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完電影「暖春」後寫的觀後感或影評。字數約1500字左右。 要求專業性中等水平。
1、讓世界充滿愛 ——《暖春》觀後感 電視劇《暖春》是一個平凡、朴實而又感人的故事。劇中的小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一部電視劇,讓人哭碎了心,看完電視留下的只是人們同情的眼淚,辛酸的淚 小花,是個七歲的孤兒,在奶奶去世後,不堪忍受寄住人家的毆打跑了出來,帶著奶奶留給她的紙風車。一個中年男人撿到了已經餓昏的小花,拉回村裡。村裡人都不想收養她,最後還是寶柱爹把她領回了家。而爺爺的兒媳正百般求子不得,一時把小花當成了眼中釘,即使小花是那麼懂事貼心。她送小花回家被爺爺攔了回來;送人小花怎麼也要跟著回來;用眼光威脅小花不能吃東西,最後爺爺不得不和小花另起爐灶;她甚至還為了兩個雞蛋踩碎了小花心愛的紙風箏。小花最終感動了所有人,並以她的聰明才智取得了學業的成功,最後當上了理想的鄉村教師。 暖春的畫面並不算美,但是它在闡述著人性的美,撇開了外表的虛無,讓我們觀賞到了愛的美。這部電影究竟說了哪種愛?是爺爺對於小花的憐愛?是小花對於所有人的愛?小花是怎麼做到不去怨恨別人,用誠懇的愛去對待所有人的?她只是個七歲的小女孩,我不想說這只是拍戲,她的懂事實在讓我震撼,這是一種怎麼樣的寬大的心,就和收養她的爺爺一樣,他們的心都是如此的寬大。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閑言碎語,別人的怨恨的人,在這個社會實在是找不到。 愛,愛心,慈善,這些詞原本是那麼的高尚,但如今這些詞似乎和名聲,利益掛起了勾。《暖春》的出現,就如同潔凈的泉水,洗滌著我的心靈,告訴我,愛心的真正定義。小女孩的善良、懂事融化了兒媳的心。這種毫無根據的想法,不但傷害他人,連自己都不會好過,最終嬸娘還是不再執著於自己的自私想法,這段真是可喜可賀。物慾,是目前最可悲的東西,也只有靠多體會人間的真情,相信人性的善良,才能對抗它。 這部劇並不跌宕起伏,它朴實的美感動了很多人。血濃於水,而愛卻比任何物質都來得濃烈,它是人類的精髓,它使我們能夠愛生活,愛他人,愛自己。 讓世界充滿愛吧! 2.《暖春》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暖春》,影片講述的是:在一個偏僻的窮山村裡,一位失去雙親的小女孩小花,孤立無援,被飢餓折磨得暈倒在荒涼的草地上。一位老爺爺含著眼淚把她救回了家。可是,老爺爺家也太窮了。小花被她的「嬸娘」送走了多次,是老爺爺多次找到她,以寬厚而溫暖的胸襟頂住了各種壓力,堅持把這個孤兒培育成人。影片中最讓人感動的是老爺爺對小花無微不至的愛:一天,他上山采柳條,突然,天空中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大雨傾盆而下,老爺爺全身都被雨淋透了,老人也終於累倒在泥濘的山路上,小花拿著一塊塑料薄膜去接爺爺。小花看見爺爺的時候摔了一大跤,爺爺也摔倒了……「爺爺,請留下我吧!」「爺爺,爺爺……」聽到小花撕心裂肺的的叫喊,我眼裡的淚花在眼眶裡打轉,禁不住淚流滿面 ,淚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是呀,為一個跟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的小女孩而操勞成疾的老人,怎能不感動呢?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身上流淌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善良、真誠,面對孤兒,用暖春般的真誠關懷她,感染著周圍的人。我希望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老爺爺這樣一份暖春般的美德!這種美德,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3.《暖春》觀後感 我是討厭被感動的人,我是討厭流淚的人。 多少年了,我看的電影都是些所謂大製作的商業片,或者是在別人看來幼稚到極點的動畫片。因為這些能夠讓我有足夠的空間去保護我那軟弱得無力支撐的心,它總是想流淚,總是想掙脫我竭盡全力才建築起來的保護層,所以我竭力不去觸碰它。 看暖春時,我情不自禁地在哭。幾年了,壓積在心裡地苦痛一股腦全部出來了。我不僅是可憐小花,同情爺爺。我也可憐自己,沒有了真心的自己。 那個被嬸娘一腳踩爛的風車,撕心裂肺的痛哭。我不自覺地哭,由無聲到大聲。奶奶的風車,小花和親人唯一的聯系,就在這殘酷的一腳下粉碎了。風車啊!風車啊!上面有著奶奶的體溫,有著奶奶的愛撫;風車啊!風車啊!為何你是紙做的,為何你要那麼容易就從生活中消失?而又是那麼不願意從孩子的記憶中離去,你有留戀嗎?是牽掛嗎? 「我最愛的人是我爺爺!」「老師,您以後能用鉛筆給我批作業嗎?這樣我就可以把舊本子上的字擦掉重新再用,這樣爺爺就不用那麼辛苦的上山砍柳條了。」「這是胖嬸給的熟雞蛋,爺爺不吃小花也不吃。」那雙讓人憐惜的眼睛,那顆疼惜爺爺的心。是不是只有在那種困境下,我們才能真正發現親情就在身旁? 是不是我們這些衣食不愁的孩子忽略了太多太多微小的生活細節? 傾盆大雨爺爺還在山上砍柳條,為的是能夠編更多的竹筐,攢更多的錢給小花上學。在那條盤旋得讓我心有餘悸的小道上,爺爺一步一步地在泥濘中走來,我默默祈禱 低聲念著:「爺爺小心,一定要小心。小花不能沒有你,小花不能失去你。爺爺,慢點,一定慢點。本以為爺爺會隨著一場暴風雨離開我們,導演卻讓我第一次在影片中破涕為笑 爺爺活下來了!我不曉得該用什麼詞去形容當時自己的感覺,只有欣慰,只有開心,我的爺爺! 這些已經很感人了,已經讓我的心臟承受不起了,卻沒料到最後還有讓我忘乎所以不顧一切的放聲大哭的鏡頭。 一切的一切,原來寶柱也是爺爺抱養的,原來爺爺一直是個單身,原來爺爺一直這么疼愛孩子。他一直管寶柱叫「寶寶」 ,他一直為沒能讓寶寶上學走出大山而遺憾和自責。我不能自已的喊出「爺爺,我的好爺爺,你是我們的好爺爺!」窮盡一生,為的都是孩子,為的都是那些從小就苦命的生命。 寫了這么多字,流了這么多淚。我的心終於沒有最後一道防線了,它自由了!不曉得該說些什麼了,用小花的一句話帶我們回到那個無盡的空間中 : 「是愛,讓我成長,讓我明白,生活中不止是血是濃的!」 4、《暖春》觀後感 暖春,就是溫暖的春天,那不正是電影《暖春》里那位慈祥的老爺爺嗎?一個衣著襤褸的小女孩在空曠的原野上奔跑著,她手裡的風車不停轉動著,好象在述說著一個個凄慘的故事。忽然,小女孩摔倒昏過去了。好心的農民把她抬到村子裡,問村長怎麼辦,村長想了半天,也不知怎麼辦。這時,一個衣著樸素而干凈的老人站了出來,說要收養這個孩子。 老人就這樣,他不顧家庭的貧苦和兒媳的反對,堅持要收養小女孩。女孩的名字叫小花,她的父母去世了,繼父繼母虐待她,後來,直到她奶奶也去世時,她才逃了出來。小花會做許多事,洗衣、洗碗、做飯。但是,嬸嬸不顧這些,好幾次把她送走,小花不敢回到原來的家,又跑了回來。 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令人感動的鏡頭卻很多。忘不了,小花為嬸嬸生孩子而去抓螞蚱;忘不了,爺爺和小花在雨中相依相伴的情景;忘不了,村長抖出寶柱不是爺爺的親生兒子的情景;忘不了,村民捐出糧食、錢財的情景……忘不了的鏡頭太多太多,可使我最感動的是一個字:「暖!」 5、 暖春觀後感 昨天晚上看了cctv-6播出的《暖春》,不知是因為感傷,還是因為心靈的觸動,淚水不由而然的掉下來,是感嘆影片中小花的命運波折,是被那沒有血緣關系的祖孫兩代的親情所感動,還是深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質朴善良的心....我想都有吧. 那個在暴雨中為了讓小花上學而拚命背回柳條的爺爺,是那麼的熟悉,好像在我的心靈深處,博愛,寬容,善良,一個不幸的小花能夠遇到這樣的老人應該說是一種幸運吧.我想就是親生的爺爺也不過如此吧. 影片拍得真實而美麗,清新的田野,兒時的游戲,人性的體現.無一不表現的恰到好處,與時代而十分的符合,也許這也是引起觀看者共鳴的細微之處.雖然那個時代經濟的不發展但人們的心靈是純凈的,即便是小花的嬸娘為了不要這個孩子而三番兩次的送走她,但這個女人本質上是善良的.看到小花為了給她治病而費盡努力為她抓的那瓶瓶罐罐的螞蚱,那一切的怨恨和不接受在這一幕中都被化解了. 也許好的電影真能夠帶給人們很多的反思,心靈的洗禮,讓人的心路歷程回歸自然.我們希望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多出一些像此類的影片,讓滿身鉛華的身心能夠舒展一些吧。 6、暖春觀後感 暖春講的是這樣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裡住著兒幾十戶人家,他們過著平淡無奇的日子。 一天,村長的兒子二狗揀回一個暈倒在村口的女娃,打破了小村多年的寂靜。村民圍著女娃議論著,有的說要是男娃就領回去了,有的說萬一把娃養大了,再有人把娃領走就白養了……。村長無奈只好承諾誰要收下姓,等村裡收成好了多給補點口糧,大夥兒無動於衷地看著。年邁的寶柱爹蹣跚著步子走上前,背起尚存一息的女娃朝家走去。深知寶柱爹境況的大夥兒吃驚地看著。 寶柱媳婦兒香草過門多年不生娃,得知寶柱爹揀回個野娃時,認為他想當眾出她的丑,讓全村兒人都知道她生不出娃來。寶柱也怪爹揀回來個吃閑飯的。善良的寶柱爹得知小花是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後,頂著兒子兒媳的壓力留下了苦命的小花。 小花非常懂事和心疼爺爺,盡管寶柱的嘆息聲多了,香草的臉陰的能滴出水兒來,可這並沒有影響爺倆兒相依為命的快樂,土坯屋裡有了笑聲,香草十分妒忌,決定送走小花。 香草在她娘的精心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騙走單純的小花,最終都沒能得懲……香草惱羞成怒,借吃飯之機把怨氣撒在小花身上,寶柱爹忍受不了香草的臉色,帶著小花另起了爐灶。從此七歲的小花每天給爺爺做飯,日子過的很辛酸也很快樂。 心地善良的小花不記恨叔叔和嬸娘,一次次用真誠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們。一次,她送來了親手做的貼餅子,寶柱和香草看著手裡的饅頭,內心被觸動。第二天,寶柱無意中和小花說話了,小花證實叔叔是在和自己說話後,扔下手裡的玉米棒子飛奔出院兒,她拚命地跑著,摔倒了再爬起來,一口氣跑到地里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爺爺,爺爺看著小花興奮不已的小臉和流血的小手,心疼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好學的小花把偷偷學來的字用木棍都刻在土裡,爺爺看著刻在土裡的一大片字,很難過,決定上山砍柳條,編筐給小花換學費,無數根柳條帶著爺爺的體溫編成了筐。小花終於上學了,她知道考第一爺爺會笑,所以就回回考第一。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香草的肚子依然沒有動靜。香草娘聽說吃螞蚱能治她的病,寶柱不屑理她。小花聽到後,偷偷把路路上的螞蚱一個個抓進瓶子。寶柱和香草看著炕上的10大瓶螞蚱,被深深的震動了……。 小花終於用自己的寬容和善良感化了寶柱和香草,香草流下了懺悔的眼淚……。爺爺和小花被請回了正屋,他們穿上香草給做的新衣服,看著桌上豐盛的飯菜,哽咽著難以下咽,小花撲進香草的懷里喊出了生平中的第一聲娘……。 劇中的很多情節都催人淚下,觀看的時候有很多男女都不停的擦著眼淚(包括我),從爺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無私的父親,是怎樣愛兒子的,後來又對一個撿來的姑娘給了無盡的愛……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盡的,是不能用金錢來量的。 7.《暖春》觀後感 眼淚始終在我的眼裡不停地轉動,終於在影片收尾的時候,它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 看完《暖春》這部電影後,我覺得很驚訝,沒想到世界上還會有這么一個不幸的小女孩。 首先是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的她被一個好心的老大爺收養。但老大爺的兒子、兒媳(繼父、繼母)並不喜歡她。後來,只為聽到的繼母說的一句話,她便在每天放學後拿著向別人討來的玻璃瓶去捉蚱蜢。她這么辛苦地去捉蚱蜢只為一個理由:她認為繼母吃了蚱蜢,便會生出小弟弟,生下小弟弟後,繼父繼母會喜歡她,愛她。看到這里,我覺得心好酸,她的繼父母雖然對她不好,但是小女孩卻一點也不怨恨他們。 故事中的小女孩只有7歲,但她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種寬廣的胸懷,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和她的生活環境不一樣,甚至有天壤之別,我的父母愛我、寵我,有時候,只要我喜歡還可以在父母懷里撒撒嬌,我不必為一個愛,一個喜歡,去捉「蚱蜢」。 故事一小女孩終於如願以償地得到了繼父繼母的愛為結局。但我感到的卻是悲哀,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太不一樣了。 我真的好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裡,不要再有不幸的小女孩、小男孩。 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充滿愛吧!
Ⅱ 求電影立春觀後感,500字左右
《立春》的主題是不甘平凡,勇敢追夢。雖然《立春》一片中的時代背景,開始強調個體,強調對金錢和權力的崇拜。但還有一種人,他們有夢想,讓生活更有光澤、更有意思,同時也在喚醒更多的人去追求、延續自己的夢想。
Ⅲ 電影《2012》觀後感
個人覺得 很震撼。。我一直以為 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 人類是自私的 不管別個並且抱有一種 我死了你也一定要死的想法 但是。。 這部電影很多地方關鍵地方 主宰的卻是人類的良知。 深愛的前妻與自己的感情 兒女與自己的感情 前妻的男朋友與自己的關系 政治家跟人民之間感情等等 雖然也有過自私 有過刻薄 有過放棄良知。。 但是 當危險真正來臨的時候 最後還是挺身而出。。 那個刻薄、吝嗇的老闆 最後為了救兒子掉入大海 而他的情人 那個美艷的女人 最後卻救出了小女孩跟她的寵物 而自己淹死在隔艙裡面。。 政治家們最好決定打開了那扇門 那個中國人最後選擇把所有人都帶入諾亞方舟 而自己為此折斷了一雙腿 美國總統決定留在本國 他選擇了人民 而不是他自己。。
我喜歡這部電影 是因為 它更多想要表達的是。。人類真正面臨這些的時候 我們還有救。。 我們不會滅亡
Ⅳ 電影《青春祭》觀後感
[電影《青春祭》觀後感]張曖忻導演的《青春祭》雖然是一部敘述知青下鄉的影片,卻沒有一貫的傷痕與痛悔,電影《青春祭》觀後感。給觀眾展示的是一種美,一種象徵生命與彰顯生命力的可愛可親的大美,也是傣寨人生活慣例的延續。整體感覺影片沒有喜劇性的一波三折,大起大落,但平實出見本真,一點一滴地撼動著內心的那根弦。女知青阿純揮淚告別城市,被分派到一個傣族人聚居的寨子。住在能講流利漢語的合作社社長大爹家裡。家裡只有伢(大爹的母親即老奶奶)、大爹和大哥。大哥在寨外做工,不常在家。大爹寡言少語,但阿純初到時,大爹就給她特意隔了一個小單間來安排她的住宿。就這樣,阿純成了這個家的一員,每天要出工勞動。寨子里有個慣例,都是女人挑水。大爹的妻子去世已久,唯一的女人就是伢,她已年邁體衰。以前是大爹挑水,他每天清晨就去井邊,見到女人,他就躲起來。現在阿純來了,挑水的任務就交給她。所以她常在井邊碰到寨子里的姑娘。有一位小普少(當地們稱姑娘為小普少)叫依波,人們都說她是寨子里最美的小普少,她總是穿著傣族的花筒裙,高傲得像位公主。阿純在她面前有著本能的自卑感。勞動的間歇,傣族的小普少們與小普帽(即小夥子)深情對歌,小普少一個個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歌喉,阿純卻落單了。傍晚收工的時候,小普少們會去清水潭脫下衣服游泳,阿純想起了自己的泳衣,但後來也學會了不穿黏糊糊的泳衣就下水。勞動的成績要集體開會決定,阿純不會幹活,但是很努力,別的小普少都拿八分,阿純拿六分,然而大家都同意依波拿十分。因為依波多麗呢(美麗的意思)!大爹和伢對阿純都很好,阿純出工前,伢都給她用荷葉包好飯菜,為她准備熱乎乎的糍粑。然後在門檻目送阿純的離去。剛來的時候,阿純向大爹表示自己會努力幹活,大爹沒說別的,勸她先休息幾天。這些細節都給阿純溫暖的感覺。她默默地適應著這個家的生活,也慢慢地走近這個寨子。然而,有一天,多麗的依波來找阿純,告訴她第二天要去遠的山寨挑柴,擔心阿純挑不動,所以就派阿純參加老人組弄菜園。阿純百思不得其解,怎麼啦?她不想去老人組。阿純坐在河邊反思,懇請大爹點撥個中因由。大爹說,小普少們特別愛美,她們不喜歡阿純老穿著一套灰色大布褂走在她們中間。寨子里的老啞巴還從小河中摘了一點荷花送給阿純。這下子,阿純的那顆少女之心好似被美的火焰點燃,她也明白了伢為什麼用心去撫摸她的花襯衫。也許,那是一種伢對美的希翼吧!以前她在家的時候,總是將新衣服特意洗得舊一點。可現在,她回家也為自己做了筒裙,羞澀地穿了著筒裙給伢看,伢還特意送給她一條銀腰帶,可謂錦上添花。第二天,阿純穿著花筒裙去井邊時,傣家姑娘們對她贊不絕口。這時候,依波來了,她並不嫉妒,還給建議阿純戴上耳環。鄉親們也都把她當成自已的親人。他們在維護一種美的東西,美幾乎穿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安虎騎在牛背上向寨子里的人說:阿純多麗呢!老啞巴也歡欣鼓舞。阿純只是換了一下服裝,但這好似寨子里的大事件,人人奔走相告。他們自然而淳樸地歡迎阿純的融入。大爹細致入微地關懷她,依波也同她成了好友,她欣喜地融入了傣家人的生活。她覺得人家的贊揚也將她捧成了多麗的公主。當然她也有過些許的彷徨,趕集的時候遇上別的知青,人家笑話她扯下窗簾做筒裙,也學傣家小普少了。而這個小小的心結被偶遇的男知青任佳一句話就輕輕解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任佳走進了阿純的生活,他是趕牛車的。常和阿純一起趕集買書,聊一些心思。這樣,阿純就將這個在她去下紅領巾之後結識的第一個男孩引為知音,分享欣喜,分擔憂愁,觀後感《電影《青春祭》觀後感》。任佳有一段台詞:聽說你們二十四中有個女生將男生寫給她的信交給老師了,真不知道那個男生喜歡她什麼。這么說來,青春期的躁動都應予以理解。想起自己當年也做過這樣的事,真是好笑。閨密李海燕與我都收到過男孩子的信件,我們都交給老師了,還惡狠狠地建議老師嚴厲查辦。現在想來,那是一種老成持重的幼稚。任佳讀的書比較形而上,而阿純喜歡挑些對傣寨有用的書來讀,比如寨子里沒有醫生,阿純就買些農村醫學手冊之類的書。這就說明阿純已經在自覺地將自己看成寨子的一員,想為寨子辦點實事。這種責任的擔當與傣寨人對她的好有相關性。寨子里的人不懂醫學,遇到生命問題,他們只是虔誠地祈求天意。也許這是人的一種本能。阿純在一個發大水的晚上,利用所學救了小安虎一命。小安虎吃了有毒的蘑菇,食物中毒,他媽媽只能在大雨滂沱中燒香祈求上天護佑,驅神弄鬼,別無他法。阿純很慶幸自己學了一點點醫道。年青們的歡樂是傣族人的光榮。每到晚上,他們在龍樹下唱歌。尋求意中人。能帶回媳婦的傣族小夥子,贏得好多姑娘的喜歡的人,才受到人們的贊賞。傣族的年輕人常對唱,很直白地表示內心的感情:妹妹的手真可愛,像小芭蕉一樣,又白又嫩。大哥幹活利索,晚上從不出去,總是干著雜活。發過兩次脾氣,一次是阿純在山中迷路了,他舉著火把去阿純。第二次是寨子里慶豐收的晚上,任佳去找阿純,大哥喝醉了打了任佳。大哥像關愛妹妹一樣地對待阿純,阿純累了,病了,大哥都照顧她。也為她做小窗簾,休台階門檻。大哥很壯實,很樂意為阿純做事,他傍晚也從不去龍樹那裡。這就是大哥。伢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了,但是她總是對阿純很好,甚至只吃阿純為她盛的飯菜。伢讓阿純覺得:我們往往覺得凝固不動的那些日子,其實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瞬間。這樣淳樸而不舍棄美的一個山寨,寧靜而溫馨。阿純的心靈一次次被這里的人與事所撼動,她慢慢地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認為這種生活還是不錯的。"穀子黃,傣家狂。"傣寨豐收後的慶祝,也是讓人愉快的。集體殺牛,野炊,還有篝火,載歌載舞。老啞巴也跳舞了。大人小孩都舒暢地表達著自己的喜悅。可就在那個晚上,任佳與大哥打起來了伢不斷地念珠子。事後依波告訴阿純:傣族人愛上誰就是死了也要跟她在一起。並要她現在就走。依都哭著說完掉頭就走了。看得出來,依都愛上了大哥。第二天清晨,節隆就劃船走了。節隆的父母都下鄉了,她能去哪裡?處處無家處處家。她在一個小寨子當了小學老師。任佳和阿純還有來往,他勸阿純報考大學,阿純拒絕了。大爹突然來訪,這時候雖然放學了,還是有兩個學生在教室學習。大爹說大哥喜歡他,不願意也沒關系,有話好好說,別跑。這個寨子水沒有我們那兒的甜,砍柴又遠。伢不行了。伢一直盼著她,後來就病了。伢臨死的時候還抓著節隆的花襯衫,好像在說,別走!然後就是伢的葬禮,送伢去山上火葬了。全寨子的人送行。影片結尾敘述了任佳在一次泥石流的山洪中,與傣族相親一起被泥石流吞沒了,他總是抗爭著什麼,常說難道我們就死在這里?一語成讖,他永遠地留在了傣寨。阿純考學回城了。但那個寨子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個符號,永遠地點綴著她的生命,她的青春。片中有阿純想媽媽的時候唱的歌:青青的野葡萄淡黃的小月亮媽媽發愁了怎麼做果醬我說別加糖在早晨的籬笆上有一輪圓圓的紅太陽這是顧城的詩,劉索拉的曲,純真無邪,清新溫情。整部影片給人的感覺就如導演張曖忻曾說過的:影片要有潛在的深情,不要煽情和濫情。影片結構要散,不要戲劇性,一切有如生活的自然流動。
〔電影《青春祭》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Ⅳ 關於春這部電影的影評
「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裡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 。風好像在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濕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立春那天,微博上各類ID都貼上了這段話,以至於我又想起了這部電影。蔣雯麗的聲音自有一種能透人心的魔力,看到這話,她在電影《立春》里的包頭方言就又在耳邊回響了好幾天。
增肥的蔣雯麗在電影里是一個市師范學校的音樂教師,叫王彩玲,肥胖孤僻高傲,一口齙牙,臉上散布黑斑和痘痘,她喜歡義大利歌劇,最大的夢想是到巴黎歌劇院唱歌。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北方內陸小城,還沒有多少人能懂得欣賞這個,同樣欣賞不了的還有芭蕾和現代派繪畫。所以她一次次往返北京,各個劇團和音樂學院面試求錄用,拿錢託人為自己辦北京戶口,一心想離開這個城市。在北京低聲下氣四處求人卻總是被毫不留情拒絕,回到小城還得趾高氣昂,彷彿志得意滿,見人就說我要北京了,中央歌劇院正調我呢。人活一口氣啊,她大齡單身,沒有朋友,長得不好看,唱得又是沒人聽懂的歌,在這個小地方她收緊心純粹只為不甘平庸的目標而活,所有難過和不堪都往肚裡咽。
《立春》電影里是有三個心懷夢想卻不得志的年輕人,李光潔飾演喜歡畫畫,一心進中央美院屢考不中的工人黃四寶,另外一個是從小痴迷芭蕾被小城人嘲笑敵視的男舞蹈老師。三人在同一個城市因相同的命運而有了交集。我記得王彩玲側躺在床上給黃四寶當裸體模特時說的契科夫的小說《三姊妹》,她說三姊妹住在遠離莫斯科的小地方,想莫斯科不了,姊妹其中一個懂六國外語的說,住在這種小地方,一個人懂六國語言就跟六指兒一樣是個累贅,然後沉默,說就像咱倆。這段真苦,可又有倆人同病相憐互相理解的欣慰。她說告訴你個秘密,我還是個處女,我不想在這個城市發生愛情。但愛情還是來了。她愛上了外表帥氣頹廢又帶天真孩子氣的黃四寶,甚至想為他放棄北京戶口。但他不愛她,在她強行和他發生了關系後,深感厭惡的黃四寶當眾羞辱了她遠走深圳。她平時那麼驕傲一人當晚爬上高塔自殺卻沒死成。一直欽佩她唱歌劇的黃四寶表兄來跟她求婚,說倆人年齡條件都差不多了就在一起吧,她說得決絕:「我是寧吃鮮桃一口不要爛杏一筐的」。 我是想,一個女人,她長得再丑,再老,也有選擇愛或不愛一個人的權利。等到後來承受不住周遭人對自己及家人異樣眼神的男舞蹈老師來請求倆人假結婚,她很生氣也很清楚這樣吃虧的是自己,而且知道這個沒有芭蕾不能活的男人和自己有多麼不同。王彩玲骨子裡把自己的生命價值看得很重,絕不接受隨便了結和將就。在這個她不想與之產生感情糾葛的落後小城,她不經意碰到一個人,一瞬間愛上他,即使受傷了她也只得認了。
記得最清楚的畫面是王彩玲帶著她新教的學生和她媽媽北京參賽,在擁擠昏暗的火車上,她手握經久不變的水杯對昏昏欲睡的兩母女說:「每年的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著什麼,但我總覺得要有什麼大事發生似的,我心裡總是蠢蠢欲動,可等春天整個都過了,根本什麼也沒發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什麼似的」,臉上散發著迷茫的光,那話一句句戳中人的心。心懷渴望的小城青年她是怎樣憧憬著有一些東西來改變自己循規蹈矩平凡的既定人生?
時間的河流過,似乎什麼也沒改變,但又好像帶來了什麼。舞蹈老師為躲開世人探詢鄙夷的眼神故意對女學員強奸未遂進了監獄,還能跳舞他就很滿足。黃四寶搖身一變成為婚姻介紹所老闆,開著車靠騙人錢發財。突發胃病後,一向不屑與小城人為伍的王彩玲開始與女鄰居做朋友,不再常跑北京,用各種方法收拾臉上的黑斑和痘印,她還把辦北京戶口的錢要回來幫自稱患癌症的女學生在北京順利參加歌唱比賽。心慢慢低下來,她甚至遮遮掩掩婚介所登記,但仍沒有找到愛情,她在路上與黃四寶擦肩而過。後來她到福利院領養了一個兔唇兒童,因為當她走近那群玩耍的孩子時,別人都跑開,只有這小女孩坐在那對她笑。她給女兒取名王小凡,或許走了一圈她發現還是做一個平凡人最幸福。她一個人從草原運羔羊來開了個羊肉店,掙錢給女兒治病。
影片最後王彩玲帶女兒又了趟北京,在天安門廣場前她和已痊癒的女兒開心玩耍,當廣場音樂響起時,母女二人專心側頭聆聽,這時畫面出現王彩玲身穿演出服站在中央歌劇院的舞台上演唱歌劇,屏幕打出一行字:謹以此情此景獻給王彩玲。那時她該想起她那未曾實現的夢了吧,但不會後悔,亦不會悲涼。
每個曾為夢想所做的努力和不妥協都讓人感動和佩服,總會有人因為天賦或條件不足等無從實現心中的願望。漫漫長冬,終於立春了,大事不發生或者你已錯過,會有東西慢慢改變。電影里王彩玲給女兒念書,講毛蟲從蛹到蛾的過程,念到雄飛蛾只有幾天時間尋找伴侶,才短短幾個月壽命,一生很快就結束時,一身冬裝已換成夏裝的王彩玲停下感嘆:人比他們幸福多了。你看,不知以後會怎樣,我們就往前走著。相信帶著愛的,一切都如願以償。
Ⅵ 電影立春觀後感
[電影立春觀後感]一直都想寫點關於立春的東西,但又不知道從哪講起,電影立春觀後感。豆瓣上的評論越加越多,大致看來有兩種觀點。 1.王彩鈴是美好的,在王彩鈴身上看到了自己,覺得她對藝術孜孜不倦覺得那是小人物在理想面前的悲壯和庄嚴,是值得歌頌的。 2。王彩鈴是一個平凡的人,而且她對歌劇的愛並不像她以為或者我們以為的那麼深刻。那隻是她逃避生活拒絕平凡的的武器。在這種觀點上,以花的力量的「顧長衛的日常生活恐懼症」分析最為精準。當時我也是非常贊同他的說法的。 立春看了大概有一個月,中間經過了5.12汶川地震,生命的逝去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震撼。我開始想像做物理題一樣條分縷析王彩鈴的性格找出她的種種詬病的做法是否正確。對於具體的生命,理智上是可以,但情感上則顯得過於傲慢。因為王彩鈴除了是銀幕上那個肥胖,臃腫滿口暴牙寒酸卻又清高的中年女人外,還可能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某一個人,甚至,是我們自己。 昆德拉在《生活在別處》提到被選中的概念。他說,詩人或者別的藝術家都是被上帝選中的。他們是上帝的寵兒。人性格中天生有希望自己獨一無二的傾向,或者說每個人在潛意識里都希望自己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是被上帝恩寵的那個。即使是王彩鈴,也是如此。 但是她暴牙,又胖,性格也不討人喜歡,年紀一把了甚至連個男朋友都沒有,她要怎麼樣才能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證明自己是被上帝所寵愛的那個呢?於是,歌劇成了她抵抗庸俗和平凡的一把利器。歌劇讓她堅信,她和周圍的人是不同的,她是高於所處的庸俗的生活環境的。 歌劇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因為除了歌劇,她找不到任何可以證明自己與眾不同,證明自己獨特不可替代的東西。 於是她擺出了戰斗的姿態,拒絕和周圍的生活進行溝通,自己完全陷在到中央歌劇院,唱到巴黎的美好幻想中,並且矢志不渝的奮斗著。 有時候我經常問自己,我的理想是否誠懇。我是真正熱愛它呢,還是熱愛它身上的光環以及能帶給我的東西。 歌劇,這個名詞本身就太過耀眼。它代表了藝術,深刻高雅以及所有美好的詞語。王彩鈴被這個炫目的詞語晃了眼,她毫無抵抗能力,深深的折服了。她像握著救命的稻草一樣緊緊的攥著歌劇,作為抵制媚俗的生活的唯一武器。 直到後來,黃四寶出現了。屢考美院屢不中的文藝青年黃四寶蹲在花壇邊玩一個捲成圈狀的塑料紙的神情深深的打動了王彩鈴。她在細節中發現黃四寶的美好並且或許也被自己發現美好事物的能力所打動,觀後感《電影立春觀後感》。頂著油畫,歌劇這兩個輝煌的名詞,王彩鈴迅速的愛上了黃四寶。 並且,她也理所應當的覺得黃四寶應該愛上她。因為他們,在王彩鈴看來,是「相同」的,因為「相同」也必定\"相通\"。但是黃四寶卻完全無法拋棄她的外貌只看到她迥異於旁人的特質「歌劇=藝術=被上帝選中=非比尋常」而愛上她。因此,在她奮不顧身的與黃四寶發生關系卻橫遭羞辱後她選擇穿著珍藏的禮服從塔頂縱身躍下,不僅是因為她在愛情上受到傷害更多的應該是被否定帶來的絕望。 黃四寶,英俊的文藝男青年的愛代表了肯定,他不計外貌放棄種種世俗觀念愛上王彩鈴可以成為王彩鈴證明自己(哪怕僅僅是自我證明)與眾不同,特別,的強力證據。 但是王彩鈴失望了。她的奮力一搏只換來聲嘶力竭的侮辱。她不知怎樣接受這個讓她措手不及的結果。她被深刻的傷害了。 看這個電影的時候覺得觸目驚心。總是在不斷的思考自己是不是王彩鈴。前段時間攝像課上老師放《歌舞中國》,看完之後除了感動就是深深的害怕。 小人物的夢想的意義是什麼?他們的出路在哪? 梁一,青年時期因為看到金凱利的電影便深深的愛上了爵士舞,他從台北跳到新加坡再跳到大陸。一輩子全部獻給了爵士舞,去金凱利的墳前祭拜,跳到百老匯成為他最大的夢想,而他的資質,卻註定他只能在一所民間歌舞學校教授業余的歌舞愛好者。 同學對我說,最殘酷的事情不是懷才不遇,而是根本就沒有才。 毛遂面見平原君時說: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 如果我們根本沒有像禾穗一樣的光芒,在堅持理想的道路上,我們該怎樣走呢。 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可以改變的,而是無論我們怎麼做都無法扭轉的,就像王彩鈴不管怎樣的努力怎樣的掙扎也無法憑借自身的天賦調到中央歌劇院一樣。 我們知道,但她不知道。當我們和環境格格不入時我們只能相信自己是被上帝恩寵的那個,只能全力的抗爭。直到她三十多歲了,散盡了多年的積蓄,到婚介所去找一個男人回歸到大多數人都要歸附的平凡的生活中,而什麼時候,她還曾經義正詞嚴的對一再像她示好的周瑜說:我是寧嘗仙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 我們周圍有太多的人,或多或少的有著王彩鈴這樣那樣的性格。我們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也要像她一樣等到三十多歲四處碰壁灰頭土臉後才愕然驚醒? 有理想是罪過么?小人物該如何在理想和現實間找到平衡點? 顧長衛沒有告訴我們答案,或者,嘗試給我們提供一些或許可以作為出路的途經。他讓心高氣傲獻身歌劇的王彩鈴舉起了剔肉刀。 如果這是理想主義者面對現實不得不做的妥協,那麼這個妥協的傷害性不亞於毀滅。 電影只有好看是不夠的,只是打動人也是不夠的,作為一名電影人,作為第五代的導演,作為我們的長輩,我希望顧長衛可以對我們進行引導,站在高於我們的位置向我們指明前方的路,但他只是滿懷同情的對我們講了一個醜陋卻心懷夢想的女人同現實生活抗爭的故事,同情後是深深嘆息,嘆息過,就什麼也沒了。 個人覺得這是一部極具李檣風格的電影,顧長衛更像是一個優秀的攝像師而不是導演,以至於完全淹沒在李檣的劇本中。
Ⅶ 求一篇1500字的電影觀後感
起初以為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贊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里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為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著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么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後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為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群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了解,或是說不太了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裡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徑庭之感,這里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羅老師的死,也許是要用羅老師的死來表現「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種奉獻的精神,也許這是為許曉萌後來進村做的一個必要的鋪墊與設置,我覺得導演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一個看法,那就是希望舊體制解散(羅老師的死亡)新體制的建立(許曉萌進村),也想為農村教育指出一個出路,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處理的不太好,結局如果改成許曉萌站在城市遙望農村而滿腹躊躇的樣子為更好,因為這樣才把這個問題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們的面前,讓所有的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我們不要談論那些支教大學生的問題,這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所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來做才對農村教育的最有好處?怎樣做才是解決農村教育落後的最終之根本?
正如電影開頭里那遒勁震撼的火車鳴笛與那狹長而交錯的鐵軌道路足以表明這個問題是怎樣的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
Ⅷ 電影《暖春》觀後感 600--800字
當小花從昏迷中醒來第一次看到寶柱爹時,由於恐懼而本能地蜷縮在牆角。可以看出她以前曾遭受過怎樣的苦難,她幼小的心靈經歷過怎樣的創傷。她今後會生活得怎樣呢?她還會以純真無邪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嗎?
接下來的情節讓我認識到,純真和善良是不會輕易地從一個小孩身上消逝的。小花用她的善良感化了千方百計想把她送走的寶柱的媳婦兒香草,感動了村民,也感動了我。原本刻薄的寶柱兩口子,最後卻從心底真正地把小花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來看待;左鄰右舍也個個都稱贊小花是個懂事的孩子;而我,是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看。
最讓我感動的有三處:
一處是小花和寶柱爹互相推讓一個雞腿,讓來讓去,小花還是不肯吃,爺爺就說:「你怎麼就不懂事呢——」聽到這句話,使我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經常聽到的「媽媽愛吃魚頭」和「外婆愛吃雞屁股」這類話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吶。
一處是寶柱爹上山砍柳條,背著一大捆比他還重的柳條在風雨交加的泥濘的山路中艱難行走的鏡頭,最後竟致病卧在床,不省人事,而他砍柳條的目的是用來編筐來賣,以供小花上學所需。這使我想到了天下千千萬萬日夜勞作的父母親們。看到這里,我真擔心寶柱爹會在導演的「安排」下去世,那小花該怎麼辦吶!還好,後來,寶柱爹慢慢地康復了,直到小花大學畢業之後都還在,這很讓像我這樣多愁善感的人感到欣慰。
最後一處是最令我感動的,也是我最難忘的一幕:當著大夥的面,村長說出了一個保守了三十年的秘密。原來,寶柱也是寶柱爹撿回來的一個孩子。為這,寶柱爹一輩子單身。聽到這個隱瞞了三十年的秘密,寶柱在父親面前長跪不起,悔恨交加,惟有一聲悲切的「爹」的呼喚在小山村上空回盪不散。就在這一刻,寶柱爹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變得更加高大、鮮活、令人敬佩。在這里,我感受到了一種博大無私的愛,看到了一顆普通的久經滄桑卻又善良的心,一種人類本性的完美詮釋。
選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