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象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風格
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和藝術流派,其形成的基礎為唯美主義和自然主義.最初指19世紀後半期法國一個繪畫流派,以後逐漸被批評家用來描述美學觀點相近的音樂和文學作品或流派.
1874年在巴黎舉行的一次畫展中展出了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1840~1926)的一幅畫《日出印象》,受到評論家的嘲諷,從此這一派畫家就得到了"印象主義"的名稱.這個名稱傳達了這個畫派一部分畫家所持的創作態度.他們認為畫家的任務只是記錄在觀察客體時所經驗到的直接的,感性的印象,而不是根據即刻的視覺經驗之外的知識對所畫的對象進行加工.因此,印象派畫家竭力捕捉景色給予人的光感,而不是描繪事物固有的形態特徵,他們的作品中對象的輪廓往往是模糊的.
以後,印象主義繪畫很快波及其他藝術門類,主要是音樂.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是法國音樂家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他的許多作品是所謂"音響詩",以音色和旋律片斷的疊合"描繪"事物(主要是風景)所造成的感覺印象,拋開了傳統音樂以旋律的進展表現主題的基本方法.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但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如何,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卻眾說不一.能夠確定的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歐一些文學家的確有類似印象派繪畫和音樂的那種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於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與象徵主義文學之間有類通之處,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於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徵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於感覺的描述.通常被認為象徵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更傾向於印象主義,例如象徵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著名的《詩藝》一詩,與其說是在談象徵主義,不如說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法國文學史上始終沒有旗幟鮮明的印象主義者,文學史家把龔古爾兄弟作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稱他們的文體為"藝術性寫作",其特徵是富於片斷印象的描述,而意義飄忽不定;但是他們的作品大多文筆精緻,風格優雅.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的法國詩人,小說家皮埃爾·洛蒂,他的某些詩歌的確如印象派畫家那樣在"捕捉瞬間的感覺印象",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
西方不少文學史著作認為20世紀法國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義的嚴重影響,例如西多妮-加布里埃爾·科萊特的小說,安娜·德·諾阿伊和萊昂-保爾·法爾格的詩等.尤其是讓·季洛杜在早期小說中努力"擺脫"主題和情節線索,只剩下感覺印象的朦朧的追求,被認為是典型的印象主義文風的繼承者.
有許多文學史家認為在英國19世紀末的文學中,印象主義是相當強大的潮流,但因為它與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同時並存,顯不出它的特點.而在王爾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義的傾向比較明顯.
1912至1918年在倫敦的一部分英美詩人組成的意象詩派,與印象主義一樣強調感覺印象的描繪,但他們自稱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們認為形象的模糊與不明確是浪漫主義的余風,因而全力加以攻擊.但理論上的分歧在創作實踐上有時卻很難覺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國詩人艾·洛威爾,希·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等人的許多作品與印象主義的詩無分彼此.
在德國文學中情況也相似,文學史家無法確認界線分明的印象主義流派.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斯特凡·格奧爾格為首的一批詩人在他們所辦的《藝術之頁》雜志中宣揚"印象藝術",但實際上他們奉行唯美主義.另一批德國詩人,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龍為首,包括理查·戴默爾,古斯塔夫·法爾克等人,被認為是德國印象主義傾向最明顯的詩派,但他們強調如實記錄事物給詩人的感覺經驗,因此接近自然主義.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和阿爾諾·霍爾茨等人的許多詩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義傾向.
印象主義一詞同時還指一種文學批評,稱為印象主義批評,亦即感受式批評.這種批評拒絕對作品進行理性的科學的分析,而強調批評家的審美直覺,認為最好的批評只是記錄批評家感受美的過程,至多指出這美的印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在哪種條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義批評是一種朦朧的,沒有明確論證的"以詩解詩"式的批評,而且往往寫成散文詩的格式,文學批評就成為一種與文學創作沒有本質區別的藝術門類,寫這種批評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詩人或作家.法國的法朗士和茹爾·勒邁特,英國的維吉尼亞·吳爾夫等人寫出不少印象主義式批評,它們就是一種特殊題材的散文.
印象主義批評早在印象派繪畫產生之前即已存在,實際上自有文學批評以來就存在著印象主義批評,如英國作家威廉·哈茲里特和查爾斯·蘭姆所寫的文學評論.但是,這種批評正是在19世紀末印象主義藝術和文學風行時在西歐大為流行,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一些文學理論家如英國的瓦爾特·佩特等人試圖從理論上確立這種批評的美學基礎.因此,印象主義文學藝術與印象主義批評是有一定的聯系的.
② 印象主義與後印象主義的區別和聯系
一、興起的時間不同
1、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
2、後印象主義藝術運動是1885年至1905年間出現於法國的一種繪畫風格,後印象派是繼印象派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
二、包含關系不同
後印象主義它包括所有印象主義派生出來的或者與之對立藝術運動,後印象主義是對印象主義的突破和叛逆。譬如:新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綜合主義和納比派等等。
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都是以感覺而用科學的方法作畫, 是一種非常客觀的藝術,也是寫實主義過分發達的結果。受哲學及文學方面反客觀的科學之影響,繪畫不得不加入了主觀的成份,亦即以個性為基礎的強烈自我表現。
三、表現手法不同
印象派畫家提倡走出畫室,深入原野、鄉村、街頭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
後印象主義強調抒發畫家自我感覺,表現主觀感受和情緒;在造型方面重視形體結構和構成形的線條、色塊、體積;強調藝術不等同於生活形象,即繪畫不是科學,要依據畫家的主觀感覺在創造,因此,後印象主義畫家的表現手法誇張,變形,追求個性化藝術語言。
(2)法國印象派電影擴展閱讀:
代表人
1、馬奈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 1883)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谷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
受到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舍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三元次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元次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2、莫奈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在視覺觀察方面他無疑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天才。他善於從光與色的相互關系中發現前人從未發現的某種現象。
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與色上,從而找到了最適於表達光與色的明度差別變化的形式,他把這種光色明度差別變化從繪畫的各種其它因素中抽象出來,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
③ 法國印象派的主要觀點和主張是什麼它在美術史上有何影響
法國印象派的主要觀點和主張是
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Romanticism),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
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
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具體的說,當我們從近處觀察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凌亂的點,但是當我們從遠處觀察他們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給人光的感覺,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由於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
在構圖上多截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這些畫家在長期的寫生過程中發現,光線對色彩的影響很大: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同樣的景物會呈現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調,再加上物理光學,也被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他們對空氣中的色彩變化有了新的、科學的認識。比如說,同樣是教堂,畫家在不同的時間就描繪出不同的色彩效果,陽光燦爛的時候,物體被陽光照射的部分受光源影響,會偏光源的色調,而背光或投影也並不是灰色的,而是有豐富的色彩構成;再比如說,秋天的森林,一片金黃色,而籠罩在金黃色里的樹乾和石頭展現的並不是它原有的固有色,而是偏紫色的,等等。畫家們將這些色彩規律運用到繪畫里,「色彩學」也就應運而生。
在美術史上的影響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影響。
④ 印象主義的代表作有哪些
20世紀初又產生了龔古爾兄弟的「心理印象主義」,史蒂森生和康拉德的異域情調,神秘的自然力等不同風格的變種,後來成為一種獨立的創作方法,預示了意識流文學的產生。主要作品有施尼茨勒的獨幕劇《鸚鵡》和《木偶》等。
⑤ 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美術的主要代表畫家和藝術影響
法國印象主義主要代表畫家: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在船中〉〈莫奈在船上做畫〉;莫奈〈印象.日出〉〈草垛〉〈盧昂教堂〉〈睡蓮〉:雷諾阿〈包廂〉;德加〈沐浴中的女性〉〈舞女〉〈賽馬〉;畢羅沙,印象派的米勒。
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出現了「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
新印象主義代表畫家:修拉〈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後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塞尚,現代繪畫之父。〈有蘋果和橘子的靜物〉;梵谷〈向日葵〉〈農民〉〈郵遞員羅修〉〈夜間咖啡店〉〈星空〉;高更〈黃色基督〉〈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哪裡去?〉
藝術影響:印象主義對19世紀末期西方繪畫藝術乃至二十世紀的現代派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試圖使繪畫擺脫文學的影響,由過去對主題內容的注重轉化為更多地注意繪畫的形式語言本身。就此意義上來說,印象主義繪畫是傳統藝術與現代美術之間的分水嶺。
⑥ 法國印象主義大師克勞德&S226;莫奈的代表作是 :>>>《
[法]莫奈( C.Monet 1840-1926)日出印象
窗前的卡米兒
青蛙塘
阿讓特伊的賽艇
睡蓮
睡蓮.水上景色
埃普特河岸的白楊
草地上的午餐
野罌粟
蒙托爾熱街的節日
聖拉撒路火車站
兩個垂釣者 阿讓特伊花園中的家人
阿讓特伊附近的罌粟
睡蓮.鳶尾花和枝條
克勞德·莫奈
印象畫派代表人物。印象派運動可以看作是19世紀自然主義傾向的巔峰,也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的起點。
克勞德·莫奈的名字與印象派的歷史密切相連。莫奈對這一藝術環境的形成和他描繪現實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貢獻都多。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創始人雖說是馬奈,但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卻是莫奈,因為他對光影之於風景的變化的描繪,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他對光色的專注遠遠超越物體的形象,使得物體在畫布上的表現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讓世人重新體悟到光與自然的結構。所以這一視野的嬗變,以往甚至難以想像,它所散發出的光線、色彩、運動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繪畫中僵死的構圖和不敢有絲毫創新的傳統主義。
⑦ 誰知道法國印象主義產生的歷史原因和當時的藝術特點
印象派繪畫,是指發生在19世紀下半期,以法國為中心風靡全歐並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印象主義繪畫現象。印象派繪畫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譏笑而得名,卻在短短一二十年中躍然成為世人矚目的藝術運動。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人物並不多,他們是領軍人物莫奈、靈魂人物馬奈、開拓者塞尚、中堅者雷諾阿、畢沙羅和德加,而先驅巴齊耶於1870年11月戰死在博訥拉羅朗德,未能加入印象派畫家以後的探索,但是印象派卻以其富有鮮明個性的時代感悟、審美理念、藝術傾向、造型法則、繪畫特徵、語匯情趣、文化取向、人文精神等艱難崛起、執著追求、開拓創新、蔚為大觀。印象派繪畫在發展進程中,有互動創新、順逆相兼、悲歡離合、起伏跌宕,復雜而多元,擠壓而演進,堅韌而不拔,衰退而新生,但是其藝思變,其勢前驅,其史傲立,其神長存。印象派繪畫文化含量豐富,人文精神矍爍,清晰可見依附於藝術之鏈的文化沖撞、文明凝聚、人文關懷與歲月屐痕。
關於印象派繪畫的文化內涵,擇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反映印象派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在藝術精神上對立於西方古典傳統繪畫,強調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形態;他們對主題性地再現現實不以為然,提出應自然而隨意地表現生活與客觀物象;他們游離於傳統藝術所關注的社會功用與教育職能,離開了藝術表現現實的情節化和戲劇性結構,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注重畫家對現實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覺表現,擅長對現實情景的生命狀態和存在形式進行直覺式的客觀再現與描繪,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並不反對以自然為師,只是強調「不要失掉你所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認為「記憶」和「想像」可以「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還提醒畫家「應防止傾向於文學」,在繪畫中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畢沙羅的《農家女》的純朴與率真、《牧羊女》的靈動與鮮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為師」,描繪了「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賽馬》的投入與動情、《騎馬散步》的閑情與瀟灑、《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歡快與忘我等,正疊加了「記憶」和「想像」,試圖「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彎曲的樹》的豁達與野趣、《馬納河上的橋》的靜謐與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簡練與張揚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邏輯」。印象派畫家從具有「社會學功能」的傳統藝術傾向中走出,又帶著「繪畫的獨立性」步入當時的社會生活。馬奈的傑出風俗畫,如《咖啡音樂會歌手》、《咖啡館里》、《弗利·貝傑爾酒館》等,恰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勞特累克盡管出身貴族,卻以帶有諷刺意味的心情表現現實,他筆下的巴黎上流社會的夜生活,沒有優雅高貴的生活情趣,卻是一個墮落、污穢並充滿欺詐的世界,他的《紅磨坊的舞會》中喧囂中的狂歡、《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靜思與無奈等,實是痛苦的呻吟。這里,也可以領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傳統藝術中的「社會學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種矛盾交雜的社會之中,即便再三強調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其實是無法真正步入游離於「社會學功能」的「獨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印象派的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主要特徵。印象派繪畫在光與色的表現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與色的謳歌表現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繪畫語言中的辯證關系,把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引入畫面,繪畫隨之變得清新明麗、生機盎然。在印象派繪畫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繪畫語言、藝術要素、快速跳動的音樂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號,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藝術起始點,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達意、示美。印象派畫家最基本的繪畫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種有效方法,以突破物體單一的、表面看來一成不變的「固有」色;他們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自然呈現的瞬息色彩,那種受一定環境條件、空間距離和周圍其他物體影響的顏色。他們從畫水開始,把水波反射出來的五光十色描繪得惟妙惟肖。他們進而擴大到從建築物到天空的光與色的表達。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探索得益於19世紀初期科學家對光的本質的新發現,孕育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躍遷。莫奈曾反復畫不同時間的魯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與色。這次珍品展展出的《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與《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便是莫奈為教堂繪制的30餘幅油畫中的兩幅。畫這批畫時,他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他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於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
三是採用原色並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印象派畫家採用小筆觸和色調並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色板上調配,而是紅、黃、藍三原色並列,時而重疊,並把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沖擊中產生新的和諧。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繪畫語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畫架搬到戶外」,成為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它不是簡單的繪畫場所位移,而是繪畫方式變革,改變了西方傳統繪畫方式,是為了在陽光下對景寫生,捕捉和描繪物體在陽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諾阿喜歡在戶外林下寫生模特兒,以悉心研究模特兒身上、臉上的綠色反光和燦爛的斑點效果。雷諾阿從清新的自然風光中揭示色彩暈染流動的奧秘,感悟色彩的爭妍與和諧、陽光的歡愉與變化、自然的節奏與坦誠、人生的明朗與溫馨,於是,有了《打陽傘的麗絲》中的傘下陰影處、回眸一瞬間視覺色彩的晶瑩剔透與麗絲眼神的非視覺色彩的真誠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動、春訊匯集和春意盪漾,有了《泛舟塞納河》的河水淌動、河光波動、小舟劃動和泛舟人的靈動。「陽光下的繪畫」,為印象派繪畫的崛起和發展在繪畫方式上奠定了基礎。
五是變革西方傳統繪畫和借鑒各種畫派,留下印象派叩開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的文化軌跡。印象主義藝術思潮隨印象派繪畫而生,印象派繪畫又在印象主義藝術思潮的涌動中而興。印象派之興,在於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變革和對19世紀上半葉各種畫派的借鑒,包括借鑒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印象派繪畫的反叛表現在眾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繪畫特徵和文化風采,在獨樹一幟馳騁19世紀下半葉藝術舞台的同時,也顯現了自身的藝術選擇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於困惑、分化不斷。在這種進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相繼而生。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衰落後,立體主義和20世紀各種理性化抽象藝術從中吸取了動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叩開了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
⑧ 印象主義繪畫的特徵
關於印象派繪畫的文化內涵,擇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反映印象派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在藝術精神上對立於西方古典傳統繪畫,強調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形態;他們對主題性地再現現實不以為然,提出應自然而隨意地表現生活與客觀物象;他們游離於傳統藝術所關注的社會功用與教育職能,離開了藝術表現現實的情節化和戲劇性結構,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注重畫家對現實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覺表現,擅長對現實情景的生命狀態和存在形式進行直覺式的客觀再現與描繪,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並不反對以自然為師,只是強調「不要失掉你所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認為「記憶」和「想像」可以「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還提醒畫家「應防止傾向於文學」,在繪畫中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畢沙羅的《農家女》的純朴與率真、《牧羊女》的靈動與鮮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為師」,描繪了「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賽馬》的投入與動情、《騎馬散步》的閑情與瀟灑、《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歡快與忘我等,正疊加了「記憶」和「想像」,試圖「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彎曲的樹》的豁達與野趣、《馬納河上的橋》的靜謐與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簡練與張揚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邏輯」。印象派畫家從具有「社會學功能」的傳統藝術傾向中走出,又帶著「繪畫的獨立性」步入當時的社會生活。馬奈的傑出風俗畫,如《咖啡音樂會歌手》、《咖啡館里》、《弗利·貝傑爾酒館》等,恰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勞特累克盡管出身貴族,卻以帶有諷刺意味的心情表現現實,他筆下的巴黎上流社會的夜生活,沒有優雅高貴的生活情趣,卻是一個墮落、污穢並充滿欺詐的世界,他的《紅磨坊的舞會》中喧囂中的狂歡、《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靜思與無奈等,實是痛苦的呻吟。這里,也可以領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傳統藝術中的「社會學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種矛盾交雜的社會之中,即便再三強調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其實是無法真正步入游離於「社會學功能」的「獨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印象派的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主要特徵。印象派繪畫在光與色的表現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與色的謳歌表現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繪畫語言中的辯證關系,把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引入畫面,繪畫隨之變得清新明麗、生機盎然。在印象派繪畫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繪畫語言、藝術要素、快速跳動的音樂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號,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藝術起始點,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達意、示美。印象派畫家最基本的繪畫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種有效方法,以突破物體單一的、表面看來一成不變的「固有」色;他們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自然呈現的瞬息色彩,那種受一定環境條件、空間距離和周圍其他物體影響的顏色。他們從畫水開始,把水波反射出來的五光十色描繪得惟妙惟肖。他們進而擴大到從建築物到天空的光與色的表達。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探索得益於19世紀初期科學家對光的本質的新發現,孕育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躍遷。莫奈曾反復畫不同時間的魯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與色。這次珍品展展出的《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與《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便是莫奈為教堂繪制的30餘幅油畫中的兩幅。畫這批畫時,他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他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於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
三是採用原色並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印象派畫家採用小筆觸和色調並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色板上調配,而是紅、黃、藍三原色並列,時而重疊,並把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沖擊中產生新的和諧。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繪畫語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畫架搬到戶外」,成為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它不是簡單的繪畫場所位移,而是繪畫方式變革,改變了西方傳統繪畫方式,是為了在陽光下對景寫生,捕捉和描繪物體在陽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諾阿喜歡在戶外林下寫生模特兒,以悉心研究模特兒身上、臉上的綠色反光和燦爛的斑點效果。雷諾阿從清新的自然風光中揭示色彩暈染流動的奧秘,感悟色彩的爭妍與和諧、陽光的歡愉與變化、自然的節奏與坦誠、人生的明朗與溫馨,於是,有了《打陽傘的麗絲》中的傘下陰影處、回眸一瞬間視覺色彩的晶瑩剔透與麗絲眼神的非視覺色彩的真誠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動、春訊匯集和春意盪漾,有了《泛舟塞納河》的河水淌動、河光波動、小舟劃動和泛舟人的靈動。「陽光下的繪畫」,為印象派繪畫的崛起和發展在繪畫方式上奠定了基礎。
五是變革西方傳統繪畫和借鑒各種畫派,留下印象派叩開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的文化軌跡。印象主義藝術思潮隨印象派繪畫而生,印象派繪畫又在印象主義藝術思潮的涌動中而興。印象派之興,在於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變革和對19世紀上半葉各種畫派的借鑒,包括借鑒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印象派繪畫的反叛表現在眾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繪畫特徵和文化風采,在獨樹一幟馳騁19世紀下半葉藝術舞台的同時,也顯現了自身的藝術選擇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於困惑、分化不斷。在這種進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相繼而生。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衰落後,立體主義和20世紀各種理性化抽象藝術從中吸取了動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叩開了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
印象派畫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的演進中,出現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畫家,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到印象派旗幟之下;有的雖然沒有印象派的「團隊意識」,但他們的筆下卻吐露出印象派的藝術風格;有的雖然參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藝術活動,但其總體藝術傾向更接近後印象派,或者成了後印象派代表人物。這次「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共選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為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德加、塞尚。馬奈是印象主義的奠基者,他在繪畫創作題材上開創了從日常生活和自然風光中取材的先河,強調繪畫的色塊運籌要高於描繪作用。莫奈是印象主義繪畫運動的發起人、引領者和堅定不移的實踐者,「光和色」的謳歌者。畢沙羅是點彩法的引領人。西斯萊在印象派中畫風較為穩健。雷諾阿是法國印象畫派的先驅,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義的真實寫照,充滿了閃爍的色彩和光線。德加被譽為表現動態人物的繪畫大師。塞尚是後印象派傑出畫家之一,現代繪畫藝術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對20世紀許多美術家及美術運動(特別是立體主義)的審美觀念發展很有影響。
印象派畫家各有風采、各顯個性,同時又共顯亮麗,共具特徵。
一是藝術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繪畫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統沙龍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強了「叛逆」性,更堅韌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畫家假借巴黎著名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行首次畫展,即是受正統沙龍排斥的產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舉辦8次畫展。其間,印象派繪畫曲折發展,印象派畫家離合聚散。然而,整體而言,印象派藝術思想的批判性銳意不減。
二是藝術體系的獨創性。印象派代表人物雖然仍保持了繪畫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審美理念,卻撼動了傳統繪畫方式,松動了傳承性極強的藝術之鏈,在美學理念、光色處理、視覺建構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創造了新的藝術體系。
三是藝術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畫家始終處於探索之中,起步於探索,發展於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藝術軌跡,在探索中沖撞而分手,在探索中從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走來,又向20世紀現代藝術走去。
四是藝術珍品的漸顯性。印象派繪畫被世人接受有個過程。當印象派畫家作品被正統沙龍拒之門外時,其作品隨之遭受冷落,甚至已買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當雷諾阿的《小藝術家》在巴黎以17萬法郎售出時,常書鴻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寫了《雷諾阿的勝利》:「雷諾阿和莫奈可說是印象派前鋒隊伍中兩個最獨特的具備著卓絕的情操、艱苦奮勇窮畢生精力向時代挑戰著的純藝術家……人說雷諾阿是勝利了!然而請不要忘記他在仇視和譏刺中的奮斗,他不斷地追求,而且這個勝利的報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後14年的今朝。」在這里,藝術珍品的漸顯過程經歷了14個春秋!
五是藝術技法的借鑒性。印象派畫家借鑒了巴比松派畫家和英國畫家的技法與審美理念。西斯萊曾對評論家阿道爾夫·達維尼埃說:「我喜歡的畫家是誰?如果只說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羅、米勒、盧梭和庫爾貝,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熱愛大自然並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風景畫家對印象派畫家的影響顯而易見。畢沙羅則承認:「我們的道路是從英國大畫家透納開始的……」印象派畫家還從中國、日本等東方藝術中吸取營養。凡·高指出:「我敢預言,別的畫家們會喜歡一種在強烈陽光下的色彩,喜歡日本繪畫中那種晶瑩澄澈的色彩。」「日本藝術……在法國印象派藝術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對日本浮世繪發生了興趣,並且於1871年開始收集浮世繪版畫。
⑨ 法國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藝術特色是什麼
歐洲藝術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過渡,經歷了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等階段。雖然在19世紀先後出現過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潮流和風格,它們也都具有不可否認的革新意義,但自印象主義崛起,歐洲藝術的現代風采方見端倪。從這時期起,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的變革,跳躍的幅度越來越大,革新的鋒芒越來越鮮明,從而孕育了20世紀初對傳統藝術的全面突破,出現嶄新的面貌,但也同時孕育著新的危機。
19世紀最後30年的歐洲,經濟獲得顯著的增長。由於在工業和農業中運用新的科學和技術,生產力在前所未有的規模上獲得發展。但在物質產量增長的同時,這一時期的價格、利潤和投資收益卻普遍下降。由此在經濟生活中又出現了蕭條的景象、繁榮、發展與蕭條現象矛盾而統一地共存。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由於卡爾·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1867)、查爾斯·達爾文的《人類起源》(1871)、克拉克·麥克斯韋的《電學和磁學論》(1873)和弗里德里希·尼採的《悲劇的誕生》(1872)的問世,尤其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與達爾文進化論的傳播,在知識界引起廣泛而深刻的思想動盪。在科學思想擴大影響的同時,唯心主義、基督教神學也相當活躍。受機械論影響的功利主義和實證主義也有自己的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學藝術不可避免地具有雙重性:與傳統風格相聯系的一面和追求標新立異革新的一面。在文學中出現了「自然主義」的思潮和某些「頹廢」的跡象。自然主義的作家主張以聚精會神和精緻嚴密的客觀態度,攝取事物的真面目。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為法國的左拉、福樓拜、龔古爾兄弟。所謂頹廢跡象,是指文藝復興以來文藝傳統的頹敗和沒落。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關於文藝作品的基本風格以及用藝術的想像來真實地反映自然的信念,受到否定和質疑。這給藝術創作帶來了自由,但同時也帶來了損失,文藝創作由此喪失了對人的真正形象的理性肯定。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等就是這樣一些有雙重性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它們從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視角真實地、科學地描繪客觀世界(包括光和空氣氛圍),描繪藝術家身邊的現實,表達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當然在這些新的潮流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有「頹廢」的成分一在創作中舍棄崇高的理想。但同時它們的革新意義也不容忽視。它們開辟了繪畫語言的新天地,它們用新的技巧展示了客觀世界和人們主觀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它們拓展了人們的審美領域,它們為藝術家發揮個性提供了新的可能。這些新思潮和新流派本身是藝術領域中的革命,它們同時也孕育了20世紀藝術更為激烈的、難以自我控制的變革。
⑩ 20世紀20年代法國印象主義電影運動的情況
法國印象派電影即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阿貝爾·岡斯、傑爾曼·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就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路易·德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路易·德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