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巧兒共有幾個版本
電影只有黑白版,彩色版是舞台錄像版。
2. 哪裡有《評劇-劉巧兒》[新鳳霞.趙麗蓉主演]全集的視頻清晰下載不要電驢和迅雷,一般下就好,可用!謝謝
一般的視頻網站就有,但清晰度是普通的級別
http://video..com/v?word=%C1%F5%C7%C9%B6%F9+%D0%C2%B7%EF%CF%BC&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3. 劉巧兒的劉巧兒原型
1924年農歷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鄉轉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兒。
幼時,捧兒便被父親許給張家柏兒為妻。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經常往來,互生愛慕之意。但是,因張家貧窮,捧兒先後又被父親另許給高家、另一戶張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兒拒絕。
眼看其父不斷為捧兒張羅婆家,張柏兒家擔心夜長夢多,便集合族人夜闖封家,搶回捧兒,為兩人完婚。封父到縣政府狀告張家「搶劫民女」,縣司法處未作深入調查,即宣布婚姻無效。 多變的婚事,並未讓捧兒失去主意。在陝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兒徒步上百里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干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採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僅讓周圍的百姓們刮目相看,而且轟動了陝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著名藝人韓起祥將之編成陝北快書《劉巧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解放後,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後又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自此,捧兒便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名——「劉巧兒」,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劉巧兒」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徵。 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為名人後,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捧兒也發揮「名氣」,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倡導婚育新風、參政議政,先後當過省、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鄉、村婦女幹部,出席過省勞模大會。如今,無論各級領導,還是普通百姓,到了華池縣,大都會慕名前往封芝琴的住處,一睹「劉巧兒」廬山真面目。為此,從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兒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劉巧兒事跡展館」3間。
2005年3月,華池縣委、縣政府又將「劉巧兒舊居」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旅遊規劃之中,計劃籌建「隴東婦女解放事跡紀念館」予以重點開發建設。
在專辟的「劉巧兒」事跡陳列室里,簡單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記錄了這位農村婦女大半生的光鮮與波折。
為進一步改善「劉巧兒」生活原型封芝琴老人的居住環境,華池縣去年投資49.16萬元對「巧兒」居所進行第四次建設,為老人新建「巧兒福居 」。新落成的「巧兒福居」,已成為封芝琴老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所,也成為該縣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劉巧兒」勇敢爭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滿?封芝琴說,雖然在農村,但她和丈夫張柏兒十分恩愛,和睦相處,直到1991年張柏兒去世,夫婦倆幾乎沒吵過幾次嘴。
老人的兒子說,在他的記憶里,除了偶爾吵吵小架,父親和母親從未真正紅過臉。說起家庭和睦、夫婦相敬之道,封芝琴傳授起自己的經驗:「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氣氣,多交流」。
婚後,封芝琴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宣傳《婚姻法》,向年輕人傳授自己處理戀愛、婚姻問題之道。封芝琴說,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養子、三個侄女全部是自由戀愛結婚,自己從未乾涉。不僅如此,封芝琴還積極促使其他「小字輩」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封芝琴的帶動下,悅樂鎮上堡子村出了許多「好婆婆」、「好媳婦」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老人的兒子介紹,母親自1989年以後,除了參加政協活動,已經不再參與到其他社會事務中,也不再下田干農活,但她手不閑、做事麻利,性格開朗。耄耋之年,封芝琴又以「劉巧兒」為名,創辦了民間工藝品公司,注冊了「巧兒剪紙」、「巧兒香包」商標,作品已享譽全國,成為華池、慶陽乃至甘肅的一張人文「名片」。封芝琴也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4. 喜歡看《劉巧兒》、《花為媒》的老人喜歡看什麼電影或戲曲
評劇的話《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
京劇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
豫劇也有不錯的《卷席筒》特別有意思,小時候總和爺爺奶奶一起聽。
還有什麼《斬美案》《徐九經陞官記》京劇,特別有意思。有一天換台,無意中就從頭看到尾,很好。
5. 劉巧兒完整版電影
[評劇-劉巧兒(中)][新風霞.趙麗蓉].rmvb
6. 電影劉巧兒主演是誰
新鳳霞 ....劉巧兒
張德福 ....趙柱兒
張淑琴 ....劉媒婆
趙連喜 ....劉彥貴
宋長文 ....王壽昌
余紹海 ....趙金才
趙麗蓉 ....李大嬸
呂子英 ....鄉長
新鳳妹 ....鄰女
劉桂榮 ....女眾
薛恩厚 ....馬專員
張秀雲 ....女眾
7. 《劉巧兒》是什麼劇
評劇
8. 電影劉巧兒哪年拍的
1956年拍的 《劉巧兒》,中國評劇作品。作者王雁。據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說書演員韓起祥的說唱《劉巧團圓》改編。劇本描寫陝甘寧邊區農村少女劉巧兒,自小由父親作主與鄰村青年趙柱兒訂親,後其父貪圖財禮,唆使巧兒退婚,嫁給財主王壽昌。巧兒不允,遂自己作主與柱兒訂親。劉父到縣政府告狀,地區馬專員用群眾斷案的方式解決了這宗案件,使巧兒的婚姻如願以償。這是一件發生在40年代延安抗日根據地的真人真事,在群眾中甚有影響。全劇反映了青年男女對自由婚姻的大膽追求。劉巧兒形象突出,性格開朗奔放,清新可愛。 解放前陝甘寧隴東地區,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導下,尋常百姓的民主意識逐漸加強。農家少女劉巧兒(新鳳霞 飾)人如其名,心靈手巧,貌美如花,純朴善良。她自幼經父母包辦許配給鄰村趙家莊的趙柱兒,但是巧兒在勞模會上喜歡勤勞憨厚的小夥子趙振華(張德福 飾),於是心中暗下決定,要回家敦促父親退掉婚約,自主結婚。與此同時,大地主王壽昌垂涎巧兒美貌,遂慫恿劉媒婆找到巧兒爹劉彥貴。巧兒爹貪圖王財主的財禮,故在女兒面前謊稱趙柱兒是個不學無術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兒之心,於是趙劉兩家婚約取消。但是巧兒很快便得知父親將自己許給了王財主,而她和趙振華的誤會也終於大白天下
9. 評劇劉巧兒 守昌唱詞
評劇唱詞
(喇叭牌子)
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我和柱兒不認識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區上已經把親退呀,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人一個呀,他的名字叫趙振華,
都選他做模範,人人都把他誇呀。
從那天看見他我心裡頭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愛上他呀。
但願這個年輕的人哪他也把我愛呀,
過了門,他勞動,我生產,又織布,紡棉花,
我們學文化,他幫助我,我幫助他,
爭一對模範夫妻立業成家呀。
來在了橋下邊我用目觀看哪,河邊的綠草配著大紅花呀。
河裡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樹上的鳥兒它是唧唧喳喳呀。
我挎著小筐兒忙把橋上啊,合作社交線再領棉花。
這段曾經風靡全國的唱腔採用的是「喇叭牌子」。傳統中這個曲牌用嗩吶伴奏,唱詞虛詞襯字多,曲調簡單粗糙。
初排《劉巧兒》時這段唱曾遭到非議(夏淳執導),徐文華在幾種板式都不理想的情況下,提議用這個曲牌,節奏跳躍靈活,但由於舊評劇中此調比較庸俗,所以要推陳出新。
經改革後的這段「小橋送線」,其前半段,伴奏樂器中去掉嗩吶,改為弦樂,細膩傳情;
過門也變化得長短靈活;演唱時也去掉不必要的襯字;
後半部有數板,半說半唱,用高低木魚和三弦襯托;
最後幾句對橋下景色的描繪與人物此時的心境融合起來,傳神傳情。
(慢三眼)
巧兒我採桑葉來養蠶,蠶做繭兒把自己纏。
恨我爹他不該把婚姻包辦,怨只怨斷案不公拆散了姻緣。
那一日裁判員錯斷了案,為什麼還不見政府來傳。
愁得我飯到口難往下咽,急得我睡夢里心神不安。
眾鄉親全怕我們夫妻離散,意見書十幾張送給專員,
但願得馬專員按公而斷。
「採桑」一段以慢板為基本結構。
第一句是典型的傳統調式,流暢自然。「恨我爹……」一句,「3」音的出現使曲調發生變化,尾句一字一音,「辦」字用下滑音,顯得深刻又有力度。「拆散了姻緣」打破原結構,改變強弱拍的關系,休止符不在板上而在中眼,使「拆」字碰板起唱,加強語氣。
「愁的我」速度減慢,曲調簡化,弱拍起唱,一字一拍;「急得我」急起中眼次強拍,速度稍快。以上兩句還有一種明顯的對比效果。「那一日」第一、二分句採用較平的旋律,多長音,到第三分句成為華彩樂句,連續出現清晰短促的頓音,類似歌劇中的花腔女高音,這就是別具一格的「疙瘩腔」。
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馬專員,為什麼他不信我的肺腑之言。
莫不是退了婚難以美滿?莫不是打了人再不能夠團圓?
莫不是意見書他還未見?莫不是怕對不起糊塗的裁判員?
莫不是我的爹他暗地裡搗亂?莫不是怕鄰居們說些個閑言?
左也思右也想難遂心願,我只得耐著性兒等到明天。
(9)劉巧兒看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原名封芝琴
1924年農歷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鄉轉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兒。
幼時,捧兒便被父親許給張家柏兒為妻。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經常往來,互生愛慕之意。但是,因張家貧窮,捧兒先後又被父親另許給高家、另一戶張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兒拒絕。
眼看其父不斷為捧兒張羅婆家,張柏兒家擔心夜長夢多,便集合族人夜闖封家,搶回捧兒,為兩人完婚。封父到縣政府狀告張家「搶劫民女」,縣司法處未作深入調查,即宣布婚姻無效。 多變的婚事,並未讓捧兒失去主意。
在陝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兒徒步上百里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干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採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僅讓周圍的百姓們刮目相看,而且轟動了陝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著名藝人韓起祥將之編成陝北快書《劉巧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
解放後,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後又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自此,捧兒便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名——「劉巧兒」,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劉巧兒」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