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張伯苓觀後感

電影張伯苓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16 01:29:59

⑴ 《先生》紀錄片讀後感500字

《先生》紀錄片讀後感
《先生》十集系列紀錄片片段的光碟,時長36分鍾。光碟中是幾集紀錄片的節選。這幾集紀錄片,記載著十位從民國時期精挑細選出來的「先生」。細看兩遍,深受震撼,故拙劣地模仿馬可·奧勒留的筆觸,寫下這篇胡言亂語。時刻提醒自己。

從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領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對政治敏感。面對上任後的贊譽,必須頭腦清醒,考慮最壞的結果。即使盡管失敗,也要盡了心。平等對待每個人。重視真正有學問,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場、資歷和年齡。

從先生胡適的行動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現代文的重要性。「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有些時候,「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先生馬相伯雖然到了九十六歲,還可以憑著對國家的使命感發表「一日一談」。他面對現實。反對專制。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有奉獻精神。

先生張伯苓教會我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糞水也可澆鮮花」。實體會被摧毀,但精神不朽。人從事什麼職業,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職。盡管面對巨大的悲慟,也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看問題。

先生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作為一名校長,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從先生的經歷,我要學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為人風格寡言溫和,處理大事時果斷。不能退卻,畏縮。要有勇氣,堅忍前進。

從竺可楨先生身上,我學習了求是精神。三十八年每天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在壓力下才能展現一個人的真性情。對任何事的表現歡騰都可能是種假象。社會與自然都一直發展。把自己的學問與政治覺悟融會貫通起來。

先生晏陽初的著作促使人在農村做實事。一種公共精神。強調平民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先生提出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教育者同時需被教育。應知道什麼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追求夢想的途中不是什麼都會一帆風順。長處應盡量延長,短處要及時解決,直到可以忽略不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從小就要開始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終身使命的重要性。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民主。為了國民的教育,對現實要有批判精神。寫文章的標題要適當吸引人。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從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人不應屬於哪個標簽體系,只屬於自己。特立獨行。主動。有主見。歸於佛教。有憐憫之心。東方宗教與西方科學的貫通。

先生陳寅恪博學,學貫中西。人稱教授的教授,讀書人的老師。他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先生甚至說道,沒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優美的文學。先生用一種理科思維,一種研究自然科學的思維來研究歷史,精確推導,對學問追求精確性,徹底性。

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個躬。

⑵ 電影共和國的脊樑之求是魂觀後感

《求是魂》觀後感
昨日觀看以竺可楨老校長為原型的母校原創話劇《求是魂》,十分感動,期間多次熱淚奪眶而出,幾乎是我自投身戲劇觀摩與研究十數年來,從未有過的觀劇體驗。
這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學大師為題材自主創作舞台劇,首期共有清華大學的《馬蘭花開》(鄧稼先)、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愛在天際》(郭永懷)、浙江大學的《求是魂》(竺可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個人以為,在這五部劇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長的形象最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楨是校長,而且他長校是在浙江大學發展最為困難甚至是差點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長在民國時期是與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羅家倫等齊名的教育家,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西遷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浙大西遷貴州,都為未來中國保存、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我所知,各校西遷過程中,只有竺校長的夫人和幼子由於缺醫少葯,客死他鄉。可以這么說,論西遷期間做出的貢獻,竺校長堪與其他校長比肩,而若論西遷期間付出的個人代價,竺校長是最大的。
三、竺校長是老一輩留學西方,學成歸國(是舊中國而非新中國)的科學家,是現代中國其本學科的奠基人,在每一歷史時期都體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教育家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他可以跟蔣介石說不,可以對「人定勝天」提質疑,也可以對「全球變暖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長繼任者馬寅初先生犯言直諫的性格不同,竺校長更為溫婉,但尤為堅定。
之所以有難得的觀劇感動,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幾點對竺校長的一貫崇敬,二是家中幾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學院教工,曾經參與西遷;夫人的祖父是1945級數學系校友,蘇步青、錢寶琮先生高足,兩位老人都曾經親身感受過竺校長的風范,並時常向後人津津樂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學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現仍住求是村。對母校與老校長的感情絕不只限於我個人的主觀體會。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師生歷時數年創作完成,看得出,嚴謹的案頭研究,巧妙的創作靈感和編、導、演、音、美等各藝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結合嚴整、和諧,學術性、戲劇性、藝術性的交融極為自然。現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覺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學子的青春向幾十年前學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還有幾點在觀劇過程中隨手寫下的印象:
1、竺校長在與馬一浮先生對話中,自稱「藕舫」恐怕不妥,舊時自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似乎是個原則。
2、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滿溢同學表演可圈可點,把這位國學大師至真可愛
的書生氣表現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嘆的是,當時校長對這位先生的尊重,而馬先生可以隨便就直言校長的話「錯!」,今天這樣的故事恐不多見。
3、劇中人張雲峰(原型為浙大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其子張鏡湖,系史地系1948屆校友,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有一句台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畢竟是引用孟子原文,還是准確些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遷期間教授們的研究成果時,《詞學》的作者誤為「孟承燾」,當為「夏承燾」。
5、最後一場竺校長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個膠墊,因為在沒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數次出現這種情況。

《求是魂》是浙江大學創作的校園原創話劇。它反映了竺可楨秉持科學救國夢想,在美國留學期間轉投氣象專業,成為中國第一位氣象學博士,學成之後毅然回國,開創中國氣象事業、推進高等教育事業、開展科學研究的感人故事。特別是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中,他臨危受命,帶領浙江大學輾轉西遷,五易校址,始終倡導「求是」學風,培育大批傑出人才。耳順之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職務,奔波大江南北,萬里躬行,創造了中國氣象研究事業的輝煌。

中國科學院、海淀區文化委員會等部門的負責人,浙江大學的傑出校友,青年科學家代表,來自科研、生產、教學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協所屬各學會代表、新聞記者共800餘人出席觀看。

「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匯演活動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主辦,自2013年4月26日至5月5日,在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分別演出以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竺可楨和李四光的生平事跡為主題創作的話劇或音樂劇。演出主要面向大學師生、中學生和社會公眾,通過科學家主題宣傳,大力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充分展示共和國脊樑的崇高形象,引導廣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宏偉事業中來。

⑶ 謝謝了我的家第一期觀後感

《謝謝了!我的家》觀後有感
謝謝了!我的家
央視新開的專欄節目
名人偉人文人軍人的後代
同台聚在時光瓶前
回憶祖輩父輩的過去
弘揚家風正氣
共享精神財富
使我看到了他們家庭中的平和與樂觀
使我了解到他們家庭中的艱辛和樸素
更使我第一次真正認識了紅其拉甫帕米爾高原腹地的紅其拉甫
塔吉克語稱為「紅牆」「血溝」、
海拔5300米,正常含氧量的48%
最低氣溫為零下42度,
惡劣的自然環境,生命的禁區
讓遊人望而生畏,卻而止步
但這里設有祖國的海拔最高的檢查站
國門、國旗、國徽
由我們最可愛人守護
一代代的武警官兵
他們心中裝著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安寧
責任和擔當永遠戰勝艱苦和孤獨

⑷ 張伯苓辦學思想

教育思想

美育心理思想

張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戲劇教育、音樂教育和環境教育方面。實際工作,成績顯著,但沒有從美育心理理論方面分析研究。
[ 戲劇美育心理思想文學藝術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戲劇又是文學藝術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戲劇是綜合藝術,藉助演員的形體、動作、表情、舞台背景,音樂伴奏等直接面對觀眾,屬直觀性藝術,能引起觀眾集中注意欣賞、感受和體驗表演情節,從而促成觀眾心靈感應、震動、凈化和升華,因此戲劇美育功能顯著,美育心理效應最深刻。看演焦裕祿、孔繁森的戲劇或由戲劇構成的電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幾堂政治課的效果還好。 在解放前,五四運動前後,在中國著名的大學校長中最重視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長蔡元培和南開校長張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學德國時,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國心理學泰斗馮特的學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說」是引起世人重視的,他對美育的貢獻主要在理論方面的論述。張伯苓在美育理論方面的論著不多,而在實踐和效果方面卻超過了蔡元培。 張伯苓不是文學家或藝術表演家。他一生獻身教育事業;但他體會到「寓教於樂」、「寓德於樂」的教育心理學道理,所以他自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之初,就非常重視戲劇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話劇(當時稱「新劇」,也稱「文明戲」)。他和教職員學生一起創作演出話劇。他曾親自編劇、導演。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當時周恩來、曹禺還在天津南天中學讀書時,已經成為南開新劇團的主要演員,曹禺後來成為中外知名的戲劇文學家。張伯苓提倡戲劇,目的是把戲劇作為美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手段。他說:「戲園不只是娛樂場,更是宣講所、教室,能改革社會風氣,提高國民道德」。曹禺也曾說。「南開新劇團是我的啟蒙老師,不是為著玩,而是借戲劇講道理,它告訴我戲是很嚴肅的,是為教育人民、教育群眾,同時自己.也受教育。」他還在《回憶我在南開開始的戲劇生話》一文中,詳細論述了張伯苓領導南開新劇團的宗旨、劇目,演出效果等。他以感激的心情說:」南開新劇團對我影響很大。」周恩來在他寫的「校聞」中也說:「校中每次周年紀念會,例演新劇,以志慶賀。今年暑假期問,校長(張伯苓)因每歲稿本,編纂非易;特集同新劇團團員數人,前往高家莊李氏小學,預先編纂,以冀勿匆忙於臨時。……每人均編稿本三、四,而業經校長認可演者有二。所費手續,計經四次…·其中情節,固求能免俗,然悲歡離合,實深合社會心理,且布景豐富,以之陪襯內容,情節當能益肖。」這都說明張伯苓以對待師生和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劇本的審定。重大問題,他都親自過問,審閱劇本,聽取各方面意見,最後作出決斷。他在抗戰前的天津南開中學、大學指導戲劇演出是如此在抗戰期間和解放前的重慶南開中學也是如此,這是我耳聞目睹的。演戲屬課外文藝活動,我當重慶南開中學教務主任時期也是在他的指導下推動這些活動的。他雖然是古稀老人了,但他對戲劇教育仍然抓得很緊。劇目他要嚴格審查,首先是教育性,但也很注重趣味性。每次演出他都親臨現場,成功或失敗,他都要在校務會議討論。對他的戲劇美育思想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了。 根據曾禺的回憶,張伯苓早在1909年就提倡新劇「目的在練習演講,改良社會」。1916年他在《舞台、學校和世界》一文中說:「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間之君子、小人、與夫庸愚、英傑,即其劇中之角色也。欲為其優者、良者,須有預備。學校者其預備場也。」這也是他重視戲劇教育的觀點。 張伯苓說:「從戲劇裡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經驗。會演戲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必能做事,戲劇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如果在戲劇中能扮演什麼像什麼,將來在社會上也必能應付各種環境。」他說的這些話是已得到了事實的驗證。 張伯苓提倡戲劇,是以戲劇為教育手段。。對劇本的編選,非常嚴格。在他的提倡影響和扶持下,四十多年來,在天津、昆明和重慶各個時期的南開話劇理論、史話、紀事、演出劇目(近200個),創作及改譯的劇目(近100個)劇評等。
音樂美育心理思想南開的音樂、美術教育雖然沒有體育和戲劇教育那麼突出,但比同時代的普通中學和普通高校更為重視,成績也較顯著。這與張伯苓重視美育有密切有關。張伯苓是提倡戲劇美育的先驅。戲劇是綜合藝術,戲劇的演出也離不開音樂、美術多方面的配合。 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親張久庵先生在晚清放棄科舉仕途,著迷於彈拉吹打的樂器,尤其擅長琵琶,天津人譽為「琵琶張」。久庵公對音樂的執著篤學精神,耳濡目染,對張伯苓由愛好、欣賞音樂到實施音樂教育有重大影響。這表現在天津南開中學、大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的音樂教學和課外音樂活動方面。 張伯苓很重視音樂教師的遴選。如徐劍生、陳子誠、阮北英、李抱忱等音樂教師,都是當代有名的音樂教師。張伯苓把《詩經》解釋為「達情之歌」非常恰切。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是源遠流長的,並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1938級老校友李世 在《憶南開的音樂教育》一文中說:「回憶起來,南開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同學一般欣賞點音樂,還造就了不少人才,如現在的沈汀、李孚生學史都是我國老一輩的著名聲樂家。」

他在南開辦學提倡「鏡箴自鑒」
環境美育心理思想南開中學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潔、美觀,秩序井然,產生肅然起敬之感。在舊中國普遍存在著臟、亂、差的環境里,南開學校算得上幽美的教育園地了。1934年詩人柳亞子初到南開大學賦詩贊美:汽車飛駛抵南開,水影林光互抱環。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濁世隔塵埃。 張伯苓深悟此理,在南開大、中、小學都重視環境美的教育,而且把愛國主義教育寓於美育之中,這位教育家的苦心孤詣,感人肺腑。 張伯苓深知學校建築除使用功能外,其心理功能也是不能忽視的,這就是建築的第二屬性,是交化屬性,即美育心理功能。在大學校長中,親自領導,參與設計,甚至親自拉線測查建築面積的,張伯苓可算得前無古人了。張伯苓創建南開大學初期,經費十分困難,但他不主張因陋就簡,他注重建築為教學服務的基本功能,同時也非常重視建築藝術的美育功能。他沒有發表過建築藝術心理的文章,但他一生在領導學校建築的實踐中證明他有建築術和美化校園的美育心理思想。 張伯苓也非常重視校園美的整體性,即建築物的藝術性與周圍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結合。有的設施還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體現了寓德育於美育的原則。 張伯苓重視學校建築美和校園環境美的措施,是為了影響學生的心靈美。他認識到,創造美的學校環境,進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高爾基說:「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們的生活中去。」的確,賞心悅目、整潔衛生的環境,能使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恰,促使人樂觀奮進。反之,雜亂、骯臟、丑惡環境,會使人心煩意亂、精神萎糜,導致言行失常。 環境美能影響心靈美,心靈美的人才創造環境美、維護環境美。張伯苓提倡的「鏡箴自鑒」和「考美」也是一種美育措施。所謂鏡箴就是在教學大樓和辦公樓面對正門,豎一大鏡,鏡框鐫有箴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要求師生,對鏡自鑒,實際是對自己容貌美、心靈美、言行美的要求。啟發自覺遵守紀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所謂「考美」。是對學生宿舍和教室整潔美觀的考核。南開教育重視全校的美化。對學生宿舍、教室的整潔衛生、美觀尤為重視。 我曾多次聽張伯苓校長講過:紫白是代表南開的校色。「紫」是象徵「高尚」的顏色,他還風趣的說:「滿朝朱紫冠,盡是讀書人。」 『白』是象徵「純潔、廉潔」的顏色。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生活環境中的顏色,對人的情緒是有影響的,以紫白的顏色象徵性地要求學生應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潔奉公的品德,此中也有美育的心理作用。[7]
[ 美育心理思想應繼續研究從張伯苓的教育主體和半個世紀的教育實踐,證明他非常重視美育,而且有豐富的美育心理思想。他在美育方面的貢獻,用當前教育方針衡量,也是完全吻合的。 美育的感染力量,就如杜甫的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默默地培養了學生的高尚情操,增強了學習奮進的力量。數以萬計的南開校友都肯定,南開教育非常嚴謹,但學生能精力充沛地學習,學習成績好也與南開視重美育有關。以美育促智育、德育、體育、勞動教育是有效的,心理學家的美育心理研究已經證實了這種觀點。而且已體現在多數南開人的心靈美、言行美和環境美中。但是,張伯苓在這方面的貢獻長期被人忽略,本文也是初次探索,難免掛一漏萬。今後當繼續學習研究,並希望有更多的校友,集思廣益,使之日臻完善。
「公」「能」教育

張伯苓教育的真諦是「公」「能」教育。他說:南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間,居然能由默默無聞的一個私立學校,而終至於譽滿中外,是自有其獨特的教育精神的。這一種精神可以從幾方面去看:我們可以稱之為愛國教育,民主教育,實用教育,或者說是科學教育。但是在本質上,這幾個名詞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差異,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先生畢生所倡導的「公」「能」教育。「公」「能」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熔社會教育與個人教育於一爐的教育。前者是一種社會道德的培養,而後者則是一種個人能力的鍛煉。因此它的宗旨是:不僅要求受教者能充實個體,同時它還進一步的要求個體的充實。「不為己用,而應該是為公為國,為人群服務。在以往,一般人常常指責政治風氣貪污腐化,如果我們稍加分析,就不難了解貪污的由來,是不知有「公」;腐化的原因,不外無「能」。如果我們以往的教育都能切實注意到「公」「能」,並重觀念的培養,那麼,或許社會上貪污腐化的風氣,將可日見肅清。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先生對於教育的方法曾不斷改進。在校政的措施上,也都本著這個原則去努力。他特別注意那些優秀貧寒的青年子弟。他深信,教育的對象應該是不分貧富的,只要我們能給以受教育的機會和適當的訓練,每個青年都不難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在平時,他希望他的學生都養成獨立不移的人格,並且是合群服公者,他勉勵他們求學戒空談,而希望學校教育不致與社會脫節。基於這一個觀念,所以先生在校政上的若干措施,也都和一般的學校不盡相同。南開學校的科學圖書儀器及體育器具特別完備,這都是因為先生注重科學教育,提倡體育的緣故。譬如說,為了使學生在校的時候就能了解社會的組織,因此南開的學生每年都有參觀視察的活動。為了培養民主政治的基礎,學校里更特別注重學生們對集會組織的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他從不肯為他們輕易地寫一封謀事的介紹信。以上這些事都是他提倡「公」「能」教育的種種措施。

⑸ 張伯苓的介紹

《張伯苓》是由中央電視台、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電影製片廠、天津市電視台、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天津市雙聖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承製的電視劇,改編自南開大學的校史專家梁吉生所著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由周友朝執導,唐國強領銜主演,劉冠雄、趙亮、馬曉偉等主演1。該劇講述了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建國初期,以張伯苓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和有識之士,將救國圖強的滿腔熱忱付諸育才樹人的實踐,開創中國新式教育先河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1。

⑹ 張伯苓的主要成就

張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戲劇教育、音樂教育和環境教育方面。實際工作,成績顯著,但沒有從美育心理理論方面分析研究。
戲劇教育
文學藝術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戲劇又是文學藝術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戲劇是綜合藝術,藉助演員的形體、動作、表情、舞台背景,音樂伴奏等直接面對觀眾,屬直觀性藝術,能引起觀眾集中注意欣賞、感受和體驗表演情節,從而促成觀眾心靈感應、震動、凈化和升華,因此戲劇美育功能顯著,美育心理效應最深刻。看演焦裕祿、孔繁森的戲劇或由戲劇構成的電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幾堂政治課的效果還好。
在解放前,五四運動前後,在中國著名的大學校長中最重視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長蔡元培和南開校長張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學德國時,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國心理學泰斗馮特的學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說」是引起世人重視的,他對美育的貢獻主要在理論方面的論述。張伯苓在美育理論方面的論著不多,而在實踐和效果方面卻超過了蔡元培。
張伯苓不是文學家或藝術表演家。他一生獻身教育事業;但他體會到「寓教於樂」、「寓德於樂」的教育心理學道理,所以他自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之初,就非常重視戲劇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話劇(當時稱「新劇」,也稱「文明戲」)。他和教職員學生一起創作演出話劇。他曾親自編劇、導演。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當時周恩來、曹禺還在天津南天中學讀書時,已經成為南開新劇團的主要演員,曹禺後來成為中外知名的戲劇文學家。張伯苓提倡戲劇,目的是把戲劇作為美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手段。他說:「戲園不只是娛樂場,更是宣講所、教室,能改革社會風氣,提高國民道德。」曹禺也曾說:「南開新劇團是我的啟蒙老師,不是為著玩,而是借戲劇講道理,它告訴我戲是很嚴肅的,是為教育人民、教育群眾,同時自己.也受教育。」
他還在《回憶我在南開開始的戲劇生話》一文中,詳細論述了張伯苓領導南開新劇團的宗旨、劇目,演出效果等。他以感激的心情說:「南開新劇團對我影響很大。」周恩來在他寫的「校聞」中也說:「校中每次周年紀念會,例演新劇,以志慶賀。今年暑假期問,校長(張伯苓)因每歲稿本,編纂非易;特集同新劇團團員數人,前往高家莊李氏小學,預先編纂,以冀勿匆忙於臨時。……每人均編稿本三、四,而業經校長認可演者有二。所費手續,計經四次……其中情節,固求能免俗,然悲歡離合,實深合社會心理,且布景豐富,以之陪襯內容,情節當能益肖。」
根據曹禺的回憶,張伯苓早在1909年就提倡新劇「目的在練習演講,改良社會」。1916年他在《舞台、學校和世界》一文中說:「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間之君子、小人、與夫庸愚、英傑,即其劇中之角色也。欲為其優者、良者,須有預備。學校者其預備場也。」這也是他重視戲劇教育的觀點。張伯苓說:「從戲劇裡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經驗。會演戲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必能做事,戲劇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如果在戲劇中能扮演什麼像什麼,將來在社會上也必能應付各種環境。」他說的這些話是已得到了事實的驗證。張伯苓提倡戲劇,是以戲劇為教育手段。對劇本的編選,非常嚴格。在他的提倡影響和扶持下,四十多年來,在天津、昆明和重慶各個時期的南開話劇理論、史話、紀事、演出劇目(近200個),創作及改譯的劇目(近100個)劇評等。
音樂教育
南開的音樂、美術教育雖然沒有體育和戲劇教育那麼突出,但比同時代的普通中學和普通高校更為重視,成績也較顯著。這與張伯苓重視美育有密切有關。張伯苓是提倡戲劇美育的先驅。戲劇是綜合藝術,戲劇的演出也離不開音樂、美術多方面的配合。
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親張久庵先生在晚清放棄科舉仕途,著迷於彈拉吹打的樂器,尤其擅長琵琶,天津人譽為「琵琶張」。久庵公對音樂的執著篤學精神,耳濡目染,對張伯苓由愛好、欣賞音樂到實施音樂教育有重大影響。這表現在天津南開中學、大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的音樂教學和課外音樂活動方面。
張伯苓很重視音樂教師的遴選。如徐劍生、陳子誠、阮北英、李抱忱等音樂教師,都是當代有名的音樂教師。張伯苓把《詩經》解釋為「達情之歌」非常恰切。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是源遠流長的,並受到學生們的歡迎。1938級老校友李世在《憶南開的音樂教育》一文中說:「回憶起來,南開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同學一般欣賞點音樂,還造就了不少人才,如現在的沈汀、李孚生學史都是我國老一輩的著名聲樂家。」
環境教育
南開中學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潔、美觀,秩序井然,產生肅然起敬之感。在舊中國普遍存在著臟、亂、差的環境里,南開學校算得上幽美的教育園地了。1934年詩人柳亞子初到南開大學賦詩贊美:汽車飛駛抵南開,水影林光互抱環。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濁世隔塵埃。
張伯苓深悟此理,在南開大、中、小學都重視環境美的教育,而且把愛國主義教育寓於美育之中,這位教育家的苦心孤詣,感人肺腑。張伯苓深知學校建築除使用功能外,其心理功能也是不能忽視的,這就是建築的第二屬性,是交化屬性,即美育心理功能。在大學校長中,親自領導,參與設計,甚至親自拉線測查建築面積的,張伯苓可算得前無古人了。張伯苓創建南開大學初期,經費十分困難,但他不主張因陋就簡,他注重建築為教學服務的基本功能,同時也非常重視建築藝術的美育功能。他沒有發表過建築藝術心理的文章,但他一生在領導學校建築的實踐中證明他有建築術和美化校園的美育心理思想。
張伯苓也非常重視校園美的整體性,即建築物的藝術性與周圍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結合。有的設施還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體現了寓德育於美育的原則。張伯苓重視學校建築美和校園環境美的措施,是為了影響學生的心靈美。他認識到,創造美的學校環境,進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高爾基說:「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們的生活中去。」的確,賞心悅目、整潔衛生的環境,能使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恰,促使人樂觀奮進。反之,雜亂、骯臟、丑惡環境,會使人心煩意亂、精神萎靡,導致言行失常。
環境美能影響心靈美,心靈美的人才創造環境美、維護環境美。張伯苓提倡的「鏡箴自鑒」和「考美」也是一種美育措施。所謂鏡箴就是在教學大樓和辦公樓面對正門,豎一大鏡,鏡框鐫有箴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要求師生,對鏡自鑒,實際是對自己容貌美、心靈美、言行美的要求。啟發自覺遵守紀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所謂「考美」。是對學生宿舍和教室整潔美觀的考核。南開教育重視全校的美化。對學生宿舍、教室的整潔衛生、美觀尤為重視。
我曾多次聽張伯苓校長講過:紫白是代表南開的校色。「紫」是象徵「高尚」的顏色,他還風趣地說:「滿朝朱紫冠,盡是讀書人。」「白」是象徵「純潔、廉潔」的顏色。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生活環境中的顏色,對人的情緒是有影響的,以紫白的顏色象徵性地要求學生應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潔奉公的品德,此中也有美育的心理作用。 張伯苓教育的真諦是「公」「能」教育。他說:南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間,居然能由默默無聞的一個私立學校,而終至於譽滿中外,是自有其獨特的教育精神的。這一種精神可以從幾方面去看:我們可以稱之為愛國教育,民主教育,實用教育,或者說是科學教育。但是在本質上,這幾個名詞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差異,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先生畢生所倡導的「公」「能」教育。
「公」「能」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熔社會教育與個人教育於一爐的教育。前者是一種社會道德的培養,而後者則是一種個人能力的鍛煉。因此它的宗旨是:不僅要求受教者能充實個體,同時它還進一步的要求個體的充實。「不為己用,而應該是為公為國,為人群服務。在以往,一般人常常指責政治風氣貪污腐化,如果我們稍加分析,就不難了解貪污的由來,是不知有「公」;腐化的原因,不外無「能」。如果我們以往的教育都能切實注意到「公」「能」,並重觀念的培養,那麼,或許社會上貪污腐化的風氣,將可日見肅清。
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先生對於教育的方法曾不斷改進。在校政的措施上,也都本著這個原則去努力。他特別注意那些優秀貧寒的青年子弟。他深信,教育的對象應該是不分貧富的,只要我們能給以受教育的機會和適當的訓練,每個青年都不難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在平時,他希望他的學生都養成獨立不移的人格,並且是合群服公者,他勉勵他們求學戒空談,而希望學校教育不致與社會脫節。基於這一個觀念,所以先生在校政上的若干措施,也都和一般的學校不盡相同。南開學校的科學圖書儀器及體育器具特別完備,這都是因為先生注重科學教育,提倡體育的緣故。譬如說,為了使學生在校的時候就能了解社會的組織,因此南開的學生每年都有參觀視察的活動。為了培養民主政治的基礎,學校里更特別注重學生們對集會組織的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他從不肯為他們輕易地寫一封謀事的介紹信。以上這些事都是他提倡「公」「能」教育的種種措施。黃鈺生認為,張伯苓有許多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借鑒。如重體育、重道德教育、重科學實驗,還重視開展課外活動,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他把辦學的宗旨概括為「公、能」二字。「公」,就是為公不為私,「能」,就是知識、技能、本領。南開確實培養了大批辦事公正的人才。 奧運三問
一百年前,有個人問: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派一位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中國,什麼時候能派一支隊去參加奧運會?我們的國家什麼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一百年後,三問皆有答案,奧運今朝夢圓。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感慨萬千:「這個首次在北京舉辦的盛會,將圓一個中國人——張伯苓先生一個世紀以前表達的夢想。」
張伯苓,最早將奧運概念帶入中國的先驅人物,力促劉長春首個參賽奧運的主導人物,也因此被譽「中國奧運第一人」。
貢獻六個第一
張伯苓是我國奧林匹克運動的最早倡導者和奧林匹克精神的最早傳播人,是著名的奧林匹克教育家。1928年,張伯苓任名譽會長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派代表出席觀摩了第9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1945年抗戰勝利,他組織召開體育協進會會議,申辦第15屆奧運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申奧活動。當時張老曾預言:「奧運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他對奧林匹克運動有六大貢獻,堪稱六個第一。
最早提出:中國要加入奧林匹克大家庭
梁吉生談到,張伯苓先生最早提出了中國應當關注奧林匹克運動,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早在100年前,即1907年10月24日,他在天津第五屆學校運動會頒獎儀式上發表演說指出:「此次運動會的成功,使我對吾國選手在不久的將來參加奧林匹克運動充滿了希望。」「我國應立即成立一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隊」。1909年春天,赴歐考察歸來的張伯苓又用幻燈機給大學生放映了第4屆奧運會的照片。「奧林匹克」一詞開始在中國流傳。
最早參與:創建和組織「遠東奧林匹克運動」
張伯苓最早參與了「遠東奧林匹克運動」(後改稱遠東運動會)的創建和組織工作。張伯苓是遠東體協成員之一,參加過第2、3、5、8、9屆遠東運動會,擔任過第2、3、9屆遠東運動會的中國領隊和第3、5屆遠東運動會的大會總裁判。遠東運動會於1920年被國際奧委會承認,是世界上第一個與國際奧委會發生聯系的區域性體育組織。
最早提倡:奧林匹克教育入課本
張伯苓先生最早把奧林匹克教育列入學校課程,通過實施奧林匹克教育推動校園體育課程建設。他在創辦南開學校之初,就明確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體三育並進而不偏廢。這體現奧林匹克與素質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尤其應當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紀20年代,張伯苓就率先把奧林匹克教育列入了體育科學教學大綱中。1929年10月印行的《天津私立南開中學一覽》中「體育學科」教學大綱的「高級中學」部分就明確寫明要講授「西洋體育史綱要」和「世界,遠東,全國,華北運動會之歷史及組織法」。
最早創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張伯苓先生最早發起創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並長期擔任該會的領導。中華體育協進會努力推進與國際奧委會的聯系,積極參加國際體育組織,先後加入了國際足球協會、國際游泳協會、國際草地網球協會、國際技巧協會等,並選派觀察員出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九屆奧運會。1931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為團體會成員,這標志了中國從此成為國際奧委會大家庭的一員。
最早促成:中國奧運健兒參賽
張伯苓先生最早促成了中國運動員正式參與奧運會的項目比賽。1932年,張伯苓與張學良及體育協進會領導一起,積極主持短跑運動員劉長春赴洛杉磯參加第十屆奧運會,並親自為劉長春向國際奧委會報名,最終促成中國運動員劉長春和教練宋君復如願與會,代表中國出征,參加短跑比賽。興奮之餘,張伯苓懸腕提筆,激動寫下:「智力競新,強國之鑒」。劉長春參加奧運會百米比賽項目,從而開啟了中國運動員正式參加奧運會比賽的歷史。
最早發起:中國舉辦奧運會
張伯苓最早參與發起了中國舉辦奧運會的活動。1945年9月7日,張伯苓主持抗戰勝利後第一次中華體育協進會常務理事會議,會議一致同意邀請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中國舉行。張伯苓還負責「向政府商洽」此事。

⑺ 謝謝了我的家觀後感

《謝謝了!我的家》觀後有感

謝謝了!我的家


央視新開的專欄節目


名人偉人文人軍人的後代


同台聚在時光瓶前


回憶祖輩父輩的過去


弘揚家風正氣


共享精神財富


使我看到了他們家庭中的平和與樂觀


使我了解到他們家庭中的艱辛和樸素


更使我第一次真正認識了紅其拉甫

帕米爾高原腹地的紅其拉甫


塔吉克語稱為「紅牆」「血溝」、


海拔5300米,正常含氧量的48%


最低氣溫為零下42度,


惡劣的自然環境,生命的禁區


讓遊人望而生畏,卻而止步


但這里設有祖國的海拔最高的檢查站


國門、國旗、國徽


由我們最可愛人守護


一代代的武警官兵


他們心中裝著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安寧


責任和擔當永遠戰勝艱苦和孤獨

⑻ 共和國的脊樑———《求是魂》觀後感

《求是魂》觀後感
昨日觀看以竺可楨老校長為原型的母校原創話劇《求是魂》,十分感動,期間多次熱淚奪眶而出,幾乎是我自投身戲劇觀摩與研究十數年來,從未有過的觀劇體驗。
這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學大師為題材自主創作舞台劇,首期共有清華大學的《馬蘭花開》(鄧稼先)、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愛在天際》(郭永懷)、浙江大學的《求是魂》(竺可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個人以為,在這五部劇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長的形象最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楨是校長,而且他長校是在浙江大學發展最為困難甚至是差點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長在民國時期是與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羅家倫等齊名的教育家,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西遷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浙大西遷貴州,都為未來中國保存、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我所知,各校西遷過程中,只有竺校長的夫人和幼子由於缺醫少葯,客死他鄉。可以這么說,論西遷期間做出的貢獻,竺校長堪與其他校長比肩,而若論西遷期間付出的個人代價,竺校長是最大的。
三、竺校長是老一輩留學西方,學成歸國(是舊中國而非新中國)的科學家,是現代中國其本學科的奠基人,在每一歷史時期都體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教育家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他可以跟蔣介石說不,可以對「人定勝天」提質疑,也可以對「全球變暖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長繼任者馬寅初先生犯言直諫的性格不同,竺校長更為溫婉,但尤為堅定。
之所以有難得的觀劇感動,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幾點對竺校長的一貫崇敬,二是家中幾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學院教工,曾經參與西遷;夫人的祖父是1945級數學系校友,蘇步青、錢寶琮先生高足,兩位老人都曾經親身感受過竺校長的風范,並時常向後人津津樂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學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現仍住求是村。對母校與老校長的感情絕不只限於我個人的主觀體會。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師生歷時數年創作完成,看得出,嚴謹的案頭研究,巧妙的創作靈感和編、導、演、音、美等各藝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結合嚴整、和諧,學術性、戲劇性、藝術性的交融極為自然。現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覺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學子的青春向幾十年前學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還有幾點在觀劇過程中隨手寫下的印象:
1、竺校長在與馬一浮先生對話中,自稱「藕舫」恐怕不妥,舊時自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似乎是個原則。
2、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滿溢同學表演可圈可點,把這位國學大師至真可愛
的書生氣表現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嘆的是,當時校長對這位先生的尊重,而馬先生可以隨便就直言校長的話「錯!」,今天這樣的故事恐不多見。
3、劇中人張雲峰(原型為浙大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其子張鏡湖,系史地系1948屆校友,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有一句台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畢竟是引用孟子原文,還是准確些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遷期間教授們的研究成果時,《詞學》的作者誤為「孟承燾」,當為「夏承燾」。
5、最後一場竺校長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個膠墊,因為在沒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數次出現這種情況。

閱讀全文

與電影張伯苓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國動漫電影人物圖片 瀏覽:620
五福星撞鬼電影粵語版 瀏覽:866
愛情公寓5第12集電影叫什麼 瀏覽:553
貓中國電影票房排行 瀏覽:861
電影演員劉偉如合 瀏覽:765
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的英文 瀏覽:948
常遠自導自演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81
電影功夫戰斗機演員 瀏覽:407
一部美國法學院的電影 瀏覽:91
天國王朝電影導演版 瀏覽:642
電影名字開頭是rain 瀏覽:803
我的同桌是學霸電影觀後感作文 瀏覽:838
成龍的電影我是誰歌曲 瀏覽:261
美團買電影票不能用優惠券嗎 瀏覽:470
王國電影喪屍完整版片段 瀏覽:654
拍微電影投資大嗎 瀏覽:235
那個電影網站更新快 瀏覽:656
周星馳有部穿越喜劇電影 瀏覽:521
失孤電影演員是誰 瀏覽:537
周傑倫電影剪輯大全 瀏覽: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