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觀電影《建黨偉業》的讀後感。不要百度的哦!謝謝!:)
建黨偉業》觀後感
今天,黨委組織公司全體黨員剛看了《建黨偉業》巨片,作為預備黨員的我也榮幸參加,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形成一篇觀後感。
201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日子,作為向這重大歷史時刻獻禮的影片,豪華巨制《建黨偉業》從1911年北洋政府成立前夕一直演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兩小時故事脈絡按時間分為三步:袁世凱北洋民國政府,張勛復辟,中國陷入軍閥割據年代;俄國十月革命、中國五四運動,領袖、學生鬥志昂揚演說和浩大遊行;中國共產黨成立前驚心動魄一幕幕。
《建黨偉業》圍繞1921年前後展開,展現了從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間內的歷史故事與風雲人物,它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周恩來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中心,講述了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為國家赴湯蹈火的故事。
一、歷史的拐點
《建黨偉業》選取了中國百年近現代史上的一個爆破點辛亥革命作為影片的開始。自辛亥革命一聲槍響,中國開啟了從傳統到現代艱難轉型的序幕。積貧積弱的中華大地,此時正面對雙重挑戰。第一重挑戰來自外部,自工業革命已降,東西方列強耗時數百年,順利完成了現代化轉型。而沉睡在傳統體制之上的中國錯失現代化轉型的先機,在比較優勢全無的前提下,無力迎戰東西方列強的入侵。
除飽受列強欺辱外,中國還面臨內在的挑戰,即積重難返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讓衰落的中華帝國失去了往昔的從容。對先天不足、後天欠缺准備的中國來說,無論如何「窮則思變」,都將是倉促和混亂的嘗試: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1917年7月12日張勛復辟失敗,短短六年時間,中國便發生了2次復辟,更換大總統3回,爆發內戰4場。
對處於黑暗和混沌中痛苦摸索的中國人來說,近現代歷史上的短短10年好似看不到曙光的漫漫長夜。內外交困的中國人民生活苦痛,民族危機加劇,各種思想觀念激盪:帝制、君主立憲、共和、德先生、賽先生……
在這一些混亂的表象後,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以常人難及的眼光深刻洞察中國的現實:中國的問題比任何國家都要復雜,因而不能照抄照搬他國理論。不能照抄照搬並不意味著不應以先進理論為指導。在種種主義和思想的實踐破產或胎死腹中之後,蘇維埃革命的成功給求索中的中國革命者以啟示。蘇維埃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更是庶民的勝利。蘇維埃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和俄國革命的個體性相結合碰撞出來的耀眼火花,也激勵著窮則思變的中國革命人。在找到了全新理論的指導後,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經過長期的准備和醞釀後,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正式成立。這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拐點,從此之後,中國歷史開啟了風雲際會的新篇章。
二、小節不拘與大事不虛
《建黨偉業》著力展現了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十年歷史。通過流動的歷史畫卷,意在說明,唯有把握問題實質、藉助正確理論指導的政黨,方能帶領中國爭取國家的獨立,實現民族自強,進而以嶄新的姿態重歸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舞台。
《建黨偉業》面臨的難題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展現無限寬廣和影響深遠的歷史?從辛亥革命的槍響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短短的十年中,出現了許多的事和許多的人。為了能夠實現還原歷史和構建故事的雙贏,《建黨偉業》的創作團隊採取了小節不拘的創作原則。比如,在辜鴻銘和羅家倫的辯論中,辜鴻銘這樣說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兩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現在仍是三三得九,不會三三得八。」這段對話取材自辜鴻銘與伊藤博文之間的論戰。這種失事求似的挪移,反而增強了《建黨偉業》的層次感。此外,《建黨偉業》也沒有刻意迴避兒女情長,蔡鍔和小鳳仙的離別,毛澤東和楊開慧的相識、相知和相戀,都拍得動人心弦。
與小節不拘的創作方式相映成趣的是大事不虛,為了客觀還原歷史,《建黨偉業》不僅在歷史事件上盡力做到了實事求是,在人物刻畫上也力求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比如,為了稱帝而與日本簽署二十一條密約的袁世凱,也並非一味賣國求榮;在各種思想交匯的北大,辜鴻銘的觀點也並非全然歪理邪說,其維護傳統文化的觀點自有其可取之處(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顯得不合時宜);胡適的實用主義也並非毫無道理(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成其為勢力)。
這種小節不拘、大事不虛的創作方式,以具體的歷史脈絡為骨,以歷史事件為肉,以演員的表演為神,在神骨肉兼具的前提下,使建黨偉業的歷史畫卷氣韻生動起來,在保證藝術性的同時,增加了影片的觀賞性。
三、一點啟示
偉大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能夠應對巨大挑戰的文明,才能獲得前進,反之,文明就會停滯或者流產。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十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面臨巨大挑戰的十年。在面臨巨大挑戰的前提下,各種理論、學說以及實踐行動的先後失敗,無不說明這些理論、學說和行動無法帶領中國人完成國家獨立、民族富強的偉業。相反,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帶領中國走出歷史的困局,開創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
但湯因比也曾言:「對一次挑戰做出了成功應戰的創造性的少數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經過一種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資格應對下一次、再一次的挑戰?」縱觀歷史,任何一種文明模式的發展過程,都是一場成就與問題的拔河比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中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並且初步實現了百年前的夢想。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刻意迴避存在的問題,而應真誠面對。真正的、可持續的成功,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為「與時俱進」賦予更為深刻和可操作的內涵。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建黨偉業》的橫空出世有雙重意義。第一重意義是讓我們重溫那段驚天動地的歷史,了解中國百年的辛酸和苦難史,讓所有的中國人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新天地,進而奮發有為,通過個人的努力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第二重意義在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共產黨人以革命大無畏精神成功應對各種挑戰,這是新中國得以建立、發展和壯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和平崛起的年代,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更有必要重歸建黨的源頭,找到這源頭的火種,並賦予其新時代的意義,帶領中國從勝利走向勝利。
❷ 寫一篇、觀看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的觀後感
《火燒圓明園》觀後感
1860年10月18日——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的日子,因為在歷史的篇章上,這是帝國主義火燒圓明園的日子。圓明園的毀滅,即見證了帝國主義的傷天害理,令人發指的罪證,也證明了那時清朝的腐敗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學校的《火燒圓明園》的記錄片後,我感受頗受。
閉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燒圓明園的場面,也看到了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強盜在肆無忌憚的犯著罪惡。我可以聽到他們在驕傲的笑著,笑著他們的勝利,笑著他們的偉大,笑著中國的腐敗。
其實,這段歷史是我最不願意麵對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也是作為每個中國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個中國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無避諱的燒殺搶掠的帝國主義吧!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而是他們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讓中國人氣憤,不能不讓全世界所苟同.
對於圓明園,我是心存驕傲的。不管它曾經是否被帝國摧毀,也不管它現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說,它集我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我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年,凡目睹過其盛況的人,都說它確實是好。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總之,圓明園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毀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這是令中國人所憤怒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么的自圓其說。
我想,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令中國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類所嘆息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我想,現在的英國和法國應該抱有抱歉之心了吧!畢竟他們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太可惡了!可是,網上的一條消息,徹底把我震撼了:對於圓明園一事,帝國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甚至是慶祝勝利之類言語。他們這般的自我吹噓,我真的被震撼了。他們難道不該覺得在圓明園一事上,他們的做法可恥之極嗎?沒有記載,這不是小人的做法嗎!敢做不敢當,這不是和當年日本對於二戰時的殘暴行為不以承認的可恥做法一樣嗎!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是呀!那畢竟已是歷史,是不可改變的。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篇歷史在以後重演。我們要把這篇羞辱的歷史銘記於心。成為我們加油的指引標。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它將永遠記錄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變以後,改變將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了以後中國美好的將來奮斗。從現在努力,為了新中國,為了歷史不再記錄像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屈辱史!我們應該有奮斗的決心。來!為了中國的以後,我們努力奮進吧!
❸ 電影建國大業的觀後感
《建國大業》是一部宏大的歷史史詩。
《建國大業》講述了新中國從建國前夕到成立初期的歷史進程。這部電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同時也呈現了那個時代的種種矛盾和困難。整部電影的視覺效果非常震撼,場景還原得非常逼真。尤其是對歷史細節的把控,讓人倍感親切。電影中的情節和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使得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團結和奮斗。在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共同奮斗,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電影中展現的種種困難和挫折,更加凸顯了中國人民的堅韌和毅力。
這部電影也呈現了人性的光輝。無論是領導人還是普通士兵,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們的忠誠和犧牲,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建國大業》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電影。它不僅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背景,更傳遞了團結、奮斗、忠誠等價值觀。這部電影將激勵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加珍惜和努力奮斗。
《建國大業》影片評價
《建國大業》是一部製作精良、視覺效果震撼的電影。電影的畫面、音效、配樂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和氣息。同時,電影中的服裝、道具、化妝等細節處理得也非常到位,讓人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
《建國大業》是一部具有極高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電影。它採用了獨特的敘事視角和溫情的敘事風格,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製作精良、視覺效果震撼,具有極高的思想意義和教育價值。這部電影不僅展現了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的風采和歷史背景,也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於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嚮往。它是一部值得我們深思和欣賞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