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儒林外史觀後感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
以「諷刺」為主感,
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
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
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
禮教和腐敗事態。
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② 儒林外史每回讀後感
第一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開場,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繪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人生追求功名利祿,古來有之。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經留下詩詞,告誡世人要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然而人們始終無法走出功名富貴的怪圈。
王冕就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 周蒙師暮年登上第
周進的出場: 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後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麵皮,花白鬍子。
簡單的幾筆,就把一個窮老塾師的神情面目勾勒出來。像「舊氈帽」表明他還不是秀才,「右邊袖子」先破,表明他經常伏案寫字,這些都是用筆極細的地方。而這種例子在小說中是隨處可見的。白話寫到如此精煉,已經完全可以同歷史悠久的文言文媲美了。
《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寫了一個屢試不中一個年過花甲,屢試不第,受盡曲辱,精神失常的周進到省城參觀貢院時的情景:「到了龍門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這是相公們進的門了。』進去兩邊號房門,行主人指道:『這是天字型大小了,你自進去看看。』周進一進了號,見兩塊號板擺的齊齊整整,不覺眼裡一陣酸酸的。」這句話著實寫活了周進的的內心活動,寫出了周進苦讀幾十年書卻毫無用武之地的痛苦。
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凶鬧捷報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被胡屠夫打清醒後,眾鄉親都來奉承巴結了。這真道是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陞官發財呀。
看看范進在沒中舉人前的生活,卻也給人以一種很壓抑的心情,這一回讓我想到了一個詞,那就微是咸魚翻身!范進在科舉的道路上,以生命為賭注,從二十歲一直考到五十四歲才中舉。幾十年間的打擊、折磨,已使他的心靈完全陷於痛苦的木然狀態。因此,當一個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現時,盡管這是他孜孜追求的希望,他卻反而沒有「力量」接受了,他的心理完全失去了平衡,他瘋了。范進的瘋魔,帶有喜劇的一面也可以說是富有喜劇性的悲劇。范進成了舉人,又中了進士之後,地位改變,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即在科舉制度薰陶下形成的虛偽、做作等劣性,也真實地表現出來了。作為舉人老爺的范進,因「先母見背,尊制丁憂」,在酒席上既不用「銀鑲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必換了「白顏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狀。但吃起來,他卻毫無喪母之憂,搶先「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在官方理學規范下的虛情假意,一下子暴露無余。
第四回可見,吏治的腐敗同樣源於以功名富貴為核心的科舉制度。這一制度還造就了一大批魚肉鄉里的土豪劣紳。清代科舉唯有「優貢」在制度上強調優良品行以決定應舉資格,張靜齋為了謀奪和尚的田產,裝神弄鬼,唆使地痞流氓誣諂和尚與婦女通姦。官吏之殘虐是如此,地方縉紳也同樣卑劣無恥。例如劣紳嚴致中,是個「忝列衣冠」的貢生,他在鄉里強買強賣,巧取豪奪。他的一口小豬跑到王家,便以八錢銀子強行賣與王家,待王家把豬養到一百多斤時,他又把豬關在自己家裡,並說這豬本來就是他的。另外,有一老者黃夢統並沒有借用他的銀子,但他卻強逼黃老漢給他利息。更為無恥的是,他雇船接回新婚兒子、兒媳時,拿普通點心雲片糕讓船夫吃了之後,卻硬說是船夫偷吃了他的珍貴葯品,以此賴掉船資。其卑劣可恥的行為,既令人鄙夷不屑,也令人憤懣不已。
第五回 王秀才議立偏房 嚴監生疾終正寢
高要縣的監生嚴致和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家財萬貫。他病得飲食不進,卧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打發管庄的僕人下鄉,又不放心,心裡只是急躁。他吝嗇成性,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
嚴致和的哥哥貢生嚴致中,更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凶,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葯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第七回 范學道視學報師恩 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范進雖然憑著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才,鬧出了天大的笑話。在其成為山東學道後,為報老師的恩德特提拔老師的門生荀玫。
古代的官場和現代的沒什麼區別,只要有關系,就能比別人有更好的機會
第八回 王觀察窮途逢世好 婁公子故里遇貧交
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才,同時也豢養了一批含官污吏。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③ 就儒林外史沒有被拍成影視劇的原因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2000字以上的論文
在文學界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即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作品。如此反著想,產生偉大作品的時代也必是偉大的時代。那幾乎同時產生了《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乾隆時代,是否可以堪稱偉大的時代?現在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是,《紅樓夢》熱得高燒不退,而且已成為商家與媒體的炒做噱頭。而與《紅樓夢》同時代產生的另一部偉大作品《儒林外史》,卻連儒林之士都對它冷落了似的。今天我們來讓它熱熱身,有請張教授演講《幾乎無事的悲劇——談談儒林外史》。
在清朝的乾隆年間,幾乎同時產生了兩部偉大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巨著——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生平比較清楚,他生於1701年,卒於1754年。還留下了一部文集《文木山房集》。曹雪芹則不同,有關他的資料很少,可以說,離曹雪芹越近,我們知道得越少。曹雪芹的生年有爭論,有說他生於1715年,有說他生於1724年。至於他的卒年,爭論小一點,有1763、1764兩說。大家可能會想,卒年差一年沒有什麼關系。一般地說,是沒有什麼關系,《紅樓夢》還是《紅樓夢》。但是,如果我們要開一個曹雪芹逝世多少周年的紀念大會,那麼,這個問題就來了。你是照1763年算,還是照1764年算。乾隆時期是盛世,屬於所謂的「康乾盛世」。就是康熙、乾隆盛世。大家知道,在康熙和乾隆之間還有一個雍正。雍正是康熙的兒子,是乾隆的父親。為什麼不說「康雍乾盛世」?按照我的理解,一是因為雍正在位的時間比較短,只有13年。而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在位59年,僅次於他的祖父康熙。乾隆在世的時候就把位子讓給了他的兒子嘉慶。二是因為雍正在位的時候,爭奪儲位的斗爭非常激烈,骨肉相殘,殘酷的政治斗爭在雍正的兄弟之間展開,損害了雍正的道德形象。所謂「盛世」,我的理解,就是沒有戰爭,比較太平,老百姓的生活還可以,經濟是往上發展的。觀其大略,算是一個盛世。盛世不等於沒有陰暗面。你看李白生活在開元盛世,他還要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你看他的牢騷有多大,大路寬闊,猶如青天,偏偏沒有我的路,沒有我的發展。康熙時期也不象現在的電視連續劇里寫的那麼光明,你讀一讀方苞的《獄中雜記》,就知道當時的刑部大獄里,多麼的黑暗。是那種常人想像不到的黑暗。乾隆時期,清朝的國力達到了顛峰的狀態。現在人們耳朵里聽的是乾隆下江南,鶯歌燕舞,怡情山水;聽的是乾隆修四庫全書,好象他是多麼的重視文化。我們看時下的電視劇,以為乾隆是一個多麼通情達理的皇帝。其實,乾隆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猖獗的時期。捕風捉影,濫殺無辜,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那種血腥恐怖的氣氛,是今人難以想像的。這都是盛世發生的事情。所謂「康乾盛世」,不過如此。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盛世。正是在這個封建社會回光反照的歷史瞬間,吳敬梓和曹雪芹以他們的文學巨著,反映了一種「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痛苦,表現出兩位文化巨人對時代本質和趨勢的可貴敏感。在這里,我們不妨將吳敬梓和曹雪芹比較一下,將《儒林外史》和《紅樓夢》比較一下。要把握一個作家、一個作品的特點,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較。一比較,特點就出來了。當然,作比較的兩個事物必須有可比性。而《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就非常具有可比性。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這兩部巨著和兩位作家的特點。吳敬梓和曹雪芹都是出身世家子弟,從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家出來,最後墜入社會的底層,在窮困潦倒中去世。吳敬梓更是終身都保持著名門望族的自豪、自尊和自信。這份自豪、自尊、自信,自然包含著一種血統論的因素。門第的自豪,就是血統的自豪。說得俗一點,就是老子英雄兒好漢,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但是,我們歷史地看,它也是吳敬梓對抗逆境的一種精神力量。吳敬梓鄙視暴發戶、鄙視鹽商、蔑視權貴的感情中顯然包含著他出身名門的自豪。從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能看出類似的感情和思想。因為他們有這么一種出身,有這么一種感情,所以,當他們回首往事的時候,一方面是一種自豪和光榮;另一方面,不能不有一種懺悔的愧疚的心情。覺得對不起祖宗,對不起父母,自己出身那麼一個顯赫的門第,到老了,卻一事無成。名門望族在自己的手裡敗落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巨著已經足以使他們不朽。吳敬梓的後半生,被一種憤世嫉俗的激情和對不起祖宗的愧疚折磨著、煎熬著。這些感情在他的《儒林外史》里和他的文集里有很多的流露。《紅樓夢》的第一回,也流露了那種懺悔之情,這不是曹雪芹在放煙幕彈,而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感情。偉人也是人,他也有一般人的感情。更何況古人。我們不能苛求古人。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吳敬梓和曹雪芹畢竟後來貧困了,落到了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逐漸地向平民靠攏。他們看到,仗義偏多屠狗輩,反倒是那些沒有文化、身分卑賤的平民,能夠做出高尚的行為。作為全書知識分子榜樣的王冕便帶有平民知識分子的特點。世家出身的吳敬梓,將一個名士的原型,改造成一個可敬可親、可以理解的平民知識分子的高大形象,並且選擇他作為全書衡量、褒貶人物的尺度,這件事的本身就說明了長期的貧困生活在吳敬梓思想深處所引起的變化。周進在貢院里哭得死去活來,幾個生意人慷慨解囊,為周進捐監進場。牛布衣四處飄泊、貧病交加,死在甘露庵。老和尚盡心盡意,為牛布衣料理後事。鮑文卿身為戲子,卻知道愛惜人才,為素不相識的向知縣說情。向知縣封了五百兩銀子謝他,他分文不受。面對書辦送上門來的五百兩賄賂,鮑文卿無動於衷。
④ 儒林外史 觀後感 要自己寫的 不少於600字
既然寫讀後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
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儒林外史》讀後感: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最後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十分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後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像周進哭號著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
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陞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
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
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好處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刻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
作者詳細描述了臨死伸著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雲片糕當葯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著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
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立刻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麼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
自己終日練習八股,之後正因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系。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
正因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述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一樣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
諸多考生正因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4)電影儒林外史的觀後感擴展閱讀:
《儒林外史》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
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
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
吳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
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6]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
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⑤ 儒林外史第十一章的讀後感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認為,至《儒林外史》問世,「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而且,「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說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群眾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通過王冕的話說:「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於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韁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丑態,做出的醜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幸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後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為榮、藉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群,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為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說,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系,又獨立成章,富於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後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准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為人們稱道,廣為流傳。作為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贊揚,而是通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⑥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認為,至《儒林外史》問世,「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而且,「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說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群眾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通過王冕的話說:「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於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韁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丑態,做出的醜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幸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後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為榮、藉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群,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為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說,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系,又獨立成章,富於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後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准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為人們稱道,廣為流傳。作為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贊揚,而是通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⑦ 儒林外史片段摘抄感受
《儒林外史》摘抄(2009-12-04
20:27:28)
標簽:休閑
這湖是極寬闊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左邊台城,望見雞鳴寺。那湖中菱、藕、蓮、芡,每年出幾千石。湖內七十二隻打漁船,南京滿城每早賣的都是這湖魚。湖中間有五座大洲:四座洲貯了圖籍:中間洲上一所大花園,賜與庄征君住,有幾十間老房子。園里合抱的老樹,梅花、桃、李,芭蕉、桂、菊,四時不斷的花。又有一園的竹子,有數萬竿。園內軒窗四啟,看著湖光山色,真如仙境。門口系了一隻船,要往那邊,在湖裡渡了過去。若把這船收過,那邊飛也飛不過來。庄征君就住在花園。
⑧ 儒林外史第四回讀後感
本文主要講了嚴監生臨死前伸著兩只手指頭不斷搖晃,眾人詢問他想說啥,最後由趙氏掐掉了一莖燈草,嚴監生才斷氣.從此表現出嚴監生生性吝嗇,愛財如命.
這篇文章寫嚴監生的愛財如命表現在「嚴監生喉嚨的痰響成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斷氣.」卻一直伸出兩只手指來,使得眾人不得其解,最後還是由趙氏揭開了謎底,原來多燒一莖燈草,竟會使一個行將就木的人耿耿於懷,放不下心,難以斷氣,這活生生的看似誇張,卻是寫實的描寫,把一個吝嗇鬼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我們雖然要厲行節約,不隨便浪費的好習慣,但是也不能過分地吝嗇,而要量力而行,合理消費.
⑨ 儒林外史第三至十三回讀後感
《儒林外史》第三至第13回看後之後,使人覺得人和鬼之間是有一定聯系的。
⑩ 《儒林外史》14回讀後感700字
《儒林外史》14回讀後感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認為,至《儒林外史》問世,「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而且,「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說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群眾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通過王冕的話說:「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於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韁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丑態,做出的醜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幸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後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為榮、藉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群,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為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說,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系,又獨立成章,富於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後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准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為人們稱道,廣為流傳。作為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贊揚,而是通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