《火戰車》獲得當年的最佳影片獎,是奧斯卡二十年來最令人驚訝而又興奮的事情。
【關於電影音樂】
在影片取得的1982奧斯卡金像獎的四座獎杯中,最佳音樂-原作配樂獎應該是特別實至名歸的。為本片譜曲的是作曲家Vangelis 范吉利斯。他可稱得上是八十年代的電子合成樂的翹楚,也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及配樂家,他有很多經典的電影配樂作品為人津津樂道。他在38歲時創作的《火戰車》配樂,甚至有人認為其與莫扎特的古典音樂一樣具有胎教功能。其他出名的作品有,1982年的《銀翼殺手》、《1492征服伊甸園 / 哥倫布傳》和《南極物語》、《亞歷山大大帝》等。在范吉利斯的所有電影配樂作品中,也許人們的喜好各有不同,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火戰車》的配樂,算的上是最耳熟能詳的作品了,它的主題是如此鮮明而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被後來廣泛地在廣告、電視、電影中反復使用,有些時候甚至經常被放在搞笑肥皂劇場面中。因為音樂主題響起時,畫面上的人物做出跑步的慢動作的場景,實在創造了一個經典的電影橋段。同時,因為本片的緣故,該音樂主題也成為奧運會的象徵之一。或者更廣泛地說,它已經成為體育的象徵之一,可以在播放任何弘揚體育精神,激勵人奮進的畫面時採用。
精彩花絮·本片需要大量的愛德華七世時期的服裝,同年的另一部片子《烽火赤焰萬里情》也是描繪同一時期的內容。隨著拍攝時間流逝和預算超支,服裝變得越來越緊俏,如果不提前預定的話,根本就沒法搞到這種服裝。
·法國演員Michael Lonsdale演出了這部影片,但是在最終完成的片子中,沒有留下一個有他的鏡頭。
·本片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陳列在英國約克郡的國家攝影、電影與電視博物館里。
·在奧運會的群眾場面中,為了不讓群眾演員顯得突出,因此讓他們穿黑色的衣服。那些設法穿著愛德華七世時代服裝的群眾演員會得到20英鎊酬勞,只穿普通衣服來的群眾演員的酬勞則是10英鎊。扮演跑步運動員的那些群眾演員,其酬勞則是普通群眾演員的3倍。在烈日下,他們有必要曬黑而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電影的部分場景有幾天是在英國愛丁堡的Goldenacre地區拍攝的,為了還原歷史真實,每天早晨開拍前,電視天線必須得拿下來,到晚上拍攝結束後再安上去。如此多日之後,不可避免地,劇組和當地居民發生了一些摩擦。
·本片被稱為「20個在任何時代都被過分高估的電影」之一。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拒絕在他們的大中庭里拍攝影片中的「大中庭跑」(Great Court Run)場面。他們顯然是不想讓學院在電影里被描繪為反猶太的形象。不僅如此,三一學院還勸說其他的學院也拒絕電影的拍攝,其中伊頓公學對此給予了支持。因此電影里的大中庭跑雖然激動人心,卻並不是在三一學院實地拍攝的。在電影公映六年後,學院的院長在一個午餐會上公開承認,當年沒有與電影合作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在那個午餐會前,三一學院重新舉行了一次大中庭跑比賽,由英國奧運選手Sebastian Coe 和Steve Ovett 參加。大庭跑的距離全長367米,後來該比賽通常會在三一學院每年新生入學的中午時舉行。影片表現的是哈羅德·亞伯拉罕成功跑完了全程, 其實該橋段來自1928年的真實事件,成功跑完的並不是哈羅德·亞伯拉罕,而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男子400米跑金牌得主大衛 喬治 布朗諾 塞西爾侯爵,在三一學院的大中庭,他成功地在正午鍾聲敲響12下前成功完成了該「大中庭跑」。從技術上來講,侯爵並不是第一個完成該表演的人,在1890年代,有一個人也完成了該表演,不過他是在鍾聲敲完12下以後的5秒才跑完的。·事實上,第一個進行大中庭跑的運動員並不是哈羅德·亞伯拉罕,而是大衛·喬治·布朗諾·塞西爾侯爵,也就是影片中的Lord Lindsay。之所以要修改這個史實,因為製片人大衛·波特納姆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不想表現一個貴族的跑步,這也是塞西爾侯爵不想讓自己的真名出現在影片中的原因。·哈羅德·亞伯拉罕首次遇見西比爾 戈登的場景中,西比爾正在表演《日本天皇》的主角Yum-Yum。這個橋段既可能是個與事實有出入的疏忽,也可能是導演故意安排的羅曼蒂克的修改。在真實生活里,哈羅德·亞伯拉罕的妻子叫西比爾.艾娃絲,她確實曾經在D'Oyly Carte歌劇公司工作。不過在影片中,西比爾·戈登是歌劇院的首席女高音,而生活中,西比爾·艾娃絲是劇院里的輔助女高音,她在《日本天皇》里扮演的角色也不是主角Yum-Yum,而是一個配角Peep-Bo,另外,她也只在該劇院演了一個演出季而已,那是在1924年之後的6年,1930至1931年度。

❿ 一部電影,關於為迎接北京奧運會,百姓學英語的故事

是電視電影《八小時意外》!
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節目中心2003年出品
編劇:黃果樹、韓朔
導演:何可可
主演:戈治均、趙冉
劇情介紹:
剛剛從警校畢業的朱珠被分配到一個派出所當片警。為了迎接奧運,全所人都開始轟轟烈烈地學習英語,在所長的推薦下,頗有些英語底子的朱珠充當了大家的英語老師。對朱珠來說,這項任務可不是件小事,她重視得不得了,全所人也都積極地響應著,惟獨人稱馬頭的老警察馬武慶一副不在乎的樣子,還總是借故不參加上課,不是說自己年齡太大,不適合學習了,就是要去幫街道上的人修車、修煤氣。在朱珠眼裡,馬頭就是個胸無大志,又沒什麼作為,整天混日子的小老頭。馬頭毫不在意朱珠的冷嘲熱諷,依然滿面笑容地為街坊們做些不起眼的小事。
宣頤家園坐落在馬頭所在的派出所的管轄范圍內,王遠就住在這個小區,別看他還只是個小學生,在這一帶的名氣可是響當當的,因為他的頑皮,也因為他在當英語老師的父親的影響下,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天,調皮的王遠又惹怒了媽媽。一氣之下,媽媽像往常一樣把他送到了派出所,交給了馬頭「管教」。
傍晚時分,朱珠送王遠回家,誰知,王遠家潛入了兩個劫匪,他們白天搶劫了一家汽車銷售中心,並開槍打死了一名保安,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逃竄到了王遠家。毫無防備的朱珠和王遠一家都被劫匪捆綁在了屋裡。
馬頭見朱珠許久未歸,急忙趕到王遠家,很快便察覺出了異常,他假扮成煤氣修理工騙過了兩個自作聰明的劫匪,進入了王遠家。危機關頭,馬頭利用劫匪不懂英語的弱點,和朱珠、王遠用英語交流對策,並巧妙地通知了就在附近追捕劫匪的警察。喪失理智的劫匪慌亂中開了槍,馬頭為保護王遠身受重傷。直到這時朱珠才知道,馬頭的英語毫不遜色,更令她意外的是,馬頭就是在警校時老師經常提起的那個英雄人物「馬一眼」。

閱讀全文

與奧運相關英語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吳孟達的最後一部電影叫什麼 瀏覽:71
70年代講述父母愛情的電影 瀏覽:767
電影截圖能查找演員 瀏覽:214
法國電影逃之夭夭海報 瀏覽:727
勇敢的心電影英文影評 瀏覽:96
法國電影台絲簡介 瀏覽:498
盤點虐心愛情故事系列電影 瀏覽:460
電影主角叫小管 瀏覽:471
忠誠泰國電影 瀏覽:538
電視劇電影大全集 瀏覽:103
電影語錄經典語錄英文版 瀏覽:227
2012導演的作品有哪些電影 瀏覽:429
電影什麼先什麼 瀏覽:947
愛寵電影圖片 瀏覽:66
飛刀電影完整免費 瀏覽:366
電影生孩子肚子痛大全 瀏覽:635
郭富城任達華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10
天下電影國語完整版 瀏覽:352
斗羅大陸132櫻花電影院 瀏覽:178
手機自拍電影網站網址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