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關於希望英文電影觀後感

關於希望英文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5-04-27 14:19:51

① 肖申克的救贖英語觀後感70詞左右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This film is based on Stephen King's novella rita hayworth 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t is a simple story of hope, and it is noticeable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rotagonists.

這是根據斯蒂芬·金(非恐怖)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改編的電影,是一個簡單的希望故事,由兩位主角的互動而變得引人注目。

Tim Robbins and Morgan Freeman have done a good job in making their characters real and attractive, and the way they work together is also very good.

蒂姆·羅賓斯和摩根·弗里曼在讓他們的角色變得真實和吸引人方面都做得很好,他們在一起工作的方式也很好。

The value of the whole proction is outstanding, but this is not a "fancy" movie. On the contrary, it insists on telling its own story, instead of resorting to flashy skill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全程製作價值突出,但這不是一部「花里胡哨」的電影。相反,它堅持自己講述的故事,而不訴諸華而不實的技巧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Although there is violence, some of which are extreme, it is necessary to show what kind of prison is, and it is certainly not without reason.

雖然有暴力,有些是極端的,但有必要表明監獄是什麼樣的地方,當然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The theme is hope, not despair, and violence is only the background of this message. A movie that feels good, in the end, people only hope that it will last for a few more minutes.

主題是希望,而不是絕望,暴力只是這一信息的背景。一部感覺不錯的電影,到頭來人們只希望它能再持續幾分鍾。

② 英語電影觀後感作文

肖申克的救贖 Andy Dufresne,一個永垂電影史冊的名字

1

關於《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評論,太多,該說的差不多都已說了千萬遍。對於這樣一個熱門的話題,再想要抒發一些個人的喜愛之情,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為了避免這樣沒新意的事情發生,許多單詞我就不再提了,譬如「希望」,譬如「自由」。當然,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也是可以第一時間從電影里感受到的。

那麼,我先說說我曾經感受到過的另一個單詞,「理性」。安迪的勝利是理性的勝利,安迪的成功是理性的成功。無論面臨怎樣的局面,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他都不動聲色,默默地審時度勢,做他能做的努力,以達成自己的目標。

這是一種偉大的才華!

人類是感性的動物,時常受到情緒的支配,這是人之常情。面對殘酷的環境,人本能的反應便是奮力抗爭,而當這個環境惡劣到一定的程度時,人的抗爭之心就會慢慢被消磨殆盡,成為行屍走肉。這兩種情況,都是在許多文學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的。

肖申克的囚犯也大都如此。在入獄之前,他們想必大都是目無法紀為非作歹的凶徒,人性中叛逆抗爭的一面應該比常人要猛烈得多。但是長期被囚禁的生活,對權威的恐懼,對未來的絕望,對體制的順應,使他們逐漸成為了去掉獠牙的狼。但沖動的血性並沒有消失,囚犯之間時不時地爭斗,「三姐妹」的恃強凌弱,都是證明。但,這一切都臣服於肖申克的石牆之內。就像馴服的狼被一起圈禁在鐵柵欄中,也會彼此斗毆撕咬。這是動物的本性,也是人類的本性。

安迪的偉大之處,便在於他超越了這種本性,在它上方數萬英里高空的地方,用人類的理性俯視著這一切。典獄長的冷酷,獄警的殘暴,「三姐妹」的獸欲,他當然從心底里反抗。他的抗爭看起來如此虛弱無力,但卻如此又堅定持久。他在用他的智慧和理性反抗這一切。有的時候,他看似已經忍氣吞聲,但很快我又欣喜地發現,他始終不曾屈服。當「三姐妹」強迫他口交的時候,他一番心平氣和的敘述讓對方無計可施;同樣的,當獄警頭子惡狠狠的要將他推下屋頂之時,他仍是面不改色地說出一番話來,立刻說服了對方。面目猙獰窮凶極惡的是他們,但真正咄咄逼人的,卻是他。

老瑞德曾經看錯了安迪,以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沒有霸氣,沒有血性,是個軟弱的人。沒錯,安迪沒有張揚的鋒芒,人性中野蠻與粗暴的一面,在他體內都已凝煉成了理性,從而爆發出更加巨大的能量。

我想,瑞德一定慶幸他輸掉了那兩包煙。

2

接著我想說的是,「毅力」。這個力量或許和前面所說的「理性」有些關聯。

人都有一時沖動的時候,那一刻會爆發出平常所沒有的力量,叫做爆發力。對短跑運動員來說,爆發力很重要。然而那一刻爆發的力量是有限的,它會被一種叫做時間的東西消磨。這個力量來自於人的本能,像頑石一樣不經琢磨。

而「毅力」卻是琢磨而出的。時間不斷的腐蝕它,而理性不斷的加固它。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拉鋸戰。

安迪可以堅持每天挖掘石洞,挖了近二十年;可以每周寫一封信,後來每周寫兩封信,直到州政府給了回應,資助他建立起圖書館;可以穿越長達五百米的惡臭骯臟的下水道,逃離肖申克。這樣的毅力不只是可敬可佩,簡直是可怖。

我沒有毅力。我只會被時間消磨成一堆灰,一堆沙,而安迪卻被琢磨成了鑽石。他讓我激動,是因為他身上的「理性」和「毅力」是我所沒有的。

我推想安迪從哪一天開始生起了挖洞逃生的念頭。也許是他刻下名字的那一刻,他發現石牆的質地松動,可能使他成功,於是他開始奮斗。但我想,這個念頭一定在那之前就有,一定是這種想要擺脫困境的念頭,與他百折不撓的精神,使他成為一個出色的銀行家。而後,使他成為一個出色的逃犯。接著,在電影結束之後,他必將成為一個出色的開拓者。

3

瑞德說,你不是罪犯,也許,不是個好丈夫。安迪卻不這么認為,他痛心疾首,認為是他的性格害了他的妻子。他很愛她,但是不善於表達,她說他就像一本闔上的書,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其實從電影一開始,我就明白了為什麼安迪的妻子會紅杏出牆。當然,他很出色,他不只是有才華,還有一種奇妙的人格魅力。但是這不是愛情的基礎,起碼,他的妻子並不因此而愛他。

有人說這是部「男人必看」的電影,我想除了因為這部電影宣揚了理性、希望、奮斗之外,還因為其中有一種男人之間的友情。安迪的魅力沒有吸引到他的妻子,卻深深吸引了他身邊的囚犯兄弟,特別是瑞德。

瑞德是個老大哥般的人物,慷慨任俠,老成世故,頗有頭腦。他在監獄里法力無邊,若不是最初他幫助安迪搞到了許多工具,安迪也無法完成越獄的奇跡。

安迪心中明白「體制化」對瑞德的影響,他們曾在一次談話中提到希望,於是引出了這部電影最經典的兩句台詞:「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要麼趕著去生活,要麼趕著去死。」然而在監獄里生活了三十年的瑞德,怎麼可能僅僅被這兩句話而挽救呢?他可能會走Brook的老路。

於是安迪為瑞德安排了一件事,或者說,為他打造了一個夢想。當瑞德從絕望和恐懼中走出來,走向那棵巨大的橡樹,走向碧海藍天的時候,我徹底被安迪折服了。他用智慧拯救了他自己,又用智慧拯救了他的朋友。說得好聽點,他給了瑞德一個叫做「希望」的東西,通俗點說,他讓瑞德有點事情做做,讓他「趕著去生活」。要做到這點,光有美好的願望和深厚的友情是不夠的,還有智慧,對人性的洞察。

安迪的這一招,非常像程靈素,她也是以她的感情與智慧,救了胡斐的命,最關鍵是,給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不能怪胡斐不愛她,就好像不能怪安迪的妻子不愛她一樣,他們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也許只有站在朋友的立場才能夠欣賞。許多男讀者愛程靈素,應該也只是把她引為一位異性知己吧。

5

Andy Dufresne,他的智慧戰勝了漏洞百出的制度;他的理性戰勝了野蠻狂暴的本能;他的意志戰勝了冷酷無情的時間;他戰勝了肖申克的石牆;他戰勝了他自己;他戰勝了一切。

他戰勝了一切,卻輸給了,Forrest Gump。

③ 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

[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作者:勵志一生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昨天看了一部勵志類的電影《決戰冰河》,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電影里的主人公威爾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小夥子到全美國人追捧的對象,在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呢?我願意為大家分享我的感受:電影的英文名叫IronWill,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鋼鐵般的意志,其實看過之後才知道這還是英雄的主人公在公眾心目中的名字,到電影的最後IronWill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美國精神的符號,象徵夢想和信念的符號。Will只是一個18歲的少年,但是他卻以頑強的意志征服了所有人,包括我們這些電影觀眾。電影展現給我們的第一個鏡頭是威爾與火車賽跑。他從小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參加狗拉的雪橇隊並拿第一。他的家境不是很好,正在這時他收到了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學費是他們不能承擔的。他的父親為了能讓他讀大學報了狗拉的雪撬隊比賽,如果獲得了第一名就能拿到一萬元的獎金。但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父親在一次訓練中經過一條狹窄的冰河時掉進了水流湍急的河裡,為了不讓兒子也跟著掉下去他毅然地砍掉了雪橇鏈子。父親死了,從那以後威爾消沉了好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他迷失了方向,模糊了自己的目標。家裡要債的逼得急,母親情急之下商量著賣掉農場。正在這時威爾看到了父親留下的報紙--狗拉的雪橇隊比賽。他頓時豁然開朗明確了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保住農場以及上大學他說服了母親。威爾的叔叔在訓練他時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你沒有足夠的實力和經驗與別人比,你唯一能夠爭取的就是時間和毅力。比賽的第一天只能睡五小時,第二天四小時…最後一天不睡覺。當別人在睡覺時你在跑,這樣才有機會獲勝。不管別人有多出色,只要相信自己做到更好就行。"威爾牢記叔叔的話,帶著毅力參賽。參加比賽的都是些來自各個國家的名人,剛開始沒有人瞧得起他,因為沒有錢交遲到的罰金而不能參加比賽,在一位記者的幫助下他才獲得了這個機會,觀後感《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在強大的對手和惡劣的天氣下威爾沒有放棄,在威脅和誘惑下他沒有放棄。(班主任工作www.banzhuren.cn)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始終牢牢記住了叔叔的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狗,當你很難做出決定時把自己交給上帝吧,上帝會幫你的!"在路途中他救了一個對手,他那顆善良的心感染了許多人。他每天都以鐵人威爾的名字上報紙的頭版新聞,全美國人都在為他喝彩,許多人還到現場為他加油,他是全美國的英雄和希望。當對手用卑鄙的手段將他的狗弄傷後他沒有放棄。這時他的目標遠遠超過了去獲得一萬元的獎金,而是金錢以外的東西;他參加比賽遠遠不是代表自己一個人,而是代表全美國,全美國都在期待著他的好消息。最後那一刻最讓人感動:他實在是太疲憊了,快到達終點的時候他倒下了,眼看著後面的對手追了上來,人們都在為他加油。這時是他的毅力支撐著他,他沒有放棄,艱難地爬了起來完成最後的使命。曾經沒有一個人預料到他會堅持到終點,事實證明那些人都錯了,威爾不但到達了終點而且還拿到了第一名,他的毅力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他不但完成了父親的遺願保住了農場獲得了上大學的資金而且成為了全美國人知曉的英雄。看了這部影片後我深深的敬佩威爾,他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他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為這個目標而奮斗,不管中途遇到多少艱難險阻他都沒有放棄,靠著他的信念堅持到最後。年僅十八歲的他怎能與強大的對手比呢,他有的僅是時間,所以在別人睡覺的時候他在跑,就是靠他的毅力堅持到最後。在這一點上我們與他又何嘗不是一樣呢。也許我們沒有別人聰明,也許別人做同樣一件事只需要花我們用的一半的時間,為了打敗對手拿到第一我們只有多花點時間,在別人睡覺的時候我們在學習,這樣我們才會立足於不敗之地。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只是容易被惰性消磨,我們每天為日常瑣事疲於被命,而忽視了我們的夢想。人人都期待成功,但成功往往只屬於那麼幾個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那麼幾個人有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信念,他們不但有夢想而且還有決心,雖然在前進的途中會遇到許多尷尬甚至是困難,但是他們沒有放棄心中的信仰,目標唯一,決心堅定。到了某一個時候你所追求的遠遠不是你最初的夢想,而是超越夢想的那些更有價值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路在你自己的腳下,只不過看你自己怎麼走罷了!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地址:空間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勵志電影《決戰冰河》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④ 芬蘭電影《希望的另一面》觀後感

     《希望的另一面》是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又一部極具個人風格的電影。這位芬蘭電影大師將鏡頭聚焦在難民題材上,用兩條故事線講述了敘利亞難民偷渡到芬蘭後與當地人結識的故事。影片再續黑色幽默的喜劇方式,用極簡美學的電影語言帶領觀眾進入難民與芬蘭本地人的內心世界,表達了導演對個體的悲憫之心以及對芬蘭法律和當地政府的深沉反思與哀愁。在冷峻疏離的影像中,人文關懷不再僅是一句空洞乏力的口號,而是鄰里慷慨伸出的援手,是足以跨越國界和民族的情感力量。

底層難民:生存窘境與人文關懷

       種族和移民一直以來都是歐洲電影導演所關心的問題,很多電影以此為中心建構敘事,考里斯馬基在這部影片所呈現的也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問題和問題背後的社會矛盾。

        影片的開頭里從煤堆里爬出來的敘利亞難民哈立德,他的目光空洞而又呆滯,穿過黑夜中寂靜的港口,無人知曉也無人在乎他的存在。敘利亞還沒發生戰爭時,他有份體面的工作。當戰火燒到哈立德家鄉時,他和相依為命的妹妹不得不開始流亡的生活。在流亡的日子裡,兩人每天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在匈牙利邊境逃亡被邊防軍發現,一陣騷亂之後他和妹妹走丟了。哈立德跑遍了歐洲的好幾個國家尋找妹妹都沒有找到。之後他偶然上了一艘開往芬蘭的運煤船來到了芬蘭。哈立德忙著尋求芬蘭的庇護,以難民身份安定下來後再尋找自己的妹妹。而芬蘭本地人中有一部分對於難民是很不友好的,在哈立德完成移民審查後,獨自一人等公交車時遭到了芬蘭人的挑釁,三人對哈立德充滿惡意,對他進行嘲諷並准備毆打他。甚至在哈立德跑上公交車的時候,他們仍然把酒瓶扔向哈立德。而哈立德環視四周,所有人都在用冷漠的眼神看著他,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自己。在難民收容所播出的國際新聞中,敘利亞發生大規模的襲擊,當地的兒童醫院瞬間被夷為平地。但就算有這樣的新聞,芬蘭政府還是以不存在軍事襲擊為由,拒絕了哈立德的庇護申請。這一事實極其殘忍,隱喻了芬蘭假意歡迎難民卻不能給予難民保障的虛偽。就是在這種不安和緊張的日子裡,哈立德的心態慢慢地變了。在被當地人無休止的羞辱和政府無情的拒絕後,哈立德變得不再彬彬有禮,也不再注意自己的儀表。也許是他覺得或許自己做出怎樣的努力都不能逃離生存的窘境,他邋遢地出現在垃圾桶旁邊,當維克斯特倫要求他離開時,他張口就說是否要打架。哈立德的戾氣被這個世界完全地激發了出來,但他往往只能繼續在這個荒誕的世界裡卑微地生存下去。

       對哈立德來說家人的離世、無止的逃亡和生存的焦慮都是生活帶給他的不幸,可當他認識了熱心助人的伊拉克難民和維克斯特倫等人,他們讓他看到生活的希望。希望的另一面並非絕望,而是灰暗中隱約透出的希冀。面對流浪的哈立德,維克斯特倫先是讓他填飽肚子,接著為他提供一份餐廳的工作和倉庫的住處。餐廳檢查後大叔還自掏腰包找人幫他做了一個假證件,甚至哈立德與妹妹的重逢,也是大叔利用自己的人脈將妹妹安全地偷渡到芬蘭。而當哈立德被判決遣返後,收容所的工作人員拖住押送的警察,幫助哈立德逃走;走在芬蘭街上,哈立德被排外的新納粹組織欺凌,一群流浪漢站出來驅趕他們;餐館的其他夥伴也對他很好,默默地幫助他。哈立德慢慢融入芬蘭這個大群體中,他告訴伊拉克好友自己已經開始喜歡芬蘭這個地方了。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下,盡管國家虛偽無情,但是個體卻是黑暗社會中的閃光點,給人以希望和溫暖。部分芬蘭人對難民的惡意與個體的溫情形成對照,考里斯馬基電影中的善與惡的雙重性由此表現出來。

       影片最後,哈立德還是逃不過新納粹分子的襲擊,而妹妹也和以前的哈立德一樣,試圖在警局尋求難民庇護。被捅傷的哈立德躺在樹下,前方並非一路坦盪,但的確也看到了希望在召喚。最終的結局到底如何,導演並沒有給我們答案,正如妹妹所說,每個人都只是想活在這人世間。種種設置背後,體現的是導演對善良大眾懷有的信心以及對政府人道冷漠的高度譴責,而真正能用善意擁抱每個人的時代,任重而道遠。

極簡美學:獨特音樂建構敘事

       獨樹一幟的音樂也是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電影的另一個特色。對於電影里一貫的木訥沉默的角色來說,音樂才是他們的內心獨白。音樂在考里斯馬基的電影中既成為一種表意手段,也承載著具體的表意內容,成為其電影美學中不可分割與極為獨特的部分。

       音樂可以用來解釋人物的內心,使鏡頭獲得足夠的情緒強度,觀眾能夠更好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影片開頭里一個敘利亞難民和一個芬蘭本地人在斑馬線上相遇,他們二人在同一個夜晚失去了家庭的庇護。此時伴隨著音樂「即將在這冰冷死寂的地下長眠」暗示兩人一起走進了無邊的孤寂和黑暗。而在當知道自己被判決遣返的那個夜晚,哈立德拿起樂器獨奏一曲,鏡頭掃向收容所里每一個難民的臉,他們處在失望與悲傷的情緒之中,每個人都在等待最終的結果,可能被庇護或者被遣返。這些難民來自不同的戰亂國家,但此刻大家的心境是一樣的。作為現實主義影片,這樣的代入感更強,觀眾和演員都處在對位的音樂情感之中。

       除了幫助烘托影片氛圍,音樂的直觀表意的敘事性在其電影中被運用得非常巧妙。影片中的音樂大多有跡可循,聲源就在畫面里,比如樂隊的現場演唱或者唱片機等,並在表現上具有足夠的時間持續性。如此強調音樂屬於情節內部而不是外部,強化了音樂在其電影中的敘事性意義。哈立德與伊拉克好友在酒吧望向遠方時,兩位芬蘭老人拿著吉他彈起當地民謠「男人在內心悄悄祈願,希望作物保收無恙」。作為男人,他們最樸素的願望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有一個帶著壁爐的溫暖的家,人們可以通過勞作獲得糧食,養活一家老小。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願望,對難民來說卻遙不可及,他們難以立足,即使找到工作,也沒有足夠的錢把仍在戰火中的家人接過來。此外,維克斯特倫盤下生意慘淡的餐廳後,營業當天唱片機響起音樂「沒有翅膀的生靈,註定停留在灰冷的土地上」,鏡頭給予服務員與廚師的特寫,展現餐廳工作人員對蕭條生意的無奈,擔心自身工資無法按時發放,也為後面維克斯特倫數次更改餐廳的經營策略埋下了伏筆。

       音樂除了襯托主人公的心情,渲染氣氛外,還有一種特殊的作用—反諷。當哈立德結束移民局的審問,獨自在酒吧喝酒時,鏡頭將他與門口吹口琴的老漢並置在一起。雖然此時故事情節悲傷憂郁,哈立德不知他該何去何從,但音樂卻很滑稽搞笑,如歌詞「我們徹夜歡愉,黎明已消失不見」。導演在這里沒有設置一句對白,音樂效果因為對白的缺乏反而更強烈,這種轉換方式在哈立德悲劇性命運的敘述中製造出了喜劇因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這一情節的沉重性,觀眾不由自主地傾注了更多的同情和哀嘆。

結語

       希望的另一面,是不為人知的心酸和渺小。兩位主人公都承受著制度或命運的摧殘,可是他們都不願放棄,而是向命運掙扎,向明天迸發。導演考里斯馬基運用極簡的電影元素把看似冷酷無情的現實包裹在希望的烏托邦中,間接隱喻出看似平靜的芬蘭社會背後的社會問題,展現出導演對於底層難民人生的同情與憐憫。考里斯馬基在電影中不斷探尋著人的主題,寄希望於正義與善良的回歸,給出了對人性價值的人文關懷與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研究價值。

閱讀全文

與關於希望英文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望夫成龍人物電影 瀏覽:777
快說電影完整版 瀏覽:908
你好李煥英高清電影網站 瀏覽:914
電影相框圖片大全 瀏覽:551
摘星女孩電影中的純音樂 瀏覽:767
男黑人演員扮胖保姆的電影 瀏覽:804
aq愛情電影 瀏覽:104
國產60農村老電影大全 瀏覽:506
趙本山小品完整電影 瀏覽:520
什麼直播電影多 瀏覽:810
抗疫震撼大電影 瀏覽:605
科幻電影小孩是高階生物名字 瀏覽:694
周星馳電影的經典對話 瀏覽:43
1電影節的作用 瀏覽:572
電影院發生的英文對話 瀏覽:965
郭德綱近期新電影 瀏覽:925
電影花開的聲音全部演員 瀏覽:78
邵氏武俠電影經典背景音樂 瀏覽:237
鄒兆龍的電影新英雄本色 瀏覽:860
喜劇之王粵語電影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