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後感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01 08:19:41

1. 品讀友情——《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品讀友情——《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這部書買過,但一直沒有看完,想想自己以前看書的能力,真的是不堪回首,每部書常常剛剛翻看,卻很快又停下來,等多短時間忘記了情節,從新看起,又是只看那麼幾頁,品讀友情——《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這部電影開頭真的很溫情,兩個鐵哥們一起放風箏,看電影。不了解故事的我以為這部電影將講述他們如何共同成長。沒想到一個小小的不幸發生到他們身上,主人公阿米爾由於內心的懦弱背叛了他的朋友,對他忠實的朋友哈桑,幼小的的他內心的不安與自責逐漸演變成了逃避,逃避面對哈桑,最終摧殘了他們的友情,觀後感《品讀友情——《追風箏的人》觀後感》。哈桑被逼走了,但阿米爾內心的自責是永遠逼不走的,面對內心的不安,長大後的他選擇了彌補。
回到家鄉,曾經懦弱的他主動挑戰當地的惡勢力,希望就出哈桑的兒子,這是友情的力量還是自責的驅使?
當最後他帶著哈桑的兒子到了美國,從新揚起風箏,那句台詞跟風箏一直回響在上空中:「我什麼都願意為你做!」

這的的確確不是一件敷衍的事情,哈桑跟阿米爾說過這句話,他最後為了守衛他家的房子付出了生命,這是對友情的忠誠,對朋友的忠誠,即使受到過傷害。哈米爾為了就出哈桑的孩子,也不顧生命危險進入了惡勢力的鳥巢,這是對友情的回報。
這就是一份真真正正的友情的力量,就用這么幾個字闡述:我什麼都願意為你做。
〔品讀友情——《追風箏的人》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2. 求英文的《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後感

Two of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s for adapting a book to the big screen are to preserve the essence of the book and to not destro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And the extraordinary film The Kite Runner achieves both things.The Kite Runner is a masterpiece; a genuinely extraordinary film.In this film,every scene has a point to the story.There is not even one pointless scene.Screenwriter David Benioff made a wonderful job in adapting a book to the screenplay and his work should be taken as an example for adapting books.The actors are unknown but their performances in this movie are amazing.The kid actors are the ones which most surprised me because,in spite of their young age,they made perfect performances in some difficult scenes and they can express a lot of emotions without talking.Director Marc Forster also made a perfect work.His direction is absolutely precise and detailed and,now,more than ever,I am waiting to see Quantum of Solace.I'm sure he will not disappoint.The Kite Runner is an enormous masterpiece and one of the best (if not the best) films I have seen in a while.This movie is an absolute must see to any lover of the cinema and any casual spectator.

3.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0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000字]愛的炮灰--《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對於總是在奉獻的羔羊,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推動它走向這樣一個結局:徹底為自己獻身,《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000字。否則,便只有我們為它獻身,因為它此前的奉獻是如此之重,我們已無法承擔。 所以,在小說、電影和電視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局面--勇於獻身者,最後的結局常是徹底獻身。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說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後,一部小說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鍾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說,因為小說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僕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於難產,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後跟一群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為捍衛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凌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後來,已移居美國並成為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說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多麼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為伴隨著的細致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生彷彿都是必然。 例如,小說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裡,站在他的角度上,想像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忠誠的愛--你就要甘願做我的炮灰 決定為《追風箏的人》寫一篇書評前,我在豆瓣網上讀了大量書評,看到了大多數書評都在贊譽哈桑的單純、忠誠、純良和正直。 或許,許多人會感動於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聽上去,這是多麼忠誠的愛。 然而,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這種情感的贊譽。 因為,這讓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腦海盤旋的一個詞彙--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願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才有愛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會要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來證明這個人的確愛自己。 當阿米爾--抑或作者--在懷念\"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其實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爾少年時的確有這樣的渴望,他和哈桑有過以下一段對話: \"我(哈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麼?\"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么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願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後還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爾12歲哈桑11歲時,他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這個大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飛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後的唯一倖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最大的榮耀,最大的榮耀是要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 這一次,阿米爾的風箏是最後的倖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後一個被割斷的藍風箏。阿米爾無比渴望得到這個風箏,因為他最大的願望是得到父親的愛,他認為這個藍風箏是他打開父親心扉的一把鑰匙。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為了捍衛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雞奸,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 於是,哈桑就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 阿米爾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膽量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確在想: 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還是選擇一如既往對阿米爾奉獻他自己。 所以,當阿米爾栽贓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財物的假象時,他捍衛了阿米爾的榮譽,對阿米爾的爸爸說,這是他乾的。 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仍是在做阿米爾的炮灰。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並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槍殺。 做阿米爾的炮灰,這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對此,我的理解是,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甘願為他去死\"。 或許,喜愛《追風箏的人》的一些讀者會對我這種分析感到憤怒,覺得我並不理解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感,但通過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言語,我們會看到,導致這種奉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懼。 他為什麼甘願去做炮灰? 當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後,阿米爾去了喀布爾,從已成為塔利班官員的阿塞夫的手中將索拉博帶回了巴基斯坦,而代價是險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彈弓將阿塞夫打成獨眼龍的話,讀後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000字》。 在巴基斯坦,阿米爾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國。索拉博一開始沒答應,並說出了他的擔憂:\"要是你厭倦我怎麼辦?要是你妻子不喜歡我怎麼辦?\"除了阿米爾,幼小的索拉博已沒有其他親人,這時,他作為一個孩子產生這樣的擔憂不難理解。 不過,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親說出他的心聲。原來,哈桑之所以做炮灰,為了阿米爾的一個藍風箏而被凌辱,為了阿米爾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槍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擔心阿米爾會厭倦自己,會不喜歡自己。 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寵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順\"的孩子,他們在成年後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至於嚴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絕大多數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彙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彙卻是\"阿米爾\"。這個細節的直觀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為最親近的人,象徵性的理解則是,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哈桑不例外,阿米爾也不例外。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詞彙是\"爸爸\",那麼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為了獲得他的愛,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並最終不惜將哈桑犧牲。 阿米爾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則主動願意做阿米爾的炮灰。 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另一個人做炮灰。 因為,奉獻者的生命重量會壓得接受奉獻者喘不過氣來,後者會發現,除非他給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報,否則他心中總會有歉疚。 或許,虧欠感是我們最不願意有的一種心理,而如何處理虧欠感便成了左右我們人生道路的一個關鍵。 哈桑是阿米爾的爸爸和僕人阿里--其實她和阿米爾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長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情而來的私生子,他無法公開承認哈桑是自己的兒子,這令他心懷歉疚。為了彌補這種歉疚,他的辦法是用他的財富和力量慷慨補償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對此,拉辛汗形容說:\"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少數人處理歉疚的辦法,盡管這不是最好的辦法,但這仍然稱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辦法是阿米爾的道路--貶低或逃避自己虧欠的人。 當躲著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阿米爾是普什圖族人,很多普什圖族人對哈扎拉族人有歧視)\",這就是貶低。通過貶低奉獻者的生命價值,接受奉獻者的愧疚感降低了。 這種貶低心理是很常見的,我們既可以在文藝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發現這樣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們很少會得到接受他們幫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對恩人的仇恨勝於對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有些人的愧疚感會徹底喪失,於是一切人均被他們貶低為炮灰。阿塞夫便是這樣的人,他沒有底線地凌辱一切弱者,因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個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爾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夢見阿塞夫對他說:你和哈桑吃一個人的奶長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不過,阿米爾畢竟不是阿塞夫,他無法逃脫愧疚感的折磨,這種愧疚感顯示他仍然是一個有良心的人。 \"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 可惜,除了貶低外,阿米爾還選擇了逃避。因無法面對哈桑,他栽贓哈桑偷了他的錢財和手錶,而終於導致哈桑離開他的家。 但他越貶低、越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因為這歉疚感不在別處,恰恰在他心中。 所以,他最後又回到喀布爾,要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 所以,當阿塞夫將他打得死去活來時,他哈哈大笑。 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懲罰。他曾渴望被哈桑懲罰,但哈桑只會繼續付出,而不會表達憤怒。但他終於在阿塞夫這里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懲罰。於是,當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斷時,當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樣時,他心裡暢快至極,並感慨: 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終於痊癒了,我大笑。 回到巴基斯坦後,阿米爾終於令索拉博放下疑慮,答應和他去美國,而阿米爾說\"我保證\"。 但是,當發現困難重重後,阿米爾一時忘記了\"我保證\"這句話,想勸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兒院一段時間,這時他忘了,進入孤兒院後的那段歷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於是,不願意再重溫噩夢的索拉博選擇了自殺。此後,盡管被救了回來,但他卻陷入了奇特的自閉狀態。 命運先使得阿里成為阿米爾父親的炮灰,命運又使得哈桑成了阿米爾的炮灰,這雙重的罪惡加在一起,使得阿米爾終於得以報應。內疚是他的報應,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報應,他的妻子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卻無法懷孕也是報應。 現在,作為輪回的一部分,阿米爾必須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須以哈桑對待他的態度對待索拉博,才可能使得索拉博一點點地走出自閉,那時才意味著阿米爾的終極獲救。 胡塞尼的這部小說對情感的描繪如此深刻而真切,令我不由懷疑,這是一部自傳。 這部小說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中,我感覺只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而《情人》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傳小說,《挪威的森林》則被人懷疑是村上春樹的真實經歷。 不過,我將《追風箏的人》列為第一流的小說之列,不僅僅是因為它具備\"情感的真實\",也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構思非常巧妙。 前面提到,這部小說的高潮一個接一個,不斷沖擊讀者的心靈。但用心的讀者會發現,每一個高潮出現之前,作者都已經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預示了這些高潮的出現。 並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畫外,小說的情境描寫也別具一格,既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具有鮮明的個人化,仔細閱讀的時候,你可以感到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爾的視角在看待這個世界。 此外,胡塞尼的筆觸既細膩,又有洞燭人性後而產生的沉混有力感。 令人驚訝的是,這是胡塞尼的處女作。第一部出版的小說便如此優秀,胡塞尼是如何做到了這一點? 除了可能是自傳的特殊原因外,在自序中,胡塞尼的一句話還給出了另一個答案--\"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 據我所知,這是第一流的小說家、導演和藝術家的共同特點。譬如日本動畫之王宮崎俊便說過有同樣意思的話: 我從來不考慮觀眾。

4.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 胡賽尼的處女作,作者出生於阿富汗的喀布爾,俄國入侵時隨父親逃往美國,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系,寫作只是他從醫外的業余愛好,這部作品一經出版就受到了大批讀者的追捧,我在08年寒假才偶然在讀書頻道了解到它,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這部作品。花了兩天時間,我看了同名影片《追風箏的人》和這本不太厚的書。
看完書再結合通過影片的了解和對時代背景的了解,覺得這個故事能打動大批讀者自是情理之中。下面我簡單地通過原著與影片的異同來推介一下《追風箏的人》以及闡釋一點我自己的理解。
與原著開門見山的開頭不同,影片的片頭採用的是倒敘的手法。一開始便把成年後的阿米爾在美國的生活做了簡單的鋪陳,然後通過一個阿辛汗從遙遠的巴基斯坦打來的電話,把阿米爾的思緒帶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喀布爾。然後影片便於原著合上了步伐,一同敘述著那個凄美的故事。
風箏作為全文的線索,把主角阿米爾各個時段紛繁的心理活動串成一線。雖然阿米爾有著優越的家庭條件和傲人的家庭背景,父親是喀布爾數一數二的富豪,但是他的內心卻為得不到父親像對那呆在自己家已越四十載的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一樣的關愛而苦惱,為了能夠倍受父親的寵愛,阿米爾對哈桑(一個自出生第一個會說的詞就是"阿米爾「的從小的玩伴兼僕人)產生了嫉妒的心理。在阿塞夫(當地的闊少爺或稱地霸,其父親與阿米爾的父親是生意上的夥伴)和他的兩個同僚的三番五次欺負下,使阿米爾對其的畏懼與日俱增,但是每次都是哈桑挺身而出,想盡一切辦法要保護他的小老爺。由於種族歧視,作為哈扎拉族人(一直以來被普什圖人雇來當僕人)的阿里跟哈桑受盡那些無知的人的侮辱。甚至阿米爾後來也覺得哈桑只是一個哈扎拉人,不是自己的朋友。而哈桑卻把他當成唯一的朋友。
喀布爾一年一度的風箏比賽是阿米爾「奪回父愛」的最佳機會,而是在他和哈桑兩人共同共同努力下,艱難地贏得了比賽。為了比賽的最高榮譽-----追到最後一隻被割斷的風箏,追風箏的好手哈桑便擔當起了這份重任,哈桑似乎從來不抬頭看風箏就知道風箏要飄往哪,自己則撒腿跑到那個地方等著風箏的飄落,這一次也不例外。但是當阿米爾在焦急地尋找哈桑,或者說是那隻象徵著最後的勝利的藍風箏的時候,哈桑正被阿塞夫和他的同僚們追趕,最後被逼盡了一個死胡同。阿米爾此時也找到了哈桑,但是他由於害怕阿塞夫,竟躲了起來,偷偷地看著。他想起了哈桑擋在他前面使他免受傷害的一幅幅畫面,又擔心地看看地上的藍風箏。由於哈桑的不屈不撓,堅決要把藍風箏給阿米爾帶回去而惹惱了阿塞夫,以及阿米爾根深蒂固的膽怯心理,哈桑受到阿塞夫不淺的傷害。危險消除之後,阿米爾才從躲起來的角落裡走出來,追上了哈桑,哈桑拿著那隻完好無損的藍風箏,拖著一瘸一拐的腿正往回走,阿米爾佯裝問哈桑發生了什麼事,哈桑只說:「快回家吧,老爺會擔心的。」哈桑走過的雪地上留下了紅得發黑的斑斑血跡。
也許是哈桑的自尊受到了致命的傷害,來自阿塞夫,也來自阿米爾。在接下來的一周內,阿米爾沒見到過他,而哈桑每天做完活後就呆在他那矮小的房屋裡睡了......
這些內容,以及後來阿米爾撒謊把阿里和哈桑趕走,後來俄軍入侵阿富汗,父親帶著他一路歷盡艱辛流亡到巴基斯坦,一直到後來在美國的成長經歷,書本跟影片的敘述都大同小異。
只是後來老年阿辛汗對阿米爾說的關於哈桑的一些事,比如說哈桑其實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在戰時還堅守著他家的大院,以致後來哈桑和他妻子都因此被殺害等等,期間一些具體情節影片加以細化,展現了阿米爾找回」重新做好人「的路的具體過程。
其實,《追風箏的人》包含的東西太多太多:
有法律層面上的,那段阿米爾的父親關於所有罪惡的來源都是盜竊的經典論述「當你殺死一個人時,你就偷了一條命,你偷走他妻子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了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時,你偷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在富含哲理的同時也暗示著後來阿米爾所說得一系列的謊話在阿米爾心裡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陰影。
也有人倫道德方面的,種族歧視在一些人心中的根深蒂固也是導致悲劇發生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而阿米爾的父親對於他的哈扎拉僕人阿里卻視如兄弟,這兩種對待種族問題決然不同的態度展現出來的是人倫道德的理性和光輝的一面已經有所起色,預示著社會將往好的一方面發展。阿米爾的父親的形象在文中自然高了起來。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關於人性的思考。
就我對影片跟書本的了解,能夠從中體會到至少四種來自影片跟原著的關於人性的理解,其一是哈桑的善,其二是阿米爾的怯,其三則是阿米爾的悔過之心,其四則是塔利班的無情。
其中哈桑的善良是基於對主人的忠心,對朋友的忠誠,對事物的忠實,這使得他有著善良的人的一切美好的本質:誠實、無畏、甘願付出,在哈桑心裡,阿米爾就是他最好的朋友,為了朋友甘願付出一切,甚至是他的一部分尊嚴。
而阿米爾的怯懦也許是從他認為母親的死(阿米爾出生時他母親就去世了)是自己的過錯,是自己偷了她的生命,而父親說過偷竊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不敢去想跟不敢說,只是在他可敬可愛的阿辛汗叔叔面前提到過。這也許不能稱之為膽怯的表現,應為它更像是人的本能,但是正是這種膽怯的本能,致使阿米爾在之後的生活中越來越膽怯,懦弱,也是導致悲劇發生的本質原因。
當然,我無意於指責阿米爾的膽怯之心,因為阿米爾還是有悔過之心的,這說明人性光輝的一面還是在唱主角。阿米爾從說了第一個謊話起就有愧於心,總是害怕,想找機會說出來,機會是有,但是終究因他的膽怯給錯過了。至於成年後的阿米爾對待這些謊言懷著的更是一種贖罪的心理,得知哈桑的死,以及哈桑的身世後,他更是愧疚,於是在影片中就有了那段出生入死的營救(營救索拉博,哈桑的兒子),阿米爾最終把索拉博帶回了美國,這便是阿辛汗所說的「重新做好人的路」。
至於像阿塞夫那樣的人(他後來加入了塔利班組織,在家鄉喀布爾殘害著自己的同胞)顯然是為了告訴世人這個社會仍是善與惡並存著的,人性的光輝就在善與惡的斗爭中體現出來。
影片後段中還有一個與影片開始不久遙相呼應的細節,在阿塞夫暴打阿米爾的時候索拉博拿起彈弓將一粒鋼丸打瞎了阿塞夫的一隻眼睛,他和阿米爾才得以逃出滿目蒼痍的喀布爾。這與之前小時候哈桑擋在阿米爾前面用彈弓逼走阿塞夫的情景遙相呼應,導演似乎在預示著這位最後才出廠的索拉博小朋友身上繼承著他父親的某些品質。我想也許索拉博也同樣有著哈桑式的善良。
看完這些後,心裡如同無風時的湖面,再多也只有魚兒躍起時驚起的圈圈漣漪。像友誼這些東西存在於無形,存在於心裡。哈桑對阿米爾說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出於對友誼的忠誠,而阿米爾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說了同樣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卻是出於內心真誠的懺悔。回到我們的現實中來,你會發現你對人類的這些情感又加深了理解,也會因此更懂得如何去珍惜和維持現在的擁有......

5.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急急急!!不少於500字。

看《追風箏的人》是因為身邊朋友的強烈推薦。《追風箏的人》作者是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卡勒德·胡賽尼大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寫出了這樣一句話: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依然有最璀璨的星星在閃爍。這片土地因保守的思想令人壓抑,又因對宗教不移的信仰讓人明朗;這片土地因戰爭令人絕望,又因古老的傳統讓人希冀:這片土地明顯的階級觀念令人沉重不堪,又因美好、單純的思想讓她的兒女義無反顧地堅守著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這本書一直在傳遞這樣一個思想:珍惜愛,珍惜和平。這本小說讓其作者於06年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因為這位拿著美國綠卡的醫生,原為阿富汗移民。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復地上演著,但每一次的重復之間,生活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阿米爾從小生活在阿富汗一個富足的家庭里,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有一個同樣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為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賽風箏的傳統,並且按照慣例,那些被擊落的風箏可以被看作是勝利者的獎賞,哈桑聰明機靈,是個追風箏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賽風箏會卻讓阿米爾和哈桑友情徹底的決裂。那次的比賽,阿米爾成了冠軍,哈桑為小主人去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
習慣了哈桑的一諾千金,阿米爾知道他肯定能順利完成任務,他滿心歡喜地等著哈桑為自己帶來戰利品,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只好出去尋找。可卻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驚呆了。原來,追到風箏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煩:正被幾個曾經找過阿米爾麻煩的壞孩子脅持,對方逼迫他拿出風箏,而哈桑不願意,於是,勢單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恥辱——被這幾個壞孩子強暴了!而即使在這樣,他死命地保護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殘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爾全部看在了眼裡,可是,他卻沒有勇氣上前制止!
那次事件之後,阿米爾內心就開始被羞愧與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對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虛偽愧對朋友的忠誠。這樣的感覺一直把他壓不過氣來,終於,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
幾年之後,阿米爾隨父親去了美國,先前優越的生活沒有了,在美國的日子,他們過的很窘迫,可父親還是一貫地有擔當,靠著父親賣力的打苦工,阿米爾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回憶的良方。
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著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跟哈桑的兒子談到他父親追風箏的時候,阿米爾充滿了欽佩和尊敬。他帶著哈桑的小兒子一起去放風箏。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嘩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這本書除了阿米爾和哈桑,還有阿富汗。我們只知道阿富汗貧窮,只知道阿富汗與美國的戰爭,但是閱讀這本書之後,我們還能更加了解阿富汗的政權、治安生活條件等等。是貧窮與戰爭導致的後果,人們沒有機會接受心靈上的熏陶,蠻橫、自私、邪惡充斥著,危機四伏,使人為阿米爾的處境心驚膽戰。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豐富內涵,看一遍也是一種浪費,我必須多次閱讀才能進一步體會其中的精華。

6. 讀《追風箏的人 》有感

第一部分:哈桑從未提及他的母親,彷彿她從未存在過。我總是尋思他會不會在夢里見到她,會不會夢見她長什麼樣子,去了哪裡。我還尋思他會不會渴望見到她。他會為她心痛嗎,好比我為自己素昧平生的媽媽難過一樣?有一天,為了看一部新的伊朗電影,我們從爸爸家裡朝扎拉博電影院走去。
第1節:改變了一切
第2節:摔進水溝
第3節:凡人的國王
第4節:我的公主
第5節:痛擊竊賊
第6節:厭惡溢於言表
第7節:市場閑逛
第8節:死於非命

第二部分:
那些耳朵裡面除了槍?再沒有其他聲音的阿富汗孩子當時還沒出世。在餐廳里,我們擠成一堆,等待太陽升起,沒有人意識到過去的生活方式已然告終。我們的生活方式,即使尚未全然終結,那也是苟延殘喘。
第9節:血流成河
第10節:不銹鋼拳套
第11節:一把新手槍
第12節:放風箏
第13節:無上的榮耀
第14節:風箏比賽
第15節:愚蠢的夢
第16節:送上不歸路

第三部分:
瓦茲爾?阿克巴?汗區的街道不多,彼此成直角縱橫交錯,像個棋盤。當時它是個新城區,仍在蓬勃發展中,已建成的住宅區有八英尺高的圍牆,在它們之間,街道上有大量的空地和尚未完工的房子。
第17節:財富的象徵
第18節:一段記憶
第19節:崇高的目的
第20節:給爐子點火
第21節:失眠症
第22節:尷尬和空虛
第23節:卷到大洋中間
第24節:生日快樂

第四部分:
隔日清早,我坐在房間中間,拆開一個又一個禮品盒子。我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費勁,因為我總是興味索然地看上一眼,就將禮物丟到屋角去。它們在那邊積成一堆:寶麗萊相機,變頻收音機,精巧的電動列車組合玩具--還有幾個裝著現金的信封。
第25節:血腥錢
第26節:繼續生活
第27節:手掌拍死蒼蠅
第28節:士兵老爺
第29節:圖爾的霉運
第30節:為光芒感恩
第31節:加利福尼亞
第32節:最後一件禮物

第五部分:
有時候,在星期六我會早起,朝南開上17號高速公路,沿著蜿蜒的山路前往聖克魯斯。我會在舊燈塔旁邊停車,等待太陽升起,坐在我的轎車裡面,看著霧氣在海面翻滾。在阿富汗,我只在電影裡面見過海洋。
第33節:需要一輛車
第34節:擁抱美國
第35節:改變一生
第36節:名譽和尊嚴
第37節:令人心碎
第38節:爸爸感冒了
第39節:枕頭上有血
第40節:勇氣

7. 可以告訴我電影《追風箏的人》300字的觀後感嗎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什麼事情都經不起時間的蝕刻,哪怕是兩小時前看電影時心潮起伏淚如泉涌,此刻已化作食堂的免費湯。
人生如戲啊,寫不下去的時候就想翻過一頁,彷彿一個故事已經結束,然後心安理得地開始下一個章節。如果有一個人對你說「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任憑猩紅粘稠的果實在身上臉上濺開,最後你要他走便認下不屬於自己的過錯,十幾年後仍然深深地放你在心裡……不要說是阿米,換了誰誰都受不了。受不了這樣沉重的信任和忠誠,受不了違背「投桃報李」平衡的愛,於是逃不走的阿米只好投桃報手榴彈,以這樣的方式卸下負擔。
插一句,阿米還真不像老爹的兒子。老爹英雄一世,生子如哈桑,就連孫子都曉得用彈弓打爆壞蛋眼球,而阿米一直那麼沒擔當,臨了還把老爹終其一生保守的秘密抖給岳父,所以他囊膪了半輩子,最後還是鼓起勇氣出去挨刀,關上車門留下一句「我不想再遺失任何記憶」;將軍的女兒丟掉不光彩的過去浪子回頭,於是成為賢妻良母。不完美的人總是有機會重新做人,而完美的人總是第一個被劇情斃掉。
總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忘掉自己的樣子,一半瀟灑一半感傷地演繹別人。當阿米決心重回舊地時,當一遍遍展示「你爸爸的絕技」時,眼裡不知閃過多少個哈桑,而最後那一句忘情的「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阿米變成了哈桑。對於哈桑的孩子,阿米將成為爸爸,面對一個時時提醒自己的面孔,阿米也就完成了哈桑角色的延續。
其實感覺演哈桑的小演員眼神真不像那麼大的孩子,太過成熟和隱忍。以前總覺得史記里很多忠孝節義的故事好誇張,畢竟上千年的代溝呢,沒想到美國電影里也有這樣不可思議的人

8.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這部影片的故事圍繞贖罪這個話題展開,深刻揭示人性具有背叛與自贖的一面。令人流淚的忠誠,更是讓大家對男主人翁的背叛感到不可原諒,導演正是突出這一點,宣揚我們要有自覺地心,要敢於直面自己的過去,哪怕血淋淋般不可直視。最終教育我們直面人生,敢於揭露自己的陰暗,從而讓我們的生活心安理得,得到快樂。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讓我們回到追風箏的純真年代。

9. 《追風箏的人》的讀後感

完全自己寫的,因為自己很喜歡這本書,能幫到你自然是好。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寫的那麼細膩,那麼感人。即使是在面對過於強大的黑暗勢力的時候,善良的人們卻從不放棄希望!這是一個來自阿富汗地區的美籍作家,在小說中,更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因恐怖分子和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的國家中的人民,他們在黑暗的天空里依然保留了能夠照亮天空和指引方向的星辰之光。
一開始,是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了這本小說的,題目就叫做《為你,千千萬萬遍》。當時就很想讀到這本書。後來,當我有機會親自閱讀的時候,心中湧起了太多美好的希望。
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這是一個有些殘酷的故事。從最初的哈恩的承諾,到最後主人公完成自我的救贖中,我看到了人性的重生。《追風箏的人》的故事背景是真實的,正因為真實,所以才會那麼的感人至深。在小說中,哈恩的忠誠、與米爾少爺之間的友誼也讓我感到人性的溫暖,而阿富汗地區的各種殘酷的現實,讓我對於這個世界上的悲苦有著深深第悲憫。哈恩的孩子的不幸遭遇更是讓我一度有落淚的沖動。
追風箏的人,就像我們在追逐的那些美好的希望一樣,有時我們為了自己重要的人而不顧一路荊棘,無畏向前;有時我們為了滌盪自己的靈魂,將目光集中在那美麗的「風箏」之上,在痛苦中尋找到通向幸福的那個方向。

10. 追風箏的人 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

一本好書,要麼是有著深刻的哲理,要麼是能帶給人們某個專業的知識,要麼是有打動人的情節,《追風箏的人》是那種讀起來就停不下來想一直讀完的好書。讓人感到一種如書中所說的殘忍的美麗,人性的救贖,讓人感動、傷悲、憐憫、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靈魂。
書中以主人公阿米爾的回憶為主,以他的成長過程為線索,講述的是一個阿富汗喀布爾的家庭以及他們的幾個僕人的故事。主要人物有阿米爾的父親,阿米爾,阿里,阿里的兒子哈桑,阿米爾的老師拉辛汗,以及阿米爾的妻子、岳父岳母等等。阿米爾的父親和阿里、拉辛汗一起長大,但是阿米爾家族是喀布爾當地的名門望族,拉辛汗只是阿米爾的家庭教師,阿里以及阿里的兒子都是阿米爾家中的僕人,哈桑和阿米爾從小一塊長大,阿米爾的父親對哈桑很好,更把阿里當作是自己的兄弟。最後的結局也算是最好的了吧?但是中間的曲折讓人震撼而又震撼!

書中前面講述了阿米爾和哈桑小時候如何一起長大一起玩的諸多事情。但是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還是放風箏那次,阿米爾得了冠軍,但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哈桑幫助他的。窮人與富人的分別就在於此,富人的子女沒有什麼困難,感覺不到生存的壓力,而窮人家的子女只能很早學會獨立學會生存。於是雖然哈桑沒有念過書,但是他比阿米爾更加敏捷更加誠實和講信用,待人真誠,沒有什麼脾氣,逆來順受,他把阿米爾當作是比兄弟還親比朋友還好的人,哪怕阿米爾三番五次傷害自己,他都好像沒有怪罪阿米爾。在17章的時候我讀到哈桑的母親遍體鱗傷的回到喀布爾,阿米爾原來的家,幸好那個時候哈桑和拉辛汗都在,這真是命運的捉弄。作為一名讀者,我深深被打動了,如果說上天還有一點憐憫的話,也應該讓他們好好相聚,畢竟,哈桑實在是太可憐了。不過,有了哈桑和他妻子的照顧,哈桑的母親很快就恢復了,還和自己的孫子生活了四年,最後去世。這四年給她的也許比之前那麼多年的都要幸福,人老了都需要一種歸宿,如果能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就更好不過了。只不過,阿里----哈桑的父親,如果此時沒有被地雷炸死的話,結局會更好很多。很快我們又得知,哈桑因為自己是哈扎拉人,結果被塔利班槍斃,他的妻子----法莎娜也被殺死了。然後留下了那個可憐的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讀到這,對於戰爭的痛恨,尤其是對於人種歧視這種喪盡天良的觀點不由得會湧上心頭。哈桑的一生這么短暫,他幾乎沒有擁有過所謂的真正的生活,甚至連生存的權利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也許,最幸福的那幾年,是和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以及目前度過的吧。他給人的印象就是朴實、守信、靠譜、真誠、單純等等。一點惡意都沒有的孩子。然而,拉辛汗的最後一席話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哈桑並不是阿里的親生兒子•••••••這更加讓人無奈而又同情,可憐的阿里、哈桑、還有他母親。18章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哈桑是老爺的私生子,這一拉辛汗最後才說出的秘密讓我們都不知道如何接受。於是,我們明白了為什麼阿米爾的父親會對哈桑那麼好,為什麼他捨不得他們離開,為什麼阿米爾一提到讓他們請新僕人的時候他會那麼動怒,為什麼老爺會做那麼的慈善,為什麼他總是盡力讓阿米爾和哈桑相處愉快,為什麼好像他更偏愛哈桑,這一切都是在贖罪。自己犯下不可原諒的罪,但是自己卻不能說出來,所以,只能行善彌補自己的罪過。作為一個男人,一個有尊嚴和好面子的阿富汗男人,他到死都沒有說出這個秘密。要不是拉辛汗,這個秘密也許就不會再有人知道,也就不會有這本書。

相比之下,阿米爾呢,這本書的主人公,直到他38歲之時還是那麼懦夫、自私,簡直令人討厭,但是後面發生的事才讓我對他諒解。阿米爾小時候覺得自己父親對自己不好,甚至會去妒忌他的父親對哈桑好。最讓人氣憤的是,最為一個男人,在哈桑收到凌辱的時候,他怯懦的走開了。膽小、懦夫、這些詞彙放到他身上一點都不為過。最後,因為他的自私,不但不對自己的作為感到自責,還陷害哈桑,最後不得已哈桑只能離開阿米爾家。阿米爾的父親阿里是個僕人但是還是很有自尊心的,走的時候盡管老爺百般規勸,他還是毅然決然,我相信他心裡也是非常難過的,但是,作為一個僕人,又有什麼辦法呢?他只能盡力保護自己的兒子,這是他唯一的牽掛。也許,在他死之前,他都不知道原來哈桑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阿米爾的自私和膽小,給哈桑帶來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可能只有哈桑自己體會,但是作為讀者,我也能感受到一種真心朋友背叛、陷害自己的痛楚。但是阿米爾在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之前,他能夠隻身前往巴基斯坦贖罪,就已經在救贖自己了。在知道索拉博(哈桑的兒子)就是自己的侄子時,他能夠前往喀布爾,能夠去一個戰亂的地方救出那可憐的索拉博時,阿米爾兒時犯的錯相信已經得到了真主的原諒吧。可是命運弄人,居然遇到的是阿塞夫,這個邪惡的傢伙,不過最後他們的逃脫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如果現實中真的是如此,這樣的情節真的讓人匪夷所思。剛好,哈桑那年對阿塞夫說的獨眼阿塞夫在哈桑自己的兒子手裡得到實現。這也是作者想讓讀者達到一種解恨和釋放的方式吧。阿米爾最後能夠把侄子帶回美國,也能夠勇敢的面對那個秘密,能夠好好的對待索拉博,已經在贖罪,已經得到讀者的原諒。最後呢,哈桑的父親阿里沒有生育功能,諷刺的是,那個當年侵犯自己妻子的老爺,他的兒子阿米爾,也不能生育,這是輪回么?還是報應?可能這也是作者安排的比較巧妙而又合理的結局吧,這樣的話,阿米爾也就可以很順其自然的照顧自己的侄子,既是贖罪,也是理所應當。
阿米爾的父親呢?他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樂善好施、不受傳統規矩約束、有自己想法、能屈能伸、智慧勤勞、勇敢不屈的男人。作為一個父親,他對自己的兒子很好,尤其是在晚年最後的提親、供孩子上學、給孩子買車、籌辦婚禮等等,努力盡為人父的責任。作為一個老爺,他對兒時的小夥伴阿里和拉辛汗也十分友善,雖然他們仍然是僕人,但是相信他平常對待他們也很不錯,尤其是哈桑,每次生日都會送他禮物,而且請醫生幫他做手術。尤其是在拉辛汗離開自己的時候他表現出來的不舍和挽留的那份真誠讓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有情有義。作為一個商人,他經常幫助他人,不求回報。這在當他為兒子舉辦生日派對的時候那麼多人的評價以及在他去世的時候,即便是在美國也有那麼多人前來悼念的場景就能看出來。作為一個丈夫,在他的妻子因為難產去世之後,作者說他從小就生活在男人周圍,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妻子也是忠貞的,沒有再去找另外的妻室。作為一個男人,在逃難的時候,能夠不顧生命安危挺身而出,嚴厲斥責那些俄國大兵幫助那個懷孕的女人逃過一難,毫不畏懼的勇氣,頂天立地!他在哪都能活得有尊嚴,因為他的性格和他的勤勞勇敢。所以,他在哪都能受到人們的尊敬,也讓讀者佩服、尊敬。但是,到17章為止我都覺得如果不是作者刻意美化的話,怎麼會有這么完美這么有魅力的男人、父親?他總得有什麼缺點吧?在拉辛汗說出那個秘密之後,我才終於明白。原來,這都是他自己的贖罪。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難以彌補的錯誤,自己最為痛恨的錯誤,現在只能通過慈善來彌補內心的自責和歉疚。可能真是命運造化,他的人性的一面----美好的性格繼承給了哈桑這個私生子,而他犯的錯-----人性的另一面,卻在自己的孩子上又再一次體現。幸好的是,阿米爾長大後能夠懺悔,能夠鼓起勇氣去挽救,挽救自己的靈魂,挽救他父親的靈魂。

哈桑,註定是可悲可憫的人。如同阿米爾所說的,命運就是這樣,安排好了兩個部分來繼承他父親的一切。阿米爾是公開承認的、有社會地位的、可以繼承財產的、受人尊敬的少爺,而哈桑呢?他只不過是當地受到遜尼派歧視的什葉派的哈扎拉族人,而且只是一個卑微的僕人。他繼承的,是老爺那人性光輝的一面。勇敢不屈、單純朴實等等很多良好的品格都在他身上得到了體現,只不過,他的命運無法被改變,他註定就只是一個僕人而已。幸好,他也有自己的妻室,也還能見到自己的母親,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也還算是享受過一番天倫之福。最後的結局,被人趕出大房子,被塔利班人槍斃,他的妻子也隨他而去,也算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了,畢竟,在那個時候,他們根本沒有一點安全。但是留下自己的小兒子索拉博,卻是太可憐。在阿米爾回來終於經過艱難的尋找之後,終於拯救了索拉博之後,索拉博為了不想去孤兒院選擇自殺,當時看到這心都快跳出來了,生怕真的就這樣離去,這樣的話就是悲劇結束了。幸好,有及時的醫療和阿米爾妻子的舅舅幫忙,最後把幾乎不可能的領養辦成功,也帶他回了美國。在最後那章里,作者選擇以放風箏來結束是再好不過了的。畢竟,故事的開始,就是阿米爾和哈桑放風箏開始的。在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之後,也算是以盡可能比較美好的結局結束。這樣阿米爾內心的自責和歉疚會少一些,能夠救贖自己。僕人除了哈桑,拉辛汗倒是一個關鍵性人物。因為,要不是他說出這個誰也不知道的秘密,也許阿米爾只是知道自己對不起哈桑,但哈桑只是僕人,頂多是好朋友而不是兄弟,索拉博也只是朋友的兒子而不是侄子,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這個秘密。這樣讓故事變得精彩而又充滿著人性。

「為你,千千萬萬遍。」書中有三處提到,第一次是哈桑幫阿米爾追風箏的時候,第二次是阿米爾回到巴基斯坦時遇到的那個司機說的,最後一次是阿米爾內心對索拉博說的。這可能是阿富汗人對於朋友所給予的最堅定最誠摯的承諾吧。前後相呼應,讓故事也變得溫暖。
「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如果阿米爾不回去,那麼他就註定是個懦夫,自私自利的壞蛋而已。然而,處於內心的煎熬、自責和愧疚,他選擇回去,選擇走這條拉辛汗說的可以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做錯很多事,而且很多事不但是一時的錯誤,有可能還會造成終生的遺憾。或許當時是不懂事,或許當時是迫不得已,在或許是時代限制。但是,這些往事不會就隨時間過去而消逝,而是會慢慢爬上你老去的心頭,讓你不得安寧。這也讓我想起前一段時間新聞報導的有一個老人專門登報向一個女老師道歉的事,請求她原諒自己當年在文革的時候所犯下的錯誤。有些錯事可能是小事,有些也可能很大,但是如果人還保有那麼一點善良和人性,都會忍不住想要去贖回,去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想要去挽回或者慈善。這便是人性的力量,哪有絕對的壞人,當然,我相信也沒有絕對的好人。但是人心總是有一個平衡點,就好象是與生俱來的,你可以騙別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一條彌補挽救的路,一條救贖自己靈魂的路。

「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
「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爸爸說,「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你懂嗎?」,的確,所有的燒、殺、捋、掠、奸、搶,都是盜竊。偷,是所有罪行的原罪!這讓我想到最近在看的一個央視的關於世界歷史的紀錄片。裡面提到古代的史料時,很多文物播放的同時,打出來的字幕卻是「藏於大英博物館」,你看,這不就是人性的弱點么?這些都不是偷竊行為么?只不過他們裝作紳士。想想看,我們平常到底做了多少偷竊的罪行,我們犯了多少罪行!提到剛才的文物,又同時想起文明的沖突。為什麼中東地區、為什麼阿富汗總是有打不完的仗,平息不了的戰爭?為什麼一個國家的人民會自相殘殺呢?有的是因為宗教,有的是為了資源。我想要真是後者,可能還好辦,如果談判不成那麼真的只能以古老的方式----決斗來決定資源的所有權了。但是這可能還算比較痛快的方式。就像是歐洲大陸幾百年的爭奪,最後還是可以和解。但是若是前面一種原因,宗教不合,這是屬於文化深層次的原因,那就真的很難辦了。除非出現一個像我們華夏文明一樣,能夠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容性極強使得大家和諧相處。要不然,如果像塔利班、像那些宗教原教旨主義者,那麼中東西亞永遠不會有和平。戰爭有什麼用呢?俄國佬侵佔阿富汗、美國人轟炸阿富汗,最終受罪的還是那些平民,街上還是瘦骨嶙峋的老人、孩子和婦女。「戰爭把男人變得稀缺」。

書才幾天就讀完了,讀一本好書就像談戀愛一樣,一旦動心就很難結束。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看看電影版的追風箏的人。

閱讀全文

與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余男法國大尺度電影 瀏覽:527
ipad用什麼下電影 瀏覽:172
經典英文電影恐怖 瀏覽:578
如果聲音不記得電影片尾圖片 瀏覽:289
富川電影節走光 瀏覽:281
泰國古戰爭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01
日本十大酷刑電影 瀏覽:174
捕什麼船電影 瀏覽:874
劉亦菲成龍電影周圖片 瀏覽:370
歐美關於les電影大全 瀏覽:551
有什麼能免費看電影到網站 瀏覽:466
電影天堂無法打開圖片 瀏覽:498
嘉興今天在放什麼電影院 瀏覽:537
男主角叫卡特的僵屍電影 瀏覽:421
妖電影有哪些大全 瀏覽:152
一部俄羅斯腦癱兒的電影 瀏覽:929
天賦異稟北極星完整版電影解說 瀏覽:207
冰雪公主冰雪奇緣大電影 瀏覽:164
電影濟公結尾音樂叫什麼 瀏覽:809
免費農村搞笑電影大全集 瀏覽: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