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鐵道游擊隊觀後感
夜幕籠罩著大地。伴隨著隆隆的轟鳴聲,一列火車從遠處飛馳而來。突然,路基旁竄出一條黑影,「嗖」地一下就攀上了火車。只見他利用車廂的凹凸部位,手腳並用,艱難地來到車門旁,掏出撬鎖工具,打開車門,閃進車廂。
車廂內,一大批的軍火展現在眼前,黑影雙眼放光,掩住內心的幸喜,連忙將這些軍火一箱箱、一捆捆地丟出車箱外。路基旁,黑影的同伴們迅速地將軍火撿起、運走……
如果是現在,眼前的這一幕肯定讓你聯想到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動。很慶幸,這是電影《鐵道游擊隊》的一幕,是講述六十年前大名鼎鼎的鐵道游擊隊他們在扒日軍火車、盜日軍軍火的片斷。
電影《鐵道游擊隊》向我們展現了這樣一群英雄:為了反抗日軍的侵略,他們走到一起,拿起武器,奮起反抗;為了配合主力部隊,他們戰斗在鐵路沿線,遲滯敵人運送戰物資;為了民族的解放,他們頂著槍林彈雨,冒著生命危險,扒火車,炸橋梁,狠狠地打擊侵略者,我很佩服他們!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沒日就要來到……」在這樣的英雄面前,我相信任何侵略者都會要完蛋的!
㈡ 觀看鐵路安全教育片觀後感300字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我幻想著自己變成風.假如我是風,就會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得為大家服務.春天,我飄過種子,它就會變成那五顏六色的鮮花和亭亭玉立的樹木.花兒又跳起了優美的舞蹈,還不是因為我從百花叢中拂過.柳樹發出嫩綠的小芽,還不是因為我從枝頭掠過啊!「小動物們,你們不能再睡了,新的一年已經來臨.」我呼喚著.他們聽到我的聲音,一個個都從睡夢中醒來,干起了各自的活.我從小朋友的臉上吹過,他們都顯得精神抖擻,活潑有力.夏天來了,我又用力地吹了起來,「刷、刷」樹下乘涼的人們脫離炎熱,神清氣爽.我飄過枝頭,一棵棵樹木顯得鬱郁蔥蔥,十分茂盛.知了在枝頭「唧唧」地叫著,好像在說:「好涼快啊!」秋天,我再次拂過,天變高了,變藍了;雲朵變白了,淡了.一片片紅里透黃的樹葉在空中為我伴舞.有時,我喚來雨妹妹滋潤大地,有時我提醒大雁到南方過冬,提醒其他小動物們儲存好食物,做好過冬准備.冬天裡,我時時囑托「風兄弟」不要太沖動,當心別把小朋友們刮感冒了,可他們不聽勸告,橫沖直撞,橫行霸道,於是,我沖到高空,把「雪媽媽」請來,讓她為大地蓋一層厚厚的白絨毯,這樣,小孩子就會快樂起來,活躍起來了,他們打雪仗、滾雪球、堆雪人……玩得可開心了.朋友們,有的風脾氣暴躁,有的風性情溫和,我願做一屢溫柔的清風,讓大自然和人們感受我真心的付出.
㈢ 鐵道衛士(上)觀後感
在「文革」前十七年的公安題材電影中,攝制於1960年的《鐵道衛士》可以算得上是整體成就較為突出的一部作品。
□宋強
中國的公安題材電影,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題材種類,形成了貼近中國公安工作實際,緊跟當前國家現實政治斗爭形勢,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指導下莊重、嚴謹、朴實的美學旨趣的藝術傳統。應該說,在此基礎上本應迎來一個電影思想內涵提升和藝術表現拓展的新的發展階段。但遺憾的是,自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以後,社會政治風雲動盪起伏,嚴重地波及到文藝創作領域,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在文藝領域掀起波瀾,使整個中國文藝的正常發展受到遲滯。對於中國公安題材電影創作而言,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期,基本上仍停留在50年代所達到的水平上,難以繼續進展前行,頂多也不過是在50年代業已形成的創作模式框架內沿襲重復,整體上沒有超越前10年的創作。在這一時期的影片中,攝制於1960年的《鐵道衛士》可以算得上是整體成就較為突出的一部作品。
從故事內容上說,《鐵道衛士》沒有跳出上世紀50年代反特影片的固定套路:圍繞著一樁陰謀(其性質肯定是反革命的政治陰謀)的實施,境外的派遣敵特與境內的潛伏敵特聯絡勾結;我公安人員在得知此陰謀的最初信息後,展開偵查活動,派出人員冒名頂替,打入敵特集團內部,掌握敵特行動部署,最後將敵特分子一網打盡,徹底粉碎他們的陰謀。我們在這之前的《天羅地網》《虎穴追蹤》《寂靜的山林》《羊城暗哨》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此類大同小異的故事模式。
《鐵道衛士》是一部以情節表現為主的影片。從影片情節沖突的設置來看,敵特分子預謀實施破壞我鐵路運輸線和我公安機關為防止敵特的破壞而展開偵查工作,構成影片中兩條方向相對的行動線索,影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都分別被拴系在這兩條線索上的某一個特定位置,並對這兩條線索的推進發揮著或強或弱、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處於這兩條線索中的雙方對於對方的人員情況和行動步驟,有一個隨著劇情的推進,從最初的互不知曉、摸底到逐漸互相掌握、了解的過程,兩條線索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靠攏,情節沖突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強化。到最後雙方互相攤牌,兩條線索終於交匯,情節沖突也達到高潮。這兩條線索的相向推進和最終交匯,主導了影片的情節走向,也撐起了影片的劇情結構。
從電影觀眾觀賞影片的角度來看,反特影片注重緊張、驚險效果的營造,而這又離不開懸念效果的生成。《鐵道衛士》沒有有意識地通過設置謎局來造成懸念效果,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去煞費心思地琢磨、猜測誰是真正的敵人?他們想干什麼?他們是怎麼乾的?它採用的是一種展開式的情節結構模式,雖然劇情中的敵我雙方對於對方互不知悉,雙方的人員情況和行動過程卻都清楚無誤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兩條線索的曲折推進始終沒有對觀眾的敵我、正反判斷形成干擾,以造成撲朔迷離的劇情效果。觀眾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情節迷宮中的猜測、推理和分辨,而更多地集中在思量這兩條線索往後將會怎樣推進,到底能否交匯,其結果將會如何等方面,這是懸念效果生成的另一種方式和途徑。與那種布設層層迷障,讓觀眾左猜右想,直到最後才弄明白誰是真正的罪犯的懸念生成方式(如《羊城暗哨》所做的那樣)相比,如果說後者是採用的「抑制」的手法的話,那麼前者採用的就是所謂「延宕」的手法。在《鐵道衛士》中,這種「延宕手法」 的運用還是比較圓熟到位,沒有給人以生澀、牽強之感。這也許就是它能夠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公安題材反特電影中顯得突出的原因之一吧。
最後,說到電影的懸念效果,《鐵道衛士》在結尾處所使用的情節片常用不衰的「最後一分鍾的營救」的表現手法,確實給人印象深刻。偵查科長高健和特務馬小飛在滿載軍火的列車頂上殊死搏鬥,高健在列車駛入長嶺隧道前的最後一刻蘇醒過來,排除了即將爆炸的定時炸彈的場景,在上述兩條行動線索交匯處,起到了將劇情推向高潮的作用,即使今天看來,仍有驚心動魄的效果。
電影《鐵道衛士》的情節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十七年時期反特類型的影片在藝術表現方式和手段上的一些特點,通過對這一模式的解析,我們可以對十七年時期中國公安題材電影在形成自己藝術風格和傳統方面的一些情況有所了解。
警察心聲
□徐錦
《鐵道衛士》中的一些對白,如今聽來也還是那麼親切,像「只要認真依靠群眾,那就是天羅地網」,「只要牢牢記住黨的教導,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敵人就是再狡猾,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等等,也許會讓今天熱衷韓劇日劇的中國少男少女們說,這就像在背書,根本沒有個性。但是,在當時的那種時代背景,即解放初期,人民剛剛享受當家作主的權利,而美蔣特務顛覆新政權野心不死,總是伺機搞破壞,因此人民具有極其高昂的革命鬥志和警惕性,如此說來,那樣的對白倒是真正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色和人物特徵。而這種具有時代烙印的藝術提煉和藝術加工,由於來源於生活和實踐,因此聽來並不顯干澀,加上演員和群眾表演得都富於激情和真情,因此觀眾都被劇情深深吸引。劇中對白所再三強調的「依靠群眾」,如今依然是我們公安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所講求的「群眾路線」。正是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我們的公安民警才能夠在不斷變革的時代大潮中堅定方向,屢建殊榮。遠的不說,今年殺害四名大學同學並潛逃的全國通緝犯馬加爵,就是由普通老百姓發現並檢舉報告公安人員,從而落入法網的。
老觀眾的心聲
□阿彪
《鐵道衛士》的故事情節照今天的判斷標准來看仍然曲折生動,而且充滿懸念,引人入勝;照樣看得心潮澎湃。甚至一些特技鏡頭因為是演員親自表演而顯得異常的珍貴,像偵查科長高健飛身從疾馳的吉普車上跳下追趕火車的場面,以及他與潛藏特務馬小飛在火車頂上的激烈搏鬥等等,盡管當年的拍攝手段根本無法與今天的高科技技術相比,但它們是那樣的真實與朴實,實在得讓我們情不自禁為英雄人物擔心,並對英雄產生了深深的崇敬。
有特色的歌曲
「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上開紅花,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國兵呀,全世界人民拍手笑,帝國主義害了怕。嘿啦啦啦啦……」這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一首著名歌曲,在影片開始出現,點明故事發生年代。(付輯)
老作家細說創作往事
□本報記者 程林傑
作者曾經參與破案
《鐵道衛士》的作者之一是王文林,王文林說《鐵道衛士》是集體創作的。當年的合作者還有兩位,一位叫馬家驥,一位叫陳文同。當時他們三人都供職於沈陽鐵路公安局,他是辦公室主任,馬家驥和陳文同是辦公室的幹事。
劇本寫成是1956年底,先後發表和轉載的有《電影文學》《北方文學》《鴨綠江》等刊物。王文林介紹說,這部電影以著名的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取材於沈陽鐵路公安局破獲的兩起敵特案。劇中大智大勇的偵查科長高健的生活原形是他的戰友———沈陽鐵路公安局的偵查科長。
有趣的是,這位偵查科長在案件偵破後期因病住院了,王文林接替他搞完了案子。豐厚的生活底蘊,或許是高健這個人物真實、生動的原因之一。
他說:「搞了多年的公安工作,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公安工作始終要堅持群眾路線。劇中人物何蘭英為破案提供線索,立了大功,生活中的原形就是我們的一位女治保員。」
王文林後來調到公安部創作組。在這個著名的四人創作組有李文達(著名作家、群眾出版社原社長)、趙明(電影《寂靜的山林》的作者)、張志民(著名詩人,文革後曾任《詩刊》總編)。王文林是創作組里最年輕的一位。說起已經仙逝的李文達,王文林還嗟嘆不已。周總理改一字動全身
工作中王文林曾多次接觸周總理,親耳聆聽總理的教誨。令他記憶猶新的是1974年1月15日,我國公安機關成功地破獲了蘇聯大使館間諜案。參與案件偵破工作的王文林,與新華社的著名記者穆青合寫了通訊《蘇聯間諜落網記》。1月15日夜,總理親自審閱這篇署名為「新華社特派記者」的稿件。看完後,總理中肯地批評了王文林。總理說,「王文林同志,你是搞公安的,但要學習國際法,你在文中寫了『捕獲蘇修間諜謝苗諾夫』,這個提法不妥,謝苗諾夫是蘇聯大使館的一秘,按國際慣例,是享有外交豁免權的,這樣見報後(指捕獲一詞),外國人會笑話我不懂國際法,你說對不對?」後來經當時外交部的安致遠、錢其琛等同志反復推敲、商榷,將「捕獲」一詞改為「拿獲」。
王文林對總理懷著十分渾厚的感情。他說:「我寫的電影《熊跡》(署筆名『公卓』)是1974年4月總理住院前夕交給我的任務。遺憾的是4月份總理住院後,再也沒能出院。」
《熊跡》是王文林根據謝苗諾夫蘇聯間諜案為素材創作的另一部電影,也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公安故事片。「只可惜上映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已經逝世了,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遺憾的一件事!」
導演、演員訴衷腸
導演呂熒說「遺憾」
《鐵道衛士》的導演是呂熒,他對自己的這部片子並不滿意,因為它誕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1958年開始拍攝,1960年攝制完成 ———那是著名的大躍進時代。那時,全國各大電影廠出產的影片恐怕可以和現在每年出品的電視連續劇相媲美,所以呂熒導演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印象並不太好。(楊翼)
「老壞人」———方化
有意思的是,在那個以好人和壞人劃分的年代,電影人物更是顯得涇渭分明。由於是反面人物,所以表演這些角色的演員名字也不能出現在主演的名單上,盡管他們表演得也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鐵道衛士》中扮演暗藏特務吳濟春的著名演員方化,戲份不少,但在主要演員名單上卻沒有「名分」。方化的遭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扮演反派角色演員的典型遭遇,善良的中國觀眾將他們扮演的角色和他們本人混為了一談,從而剝奪了他們成為明星的待遇。方化在《平原游擊隊》中將日本鬼子松井小隊長刻畫得比真鬼子還像鬼子,因而在文革中還受了不少罪。晚年他還為此整容,希望能夠改改自己留在銀幕上的形象,演演正派人物。現在的環境寬松多了,中國的觀眾再也不會以貌取人,但方化卻過早離世了,再也聽不到觀眾給予他熱烈而尊敬的掌聲了,想到這里就覺得挺辛酸。(楊翼)
你就是美國佬
「文革」後期,文方熒老師是山田大隊埔隆片的片長。他高高的個子,高高的鼻子,十足的老外模樣,還有那口不咸不淡讓本地人聽得吃力的廣州話,很快就被村裡的男女老少認識———人們都叫他「高佬方」。電影隊到村裡放映《鐵道衛士》。電影放完了,村民們帶著崇敬和好奇問他:「那高鼻子美國佬就是你扮的呀?」他笑著反問:「扮得像不像呀?」「很像,很像。」他的笑臉流露出自豪。有人為他可惜:「怎麼不在片頭或片尾打上你的名字和演員表呀?」他憤憤不平:「都讓四人幫給拿去了!」
㈣ 鐵道衛士觀後感
思路:觀後感的寫作要把握兩個要素,一個是「觀」,一個是「感」:首先要體現「觀」,要為讀者介紹所觀電影的主要內容、精彩片段、價值導向等等,使第一次接觸這電影的人也能清晰、快速地掌握;其次是「感」,要在文章中體現出自己的思考,因文章產生的啟發,或者對文章中觀點的反思等等。
《鐵道衛士觀後感》
《鐵道衛士》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期間,我公安科長高健為粉碎敵人炸毀鐵路的陰謀,冒充成敵人特務,打入敵人內部,最後將特務抓獲並排除了列車炸彈。
這是一部以情節表現為主的影片。從影片情節沖突的設置來看,敵特分子預謀實施破壞我鐵路運輸線和我公安機關為防止敵特的破壞而展開偵查工作,構成影片中兩條方向相對的行動線索,影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都分別被拴系在這兩條線索上的某一個特定位置,並對這兩條線索的推進發揮著或強或弱、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處於這兩條線索中的雙方對於對方的人員情況和行動步驟,有一個隨著劇情的推進,從最初的互不知曉、摸底到逐漸互相掌握、了解的過程,兩條線索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靠攏,情節沖突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強化。到最後雙方互相攤牌,兩條線索終於交匯,情節沖突也達到高潮。
影片在結尾處所使用的情節片常用不衰的「最後一分鍾的營救」的表現手法,確實給人印象深刻。偵查科長高健和特務馬小飛在滿載軍火的列車頂上殊死搏鬥,高健在列車駛入長嶺隧道前的最後一刻蘇醒過來,排除了即將爆炸的定時炸彈的場景,在上述兩條行動線索交匯處,起到了將劇情推向高潮的作用,即使今天看來,仍有驚心動魄的效果。
㈤ 紅色電影(鐵道游擊隊)觀後感
豐寧壩上草原
河北承德市豐寧自治縣
㈥ 鐵路安全觀後感500字
作為一名鐵路職工,我們有責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不傷害自己。這次事故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職工玩忽職守,不按照故障制度辦事,思想意識淡薄,安全責任心不強,麻痹大意,以至於兩名作業職工傷亡。通過這些血的教訓,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鐵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到事故造成的危害。違章操作是安全的大敵,是事故的源泉,只要我們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都不違章作業,規范操作,增強自己的責任心,扎扎實實地把安全工作做好,堅決杜絕違章行為,事故就會遠離我們。真真正正做到「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在我們的工作中,應切實杜絕僥幸心理和懶惰心理,認真遵守各項故障制度,按照規定嚴格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的工作是不能有一點馬虎的,因為任何一個小小的錯誤,對於高鐵來講都很嚴重,有些小故障可能看起來沒有多大,但是如果發生了,那麼代價就是巨大的,使我們難以承擔的。我們檢修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動車組安全運行的。安全、責任並不是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更應該體現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各個職工緊綳安全責任這根弦,事故就不會主動找上門。通過增強責任心,增強安全意識,保障高鐵安全運行,創建美好生活。
看安全警示片,我深深的感覺到「安全大於天,責任重如山」這句話的分量。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時刻保持安全意識,提高安全警惕,嚴格作業紀律和勞動紀律,讓事故遠離你我他。
㈦ 鐵道游擊隊電影觀後感500字
那需要寫很多呀,建議你去看看,再寫一些,比較真實。
㈧ 鐵路安全教育片觀後感500字
眾所周知,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我國經濟建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因此,鐵路各部門應經常性地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但有些單位卻總是走過場、走形式等作秀行為的發生。所以,筆者以為,安全教育切莫裝腔作勢。
對於鐵路運輸部門來說,安全教育幾乎是一項年年講、月月學、天天喊的「必修課」。但即使是這樣,安全事件仍然屢有發生。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單位在安全教育上缺乏創新、方法不活、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難以取得明顯的成效。
許多基層單位習慣以一成不變的老方法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掛掛橫幅、貼貼標語,以讀規章、念通報、傳達文件等「你講我聽」的灌輸式教育方法為主,最後再象徵性地做做試題就草草結束。一年到頭,這樣的安全教育活動周而復始,一次活動不外乎就是一次作秀,很多職工深感厭煩、乏味。
預防作秀行為發生的關鍵,在於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激發職工的參與熱情,增強安全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同時還要注重因材施教,使安全教育入腦入心。此外,鐵路各部門還可以將安全教育活動融入安全文化建設當中,通過懸掛安全警示標志、舉辦安全漫畫展等方式,使職工耳濡目染,自覺養成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
(摘自:http://news.tielu.cn/pinglun/2013-07-24/6082.html)
㈨ 觀《鐵道游擊隊(電影)》有感
今天,我觀看了《鐵道游擊隊》這部老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南部棗庄礦區以劉洪、王強為首的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不堪日寇的欺壓和蹂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建立起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他們「飛車搞機槍」、「血染洋行」、「智打票車」、「夜襲臨城」、「打岡村」、「搞情報」、「奪布車」、「上濟南」、「下徐州」……活躍在日軍侵華戰爭的主要鐵路命脈——津浦線的山東沿線,鼓舞了鐵路沿線人民的抗戰士氣,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隊的對日作戰,最終成為黨的抗日小組。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主人公劉洪、王強等以勇敢頑強的精神毅力與日軍戰斗,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不屈服,並且一直抱著國家、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信念,他們不讓老百姓受一點傷,誓死護衛老百姓。這種愛國愛民的精神正是我最佩服的!
給留下深刻影響的人物是被日本鬼子嚴刑拷打但卻不落一滴淚的 方林嫂,她雖然是個女流之輩,但性格卻剛烈無比。回過頭看看我們,遇到一點小困難就退縮,絲毫沒有想過要去克服,如果我也生在抗日戰爭年代,說不定早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因為我不敢反搏,也不敢抗爭,或許有時還會因為遇到難過的坎兒而哭鼻子。但是,看過《鐵道游擊隊》後,我相信自己再也不會是從前那個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沈雨婷了,我一定會變得很堅強,很勇敢,不會再什麼事都依賴爸爸媽媽了。
我要感謝《鐵道游擊隊》這部電影,感謝電影中的抗日英雄們,是他們,讓我懂得了獨立克服困難的道理,讓我知道了要做一個愛國愛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