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地理視角的電影觀後感

地理視角的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19 03:57:32

『壹』 關於地理的紀錄片觀後感2000字

篇一:地理紀錄片觀後感
制度有歷史的規定性,因為這一原因,對歷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後,新制度的建立者也並不是從歷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終無論何時,習俗、規范、宗教信仰,以及許多其他被繼承的制度都制約著行動。這幾天想靜靜地思考一些問題,閑暇之餘,得以有機會系統觀看前不久中央電視台2頻道播放的大型紀錄電視片《大國崛起》,對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一個扼要的、生動的介紹。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諸強的興衰變遷。簡要地就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先談談個人的幾點觀後感,然後再把該片的簡介附後,供您回顧和參考。如有不妥,並請指正。謹致謝忱!
本來西方大國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可能這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夠典型;而荷蘭盡管有其曾經的輝煌,但我總覺得是曇花一現,進入20世紀鮮見有其突出的大國地位,我個人認為仍屬「小國」之列,如果替代,可能義大利是比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見,影片對大國的定義,並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而多以鼎盛時期的輝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夠統一。這點或許需要改進和完善!
那麼,該片所定義的大國,有什麼共同點呢?
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行為,給被奴役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理念,是一種被奴役的改進;
二、曾經或正在稱霸世界、或進行殖民統治,都曾盛極一時,且從其衰敗的歷程給其他國家以警示;
三、曾經經歷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度;
四、曾經或正在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引領時代的進步,用更時髦的話講就是與時俱進;
五、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包括正反兩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影片所介紹的九個國家,基本上都具備上述的條件。顯然,中國是個東方大國,但卻不能「入圍」世界大國之列,甚至連日本都不如。何故?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我們幾乎不曾具備上述大國標准中的任何一條,成吉思汗時代盡管用無力征服了世界的諸多地方,但畢竟是曇花一現,並未維持多久,就盛極而衰,迅速退出歷史舞台。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在明朝(當時GDP比重比現在美國佔世界比重還要大)竟然常有倭寇襲擊我沿海地區。清代中後期以來,泱泱中國更只是西方大國列強的蹂躪對象和殖民地。
那麼,為什麼中國就不能像日本那樣,學習西方、進而趕上和超過西方呢?
有人說,我們的制度不行;有人說,我們的人才不行;有人說,我們的科技不行;有人說,我們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說,我們的人種和民族性格不行,有種民族的劣根性。「狼圖騰」一書就指出,農耕社會使漢族人天生就養成了「羊」的性格,恐怕連山羊都不是,屬於綿羊。在大漢王朝時候體現了這一點。《漢武大帝》中,劉徹之前盡管有文景之治,但仍遭到匈奴人的滋擾和侵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盡管改變了這個現象,但由於連年征戰,最終人才凋敝,國庫空虛,給大漢王朝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埋下了隱患。此後,綿羊的劣根性更是彰顯無遺!別說像成吉思汗那樣橫掃歐洲了,一見到日本兵打過來了就哆嗦,當漢奸、偽軍的中國人就多達幾百萬,比日本侵華軍隊人數還多(按照曹-剛-川文章的說法,當年被我軍殲滅的日軍和偽軍的比例是一比二)。不僅如此,台灣還有不少中國人去充當日本兵,到東南亞為日本人賣命,李-登-輝的胞兄不就是當了日本兵、死在菲律賓的嘛!
所以,別人敢於看不起我們、欺負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太軟弱、太缺乏民族氣節。一個人,總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會有出息的;一個民族,不敢沖向世界、征服世界(通過合法途徑),就不會強大起來。所以我們要做大國,要崛起!

篇二: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
今天看完了兩集的《地理·中國》紀錄片——走進百慕大之後,貌似一切都沒覺得那麼神秘了,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討厭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麼久,今天看節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後,雖然胃口下來了,但是卻是一腦子的無語。
我說勝春,你今天講的確實精彩,這點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過讓我無言的是,你們最後給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氣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為超雷暴、磁場或者電子霧所影響的區域性事故之後,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說勝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們說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氣所致,那麼還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這么早就下結論?還是說你們又在哪裡看到了什麼科學家的強有力證據?我算得上是一個強烈的百慕大迷,我覺得,你們說的這些,有些不可思議。
這樣說來,百慕大一點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說:百慕大的天氣可真夠糟糕啊,去了N多飛機,N多輪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氣原因,每次都是因為天氣事故,這可能嗎?上千上萬的事故,都是天氣原因?這樣,百慕大天氣不是也太糟了嗎?
說實話,我不信服於這個答案。
網上還暫時沒有下部,敬請期待。
至於為什麼不信,我想已夠清楚。
網上看完了以前的紀錄片追風而行,相比之下,我還是很喜歡這期節目的。講述了很多的龍卷風知識,而且還講述了怎樣逃脫,還講了龍卷風的一些內部數據,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歡龍卷風,從這期節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謝謝你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麼關於龍卷風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歡迎來我博客交流,成為朋友。

篇三:紀錄片美麗中國觀後感
在舒緩婉轉的傳統中國音樂中(我只聽出其中有一首是《陽關三疊》),伴隨著森林草原、戈壁大漠、雪山聖湖、江河湖沼等優美的畫面更替,種種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紛紛登場,一個可與趙忠祥為《動物世界》的配音相媲美的男中音,用同樣舒緩的口吻娓娓道來,講述動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國歷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中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幅幅畫卷,引人遐思!
原來中國還有這樣美的地方!對此,製片者除了驚艷,也指出了人類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與挑戰,但不是抱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非常理解地提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為與自然和-諧共存和保護環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積極成效。特別提及,毛主席時代曾號召改造自然,相信「人定勝天」,但在總結經驗教訓後,中國已回歸傳統,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挑戰是巨大的,但自然也有著神奇的力量,中國的環境問題在以緩慢的速度逐步改善,「只要人類有意願(並付諸行動),自然界總會有辦法(恢復)」。這是影片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這與西方媒體通常情況下一味炒作與渲染中國的環境問題有很大的不同。
秘魯也有很多人或出於無知,或源於偏見,往往追隨西方,刻意對中國的問題橫加指責。去了中國,才發現大不一樣,而驚嘆於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平衡各種復雜矛盾與關系的高超藝術。
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么多的中國人不僅要生存,而且要發展,中國政府不僅要對本國負責,而且作為一個大國要對整個世界負責,面臨的困難是外人難以想像的。有誰能真正肯定地給中國指明前進的方向?有誰敢誇口說放在那些個位上就有把握把中國的事情辦得更好?
中國有幾千年的智慧積淀,有海納百川,包容世界的胸襟,中國的問題只有中國人通過自身的和-諧發展才能解決得更好。
很高興《美麗中國》這部片子與我經常向秘魯朋友宣講的某些思想不謀而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與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近代世紀相比,今天我們可說是生逢盛世,怎當不備加努力。挑戰和困難永遠不會自動消失,但如能吸取教訓總結提高,前途無疑是光明的。

篇四:紀錄片美麗中國觀後感
又看了一遍《美麗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美麗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篇五:經典人文地理的觀後感
《經典人文地理》是一個展現古老傳統,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電視欄目。它主要以人文地理的理念和觀點,以更為巧妙的方法和角度向更廣闊的地區和高端受眾講述雲南,直接促進世界對雲南的了解,以全新的視覺和方法,將雲南以外的經典人文地理紀錄片推薦給觀眾。 帶著對人文歷史的敬畏,帶著對大自然的謙卑,《經典人文地理》為您展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這是每一個曾經用腳走過大地,用心體驗過大地生命的人所了解的地理學,其中充滿了趣味與新知「人文地理」是國際電視業發展的必然產物。美國《國家地理》和《探索》是當今世界最受歡迎與贊譽的電視節目,兩套電視節目在全球145個國家通過有線網路等各種渠道播出,成為覆蓋全球的最有影響力的電視頻道。 近年來,中國幾乎所有的電視台都采購和播出《國家地理》和《探索》頻道的節目,但是這些節目中涉及中國的題材還不到1%。 以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五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以及最為豐富的自然、歷史與人文資源,我們需要自己的《人文地理》電視製作與播出,最應該也最渴望了解中國的正是我們自己。 電視《都市裡的戲班子》是一部反映老昆明傳統民俗文化的好片子。
整部片子以散文筆調的形式述說著花燈在昆明的鮮活故事,既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的成分,又有老昆明人熟知的調子,可謂人文經典。就片子而言,有優點,當然也有遺憾的地方。下面就自己的感覺,少談優點,多說缺點吧。
整部短片是紀實的,但在編排的情節與故事給人的感覺是有些倉促,若能娓娓道來,且能大大提高片子的質量,也更有厚重感。
裡面缺少經典的花燈唱詞、唱調,而這些又是許多昆明人,以及部分雲南人所熟悉的,假如在片中出現,會給人以久違了的感覺。這正是吸引觀眾與讓觀眾有親情感的最好的手段。
在拍攝演員的日常生活時,有表演的痕跡。由於這些人有表演的天賦,在舞台下,在生活中,當面對鏡頭時自覺不自覺地表演了起來,因而讓自然的生活情節,有了不自然的成分。這是一部好片子所應該避免的東西。
主持人普通話沒有特點、個性,缺乏感染力,本來影片最後的解說詞精彩、到位,但經他這么一說,顯得蒼白無力。
本劇一個突出的亮點是音樂配得非常好,舒展、悠揚的輕音樂,加上時髦的歌曲,深深地感動了觀眾,並引起共鳴。我們不在乎用什麼音樂,古典的、現代的、前衛的,或者是民間的,只要能感染我們,打動我們,只要我們喜歡就是最好的。

『貳』 地理紀錄片讀後感200字左右

海洋」
對於人類來說,大海是一片廣袤無垠,艱難極了,但如果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它也是小而脆弱。 「海洋」,以啟動一個孩子的眼光,以感覺的海大,然後從一個海鬣蜥獨特的視覺外觀的影響人類文明的海洋生物,和導致的地球和海洋更廣闊無垠的宇宙,在瞬間海忽略不計。在人類發現宇宙的范圍,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命是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的土地。通過的「海洋」的詩意的鏡頭和優美的電影配樂,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海洋生命形式,「海洋」有生命的,自然會告訴優美動人的。
「行星地球」
全集「行星地球」是一款經典系列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我們生活的世界 - 我們的地球的一次驚人的探索。的一個根本和徹底的研究,我們的星球 - 地球,關注我們的地球的自然歷史形成的關鍵因素。陽光和水在地球上所有的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和生活中佔主導地位,所產生的各種規模的季節性遷移。歷時三年多的相機捕捉的奧卡萬戈三角洲的洪水引發的變化,每年一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航空攝影,使我們可以遵循一些大規模的遷移,經驗豐富的肉食動物和狩獵史詩般的旅程... ...
「神奇的木化石」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木化石在山區的北京市延慶縣當地農民發現,引起地質學家的關注。因此,專家們開始了三十年的遠征敲定,孕育侏羅紀木化石億年前,它的形成是數以百萬計的年復雜的地質運動和外力的結果。這部電影將跟隨地質專家,探索神秘的大峽谷之謎的木化石

四川大渡河大峽谷最深的2675米的原因之一,是的,在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不同地質時代的岩石深處的峽谷兩岸,以及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從下往上排列,岩石中含有豐富的化石,是一個完整的圖像的地質和生物教科書厚度為幾公里一個完美的地質剖面圖的部分,錄得超過一億年的地質演化歷史的演變「。
「在池塘
海南叢林科考隊員的視線中有兩個圓形的池塘,池塘形狀規則如下形狀為圓形,整齊地排列,看起來像人工挖成附近的名稱的村民說,兩個水庫非常有靈性的兩個恍如隔世,地質學家懷疑,村民們說,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該小組已推出了一系列的訪問,並終於找到了這兩個池塘是火山噴發的結果。

『叄』 地理BBc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地理紀錄片的觀後感
制度有歷史的規定性,因為這一原因,對歷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後,新制度的建立者也並不是從歷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終無論何時,習俗、規范、宗教信仰,以及許多其他被繼承的制度都制約著行動。這幾天想靜靜地思考一些問題,閑暇之餘,得以有機會系統觀看前不久中央電視台2頻道播放的大型紀錄電視片《大國崛起》,對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一個扼要的、生動的介紹。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諸強的興衰變遷。簡要地就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先談談個人的幾點觀後感,然後再把該片的簡介附後,供您回顧和參考。如有不妥,並請指正。謹致謝忱!

本來西方大國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可能這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夠典型;而荷蘭盡管有其曾經的輝煌,但我總覺得是曇花一現,進入20世紀鮮見有其突出的大國地位,我個人認為仍屬「小國」之列,如果替代,可能義大利是比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見,影片對大國的定義,並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而多以鼎盛時期的輝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夠統一。這點或許需要改進和完善!

那麼,該片所定義的大國,有什麼共同點呢?

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行為,給被奴役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理念,是一種被奴役的改進;

二、曾經或正在稱霸世界、或進行殖民統治,都曾盛極一時,且從其衰敗的歷程給其他國家以警示;

三、曾經經歷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度;

四、曾經或正在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引領時代的進步,用更時髦的話講就是與時俱進;

五、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包括正反兩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肆』 關於地理方面電影的觀後感

可可西里這不電影挺好的,你可以看看這個電影的觀後

『伍』 任意一部關於地理的紀錄片的觀後感800字左右。

黑洞影評
200億高齡的宇宙,浩瀚無比,無奇不有,黑洞就是一個令所有天文學家感興趣卻又捉摸不透的天體。
黑洞的定義是:由一個只允許外部物質和輻射進入而不允許物質和輻射從中逃離的邊界即視界所規定的時空區域。乍一聽,確實很迷惑,再仔細點解釋就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恆星的半徑小到一定程度,小於史瓦西半徑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恆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於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然而,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
那麼黑洞是怎麼出現的呢?黑洞(Black hole)是根據現代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產生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以致於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就連光也逃逸不出來。由於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為黑洞。
了解了黑洞這么多東西,我首先想到的是為之奮斗的眾多科學家,他們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來計算這些東西。歷史上第一個意識到一個緻密天體密度可以達到連光都無法逃逸的人是英國地理學家john michell,他在1783年寫給亨利·卡文迪許的一封信中提出這個想法,他認為一個和太陽同等質量的天體,如果半徑只有3公里,那麼這個天體是不可見的,因為光無法逃離天體表面。1796年,法國物理學家拉普拉斯曾預言:「一個質量如250個太陽,而直徑為地球的發光恆星,由於其引力的作用,將不允許任何光線離開它。由於這個原因,宇宙中最大的發光天體,卻不會被我們看見」。 黑洞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體積會縮小,甚至會爆炸。當英國物理學家史迪芬·霍金於1974年做此預言時,整個科學界為之震動。霍金的理論是受靈感支配的思維的飛躍,他結合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他發現黑洞周圍的引力場釋放出能量,同時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質量。當黑洞的質量越來越小時,它的溫度會越來越高。這樣,當黑洞損失質量時,它的溫度和發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質量損失得更快。這種「霍金輻射」對大多數黑洞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大黑洞輻射的比較慢,而小黑洞則以極高的速度輻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
一直就對黑洞了解甚少,也沒有想過去了解它,但在馬克思課上看了關於黑洞的紀錄片,對黑洞了解了許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科學家們能夠早日探索到黑洞,幫我們更深的認識宇宙。

『陸』 以《2012》電影寫一篇600字地理角度觀後感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柒』 關於地理觀後感(100字)6篇

自從我購置電視以來就一直在看中央七套的《人與自然》欄目。上邊講述的成千上萬種生物,讓我大開眼界,從中得到了很多知識。
或許與我熱愛地理有關,從有地理課開始就愛上了它,記得求學時,每每翻開地理試卷,都會津津有味的去填寫,什麼山脈啊,河流啊,氣候啊等等,而且基本上得分都不少於90分,但很少能得到滿分100。
很羨慕,人與自然中的這位英國博士,一個很和藹可親的老頭,我想他一定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每期節目都會有他出現在動物附近的鏡頭,他給講解動物的一些習性和特徵。比如有一次當他講解道海牛的時候這樣說到,「這些體型龐大的海牛一生都生活在水中,性格溫順,以水草為食」。這時海牛把頭伸出了水面,靠近英國博士,張開了誇張的嘴。博士開心的笑道「我原來以為吃素的不會有口氣,沒想到口氣這么重」。動人的解說詞,再加上趙忠祥老師完美的聲音,簡直是無可挑剔,很完美。
今天播放的是鳥兒繁育後代的故事,畫面上講解了幾十種鳥類,它們很漂亮,很機警,很可愛,很想把她們抓到籠子里養起來,可是內心一種不願意破壞自然環境的意識打消了這種念頭。
令我記憶憂心的是講到鸚鵡繁育後代的時候,鸚鵡父母會很公平的把食物均分給出生時間不同,大小不一的孩子。孩子們在這種狀態下成長起來都會健康茁壯。而當我看到杜鵑鳥把卵產在蘆葦鶯的巢中時,多感憤憤不平。杜鵑鳥會把蘆葦鶯的鳥蛋扔掉一個,然後再把自己的卵產進去,杜鵑鳥的卵會先孵化出來,它孵化出來首先要做的是把其餘幾枚蘆葦鶯鳥蛋踢出鳥巢。最後以至於這個小小的鳥巢都容納不下它。最精彩的一幕莫過於,看到在加拿大大不列顛湖泊群里生活的一種鴨子,孩子們剛一出生就可以自理了,鴨媽媽不停的呼喚小鴨,小鴨子排著隊跟在鴨媽媽身後向湖泊中游去。可惜早有一群鴨子佔領了這個湖泊,鴨媽媽展開了戰斗,後來者飛走了,而小鴨還不會飛,它們加入了先來者的鴨群,而鴨媽媽並沒有反對,在動物專家看來,隊伍的壯大,更可以預防天敵的迫害,有時鴨群中小鴨能達到20隻,甚至更多。
畫面很美,這可能就是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可惜在中國很難看到這樣的畫面

---------------------------------
自古以來,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中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人們總是以征服自然來獲得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資料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19世紀中期,恩格斯曾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論述,其基本觀點在今天看來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有些話已經成為經典言論,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雖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獨立性,但是人並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駕於自然之上,否則就難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看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際上是人作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同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誠然,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在一定范圍內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為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對自然的任何改造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自身,所以絕不能把自然當作可以被隨意改造的對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過改造能夠更好地為人類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則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類改造和破壞,才能為人類所利用。人類改造自然的范圍、方式和程度應當有一種自我約束。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從國內流行的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教科書和工具書對生產力的定義及解釋來看,大都把生產力定義為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實,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動物甚至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改造自然。例如,水獺築壩、蜜蜂築巢,就其客觀效果來說也是對自然的一種改造。雖然這些動物改造自然的能力無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認為完全屬於本能,但畢竟也在它們活動的范圍內改變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夠更好地為它們所利用。因此,嚴格地說,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並不是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差別。只有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差別。在原始社會,人們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動的范圍內利用自然,包括採集野果,圍捕獵物等,後來在勞動中逐步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當原始人撿起一塊石頭打擊獵物時,還只是利用自然;當他把石頭磨成特定的形狀以便更好地使用時,已經改造了自然;至於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和馴養動物,則包含了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運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狀態,一點都不知道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那麼同其他動物就沒有本質區別。人所以能夠從其他動物中分離出來,就是因為在長期勞動中逐步形成了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的能力。在近現代社會,人們認識自然規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門類繁多的科學技術。只有不斷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才能科學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從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減少乃至消除浪費和污染。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有不少文獻引用恩格斯的論斷:「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這一著名論斷已經成為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言論。
現代人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成就並不意味著人類戰勝了自然。所謂戰勝或勝利,通常是相對於戰敗或失敗而言,既然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應當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征服和戰勝自然的觀念。不應在人與自然之間人為地構造戰勝和戰敗的關系。事實上,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沒有理由說是戰勝了自然。何況這些成就往往存在對自然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最終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報復。恩格斯當年所分析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和歐洲一些地方破壞自然而遭受報復的情況,同現代社會的情況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由於世界各國特別是少數發達國家大量排放各種溫室氣體和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導致全球溫室效應增強和臭氧層破壞,危及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通過國際協議來減少溫室氣體和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一些殺蟲劑和化學物質最初被研製成功時曾譽為重大發明,並大量使用,後來才發現最終卻會嚴重危害人自身,不得不禁止使用;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行「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各種污染物大大超過環境承載限度,不得不投入並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治理污染,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償失;國內一些地方毀林開荒,導致土地荒漠化,最終不得不退耕還林。這類事例不勝枚舉。
所謂自然的報復,是一種擬人化的說法。自然是按照客觀規律運行,本來不存在什麼恩賜和報復。但是因為我們人類宣稱要征服和戰勝自然,常常違反客觀規律,結果遭受損失,在觀念中被認為是自然的報復。不論怎樣看,人類都需要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自然具有無限的廣闊性和復雜性,總是存在未知領域,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類認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規律具有客觀必然性,無論古代和現代,人類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最終會自食其果。現代人無需回到過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狀況,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謙虛謹慎,虛心向自然學習,在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失為明智的態度。
今天,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臨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捌』 紀錄片遠方的家 以地理角度寫的觀後感

[遠方的家觀後感]CCTV4邊疆行《遠方的家》100集值得一看,可以系統了解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邊境風貌,邊境貿易,旅遊觀光,國門界碑,邊關哨所,鐵路、陸路、水路交通,從廣西開始,到雲南、西藏、新疆、內蒙、黑龍江、吉林、遼寧結束,經過中央四套邊疆行隨行記者的系統和詳細介紹,不出家就可以到全國各旅遊,能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能看到一生中都不可能走到的地方,能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江河湖泊、地方特產、名優小吃、金銀珠寶、跨國上學、跨國婚姻、跨國趕集,遠方的家觀後感,觀後感《遠方的家觀後感》。。。。。。等好多鮮為人知的事情,看後確實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玖』 以地理學角度寫電影《2012》的觀後感600字

一,2012年地球毀滅的危機來源於太陽的爆發,沒有說清楚是太陽的耀斑還是日珥爆發,說產生了大量的中微子,結果到了地球以後引起了地殼下的物理變化。

第二,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發生了大地震。我們知道,地震是面狀的,幾百上千平方公里內幾乎同時地震動,而絕不可能是那種跟怪獸一下在汽車後面追著破壞,太假了。而且,地震波有兩種,縱波和橫波,縱波傳播的速度比橫波要快,因此總是先到達,因此地震時總是先上下震動,然後左右搖晃,而片子中的地震方式就是導演獨創的那一種——地面開裂,呵呵

第三,地震後那一家駕著飛機飛到了懷俄明洲黃石國家公園。洛杉磯在美國西海岸,黃石國家公園在美國東部,相聚約三四千公里,無法想像那種輕型飛機怎麼就能橫越美國東西部。

第四,黃石國家公園火山噴發。我們知道火山噴發主要有兩種,一種氣體較多的是猛烈地噴發,噴發的高度甚至超過對流層頂部達到平流層,一種是基層岩漿較多的溫和地噴發,一般岩漿四溢。火山噴發時可能會伴隨著小的地震,甚至於就沒有地震;而我實在搞不懂火山噴發怎麼會和洛杉磯大地震一樣土地開裂,地震和火山的破壞場面竟然是相同的,不知道是把觀眾當白痴呢還是導演太白痴了。

第五,片子中提到了地球磁極倒轉。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地球磁極倒轉,有些科學家甚至把恐龍在內的數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歸究於地球磁場倒轉。但地球磁場倒轉從發生到完成,一般需要數千甚至幾萬年,片中那樣幾天倒轉了不是開玩笑嗎

第六,諾亞方舟的傳說眾所周知,是地球冰期結束、冰川融化導致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沒了許多人生活的地區,為渡過大洪水這個危機而發生的。而片子中渡過危機的方法極其可笑,竟然也是諾亞方舟式的。要知道諾亞方舟所面對的災難是大洪水,而你所面對的災難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微子引起的地球毀滅,你不逃離地球就能渡過了啊?導演是不是沒長腦子啊?這恰如看到鄰居家失火,大家紛紛潑水結果火滅了危機解除了;後來自己家水管爆裂被水淹,你也紛紛潑水;「管你什麼類型的危機,一種解決方式」,這不是讓人貽笑

『拾』 急!誰有有關地理的電影或記錄片的觀後感或介紹

《帝企鵝日記》觀後感
父母之愛,一直都是最偉大的愛,那是一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愛,在這樣的愛面前,我們的任何感情都變的渺小,我們的任何一種愛都不能稱之為偉大!--題記

有一種生命,他們是唯一存活在被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海洋之外的生物,他們堅強不曲,他們團結一致,他們,是這塊冰原大地之上的勇者,他們是最偉大的父母!
當太陽和月亮在中午匯合時,有一支神奇的隊伍從深海中一躍而出,他們,沿著廣袤的冰雪大地,面對著寒冷與空曠的冰原,在死寂中,不斷前行。這只隊伍,就是帝企鵝。
帝企鵝的隊伍,在不斷的壯大,他們沿著冰雪鋪就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著,他們走過無邊的冰原,走過冰冷的海洋,走向他們的約定,走向,一個信念!走向,奧摩克!每一年,他們所走的道路都在改變,傲慢的冰山,像巨大的怪獸,被寒風擊倒,阻撓著他們的前行,可是他們,依舊堅韌的向前走著,奇跡般的在同一天,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全部匯集,然後,聚成一隻龐大的隊伍,排著整齊的隊,繼續前行,向著他們的約定前行。
二十天的風餐露宿,二十天的堅韌前行,二十天的寒冷與恐懼,奧摩克,終於站在了他們的腳下!奧摩克,這片孕育生命的大地以堅實的花崗岩保護著每一隻帝企鵝。他們,開始了他們最偉大的使命—孕育新的生命。一對對的帝企鵝結合在了一起,在漫長的冬季里,他們用生命起舞,和著寒風,優雅而壯美。舞蹈結束了,一個生命的承諾在母親溫暖的腹中落戶。
一個月……兩個月……當第三個月來臨時,生命之歌開始奏響,幸福的時刻來到了—孕藏著新生命的蛋,降生了!帝企鵝父母的偉大,從這時開始越來越顯著!在遼闊的冰雪世界裡,孕育在蛋殼中的生命是顯得那樣的脆弱與無助!母親,由於生產,早已筋疲力盡,她們將要回到大海里去,去為他們的寶寶尋找食物。孵化寶寶的使命,交付與父親!他們小心的開始起舞,用最初的舞步完成了這神聖的步調,那顆貯藏著生命的蛋,由母親交與父親。父親小心地,用嘴、用腳把他們愛的結晶藏於身下,立於腳上,讓這些小小的生命,遠離他們無法承受的寒冷。
母親們走了,走向大海,留於父親的,是一個個越走越遠,消失在茫茫冰雪中的黑色背影,那些背影,是帶著父親的希望而遠去的。母親不在的四個月里,父親們要與風雪搏鬥抗爭,用自己最偉大的愛來保護著他們腳上的一個個小的生命。
冬天終於惡狠狠的來了,呼嘯著暴風雪以及徹底的黑夜魔鬼般降臨。夜一直蔓延,父親忍受著飢餓與寒冷,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腳上的蛋,他們像踩著鋼絲的雜技演員,努力掌握平衡,緊緊擠在一起,組成一個旋轉的整體,與旋轉的暴風雪做著抗橫。寒風肆虐,他們與魔鬼頑強抗爭!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熱量凝聚在一起,保護寶寶的信念凝聚在一起!這個組成,像是無懈可擊的一道牆!
母親們憑借著堅韌的信念,尋找著大海的入口,在寒風的譏笑聲中,頑強的前行。終於,大海向她們張開懷抱,終於,她們又看到了自由在海中起舞的小魚,終於,她們的寶寶有了食物!
父親依然挺立著,向著惡魔的冬天挑戰。他們用雪花來滋潤乾渴的喉嚨,支撐著他們早已飢餓的軀體,支持著他們等待母親歸來的意念。他們不能讓自己倒下,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寶寶。如果,一但睡去,那麼,白皚皚的雪花,終會將他們覆沒!
冬天,終於向父親的勇敢低頭了!黑夜,帶著他的爪牙悄悄的離去,光明,又來到了!太陽越來越溫暖,父親,越來越開心,可愛的小生命,一個個破殼而出了!父親知道,母親們就要回來了!他們的希望越來越大了。
母親晝夜不停的向著奧摩克趕去,風,帶來了親人的氣息,她們知道,寶寶出世了,他們在等待著自己帶回去了食物。
四個月的艱辛,終於過去了,父母與孩子終於團聚了!他們又一次起舞,在廣袤的冰原大地,和著生命之曲,起舞!一曲結束,父親們已經疲憊不堪,他們將寶寶交於母親,又繼續踏上征途,去尋找他們的食物。
父母就這樣不停的來來回回,不停的輪翻替換,在他們的辛苦與心血中,這些小的生命越長越大,當太陽與月亮再次在天空相遇時,帝企鵝們又會繼續著父母的腳印,回到這里,以生命起舞!將生命延續!

閱讀全文

與地理視角的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里露腋毛的圖片 瀏覽:523
黎明演的愛情電影 瀏覽:384
瘋狂的螞蟻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185
成龍電影改編的游戲 瀏覽:76
最適合電影視頻的音樂 瀏覽:835
白島壽美里愛情電影網 瀏覽:172
四川女人電影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503
有一個王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
中東三級愛情電影 瀏覽:403
長澤梓電影有什麼 瀏覽:673
狂野大陸大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966
51電影大全免費觀看視頻下載 瀏覽:805
法國宮庭電影 瀏覽:338
男主是歌手的愛情電影 瀏覽:876
偷襲電影國語完整版 瀏覽:217
寶貝老闆電影完整版普通話中文版 瀏覽:710
中國的未來由我們一同譜寫電影觀後感 瀏覽:719
大冪冪最新電影 瀏覽:572
電影粵語男女對唱歌曲大全 瀏覽:488
台灣人騎行電影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