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寫英語電影觀後感PPT

寫英語電影觀後感PPT

發布時間:2025-04-26 23:28:32

1. 你大學最喜歡的選修課是什麼

我最喜歡的是白居易詩歌解析,這個課是我們學校一個老教授的課,他的講課非常精彩,幾乎堂堂爆滿。

2. 如何寫觀後感.ppt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觀後感屬於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後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於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後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後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從主題、人物、細節、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說,有的側重於思想內容,有的側重於表現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擇,各具特色,可資借鑒。
寫電影觀後感,要選擇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後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容卻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於把觀後感寫好。
第三、厚積薄發,調「兵」遣「將」
寫電影觀後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後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後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後感。
針對這樣一篇觀後感,作者盡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

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7
找准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贊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系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

3.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範文由我整理如下,歡迎閱讀!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1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託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2

原本以為這部改編自《十二怒漢》的片兒只會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剛才居然全場爆滿。

劇情簡單來說是十二個爺們兒機緣巧合以模擬法庭陪審團的身份湊一塊兒坐在一屋裡討論了倆小時富二代弒父的案件。全片兒106分鍾裡面起碼100分鍾都是一個場景-眾人圍著一個長條桌爭論、投票,全靠對白和演員的表現力撐起來的。對白很精彩,故事改編的很接地氣很符合國情,人物個性也巧妙的與其背景相結合。

電影里有些人總是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對人不對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只有放下偏見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還有對生命的尊重,任何一個人決定都會關系著一個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點質疑都值得“浪費”時間去“吹毛求疵”。還有就是詮釋了司法審判的目標-不是把罪犯繩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當然不是說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這兩點應該是公安機關要做的事。)

看到國產電影開始出現這里題材、看到那麼多人願意看這類題材,說明我們在進步,進步總是好的。哦,對了!全片兒最提氣的一句台詞是“我綳會兒!”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3

《十二公民》,戲劇電影。看之前,不由自主地在心裡默默畫圈圈分類,是一出戲還是一部電影?看完之後,自己找到了答案。嗯,還非得用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才是這出戲。107分鍾時長的電影里,主要集中在一個時間場景,看上去很混雜但又不是會議室的學校倉庫,室內雜亂堆砌著消防用品、體育器材、飲水機和電風扇,當然還有一張正好可以坐下12個人的會議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課程補考,受邀作為模擬法庭上的12位陪審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故事,每個人也都有權利對案件中“持刀殺害親生父親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審團最終結果必須12:0,全票贊同“有罪”或者“無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場模擬的討論,好像是一個游戲環節,但因為攸關人命,似乎應該是一場較真的辯論。緣於11:1,那唯一一票“無罪”,陪審團成員中的立場分歧最開始是顯而易見的。但隨著推理辯論過程的深入,基本節奏開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頻率逐點“爆破”,“有罪”和“無罪”的陣營發生了改變,再也不是涇渭分明的簡單是非判斷,12人彼此之間也開始有了針鋒相對的爭執,言語上的拌嘴,肢體上的沖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靜的陪審辯論軌道上。在傳統戲劇式樣的結構原則下,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被線性地延展開來,好像播放器進度條上的時間刻度,又好像一個鍾表面上的12個時點,最終又回到一個原點——11:1,只是這個時候,是一票“有罪”。劇中韓童生扮演的3號陪審員,是一位因離家出走兒子而隱忍心傷的計程車司機,在最後一個人的solo里,聲淚俱下地飆了全場最亮的戲。尤其是最後將額頭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後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讓人心疼的孩子氣任性,舉起了贊同“無罪”的手。12:0,完滿。

完滿,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結局,但這其中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們——兒子出走老婆離家的計程車司機,與大學生真愛的房地產老闆,蒙冤入獄的紋身男,兒子要補考的醫生老爸,校園外小賣部老闆,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讓兒子當民工的城鄉結合部房東,想考政法大學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個“有罪”亦或是一千個“無罪”,都不是簡單的態度表決,而是每個人各自幸與不幸的表達和呈現。

簡單直接的前情概要,被豐富飽滿的意味層層疊疊包裹起來,好想貪心地將其一片一片剝離下來,展開捋直鋪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紙,又重新被撿起來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這樣的過程,讓我深感一種無力的恐懼。如果真相就是那張紙,重新鋪展開的時候,我們還能在雜亂的線條中一眼看穿嗎?也許陪審辯論的意義並不是還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懷疑。那紙團重新被撿起,就是一個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經因為我們的沖動而被蹂躪遺棄的紙團中,也許就有著等待被發現的合理。

不論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圖案,還是開啟異地復審的聶樹斌案。如果當年能夠提出“合理懷疑”,繼而被理解被接納,那歷史就會重寫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帶重來的,因為扔掉一張紙很容易,重新撿回來不常見。

可惜世間太多的合理都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各種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蒙蔽了。每個人都借著內心的創傷選擇視而不見。12人陪審團成員的辯論,這個時候又好像是一次團體心理治療。在這過程中,團隊成員就大家所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暴露著自己的內心,又直陳別人的問題,在觀察和被觀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變化與行為反應、情感體驗和人際關系,都在這個過程中發生著變化,當然,最顯性的變化就是對“有罪”和“無罪”的態度表決。可喜的是,經過這場團體治療,每個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治療,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盤重新歸位。在全票舉手通過達成一致結果之後,雖然片末那段12名陪審團成員各自走向新起點的畫面,看上去特別有新時代“五講四美三熱愛”MTV宣傳片的范兒,但還是應該鼓掌致敬,因為新生總是值得欣喜。

台詞講事,動作演人,每一個陪審員或講或演,人生百態和人情冷暖都在這一方時空得以淋漓展現。年輕的團長1號陪審員,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氣就明顯的雙下巴,實在讓人著也很生氣,完全就是在演戲的感覺,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個性孤零零地附著在程式化的動作上,缺乏身為陪審團團長的格局和氣度,略弱;打哈哈的2號陪審員,每一次自嗨地哈哈乾笑,也很讓人莫名,大概是因為世間老好人都是如此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絕不負責”的原則,用“笑”這一百試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無可指摘,要麼賠笑,要麼不語,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也算是人生常備防禦錦囊吧。

3號陪審員,身著制服提溜著水杯的計程車司機,韓童生老師的精彩表演簡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交織著和妻離子散的沒落感,在可恨之餘尤顯可憐,在可憐之餘又稍嫌無賴,他的每一次爆發都是亮點,尤其是最後一段自述直接閃瞎。於是,在昨天的觀影過程中,兩次斷片都直愣愣地瞎在這兒了。想著也覺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膠片放映的時候,看到過膠片被燒斷在銀幕上開出一朵花來的神奇圖案。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著重新啟動,銀幕上播放進度條以40倍速快進著。我們沒法掌握人生的`進度,但起碼我們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放映故障出現之後,全場觀眾也上演了一番現場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達著不同的情緒,戲謔叫嚷著要票價打折的,默默不語開始掏手機的,帶頭鼓掌安慰觀眾的……人生百態在銀幕上,在舞台上,在劇場里,更是在你我身邊。那些被演出來的精彩,都不及此時此刻身邊的每個現場。

4號陪審員房地產商的港片大佬范兒略顯兀自,也許就是為貧富差距而設的吧,雖然伴著肢體沖突的爭執提出“仇富”這一社會話題,還是能鮮明感覺到導演在這里悄悄放下溫柔一刀,女大學生認乾爹傍大款,也是人間自有真愛在,這些時不時就蹦躂出來的戲謔台詞躲閃在觀眾陣陣笑聲中,一點一點消解著矛盾;5號陪審員紋身男,略顯誇張的發型遮住了半張臉看不清眼睛,雖然他的故事更像聶樹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圖,但與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顯,被刻意放大的戲劇性,反而掩蓋了本來應有的生活真實,於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體的白襯衫吸引了。

6號陪審員醫生老爸存在感略弱,盡管他是一開始就給予“無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規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穩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部分,但其實卻是最應該爭取的對象;7號陪審員小賣部老闆,有戲,跟他的花襯衫一樣出彩,舉手投足都標簽著討生活的滑頭和不易,因為被要求配合工作,成為陪審團成員,但他其實不關心最終結果如何,因為他更關心自己的生計,一心只想早點結束這個過程;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核心人物,賦予他檢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圓其說了整個故事,所有的戲都是從他的合理懷疑“無罪”開始,感謝電影呈現,鏡頭還原了何冰的每一個表情的真實和每一個動作的細致。

9號陪審員,一個曾經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對獨居老人出鏡作證動機的猜測,和對歷史記憶的個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讓人動容感覺溫暖的地方,他是第一個改變立場,轉投“無罪”的人,大概是因為令人動容的往事,會讓人在感同身受中選擇善意的回報;10號陪審員房東男,讓人認臉不記名的演員,地域歧視的狹隘勁兒和刻薄氣都被他演得杠杠滴,但偶爾隱隱還是覺得有點勁兒勁兒地,翻來覆去總拿地域歧視說事兒,真的會讓人感覺疲乏,在市儈狹隘自私甚至無賴中,到底還是有著望子成龍的殷殷期盼;11號陪審員小保安,勵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愛十足,不遭嫌棄,姑且也能算是正義之希望的象徵吧;12號陪審員,在“有罪”和“無罪”兩者之間搖擺不定,被反復說服缺乏自我態度的人,其實應該挺有意思的,因為這算是大多數牆頭草人群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別強,戲份不是特別多。

看完之後走出劇場,風大地吹亂了頭發,卻異常清醒地一個激靈,最近開兩會呢,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嗯,依法治國,開局。

4. 十二公民觀後感結尾

十二公民觀後感結尾1

《十二公民》主要內容是一個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殺死賭博酗酒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圍繞這個案件,十二個陌生人要組成陪審團,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內,達成一致意見:有罪或無罪。根據法庭和新聞提供的信息,十二個陪審員出現11:1的有罪判定。然後故事自此開始轉折,一個人說服十一個人,最後完成12:0的大逆轉。

電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因為其神一般的故事這個電影被先後翻拍過好幾次。回顧這部影片,黑白的畫面,那個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談話內容,無一不表現出濃濃的時代氣息。影片一開始出現的法院的鏡頭把觀眾直接帶入故事中。接下來在空間不大的討論室內,每個人都在和身邊人淺淺地搭話,聊著一些無關的事情,語氣里帶著那個年代的美國人特有和者的驕傲。隨後工作人員將轎棚局門鎖上,在封閉的空間和炎熱陰暗的天氣中,討論開始。一樁看似證據確鑿的殺人案件,投票表決為11:1的緊張情況,由一個攪局者所發起的合理懷疑。其他人從最開始的反對到漸漸被說服,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觀點,最後奇跡地變成12:0。每個人的"怒"充斥著閉讓討論的整個過程,劇情緊張,跌宕起伏,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推理元素讓人看後大呼過癮。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經先後看過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和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幾部影片都是根據原作進行的改編,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忠於原作,劇情幾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無味,但是《十二怒漢》卻是一個特例,因為這部影片的劇本翻拍這么多次,還會是會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劇本不怕翻拍,並不只是因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覺得比起故事本身,整個劇本就像一個框架,只要稍做改動就能將其搬到另一個國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體現出來的社會背景很容易讓觀眾有一種代入感。原作本來就是由一個話劇改編而來,所以背景對於故事來說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漢》中被指控的是一個來自貧民窟的孩子,那個年代人們對於貧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見,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而這部電影一出就狠狠打那些偏見黨的臉,這也是電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個女人,有人指控她殺自己的丈夫。電影就像其名字一樣,因為溫柔,所以一開始有十一個人投無罪,然後攪局者試圖引導大家投有罪,結果最後的判決還是無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審團里出現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個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現對女性權利的保護,同時日本女權也是一個社會的敏感話題,容易引起關注。此外,整個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溫柔與壓抑也讓人印象深刻。再來說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這部影片長達150多分鍾,故事講得極其詳細。被指控的對象是一個車*的孩子,這也成功製造一個敏感話題。而陪審團的十二個人,電影名字中的"怒漢"只表現"漢"字(十二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點在於最後並沒有單純達成"無罪"這一共識,有人考慮到那個孩子被判無罪後出去會被真凶追殺。我覺得這一點補充得很好,讓影片更加豐滿的同時,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得以體現。

最後來說一說我們拍的《十二公民》,這一部或許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很多情節都照搬原作,如眼鏡,匕首之類的線索,但這些都不影響電影本身的表現力。首先說說演員,電影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何冰、韓童生、高冬平、李光復等,()都是在話劇界被視作國寶級演員的人,有這些人參與演出,演技自不用說,觀眾看起來也會更有興趣。其次電影中被指控的是一個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話題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發展,原本覺得在中國要翻拍這個是不大現實的,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陪審團制度。沒想到竟然用大學補考給開一個虛擬法庭,還請來家長做陪審團。說實話我現在還是覺得這個故事設定太虛幻,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就是這樣一個強行的設定讓故事發展下去,所以我還是挺佩服導演的想法的,腦洞簡直連黑洞。整個電影中充斥著"中國特色",每一個人的形象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個檢察官,影片的這個設定讓我覺得有些缺陷,本來是由十二個普通人展開的討論,其中一人說服十一個人這一點也一直是我最為欣賞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顯得那個人更有魅力,可這里的竟然是一個專業人員。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人民幣玩家一樣,把我的感動還回來。不過檢察官給你科普帶你飛,完成一次與民同樂的普法教育,聽起來也還不錯。雖然滿滿的都是CCTV12 的即視感,但觀賞性還是很高的。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開創戲劇電影的新類型,這樣一來國產電影又打開一扇新大門。

十二公民觀後感結尾2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這些人並沒有決定這些人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有關規定、規避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這些人的言行傳達自己的價值觀、表明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托影片的氣氛、外化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觀後感結尾3

在電影《十二公民》的每一張人物宣傳海報上,我們都能看到同一個關鍵詞:拍案而起。

這是一個形容人十分憤怒的詞語。

電影開始五分鍾,當一號陪審員團長因為眾陪審員不願認真對待這次模擬討論而第一次拍案而起時,這股憤怒便一直游弋在影片當中,讓這部全片都在圍著桌子辯論的'影片也變得張力十足,像一部激烈的懸疑動作片一般引人入勝。

8號陪審員,也就是影片的主角何冰在第一次投票時投出唯一的反對票,面對另外十一人的質疑謾罵時,拍案而起,憤慨地說今天這場模擬討論往小說是決定孩子們的考試通過與否,可是往大說這些即將成為中國法律一份子的法科生,都將會決定著中國未來司法的是否公正!

這是片子里第一處讓我覺得振聾發聵的地方。有一句話說,「認真你就輸」。剛從學校畢業,對各種所謂的生存規則帶有強烈抵觸的年輕人們最常聽到這種話。這些人告訴年輕人別太較真,社會有它的一套規則,要是太過較真吃苦頭的也是自己,放下理想,安心接受生活的侵染。這些人是即將退休的父母,是諄諄好意的上級,是一起長大的好友,但最後這些人也變成你自己,變成自己對自己行將甘心的輓詞。

認真也許會輸一時,但不認真的人會輸一世。這是認真者對不爭者的憤怒。

第二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憤怒來自4號陪審員,房地產商趙春羊。這位看起來溫文爾雅的商人在面對「窮人」再三諷刺他的戀人為其乾女兒時也忍不住拍案而起,毫不留情地對這些質疑者說「我致富是因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看見年輕女孩從豪車上下來就說人家是傍大款是對中國優秀女青年的侮辱!」。

骯臟的手段必然存在,但如果總是以偏概全,像個怨婦一樣喋喋不休,那他也永遠不配見到高尚。這是規則對陰謀論的憤怒。

9號是第一個改投無罪票的陪審員。這位空巢老人一開始只是抱著贊同何冰,想再討論討論的想法,卻在大家爭論提供證詞的老頭是否撒謊時拍案而起,解釋老頭緣何撒謊的動機:「重視」。

太久沒有這么多人聽他說話,而現在他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全體網民逐字剖析,成為案情的關鍵線索,這樣的禮遇讓他受寵若驚。他享受這樣的重視,他也因此不再是那個沒用的瘸腿老頭,於是他恨不得多說兩個字,讓更多的攝像機把他包圍起來,聽他說起那天晚上的經過。不惜編撰假話。這樣的動機,在場的陪審員里只有9號米鐵增能夠一眼識破,因為他也是一個無人重視的空巢老人。

這是孤獨者對自己的憤怒。

10號陪審員老北京張永強可能是本片里最招人恨的角色。開口閉口的地域歧視看不起河南人,嚷嚷著要趕快投完票收房租,還控訴外地人搶他兒子的大學名額…整部片子里基本上但凡他一開口都要帶著一股子拍案而起的凶勁兒,但卻沒有一次讓人同情。

這是無能而引起的憤怒。

被老北京屢次侮辱的11號陪審員河南保安也算脾氣夠好。這個勤奮讀書兩次考讀政法大學未果,退而求其次在學校當保安聽課的河南人,在聽到北京人對河南人如此蔑視時並未狠狠還擊。卻在講起自己的求學故事時拍案而起,這是在對命運抗爭時的憤怒。

同樣是小人物的7號陪審員小賣部老闆錢波,除要面對維護秩序的校園保安堵截,還要無時無刻給那些掌握著這些人經營權的校領導笑面相迎。校領導責問起要他准備的水在哪裡時,他弓著背一路小跑著馬上就給大家把礦泉水送進來遞到桌子上,看到校領導走又大搖大擺地把水一扔,「誰口渴誰自己拿」,吊兒郎當地躺坐在他的大椅上搖起扇子,前後態度的對比讓人忍俊不禁。

但當他拍案而起說到自己的無人問津,講起自己為給學生送方便麵時那滑稽的情形時,電影院里卻沒有人能夠笑得出來。這是弱者對權利的憤怒。

5號陪審員話不多,但他的拍案而起卻是全片中最讓人深思的「證據」:他曾是蹲過冤獄的人。當3號陪審員輕描淡寫地提起那萬分之一能讓嫌疑人脫罪的可能性時,他幾乎是咆哮著說,「你的萬分之一,對他來說可就是全部!」。8年冤獄讓他的人生無法逆轉,即使洗脫冤屈,但終究會被人戴著有色眼鏡對待,「他可是蹲過大牢的人」。

這是受傷者對施暴者的憤怒。

直到最後才改投無罪票的3號陪審員,計程車司機韓童生,也一直憋到最後一刻才將他偏執的憤怒原因傾瀉而出。與兒子的矛盾讓他的人生從此分裂,兒子出走6年,妻子也因此與他離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起早貪黑地跑出租拉活兒是為什麼。他市儈,易怒,可又懦弱,將「有罪」毫不猶豫地加諸於這個不守孝道的富二代身上,其實是他內心自私的報復。

這是面對真理卻猶存僥幸裝腔作勢者的憤怒。

隨著韓童生顫抖著舉起手投出最後一票,這場憤怒的討論的由此落出結果。眾人走出密閉的體育館,在柔和的光線下回歸生活。12個陪審員,為著各種不同的原因拍案而起,憤怒會帶來偏見,但8號陪審員何冰為公正缺失而產生的憤怒卻更為有力,憤怒也帶來真相。

言無刀鋒,卻能殺人。希望這部難得一見的國產佳作不僅僅是對中國電影的一針強心劑,也能催生公眾對司法公正的關注,畢竟最讓人信服的不應該是更有力的憤怒,而是合理的制度。

5. 如何評價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

如何評價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
《我要我們在一起》的長處是敘述維持著平和的節奏,類似於低姿態的、控制著情緒的傾訴。相應的,矛盾的發展、爆發和解決這個敘事電影的情理邏輯在這里是缺席的,人物的生長痕跡和成長史也就不存在了。但這歪打正著,得以讓兩位主演恰如其分地發揮——電影希望他們提供的,是一個接一個應激反應下的「狀態」,是一種有信服力的泯然於眾生的自我告解,這不是強戲劇性的假定性表演的要求。
張婧儀是沒有太多表演經驗的新人,這個姑娘的舉止和神情里仍帶著明顯的羞怯,有些時候還有些藏不住的稚氣,愣愣的。但正是她的青澀,讓她在瑣瑣碎碎生活細節再現的影像中,展開了渾然天成的表演。凌一堯這樣的女孩,是無數校園初戀匯總的符號,善良,乖巧,性格和成績一樣,透著適可而止的優秀,溫吞水一般沒有殺傷力。「她」既是這一個,也是這一類,陷入一段不般配的初戀耗盡她平凡一生的勇氣,終將屈服於隨波逐流的命運。在那些貧窮的小情侶相濡以沫的瞬間,劇作沒有要求演員創造戲劇情境,是鏡頭追逐、捕捉到的她,成了戲劇本身。
屈楚蕭是個長相很有辨識度的小夥子,但是在《如懿傳》和《流浪地球》這些現象級的作品中,他的表演未必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我比我的角色更有辨識度」這個弱點在面對「呂欽揚」時反成優勢,因為呂欽揚作為戲劇人物是面目模糊的,他身上集合了太多中下層年輕男孩的「痛點」,荷載著泛泛而談的與金錢和階層有關的焦慮。技藝和修辭的准確對表演是重要的,但能否激發銀幕上下的同理心,同樣會造就表演的質感。屈楚蕭以一種無意識的曖昧釋放了電影表演所能拓展的開放空間,可以想像有多少小城小鎮青年在漆黑的影院里黯然神傷,把呂欽揚當作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我要我們在一起》隔著浪漫的濾鏡打量黯淡的生活,凌一堯和呂欽揚的十年,既是殘破的現實也是溫柔的迷夢,這兩個角色是收容著觀眾千百種情緒的客體。濕漉漉的感傷取代了對日常表象的洞見。

6. 十二公民電影 觀後感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一)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託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二)

《十二公民》主要內容是一個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殺死了賭博酗酒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圍繞這個案件,十二個陌生人要組成陪審團,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內,達成一致意見:有罪或無罪。根據法庭和新聞提供的信息,十二個陪審員出現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後故事自此開始轉折,一個人說服十一個人,最後完成了12:0的大逆轉。

電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因為其神一般的故事這個電影被先後翻拍過好幾次。回顧這部影片,黑白的畫面,那個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談話內容,無一不表現出濃濃的時代氣息。影片一開始出現的法院的鏡頭把觀眾直接帶入故事中。接下來在空間不大的討論室內,每個人都在和身邊人淺淺地搭話,聊著一些無關的事情,語氣里帶著那個年代的美國人特有的驕傲。隨後工作人員將門鎖上,在封閉的空間和炎熱陰暗的天氣中,討論開始。一樁看似證據確鑿的殺人案件,投票表決為11:1的緊張情況,由一個攪局者所發起的合理懷疑。其他人從最開始的反對到漸漸被說服,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最後奇跡地變成了12:0.每個人的"怒"充斥著討論的整個過程,劇情緊張,跌宕起伏,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推理元素讓人看後大呼過癮。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經先後看過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和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幾部影片都是根據原作進行的改編,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忠於原作,劇情幾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無味,但是《十二怒漢》卻是一個特例,因為這部影片的劇本翻拍了這么多次,還會是會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劇本不怕翻拍,並不只是因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覺得比起故事本身,整個劇本就像一個框架,只要稍做改動就能將其搬到另一個國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體現出來的社會背景很容易讓觀眾有一種代入感。原作本來就是由一個話劇改編而來,所以背景對於故事來說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漢》中被指控的'是一個來自貧民窟的孩子,那個年代人們對於貧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見,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而這部電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見黨的臉,這也是電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個女人,有人指控她殺了自己的丈夫。電影就像其名字一樣,因為溫柔,所以一開始有十一個人投無罪,然後攪局者試圖引導大家投有罪,結果最後的判決還是無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審團里出現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個女性。

整部片子都在表現對女性權利的保護,同時日本女權也是一個社會的敏感話題,容易引起關注。此外,整個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溫柔與壓抑也讓人印象深刻。再來說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這部影片長達150多分鍾,故事講得極其詳細。被指控的對象是一個車臣的孩子,這也成功製造了一個敏感話題。而陪審團的十二個人,電影名字中的"怒漢"只表現了"漢"字(十二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點在於最後並沒有單純達成"無罪"這一共識,有人考慮到了那個孩子被判無罪後出去會被真凶追殺。我覺得這一點補充得很好,讓影片更加豐滿的同時,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得以體現。

最後來說一說我們拍的《十二公民》,這一部或許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節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鏡,匕首之類的線索,但這些都不影響電影本身的表現力。首先說說演員,電影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何冰、韓童生、高冬平、李光復等,()都是在話劇界被視作國寶級演員的人,有他們參與演出,演技自不用說,觀眾看起來也會更有興趣。其次電影中被指控的是一個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話題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發展,原本覺得在中國要翻拍這個是不大現實的,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陪審團制度。沒想到竟然用大學補考給開了一個虛擬法庭,還請來了家長做陪審團。

說實話我現在還是覺得這個故事設定太虛幻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就是這樣一個強行的設定讓故事發展下去了,所以我還是挺佩服導演的想法的,腦洞簡直連黑洞了。整個電影中充斥著"中國特色",每一個人的形象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個檢察官,影片的這個設定讓我覺得有些缺陷,本來是由十二個普通人展開的討論,其中一人說服十一個人這一點也一直是我最為欣賞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顯得那個人更有魅力,可這里的竟然是一個專業人員。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幣玩家一樣,把我的感動還回來。不過檢察官給你科普帶你飛,完成了一次與民同樂的普法教育,聽起來也還不錯。雖然滿滿的都是CCTV12 的即視感,但觀賞性還是很高的。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開創了戲劇電影的新類型,這樣一來國產電影又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7. 求希區柯克電影《迷魂記》觀後感,要用英文寫,加上翻譯更好,簡短一點,100字就行,謝了,要做PPT的

Over the years, this film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Hitchcock's masterpieces. Its been called the most personal, emotional, and complex of Hitchcock's films.
There are phenomenal performances here by Jimmy Stewart who plays the biggest anti-hero of his career and Kim Novak whose stunning beauty and exceptional personalities shine through this dark film.
Barbara Bel Geddes provides great support as well.
Everything about this film, the cinematography, the story, the depth, etc. leaves you mystified and transfixed on this dizzying, surreal artwork of a film.
It truly is flawless.

多年來,這部影片已被視為希區柯克的代表作之一。他被稱為最富個人色彩,最情感化以及最復雜的希區柯克電影。
出演最大反角的JimmyStewart在此有著他職業生涯驚人的表演。通過這部黑暗電影,Kim Novak綻放了驚人的美麗和卓越的個性光芒。
同樣,Barbara BelGeddes也在此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關於這部電影的一切,他的超現實主義,攝影,故意情節以及深度等,都讓你感到困惑或呆若木雞般目不暇接。
這確實是一部完美無瑕的作品。

上面好像超過100字了,如果覺得過多可以自己刪掉其中幾句話,特意分句寫出來便於刪減哦~!如果嫌少的話在找我~希望能夠幫到你,望採納~!

8. 職場電影《跳出我天地》求觀後感,要

追夢,勇敢地追夢——看《跳出我天地》有感
擁有夢想,追隨夢想,實現夢想,莫過於人生中最快樂的事。人快樂地活在世上只因有夢。因此實現自己的夢想,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夢想,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快樂、最幸福、最享受的過程。
電影《跳出我天地》講述的就是著名的芭蕾舞大師比利·艾略特的追夢故事。他從小受家庭和時代背景的影響,被迫在周末上拳擊課。一次他意外接觸到了芭蕾,並被它深深吸引。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他為了實現他要成為了不起的芭蕾舞者的夢想,瞞著父親刻苦練習,再加上老師的悉心知道和幫助,最終感動了他的父親並且考上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他實現了他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芭蕾舞大師。
一次偶然的機會,促成了他的夢想。一開始家人一直反對,到後來終被他感動,並盡全力助他考上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這再次見證了夢想的力量——無人可擋,無堅不摧。當我們擁有夢想,不管他人如何看待,如何想,鑒定自己的信念,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追隨它,實現它。再大的困難也會被戰勝,再大的障礙也會被沖破,終有一天會感動所有人。比利一開始偷偷跳芭蕾時,家人並不知道,被蒙在鼓裡。但紙終究包不住火,比利的父親還是發現了,並開始百般勸阻。這是,考驗一個人對夢想的忠誠和毅力的時候到了——比利挺了下來,依舊勇敢地追逐著夢想,不顧他人阻攔,變得愈發頑強、刻苦。從人到天鵝的蛻變,再從天鵝到人的蛻變……無數的循環,一次又一次,經歷無數次的痛苦……真的比死還難受啊……上帝是會給予堅強者和追夢者回報的。比利感動了所有人,連他父親也被他的舞蹈徹底征服。他也感動了我,身為同年齡的我們,夢想顯得那樣美好、虛幻。但又有多少人能勇敢地追夢呢?半途而廢的人比比皆是,都因困難重重而停止了追夢的腳步,最終人生碌碌無為。我可不想終生遺憾,我也有夢想,它伴隨著我十幾年,不離不棄——我也不會拋棄他它。夢想的翅膀很堅強,它可以經受狂風暴雨的洗禮。同時它也很脆弱,任何一個小小的禁錮或者些許功利的誘惑都可以演變成一副沉重的枷鎖,讓本可展翅翱翔的翅膀瞬間夭折。小比利投身舞蹈藝術的動機是單純的,因為這可以使他從生活的煎熬中暫時抽離出來,去恣意品嘗心靈被釋放後的暢快。影片多處展現了小比利縱情狂舞的場面,在那一刻,觀眾的情感也跟著角色一同揮灑、漸次沉醉,真正感受了「舞蹈的真諦就是讓生命中一切慾望自然展現」這一至理名言。
當你真正投入一件事物,並浸淫其中,規則的束縛就消失了,舞蹈如此、生活如此、一切如此
夢想因擁有而美麗,擁有因實現而永恆。讓我們踏著青春的足跡,勇敢地追隨心中的夢想吧!

閱讀全文

與寫英語電影觀後感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灣電影大哥大百度資源下載 瀏覽:314
泰國電影你我同行 瀏覽:407
愛情電影國漫 瀏覽:509
微電影陪伴觀後感及視頻 瀏覽:796
火鴛鴦電影結局 瀏覽:43
正片免費看完整版電影 瀏覽:946
微電影導演倪 瀏覽:142
泰國電影卡道應 瀏覽:292
這部電影多麼無聊啊的英文翻譯 瀏覽:980
滑雪項目大全介紹電影 瀏覽:658
女老師電影在線看中文 瀏覽:920
風雨哈佛路音樂勵志電影 瀏覽:476
七十年代農村電影歌曲大全 瀏覽:469
泰國十大恐怖電影醫院 瀏覽:685
皮特電影愛情 瀏覽:639
成龍演的早期電影 瀏覽:475
美國電影殺戮場完整版 瀏覽:108
紅旗賀歲微電影演員 瀏覽:217
播放電視劇英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33
電影票哪裡可以助力打折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