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麥哲倫海峽觀後感
我的麥哲倫海峽觀後感
五.二河馬劉(同班同學不準抄襲)
這個周五下午,老師帶我們去看話劇——我的麥哲倫海峽。這個故事深深吸引住了我。彷彿進入其中了。
有一個名叫呂小遠的學生,夢想著要去麥哲倫海峽,但是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答應他,又一次次反悔。讓他不再信任他爸爸覺得他是一個壞爸爸。他准備離家出走,他去了一個樓頂,遇見了一個老頭。他以前是一個船長,現在退休了。當他們即將要出海之時,才意識到,真正的麥哲倫海峽,其實自己的理想。
我想到了很多。曾經,有多少人沒有理想,沒有報復。一直堅持一種「能怎麼樣就怎摸樣」的心理。最終成為無用之才。還一些人,有理想有抱負,可是,卻一直吊兒郎當,不去為夢想拼搏,為夢想努力 。也是沒有用的。只有真正有夢想,敢為夢想拼搏的人,才能真正成為有用之才。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二戰結束後,有一個德國人得到了一些小學學生寫的作文《我的夢想》。通過報紙換給了他們,大家都想看看自己小時候的夢想,不到一天就只剩一本了,他的願望是當德國第一個盲人官員。於是,他想方設法給他打了電話。這個官員的回答令他非常意外,說:「對不起,我已經不需要它了,我的願望已經實現了。只要一個人能把自己的願望記住十年,並且在這十年裡堅持拼搏,你一定會成功。」這個故事令我深思,連殘疾人都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
這時,我想到了我自己。有的時候,自己的小夢想從來不努力。以至於他們「夭折」我以後一定要向他們學習,給夢想加油。
2. 甲午大海戰(陸毅主演)的觀後感
看了愛國電影《甲午大海戰》之後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難以平復。當悲壯的背景音樂響起時,我的思緒隨之飄飛在了150年前歷史的上空,我是多麼想親眼看看這全世界第六強大的北洋艦隊如何奮勇抵禦外強,以至全軍覆沒的。
追尋先人的足跡,領略大海般波瀾壯闊的豪情萬丈;臆想著手摸艦舷,志存高遠,睥睨天下的颯爽英姿;感受雙拳緊握,卻無處發泄的憋屈悲憤;感悟前輩浴血殺場,與天水交融的悲壯史歌……
在我看來,與幾十分鍾的整場大海戰相比,那隻只有幾次鏡頭的德國犬倒像是神來之筆,通人性、機靈、可愛至極。
我很喜歡回憶式的敘述方法和悲壯的背景音樂,很具感染力和代入感,彷彿身臨其境。但我個人認為電影若是依仗導演的敘述才能,單講述中國為何憑借世界第六的北洋艦隊卻輸的慘不忍睹,淡化海戰,特效,或許效果更好。
電影中那些同窗數載,相見與浩瀚的大海的中日青年才俊皆是意氣風發,壯志雄心。在劉步蟾等擔心日本強大來犯我中華時,只有彈丸之地的日本出類拔萃的才子何嘗不是在擔心忌憚著中國呢?兩艘軍艦去日本楊威時,日本首相親自迎接,並謙卑的自稱「學生」,暗中卻派「百姓」搶占炮台,意圖炮轟軍艦;李鴻章去馬關談判,又是「小百姓」掏槍意圖射殺李鴻章;海戰開始,日本軍艦先鳴禮炮,以示友好,顧念舊情,隨後立即炮轟北洋軍艦。電影將這種腹黑的陰險丑惡嘴臉揭露的淋漓盡致。
日本為了一艘戰艦,天皇帶領全國領導捐款,為了一場戰爭,天皇一天吃一頓飯。然而中國呢?任何一場變革,「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最快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最徹底的。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的對比,突出了腐朽的領導階層最終必然導致國家走向滅亡。清王朝—一個外表枝繁葉茂的大樹,而根已經腐爛了,來場風雨,定然倒下。
評判這次自救的「洋務運動」赫德說的再恰當不過了「中國這個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准備看他做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的睡著了……」
國家在變化,人又何嘗不是啊。原來嘻嘻哈哈不問國事的頑童,變成了那群留洋英國、美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國難當頭,他們面對朝廷腐敗無能,太後昏庸無道,帶著有苦難言的憤懣步入而立之年;最終也沒有完成最初保家衛國的夢想,「同死」於甲午海戰……命運是如此的不懂憐愛。我想,即便是那個最能堅持童真童趣,總是跳到哥哥身上撒嬌,愛吃粽子的小丫頭,最後也將孤獨終老……
當看到戰爭結束,劉步蟾接到日本發來的勸降書,滿心怨恨的他命令手下「開炮回答」,得到沒有炮彈的回復時,當看到丁汝昌為了軍艦不為敵軍所得,下令毀掉自己曾經引以為豪的軍艦時,我真的感受到什麼叫做絕望,什麼叫做無助,什麼叫做無可奈何。
看完了這部《甲午大海戰》,我感覺自己更愛自己生長的這片領土,舊中國已然逝去,但新中國會不斷強大起來,我想向那些愛國志士一般,用自己的全部去建設國家,為祖國繁榮盡最大的努力,延續這份愛國的力量。
親,你們也看了這部電影啊,還是要寫觀後感,一樣命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