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心理醫生1電影觀後感

心理醫生1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17 23:03:32

❶ 心理學電影的觀後感五百字左右

其實故事中的那位醫生也有著一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或許是張昕的這個個案,觸及到了他記憶的深處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現著上學時一個女孩兒的影子。但他卻始終相信這是幻覺,並且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靈也出了問題,他竟然在辦公室採取為自己進行電擊的方式來抵制這種所謂的「幻覺」,被同事發現後,他仍然不願說出事情的真-相。後來,在同事的鼓勵下他改變了原來不願與人交往的生活習慣,並和張昕確立了戀愛關系,生活接近了平靜。然而,在一次他與同事小聚時,冒然闖進來的一對老夫婦對他的過激舉動打破了這場平靜,也激
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他變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絕面對自己的內心,拒絕敞開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後站在當年那個女孩跳-樓自殺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說出了積壓在自己內心的秘密,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真正的面對了自己的內心。
故事至此,已經接近了尾聲。想必您會產生疑問,心理醫生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有著生活的苦惱。我接下來的說法,或許會得到大多數心理學工作者的贊同,其實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每天都要接觸許多負性情緒,過多的負性情緒積聚到一起便會形成負性的心理暗示,在這種負性暗示的影響下再加之一些生活問題,自然就像是一顆定時*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我的老師在第一堂課時對我們說「他很佩服我們的勇氣,敢於向這種高危險的工作所邁進。」這一點在我經歷了志願工作後深有體會。我想這也是心理咨詢督導這個職業所由來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過央視12套的《心理訪談》節目,我對片頭中的一句話頗為認同「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故事中那位醫生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自己出了心理問題會招來別人的笑話,所以寧願默默承受,也不願意向自己身邊的朋友、同事、領導所傾訴,不願敞開心扉。最後險些讓自己葬身在高樓之上。
我不想憑借著這小小的一篇文章來糾正人們對於心理學的錯誤認知。只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些患有「心靈感冒」的人們,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鼓勵,讓他們有勇氣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自考生和志願者也想對廣大心理學工作者說上一句:你們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類,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煩惱。面對煩惱,敞開自己的心扉吧!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心裡達人」。

❷ 急求美國電影《心理醫師》觀後感!!原創最好了。

今天看的《心理醫師》帶給了我很大震撼。是的,那些記憶永遠都
不會消失,
但是重要的是,
我們都還一直活著。
也許我們一直去困擾自己,
讓那件永遠不能抹消記憶的事情永遠困住我們,苦苦的去尋找原因,不願
意去面對自己,面對生活。但我們卻一直忽略了我們都還一直活著這件事
情,這件更值得成為我們好好活下去的理由的事情。

不要逃避。
最後的結局是大家都開始面對了自己,
就連心理醫生也開
始直面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人生。
可是當我們面對這些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時卻一直選擇逃避。蒙蔽自己欺
騙自己並不能解決問題。關鍵的還是解開自己內心中的結扣。
我也要好好珍惜自己選擇的權利,珍惜自己還一直活著的這個理由,
好好的活下去。因為我知道,我還有很多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

❸ 誰有心理影片觀後感

看過希區柯克編導的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愛與直覺。影片固然是在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但我的感覺卻是:最終還是愛與直覺洞悉了心靈深處的幽暗,啟發出J.B醫生(假愛德華大夫)潛抑、迷失的記憶,治癒了困擾他內心的多重創傷(誤殺弟弟,戰火,墜機,目睹謀殺),並幫助偵破了兇案。 影片一開始,醫院的精神診所內,美麗而嚴謹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扮演)正點燃一支煙,在伏案辦公。當因被童年陰影糾纏,憎恨男人而又不斷去勾引男人的瑪莉來到房間,兩人間的一番對話及行為耐人尋味......那是當一個咨詢師以職業的態度,去面對一個因久治不愈,而對理論及療法充滿懷疑的求助者時,所經常引發的沖突。當男性大夫出現,對待不同性別時的神情轉換,也隱約顯現出瑪莉曾經有過的不幸經歷。 其後,又進來了自以為殺了父親,腦子被罪惡感攫住的患者干斯。剛好收到一摞信件的彼特森大夫,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一遍沒看清神情,估計無意居多),用剪刀去裁開信封。片中出現刀光與嚓嚓聲的特寫,提升起觀眾的緊張情緒──以趨近干斯強烈的神經質體驗。干斯問大夫要否幫忙,大夫謝絕了他,干斯於是神色怪異地轉過背去......如果大夫並不是有意,那麼這場景提醒了我們:從事心靈工作須要多麼小心;而如果說大夫是在借機作行為上的脫敏,那也讓患者體驗到了隔膜與不信任。 凡此種種,都在引導我們面對心靈職業的誤區與悖論----治療在於增強人的理性與控制;但絕對的理性與控制手法,將因缺少共情,而難以幫助到在敏感素質下,理性容易被刺激得紊亂的病人。紊亂中的病人,更需要人性的柔情,以及適當的宣洩。咨詢師也要會用普通人(男人、女人、父親、母親......)的身份,而不光是大夫的職業身份,去面對患者。否則,瑪莉還是會被她的夢魘纏繞,而繼續勾引和挫傷男人;干斯終有一天會因負罪壓力過重,而失去控制,刺傷醫生。同時,他們也都挫傷了自己。 當前來接替院長職位,英俊瀟灑的"愛德華大夫"(格里高利.派克扮演)出現時,無疑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這同樣也影響到劇中人物的內心。心懷鬼胎的老院長,充滿醋意的男大夫,以及彼特森情意的萌動,等等,莫不表現得惟妙惟肖!來人其實是----剛遭遇愛德華大夫被殺的刺激,並關聯起童年陰影和戰時的創傷,在精神防禦機製作用下,失憶並把自己幻想成愛德華大夫的J.B醫生。一開始,年輕的J.B醫生風度翩翩,身上籠罩著其個性魅力,以及愛德華大夫學術上的光環----已經頗能打動異性的心。在受到"愛德華"的邀請,一起出去到周圍沒有"情結"的環境里遊走一番,以及經歷了兩人間內心的對話後,彼特森與"愛德華"在優美景緻的感召下,雙雙迅速地墜入愛河(按劇中說法就叫:有事發生,無理可論,只感覺被擊中)...... 但在隨後的具體事務中,在與神經症病人接觸時,以及對某些場景的反應里,"愛德華"的失態,讓專業而敏銳的彼特森察覺出了異常,並斷定"愛德華"的非真實身份──但這絲毫也不影響她對"愛德華"的愛。結合起後來彼特森的老師----幽默睿智的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話:"女人能成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專家,但一旦墜入愛河,就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病人。"如果去掉"但"字,非對立地來看待這句話,也許可以說:陰柔是從事分析的最適合的品質,咨詢師也需要向病人學習,能夠放低自己的理性思維,促進體驗,讓感性的直覺得到充分的拓展。 在愛中,自我讓位於博大與利他,思索讓位於感受與直覺。這種可以區分正義與邪惡的直達感覺,能深入溫良的內心;能促成關聯的思緒;能捕捉狐狸的尾巴;能避開多次的險境......正是這種直覺配合學識,愛戀加上信任,移情化解了阻抗,使彼特森大夫協助有過敏感而木納童年的J.B醫生,解除掉環環緊扣的精神防禦,撫平了兒時烙在心頭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一生多次遭遇的慘烈情景,找回了真實的自我。愛情促成了彼特森大夫職業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場心理分析!情與智的結合,也打破了心理學理論上大夫與患者間雙重關系的禁忌!當然這只是特殊的個案。從中我們應能感悟到,愛(不光是愛情)是治癒心靈創傷,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徑----在愛中,緊閉的心靈之門能夠一扇扇漸次打開。包括嫉妒的艾利克斯老爹,也愛屋及烏地施展了他高超的洞察、情境把控、以及析夢的能力。 不經意間,影片的配樂也加深了劇情對觀眾的感染----輕快流暢的旋律讓心靈感受到平和;婉轉細膩的音符襯托著愛的浪漫;激越失諧的曲調反映出內心的沖突;詭譎的聲響提升起人們的懸疑與緊張。音樂----作為一種最能直接進入潛意識的信息,在開啟心靈大門的過程中,常能發揮起巨大的作用,給予人愛之能量。電影----這種最能打動人的全方位藝術形式,讓人感受到:我們更喜歡在性靈中獲得領悟,而不是在教條中取得知識。人類需要依靠思維的理性邏輯來規范生存;同樣也需要在偏重激情,而非邏輯的文學、藝術等性靈領域得到升華----博學、聰慧的彼特森開頭就道出:常感動於莎翁的詩句。愛及其他一切性靈的活動,使力比多得以暢通,這正是保持人心智健全,獲得愉快體驗的基本保證。 撇開影片的過度典型化及戲劇性(如:男女主角都相當俊美與優秀,以往慘境正好都是滑坡與墜落,當前險象總能在最後一刻化解),以及對心理分析過程的過於簡化的詮釋,《愛德華大夫》仍不失為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及其悖論的優秀之作。1944年的這部影片,已體現了某些行為主義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證的思維方式,以及後來人本主義意識的萌芽。心理學----作為一門集大成的綜合學科,流派眾多,相互間衍生、交錯與融合,這正體現著人類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特徵的枝葉紛繁、主幹一致的發展格局。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觀察劇情的同時,也許不必潛心到劇中去搜刮多少獨門的理論,而是憑著各人自身的特點與角度,到劇情中去感受、欣賞和批判。心理學枝葉的紛繁同樣也輕重有度----在教育方面,人們常講求身教勝於言傳----人格的感染要超越說教與分析;那麼,在心理咨詢----這一同樣是促使人心靈康復與成長的領域,相對於學識、閱歷和思維,咨詢師的愛心與直覺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助人技巧來說,則可以借用劇中的一個詞並加以擴展,那就是:擊中。

❹ 心理健康微電影觀後感

今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我常常想: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時「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那麼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同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

❺ 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觀後感

關於心理健康的讀後感

這段時間,我閱讀了鄧明珍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啟發。

首先,
我要分析一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大學生是社會上文化層次水平較高、
思維最為活
躍、最有朝氣的群體之一。他們渴求知識、積極向上、胸懷博大,時刻關注國內外的風雲變
幻,
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國的興旺發達和民族的繁榮復興融合在一起。
但是,
由於社會
轉型和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
使得正處於青春期、
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
了諸多問題。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

54.4%
。有
28%
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
10%
的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
上的心理問題。在最近的幾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中精神行為檢出率為
16%
,心理健康或處於亞健康狀態的約占
30% [3]
。諸多的數據和事實表明,大學生已成為

心理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1
、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不能集中精神進行學習,適應困難。其中有些自控能力
較差的學生往往由於沉迷於網路游戲或上網聊天,
學習成績不佳,
進而對學習產生厭倦、

考試感到焦慮。

2
、自我評價失調。許多大學生都是中學時的學習尖子,心理上有較強的優越感,而進入大
學後,
這種優勢不再,這使得他們的優越感受到重創。這時一旦學習成績稍有波動,就會降
低自信心,甚至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
、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由於存在交際困難,同面對面的交流相比較,一些大學生更願意在
網路這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交流,
迷戀於虛擬世界,
自我封閉,
與現實世界脫離。
長此下去,
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4
、就業心理困惑。這在大四學生當中尤為普遍。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沒有做好就業心理准
備,不能很好的認清當前的形勢,對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評價不夠確切,好高騖遠,一
日三變。還有部分學生在擇業中不認真思考,盲目從眾。

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之才,
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社會的未來,
因而,
我們不能不關注大學
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認為:

1
、大學生應當好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自己究竟想成為再怎樣的人,自己想
要的究竟是怎樣的生活,
然後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為了自己想
要的生活,
自己究竟要怎麼做
2

大學生應當正確審視自己的能力水平,
然後坦然的接受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很差,
而是你目前的水平與他人有差距而已。
為了縮小這個差距,
你需
要付出心血與汗水,
好好努力,
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水平。
等到收獲那一天,
相信你的笑容是
甜美的。

3
、大學生不應當自埋首於書本,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學生應當擁有開闊的心
胸與視野,多結交朋友,這對於大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非常有幫助。

4
、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大學四年應當積累一定的就業知識,著有助於看清就
業形勢。同時大學生應當,對自我的能力進行正確的定位,切忌好高騖遠。其實,剛剛出來
工作的大學生一般沒有什麼經驗,你要想想,用人單位憑什麼給你很高的待遇
?
所以,剛開
始的待遇不太好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用實力去證明,你有足夠的能力去獲得應得的待遇

❻ 心理咨詢師觀後感880字左右

我們需要認識的是,心理咨詢師能解決的問題只佔10%左右,從心理咨詢師的神壇上走下來,有助於我們客觀地對待來訪者的問題。並且,心理咨詢師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是:來訪者願意問題被解決,即允許咨詢師幫助解決問題。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早期經歷、力比多、潛意識等決定了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個案例咨詢長達10年之久,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通常是利用來訪者的覺察和內省能力,挖掘來訪者的早期家庭環境、與父母的關系以及早期創傷經歷,以此來解釋困擾來訪者的問題。最終目標是讓來訪者通過內省,發覺自我未曾「發育」的部分,並且使其重新「發育」。發育不是指身體器官,而是指心理功能的成熟與發展,比如,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如果來訪者的問題集中在與他人的人際關繫上,那麼精分學派咨詢師一般會追溯來訪者與母親在嬰幼兒時期的依戀建立是否完善;比如對父親的性別認同,如果來訪者的問題是有同性戀傾向,那麼,有可能是在童年時期未感受到父親的男性力量,從而對自己是一位男性未產生性別認同,導致成年後的特殊性傾向等。
精神分析屬於長程咨詢,一般人承受不起,因為長達10年,不說一個人的精力,單單是咨詢費用也是難以承擔的。而且,精神分析咨詢容易使來訪者產生憤怒,因為如果經過咨詢師的分析,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父母早期的養育方式,而這種方式是不可逆轉的,而且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在他們看來最好的方式。因此,精神分析是有適用人群的,認知性和領悟性高的來訪者或許更加適合使用此法。因為,精神分析使他看見了他的生命歷程,使他反省認識現有問題的可能原因,領悟本身可能就帶來治癒。而對於那些低知識水平的來訪者,他們可能很難內省領悟,或者領悟到問題在於與父母早期的關系之後,對父母產生怨恨,不可釋懷,那麼問題就不太可能得到解決。
一開始,精神分析咨詢師使用內省覺察技術,然而,這種技術耗時費力。後來發現,有一種更有效的內省技術,即談話法。來訪者與咨詢師交談,從中獲得領悟更加簡單與快速。這也是精分學派的一次完善。
精神分析是心理學的第一勢力,由於它的決定論和歸因論帶有過多的生物學色彩,很多心理學家對它是持有反對態度的。逐漸地,行為主義學派不斷發展,並被心理學家重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包括不良問題都是習得的。這種觀點比精分學派的觀點更加靈活、更加容易接受,實踐操作起來也更加具有可評估性。繼行為主義治療之後,人本主義咨詢流派迅速崛起,以積極關注、共情等原則為基礎,以來訪者為中心,咨詢成功的關鍵在於構建一個和諧的咨詢關系,否則,很難保證咨詢的順利實施。
李子勛老師以他多年的咨詢經驗告誡我們,想要成為心理咨詢師,不能僅僅掌握某一個流派的理論和咨詢技術,不要把自己陷入某一個理論。不要持動力取向的觀點,而是持整合取向的觀點,所謂動力取向是指僅僅側重與某一個流派的觀點。這對於咨詢的效果是至關重要的,咨詢師會根據咨詢個案發展的情況去做出評估,採用多種方法結合的方式,以達到治癒的效果。
李子勛老師的觀點,也符合了後現代主義心理學的理論精髓。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思潮,是後現代主義時代精神的產物。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生活或行為的。在一定程度上,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反映了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從產業商品過渡到消費商品時期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社會心態。後現代主義心理學對行為主義的機械還原論、弗洛伊德的生物還原論和人本主義學派的「自我中心論」的批評以及加強對高級心理研究的建議是值得深思的。但對主流心理學的全盤否定,對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因果決定論的懷疑是沒有根據的。
此外,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直接淵源於社會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的繼續。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代表了心理學的研究從行為觀察、認知研究、精神分析、自我肯定向美學、倫理學、社會學領域的滲透和延伸,超個人主義心理觀是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的核心。
超個人主義心理學是後精神分析時代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其基本內容是:
一、在對人性的觀點上:認為人既是心理的又是精神的。但人性主要是精神的。追求精神應該稱為人的生命的中心。(在「後現代心理學」中,有說過「人之所以覺得不幸福,是因為期望太高」)
二、在研究對象上:主張研究超我超時空意識。
三、在研究方法上:主張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只要有助於解決超個人心理問題就可以被心理學研究所採用。
四、在研究任務上:主張整合各種方法。將科學實證與理性思辨結合,內省觀察、現象學與動力心理學相結合,東方智慧與西方的超個人主義心理學相結合。這樣可以整合各心理學流派並且擴大心理學的影響力。
在第四點中,提到了東方智慧的重要性,在這次學習之前,我認為心理咨詢師只需要掌握心理咨詢技術並懂得應用即可,而李子勛老師告訴我們,要重視心理咨詢的多元化與本土化。很多問題,單純心理咨詢是解決不了的。他舉了一個團體咨詢的例子:一位母親的孩子在5歲時溺水去世了,她很多年都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也不能再次懷孕。當這位母親把這件事開放後,李老師要求其他人向這位母親提一個對這件事的看法或者建議。其中一位女士提出了一個觀點:她的老家有一個「童子命」的說法,就是說這個孩子的壽命只有5年,時間一到,他就該離開了,他去另一個地方生活了。李子勛老師在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後,問這位母親,其中哪個觀點對她安慰作用最大,哪一個讓她聽後覺得很容易接受,願意接受。這位母親說,就是那個關於「童子命」的說法。後來,李老師說,在那次咨詢1年之後,那位母親就懷孕了。李子勛老師通過這個案例告知我們,做心理咨詢,很多時候,也要結合著本土文化。並且,有些文化傳統對於事件的解釋,本身就是治療,如「吃虧是福」、「破財消災」等,因此也可以說,心理學就是解釋學。
李子勛老師是一位心理咨詢大師,對各個學派的咨詢技術融會貫通,使用起來也是游刃有餘。在課程學習中,李老師的很多觀點令我印象深刻,現結合著自身的理解對零散碎片進行加工,以使得內容豐富,也不吝與大家分享,以備日後不斷溫習與實踐。
有關咨詢整體原則:
1、保持未知心態:很多來訪者在此次咨詢之前,很可能已經被其他咨詢師接待診斷過。那麼,要對轉診咨詢師對來訪者的一切認知判斷保留中立態度,保持未知心態。在重新確認來訪者的問題時,可以問他,「在未被上一位咨詢師診斷之前,你通常是怎麼看待你的表現的?」等
2、發現事情背後的原因:如果來訪者是一對夫妻,咨詢的是沖突問題,我們不是和沖突交流,而是和夫妻交談。假如你的來訪者是患有抑鬱症,我們不是和抑鬱症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
3、積極關註:我們要關注非抑鬱部分,發現閃光點,從這部分工作。只有這樣,好的、健康的一面才會不斷擴大,從而去影響抑鬱部分。
4、關注問題背後的隱喻,關注事件的結構,而不是事件的內容:我們不要糾結於「夫妻對於孩子該不該出國的爭論」本身,而是透過此事,尋找導致矛盾的更深層原因。
有關女人及孩子教育:
1、家庭幸福是女人的事,因為中國的文化是母性的文化,女人主導家庭,家庭以女人的情緒為主導的。所以,女人幸福,會惠及整個家庭。幸福的建設是要讓女人有愛,有幸福的能力。
2、女人通過關系去表達美好的自我,而不是通過自我與自我的關系去認識自我。因此,關系對於女人來說,至關重要。
3、女孩是母親生命系統的延續,因此,女孩務必和母親處理好關系。如果關系不好,很多運氣都會溜走。
4、父母總是以「已知」去解讀孩子,比如「我就知道你會怎樣……」,這是錯誤的。父母要永遠關注孩子本身的解釋,永遠保持好奇。畢竟爸爸媽媽的時代已經不再,永遠將孩子放在未知的位置。
5、90後的孩子是在自戀(自愛)文化下長大的,孩子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母親沒有自戀,喜歡跟別人比,所以總是不滿足。90後孩子沒有強烈的物質需求和競爭動力。在自戀文化中長大的孩子,自我很豐滿,容易快樂、謙虛。
6、父母「替代」孩子做事,孩子就會喪失將幼稚型自戀發展成成熟性自戀的機會,讓孩子喪失了邊界。這是不好的,所以要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7、不是「否定」「替代」,而是「並存」「分享」。——如「寶貝,你們這代人的想法很特別,你想不想知道媽媽那代人對於這個問題是怎麼想的?」
有關咨詢方法:
1、行為認知療法:如何處理孩子不上學,厭學的問題?——改變-幫助計劃
從可以改變的地方入手,you can do?的部分。幫助計劃利用蝴蝶效應,從細微處入手。
2、完形療法:完形-發展能力。有缺陷是因為功能不全,發展提升能力就可以了。
3、後現代療法: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放棄真實的原因,根植於解決問題。
結語:
走入心理學,與心理學結緣,也彷彿是一入侯門深似海,因為有學不完的未知領域,等著我們步步靠近。心理學將樂觀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觀主義樂觀,即不依賴於物質或外界,天然的樂觀;另一種是客觀主義樂觀,即依賴於社會標准與外界反饋的樂觀。如果想要做到主觀主義樂觀,難如登天。而學習了心理學,我相信這會是一種漸進性的可能。如果,你的目標也是成為一位心理咨詢師,請心懷慈悲,報以期待,修煉自我,要成為那個「只要看見你,就能給人療愈力量的咨詢師」。完滿的人生,助人助己。

❼ 求心理電影《愛德華大夫》的觀後感。

不錯的一部影片! 希區柯克的作品,俊男美女, 雖然是黑白片,但很享受,心理分析也很到位,有機會看看吧!

❽ 美國電影心裡醫生觀後感500字

我復制粘貼啦,親看能不能用吧。 【1】 一個人的嬰兒和暮年,都好似是白紙一張,但內里所經歷的驚濤駭浪,自然不可等量齊觀。當你出生時,世界就如你的皮膚,在娘胎里被揉皺成一個謎團,等著心智健全才慢慢展開;當你年老時,那些悲歡離合都有如葉落歸根,回到最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時日無多,唯有淡然處之。 生命就好像一個圓環,從起點回到終點,完成一次對接,而在嬰兒和暮年的中間,則是伴隨著年歲成長而從不間斷的困惑。面對未知命運,你永遠估不到它有多高,又會有多低;有多幸福,又會有多悲慘。當浪尖中起起落落,困惑也就隨之而生。幼年有朝向成年的困惑,成年有回首幼年的困惑,人生是解不完的謎,很多時候自己無能、不願、拒絕接受答案。 於是人類自欺欺人地創造了一個職業,叫心理醫師。他/她的職責,就是教人明了人生的困惑,洞悉命運的無常,告訴你:當你不能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只能改變你自己。在心理醫師的諄諄調理之下,我們得以放手拋去原來不捨得丟下的執念,重新為自己樹立信念和價值,在命運巨輪面前做一個逆來順受、光明向上的信徒。 其實以上這段話,更適合描述某位上師,用在心理醫師身上,實有美化嫌疑。作為一份拿人錢財、替人消氣的職業,大多數時候它是社會的樹洞,是私人的垃圾桶,是同時吞下鈔票和陰暗秘密的萬能黑洞。進門時背著重擔,離開時把它消費個精光,心理診所里堆滿的是不可承受之輕。 有一天心理醫師出問題了怎麼辦?你面前靜靜傾聽的這個人,他比你活得還慘,每天以大麻來催眠自己,他的身上還有逝去親人的回憶和傷痛,已經這么久了,你都走出來了他卻還沒有——你會對消費者的權益是否得到合理維護產生懷疑嗎?你是該同情他,還是質疑他開解你時的誠意?你一轉身出門,他便收起笑容,獨自坐在後院,看著天際黯然神傷……人都會想不開,別忘了,心理醫師也是人。 在這個混亂、扭曲、空虛的城市裡,誰的神經也許都不應該被高估,包括我們以為可能是最堅強的心理醫師也一樣。從這電影的90分鍾里,我幾乎注意不到任何情節,有的只是一顆接一顆生銹的心靈,一扇又一扇緊鎖的心門,一個又一個得病的人。是的是的,我們都有病。有的人病得很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有的人病得很重,他自己知道已無葯可救

閱讀全文

與心理醫生1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完電影後的觀後感怎麼寫 瀏覽:681
看電影到哪個網站 瀏覽:966
最萌身高差電影法國女主 瀏覽:755
老電影插曲圖片 瀏覽:120
發財日記電影火車吵架演員 瀏覽:773
求一部豬頭人身的電影 瀏覽:71
善良霸王龍大電影動畫版 瀏覽:747
音樂之聲電影免費版資源 瀏覽:794
稷山電影院還開著嗎 瀏覽:28
好萊塢動畫電影觀後感 瀏覽:744
電影米香演員 瀏覽:513
泰迦奧特曼動漫大電影全部播完 瀏覽:944
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電影 瀏覽:650
蝙蝠俠電影下一部什麼時候出 瀏覽:408
播放電影喪屍的圖片 瀏覽:244
電影明信片圖片帶字 瀏覽:703
英文電影對話句子 瀏覽:993
大陸大偵探皮卡丘電影英配 瀏覽:744
荒島求生電影完整免費 瀏覽:803
英文有趣的電影名稱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