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豆瓣電影中的高分電影《洞》
看過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說,這是史上最偉大的越獄電影。
影片用大量時間描繪他們是如何越獄的,簡直是一部大寫的越獄指南。成功越獄並不容易,需要面對各種審查。獄警會每天都會按時查房,全身上下都要搜一遍。連寄送的食物大卸八塊也要保證裡面沒貓膩。定時檢查完畢,還會突擊檢查。總而言之一句話,務必要360度無死角全方位保證每一個房間沒有任何可以越獄的工具。然而,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影片詳細展示了如何在工具少、審查嚴格的環境下越獄。
2.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和《父與女》的影評。
《父與女》,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片。
他說講述的到底是什麼?情感,我想是這樣的。女主人共用她的一生去等候她的父 親,很遺憾,終其一生也沒有等到父親的回來。可很幸運的是,她和父親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每當她在樹下等候的時候其實他的父親一直都知道的,他的父親就在水中靜靜的躺著,守望這他的女兒。其實隨著女孩的慢慢長大,她已經想到父親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但她依舊在等。那她到底在等什麼?情感,情感的回歸,七歲、十七歲、二十七歲、三十七歲、四十七歲、五十七歲、六十七歲、七十七歲、八十七歲. . . . . . 不管她多大、多老,她都知道父親航行還沒有回來,她都要等!因為她知道她的爸爸去了很遠的地方航行,一個人!爸爸會想到女兒在岸邊等他回去,所以自己一定要回去,要回去見他的女兒!
文藝片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她在講述人性!畫面將人引向感情,感情將人引向思想。短片的結尾是傳統的經典回溯,故事本身和手法並沒有什麼出新的地方,可《父與女》極其聰明的抓住人的情感面。
《父與女》所講述的情感並不僅僅是父女之情,而是人終其一生對情感的渴望與執著,片中過度佔了大部分,而卻形象的勾勒出了人生對感情的追求!影片最成功的不是開頭與結尾的安排,而是整個故事情節的安排。
娓娓道來的風格,延綿的音樂,含情脈脈的表達延續在短短八分鍾里,卻產生了一股強大的情感沖擊波,這才是電影最寶貴的。不管用什麼手法、用哪種類型的影像、用什麼風格的音樂,最終的成功與否就是要看是否讓觀眾感受到真摯的情感,引起內心的共鳴,直達思想深處。
很多影片都做到了,並被奉為經典,而《父與女》只用了八分鍾!
3. 影評怎麼寫可以拿部電影舉例嗎
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輯技巧、道具的作用、轉場流暢度等都可以進行評論。
例:《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
而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3)法國電影洞影評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或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論的。
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4. 法國電影《兩小無猜》觀後感
兩小無猜》是一部令人著迷的法國愛情電影。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即開始於這樣一場孩童的鬧劇,一個精美的鐵盒子就是他們游戲的見證。說臟話,擾亂課堂,在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一個游戲兩人一玩十多年,他們什麼都敢,除了承認彼此相愛。
索菲是波蘭移民(相當於進城農民工),住貧民窟,常年受到種族歧視,自家門上被法國人塗了臟話;朱利安則是大城市中產階級。小學時在校車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沒欺負索菲;高中時索菲追去朱利安家裡,他的父親在甩給了她幾張鈔票後把她轟了出去;成年後二人重遇,當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謝爾蓋·尼莫夫·尼莫夫維奇」時,工程師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麼找了個名字這么長的?」
你可以對政治、地緣、宗教一無所知,卻不可能不在潛移默化間受到它們的影響,因為「成長」是支殘暴的筆,能將你這一張白紙塗得面目猙獰。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門前久久徘徊,激烈掙扎了一番後還是將索菲放棄,這是因為他錯誤地以為社會偏見遲早也會吸收了自己。隨後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愛,循規蹈矩地喪氣,按部就班地窒息;由於父親曾在他的婚禮上向前來攪局的索菲大發雷霆,他在十年不見索菲的同時亦十年不見父親,藉助遷怒將與過去有關的一切埋葬了個徹底。
但真正的過去怎麼可能過去呢?青梅竹馬的相伴起始於無所謂性的年齡,以「伊甸園」段落標志了性別意識的覺醒,而後她面對他掀起裙子,為了擁吻爬上車頂。這是一個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為了彼此流血流淚、瀕臨上吊,最後她成為了一直想撥通卻始終沒勇氣的號碼,他淪為了徵婚啟事上冷冰冰的條件。可是朱利安與索菲的羈絆太過強烈,它勝過麻醉劑、可卡因、LSD、性、口交與淫亂party,甚至勝過自由、勝過生命,這就促成了他們的幸與不幸。
這是兩顆孤獨的魂靈。索菲的家長對她不管不問,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喪母,與父親間則始終無法交流。小學時索菲在他母親的葬禮上放聲高唱,這象徵著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親。戰爭小說里反復寫士兵死前不停喊「媽媽」,因為母親是他與世界之間的紐帶,無論他們之間曾因瑣事發生過再多摩擦,也無法割捨這層強勁的聯系。沒有紐帶意味著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貪婪的攫取也無法將這巨大的孤獨填補;而索菲與朱利安竭力爭取才獲得了彼此,這段感情的純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親也無法插足。
這個思路似可用於解讀父親的種種詭異行徑:他允許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從中可以窺見他對兒子真誠的關心),卻不允許二人在成年後繼續見面——我的猜測是,既然家庭的維系本需剛柔並濟,那麼喪母之痛大概令這對父子籠罩於「倖存者負疚」,調和缺失之下他們剛對剛、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漸漸成型。所以父親之所以會對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還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壓抑多年後的一朝爆發:他沒能在兒子的世界裡占據哪怕一寸之地。
傷害源於在乎,愛與恨本系雙生。《兩小無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編織了一張糾結的巨網,將一切人類情感收入囊中,以兩個人的相愛相殺,表現了法國人對移民的復雜心態、現在與過去的緊密交織以及因無法面對自我而鑄就的進退兩難——倘若將之視作一種比擬而不以現實主義的眼光去批判,這個游戲也就無所謂「變態」。影片的浪漫之處,恰恰在於它將「對抗」演繹到了極致:「敢不敢」是索菲與朱利安愛的形式,相殺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殺人於無形,毀滅性的激情綿延一生。
5. 有沒有一下幾部電影的影評
《天堂電影院》
http://www.dbmov.com/Movie/94912/Review/
《孩子》http://www.mtime.com/movie/31485/behind_the_scene
影片伊始,索妮婭甫出院就抱著新生嬰兒無家可歸,原來她租住的地方已被布魯諾賣給了別人,換到的錢買了嶄新的衣帽。當她找到他時,他正在街上向人乞討,除了伸手要錢外,他還夥同一些不良少年實行偷盜甚至搶劫,明擺著,他就是這樣一個得過且過不務正業的小混混。即使在正常的婚姻中,父親的角色也是後天產生的,不象母親在懷孕、分娩過程中母性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有個笑話說,一個男人在產房門前守候多少個晝夜,累得筋疲力盡,突然護士出來了,她將一樣陌生的小東西放到他手上,對他說:這就是你兒子。可見父親對自己角色的隔膜程度,更何況布魯諾這樣絲毫沒有責任感的小混混。實際上,他也根本沒將吉米視作一個與他血肉相連、在他生活中占據一定位置的小生命。他租了敞蓬車與索妮婭去兜風,也沒忘了買一輛嬰兒車,但更多將吉米看作類似玩具一樣閑著可以逗著玩、缺錢了可以賣掉的物件。他居然可以邊吸煙,邊推著嬰兒車向路人乞討。他與索妮婭的愛情不容置疑,但還不足以讓他認識到作為父親的責任。直到索妮婭去報了案,他才知道大事不妙,趕緊去贖還孩子。其實這時他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真正所在,只想找回孩子,別讓警察來找他麻煩。
真正的麻煩來自作為嬰孩買賣中間人的黑幫份子,他們趁機敲詐他,讓他償還一大筆錢。他只好鋌而走險與手下的小孩史蒂文一起去搶劫。結果遭到事主的窮追猛打,無奈之下,他倆只好躲進刺骨的河水裡。這是影片的華彩段落,鏡頭如此貼近而又如此逼真表現出兩人走投無路的窘境,特別是當史蒂文在水中凍僵,發現浸在水中的部分失去了知覺後驚惶失措的表情,還有布魯諾強作鎮定而實則束手無策的表現。在極度寫實的同時,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也在這里得到升華,其中還含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史蒂文被捕後,布魯諾本來可以一逃了之,但他卻主動向警方投案自首。經過河水的洗禮,他幡然醒悟,不再渾渾噩噩地浪費生命,自覺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他終於長大成人了。影片最後索妮婭也原諒了他,兩人在監獄中相擁哭泣。
影片還有一點也耐人尋味,周圍的環境給劇中人物以相當的自由與寬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變得疏遠與冷漠,其中包括登記站的工作人員、車上的乘客、街上的路人,還有布魯諾改嫁的母親,可以說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造就了布魯諾得過且過的性格特徵。任何看似美好的事物都可能是雙刃劍,既能給你帶來美妙感覺的同時,也會在無形中約束著你,就是自由也不能例外。
比利時的達內兄弟2005年在憑著本片第二次榮獲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同樣是描述社會底的生活,在他們的鏡頭里,對人物與環境的表現是這般生動感人,質感的畫面充滿了強烈的戲劇張力,所謂戲劇張力其實就是觀眾對畫面及劇情產生強烈不安及期待的感覺,劇中布魯諾的三次等待即為最好的範例。而影片運用的不過是最常見的手提攝影,緊緊貼近人物進行跟蹤拍攝。看來決定電影水平的高低有時未必全是技術問題,更多的還是表現在各自創作觀念的差異上。另外,男主角的扮演者瑞米·雷尼爾輕松自如的表演也是影片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戰艦波將軍》
影片共分五段:第一段「人與蛆」以戰艦上水手工人被迫食用腐肉的不公平待遇埋下反動的伏筆;第二段「但澤港的戲劇」船長處決反對者,引發船員的叛亂,佔領船艦;第三段「死者的控訴」趨向暫時的沉靜,在哀悼戰斗傷亡者的輓歌中,迎向下一段的激烈對抗;第四段「奧德薩階梯」是影史最經典的片段,波將金戰艦上的水手和奧德薩港的百姓結合為庶民的力量,卻在階梯上遭沙皇軍隊突然的鎮壓,四處逃竄的民眾死傷遍野,其中,嬰兒車滑落階梯的危險畫面也成為後人仿效致敬的經典鏡頭;第五段「與艦隊相會」歷經暴力和混亂之後,影片在壓抑和緊張的氣氛中邁向最後的決戰與勝利。
本片在1929年美國全國電影評議會評選1909年以來的4部「最偉大的影片」中名列第三。影片以古典悲劇式的精巧結構和史詩般的格調,以寓意深刻的細節和畫面構圖,以及節奏鮮明的電影語言,以對稱、重復、隱喻和象徵等富有詩情畫意的蒙太奇技巧,表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重大鮮明的戰斗性主題,此片標志著世界電影藝術的長足進步和蒙太奇理論的進—步完善。階梯上的大屠殺這段高潮是影史上最著名的場面之一,鏡頭剪接之精準,影像沖擊力之強,至今仍未減弱。母親眼看嬰兒車滾下石階的一段尤為代表作,後來美國片《鐵面無私》的火車站槍戰場面就是向本段的致敬。
《計程車司機》http://www.mtime.com/movie/10364/behind_the_scene
剛從越南戰場歸來的特拉維斯無法適應紐約的夜晚,於是開始幹上出租汽車司機這行。他每天從早到晚地在紐約的各條大街小巷上行駛,目睹著這個城市的骯臟和人們的罪惡。孤獨的生活使他越發空虛,除了工作,他只有依靠色情影片來打發無法入睡的時間。
正在特拉維斯百無聊賴的時候,一位名叫貝茜的姑娘步入他的眼簾。在他看來,貝茜與眾不同,簡直就是天使的化身。貝茜是總統候選人帕蘭坦的競選中心的工作人員,特拉維斯為了接近她便到中心去做義工,並請求貝茜與他交往。但由於兩人之間差距過大,特拉維斯的感情很快以失敗告終。
經歷失戀痛苦的特拉維斯感到了失落和迷茫。在繼續著自己苦悶無聊的生活的同時,他決定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意義。特拉維斯從黑市商人手中買槍,並開始努力鍛煉。在准備刺殺帕蘭坦的時過程中,他又遇到了雛妓易茲,並決定幫她逃離淫窩。當未能刺殺帕蘭坦之後,特拉維斯來到易茲所處的妓院,將老鴇、房東以及嫖客一一打死,自己也身受重傷。在媒界的宣傳下,原本准備一死了之的特拉維斯卻成了拯救雛妓的英雄,他的事跡成為紐約的新聞。痊癒後的一天,特拉維斯發現貝茜走進他的出租汽車,但這次他拒絕了貝茜的好感,像以往一樣消失在紐約燈紅酒綠的街頭。
《黃土地》http://www.mtime.com/movie/10876/behind_the_scene
陝北黃土高原一條貧脊的溝壑里,鼓樂聲聲。這里,正在舉行一場千百年來毫無變化的傳統婚禮。下多採集民歌的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也來到這里。他聽到的。『喜歌」出自一個窮得叮當響的漢子口中;他見到的新娘,竟是個十二、三歲的女娃。然而,貧困,愚昧的莊稼人都沉浸在難得的歡樂之中。突然,眼前一件紅衣一閃,顧青在一片黑棉襖的縫隙中,發現了一雙注滿了哀傷與憤懣淚水的眼睛。後來顧青才知道,她是當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媽早年亡故, 姐姐也已嫁人。現在,她和飽經風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單家獨戶的窯洞里。當晚,顧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腳。
盡管當時已實行國共合作,可身處國統區的翠巧一家對來自延安的「公家長官」仍十分陌生。顧青從白天所見的童婚,談到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雖然這些話在老漢身上沒有什麼積極的反響,卻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瀾。夜深了,伴著嗡嗡的紡車聲,她不由自主地哼唱著自己的哀愁。
由於顧青在土地上熟練地耕作,翠巧一家才開始把這個不同一般的「公家長官」當作自己人。於是,「鐮刀、斧頭、老钁頭,砍開大路工農走,蘆花子公雞飛上場,救萬民靠共產黨」的高亢歌聲才第一次迴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空。這歌聲使翠巧心中產生了新的變化,連挑水的腳步也變得堅定而飛快。然而,善良、忠厚又貧窮、愚昧的翠巧爹,卻要因襲世世代代「莊稼人的規矩」,讓女兒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顧青要走了,翠巧有多少話想對顧大哥說明!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只有憨憨明白姐姐的心思。為了使顧青不至於搜集不到「歌曲」而被「撒差」,老漢居然也唱了一曲。那老邁蒼涼的歌聲,反映的竟是婦女的悲修命運!
顧青走了,憨憨翻過山粱,送了一程又一程。在他懷里,珍藏著顧大哥那綉有紅五星的針線包。
又翻過一座山粱,顧青驚奇地看見翠巧正坐在峁頂上等他,她終於說出了想隨顧大哥去工作的心願,可是顧青還得回去請示上級。山坡上,翠巧敞開她那嘹亮甜美的歌喉,邊走邊唱著她對共產黨里的公家人的敬佩和深情,唱著她對自由和光明生活的熱切希求。溝底下,顧青躑躕難行,流下了眼淚。
按照千百年來的規矩,翠巧終於要出嫁了。完婚之日,憨憨挑起了姐姐用過的水桶來到黃河邊,不料遇到了逃婚出來的翠巧。翠巧給爹留下了一絡長發,給爹挑了最後一擔水,把為顧大哥做的鞋墊交給弟弟,便連夜東渡黃河而去……六月里,顧青又來到這里。在莊稼人求雨的隊伍中,他找到了憨憨,憨憨把鞋墊交給了他。
顧青奔到河邊,只見安詳而深沉的黃河仍緩緩向東流去……
《廣島之戀》http://www.mtime.com/movie/10701/behind_the_scene
劇本出自小說派大將馬格利特·杜哈之手,描寫法國女演員艾曼妞麗娃在一九五七年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影片,在回國前邂逅日本男子罔田英次,兩人產生了婚外的熱戀。罔田的出現令艾曼妞回憶起她在戰時於法國小城內韋爾跟一名德國佔領軍的相愛,兩段情的糾纏使她感到困惑。
6.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7. 2012電影影評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在《2012》里化作「真海嘯」,國際社會的格局也因此洗牌。但我給高分的原因非常簡單,《2012》是一部很優秀的商業巨制,極適合發展到現階段的中國電影產業作為今後的遠大目標和經典範本,來參考、吸收、學習。這是一場繽紛絢爛的CG秀,一頓「災難無限量自助」的霸王餐;但更是一件流行潛力之強、適用范圍之廣令人驚嘆的優質商品。所謂電影工業,所謂流水線,看完本片,再回想上映之前以「趙本山斗雞眼」為賣點的貼片廣告,用不著拍它的人自慚形穢,我們這些看客又情何以堪!? 而《2012》的妙處,遠不止他的精良和豪快,災難在這部主打視覺效果的災難大片里居然只是前台的小角色,存在於背後的國際新秩序與ZF陰謀論,才是內在的看點。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說了「中國拯救全人類」的情節設置,其合理性在於「能在短時間內如此高度集中人力物力,非中國而不能」——這番感慨的來源其實是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金融危機又難傷中國的筋骨,中國在世界各地尤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心目中的形象劇變。……毫不客氣地說,《2012》已經是好萊塢大片所能做到的諂媚中國的底線;開個玩笑,連片子里表現最搶眼的狗都不是金毛獵犬,而是慈禧太後最愛的品種。 但不止是中國,影片中的各人種、各國家、各民族的角色形象及其命運,在表現不同個性與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反映出好萊塢或者說「自詡一號公民」的美國人眼裡當今世界的三六九等。義大利總統棄船祈禱,既是重視家族觀念的選擇,也是天主教徒虔誠的體現;女王在滅頂之災來臨前依舊優雅淡定,當然是在調侃英國佬的古板、自我、明哲保身;里約熱內盧在兩次地震後陷入無ZF的混亂狀態,多少有些諷刺當今南美政壇與經濟狀況的意味;而印度科學家雖然睿智超前,卻是最先被西方國家忽視乃至犧牲的薄弱一環;阿拉伯地區更慘,充當「印鈔機」容易,作為「共同生存發展的夥伴」難。 當然,四大主線,除了非裔學者和白人作家一黑一白兩條「美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外,另外兩根分別屬於俄羅斯和中國,還是能夠洞察電影製作者對國際新秩序的理解。先來看美帝的老對手俄羅斯:無論從角色「尤里」還是運輸機「安東諾夫」中,都能窺見老美怎樣看待如今的俄國——冷酷、強大、盡管衰敗、死而未僵,國家經濟的脆弱與在解體後抓住體制漏洞上位的巨賈暴富,形成鮮明對比。那個號稱「38戰34勝」卻在心理防線崩潰之後迅速被K.O.的拳擊手就很典型,雖然厲害但運行的系統很扭曲。而尤里身為人父的可敬結局以及雙胞胎與兄妹倆的相處融洽,又充滿了來自歐美陣營一廂情願的示好。 再來看有關中國的內容。技術工人「天欽」受傷後大難不死,寓意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危難時刻小喇嘛的車拯救主角一家人,暗指中國經濟的增長是老美今後發展的重要機遇。中國人很容易有民族自豪感,因此《2012》絕對會讓咱大多數中國觀眾看得心花怒放;而我之所以「感動」,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政治上竭盡全力的一碗水端平與友好。實話實說,好萊塢內部在西藏問題上不懷好意者大有人在,莎朗·斯通、理查·基爾之類不勝枚舉;而《2012》涉及中國的部分考據之細、表現之巧,可謂史無前例。 首先是非常驚艷的「黨和國家一定會給大家重建家園」,這是完全寫實的當代中國的講話格式。接著是「八國首腦會議」,雖然現實中的八國峰會是美、英、法、德、意、加、日、俄,但根據片中的「卓明谷計劃」,可以推測中國ZF可能劇中「八國」的一員。現實中,我國很早就聲明過在國際社會中不搞集團化,於是,這場「八國會議」有一個鏡頭:某國首腦的背影,旁邊的國旗虛焦,但旗子的顏色是一片紅,眾所周知,美、法、德、日、加、俄的國旗的紅,達不到這種效果。再次是領土完整的中國地圖,最後是「歡迎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艾默里奇大師肯定沒想到這幾處在我國引發民族主義的掌聲吧? 所以《2012》容易把人代入,很簡單,因為人家尊重你,盡可能按你實際的狀態對你進行塑造和讀解,而不再是隨便拿個什麼唐人街的恐怖寵物店謊稱北京、或用比寶麗布噴繪還粗糙的「CG版東方明珠」充當上海,某種意義上堪稱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比較直觀、可信的表現。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為賺中國票房的需要,可縱使《2012》的內地票房達4億人民幣,也才5000多萬美元,而該片在北美首映三天的流水就有6500萬刀,所以並非要因。更有好事者說《2012》辱華,原因是「變相嘲諷我們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一、難道不是么?二、是又怎樣?譬如《赤壁》,活生生的千軍萬馬讓好萊塢驚嘆不已——人口眾多本是實情,人海戰術也因此成為中國特色,但換個角度,駕馭海量的個體也是一門學問,目前掌握它的除了中國還有誰?說《2012》辱華的人,請對自己的國家有點信心! 角色們各講各國話,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突然蹦出英語,即使講也各帶口音,比起《特種部隊:眼鏡蛇崛起》里老和尚逼著少年白幽靈「說英語」的粗製濫造,比起《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無度炫耀武力之餘瘋狂破壞古文明國家的囂張狂躁,《2012》的細致嚴謹,以及剛剛談到的對各國各民族各文化盡可能寫實呈現的努力溢於言表。還是回到中國:漢族人講普通話,川邊和高原的藏民們說藏語,基本符合真實情況(這樣表現的另一個好處是:藏民們說藏語,同時可以讓那些西方的右翼分子無刺可挑)。……算了,越扯越遠,國際新秩序的部分就到這里,黑人總統遭遇世界末日諷刺奧巴馬ZF無能之類的解讀先不管,肯尼迪號撞翻白宮時流露出的反戰情緒也暫且不論,接下來不妨談談ZF陰謀論。 《X檔案》被追捧的一大原因即科幻和神秘往往覆蓋在ZF陰謀論的包裝之下。對於這一概念,艾默里奇本人顯然也深信不疑,《獨立日》和《哥斯拉》里都有ZF秘而不宣的情節,《2012》當然不能例外。世界末日的懸疑程度,可與黛安娜王妃的車禍、瑪麗蓮·夢露的暴斃、羅斯威爾事件的眾說紛紜相提並論,而篩選優秀DNA、向富商出售船票等機密事宜卻在暗地裡緊鑼密鼓地次第執行著;災難來臨時,平民百姓盡是精英的犧牲品。 ——這一點還牽扯出理性與人性的矛盾。如果沒有「放棄89歲高齡的母親的國務卿」這類理性過頭的人監控,整個「卓明谷計劃」不可能順利實施;反過來說,在三號方舟無法啟動時,導演的立場歸根到底還是人性,還是選擇了以人為本地敞開懷抱。正如皆大歡喜的結局,編繪了錯綜、大氣、暗藏ZF陰謀論與國際新秩序的群像故事,展示著高超、完美、全心造夢的電影技術,流露出認真、謹慎、著力寫實的創作態度,同時沒忘記歌頌雖然天真盲目、但始終單純美好的人性。……對中國的電影產業而言,前三個方面反而更動人、更具現實意義、更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連賓利車的植入廣告都那麼討人喜歡)。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中國拍出《2012》這樣精良、完備、自圓其說的優秀商業片。
8. 求一篇用蒙太奇分析一部電影的影評
蒙太奇運用淺析——評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一部好的電影,故事要精彩,演員要表演出色,蒙太奇技巧的運用也甚為重要。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在不同場景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導演就用到了很多蒙太奇手法,本文就淺析此電影中蒙太奇的應用。 這部電影中比較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包括平行蒙太奇、顛倒蒙太奇、隱喻蒙太奇、對比蒙太奇等等。 電影剛開始是在法庭上,安迪一邊受審一邊回憶案發當晚發生的事情,這期間導演就運用了敘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不斷切換在案發現場和法庭上兩個時空的鏡頭,截取了案發當晚的片段,既敘述了安迪的獲罪,又留有懸念,讓觀眾產生疑問,為故事後來的情節做鋪墊。 安迪被發現出獄的那天早上,監獄長發現牆里的洞之後,由瑞德的旁白引出,導演運用了顛倒蒙太奇。鏡頭回到了安迪剛開始挖洞的時候,自此開始依次展示安迪的越獄之路,包括挖洞、撒石頭、換賬本、爬下水道,這期間一直有瑞得的旁白,介紹了安迪出獄的前因後果,以及他出獄後監獄長和獄警獲刑的情景。這些鏡頭組合起來形成了電影的一個高潮,之前的謎團一一解開,包括安迪用來挖洞的小錘子是藏在聖經中的。安迪在銀行中取款的時候,臉上面帶微笑,估計很多觀眾此時也都會會心一笑,不由得對出獄前後的情節設置贊嘆不已。這就是顛倒蒙太奇達到的效果,講述了事件的前前後後,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故事,精彩至極。 電影中有兩處用到隱喻蒙太奇,讓我印象深刻。一處是監獄長查房,查到安迪的時候,監獄長拿起安迪手中的聖經,走的時候說了一句「Salvation lies within.」意思是拯救之道就在其中。從後來的劇情得知小錘子就放在書中,聯繫到這兩個畫面,一語雙關,巧妙至極,又不由得對安迪的鎮定感嘆不已。另一處是監獄長的遮住保險櫃的字綉,「審判即將到來」,正好說的是監獄長即將得到審批,正義得到伸張。 另外,再說說鏡頭的切換。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地方是安迪被關了兩個月監禁之後,出來後和瑞德在牆下談話那一段。這個地方,安迪對瑞德說了他出去的計劃。這一段的鏡頭都是特寫,比較緩慢,音樂也比較舒緩。鏡頭在兩個人之間切換,讓人感覺對方說話的時候望著他,讓觀眾感受他們的內心活動,尤其是安迪,談到出獄的時候臉上流露著憧憬,彷彿已經出獄了;然後是瑞德,瑞德在聽安迪講的時候,臉上露出擔憂的表情。這些都增加了劇情的緊張程度,與接下來的劇情對比,產生很好的發差效果,使故事更深入人心,這里導演用的就是對比蒙太奇。 當然,電影中用的鏡頭剪切、組合等還有很多地方,這些地方和這個故事合成一個整體,產生了精彩的效果。此次,就做這些簡單的探討。
——借用網友fcong的原創
9. 法國電影《洞》le.trou
◆原 名:Le Trou
◆譯 名:洞
◆導 演:雅克·貝克 Jacques Becker
◆演 員:米歇爾·康斯坦丁Michel Constantin .... Géo
吉恩·凱樂蒂Jean Keraudy .... Roland
菲利普·勒魯瓦Philippe Leroy .... Manu
Raymond Meunier .... Monseigneur
Marc Michel ...
◆類 型:驚悚/劇情/犯罪
◆片 長:132分鍾
◆上 映:1960年
◆國 家:法國
◆語 言:法語
◆字 幕:外掛中英文 點擊下載
◆文 件:2x49x15mb
◆鏈 接:http://imdb.com/title/tt0054407/
◆評 分:6.7/10 (1,336 votes)
◆顏 色:黑白
-----------------------------------------------------------------
◆視頻尺寸:640x384
◆壓縮格式:XviD + MP3
-----------------------------------------------------------------
◆簡 介:
法國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金盔》、《金錢不要碰》)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榮獲法國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影片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外國男演員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法國《電影手冊》十大佳片之一,被評論界認為是「電影史上最緊張激烈、最強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題材影片」。
一群被關押的犯人計劃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逃獄行動,他們決定在牢房的牆上挖一個洞,影片圍繞他們挖洞的過程展開,但這群犯人的空間和行動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本片是法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電影之一,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起用了一班名氣不大的演員,將《洞》拍攝成為一部經典越獄片,不但情節豐富、引人入勝,而且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藝術傑作。
評論:
克勞德是個在押犯,因為監舍需要修理而搬到了11號牢房,牢房裡的四個人抱怨太擠,卻不得不服從監規接受新的一員。彬彬有禮的克勞德也終於獲得了四個人的認可,這時他發現他們正在策劃一起精心謀劃的越獄。作為室友他也加入其中。他們准備掘地三尺挖個地洞逃出去,羅藍德是他們的頭,他們利用一切工具去挖地道,正當他們快要成功時吉奧卻說為了他的媽媽他不想越獄了,而克勞德的妻子妹妹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克勞德似乎可以順理成章獲得自由。面對這樣的局面,五個本來一條心的人將會怎樣選擇,那些不願等死的人會成功嗎?他們中出現的那個告密者又是誰?他的結局是什麼?
這的確是一部可以說是電影史關於逃獄的最偉大的影片,我們後來所津津樂道的《肖申克的救贖》在他的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法國電影有著哲學依託,雅克·貝克的這部明顯有著存在主義的影響。囚犯需要越獄卻在關鍵的時刻一個人的因為不被起訴而面臨著危機,這種極端的境遇發人深省。導演塑造了五個個性鮮明的人,馬努的謹慎、羅藍德的狡猾、吉奧的兇悍,「閣下」的裝傻。他們出於各種目的齊心協力准備逃獄,險象環生卻鍥而不舍。法國人特別喜歡具體描繪犯罪細節,有一大半鏡頭是描寫他們鑿洞的艱辛和智慧,這些和人物特寫鏡頭的穿插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布列松的《扒手》和梅爾維爾的有些偵探片都是如此。雖然過於繁瑣,卻更加豐富了人性和觀眾心理緊張度的製造。法國影評人對他們在鑿洞和鋸鐵窗時的音效覺得過於響,其實,導演這里所表現的是觀眾對這一聲效心理反映的誇大,這是導演的高明所在。
導演的鏡頭組接也特別流暢,羅藍德等人查看地形的背影一下跳切到回途使得電影的鬆弛相得益彰,而他們迭羅漢圍著柱子和獄警捉迷藏的鏡頭非常驚險,壓得人喘不過氣,吊足觀眾胃口。巴黎的下水道為犯罪電影提供了永恆的養料。為了知道時間他們竟然設法偷了醫務室的玻璃瓶製造沙漏,這個段落的鬥志斗勇可謂是此類影片的經典。他們打偷東西的水管維修工是促進克勞德心理轉化的一個點,這些細節的安排讓劇情的推進有了更加合理的心理動機。而典獄長的臨檢差一點讓他們前功盡棄,這些沖突點讓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一點也不沉悶。
細節上的監方的繁瑣檢查他們的包裹其實是反證他們越獄工具的得之不易。監房間靠囚窗傳遞東西猶如雜耍。而他們在掘進地洞的時候用來觀察外部監警的動靜的竟然是一柄牙刷上的一塊小玻璃。這個畫面在影片里出現多次,直到最後一幕當他們為了地洞挖成馬上可以呼吸到自由空氣而興奮異常的時候,那麼小鏡子的另一面讓這部黑色電影達到了高潮。而法國電影人對於境遇和人性的認識也高於美國人,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片子兩位主要演員米歇爾·康斯坦丁和菲利普·勒魯瓦當時都是非職業演員,後來都因為演技出眾成為了巨星。這部幾乎沒有女性鏡頭甚至除了背景聲沒有音樂的室內劇影片卻能讓人津津有味,所以決定電影成敗的首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我們中國電影最缺乏的。
http://lib.verycd.com/2005/12/13/000007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