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亞伯拉罕.林肯電影
《青年林肯》。
電影林肯觀後感英文200字,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Ⅲ 林肯 電影中,林肯講的故事的意義是什麼
肖像的故事:南方人更親英,並且英國的態度開始時是支持南方的。林肯說英國人會被華盛頓嚇得尿褲子,是說聯邦軍隊(華盛頓的正統傳承者)會擊敗南方叛軍。
女人殺死丈夫的故事:前情:林肯的內閣說林肯想要通過13號修正案是以總統的行政權干涉立法權。女人殺死丈夫的故事:那個女人獲得了所有人的同情,大家都不想判她有罪,但出於對法律的敬畏女人自殺了,可見,法律,司法在美國是多麼重大的權力。但林肯認為,女人畏罪自殺合法不合情。林肯想要干涉法律的設立,並認為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歷史時期,運用自身的權力設立解放黑奴的法令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鸚鵡的故事:預言的自我實現——鸚鵡每天都說說今天是世界末日,主人嫌煩,斃了鸚鵡,對鸚鵡來說,世界末日的預言就真的實現了,也就是說你的期待導致你的行為,你的行為導致你的結果。前情:林肯想讓密蘇里州來的夫婦去游說當地議員,並以保障其地產作為條件。林肯的意思是:想要你們的地產,那就採取配合的方式,那麼我就會保障你們對自己的地產實現所有權。(這個我解釋的不好,希望大家再幫我解釋一下)
Ⅳ Remember the Titans的觀後感
4月29日,是我們北京公司的月會,慶哥來到北京公司,為我們開了茶話會,而且推薦大家共同觀看了一部影片Remember the Titans《沖鋒陷陣》,又名《鐵血強人》或《光輝歲月》。這部影片以前就看過,但是再次觀看,感觸還是不一樣,或許是這些年來自己不斷的在進步,在實踐家感受的一切,使我更深層次的理解了一些事情。
這部影片看完後的第一感覺是,更加明白了生命的意義。突然想到了俞敏洪在《贏在中國》的一段話:我們的生命,有的時候會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會像泥沙一樣,沉澱下去了。一旦你沉澱下去了,也許你不用再為了前進而努力了, 但是你卻永遠見不到陽光了。 所以我建議大家, 不管你現在的生命是怎麼樣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樣不斷地積蓄自己的力量, 不斷地沖破障礙。 當你發現時機不到的時候, 把自己的厚度給積累起來,當有一天時機來臨的時候,你就能夠奔騰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這段話非常精彩,社會是現實的,我們的對事物的認知也是由簡單到復雜再到成熟的簡單。種族融合是當時美國國內必須要面對的嚴重問題,這里我們不做討論。那麼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的變化是我們所無法改變的,我們要積極的去面對,才是我們要做的!經濟形勢不好,是我們抱怨的理由嗎?不是!經濟環境變差,顧客在我們的課程消費方面的投入會減少,但是,我們顧客的課程投入都投在我們的公司了么?不是。可能公司會受到影響,但是不會因為經濟增長變緩而衰退,死掉的只是那些和我們競爭目標顧客群的沒有專業、沒有品質的團隊。當顧客發現我們真正可以幫到他們,我們的專業能力是一流的,我們的團隊是可以信賴的,那麼我們就能繼續贏得顧客!所以,與其想一些杞人憂天的問題,還不如積極的去面對來的實在。業績暫時滑坡沒關系,每個人都有狀態不好的時候,但是,一定不要放棄,如果你放棄了,不能怪環境,只能怪自己。記得喬丹說過:「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是我不可以接受放棄。」能夠用這樣的態度去理解當前的形式,是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下,每一個高管和員工必須要做到的,否則,就會被現實無情的淘汰!
影片中的團隊文化建設值得深思。影片中有兩輛巴士,曾經分別承載了膚色不同的兩伙人。現實生活中的團隊,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形成所謂的小團伙、小幫派。我想,這是一個很大錯誤,帶團隊就要一視同仁,用統一的標准去管理員工,這樣才能給與你的下屬最基本的公平和公正,只有自己做到了,那麼當你面對事情的時候,你才能無私的面對,真正保持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別人才會尊重你,才會接受你的領導。任何小幫派的形成,最根本的,應該就是「私心」在作怪。只有拋棄了私心,才會有公平公正;拋棄了私心,團隊也才會發展的更好。到後來,黑人和白人隊長迅速成為了戰斗的夥伴。這一時刻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就是「團隊」、「責任感」。這和教育程度無關,而是一種個人道德素質最基本的體現。所以,在選人用人的原則上,就要錄用有責任感的人,如果堅持這一原則,哪怕技術和能力差一些都不怕,給他們時間去面對和改變;但是,如果沒有責任感的人,能力再強也不用,這樣的人,只能是團隊的蛀蟲,所以絕不能讓他對對團隊造成傷害。著名企業家牛根生的用人原則就很好,為他挑選了很多精兵強將。所以一個公司的團隊建設,怎麼去做,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再者就是執行力的問題。現在公司一當提到執行力這個詞,很多人就開始抱怨,就開始找理由。影片中,黑人教練在帶團隊的時候,剛開始就以強硬作風統治了他的團隊。過分么?我們要明白,不過分!教練是什麼?是對老闆、對顧客、對員工都要負起責任的人,自己能力不足,只是試圖用感恩和感動的方法去做事,你能夠實現應該擔負的責任么?作為員工,老闆請我們來做什麼?就是要你對老闆、對顧客負責的;作為經理高管,不是請你來當好好先生的,你交不出滿意的答卷,你就是失職!就好象一個快遞員,他給你送快遞,路上遇到了大雨,車又出故障,路又壞了……或許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送到,你不會因為他很努力了給他快遞費。所以,要是沒有結果,公司也就因為沒有業績,最後慢慢在競爭中倒下,我想,每一個人應該都很心痛,除非,你是一個沒有感情,沒有責任感的人。
還有,就是個人怎麼樣去成長鍛煉。影片中,小皮在比賽中被撞傷,黑人教練決定要那個陽光男孩擔負起組織和指揮的責任。陽光男孩擔心自己做不到,而教練只告訴他一句話:你的隊友需要你。在教練的激勵下,陽光男孩找到了方向,突破了自己,最終率隊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實社會中,我們往往對希望培養的對象呵護有加,總是擔心還沒准備好,擔心無法面對生活殘酷。結果往往反而會對我們對成長構成障礙。能夠成功的人一定是能夠自我面對,自我突破的人。所以我們即使遭受挫折也一定要微笑著收獲經驗。自我設限的人有再好的條件也註定只能庸碌一生。所以一定要自我突破,自我成長。這才是我們生命的關鍵。
還有好多好多的東西值得我們深思,去發掘,所以,我們要找到一切的關鍵,找到本質,不斷的去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最後,送給自己一句話:「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讓自己的心死去!」
又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老美怎麼就有這么多故事改編啊,我們沒有么?難道我們就只能通過大辮子戲來折射對當代社會的諷刺而不是指著鼻子罵么?
電影講述的是,70年代,美國剛剛開始廢除種族歧視,高中的球隊從單一的白人變成了黑人和白人混合,黑人主教練和白人助理教練攜手共進,讓這只史無前例的混合人種球隊獲得了州冠軍、全美亞軍,十三場連勝。多麼不容易啊,不容易的不僅僅是比賽,更在於讓黑人和白人成為朋友。
相對於比賽激烈的後半部分,我更喜歡看前半部分教練教會大男孩們交朋友的過程,的確,雖然在訓練營中,黑人和白人小伙由於起居、訓練都在一起,加上本身種族歧視的觀念就不深,所以自然就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但是從訓練營比賽歸來之後,面對學校、社會、家庭中的種種種族歧視勢力,他們素手無策,只能選擇沉默。但是只要是在賽場,他們就是親兄弟,就是攥成一個鐵拳的十指,所以他們才能無往不勝,甚至在沒有教練在場的情況下,也知道擰成一股繩。球隊的成績壓制住了種族歧視的觀念,事情進入良性循環,環境才一步步好轉。
能夠把球隊帶好好不難,難的是把一隻成績不好的球隊訓練成為冠軍。我們現在對環境的大肆破壞,難道就是為了培養將來的環境治理「大躍進」創造環境?
很佩服片中的白人警察(好像那個時候的警察暫時還都是白人呢,至少片中是這樣的),不排除他們之中有有種族歧視的人,但是他們在執行公務(保護黑人不受種族歧視分子傷害)的時候,卻表現的非常出色,值得欽佩。更佩服將禁止種族歧視寫入法律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林肯總統也沒有白白犧牲~
片中的有些裁判倒是很不爭氣哦,呵呵。
題外話:怎麼美式足球球員發球的時候,姿勢那麼像大猩猩呢?
1.從網上評論來看,此片屬於米國中小學強迫小孩子進行思想教育的主旋律片~~
2.線衛Gerry Bertier真的很給力,1971年他得到了無數榮譽,全季10場常規賽加3場季後賽拿下142次攔截和42次擒殺的恐怖數據,同時他率領的防守組讓對手在13場比賽只拿下38分,平均每場3分都不到!一些NCAA名校也對還在上高二的他有招攬之心。不過不同於電影里的情節,現實中的Gerry是在賽季結束後遭遇車禍導致癱瘓的。
癱瘓後的Gerry成了傑出的殘疾人運動員,參加過輪椅田徑賽和籃球賽,破過一大把州記錄和全國記錄,在殘奧會里得到過鉛球和鐵餅金牌。他的教練一直是Bill Yoast。
他還致力於改善殘疾人(主要是和他一樣的截癱者)的生活狀態,1981年他再次遭遇車禍(他這輩子就和車犯沖)與世長辭,他的妹妹創立了「42號Gerry基金會」來繼續他的遺志。
其實Gerry Bertier才是這個故事裡真正的勵志帝呢~~
3.電影里關於種族間緊張氣氛的情節在現實中大都沒有發生過。
4.鳥槍陣
71屆泰坦隊在現實中的決賽結果是27比0,Gerry的防守組沒有給對手任何機會。為了增加戲劇性,編劇們讓對手變得非常強大,而且大量在進攻中使用鳥槍陣(台版的字幕直接譯為「職業隊打法」,坑爹呢)——從電影的鏡頭來看,應該是單殿衛四外接手的經典鳥槍陣。雖然鳥槍陣能給四分衛更多的時間和更好的視角來准備傳球,但是防守組會更有針對性地傾向於傳球防守,而且長距離開球也有更高的風險。所以Yoast才會說:「丫真把自己當紐約噴氣機了嘿。」
5.兩個四分衛和野貓陣
電影中的泰坦隊有兩個四分衛,黑人「牧師」和白人Ronnie。牧師比較擅長運動戰和短傳,Ronnie的特長則是長傳,都比較符合各自的特色。
最後一戰的最後一球,泰坦需要反超,一般情況下進攻方都會叫Hail Mary pass,拚死做長傳。對方的教練也叫的是針對長傳的戰術,他在高喊 "Cover D",應該是把安全衛回收防外接手和近端鋒殺得太深。不過棋高一著的泰坦隊用了一個比較怪異的戰術,中鋒開球給第一個四分衛Ronnie,Ronnie交球給跑衛,跑衛再次交球給第二個四分衛牧師,牧師一騎絕塵,直奔端區而去。有點眼熟?沒錯,這戰術裡面如果把Ronnie換成一個跑衛,就是近年來NFL很流行的野貓陣了。話說NFL的很多新戰術都來自高中和大學,此言不虛啊。
Ⅳ 能夠表現領導者的能力的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
講的是二戰時,美國一個8人小隊在戰場上尋找一個大兵的故事,他們中由一個叫米勒的上尉領導,經歷重重困難,後來找到那個大兵
在影片中米勒上尉被塑造成一個英雄的角色,但這個英雄不簡簡單單擁有過人的領導能力,還有就是他也會為了失去兄弟哭泣,這個有血有肉的英雄更加令人感動。在面對著生死考驗的關鍵時刻,米勒總把生地希望給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最後犧牲自己保全瑞恩,完成了任務。他的一言一行都表現了他舍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從他的身上,我們發現了戰爭難以摧毀的人格力量,閃耀著的英雄主義的人性光輝。
Ⅵ 如何評價2012年電影《林肯》
在講電影之前,先要講一下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的意義,否則非美國觀眾(即便是美國觀眾,如果不了解南北戰爭也是一樣的)就不能理解林肯為什麼不惜代價地推動憲法第十三修正案。
南北戰爭,無論你們怎麼理解戰爭的起因,宗教也好,文化也好,道德也好,哪怕經濟利益也好,它的症結都在奴隸制上。要麼起點是奴隸制,要麼落腳點是奴隸制。南北之間的所有矛盾,只要解決了奴隸制就全部煙消雲散了。但如果不解決,那麼即便南北戰爭結束,只要一有機會,新的戰爭還會再打起來。南方的投降只是一場漫長的停戰而已。北方付出了巨大犧牲,付出了成千上萬年輕小伙的生命和未來,無論如何一定要有個勝利果實出來。怎麼讓南方永不再反,必須要有個說法。解決辦法只有兩個,要麼永久解除南方的武裝,要麼廢除奴隸制,前者顯然不可能且不說有憲法第二修正案,每個南方人都能拿起武器,將一部分州永遠處於劣等地位的做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那麼解決途徑就只能是後者,即廢除奴隸制。
那這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個玩意呢。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全文如下:第一款在合眾國境內受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方,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都不得存在,但作為對於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除外;第二款國會有權以適當立法實施本條。
而當時,作為共和黨內激進派的賓夕法尼亞眾議員Thaddeus Stevens(就是影片里看誰都像欠他三百兩銀子的瘸子)其實想要的修正案是這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將他人當做奴隸。國會有權以適當立法來保證美國境內任何地區對此宣言的執行。」
兩相比較就會發現,現在這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其實連法律上的平等都不能保證。所以才會有後面的第十四、第十五修正案。電影里的Thaddeus Stevens在國會辯論中為了推動憲法第十三修正案而違心地只承認法律上的平等,否定眾生平等的情節其實是藝術虛構。現實中,激進派當時的政治主張其實也僅限於到法律上的平等這個層次。
所以憲法第十三修正案是最低程度的廢奴法案。如果連這個法案都沒有,那麼南北戰爭等於是白打了。因此憲法第十三修正案是林肯的底線,是絕對不能商量和交易的東西。這是理解電影《林肯》的關鍵。電影很多部分都體現這一點,比如林肯夢到自己坐著小船即將到達對岸就是暗示廢奴法案就是那個最後的對岸,是整個南北戰爭的封刀動作,又比如開頭戰爭的殘酷,士兵敘說親人的犧牲,背誦葛底斯堡演講都是在暗示廢奴法案勢在必行,否則將士們的血就白流了。所以林肯推動廢奴法案決心在電影開頭就已經確定好了,不可動搖,問題就在於林肯為此要付出多大的犧牲。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到,電影雖然講的只是林肯強力推動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的故事,但實際上還是一部傳記片。影片的關注點終究是在林肯本身,而不是第十三修正案的意義。第十三修正案只是個線索,一個說故事的布景而已,目的還是為了刻畫林肯這個人。所以電影會有大量的和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無關的家庭戲,林肯莫名冒出來的各種冷笑話,以至於電影還借戰爭部長之口來了個官方吐槽。而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的意義的呈現則是模糊的,只在必要的幾個地方稍微提及一下,比如一個開頭,一個結尾,好讓觀眾不要忘記這幫人到底為什麼要干這件事。
因此,再反過來看,這個電影劇本是非常高明的。從林肯漫長的歲月里擷取這一段故事的原因就在於高潮、懸念好設置,沖突人物集中,以此為線索可以隨便插進去你想表現的內容,比如林肯的慈父形象,林肯的平易近人,林肯的政治手腕和務實態度,而不會讓電影呈現出支離破碎的感覺。
對於林肯的刻畫,劉易斯的一座小金人已經說明問題了,我就沒不必多嘴了。我就來聊一下配角。有兩場配角的戲我認為是比較精彩的,蠻打動我的。一個是斯蒂文斯眾議員為了修正案通過違心說話。當斯蒂文斯猶豫的時候,鏡頭掃過等待中的記者,意識到他現在的發言將會改變歷史,然後是羞辱過他的瑪麗和凱克利(黑人),前者是自己的尊嚴,後者則是黑人即將到手的幸福,一對艱難的選擇,最後是阿什利和利頓,同樣是對立的兩面,阿什利的殷切期待和對昔日同僚的威信(斯蒂文斯在之前的劇情里可是嘲諷過利頓的),並提示觀眾一起矛盾的關鍵在斯蒂文斯要說的話,他的言行將決定歷史。然後斯蒂文斯就低著頭用最快的語速把這段「我不認為眾生平等,我只認為他們法律上平等,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的違心話說出來,之後不管對方說什麼像復讀機一樣把這段又說了一遍,直到被彭德爾頓激怒才正面迎戰,最後昂頭又說了一遍。三次感情都不一樣,第一次羞愧、不情願,第二次逃避,第三次就徹底接受了。這就是干惡心事的經典三段心理階段。當然,參與對手戲的彭德爾頓也讓我印象很深刻,發現自己的先鋒伍德看上去要丟陣腳了,先是幫腔,眼看實在不行,再跳出來親自上陣,最後那句「how dare you?」憤怒同時不失身份,和年輕伍德的表現是有差別的。
這段劇情是一個小高潮,情緒的醞釀相當精彩,時刻提醒觀眾斯蒂文斯是經歷了怎樣的內心煎熬才做出這樣的選擇,讓觀眾感受到斯蒂文斯的犧牲是有多麼偉大,讓人心生敬佩和感動。
另一段緊接著的劇情是大兒子羅伯特的。首先要感謝劇本,的確出乎意料,羅伯特先是立個flag說:「你嚇不倒我,我就是要參軍。」結果看到斷肢殘腿嚇尿了。然而參軍的念頭不但沒有打消,反而更加堅定,不容置疑。這個處理讓羅伯特的形象上升了不少。認識到自己的恐懼,還能直面自己的恐懼,那才是真正的勇敢,而不是無知者無畏。虎父無犬子。
其次還是想說一下兩個演員的表演,羅伯特在被林肯呼喚的時候,第一張表情其實還是孩子那樣渴求父母安慰的表情,彷彿在說「爸,好可怕。」,但等他站起來時,這個表情已經收回來了。而林肯是先作為父親也同兒子羅伯特一樣的語氣斬釘截鐵地表示不同意,然後羅伯特說出了非常傷人的話:「你就是怕我媽,而不是怕我死(才不讓我參軍的)。」然後林肯控制不住甩手一個巴掌,之後立刻意識到自己錯了,趕緊去抱住兒子的臉,似乎在問臉是不是很疼,剛才真的是對不起,然後羅伯特一把甩開,氣呼呼地離開。林肯像一個犯了錯的小孩一樣,不停地搓著手,讓人看了特別難過。等羅伯特走後,林肯才喃喃地自言自語到:「I can`t lose you(我不能失去你,孩子)。」典型的感情內斂的父親。
我不得不說,看名導、名演員參與拍攝的電影,雖然不能保證影片一定是佳作,但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Ⅶ 有哪些英雄人物或革命領袖的電影,電影裡面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急!!!!急!!!!!急啊!!!!!
《勇敢的心》威廉華萊士被處決前撕心裂肺的喊出「自由」
《甘地傳》說實話,沒看過。但是甘地那種非武力的思想很喜歡
《葛底斯堡》必須是林肯演講的那段
《馬丁路德金》也是演講
《巴頓將軍》將軍那種堅毅的性格
Ⅷ 林肯領導能力的特點
林肯一生最突出的之處,應是他對美國爆發的內戰危機作出回應,把危機視為自己的責任,並且以頑強的性格和個人能力(判斷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逐一克服困難,帶領美國走出危機,維持了國家的團結及不同族裔的平等。
林肯不是單純的奴隸解放主義者。以政治、法律理論武裝的林肯具有既現實又合理的敏銳目光。他竭盡全能、精心細致地依據憲法本身明確授予的權力,使聯邦的法律忠實地在各州得到實施。
在通過權利手段的強硬方面,林肯是非常脆弱的,但他通過決策和包容,強有力地發揮了政策執行能力。
林肯正確地掌握了那個時代與那個社會所擁有的課題。以洞察力為基礎進行挑戰並以信念和勇氣突破了種種難關。林肯總統是謙遜的領導者。謙遜的領導者以謙遜的權力,從戰火中拯救了美國,最終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Ⅸ 電影林肯律師英語觀後感
馬修·麥康納飾演的這個亦正亦邪的流氓律師真是十足入戲,兩個小時的電影也沒有出現空白段落,始終絲絲入扣,編劇、導演、眾演員都算在水準之上;不足的是法庭戲太弱沒起什麼波瀾,而罪惡母親的存在也實在顯得刻意。嗯 還有一件事 幾天前幫我指導的ABC天卞英語的教師說過 事實上想征服英語是很容易的;必然具有恰當的學習空間與闇練口語對象,最關鍵就是外教水平 口語標准才行,不間斷天天口語交流,1v1家教式教學才能有很.好.的學習效果..學習後還要重復復習課堂錄音檔,來進一步深化知識~若真的是沒有練習對象的狀況下,那麼就上可可或滬江獲取課外學習資料學習 多說多問一下子語感就提升起來,整體效果會非常達成目標的..★★★★ 查看更多答案
Ⅹ 電影《林肯》林肯在國旗下演講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 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it,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died here, that the nation might live. This we may, in all propriety do.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 this ground—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hallow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while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rather for us, the living,to stand here,we here b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here,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e nation,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是這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