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世界名城
巴黎是真正的鮮花之都。稱之為「花都」毫不為過。無論是在餐桌上、陽台上、院落中,還是在櫥窗前、街道旁、人們的懷抱里,滿眼都是盛開的鮮花,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芳香。 而那些五彩繽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讓人流連忘返。這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城市。這里曾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革命群眾攻克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序幕。7月14日由此被定為法國國慶節。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階級舉行了震驚世界的革命武裝起義,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巴黎也是一座具有很高文化品味的城市。它的文物古跡眾多,受到保護的古建築就有3千多座,很多古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走進巴黎,就如同走進了建築的博物館,文化的聖殿,藝術的寶庫。漫步於巴黎街頭,無論是在蒙馬特區狹小的胡同里,還是身處氣宇軒昂的香榭麗舍大道,你都常常會與那些心儀已久的歷史遺跡及藝術建築不期而遇:盧浮宮、凡爾賽宮、協和廣場,更有凱旋門、巴黎聖母院、巴黎歌劇院、埃菲爾鐵塔……
霧都不再--倫敦治理空氣污染的歷史
早在中世紀,倫敦就開始出現煤煙污染大氣的問題,當時的英國國會還頒布過國會開會期間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撐的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由於工廠大多建在市內,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更是急劇增加。在無風的季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過的"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
喜愛英國文化的旅遊者或許會暫時沉緬於霧都的朦朧景色,但長住在此的倫敦人對此深感困擾。濃霧會妨礙交通,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霧顆粒更會危害居民健康。為此,英國於1875年通過公共衛生法案,嘗試減少城市污染。到20世紀20年代,由於政府對工業加強管理,煤在工業燃料中所佔的比例下降,煤煙污染有所減輕,但並無質的改觀。
1952年12月4日,倫敦上空的冷高壓導致大氣濕度增加,風力微弱,污染物難以擴散,嗆人的濃厚煙霧彌漫全城5天之久,幾天內死亡人數比平時增加了4000人,這就是著名的"倫敦大霧"事件。數據表明,死亡高峰與二氧化硫及煙塵的濃霧高峰基本一致。類似的煙霧災害隨後又發生過幾次,對英國人產生了很大震動。
1956年,英國政府首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冬季採取集中供暖;在城市裡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煤煙污染的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1968年又頒布了一項清潔空氣法案,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氣污染控製法案",規定工業燃料里的含硫上限。這些措施有效地減少了燒煤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倫敦的霧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霧都已經名不符實。
但是,故事到此並沒有完結。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數量持續增加的汽車取代煤成為英國大氣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們主要關注汽油的鉛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無鉛汽油逐漸受到重視。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車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穩定有機化合物也成為密切關注的對象。這些物質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污染物,稱為"光化學煙霧"。
從1993年1月開始,所有在英國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國通過了《環境法》,要求制定一個治理污染的全國戰略。後者於1997年3月份出台,根據國內、歐盟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設立了必須在2005年前實現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標,要求工業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減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倫敦市發布了《空氣質量戰略草案》。市長肯·利文斯通說,每年英國有2.4萬人死於與空氣污染有關的疾病,他將致力於進一步提高倫敦的空氣質量,消除大氣污染對公眾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響。目前倫敦大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於國家空氣質量目標限定的最高含量,這些污染物主要來自交通工具。市政府將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標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減少10%到15%。倫敦還將鼓勵居民購買排氣量小的汽車,推廣高效率、清潔的發動機技術以及使用天然氣、電力或燃料電池的低污染汽車。
如今,慕霧都之名而來的人們可能會失望,只有偶爾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層薄薄的白色霧靄,無數英國文學作品中曾經描繪過的沿街滾滾而下的黃霧已經消失了蹤影。陽光碟機散薄霧後,四周是一片清明,讓人難以想像當年迷離晦暗的霧中情景。對倫敦來說,或許是失去了少許神秘和浪漫的氣氛,但得到的卻是更高的生活質量。生活在一個干凈、健康的環境中是何等重要!
㈡ 巴黎花都 百度
法國首都巴黎(Paris)是歐洲大陸上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市區人口217萬。城市本身在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開始在此定居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一座城市,名為「呂岱茲」(法語「沼澤」的意思)。公元4世紀時,為紀念此地最早的主人,將該城命名為「巴黎」。
公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10世紀末,休•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時的國王亨利四世將巴黎大大擴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紀,巴黎仍在逐步擴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佔用。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期,巴黎擁有70多萬居民,千餘條大街;第二帝國建立後,巴黎又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村莊;到拿破崙三世時,始在巴黎開辟了一些寬闊的道路,修建了許多園林和公園,使巴黎開始形成今日的樣子。
戰後,法國政府對巴黎的建設不遺餘力。雖然在1970年,曾經為了疏散過度集中在首都的法國各政治和經濟機構,暫緩了巴黎的發展,但自1977年的蓬皮杜中心和新的購物地下街建立以來,巴黎的建設又有了新的方向。為使巴黎東、西市區的發展更均衡,1981年開始,以密特朗為總統的法國政府開始的包括巴士底歌劇院、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十大工程建設,已於1996年底前全部完工。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北部諸郊區主要為製造業區。最發達的製造業項目有汽車、電器、化工、醫葯、食品等。奢華品生產居次,並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區;產品有貴重金屬器具、皮革製品、瓷器、服裝等。外圍城區專事生產傢具、鞋、精密工具、光學儀器等。印刷出版業集中在拉丁區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區電影生產量佔法國電影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包括法蘭西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均設在「市場」(1183—1969年為當地的中心市場)的西側。
巴黎是法國文化、教育事業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綜合工科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橋路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建於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佔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里。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里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聖•日耳曼德伯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聖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里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遊客來這里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還是一座「世界會議城」。它以明媚的風光、豐富的名勝古跡、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及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來了眾多的國際會議,據統計,1987年在巴黎共舉行了365次國際性會議,超過了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日內瓦,居世界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總部均設在巴黎。
法國有句家喻戶曉的諺語:「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細分起來,巴黎市共有20個大區,大小街道、馬路、林蔭大道5000餘條。市內東、西、南、北建築分明,便於路人正確地判斷出自己在城中所處的位置。
巴黎以其圓頂教堂、凱旋門、偉大的宮殿、雄偉的廣場、皇家公園以及每晚數以百萬的閃爍燈火而成為法國的中心。300米高的埃菲爾鐵塔,在100多年前被人斥責為「可惜的與無用的」,後來它才被友好地接受下來,並成為巴黎的象徵。
巴黎擁有每個遊客都不能錯過的十大名勝:埃菲爾鐵塔、La Coupole(酒吧)、聖心教堂、畢加索博物館、蒙馬特小丘、孚日廣場和瑪萊區、拉普街、勝利廣場的時尚、凡爾賽宮。
到巴黎,一定要盡情俯瞰美麗的巴黎城。從聖母院、凱旋門、風景如畫的LaSamaritsine商店的露天平台和蒙馬特高地,巴黎美景真是盡收眼底。當然最愜意的莫過於從埃菲爾鐵塔上看巴黎了,它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
巴黎市有70座博物館,讓藝術氣息侵襲您的心靈,每一座都是精彩又獨特的,世界最大的盧浮宮,位於塞納河右岸,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還有收藏18世紀末至19世經初期藝術品的奧塞美術館,也使人駐足良久,雖然它原是由火車站改建而來的;而橘園美術館(Musee de l'Orangerie)收藏的是19世紀末期印象畫派的作品,當然還有畢加索美術館、克呂尼博物館、羅丹美術館……等等,來到巴黎真讓人有進入藝術國度的感覺!
位於塞納河中心城島上的巴黎聖母院是一座法國哥特式建築,它不僅因雨果的著名小說《巴黎聖母院》而出名,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最大和建築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此外,凱旋門和凡爾賽宮等,都是人們參觀游覽的勝地。
就像河岸與服裝設計師,小咖啡館與咖啡廳,流浪者與看門人一樣,巴黎是集所有於一身的城市,帝國的偉大與神聖、財富與權力、傳統與熱烈、機智與隨便處世之道與世界主義,它自豪而又任性,充滿矛盾與反差。
出生於南法的德岱在《風車小屋來信》一書的開頭曾說:「我對喧囂陰沉的巴黎毫無嚮往之心。」然而德岱最終還是來到巴黎,並在此終其一生。
從古至今,從世界各地匯集到巴黎的年輕人都擁有各種夢想和野心,在這里他們曾實現夢想,也曾有過失望,然而正如利爾克曾說過的,「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
就這些了,希望能幫到你。
㈢ 8月25日的重大事件
1609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威尼斯議會中展示他製作的首個折射式望遠鏡。
1667年——清朝康熙帝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典禮,接受百官朝賀,宣詔海內,大赦天下。
1718年——法國移民在路易斯安那建成新奧爾良市
1825年——烏拉圭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
1883年——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三萬六千人死亡。
1894年——日本生物學家北里柴三郎發現鼠疫病毒
1912年——中國國民黨宣告成立
1917年——孫中山領導護法運動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1930年——電影巨星肖恩·康納利出生
1933年——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為疊溪海子。
1937年——中共中央改紅軍為八路軍
1944年——盟軍解放巴黎
1945年——中共中央發表《對目前局勢的宣言》
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正式公布
1958年——中國與伊拉克共和國建交
1958年——日清食品公司的創始人安藤百福發明的全球第一袋方便麵問世。
1960年——1960年羅馬奧運會開幕
1967年——美國納粹黨黨魁被擊斃
1971年——北愛爾蘭陷入危機
1983年——中國政府發動嚴打鬥爭
1984年——一艘載鈾貨輪在比利時海邊沉沒
1986年——喀麥隆有1200人因尼奧斯湖揮發出的二氧化碳窒息身亡
1987年——全國廠長負責制工作會議召開
1991年——白俄羅斯宣告獨立
1992年——整修黃帝陵工程開工
1994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位於北京市大興區亦庄鄉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個開發區當時是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3年——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地將價值7億美元的紅外線太空望遠鏡送入太空。
2003年——中國與巴基斯坦合作研製生產的FC-1梟龍戰斗機在成都首飛成功。
2004年——重慶時報創刊
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襲擊美國
2005年——「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結束。
2008年——浙江衛視「中國藍」品牌正式誕生
2009年——韓國首枚運載火箭「羅老」號在韓國羅老宇航中心發射。
2009年——中國足壇反賭掃黑「8.25」專案正式啟動,多名前足協高層先後入獄。
2010年——蘋果董事會宣布,蘋果CEO喬布斯辭職,董事會任命前蘋果COO庫克接任蘋果CEO一職。
2013年——成都一環路北四段一男子持刀傷人。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因經濟問題與家人不和,其長期在外打工。15名傷者中,4人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在鳴槍無效的情況下,民警果斷開槍擊傷嫌疑人,將其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