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觀電影《緊急迫降》的觀後感2000字左右
《緊急迫降》觀後感言由於地理長期作業的要求,我選了這部由張建亞導演的《緊急迫降》作觀 後感言。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架大型客機的起落架收不回來了,導致飛機必須 緊急迫降來化解這次危機。電影中的主人公是機長李嘉棠和女主角邱葉華,飛 機升空後,機長李嘉棠發現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飛機起落架收不回 來,如不及時排除險情,就可能發生機毀人亡的悲劇。最後,他們冒著極 大的生命危險,客機朝著機場緩緩下降,機場周圍警燈閃爍,消防車一路 跟進,跑道上緊急噴灑泡沫,各種搶險,救護車輛緊急待命;市長和機場 指揮中心總指揮在機場跑道上等待、接應,終於在飛機著地時成功安穩降 落,整架飛機上的乘客全部獲救了。 因為我國所拍攝的災難片實在是為數不多,好的更是少之又,而這部 影片雖然跟好萊塢大片的質量相差甚遠,但它卻是中國人拍的第一部空難 片,所以這是我這次之所以選這部影片的理由。 我在還沒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的確抱有狐疑:能成嗎?後來在歷經兩 個小時的觀賞過後,有一種意外感,雖然與好萊塢的同類製作有很大差距, 但是,影片在處理整體的感覺上是成功的,至少在我看來十分完整,內容 也還算精彩。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其實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災害的威力也是 不可小覷的,例如空難,是由於飛機在飛行中發生故障、遭遇自然災害或其他 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災難。但是在如今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自然災害的空難占的 比例相當的高!我在網上找了一些今年來發生的一些世界性的空難的資料: 2009 年 5 月 20 日,印度尼西亞軍方一架載有 100 多名空軍官兵和家屬以及機 組人員的大力神 C—130 運輸機在東爪哇省瑪克丹墜毀,造成至少 96 人死 亡、15 人受傷。 6 月 1 日,法國航空公司一架載有 216 名乘客和 12 名機組人員的空客 A330 客機 從巴 西里 約熱內 盧機場 起飛三 個半小 時後在 大西洋 海域上 空失 事,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6 月 30 日,葉門航空公司一架空客 A310 客機在葛摩群島附近墜入 印度洋,機上 153 名乘客和機組人員中除 1 名 13 歲法國少女獲救外,其他 人全部遇難。 如此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了我們一個個深刻的教訓,如今隨 著科技和文明的逐步進步,人類的生活也更加的奢華和享受。但是,一起 起的空難事件以及眾多自然災害告訴我們:大自然也是有脾氣的,它不會 一昧的縱容我們,如果我們再不引起重視的話,即使世界末日不會再 2012 降臨,但也不會太晚了。 讓我們大家一起保護環境,從生活中的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一 系小事開始,珍惜地球,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 七(6)班 陳超
緊急迫降》觀後感
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起飛,頻繁有序。
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地下是美麗的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長邱葉華和其她乘務員們正在和藹可親的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的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顯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裳正向地面搭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
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
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定。
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的快速向後艙移動,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
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客機的劇烈震動,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裳和乘務長邱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樂地笑了起來。。。。。。
在影片中,從發現飛機出現故障開始,不僅災難一直沒有來臨,甚至連危機也沒有加深,准確的說,災難的主題在故事的推進過程中流產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救助的過程,我們目睹的是上下同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影片展示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毫不奇怪,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關於勇氣,犧牲,關於生死考驗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信任,信心,團結,理解的故事,是一個依靠集體力量,依靠團結精神度過危機的故事。
影片提供的是一種中國的災難片類型,它不強調災難而強調救助,不表現災難奇觀而表現救助精神,不突出個體英雄而突出集體智慧,它不展示個性沖突而展示人際溝通。因此,影片表述的是它所產生的時代性權威意識,無論我們面臨什麼樣的危機和患難,只要我們有核心,有秩序,甘苦與共,那麼所有得危機和患難都不過是一場虛驚,影片的驚心動魄成為了主旋律敘事的一個生動畫面,也告訴自己以後要不斷努力學習,完善自己。
金秋的現代化大都市,顯得格外富有生命活力。 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騰飛……頻繁有序。 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寬敞的客艙里活躍又和諧。一對從來沒有乘過飛機的白發夫婦興奮他說,「活了一輩子,真的上天了!」;攜帶著裝滿現金的拷克箱的北方鄉鎮企業廠長魏朝成踏實地靠在座位上睡著了;年輕的媽媽親吻青寶貝兒子;穿著考究的商人孟凡經常乘座飛機,不時地向乘務員舒駿要水、要報紙;戴著老花鏡的老者看著手中的線裝書;美國朋友麥傑里正和安吉拉輕聲交談;有的好奇地望著窗外;有的看電視或者聽音樂…… 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底下是華燈初上的美麗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員丘葉華和其他乘務員們正和藹可親地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地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棠向地面塔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 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 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靜。 前起落架出現故障,面臨機毀人亡的危險……怎麼辦?! 「立刻報告總局調度室!」 「通知藍天航空,通知機場。」 「報告市政府值班室……」 藍天航空飛行部總指揮劉遠要機長作穿雲和後起落架頓地並甩飛的動作,試圖將前起落架甩下。但是,無濟於事! 市委書記和市長在塔台指揮部十分關注客機上的中外旅客,營救措施…… 59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4輛照明車,25輛工程車以及70輛其他車輛都集結機場跑道待命,350名武警官兵急速奔向機場等候命令…… 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地快速向後艙轉移,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 但是,迫降不是小事。也許機頭落地,由於份量太重致使底部凹陷,擦出火星……也許飛機失去控制,沖出跑道,撞出候機場……也許機翼被撕裂,旅客和貨物被甩進天空……也許人與貨被吸進尾部發動機……也許會隨時發生爆炸……機毀人亡的不可知因素實在太多太多。 市委市府的領導,藍天航空的總裁、機場的老總、空管的局長們無不憂心如焚! 客機已朝機場降來。然而緊急之中又添亂——一輛新聞采訪車被撞翻在跑道中央。這不僅有礙客機迫降,而且會造成沖撞引發爆炸一後果不堪設想!千鈞一發之際,市長率領機場的消防、武警官兵用力將采訪車推出跑道。 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塔台沉著穩妥指揮;跑道噴灑高倍數泡沫(減少摩擦,以免起火),搶險、搶救一應俱全;機長緊握操縱桿,腳蹬舵板,把機頭調整到起跑中心線;中外旅客在乘務長的統一指揮下,緊扣安全帶,在各自的座位上齊聲喊叫:「低下頭,彎下腰,全身緊張用力!」客機的劇烈震盪,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 客機的緊急滑梯自動充氣彈出,中外旅客迅速滑下,市長和機場指揮中心總指揮雍文濤在滑梯邊接應每位旅客,安慰地表示歉意:「讓您受驚了,真對不起……」 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棠和乘務員丘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快地笑了起來…… 六小時之後,機場恢復開放。一架又一架客機,又緩緩降落,又速速騰飛…… 在《緊急迫降》中,從發現飛機出現故障開始,不僅災難一直沒有來臨,甚至連危機也沒有加深,准確地說,災難的主題在故事的推進過程中流產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救助的故事。在救助故事中,我們目睹的是上下同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從中央到地方、從黨、政、軍到企業、百姓都無一遺漏地出現在影片救難過程中,從民航總局、市委領導到航空公司、消防部門都直接在影片的敘事中亮相,而尤勇所扮演的劉遠無非是這種集體智慧的代表。幾乎所有的救助者都是一種無個體性的功能性符號,用葛蘭西的話來說,他們都是一種共享相同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的"群體人"的代表,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沒有沖突、沒有差異,在整個救助過程中,參與者構成了共性化的群像,從而也構成了萬眾一心的社會理想的象徵。而飛機上的幾乎所有人都成為了被救者,都失去了行為的主動性,只是等待救助或者等待救助的命令。 因而,在《緊急迫降》所提供的救助故事中,沒有一般災難片類型中不可缺少的個體化的行為英雄,飛機上擔任機長的李嘉棠所作的僅僅只是按照地面指揮而採取的正常行為,他無非只是完成了一個合格飛行員應該完成的事情,而在地面擔任指揮的劉遠所作的也只是按照常規所應該作的所有事情,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作為英雄所獨有的巨大的智慧、勇氣或者個人意識、膽魄。影片展示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個人僅僅是"集體"指令的模範接受者和操作人,以至於機長的"英雄性"最後只能通過妻子的廣播來得以傳達。讀後感顯然,這是用集體氣力、用團結來解決危機的主流文化模式的一種自覺闡釋,在這一闡釋系統中,基本上沒有為好萊塢似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留下空間,甚至也沒有為中國電影傳統中那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留下空間。毫不希奇,從《緊急迫降》中,我們主要看到的並不是一個關於勇氣、關於犧牲、關於生死考驗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信任、信心、團結、理解的故事,正如在我們當前所有的主旋律敘事中一樣,這是一個沒有英雄崇拜的故事,是一個找不到犧牲者和受難人的故事,是一個沒有人性沖突和人格較量的故事,是一個依靠集體氣力、依靠團結精神度過危機的故事,應該說,幾乎所有我們主流文化對於現實和現實危機的理解都通過這個"緊急迫降"的事件得到了完整的呈現。因此,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一部自救的救助故事而是一部被救的救助故事,我們從這部影片中得到的不是一種英雄主義的崇高感而是一種被人救助的慶幸感,從而影片完成著它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我們面對危機但是我們能夠度過危機,如同"抗洪搶險"一樣,這部影片也是一個黨政軍民眾志成城的大敘事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認為,《緊急迫降》提供的是一種中國的災難片類型:它不強調災難而強調救助,它不表現災難奇觀而表現救助精神,它不突出個體英雄而突出集體智慧,它不展示人性沖突而展示人際溝通,它不提供宣洩的快感而提供安全的撫慰感。因此,《緊急迫降》表述的是它所產生的時代的權威意識:無論我們面臨什麼樣的危機和患難,只要我們有核心,有秩序,甘苦與共,那麼所有的危機和患難都不過是一場虛驚。《緊急迫降》的驚心動魄成為了主旋律宏大敘事的一個生動音符。
《緊急迫降》 編劇:郝 建 導演:漲建亞 主演:邵兵、尤勇、塗帆、池華瓊、張康爾、魏宗萬等故事梗概: 金秋的現代化大都市,顯得格外富有生命活力。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起飛……頻繁有序。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寬敞的客艙里活躍又和諧。一對從來沒有乘過飛機的白發夫婦興奮他說,「活了一輩子,真的上天了!」;攜帶著裝滿現金的拷克箱的北方鄉鎮企業廠長魏朝成踏實地靠在座位上睡著了;年輕的媽媽親吻青寶貝兒子;穿著考究的商人孟凡經常乘座飛機,不時地向乘務員舒駿要水、要報紙;戴著老花鏡的老者看著手中的線裝書;美國朋友麥傑里正和安吉拉輕聲交談;有的好奇地望著窗外;有的看電視或者聽音樂……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底下是華燈初上的美麗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員丘葉華和其他乘務員們正和藹可親地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地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棠向地面塔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定。前起落架出現故障,面臨機毀人亡的危險……怎麼辦?!「立刻報告總局調度室!」「通知藍天航空,通知機場。」「報告市政府值班室……」藍天航空飛行部總指揮劉遠要機長作穿雲和後起落架頓地並甩飛的動作,試圖將前起落架甩下。但是,無濟於事!市委書記和市長在塔台指揮部十分關注客機上的中外旅客,營救措施……59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4輛照明車,25輛工程車以及70輛其他車輛都集結機場跑道待命,350名武警官兵急速奔向機場等候命令……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地快速向後艙轉移,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但是,迫降不是小事。也許機頭落地,由於份量太重致使底部凹陷,擦出火星……也許飛機失去控制,沖出跑道,撞出候機場……也許機翼被撕裂,旅客和貨物被甩入天空……也許人與貨被吸入尾部發動機……也許會隨時發生爆炸……機毀人亡的不可知因素實在太多太多。市委市府的領導,藍天航空的總裁、機場的老總、空管的局長們無不憂心如焚!客機已朝機場降來。然而緊急之中又添亂——一輛新聞采訪車被撞翻在跑道中央。這不僅有礙客機迫降,而且會造成沖撞引發爆炸一後果不堪設想!千鈞一發之際,市長率領機場的消防、武警官兵用力將采訪車推出跑道。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塔台沉著穩妥指揮;跑道噴灑高倍數泡沫(減少摩擦,以免起火),搶險、搶救一應俱全;機長緊握操縱桿,腳蹬舵板,把機頭調整到起跑中心線;中外旅客在乘務長的統一指揮下,緊扣安全帶,在各自的座位上齊聲喊叫:「低下頭,彎下腰,全身緊張用力!」客機的劇烈震盪,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客機的緊急滑梯自動充氣彈出,中外旅客迅速滑下,市長和機場指揮中心總指揮雍文濤在滑梯邊接應每位旅客,安慰地表示歉意:「讓您受驚了,真對不起……」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棠和乘務員丘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快地笑了起來……六小時之後,機場恢復開放。一架又一架客機,又緩緩降落,又速速起飛……
❷ 求電影《錄取通知書》觀後感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被接受。是了,整部電影最核心的那幾個年輕人,和我們年齡相差無幾的年輕人,總是被拒絕的一群人。主角巴比特,申請了8個大學,全都被拒絕,連州立大學也不例外。偏偏爹媽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兒子上個大學不可。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開始為高考准備了。所以誰說美國的高考不可怕,真該把他丟過去試試看。
不過,巴比特這為仁兄可不像我們國內的高三生,沒有大學上了就跑去跳樓跳河;這哥們發揚一直以來的特長:造假,就真弄出了個S.H.I.T(南哈蒙理工學院)出來蒙家長。沒有大學錄取咱不要緊,咱自己弄個大學出來錄取自己就可以了。
電影的邏輯硬傷不少,但是我不想詳細談;象徵意義也很多,但我懶得說。我只說說自己提出來的三個關鍵詞:教育、大學、我。
我很贊同巴比特對理想的闡述。教育不是用嚴苛刻板的方式剝奪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的激情,而是根據每個人的天分,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向和內容。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得不遺憾地發現,原來美國的孩子也要會面臨和我們一樣的問題——好吧,據說是因為美國佬特別眼饞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取得的一系列輝煌戰果,特別是在知識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專門來跟我們學習過。
好吧,但那畢竟是美國。條條大路通羅馬。這種時候還是會很羨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小學的時候告訴我們,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成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初中告訴我們是為了成為有用之才;高中告訴我們是為了幸福地活著……MD,越聽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讓我們成長的。人不會停止發展,不會停止成長,所以,也不會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並不是一定要規規矩矩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一邊打瞌睡,一邊記錄某些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詞。是讓自己的靈魂成長、起飛、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個扼殺人性的角落裡痛苦掙扎……
所以我們要終身學習。但不幸的是,現在的學校教育越來越喜歡扼殺人的求知慾了。以至於我們寢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現在都將學習視為「總算擺脫的包袱」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學習不是苦差事,我現在特別想去反駁我的初中班主任。因為當我越發地浸淫在知識的海洋中,我越發覺得快樂。知道原本不知道的東西,發現原先沒發現的事物,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為什麼非要苦著臉去讀、記、背、寫呢?
關於大學我已經說過很多話了,我不想再多說什麼。最早的大學就只是一幫年輕人和一些長者,來自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經歷,匯聚一堂,互相學習。把不同來頭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師他們也可以互相學習。
我至今還是嚮往民國時期的大學。自由思辨、兼容並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視教育的環境,有努力保障學生和老師生活水平的社會,所以即使是戰爭頻發,照樣大師輩出;即使條件再艱苦,照樣可以做到和國際接軌……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現在很多大學都是倒過來玩的。所以大學都只剩下一個空殼子了。也很悲哀。
最後來說說「我」。電影裡面那個有注意力渙散症的人興奮地對巴比特說,他接到通知書後,平生第一次聽見爸媽說我們以你為驕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與古板校長對峙,說:知道什麼?你是罪犯。因為你剝奪了這些孩子的創造性和激情,這是真的犯罪!
殺一個人的肉體,不過毀滅了他的形體而已;但是殺一個人的靈魂,盡管他還能行屍走肉,但比死了還要可悲。
系統是為你設計的?它教你順從你們的心
做個順民?
你們呢?
你們一直想做學校行政員?
亞歷山大博士你有什麼夢想?
也許沒有 也許想做詩人
或者魔術師,藝術家
或者只想周遊世界"
我說,我要做一個作家,要作個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家。所以對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環境變遷,都無所謂,我只要沿著自己的夢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遠不會成為順民,永遠要抗爭自己的生產空間。我知道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絕對不會成為社會大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
教會的青年聚會歷來有個環節就是歡迎第一次來到教會的慕道友,我們都要唱歌歡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歌詞很好:世界有你會更美好,沒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寶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總是如此如此特別,在上帝的眼中,沒有人能取代你。
據說每次都有會眾一邊唱一邊哭,因為他們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是如此特別如此重要,不是「地球離了你照樣轉」。
前些日子帶領青年聚會的弟兄說想要換個歌——因為這首歌已經唱了兩年多了,結果遭到一致反對,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會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別」……
本來就是。
我認識的很多人都很羨慕我,認為我非常清楚自己該做什麼該走什麼路,我總是說「你也可以」。然後他們就會笑起來,心想這個人還不錯,滿謙虛的。
其實我說的是實話。
有夢想,敢於為此付出代價努力追求,是很好的。當然,和現實必要的妥協也是應當有的。在這個電影里,這幫年輕人不還得要求政府給他們辦學的權利么?不過,政府也還算通情達理,給了一年的試用期。
於是,皆大歡喜。
我們呢?生活在電影外的世界。我們不能自己建立一個自己喜歡的大學,但,我們可以把大學生活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去過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時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孤獨。所以,我可以繼續高呼:
即使現實是理想和幻想的墳墓,我依然要苟延殘喘!
❸ 英語作文,關於觀看電影後的通知
Hi all!
There will be a screening of the movie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tomorrow evening from 7pm to 9pm in the school hall. This movie is about the inspirational story of how a girl went against all odds to achieve success as an Ivy League student despite a dysfunctional family background and poor upbringing. We hope that this movie will serve as a motivation for everyone to study and work hard, seeing how someone from a less priviledged background than ours can do the very same with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
Please do not be late for the movie screening, and there will be a piece of writing task in the form of a movie review and reflection to be done as homework.
Hope to see you there!
Regards,
Li Hua
❹ 要求寫一篇1000字以上的電影觀後感,要求自己寫的,發我郵箱,寫的好可以再加分,急急急!!!
已發郵箱,電影觀後感
❺ 勵志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不要太多300字就行了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不過我覺得這個情節明顯是戲劇化的,這只是導演在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這樣的結尾只是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贖」最終成功了,否則整個情節和主題難以為繼。所以有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反映的其實是「希望」對於人是多麼寶貴。是的,片中直接講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所說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許這正是作品和導演想告訴我們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free。」這句話已成名言。
對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打動我的地方不僅於此。
先說說我對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個鯊堡監獄,裡面的囚犯和官員,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眾生相。
典獄長諾頓高高在上,平時道貌岸然,對聖經倒背如流,實際上攫取利益時不擇手段,殘酷、陰險而貪婪。獄警長海利和其他警員,兇狠殘暴,充當諾頓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們是不是象極了我們現實中的掌權階層?我稱之為鯊堡這個「小社會」的統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當然是關鍵人物,我認為他是整部影片的線索:其實,整部電影中對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現的東西都是通過瑞德的獨白說出來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對鯊堡生活的反思總結和他對安迪的解讀。
瑞德是一個睿智的人,他在鯊堡混得非常好,犯人們的需求「沒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鯊堡生活的本質,他對安迪說:「在鯊堡,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處的環境中,人們一定會說「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練」雲雲。但是,和現實中的那些所謂「智者」一樣,盡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鯊堡的本質,但他沒想過去抗爭,更不用說是影響和改變別人,他只是順應鯊堡的規則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現,改變了他,並最終引導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湯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鯊堡的,他和安迪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並在安迪的幫助下為之努力,可是他年輕幼稚不懂自保,結果在即將獲得成功的時候,因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諾頓和海利謀殺。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說他們是「禽獸」,是鯊堡這樣一個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雞奸狂,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安迪數次慘遭其毒手。博格斯他們雖然不是鯊堡統治者的一分子,但他們是統治者威脅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湯米被諾頓和海利謀殺之後,安迪拒絕為諾頓洗黑錢,諾頓就曾以此威脅。但博格斯最終也是因為欺負安迪,影響了諾頓和海利們的貪污而被打成廢人。
當然還有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體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鯊堡度過了大半輩子,終於被假釋,獲得了自由,可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體的自由,但其實他的靈魂早已被鯊堡扼殺,屬於他自我的世界已經被壓縮到了最小。最終他只能選擇從這個已經完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消失。為什麼要安排老布這樣一個人物呢?我覺得導演是想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安迪出現,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絕大多數囚犯們的未來。他是不是也象我們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人的未來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們的主人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說是一個「Strong man」,而安迪則是一個「Great man」,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囚犯們的靈魂。實際上整部影片關於他挖隧道逃生的情節是惜墨如金,以至於安迪逃走那一幕讓我感覺相當突兀,這說明神乎其神的逃獄並不是影片的主題。而且瑞德告訴了我們,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後並沒有立刻逃走,他最終離開是因為湯米的死讓他看清了諾頓們的殘忍無情,看清了自己並沒有能力救贖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說,盡管安迪已經做好了逃獄的准備,他也沒有馬上逃走,雖然他有擁抱自由的極切渴望——在他逃出鯊堡之後站在小河裡擁抱風雨的那個俯視鏡頭相信觀者都會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鯊堡幫助那些「無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描寫,我想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贖》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長為諾頓們洗錢,為囚徒們爭取著不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比如當安迪頭一次利用理財特長為海利做事時,所要求的只是讓海利請難友們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著看著瑞德和赫伍他們喝,別人都不懂安迪為什麼這樣做,瑞德明白,因為那一刻安迪讓他自己和別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再比如建設監獄圖書館、教湯米識字和幫助他考試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監獄廣播為眾人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那一幕,那個情節非常恰當地體現出,安迪的救贖確實對鯊堡眾囚頗有意義,而安迪也是一個真正的救贖者。特別是,當諾頓和海利們站在門外向安迪發出警告的時候,安迪卻面帶微笑地把留聲機的音量調到了最高——可怕的懲罰就在門外,但是安迪沒有退縮。這是真正的勇者!一個偉大的人!以至於我有這種感覺,安迪來到鯊堡壓根就不是作為囚犯去的,而是作為救贖者去的。
寫到這,可以回答以下問題了:《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是什麼如此打動我?又為什麼如此打動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對人性的摧殘。片中多處對此有篇幅或長或短的提示。長的如老布這個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語,他在假釋後,不用向誰報告請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習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再有象其他犯人,對於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讓海利甘心請犯人喝啤酒,放歌劇給犯人聽,甚至每一個和獄方對話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們覺得安迪的所作所為真是難以想像的。這樣的情節,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對『institutionalizing』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而作者把所有我認為正確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點:
首先,對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前面說到了,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說:「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還有一個情節我也覺得說明了這一點,再進鯊堡的前幾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幾次毒打和輪奸,但是在這樣的黑暗生活下安迪並沒有沉淪,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釋就是,安迪心中獲得救贖嚮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斷的給予著他希望。(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不管他富可敵國還是貧無立錐。)
其次,要有足夠的勇氣。安迪首次面對海利時;面對莫格斯們的侮辱時;特別是為犯人們播放歌劇時,做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對著生死考驗,但他毫無懼色,沒有勇氣怎能做到!(有理想而無勇氣,那這理想幾乎等同於無。)
第三,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書中的小榔頭,用近20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沒有毅力是絕對不行的。此外,堅持六年如一日的寫信給州議會爭取拔款,為犯人們建圖書館也是片中著墨較多的反映這一點的情節。(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夢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動的智慧。這一點不必多說,相信看完全片,你會在心裡贊一聲安迪的才華和智慧。他的計劃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贖並處罰諾頓與海利們,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氣、有毅力,卻沒有智慧,那最終的結果往往並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敗。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短片結束的時候,我清晰的記得片尾有一行字幕「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紀念艾倫格林)他是《肖申克的救贖》編導弗蘭克.德拉邦特的經紀人,在影片完成的前夕死於AIDS的並發症。生前的他和無數的女人在一起過,也有過子女,但是他一輩子都沒有結婚,據說他的慾望強到離開伊藤猛鬼就沒法活的地步,我想這也是他過於混亂的的生活才會死於艾滋吧。
1994年的奧斯卡太強了,《低俗小說》、《四個婚禮一個葬禮》、《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如此之多的強片。《阿甘正傳》最終成為最佳影片,但如果讓我選擇得獎者,我更鍾意《肖》片。因為,我認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體現了美國的社會特點和美國人的價值理念,換句話說,它更像一部美國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體制化」(institutionalizing)問題,對於中國社會更有意義。我對影片中的那段話,「These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極有共鳴——這個可怕的過程正是我一直以來極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監獄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種形式的囚犯呢?救贖對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❻ 求電影《錄取通知》的觀後感
《錄取通知書》這部電影是關於美國大學生的教育片,看完之後,作為中國大學生的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電影裡面的主角在電影里的作為是現實中的我們所不能為的。大學不是我們的唯一出路,我們在大學里迷茫,糜爛,倒不如在社會中盡早接受磨煉?這是中國以致全部大學生值得深思的問題。 電影裡面盡量表現詼諧和輕松,但是裡面的學生和家長,學生和教師之間想法的分歧,無不反映當今大學生的真實想法,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自身實際。作為大學生,我們是否應該上大學?大學帶給我們什麼?我們在思想和知識上是否有過進步?我們有沒有糜爛?一連串的問題有感而出。 總而言之,觀後,我有從新,從心評價自己一年半的大學學習及生活。 為什麼中國的高中總拿獎,可一旦進入大學就開始厭學,並且生活糜爛,再也沒有創新的能力,只知道談戀愛,或是忙於找工作.
記得採納啊
❼ 公司組織看勵志電影要求寫觀後感的通知
看了這部電影後,我被主人公為夢想為生活的永不放棄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主人公開始是一個醫療機械推銷員。他所推銷的東西不容易賣出,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努力著,直到他賣出儀器。他的生活狀況並不好:不能按時交稅,也不能按時交不起房租和幼兒園的託管費。之後,他的妻子因為不能忍受過於貧窮,離家出走了。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他還是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依然對未來的充滿信心。經過他的努力,他得到在一家大公司的實習機會,最終他成功地成為這家公司的正式職員。幾年之後,他創立屬於自己的公司。十年後,他已是一位知名的金融投資家了。
❽ 看電影《錄取通知書》觀後感英語怎麼寫60字左右
本片的英文觀後感見附件,可以適當刪減。
***********************
本回答只提供了英文觀後感,沒有提供視頻下載,不違反知道規范,請管理員放行。
❾ 電影《錄取通知書》觀後感(1000字左右)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是部題材很好的美國電影,主要寫的是一群以巴比特為首的高中畢業生,他們有著相同的經歷就是:被無數大學拒之門外。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他們自己辦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門工業大學」的學校。這聽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也許這樣的事現實中根本就不會有。
太多劇情在這不作介紹,有興趣的可是自己到網上看一下。這部勵志電影拍的很成功,迎合了現在年青人的思想,特別適合學生朋友觀看,我相信你們會喜歡的。
不知不覺已經說了這么多廢話,下面我們直奔主題,也就是我的個人觀後感。
在看到影片快接近的尾聲的時候,巴比特所創建的學校被封了,看到這一幕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遺憾,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它會給我們一個好結局,結果是他們贏了,學校允許被試用了。看完應該很開心才對,可是我沒有一點開心的感覺。因為我知道現實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我說的是在中國),那麼不止是學校被封,巴比特也會愛到法律的制裁。
現如今這個社會,分兩種學校,一種是公辦的一種是民辦的。我們先來說說公辦的,公辦學校有幾個是不認分數的,無疑進入學校的通行證就是分,你達不到一定的分數那就不行,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現像,特別是靠關系的那種(也許這是種讓人很鄙視的形為,但是現在我們不作議論)。所以是否能進入高校對那些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說根本就是個難題,對於差生,他們簡直就看不到曙光。於是這時候就出現了許多民辦學校,當然這些學校不會像公辦的一樣只認分,他們認的是錢。你有錢了,你就可以繼續上學,但這些基本都是去浪費時間浪費青春的人。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有多少人進入高校後是好好學的,我可以肯定的說很少很少。
現是7月初,也就是高考成績出來之後了,也許有很多人沒考上理想的學校,他們有的會消沉,因為上大學是他們十二年來的夢。一紙通知書,雖不足以證明什麼,但是每個人都想要(個別除外)。但是很可惜,理想的學校他們去不了。於是有人又在徘徊,是復讀還是上個差點的學校,是踏上打工之路還是繼續混個三年,我想這是每個不理想考生都會思考的問題吧。
我想說的是拿到了通知書又能怎麼樣,拿不到又能怎麼樣,學校都是一樣,都是一磚一瓦起出來的,沒有哪個學校是金子打造出來的吧。關鍵不在學校還是在人,如果你不認真學,如果你不想學,就算現在送你去哈佛,你也照樣成不了大器。為什麼現如那麼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是社會錯了么?答案只有每個人自己知道。
不要因為沒考上理想的學校而傷心難過了,在哪都是一樣的,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成功註定跑不了。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跟大學說個人,他的名字叫楊成興。也許大家並不了解這個人,他就是拒絕高考選擇高職,不要文憑要學識的「科技怪才」(有興趣的可以到網上搜一搜)。
我說了這么多,可能又有人對我有陳見了,但是我說的是實話。《錄取通知》看了不僅是諷刺的當今社會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做自己的主人,堅持自己的夢!
❿ 參軍報國准備出發的觀後感怎麼寫
為激勵大學生這一高素質群體參軍入伍,報效國家,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推出2017年大學生版徵兵公益宣傳片《參軍報國 准備出發》。
該片生動展現大學生群體聽從召喚、從軍報國、實現夢想的壯志豪情,在軍隊這個大學校大熔爐鍛造成鋼、成長成才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