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政史
法國墨洛溫家族/王朝
墨洛溫家族在5—7世紀間統治著當今法國和德國的大部。這段時間,不但與聖杯傳奇,而且與聖杯傳奇的中心人物——亞瑟王的時代重合。毫無疑問,墨洛溫家族是法蘭克人當之無愧的統治者。他們不是「擁舉推立」的國王。合法繼位的王儲們,在他們12歲生日的那天將自行成為國王。他們的職責不是管理國家——那些事情留給了「宮廷宰相」。他們僅僅被認為是作為代表的角色而存在,手中的權力和地位好似21世紀立憲國體中的君主。他們還被允許一夫多妻,有時也利用這種特權。
墨洛溫家族的名頭來自他們的祖父墨洛維(也被叫成「墨洛維奇」或「墨洛維尤」)。這個名字令人想到法語的「母親」,以及法語和拉丁語中的「海洋」〔1〕法語中母親為Mere,海洋為Mer,墨洛文家族的姓氏為Merovingien。〔1〕。傳奇中說,墨洛維有兩個生身之父。這無疑是故事編造,但也是用他的出生喻指兩個王朝的聯盟。根據傳奇,他的母親到海里游泳後懷了孕。海中的生物誘她生情並使她再次受孕。因此,墨洛溫降生時身上流淌著兩種血液:一種來自他的法蘭克父親,一個統治者;一種來自「海里的生靈」。
從那時開始,墨洛溫家族便以通玄和迷信聞名於世。他們被看作是祭司國王,大致相當於埃及的法老。對信者而言,他們療傷治病的法力甚至延展到衣袍的流蘇之上——民眾們認為這些飾穗具有各種特殊的治療功效。第四章里我們將會看到,在貝朗熱·索尼埃離世後,有一排悼別的人們經過他長袍覆蓋的遺體時,每人都摘下了一朵流蘇。據說,墨洛溫族的國王身上都有胎記,形如聖殿騎士佩用的紅十字,位置在心臟上方或肩胛中間。
國王希爾德里克一世是墨洛維的兒子,又是墨洛溫王朝開國之主克洛維的父親。當17世紀在比利時的阿登地區找到他的陵墓時,其中藏有的行功施法神器包括一具斬下的馬頭、一具金質的牛頭和一個水晶球。
墨洛溫家族長久使用的符形之一是蜜蜂。希爾德里克的墓內存有數以百計的金制蜜蜂。這一習俗延續了許多世紀。拿破崙在1804年接受皇位加冕時,曾明令將金蜂綴飾在他的皇袍之上。他對墨洛溫家族心醉神往,派人采編他們的家譜,以便弄清王朝倒台後是否還留下後裔。郇山隱修會文卷中發現的家族譜系,就基於當時搜集到的材料。
墨洛溫家族宣稱,他們出自兩個本源:諾亞和特洛伊。後一個源頭可以解釋法國為何有特魯瓦和巴黎〔1〕巴黎的名字來自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Paris)。荷馬史詩中,他勾引美女海倫而引發特洛伊戰爭。〔1〕這些地名。此外,根據荷馬史詩,特洛伊當時住有一定數量的阿卡迪亞人。熊在阿卡迪亞被尊為聖物,而墨洛溫家族的遠祖——西坎波利亞的法蘭克人,也對熊倍加敬奉。另一個可能的聯系是:威爾士語把熊叫做「亞斯」(arth),這可以說明亞瑟王名字的出處。
當躲避匈奴侵擾的西坎波利亞人遷移到當今的法國境內時,他們已經建立了高度復雜的社會,它在羅馬人手中得到發展。因此,繼承他們文化的墨洛溫人,也可被視為羅馬帝國形式的仿效者。以墨洛溫王朝為起點,法蘭克文化開始繁衍昌盛。在此期間,墨洛溫王朝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所鑄錢幣上那四支等長的十字,與為建立耶路撒冷法蘭克王國的遠征軍所用徽標完全相同。
墨洛溫各代君主中,克洛維一世大概最為著名,因為是他把羅馬基督教引進了法蘭西。他那信奉天主教的妻子〔2〕克羅蒂爾達,公元5世紀建國的勃艮第王齊爾佩里克之女,493年嫁給克洛維。511年丈夫死後,她進入圖爾的修道院。逝世數年即封為聖徒。〔2〕,對他做此選擇的激勵不可輕估;但這一宗教贏得他的歡心,也可能別有緣故。
當時的基督教形式繁多。羅馬教會與凱爾特教會之間,持續發生著沖突。公元496年,克洛維與聖徒雷米進行了多番秘密會見。按照達成的協議,克洛維將向羅馬教會提供強力支持。作為回報,他的權力延伸到君士坦丁大帝的東羅馬——其時已經毀於西哥特人和汪達爾人手中。
這意味著一個墨洛溫家族世俗控制下的新型羅馬與基督教王朝,保證它的運轉對羅馬教會的意義難以估量。於是,克洛維在法蘭西的蘭斯接受了聖徒雷米的洗禮。由此而來,羅馬教會不但與克洛維、也與他的子孫結盟。
克洛維滿腔熱忱地履行諾言。他開擴了帝國的疆土,面積相當於今日的法國和德國。他尤其想要擊敗西哥特人,並最終在沃耶戰役中一舉成功。西哥特人步步後撤,最後立足在拉澤地區的萊迪——就是日後的萊納堡。
克洛維一世死後,他的王國按當時的傳統分傳給四個兒子。這樣就削弱了原有的凝聚力,並給宮相們提供了獲得更多權力的最佳機遇。不過,他們還必須對付後來的達戈貝特二世。
達戈貝特出生於公元651年,他的父親也叫克洛維,卒於公元656年。此時,有人全力阻礙他繼承克洛維王國的東北疆域——奧斯特拉西亞〔1〕Austrasia,現法國東北和德國東南交界區域,達戈貝特一世的領地。他於629年統治法蘭克,10年間成為墨洛溫家族最強盛的一代君王。死後奧斯特拉西亞分給兒子克洛維,即達戈貝特二世之父。〔1〕。當時的宮廷首相格里牟爾,趁其父離世劫走了達戈貝特。他設法使宮廷相信:首先達戈貝特已經身亡,再者克洛維曾要他格里牟爾之子繼承王位。他花言巧語,連達戈貝特的母親都信以為真。
然而,格里牟爾不能親手殺掉達戈貝特,便把他送給了鮑迪埃主教。主教將達戈貝特流放到愛爾蘭。他在那裡長大成人,並在都柏林附近的斯萊恩修道院接受教育。他娶到一位凱爾特公主——瑪緹爾蒂,移居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並結識了該郡的主教聖維爾弗萊德。此時,墨洛溫家族與羅馬教廷的關系已不如克洛維時代那麼緊密。
維爾弗萊德極力撮合凱爾特人與羅馬教廷,致使雙方於公元664年在惠特比商談中達成共識。而維爾弗蘭德似乎還意識到對達戈貝特而言的珍貴機遇——讓這位奧斯特拉西亞的合法國君,作為教會的軍事代表重返法蘭西奪回王位。
達戈貝特的妻子卒於公元670年,維爾弗萊德抓緊動作以確保達戈貝特穩妥選擇新配。她是拉澤伯爵的女兒姬賽拉,又是西哥特國王的侄女。墨洛溫家族與西哥特王國的這次聯姻,不但將法蘭西置於同一統治之下,而且使羅馬的權威居於西哥特之上。
他們在萊納堡的聖抹大拉教堂結婚。經過兩次婚姻已經有四個女兒的達戈貝特,在公元676年又添了一個兒子——斯希思伯爾四世。
在萊納堡居住三年後,達戈貝特宣登奧斯特拉西亞的王位。他迅速著手在新王國內建立秩序,並在此過程中大量增加他的財富。
然而,他未能按照維爾弗萊德的期盼行事,而由於試圖限制羅馬教廷在他王國的影響而惹怒對方。通過與西哥特王朝的聯姻,他又獲得現在是法蘭西南部的朗格多克地區。西哥特人從來無意與羅馬聯盟。他們偏愛持異端邪說的、認為耶穌與常人並無兩樣的「阿里烏派」,而達戈貝特似乎跟隨他們。
於是隨著財富和土地的增加,他不可避免地四處樹敵。他還引發鄰邦法蘭克的統治者的不滿,其中某些人跟達戈貝特的宮中臣僚相互勾結,對他形成危險。這些臣僚中包括了他的宮相——賣主僭位的胖子丕平。
達戈貝特的最大的那座宮殿,在阿登的斯特內城中。城郊就是我們在第二章提到的沃弗利森林,達戈貝特於公元679年12月23日前往林中打獵。當他在一棵樹下酣睡時,據稱他的教子奉胖子丕平之命,爬到他的身邊用矛刺進他的眼窩,將他殺害。兇手回到斯特內城報信後,據說他們又將達戈貝特家族滿門抄斬。羅馬教廷毫無遲疑地嘉賞了這一行徑。但或許出於內疚,他們又在公元872年冊封達戈貝特為聖徒,將他的遺骨安葬在一處教堂的墓地之內,並將之改名為「聖達戈貝特教堂」。他們甚至給了他紀念日——12月23日,這天恰巧又是便雅憫部落的聖日。羅馬教廷始終沒有或是不願說明對他封聖的理由。
自他在聖達戈貝特教堂的安葬日始,他的墓地就成了歷史上各種各樣的重要人物的朝聖之地,其中包括洛蘭公爵——布雍的戈弗雷的祖父。這座教堂毀於法國大革命時期,聖達戈貝特遺物大多不知去向。傳留至今的惟有一具號稱屬於他的頭骨,存放在莫恩的一座女修道院中。令人奇怪的是,事發數年後出現了一首叫做《聖達戈貝特殉教之歌》的詩,說的是達戈貝特因某種緣故獻身殉教,它是在斯特內的金谷修道院發現的。
達戈貝特暗殺事件,導致墨洛溫時代的終結。達戈貝特王一死,墨洛溫王朝江河日下,勉力維持了不足百年的殘局。然而,多位君主年幼勢微,在宮相們殘忍無情的野心面前無力自保。希爾德里克三世754年去世,沒有子嗣,這再也清楚不過地表明王朝就此終結。
下令暗殺達格貝爾的胖子丕平,將自己的兒子——查爾斯·馬爾泰〔1〕馬爾泰因身為私生子,丕平死後被宮相夫人關入監獄。後逃出並重獲權位,統一分裂的法蘭克諸邦。他四處征戰,最為人稱道的是在圖爾戰役中,擊斃佔領西班牙的穆斯林酋長國王阿布達拉曼。〔1〕安插到領導者的位子。盡管丕平軍功顯耀而機遇就在眼前,他似乎有意避受王位,這或許出於對墨洛溫家族的余敬。查爾斯·馬爾泰741年去世後,他那成為希爾德里克三世宮相兒子——丕平三世,帶著代表團前去謁見教皇,問道,「何人應該成為國王,是那掌握實權的人,還是名為國王而手中已無權力的人?」教皇同意丕平應為國王,就此結束了與克洛維達成的協定。希爾德里克被送進一家修道院,四年後死在那裡,而丕平穩固地佔居了法蘭克人的王位。
丕平三世的加冕典禮於公元754年在新的法規下舉行,這些法規確保國王繼位要經「創立」,而不是簡單的認可。新法規依據的是欺騙性的文件——《君士坦丁的捐贈》,在本書第五章論「君士坦丁大帝」中將有詳論。加洛林王朝就此誕生,朝名雖然來自查爾斯·馬爾泰,卻被更多地聯繫到他的後代查理曼身上。查理曼在公元800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若在往日惟當屬墨洛溫國王的頭銜。
加冕典禮前夕,丕平三世與墨洛溫家族的一位公主成婚。根據推斷,他此舉想要自視合乎禮法,將墨洛溫血脈順乎道義地傳承下去。查理曼的婚禮與此相似。實際上,他的憂心疑慮竟似影響到他的加冕。他執意留給公眾的印象,是他羞於擔當神聖羅馬皇帝。儀式的安排讓人感覺,查理曼事前並不知道教皇會為他加冕。他皇冠佩頂時,臉上露出電影明星們接受奧斯卡獎後那矯作的驚愕狀。為讓這番表現增加可信性,他庄嚴宣告:倘若預知發生的情形,他絕對不會踏入羅馬大教堂。
暗殺達戈貝特二世以背叛克洛維,是郇山隱修會和墨洛溫後裔們極其痛苦的主要根源。但也似曾有人用心致力,去減輕這種痛苦。由此而來,加洛林皇族(查理曼大帝的家族成員)娶墨洛溫家族的多位公主為妻,以使自己合法化。達戈貝特之子斯希思貝爾的後裔中,有法蘭西南部塞普提曼尼亞猶太國的統治者——吉延·蓋隆和後來十字軍遠征中奪取耶路撒冷的布雍的戈弗雷。到那時候,基督血脈中大衛王的一支,才復歸從《聖經·舊約》時代起就名正言順地屬於他們的王位
⑵ 克洛維一世的影響
克洛維一世一生最大的影響包括三項行動:統一法蘭克、征服高盧和皈依羅馬天主教。第一項行動使克洛維擁有了比作為一個地區性首領更大的能量;第二項行動則奠定了法國的基礎;第三項行動使克洛維與教皇結成同盟並成為天主教會的保護者。
⑶ 克洛維一世的介紹
克洛維一世(法語:Clovis Ier,466年-511年11月27日),法蘭克王國奠基人、國王。481年6月26日,法蘭克人部落薩利昂法蘭克人的首領希爾德里克一世逝世,其子克洛維一世繼任。薩利昂法蘭克人占據了以如今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圖爾奈和康布雷為中心的萊茵河下游以西被稱為托克桑德里亞的地區。克洛維一世征服了鄰近的幾個法蘭克部落並稱王。克洛維一世放棄了大多數日耳曼人所信奉的阿里烏教派,轉而皈依羅馬公教,這一舉動在法國和西歐歷史上產生了極重要影響,也為後來克洛維一世將其統治領土擴張到原羅馬帝國高盧地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克洛維一世被認為是法國和墨洛溫王朝的奠基人。
⑷ 法國歷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達到頂峰,法國也成為歐洲大國。但路易十四統治中後期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外國戰爭不斷,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家也開始走向衰弱。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1792年,立憲派(斐揚派)掌權。在此期間,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解放法國。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只參加北約的一部分活動。並限令各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法國歷朝歷代及統治者 墨洛溫王朝(481——751) 克洛維(Klovis)一世 克洛塔爾(Chlothar)一世 希爾佩里克(Cilpelik)一世 克洛塔爾二世 達戈貝爾特(Dagobert)一世 克洛維二世 加洛林王朝(751——987) 丕平三世 查理(Czarles)一世 路易(Louis)一世 查理二世 路易二世 路易三世 卡洛曼(Karlomen) 查理三世 厄德(Eudes) 查理三世 羅貝爾(Lobert)一世 魯道夫(Ludolf) 路易四世 洛泰爾 路易五世 卡佩王朝(987~1328) 於格•卡佩 羅貝爾二世 亨利一世 腓力一世 路易六世 路易七世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 路易八世 路易九世 腓力三世 腓力四世 路易十世 約翰一世 腓力五世 查理四世 瓦盧瓦王朝(1328-1589) 腓力六世 波旁王朝(1589-1792) 亨利四世 路易十三 路易十四 路易十五 路易十六 第一共和國(1792~1804) 吉倫特派 雅格賓派 熱月黨 第一帝國(1804~1814) 拿破崙•波拿巴 波旁王朝(1814~1815) 路易十八 百日王朝(1815) 拿破崙•波拿巴 波旁王朝(1815~1830) 路易十八 查理十世 七月王朝(1830~1848) 第二共和國(1848~1852)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 拿破崙三世
⑸ 法國歷史人物有個叫克什麼的
克洛維,法蘭克王國創立者
⑹ Clovis典故
Clovis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義大利侵略者侵佔了法國郊區的一片土地,即今天的香檳地區。和侵略者一同來到的還有義大利的釀酒技藝,蘭斯(Reims)也在這一時期被確立為政權基地。後來,隨著西羅馬帝國政權的瓦解,一批又一批的侵略者先後來到這里。
公元486年,法蘭克人領袖克洛維(Clovis)攻克了北方高盧地區。不可一世的克洛維睥睨著這片土地,並在蘭斯舉行加冕儀式,宣告成為這片新領地的君王。
這一舉動,不但對法國乃至整個西歐的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還成為了一個延續十五個世紀之久的傳統的開端。此後,每一任法國國王,都在香檳區的蘭斯接受加冕,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法國大革命。
在眾多君王中,沒有一位會比亨利四世(Henri IV)更喜歡香檳這個地方了。他統治香檳地區長達四十年,從16世紀跨越到17世紀。
據說亨利四世喜歡法國出產的每一款單一葡萄酒,但他也曾說過,「如果我不是法國的國王,我希望成為艾鎮之王」。他口中的艾鎮(Ay),指的就是香檳區的一個小村鎮。
每一任君王加冕期間,都會召集各地的領袖,舉辦加冕慶典的宴會。宴會持續一周,期間參加者可盡情狩獵暢飲。在香檳發明之前,加冕宴會用酒是當地出產的渾濁的靜止紅葡萄酒,而當二次發酵法被偶然發現後,這些有著微微氣泡的葡萄酒便代替了靜止酒,成為了君王加冕宴會上的常客。
伴隨著帝王的光環,香檳地區和其出產的葡萄酒逐漸成為法國國王、貴族和宮廷的寵兒,香檳產區的名聲也由此流傳開來。
除了貴族王室的青睞之外,讓香檳揚名的,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和波爾多(Bordeaux)、干邑(Cognac)等對外交通便利的地區不同,香檳地區與外界的聯系只能靠一條小河流——馬恩河(Marne)。
這就意味著當地的葡萄酒出口運輸極其不便,且成本非常高,也正是因為這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想品嘗到香檳的人們只能親自來香檳地區品嘗,這也就將香檳與「生命中的重要時刻」間畫上了等號。
時間繼續流逝,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接踵而來,二者在某種程度上都促進了更多人對香檳這種奢華飲品的了解。法國大革命之後,逃亡到歐洲各地的法國貴族紛紛為自己還活著的事實而喝香檳慶賀。由於逃亡到英國的貴族數量眾多,喝香檳這一喜好也被帶到英國。
直到現在,英國都還是香檳最大的出口市場。而隨後緊接而來的工業革命不僅帶來了鐵路,方便了香檳的運輸,還促進了更堅固更精緻的玻璃酒瓶的誕生,使得香檳的普及成為可能。
故事最後:
曲折的故事跨越了兩千多年,香檳從曾經受國王喜愛、皇室貴族追捧的尊貴之酒,走到今天,成為優雅而充滿歡樂的宴席寵兒。如今,人們不但用香檳來傳遞慶典的喜悅,還用它治癒失落的心情,正如丘吉爾所說:「勝利時你應該得到香檳作為獎賞,而失敗時你需要它來一醉方休。」
⑺ 克洛維的影響
克洛維一世一生最大的影響包括三項行動:統一法蘭克、征服高盧和皈依羅馬天主教。第一項行動使克洛維擁有了比作為一個地區性首領更大的能量;第二項行動則奠定了法國的基礎;第三項行動使克洛維與教皇結成同盟並成為天主教會的保護者。
⑻ 克洛維一世的簡介
克洛維一世Clovis I薩利昂法蘭克國王、法蘭克人之王 克洛維一世 薩利昂法蘭克國王在位481年6月26日—509年前任希爾德里克一世繼任征服法蘭克人法蘭克人之王在位509年—511年11月27日前任征服法蘭克人繼任克洛泰爾一世(蘇瓦松)希爾德貝爾特一世(巴黎)克洛多米爾(奧爾良)提烏德里克一世(蘭斯)出生466年圖爾內過世511年11月27日(45歲)巴黎安葬過去是聖吉納維芙修道院現在是聖但尼聖殿配偶聖克洛蒂爾德子嗣提烏德里克一世英戈梅爾克洛多米爾希爾德貝爾特一世克洛泰爾一世提歐德希爾德克洛蒂爾德王朝墨洛溫王朝父親希爾德里克一世母親圖林根的巴西娜宗教天主教克洛維一世(Clovis I,466年 - 511年11月27日),法蘭克王國奠基人、國王。
481年,法蘭克人部落薩利昂法蘭克人的首領希爾代里克一世逝世,其子克洛維一世繼任。薩利昂法蘭克人占據了以如今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圖爾奈和康布雷為中心的萊茵河下游以西被稱為托克桑德里亞的地區。克洛維一世征服了鄰近的幾個法蘭克部落並稱王。
克洛維一世在其妻子的勸說下,放棄了日耳曼人所信奉的阿里烏教派,轉而皈依天主教。這一行動在法國和西歐歷史上產生了極重要影響,也為後來克洛維一世將其統治領土擴張到原羅馬帝國高盧地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克洛維一世被認為是法國和墨洛溫王朝的奠基人。
⑼ 法國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法國歷史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遠古時期,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迄今為止已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跡,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於此。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影響了高盧的發展。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
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不列顛人佔領今日的布列塔尼。
451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領下入侵高盧,後被羅馬與蠻族(包括法蘭克人)聯軍擊敗。高盧完全被蠻族諸王控制。公元5世紀後期,定居在默茲河與埃斯科河之間的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見法蘭克王國)率領下大舉西侵,先後擊敗羅馬軍事長官西阿格里烏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
481年法蘭克人佔領了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並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5~10世紀
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
墨洛溫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1個王朝。公元481年墨洛溫之孫克洛維擊敗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勢力,正式建立該王朝。
8世紀初,東法蘭克與西法蘭克之間的爭奪尤烈。東法蘭克宮相查理在北方恢復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擊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751年,他的兒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繼承王位。在他統治期間連年出征義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區,到800年,他已把過去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歐廣大地區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由教皇為他加冕,查理曼成為西方皇帝。
843年簽署的《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其中西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現在的法國。
從克洛維到雨果·卡佩的500年間,蠻族入侵、內外戰爭連綿不斷。封建自然經濟的盛行,領主權力的擴大,貴族離心傾向與獨立性的加強,造成長期生產落後、封建割據與國家不統一的局面。 10~15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卡佩王朝(987~1328年)和瓦盧瓦王朝(1328~1589年)。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了自治權。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國內的經濟聯系,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只限於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年)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徵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沖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了扎克雷起義。戰爭後期涌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
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並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16~18世紀
這一時期是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後半期在法國歷史上稱為「舊制度」。
從16世紀起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使法國對外貿易的重點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從17世紀起法國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擴張殖民地。
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瓦盧瓦王朝的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發動了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斗爭的序幕。
1559年義大利戰爭結束,法國取得加來和梅斯、圖爾、凡爾登3個主教區的統治權。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繼位後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年),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
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征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
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 3個階段。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發動熱月政變,顛覆了雅各賓派的統治。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拿破崙一世對西班牙和俄國的侵略戰爭遇到強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聯軍打敗後退位,1815年3~6月,拿破崙一世再次當權「百日」,終於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
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了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又與英國締結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1914~1940年之間,內閣變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德國魯爾礦區。
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對於戰後法國應建立什麼樣的共和國問題,各派政治力量意見分歧: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訂一院制的民主憲法;戴高樂派要求削弱議會,加強總統權力;以人民共和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堅持恢復第三共和國時期的議會制度。
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通過幾個復興計劃完成了設備更新。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在對外關繫上,法國接受馬歇爾計劃,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
1957年根據《羅馬條約》法國與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了西歐六國共同市場。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
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
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
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
1981年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