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參考啊··
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黨的女兒》觀後感
偉大的中華大地,養育了億萬兒女,圓明園的火光,列強的入侵,喚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蘆溝橋的槍聲,日本浪人的狂笑,激發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捨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難。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冊,每一頁都閃耀著愛國主義的燦爛光輝。
觀看影片《黨的女兒》後,我的感觸很深。
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權壓迫,不畏虎豹豺狼,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愛國主義壯歌。
影片中的一個鏡頭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三名共產黨員有重要情報匯報給游擊隊,在半途中,一名共產黨員走失了,她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逼她說出另外兩名共產黨員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說,因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她周身每個細胞都浸透了這種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讓敵人得逞,我們才能贏。敵人發怒了,殘忍地用火將她活活燒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她的身影一下子變得那麼高大。
此時的我已是熱淚盈眶,這種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是啊,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條真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的祖國開始了新的歷程。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當年趕走侵略者、消滅反動派的血火戰斗,我們應用我們青春的熱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
沒有烈士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他們的壯舉激勵著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滌盪自身,戰勝艱難險阻,積累著日月精華,奔向那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這正是我們每個今天的中國人所驕傲的。當然,作為炎黃了孫,我們在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時候,要大膽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不斷熔鑄和培植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新世紀的少年應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呢?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需要成千上萬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報效祖國。因此,我必須先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化為實際行動,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們進一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崇高的愛國主義傳統吧!用我們的雙肩擔當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任吧!
2. 微電影 《守護》觀後感
當我們面臨困難時,有人會猶豫不決,有人會勇往直前,有人會斷然放棄,有人會選擇逃避……而我們該怎麼選擇呢?在讀《守望》中《逃避》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有了決定。
林林為了不想打掃亂成一團的教室,選擇了逃避。可當她再一次回到教室,看見一塵不染的教室時,她有一種做錯事的感覺。最後,她撒了一個謊來安撫自己的良心,可是,林林真的可以欺騙自己的心嗎?也許她失去了很多很多的東西,是她永遠也追不回來的了……
我沉思著,我們每一個「逃避」背後是否都要一個「謊言」來圓呢?如果不是,那我們「逃避」什麼呢?「逃避」後如何面對親人、朋友呢?如果是,你的良心可以平靜嗎?長久下去,你不怕需要更多的謊言來圓這一個謊,你不怕整天生活在謊言中完全有可能迷失了自己呢?
爸爸一直喜歡聽台灣歌手鄭智化的一首《水手》,裡面有這樣一句歌詞「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爸爸告訴我鄭智化是殘疾人,可他卻選擇勇敢面對生活,甚至還用他的歌聲,他的勇氣,他的堅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和爸爸一起聆聽這首歌依然感覺那麼鼓舞人心。諾貝爾面對困難、危險沒有「逃避」,他發明了huǒ葯;林則徐面對鴉片沒有逃避,才有了「虎門銷煙」的壯舉;劉璇面對年齡、傷病壓力沒有「逃避」,她獲得了奧運冠軍……人類的奇跡也都是在沒有「逃避」中誕生的。
選擇「逃避」的失敗者也不在少數。我一個阿姨的兒子,他剛剛大學畢業沒多久,就接到了去偏遠山區支教的任務。可是,他怕那邊條件差,生活苦,所以選擇「逃避」了。可是當代他去支教的那位大學生回來後,他發現那位大學生有了那邊的歷練後,在工作中更勤奮了,做事也考慮得更周全了,社會對他十分認可,一些名校高薪聘請他去,一個月能掙幾萬塊錢。而阿姨家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只想要安逸生活,逃避困難的大學生現在還在家裡無所事事,就好像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的那樣:「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
3. 電影《走進中國》觀後感
從帝國的沉淪到黑暗中的探索,從尋求陽光,到為光明而戰,革命前輩做出了多少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迎來了最初的曙光!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經濟嚴重落後,國家事業百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並沒有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開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極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車,人們叫它「洋馬」,點火用的火柴,人們叫它「洋火」,釘東西用的釘子,人們叫它「洋釘」。因為那時的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那個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從我看過的資料片中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光陰如水,歲月如梭。時光來到了2009年,我正在電視機前,收看著中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落成的新聞。又是一個重大成就,我開始浮想聯翩,我想起了祖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想起鳥巢,想起了奧運健兒們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國接連成功發射了神州五號、六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天領域舉足輕重的一員,我想起了改革開放整整三十年裡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國國力,想起中國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綜合國力第六的國家,想起新中國成立的這一甲子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的、不斷地提升,想起新中國歷史,想起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光輝的足跡!
4. 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 800字
建國大業觀後感
在新中國建立60周年之際,我觀看了一部影片,叫《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講述了共產黨從1945年起至1949年期間,與國民黨鬥智斗勇,最後終於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國。
首先故事背景從45年的重慶談判開始,一上來確實讓人感覺比較興奮,因為胡軍,李連傑有所亮相,尤其是李連傑的台詞,別看少,但是說的讓人心裡痛快:「中國人打中國人,這種事,我不幹。」
然後就是談判破裂,這一部分感覺十分倉促,也沒什麼可說的,蔣介石這邊,陳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現一般,但在後面的感覺越來越好。街上上演了馮玉祥(陳凱歌飾演)開槍的鏡頭,這個鏡頭也就是宣傳片裡面那個,十分經典。然後陳凱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著燈籠見中正(蔣介石,張國立飾演),台詞:「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毛澤東這邊,范偉的出現則讓人心頭一喜,所講述的一個小故事,就是范偉作為廚師長見毛澤東的感動,此時也見到了間諜,(張涵予飾演),之後毛澤東的行蹤被報告到了蔣中正手裡,於是上演了,中正轟炸毛澤東一段,此時毛澤東正在熟睡,而黃曉明作為他的警衛,連拉帶托,拿著一副擔架給他扛出去了,而想起還在鍋里的菜的范偉同志,在回到廚房後遭到了轟炸,一個為了毛澤東早餐而犧牲的烈士誕生了。
這一部分,雖然是個比較短小的插曲,但是卻意外的沉悶,無法引人入勝。本來應該掉淚的地方實在哭不出來,都不知道韓三平導演想表現什麼……而那個間諜就以文字的形式給了個交代,說是51年被斃了就完事了……
此時有想起了一場戲,那邊是聞一多為李先生(李公朴)遭到特務殺害而憤慨的戲,感覺不是很能調動觀眾的感情,我有一種自己只是看客,也只能是看客的感覺。之後聞一多也慘遭遇害。(李公朴死於46年7月11日,而聞一多死於7月15日。)
下一場想到的戲,就是毛人鳳(姜文飾演)了,這個角色塑造的讓人十分有感覺,包括他與蔣介石的對話,和陳道明的對話。這都是無可挑剔的,而陳道明所飾演的國民黨軍官閻錦文的演技可以說讓人震撼,但是由於整個影片的繁雜,使得關於他的介紹過於稀少,不熟悉歷史的人在這里對於他突然反抗毛人鳳的指令,幫助張瀾脫身的這一段顯得有些不明白。當然這是編劇問題,
討論完這些以後,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部分又再次出現了轟炸北平事件,劉德華所飾演的國民黨軍官終於出現了,可惜美國不給提供加油的地方,蔣介石只能作罷,要說劉德華變現也確實不錯,有著對下級指揮的霸氣,也有對蔣介石的畢恭畢敬,最後回頭給了自己一個正臉,然後轉向下一個鏡頭,蔣介石的背影,算是對蔣介石一個交代了。
毛澤東檢閱了部隊(劉燁此刻激情報告確實還是很爽的。)開了大會……要說的就這些了。最後這個尾巴沒有渲染起來,我覺得問題主要出在音樂上……什麼背景音樂,還不如放國歌來的高潮,來的庄嚴,來的激動人心呢。
現在的80後,90後的年輕人應該更有思想更有沖勁!我們不能讓老前輩總是站在咱們前面,是時候把他們踩在腳下,這是我們應有的魄力,應該去繼承和發揚我中國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讓五星紅旗飄得更高啊!
5. 求「姐姐的守護者」(電影版)觀後感,500字以上
開始以為是關於妹妹控訴而滋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也好奇最後會給出個怎樣的結果,想必如果按這條路下去,會是個更有爭議的話題。
有時覺得病人凱特反而是那個最累的人,當大家都到她病床旁打算陪著走到最後的時候,他們抱的是什麼樣的心態呢,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很真誠在陪伴的,可他們更多的也只是一個過場而已,一個和你沒什麼聯系的親人,思想的遠比感情的大很多。還有人和凱特說你會好起來的,要相信。多麼套路的話,甚至他們不知道她最希望的是什麼,而凱特像一個看淡了的人似的,接受每個人的祝福,然後歡笑聊天。如果這時有個人只是靜靜的陪者,與她在意的聊聊天,或許那樣的送別對即將死的人更好。
開始覺得妹妹是可憐的,可想想凱特同樣也可憐,生了自己不願意的病,還要自己喜歡的人為自己而犧牲很大,卻維持了只是更長不知道多久的時候。還好有了泰勒的出現,走完這一段,凱特的人生算是充盈了,她用了比別人短很多的時間經歷了大部分該經歷的,沒有人的人生軌跡規定得到老才結束的。走到過頂點,似乎也夠了。或許孩子到最後想的都是那個讓自己著迷迷戀的人,最後的最後閃現在腦子里的有父母的多少呢,這像是個循環,而且越大越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出現,然後變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她的媽媽,那個讓人感覺最疼愛女兒的人,似乎走入了一個怪圈,甚至有時感覺女兒的活著都是為了不讓她媽媽的希望破滅,這或許就是男女很大的區別,父親對女兒的關注永遠不輕易表露,只會在她美麗的走下樓的時候默默看著,在她想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帶著去海灘,在她快不行的時候,在親戚朋友進行最後看望的時候,依然默默看著,這種愛深沉,真摯。
人該知道什麼時候放手,即使再痛,一味的緊抓不放很容易讓人迷失,讓人看不清真正要的東西,我想這就是媽媽給我最大的感受。當然,這些說起來總是輕描淡寫,沒有經歷過很多都沒法體會.只是平靜的接受自己該接受一切,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如今為對方好已經不能成為借口,更何況我們未必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緣,有來的時候,就有走的時候。
豆瓣上面有影評,你可以參考一下
6. 電影守望平安觀後感
r6ty
7. 電影守望平安觀後感
警官田立冬是民警安然的師傅 帶著她一起執行任務
但是 師徒間 彷彿有著一層 薄膜 或許因為安然那優等生的不屑
影片是由許多生活中瑣碎的小事組成的 平平淡淡 卻又自然朴實
最初的兩萬塊錢國債券丟失 讓田立冬他們組和一家人牽到了一起
再到 司機馮凱 為了給上學的女兒買輛自行車 卻因發不出工資只好搶一輛被抓
當馮凱被送進拘留所前 對田立冬說 有空去看看我女兒 別開警車去 她膽兒小時
我流淚 能夠感受到一個父親的無奈 和對孩子深深的愛
只因為滿足願望 為了孩子 就可以不顧一切
只因為不想讓孩子失望 自己的爸爸是個小偷 就拜託民警說這個善意的謊言
田立冬和安然 滿足了他的願望 穿著便服 將警車停得好遠
方才走進這個簡陋的家 和孩子聊著並不富裕的生活
小女孩不會知道什麼 她太小 也不應該明白這些
走時 兩人留下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錢
等到馮凱出獄的那天 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停在他的面前
還有同事們捐助給小女孩的學慣用品
看到小女孩歡快的騎著車 天真無邪的大眼睛什麼也不曉得 田立冬他們笑了
我 也笑了
馮凱的嫂子馬上要生了 可自己的車卻壞了
只好打電話給田立冬 二話不說 開著車就直奔醫院
路上 嫂子也感受到了他們的真情 這才說了實話
原來 自己的哥急著用錢 就打起了老太太兩萬塊的主意
原本想著用完就放回去 誰知鬧了這么一出
嫂子不停的向安然道歉 她大度的說 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
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這件事總算有一個了結呀
其間 還有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片段
看似平凡 卻透露著 警察與老百姓 人與人之間 簡單的真諦
人的一生就圖個平安 平平安安就是福 每個人都渴望平安 渴望安穩的日子
可是 由於種種原因 不能實現這個看似微小的願望
但是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
讓自己 讓他人 讓這個世界 都充滿著和諧的氣息
像田立冬 像安然 這些普通的民警 也能為這個世界添加屬於他們的色彩
只要我們肯努力 肯用心 也一樣會活的精彩 活的漂亮
不要小看自己 不要嫌自己的渺小脆弱
可正是因為我們這些平凡的人 才鑄就了這個世界的美好
守望 平安
好人 一生平安
8.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500字左右)
這天,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建立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向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此刻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我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光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期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
9. 電影《中國門》觀後感,600字
關於中國高考和大學生出路等題材的紀錄片,我曾看過同時出品於2007年的周浩導演的《高三》,和杜海濱導演的《傘》(描述上海地區大學畢業生求職壓力的第三段)。北京電影學院張獻民教授在一篇網路文章里,曾對福建武平一中拼高考的《高三》里關於中國高考這件事,表達了反感:「反感之盛,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無可逃避,此一生,彼一生,無可逃者,唯死亡而已。現在比死亡多一位,守在成人儀式上。」
幾年之後,王楊導演的紀錄作品《中國門》,把我們帶到甘肅會寧縣這個遠在大西北的知名高考狀元縣城,讓我們見識了匯集自四方貧窮農村孩子的會寧一中,如何從校長,老師到家長,將通過高考以冀望經濟脫困,階級翻身的層層壓力,加諸這批日夜苦讀的學生身上。其實,《中國門》在這個議題上的關注面,展開得更為寬闊。它不但紀錄那些徹底失去青春,只剩日夜背書的甘肅農民孩子,也將鏡頭轉到北京,訪查那些瑟縮在唐家嶺地區如貧民窟一般,只能在街頭干臨時工的來自外地的大學畢業生。此外,本片繼續帶我們前往上海,見證一位從小被迫學鋼琴的都市中產階級女孩的不快樂成長經驗,和一群帶著走路還不穩的寶寶的年輕父母們,在「高級早教機構」的幼兒班裡,參加讓幼兒可以更早地「更聰明」的收費昂貴的英語訓練課程。
一方面,我極為同意張獻民對高考的反感。通過高考窄門所編制的成功,翻身,出人頭地的「中國夢」,這個不僅適用於中國大陸,也遍及各個華人社會的,似乎一直醒不過來的連環噩夢。現代版的科舉機制,和他所繼續強化的封建價值和社會控制,正牢牢鞏固這一套念書、升學、高考的完美而封閉的系統里。現在,通過高考以改變個人命運的思維,還可以跟「中國崛起」以改變國家命運的論述扣在一起:貧窮階級通過考上大學,走向經濟發達的城市生活,而以「更快更高更強」作為不只奧運更是經濟建設指導原則的中國,更讓國家經濟發展成為唯一價值與意識形態,和農村活都市青年追求生命之小我和大我意義的絕對方向。
在《中國門》里,北京一位來自農村的青年堅定的說:「我覺得我不笨,也夠勤勞,我相信我以後一定會好的,所以我決定留在北京。」抱著如此「中國夢」的年輕人,和那些抱著「美國夢」的各國移民,一樣地可敬,也一樣地悲哀。他們認為大都會里遍地都是機會,只要自己肯干,終能有出頭的一天。他們無法看到今日美國或中國之資本市場的結構性剝削,早已讓大多數底層的勤奮勞動力,恐怕永難翻身,只能在階級化社會里原地打轉,甚至消失。
有趣的是,導演王楊在這部影片,以及他對作品的闡述里,透漏出他對高考的一種更為復雜、開放的觀點。影片確實清楚呈現了農村與都市青少年,同樣沉重的不同壓力,但是他認為高考帶來的生活噩夢,與它給農村孩子弟提供的希望與可能,是相伴相生的。因此,在導演如是的提醒下,我們也許應該暫時稍微抽離「這些孩子正在被新科舉壓迫得喘不過氣」這類立即的閱讀效果,以思考「高考」與「中國夢」的辯證意義;如果「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中國經濟改革,盡管帶來了資本主義與貧富差距加劇等各種問題,但許多可能{包括未來的政治改革)也得以從中發生的話,那麼,讓更多青年拼進大學這件事,不也能以同樣的邏輯,期盼在那些想通過高考以改變個人命運的人里,將有一小部分的人得到基進反思的機會,終成未來改造中國命運的隊伍?
我忽然想到一位目前在廣州媒體工作的年輕朋友,正式來自於甘肅嘉峪關附近的青年。這位令我敬佩的好友,高考勝出進入北大,來到都市求學、工作,但他自己早早建立了深刻的省思能力,能夠批判地看待自己的與國家的諸般問題,並且在平面媒體工作里,開始產生了無可忽視的影響力。《中國門》里那些凌晨五點半即湧入會寧一中開始背書的農村孩子,也極可能還藏著好些位將要真正改變中國未來的種子,值得我們在困頓中抱著期待。
(摘自「機不可失」cnex紀錄片影展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