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貳』 決戰黎明電影觀後感
解放軍猛虎團團長張正漢(韓青飾)在掩護我軍機關撤退的戰役中,碰到了老對手、國民黨軍傅作義部王牌師師長許天虎(修慶飾)。張正漢為掩護群眾轉移,在我軍機關撤退後,成長的煩惱作文結尾,遭到許天虎部隊包圍。張正漢被許天虎擊中胸膛後跳下懸崖……
王牌師「剿匪」大捷,許天虎趾高氣昂地回到北平,著名軍政女記者白茹玉(張延飾)第一時間采訪許天虎。當她得知張正漢身亡後,驟然大驚,因為張正漢恰是她昔日的戀人,成長的煩惱作文結尾。北平地下黨員向紅(練束梅飾)是張正漢燕京大學建築系的師妹,視張正漢為楷模並深深愛戀。在黨組織的幫助下,向紅轉輾參加解放軍,卻與死裡逃生傷愈歸隊的張正漢不期而遇……
『叄』 電影《大決戰》觀後感700
大決戰》觀後感-共兩篇
(之一遼沈戰役)
我們看了影片《大決戰》的第一部。影片向我們展現了四十多年前,國共兩黨空前規模的一次具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決戰的開戰是遼沈戰役。影片通過對南下攻克錦州、黑山阻擊戰、攻克沈陽、營口圍殲衛立煌軍團,表現了林彪、羅榮桓的英勇機智和毛澤東軍事思想我勝利。影片通過一位農民在嫂用漆箱子築戰壕,充分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忠心擁護和熱烈支持。
影片使我們看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千辛萬苦,和那時人們為了解放全中國做出的巨大犧牲。我們應當永遠學習這種奉獻精神。
(十一月六日)
大決戰》觀後感
(之二淮海戰役)
著名的淮海戰役,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殲敵人數最多而且是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軍的六十萬對國民黨的八十萬人。充分的表現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無敵,指揮官的聰明果斷。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狗急跳牆竟殘忍的想用化學武器。最後還被阻止了,這說明蔣介石發動內戰在國民黨內部也是不得人心的。陳毅說淮海戰役是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群眾為了支援前線,發出了「傾家盪產,支援前線」的口號。
影片《大決戰》使我們看到那個時代歷史,使我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教育。
(十一月七日)
『肆』 決戰蘭州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格式分為四個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例文:決戰蘭州觀後感
以老兵的回憶為引子開場,將我們帶回到行軍的隊伍中。
當時的第一野戰軍所屬部隊所向披靡,連克胡宗南嫡系,最多一次殲敵4萬餘人。1949年8月22日,兵臨蘭州城下的第一野戰軍匯集30萬精銳,而守城的馬步芳部隊不過10萬人。由於急迫的求勝思想和急躁情緒,一場倉促的攻擊隨即展開。
馬步芳憑借蘭州城南山高地,拚死抵抗。第一野戰軍不但未取得突破,還出現重大傷亡,針對嚴重失利的局面,痛定思痛,緊急調整作戰計劃,一場周密的作戰計劃開始部署。聚焦沈家嶺陣地,著重表現戰爭中的緊張局勢和轉折。
1949年8月25日凌晨,擔任左翼攻擊的部隊因意外引發戰事,大戰如暴風驟雨般全面打響。為攻破扼守蘭州鐵橋的沈家嶺,切斷敵軍退路,驍勇的指揮員王學禮帶隊決死沖鋒,連連得手;同一時刻,為控制進出蘭州交通要道的營盤嶺。
激戰正酣,就在沈家嶺要被攻克之際,守軍大批部隊增援而來,瞬間,戰況陡轉……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此時的馬步芳、馬繼援倚仗蘭州依山夾水、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妄圖與第一野戰軍決一死戰。為拿下沈家嶺陣地,我軍官兵前仆後繼。
倒下一批又沖上來一批,勇士李國賓更是用不可思議的投彈頻率,擊退守軍多次瘋狂反撲。緊急時刻,解放軍增援部隊漫卷守軍陣地,勝利終於到來。
黨中央的和平政策發揮巨大作用,蘭州戰役後潰逃的部分殘兵敗將深知大勢已去,紛紛投誠。1949年9月5日,西寧和平解放,至此宣告了馬步芳、馬繼援軍事集團的徹底覆滅。
耄耋老兵經過多次反復,終於如願走上沈家嶺。那些年那些人,用青春熱血,換來了今天強大的中國。致敬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映照未來;致敬英雄,是為了激勵正在路上的我們。
『伍』 絕戰觀後感800字
今日上午,學校組織觀摩了一場電影,它的名字叫——《絕戰》,看後讓人感觸萬千!
《絕戰》一片,以國共兩黨軍隊斗爭為背景,展現了紅軍寧化模範連在黨的領導下,在連長張啟明的率領下,與敵人軍隊鬥智斗勇,屢次取得戰斗勝利的光輝發展歷程。描述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寧化模範連作為長征路上紅軍的後衛部隊,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和由福建閩西子弟為主組成的紅34師渡過湘江,絕命斷後,死守雷公山絕地,以一個連的兵力對抗敵人一個團的追兵,最終鳳凰槃涅的英勇事跡,書寫鐵血忠魂,再現了閩西兒女的赤膽忠心。
《絕戰》是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影片,是以新一代年輕人的角度去描述80年前的真實事件。影片以「湘江戰役」為背景,講述紅34師為了掩護中央主力突圍,擔當後衛與敵人浴血奮戰、鳳凰涅槃的故事;影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的情景,隸屬於紅34師的寧化模範連連長張啟明,率領模範連與數十倍的敵軍展開生死搏鬥的場景。
在湘江戰役中,由於敵軍加緊圍剿,形勢嚴峻,紅軍大部隊被迫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的湘江一側,模範連接到阻擊敵軍的圍追堵截的任務,由此展開了一場生死絕戰,模範連以幾乎全軍覆沒的偉大犧牲,換來了中央主力紅軍順利渡過湘江。紅34師擔當阻擊任務,他們中沒有逃兵、沒有投敵、甚至連傷員也不願被俘。在絕地雷公山,張連長靈活運用了「戰略戰術」,奇計百出,牽制住敵軍追兵,順利地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慘烈的戰爭背景下,影片也描繪了溫情的一面:張連長因誤會而與護士細妹相識相戀,引發出一系列感人的愛情故事。80多年前,紅軍一無所有,共產黨人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到今天,我們的國家實力強盛,這種成績與我國人民和全黨全軍的建設是分不開的。這種軍人的血性,軍人的剛毅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精神代代相傳,中國一定更強!
——這是我看《絕戰》後的觀感。
『陸』 觀看黨史電影「絕戰」和「四度赤水」的觀後感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柒』 決戰太原電影電影的觀後感
《決戰太原》觀後感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文獻影片《決戰太原》。我幾乎是眼含淚水看完最後一個鏡頭,我彷彿被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影片中處理烈士後事工作隊副隊長杜明學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達太原城防圖而終身殘疾的動情往事……很多鏡頭畫面,讓我好幾次都想掉眼淚。
太原,這一座擁有兩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六十年前,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經過近半年的英勇奮戰,攻克太原,太原的歷史從此掀開嶄新一頁。《決戰太原》是以全國解放戰爭為歷史大背景,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的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描述和記錄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閻錫山的部隊展開的異常激烈的太原戰役。《決戰太原》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真實的戰爭場面,那一個個珍貴鏡頭都是當年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影片中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全方位多視角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捕捉到許多普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高度贊揚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
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發起,到1949年4月24日結束,前後歷時6月有餘,共計殲滅國民黨軍隊135000餘人,其中俘虜77000餘名。解放軍為攻取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僅在太原解放戰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長眠地下。當我們站在蒼松翠柏間獻花鞠躬的時候,當我們因英雄的戰士而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園,我看到一個個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還看到只有所在部隊名稱而無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無姓名又無部隊名稱的無名烈士墓碑,可能還有許多連墓碑也沒有的烈士永遠長眠在地下。他們是我們的前輩,是為了我們今天安寧的生存環境而英勇獻身的親人。
人類需要和平,60年後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忘記這場成為歷史的戰役,更要保衛現在的和平與安詳。
『捌』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玖』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拾』 濟南戰役的影片觀後感600字以上
參觀濟南戰役紀念館有感
稿件來源:政策法規處 提交時間:2005-2-3
元月27日上午,局裡統一組織全體黨員參觀了位於英雄山下的濟南戰役紀念館,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解說員的講解下,熟悉了解了那段永遠值得我們懷念的歷史。
1946年,我華東人民解放軍在許世友、粟裕等將軍的領導下,經過八天八夜的浴血奮戰,殲滅敵守軍十一萬,古老的濟南城獲得了新生,七十萬人民過上了新的生活。濟南戰役的勝利沉重打擊了蔣介石的重點防禦計劃,從根本上動搖了敵人據守大城市進行頑抗的企圖,濟南戰役以其空前偉大的勝利,寫就了一段令人盪氣回腸的歷史。我華東人民解放軍在那場悲壯激烈艱苦卓絕的戰斗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五千多名烈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熱血與戰火、赤誠與英勇,如泣如訴,如歌如詩,要弘揚於世,更要珍藏在心。
撫今追昔,革命戰爭改天換地,而每一步勝利要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經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悲壯千秋業,殊勛勵後人,為解放濟南而犧牲的先烈們長眠在英雄山下,他們帶著永恆的希望走了,但定格的歷史記載著英雄們戰火中的青春,紅旗飄飄,昭示著革命江山千代萬年。時時回頭傾聽歷史的沉穩的足音,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唯有無愧於歷史的人,才能無愧於將來,我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共產黨員,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但我們要繼承遺志,珍惜大好時光,發揚革命戰爭年代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時刻不忘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永遠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和平年代,人民的幸福已不需要我們黨員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我們只要時刻不忘自已人民公僕的身份,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可以不負黨員的稱號。
我是一名普通的黨員,曾經在部隊工作,參加了中國許多新式輕武器的試驗鑒定工作,對比展館內各式各樣的輕重武器,我國現有的武器裝備已經精良了很多,無論是在射程、射速、還是殺傷性能等方面。但是對比西方等發達國家,我國的武器裝備還是落後了許多,當年先烈用步槍打敗了敵軍的飛機大炮,靠得是什麼,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就是因為有了一輛輛的獨輪車、一雙雙軍鞋,才有了濟南戰役的勝利。我們當前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就是要全面提高黨員的素質和覺悟,進一步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意識,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讓人民群眾真心的跟著黨走,愛國愛黨。這樣即使西方大國擁有再現代化的武器,我們國家也不會懼怕它們,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才能發揮一個東方大國的重要作用。
先烈們,安心的長眠吧,新一代的共產黨人一定會把你們用生命換來的濟南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