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浮生六記改編的電影觀後感

浮生六記改編的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17 18:44:11

⑴ 讀 浮生六記有感 100字好的給好多錢~~~~~~~~

生活在中國十八世紀末期的沈復,為今天的人們所熟知是因為他的一部回憶錄《浮生六記》。此書曾得到陳寅恪先生的贊賞,林語堂先生於民國二十五年將其翻譯為英文,讓它走向了世界,俞平伯先生細心地為這本書做了年譜,並稱贊此書「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但細究沈復的一生,其人生的大起大落,生活的貧困與落寞,家庭的悲歡與離合,不禁讓人感嘆唏噓。
沈復,字三白,晚年號梅逸,江蘇蘇州人,家住滄浪亭畔。他的父親沈稼夫在紹興縣衙內擔任幕僚,有一個弟弟名叫沈啟堂,家中的經濟來源只能依靠父親的收入了。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幼年時曾與一姓於的女子定親,可惜她在八歲的時候夭折了。後來娶了舅舅陳心餘的女兒陳芸為妻,這一年他十八歲。這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了的,在這個「衣冠之家」,沈復的童年充滿了摸爬滾打的樂趣和無憂無慮的笑聲,幼年時生活的寬裕,也許恰恰為以後生活的困頓留下了隱憂。陳芸從小擅長女紅,父親去世的早,弟弟讀書的費用和母親的家庭開支全靠她一人供給。
在江南水鄉的溫柔滋潤中,在妻子陳芸的貼心照顧下,沈復陶冶出了一身的藝術細胞,他能詩會畫,懂得圖章篆刻,文章寫得清新雅緻,獨具特色,他喜歡游覽天下名勝,又有挾青樓女子暢游的癖好。但生活是殘酷的,沒有穩定工作的沈復在父親去世前後,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父親因為陳芸與青樓女子交往的事情,將她第二次逐出家門;他的鄰居向一個西域人借錢五十金,找他作保,後來攜款私逃,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女兒無力撫養,十四歲時便勉強找了一戶人家做了童養媳;小兒子也無法供其繼續讀書,只得在朋友的幫助下棄文從商;兄弟不睦,父親去世後他只能客居揚州,家中財產由弟弟啟堂繼承;妻子陳芸身染重病,卻無力就醫,還要靠自己的女紅補貼家用。悲哉,沈復,堂堂七尺之軀,卻不能給家人營造一方自由生活的棲息地,與妻子兒女共享天倫。走投無路之下,妻子陳芸只得寄居在揚州一個幼年閨密的家中養病,最終客死異鄉,被草草葬在了揚州。晚年的沈復,意志消沉,由於早年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他依靠父親的關系做了一段時間的幕僚,但趕上府衙裁員,他只能下崗了。面對家庭的變故,結發妻子的早亡,子女培養的失敗,晚年時期的沈復寄情山水,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思想上又崇信佛道,只能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虛無縹緲的來世。
縱觀沈復的一生,他少年時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青年時期與陳芸的結合曾經令很多人羨慕不已,中年時期家道中落,自己只能靠鬻畫為生,事業上一事無成,導致妻子早逝,子女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沈復的遭遇告誡我們,生活需要有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來做為調劑,這樣的人生才會充滿趣味,但這些不是生活的唯一,建立在自食其力、經濟寬裕基礎上的趣味才有其真正的意義。

⑵ 論語譯注 和 浮生六記 讀後感!!!急急急急急急!!好的給高分

你是不是3中的··《論語譯注》讀後感
在中華名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著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里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裡,曾經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准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論語譯注》匯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和孔聖人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發生。孔子堅決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於庭」,孔子聞之大發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為,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
孔子要求「為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眾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論語譯注》讀後感
在中華名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著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里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裡,曾經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准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論語譯注》匯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和孔聖人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發生。孔子堅決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於庭」,孔子聞之大發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為,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
孔子要求「為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眾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13班

⑶ 《浮生六記》之讀後感

[《浮生六記》之讀後感]
前些日子上古文課,老師偶然提及《浮生六記》,講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動有趣,筆觸是怎樣的細膩獨到,頓時心嚮往之,《浮生六記》之讀後感。於是,立即去拜讀了一番。

《浮生六記》是一本追懷往事的書。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論是哪一章,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寫夫婦生活的《閨房記樂》,而且寫得那麼大膽自然。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首先從書的題目來看《浮生六記》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夢了無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靈細細體味,再久遠的事情也會依稀重現。大概人生總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溫可以獲得些許暖意。

清乾隆年間,一位不那麼有名的書生沈復,用簡約的俊逸的文字,回憶自己的純真少年和憂患中年,記錄那段時光里所經歷的閨房之樂,坎坷之愁,閑情之趣,浪遊之俠,讀後感《《浮生六記》之讀後感》。。。。。。處處流露不隨人是非的浪漫情懷和獨特的審美眼光。

讀了這本書,不得不羨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不得不讓讀者「閱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芸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談詩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林太乙(林語堂之女))

讀完《浮生六記》,最大的感觸就是,休閑,一點也不覺得累人,傷神。每每獨到其中的一些片段還會於坐著產生共鳴。例如「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這是多麼的會享受生活,多麼愜意的比喻呀。還有其中關於插花的想法,讓人不覺贊嘆。

總之《浮生六記》是以篇筆致生動,細膩,簡約的美文。其中還印著姑蘇古城的文化底蘊,透著江南才子的精神氣質,裹著追憶往事的神秘面紗,是的語言精緻自然。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記》儼然一塊純美水晶。
《浮生六記》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文字也不生澀,簡單,閱讀起來也很有趣。

〔《浮生六記》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⑷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

並不能用有趣、精緻、傷感來簡單概括這本小書,之所以入得經典行列,許是手邊有此一冊,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題記

或許有的人一生轟轟烈烈,或許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許有的人活得碌碌無為,有的人卻光彩奪目。沈復是哪種人,我不得而知。關於他的生平,網路也僅是寥寥數語。但這本充滿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書卻能讓人體會作者苦樂摻雜、至誠至愛的一生——沈復,他,已成經典。

東坡詩雲:「事如春夢了無痕。」在那些逝去的時光背後,星星點點都是回憶,若不以筆墨記錄下來,未免辜負了那一路的風光與坎坷。在作者心中,為官作宰不足掛齒,與愛人琴瑟和鳴才真是一輩子難以忘懷。

沈復的妻子叫陳芸,女紅習得嫻熟,通曉文學詩詞,那一身才情頗受他之喜愛。每當看到「秋侵人影壽,霜染菊花肥」時,我總能體會到陳芸的蕙質蘭心。這樣一位妙人對於沈復更是耳鬢廝磨形影不離,愛戀之情無以言述。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當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兩行眼淚,涔涔流溢」之時,我便能感受到沈復的心是怎樣的支離破碎。等到她靈魂縹緲,懷恨辭世之時,我也忍不住吶喊,上天為何如此不公,讓一對恩愛夫妻只可來世再見!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為失去了芸的沈復會痛不欲生,追隨妻子而去。但他沒有,痛苦之後他平靜地接受了現實,選擇「不諳世事,不染紅塵,遠離世間悲苦極樂」的方式,獨身一人雲游四方。這又不禁讓我想起了莊子的《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這是多麼偉大的思想啊!「天道無為」是他之所想,「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就是他的追求。當夕陽西下,獨自一人,登上山頂,拈須吟哦「獸雲吞落日,弓月彈六星」,與酒光對飲,喝到微醺,人生如此,豈不快哉!

⑸ 閱讀《浮生六記》的感受,100字

怎麼會「不壽」,應該是筆誤吧

⑹ 《浮生六記》讀後感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但,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於塵俗。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芸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 而後來,終於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死後,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若不是貢生楊蘇補於冷攤購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記》並於光緒三年(1877)付梓,後世則無人知曉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時,《浮生六記》只殘剩了四記,後二記已無蹤影。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穿插相聯,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翻開《閨房記趣》,沈三白描繪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芸的情景。 那夜,芸給他吃自製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芸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原來是專門給你夫婿准備的!」 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臉紅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美滿姻緣一粥引之。 此後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著。他們的愛情並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芸曰:「杜(甫)詩錘煉精絕,李(白)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活潑。」 春光,三白欲攜芸遠出郊遊,芸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芸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芸亦笑說:「我笑君子愛小人。」 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羨慕沈三白,他有著那麼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連聲贊嘆陳芸,芸於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透露著靈慧巧妙,體現著匠心獨裁,詩情畫意。這是多麼穎慧的可愛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芸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動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深秋,岩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隻,自製「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芸用數根黑柱橫豎搭錯,中間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於外觀花,發愁飯菜冷熱。芸靈機一動,從城中雇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餚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聰明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極力地贊美陳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美觀的芸娘,卻漸漸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歡。 細讀全書,方自明了。芸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處處小心翼翼,後來漸漸放鬆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並起並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閑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芸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後來家中有了些閑言,沈母以為芸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芸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 三白在真州任職寄住時,弟弟啟堂向鄰居借錢,叫嫂子芸娘做擔保。鄰居索要,芸寫信告訴三白此事,啟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誤以為是芸自己借錢卻毀謗小叔子,又拆信見信中稱姑(沈母)為令堂(你媽),翁(沈父)為老人(老頭),更是勃然大怒,斥責芸大逆不道。芸怕傷啟堂感情,竟不作解釋。 讀到此處,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責怪她,或許私下稱呼「令堂」、「老人」便罷,於文字信中卻實在不該。而對借錢之事不作解釋,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贊同,該解釋的就要解釋,何必左右顧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個識情重義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頓。他幫朋友做保借錢,朋友卻捲款而逃,不知所向。債主找上門來,擾攘終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債!」此事難以釋然,的確無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終於將三白和芸娘一同遣出家門,寄居於友人家蕭爽樓。 移居蕭爽樓兩年後,沈父又接他們回家。然而,家道逐漸衰落,又加上納妾憨園之事,芸經受打擊身體衰弱,家人厭煩,她不得不悄悄隨友人去鄉下調養。而這一去,她竟病愁難融,終客死他鄉! 讀到《坎坷記愁》中,芸乘夜舟去鄉下,與兒子逢森告別,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歸矣!」,後竟真成永訣!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嘆,慘然淚下! 而憨園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芸娘居然要主動給三白納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麼想的。難道是太愛三白,於是盡其所愛以愛之? 當她向三白提起納妾事時,三白先是一臉茫然,然後極力反對。而芸居然興沖沖地拉著三白跑去探視一個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園。反復推卻不成,三白只好准備納憨園妾。可是後來另一有錢勢人將憨園納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盡責:「勾結娼家,敗壞門風!」 唉,芸為三白納妾實是庸人自擾,無聊之舉,後人未必認為她這是大方寬容。何況,她與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麼才情風雅呢? 憨園之事,讓我聯想到清朝《水雲樓詞集》作者蔣鹿潭與其妾黃婉君的愛情悲劇。黃婉君也是個歌伎,蔣年近五十時納為妾,雖然家境貧困,倒還算和諧。可惜後來蔣借錢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殺了,一幫詩人朋友也沒放過婉君,以「貧苦不安於室」為理由,逼她自殺徇夫。唉,看來,愛情需要物質基礎,窮才子難以企望完美的愛情。 中國文壇里,有許多飢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則是這群寒士的頭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時間他甚至已到山窮水盡的狀態,腰間掛著干餅,鞋濕泥濘,露宿野廟,四處借錢。而他在貧困逆境中仍豁達樂觀,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地對待生活,實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經商,還是奔波勞碌時,他依然興沖沖地,在困頓中保持著樂天,閱歷了無數山水風光。過紹興,游西湖,上寒山,閱徽州,登騰王閣,入廣東,出函谷關,後一記甚至還記載去了台灣。浪遊之愉,不一樂乎!他意興飛逸地繪畫《噗山風木圖十二冊》,石湖看月彈琴吹笛,與友人指點山水,評議風光,激揚胸懷,於眾人贊嘆之風光盛處,清醒地獨出已見。 我滿懷欣喜地讀著《浪遊記快》,心中一遍遍感嘆著,看吧,盡管生活坎坷多磨,這依舊是多悠然自得的浪遊!現代人的生活是多麼地寂寞單調,身在困頓中已是疲憊不堪,何能夠如三白那般超脫,笑看苦難,不亦快哉! 《浮生六記》文字如珠玉般清潔雅緻,無論是在平靜的順境,還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讀出他們的艱苦,也讀出他們金石般的意志,更讀出了他們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質。 芸娘對珠寶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對破書殘畫極珍惜。收集殘書卷為「斷簡殘編」;收集字畫破損為「棄余集賞」。讀此處,深深嘆服芸娘,不愛紅妝,只專心愛惜文藝,追求著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據陋室,依舊有著恬淡幽閑,在最平常的柴米油鹽中,營造「夜半濤聲聽烹茶」的小情趣。連一塊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種深厚的文化了。經過這種文化的陶冶,連苦難和滄桑都會顯出平和的美麗。只是這種文化,我們幾乎已難企及。 於貧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樂之心;於喧囂塵世中,始終不失豁達寧靜之心。 「鄉下七月,與芸於柳蔭下垂釣。購菊花植遍,九月花開,陶然其樂。芸喜曰:『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綉,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脫卻了名韁利鎖的人,記樂記趣真能見到樂從何來,趣由何出。夫婦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數放在自然萬物、山籟林泉與及對對方蘭心慧性、解頤妙語的發掘上,反而不在意現實物質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華麗愛情離我們普通人太遙遠,我們只有遙望羨嘆。而三白與芸娘的愛情卻如此活潑真切地讓我眼眶濕潤。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解悟,於何時何地,都那麼純凈明亮。俞平伯先生說:「《浮生六記》像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的痕跡。」 沈三白沖淡靈動的文字,娓娓道來人生之趣、樂、愁、快,於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千年來,有幾人可如此? 而三白與芸娘,真正達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這塵煙囂張的俗世之中,依窗點燈,隨著沈三白清澈的書香筆跡,去發現點點滴滴的平常幸福,於熱鬧場中忽開冷眼,於坎坷愁境中豁然開朗,也是一種禪意呢。 後 記:寫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就如當時寫蔣鹿潭一樣,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雲。 中國古代文人的愛情傳奇,絕大多數是悲劇。如范蠡與西施隱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對其不幸的同情,來幻化成美好的結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關注著著名的傳奇,而如沈復陳芸這樣布衣人家的愛情,若不是記述於書,恐怕鮮於人知。盡管他們的愛情那麼超拔脫俗,終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這樣的平常人的愛情,深深打動了我。於最細微無常之處,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美麗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剛經》里的一句:「心無所住。」心之廣大,無邊無際,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陳的愛情便如此,不論身在何處,一樣保持著最純凈的心靈,從容豁達。 所以,我將題目作為《天將本心酬浮生》,無論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無所住。

⑺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但,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於塵俗。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芸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 而後來,終於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死後,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若不是貢生楊蘇補於冷攤購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記》並於光緒三年(1877)付梓,後世則無人知曉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時,《浮生六記》只殘剩了四記,後二記已無蹤影。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穿插相聯,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翻開《閨房記趣》,沈三白描繪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芸的情景。 那夜,芸給他吃自製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芸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原來是專門給你夫婿准備的!」 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臉紅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美滿姻緣一粥引之。

此後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著。他們的愛情並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芸曰:「杜(甫)詩錘煉精絕,李(白)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活潑。」

春光,三白欲攜芸遠出郊遊,芸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芸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芸亦笑說:「我笑君子愛小人。」 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羨慕沈三白,他有著那麼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連聲贊嘆陳芸,芸於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透露著靈慧巧妙,體現著匠心獨裁,詩情畫意。這是多麼穎慧的可愛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芸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動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深秋,岩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隻,自製「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芸用數根黑柱橫豎搭錯,中間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於外觀花,發愁飯菜冷熱。芸靈機一動,從城中雇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餚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聰明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極力地贊美陳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美觀的芸娘,卻漸漸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歡。

細讀全書,方自明了。芸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處處小心翼翼,後來漸漸放鬆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並起並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閑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芸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後來家中有了些閑言,沈母以為芸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芸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

三白在真州任職寄住時,弟弟啟堂向鄰居借錢,叫嫂子芸娘做擔保。鄰居索要,芸寫信告訴三白此事,啟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誤以為是芸自己借錢卻毀謗小叔子,又拆信見信中稱姑(沈母)為令堂(你媽),翁(沈父)為老人(老頭),更是勃然大怒,斥責芸大逆不道。芸怕傷啟堂感情,竟不作解釋。 讀到此處,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責怪她,或許私下稱呼「令堂」、「老人」便罷,於文字信中卻實在不該。而對借錢之事不作解釋,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贊同,該解釋的就要解釋,何必左右顧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個識情重義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頓。他幫朋友做保借錢,朋友卻捲款而逃,不知所向。債主找上門來,擾攘終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債!」此事難以釋然,的確無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終於將三白和芸娘一同遣出家門,寄居於友人家蕭爽樓。

移居蕭爽樓兩年後,沈父又接他們回家。然而,家道逐漸衰落,又加上納妾憨園之事,芸經受打擊身體衰弱,家人厭煩,她不得不悄悄隨友人去鄉下調養。而這一去,她竟病愁難融,終客死他鄉! 讀到《坎坷記愁》中,芸乘夜舟去鄉下,與兒子逢森告別,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歸矣!」,後竟真成永訣!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嘆,慘然淚下!

而憨園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芸娘居然要主動給三白納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麼想的。難道是太愛三白,於是盡其所愛以愛之? 當她向三白提起納妾事時,三白先是一臉茫然,然後極力反對。而芸居然興沖沖地拉著三白跑去探視一個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園。反復推卻不成,三白只好准備納憨園妾。可是後來另一有錢勢人將憨園納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盡責:「勾結娼家,敗壞門風!」

唉,芸為三白納妾實是庸人自擾,無聊之舉,後人未必認為她這是大方寬容。何況,她與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麼才情風雅呢?

憨園之事,讓我聯想到清朝《水雲樓詞集》作者蔣鹿潭與其妾黃婉君的愛情悲劇。黃婉君也是個歌伎,蔣年近五十時納為妾,雖然家境貧困,倒還算和諧。可惜後來蔣借錢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殺了,一幫詩人朋友也沒放過婉君,以「貧苦不安於室」為理由,逼她自殺徇夫。唉,看來,愛情需要物質基礎,窮才子難以企望完美的愛情。

中國文壇里,有許多飢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則是這群寒士的頭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時間他甚至已到山窮水盡的狀態,腰間掛著干餅,鞋濕泥濘,露宿野廟,四處借錢。而他在貧困逆境中仍豁達樂觀,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地對待生活,實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經商,還是奔波勞碌時,他依然興沖沖地,在困頓中保持著樂天,閱歷了無數山水風光。過紹興,游西湖,上寒山,閱徽州,登騰王閣,入廣東,出函谷關,後一記甚至還記載去了台灣。浪遊之愉,不一樂乎!他意興飛逸地繪畫《噗山風木圖十二冊》,石湖看月彈琴吹笛,與友人指點山水,評議風光,激揚胸懷,於眾人贊嘆之風光盛處,清醒地獨出已見。

我滿懷欣喜地讀著《浪遊記快》,心中一遍遍感嘆著,看吧,盡管生活坎坷多磨,這依舊是多悠然自得的浪遊!現代人的生活是多麼地寂寞單調,身在困頓中已是疲憊不堪,何能夠如三白那般超脫,笑看苦難,不亦快哉!

《浮生六記》文字如珠玉般清潔雅緻,無論是在平靜的順境,還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讀出他們的艱苦,也讀出他們金石般的意志,更讀出了他們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質。

芸娘對珠寶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對破書殘畫極珍惜。收集殘書卷為「斷簡殘編」;收集字畫破損為「棄余集賞」。讀此處,深深嘆服芸娘,不愛紅妝,只專心愛惜文藝,追求著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據陋室,依舊有著恬淡幽閑,在最平常的柴米油鹽中,營造「夜半濤聲聽烹茶」的小情趣。連一塊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種深厚的文化了。經過這種文化的陶冶,連苦難和滄桑都會顯出平和的美麗。只是這種文化,我們幾乎已難企及。

於貧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樂之心;於喧囂塵世中,始終不失豁達寧靜之心。

「鄉下七月,與芸於柳蔭下垂釣。購菊花植遍,九月花開,陶然其樂。芸喜曰:『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綉,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脫卻了名韁利鎖的人,記樂記趣真能見到樂從何來,趣由何出。夫婦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數放在自然萬物、山籟林泉與及對對方蘭心慧性、解頤妙語的發掘上,反而不在意現實物質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華麗愛情離我們普通人太遙遠,我們只有遙望羨嘆。而三白與芸娘的愛情卻如此活潑真切地讓我眼眶濕潤。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解悟,於何時何地,都那麼純凈明亮。俞平伯先生說:「《浮生六記》像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的痕跡。」 沈三白沖淡靈動的文字,娓娓道來人生之趣、樂、愁、快,於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千年來,有幾人可如此? 而三白與芸娘,真正達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這塵煙囂張的俗世之中,依窗點燈,隨著沈三白清澈的書香筆跡,去發現點點滴滴的平常幸福,於熱鬧場中忽開冷眼,於坎坷愁境中豁然開朗,也是一種禪意呢。

後 記:
寫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就如當時寫蔣鹿潭一樣,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雲。

中國古代文人的愛情傳奇,絕大多數是悲劇。如范蠡與西施隱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對其不幸的同情,來幻化成美好的結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關注著著名的傳奇,而如沈復陳芸這樣布衣人家的愛情,若不是記述於書,恐怕鮮於人知。盡管他們的愛情那麼超拔脫俗,終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這樣的平常人的愛情,深深打動了我。於最細微無常之處,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美麗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剛經》里的一句:「心無所住。」心之廣大,無邊無際,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陳的愛情便如此,不論身在何處,一樣保持著最純凈的心靈,從容豁達。

所以,我將題目作為《天將本心酬浮生》,無論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無所住。

⑻ 有本書寫的是浮生六記的讀後感,作者姓張

1
卷一《閨房記樂》中有一段:余嘗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為男,相與訪名山,搜勝跡,遨遊天下,不亦快哉!」芸曰:「此何難,俟妾鬃斑之後,雖不能遠游五嶽,而近地之虎阜、靈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盡可偕游。」余曰:「恐卿鬢斑之日,步履已艱。」芸曰,「今世不能,期以來世。」余曰:「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芸曰:「必得不昧今生,方覺有情趣。」
後寫到在小園之中,芸很高興地說:「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綉,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讀到這里,我想到的竟然是電影《飛屋環游記》!因為芸的這句「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可謂與《UP》中艾麗在日記本最後寫給卡爾的那句「Thanks for the adventures」異曲同工,套用豆瓣上此片人氣最高影評的題目來概括這份感情,那就是「最華麗的冒險是與你相守」。
2
卷一中還有一段:余性爽直,落拓不羈;芸若腐儒,迂拘多禮。偶為之整袖,必連聲道「得罪」;或遞巾授扇,必起身來接。余始厭之,曰:「卿欲以禮縛我耶?《語》曰:『禮多必詐』。」芸兩頰發赤,曰:「恭而有禮,何反言詐?」余曰:「恭敬在心,不在虛文。」芸曰:「至親莫如父母,可內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余曰:「前言戲之耳。」芸曰:「世間反目多由戲起,後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懷,撫慰之,始解顏為笑。自此「豈敢」、「得罪」竟成語助詞矣。
現在人們討論起人際關系來經常用到一個比喻——「刺蝟取暖」,就是人與人相處就如同兩只刺蝟互相偎依取暖,太遠了沒有左右,太近了會扎傷對方,因此要想和睦相處,必須保持一個不遠不近的距離。其實芸娘的意思也正是如此,夫妻之間不能太恣意妄為不講禮數,水至清則無魚,太隨意了反而會失去愛意,所以芸娘堅持的是,越熟就越要講禮貌規矩,夫妻恭而有禮,舉案齊眉,才能有長久恩愛。
3
卷三《坎坷記愁》一改前兩卷的清新明快之風,文字開始變得沉重起來,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一個聰明又有情趣的芸娘,但他自己在家中處不好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反而連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芸娘四處漂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幾乎差點死掉,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這本《浮生六記》我讀的是朱奇志點評版,朱在其中曾批:「衣冠子弟,不善生理,一路狼狽,幸而天可憐見,得遇曹翁,不至於客死他鄉。看來,三白也就配作點畫,栽點花,寫點《浮生六記》而已!」
沈復的那些朋友也都是一干文人,看卷四中所寫,當時這些文人也就是平時做做幕僚,閑時沒錢還要瞎玩,遊山玩水混混日子,然後寫點酸文腐詩,生活情調就宛如現今的某些小資。自古人雲,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些文人的人生追求便是如此,大多也都這樣渾渾噩噩了卻了一生,淹沒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中去了,所幸沈復自己還留有這本浮生六記於世。當芸娘說「求親不如求友」,建議沈復去向朋友們借錢時,沈復說自己的朋友們「現皆閑處,自顧不遑」。我覺得他說這句話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我上面所說的那樣,這些文人朋友確實窮酸;二是沈復他受盡親人欺辱之後,只能在朋友面前保持自己作為文人的那一丁點尊嚴了,所以無法拉下自己的那張臉去向朋友借錢。唉,其實關鍵時刻,靠誰都沒用,還是自己手中有糧才是王道啊。
卷一卷二中的那點小浪漫小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來似乎令人羨慕的閨房之樂,在缺衣少食四處漂泊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卷三中寫到沈復夫婦走投無路,借宿芸娘的發小夏氏家中。純朴的夏氏雖然嫁給了一個農民,但豐衣足食,兒女歡繞,全家其樂融融;相比之下,聰明的芸娘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受了一輩子的辛苦。難怪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從古至今,這些心高聰慧的女人,真的就難得幸福嗎?
芸娘最終還是因窮困交加,生病而亡,沈復以「恩愛夫妻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芸娘早夭的原因,不知他自己是否真正思考過,對此,朱奇志點評曰:「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四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塗還是敷衍?」
芸娘去世時建議沈復在她死後續弦,沈復信誓旦旦地拒絕:「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但後來卻在卷三末尾輕描淡寫地寫到有人「贈餘一妾,重入春夢」。不知此時的他,是否還記得那些滄海巫山的承諾么?而當在卷四中讀到沈復背著芸娘尋花問柳時,我們也就對他的背信行為不足為奇了,只能哀嘆芸娘將一生幸福托於此人,實是悲哀。
4
除上面所述之外,書中還有三處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卷二《閑情記趣》中描寫的很多花鳥魚蟲小技巧,都很實用,可惜目前真沒這種閑情逸致去效仿,也許以後有機會的話會去試試吧。
二是卷四中寫「秀峰今翠明紅,俗謂之跳槽。」讀到這里我才得知,原來跳槽最早指的竟然是逛青樓時客人「今天召小翠,明天幸小紅」的這種朝三暮四行為。再想想跳槽的今義,不僅讓人覺得這是個冷笑話。
三是卷六中提到的三處養生之道,第一句是「讀《養生主》而悟達觀之士,無時而不安,無順而不處,冥然與造化為一。」第二句是「《秋聲賦》雲: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第三句是「不知甘脆肥臘,乃腐腸之葯也。大概受病之始,必由飲食不節。」在此也不用翻譯為白話文了,綜合歸納一下,這三句關於養生的精髓就是「時常做到心平氣和,遇事不要勞心費神,飲食不可沒有節律」,在此與諸位共勉。

⑼ 求浮生六記的坎坷記愁的讀後感,提綱也行,或者是中心思想,最好給個1000字的文章

安全與生命 (演講稿)

詩人問:「是生存,還是死亡」;

哲人說:「艱難和困惑是生命的本身」;

我即思而言:是安全!是安全捍衛著我們的生命,是安全在維護我們生存的權利,是安全在為我們注入無限的力量。

是啊!有什麼能比安全和生命更為重要,對於剛剛過去的一年,對所有的中國人、對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絕不是值得舉杯相慶的日子,在2003年的11個月里,我國死於各類工業安全事故的人數竟高達12萬人!這個天文數字難道不讓我們覺醒,不讓我們震驚嗎!

是啊!有什麼能比安全和生命更為重要,看一看,沒有了安全,僅在去年的年底,重慶特大井噴事故,劇毒氣體彌漫四周,吞沒234條生命,近千人住進醫院,近萬人吸染毒氣,六萬人變成災民,大量牲畜中毒而亡;遼寧鐵嶺發生的煙花爆炸,死38人,傷50餘人。如果說,作為天災的伊朗大地震瞬間吞沒了一座古城和近三萬條生命再次顯現了人類在難以預測的自然災難面前的脆弱;那麼,重慶井噴、氯氣泄漏、飛機失事和其它那些滿是血和淚的事故,則是純粹的人禍!!!

看著電視畫面中一幕幕的慘禍慘景,我神傷了;看著那事故中的弱小孩童,我哽咽了;看著那事故現場伸出的粘滿灰塵需要援助的手,我流淚了!是的,是那些無視安全的無良之人,是那些可悲可嘆的安全事故,強取豪奪,取人性命,平時高唱的「以人為本」到哪裡去了?是的,正是這些慘痛的事故,讓千萬個家庭失去了歡笑的權利,讓無數個母親、和妻兒在哭泣號啕,這些慘痛的事故,無一不突現出無良肇事者對生命的蔑視、無一不暴露出無知違章人對制度的淡漠。黑暗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要用她來尋找光明,從事故中知道安全可貴,從事故中總結安全教訓,是事故留給我們的唯一利益。

母親給予我們以生命,所以母愛的偉大由古至今眾君皆吟,而安全,捍衛著母親賜予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把巨大的保護傘,無聲無息地為我們遮擋著狂風暴雨。的確,安全與生命息息相關,連在一起,不可分離。作為一名化工生產行業的職工,我深深地知道:安全,是我們永恆的主題。「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是每位職工共同的希冀,安全與個人、與家庭、與企業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智者是用經驗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總結經驗」,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安全格言。因為事後補救不如事前防範,為此我們定期召開安全會議,學習文件,交流經驗,談安全問題,做安全匯報,從他人的教訓中吸取經驗,用於我們日常的工作中。有了警惕,不幸的事故就會躲開,有了防範,不幸的事故才會遠離。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公司有嚴密的安全檢查制度,做到領導時時檢查、教育,員工時時學習,刻刻注意。

正所謂:與人玫瑰,手有餘香。平日里我們付出種種艱辛,用我們的耐心、細心和誠心,換取生產的安全運行。我們自豪,我們驕傲,我們會一如既往,關注安全,關愛生命。

閱讀全文

與浮生六記改編的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世界電影中純音樂 瀏覽:308
cctv6的法國電影羅浮宮謎案 瀏覽:786
大成本電影網站網址 瀏覽:329
周星馳走路帶風是什麼電影 瀏覽:761
電視劇劉德華電影大全 瀏覽:952
中國老動畫片視頻大全電影大全集 瀏覽:465
李麗珍大傻合作電影 瀏覽:258
我想下電影應該在哪個網站 瀏覽:636
巴啦啦小魔仙大電影之魔箭公主 瀏覽:895
電影小花男主角犧牲沒 瀏覽:248
漠北七雄狼王完整電影 瀏覽:207
發財日記為什麼沒去電影院 瀏覽:57
電影萬能鑰匙結局悲慘 瀏覽:686
背景音樂看電影 瀏覽:894
電影奇跡的音樂 瀏覽:143
全國電影院線排名 瀏覽:316
dp所有電影大全 瀏覽:577
2017韓國愛情電影大全 瀏覽:972
漢娜電影結局是什麼 瀏覽:709
法國電影臘豹行動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