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愛的》觀後感作文300字到400字
《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拚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拚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里,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2. 《親愛的》觀後感400字
《親愛的》觀後感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看到田文軍夫妻找到孩子的瞬間,惹得眼淚打轉,當聽到孩子一直在叫別人媽媽,根本不認識自己父母,田文軍站在台階歇斯底里連聲音都沒有的哭泣。一路尋子路上,被騙過,被說是瘋子,甚至到最後,覺得有人騙你,那竟也是一份希望,可怕的是連騙子都要放棄了。
倒垃圾也要扛著兒子一起去,這份「怕失去」的感情到底深到了哪裡?田鵬第一次拉住媽媽的手,魯曉娟難以抑制的熱淚,種種畫面沒有刻意去催淚,卻以深扎痛點,欲罷不能,難過的心情,從昨晚看完電影之後一直持續到今天。
也不知道自己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哭了幾次,我只知道,我現在依舊難過。整個過程里,田鵬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到叫趙薇飾演的角色媽媽,再到重新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孩子如同換了一個人,懂了一點事的田鵬不願再叫魯曉娟媽媽,不與他們交流,只記得自己還有一個妹妹,看得太揪心,太難過。
時隔太久,或許很多很多被拐賣的孩子都沒有回到自己父母身邊……
李紅琴的一根筋,無非是要完成她成為「母親」的渴望,而且有著此類女人所特有的不擇手段,她挪用了自己的身體,去與他人苟合,這才發現自己具備當母親的資本。影片就此戛然而止。李紅琴的悲愴在於,成為一個母親,並不由她天然的生理結構所能決定。她掏心掏肺的尋親之旅,變得虛妄、空洞、起碼是無所適從。影片最後的鏡頭緩緩地拉開,李紅琴被猝不及防的傷痛所籠罩,也就有了「一條道跑到黑」的深深回味。
不光是李紅琴,那些孩子和那些孩子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和將要出生的孩子。他們最基礎的人倫變得模糊,無處安放的親情在忙、盲兼備的現代化步伐中,一步步走向扭曲和變形。官僚機構的強硬作風,利慾熏心、軟硬兼施的民間暴力,集團化的自我催眠,形成了當下中國,既人人自危,又不知該何去何從……
對人販子的恨,實在太深。
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3. 暑期親子電影《親愛的》觀後感
導語:電影《親愛的》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我收集整理了這部影片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觀後感1:
前幾天看了一部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我們應該感謝能有這樣一部作品出現。
它告訴我們社會其實是這樣的,在我們熟悉的生活之外,還有其他的生活,還有那樣的一群人,那樣痛苦地生存著,那樣的無助,那樣的無望,無望到了絕望的地步,卻還必須要硬挺著生活下去。
它還告訴我們,其實我們都一樣。為什麼我們會哭,坐在電腦前,跟著故事,在那些並非刻意煽情的鏡頭面前,一任眼淚流了滿面,那是因為那些感情我們感同身受,因為那些人本來就可能是我們自己。只是,我們屬於幸運者,幸運地沒有遭受那無邊的痛苦,幸運地坐在了電影院里,去當做藝術品一樣去欣賞他們。
他們那些人,有的是生活在城中村裡的小販,有的是企業的老總,有的是小學教師,有的普通的上班族,各種職業,林林總總,一如坐著看電影的我們。他們本來就是生活中的一員,卻因為有那麼一天,突然失去了的孩子,進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而我們的軌跡不過是沒有發生改變罷了。
他們即我們,更大的我們,就是眼下的中國。這就是眼下的中國,正發生著這樣的事情,生別死離,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卻生生就是沒了,而明明知道他們還活著,卻就是找不到他們了。我們一時找不到了自己的鑰匙,就會急得團團轉,六神無主,而他們則耗盡了心血去尋找,而所謂的希望,卻淡到於無。說沒有,卻存在0.1%的概率,《親愛的》里的黃渤,幸運地找到了他的孩子。而他只是被幸運砸中的那一個而已,現實中的原型彭高峰正因此而成為了新聞,成為了傳奇,傳奇到足以被改編電影。
而更多的人註定不是傳奇。於是,他們的感情註定孤獨,註定繼續無助下去,甚至被當成精神病患者。即便是企業老總,也會有一天說我找不動了,也會抱怨說為什麼會是你。為了排遣內心的無助與孤獨,他們抱團,組成了互助會,以傳銷一樣的方式在為自己打氣。那些個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鼓勵,荒謬之下掩藏了多少哀傷,以一種最為正常人所不齒的方式激勵著自己,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奔向一個可能找到孩子的方向,然後在失望面前碰到跌跌撞撞,然後還要繼續找下去。從一個失望到下一個失望,周而復始地下去。
就像我們某一刻的心情,突然變得沮喪乃至絕望,到了無以復加。而他們卻不是某一個時刻,而是每一刻,那種絕望黑暗的感情,無時無刻不如此。
不想多說了,他們總是讓我想到自己,讓我知道其實我們跟他們一樣,我們的感情都是孤獨的。
《親愛的》觀後感2:
看完電影《親愛的》,隨著劇情升起的絕望和憤怒情緒很久都不能散去,一拳打出去卻只打到空氣的無力感一直縈繞於心。可是這里想說的,不是影片營造出來的氛圍,而是在整個故事裡,所有成人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以及態度背後觀念。細想會發現,整個故事裡,沒有人問過孩子們,他們是怎麼想的。沒有人關心孩子心裡究竟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的。
故事的開頭,田文軍和魯曉娟已經離婚,四歲的鵬鵬撫養權歸父親,周末的時候媽媽會帶他出去玩。媽媽要走了,爸爸一句一句教孩子對媽媽說“你走吧”“別再來了”“不想再見到你了”。鵬鵬一句一句地跟著爸爸說這些話,帶著稚嫩的童音。孩子的模仿總能讓成人從中找到所謂的樂趣,是因為小人兒模仿大人,總有一種特別的滑稽感吧。可是,鵬鵬在對媽媽說這些的時候,他在想什麼?父親滿足了自己對孩子的擁有感,孩子呢?爸爸媽媽都是他最親最愛的人,為什麼他必須要對其中一個說出來那樣的話?他小小的心裡是否擔心,媽媽會不會因為這些話真的不再來了?
不要低估孩子的覺察力,更不要高估孩子的解釋能力。
大人離異確實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遺憾,但若處理得當,雙方能給孩子愛的氛圍,溫暖地告訴孩子:我愛你,爸爸/媽媽同樣愛你,只是因為我們不合適在一起生活,我們對你的愛是不變的。但是在現實生活里,大人離異之後,更多地,在教唆孩子學會仇視、排斥另一方,“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爸/你媽是壞人,你想他干什麼”,甚至周圍的人也會有意無意地以此來逗弄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呢?在一個孩子心裡種下仇恨的種子,讓他們覺得自己被一方拋棄,而只能去討好另一方,始終生活在恐懼之中,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你要怎樣去期望他陽光快樂、積極向上?
當田文軍和魯曉娟三年後在安徽農村看到已經改名吉剛的鵬鵬,兩人抱著孩子一路踉蹌奔逃,後面是趙薇飾演的“人販子老婆”媽媽拚命哭喊要追回孩子,沒有人關心,這驚恐的一幕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派出所,7歲的鵬鵬單獨坐在椅子上,聽對面一個陌生人說自己的媽媽是人販子,沒有人關心,他會怎麼想;
同樣在這里,兩三歲的吉芳,不得不面對毫無尊嚴地蹲在地上的媽媽,聽別人告訴他,她的媽媽是個騙子,也沒有人關心,她心理會不會就此留下陰影;
在深圳的街頭,鵬鵬看見趙薇之後,激動了地喊了一聲一“媽媽!”隨後就看到他心中認可的媽媽被一群憤怒的人以“人販子老婆”的身份痛打,沒有人關心,鵬鵬心裡是不是有痛苦,是不是有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和恐懼。魯曉娟抱緊了鵬鵬,可是,似乎也只是怕孩子被搶走;
小吉芳被送進了福利院,見不到媽媽,見不到哥哥,可是在她心裡,在她小小的世界裡,全世界也只有這兩個人是她可依賴的親人,他們同時被迫從她的生活中撤退,以她的年齡,她甚至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卻要毫無預警與保護地面對依戀關系的斷裂。
還有韓總的那個未出生的孩子,夫妻倆都覺得,要這個孩子是對失蹤了的第一個孩子的背叛。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這個即將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面臨的會是怎樣的生存環境?會不會覺得自己的出生是多餘的?會不會在父母無意識的言行舉止中,視失蹤的那個孩子為爭奪父母之愛的仇敵,一個不用出現就已經完勝他的仇敵?父母呢?父母會不會在潛意識里,帶著對一個孩子無止盡的愧疚,無法真正接納這個孩子?
沒有人想過,沒有人問過,沒有人關心過,孩子們在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是怎樣的`心理狀態,怎麼做能盡量減少對他們的傷害,太多聲稱愛孩子的人,是不是要問自己一下,我愛的更多的是孩子還是自己的感受?
“小孩子,懂什麼”“長大了就忘了”“我這么做還不是為你好”……是我們離開童年太遠,忘了當時的感受,還是我們太自大,不屑於去看看童年的想法?又或者,有意無意忽略的背後,是我們在潛意識里,根本就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別忘了,孩子們的安全感,他們的依戀,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對所發生事情的解釋方式,與我們的言行舉止息息相關。
《親愛的》觀後感3:
整體來說,陳可辛這部電影在爛片如雲的國產電影里,算得上是十分有誠意的作品,也是用心良苦之作。整個電影看起來並不像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如果是講一個丟失與找回的故事,我想,在找到的那一刻,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故事在電影里,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所以,這個電影講了不止一個故事,而是以一個故事為切入點,講了一個社會上被忽視的群體的事,這個群體有著各種各樣的心酸苦難,卻不知道何以救贖。說陳可辛良苦用心,確然如此,當一個導演把攝像機的鏡頭放置於的社會苦難的本身,他已經成功了好大的一部分,這種用心帶著對眾生的憐憫,對遭受苦難的無可奈何。
深圳這座用摩天大樓與金錢堆積起來的城市,出現在電影里,是城中村那些錯綜復雜的街巷,骯臟迷亂如頭頂交錯的電纜一樣,這是對於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不可見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如同這個故事發生的群體一樣,不被重視,被忽視而又無可奈何的一再發生。黃渤丟失了自己的孩子,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他遇到的不是陽光正義的救助,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騙局,這些趁人之危的騙局,讓人咬牙切齒,而卻又令人真實相信這才是最可能的結果,那就是,這個社會陰影不被我們所察覺,直到我們走進陰影本身。
當黃渤帶著錢進入一個騙局,他在最後一刻逃跑的時候,騙子去追他,要搶他的錢,他在前邊跑,騙子在後邊追,卻喊前邊的是搶包的,這個情節,著實觸動人,令人頭皮發麻,這就是傳說中的角色翻轉,慘嗎,還不夠,已經被苦難踩到腳下了嗎,不,還要粉身碎骨。——悲慘的世界!
陳可辛當然給黃渤一個美好的結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黃渤遇到了一群同樣經歷的人們,他們組成了一個不為社會所熟悉的群體,他們為所知,卻一直在為那個悲傷的經歷奔波,一載又一載。電影美化了好多,韓先生是個有錢人,在尋找孩子的路上幫了黃渤不少,黃渤也不過是中彩票的一個人。而故事外另一個群體呢,是趙薇角色群體,他們本身是沒有原罪的,一心想要收養一個孩子,卻在整個過程中遇到各種壁壘。這並不是為了同情,導演也沒有絲毫同情,但是最令人心酸的時候,是在世界之窗公交站那個場景里,一群人將失子的痛苦的憤怒,一股腦撒向了這個有點無辜的女人,她哭著伏跪在地上,但是依然無法被原諒,這個水火不容的矛盾無法調和。正如電影里高律師所抱怨,世人缺乏相互理解,換位思考。這似乎也印證著一個事實,世界如此,那麼似乎有些痛苦,就必須要被一些人心酸的承受下來,不會因為他本身已經很苦難。
陳可辛的誠意還在於,客觀的描述了這個生態,政府相關在里邊出現了沒有多少次,一次是24小時之後才給立案,一次是韓先生找了6年之後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時候,政府人員要他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這倒不是在黑誰,可能當時這個情況就是如此,但是陳可辛並沒有對社會完全失望,他沒有把所有責任都推卸給政府,畢竟在關鍵時候,還是警察開著車,一槍示警終止了村民對黃渤等人的圍毆。
陳可辛把鏡頭搖到社會的這個角落的時候,他已經成功了好多,這種題材,只要能客觀些表述,就不會出大問題。這個電影,說不像一個單純的故事,因為已經有點紀錄片的味道,而這種帶著對世界憐憫的眼觀,在一片浮華空洞無物的國產電影中,能找到他的位置。
【劇情簡介】:
田文軍和妻子魯曉娟婚姻破裂,兒子田鵬是二人唯一牽絆。一天,田鵬外出玩耍,一去不返。尋子路上,田文軍夫婦偶然結識了一群同樣失去孩子的父母。大家相互扶持慰藉,從不放過一絲線索希望。多年過去,一個看似可靠的線索再次降臨,促使田文軍等人跋涉千里穿州過省,終在一戶偏僻村落人家中,看到一個像極兒子的身影。在孩子的身後,卻站著一個他喊著“媽媽”的農村婦人李紅琴。丟失的摯愛能否找回?殘缺的家能否真的破鏡重圓? 尋子背後,一場親情風暴正席捲而至
4. 《親愛的》觀後感200字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5. 《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觀後感(11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親愛的》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已經知道錯了,你回不回來?
我愛這部電影,看得我驚心動魄的,只是單純的說,我喜歡。點點滴滴,兩個迥異的女孩,從泰國到倫敦到巴黎到義大利到比薩斜塔。完美的旅程,當小櫻慫恿小棉透著買義大利面的時候我好擔心,擔心,已經逃脫一次警察,可是這一次呢,我擔心,最終還是發生了,小棉知道錯了,感到孤單了,很孤單,諾大的廣場,零散的人,聖誕的廣場格外明亮的兩行眼淚,對不起。
我愛的是什麼,是兩個女孩還是這種經歷還是哪種生活的態度?與我的心境暗合。羨慕,我愛你,我寫不下去了,腦袋亂了。
我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是美國貝芙莉克萊瑞,這本書後主要講了鮑雷伊給漢修先生寫信。
鮑雷伊的爸爸、媽媽,還有一條狗叫土匪,鮑雷伊只要是家裡發生的事情就寫成信給漢修先生,在鮑雷伊上六年級因為父母離婚而轉學,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和漢修先生聯系的更加密切了。在信上說父母離婚的事情,自己轉學的寂寞,通過和漢修先生的寫信,鮑雷伊知道了怎樣面對生活去克服困難也理解了父母的無法共處的原因。雷伊堅持和漢修先生保持寫信,他從一個普通的孩子變成了快樂、自信的孩子。
讀完這本書,讓我回味無窮生活總是有磕磕碰碰,不可能一帆風順。讓我們樂觀的去面對一切困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是李老師推薦給我們的書,裡面寫著鮑雷斯崇拜漢修先生的故事,還有鮑雷斯午餐被盜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午餐被盜的故事,自從鮑雷斯午餐被盜,他就想辦法在他的午餐盒上裝一個防盜警報器,實在想不到辦法,就拿膠帶將午餐盒纏得結結實實的,結果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開吃到午餐,害得別人都笑他。最後,他終於想到了辦法,用鐵絲做一個掛鉤,掛在一個小開關上,假如他不在時,有人打開他午餐盒蓋子,就會發出比雷聲還大的聲音。
這本書實在太有趣了,大家都來看一看吧!
上周四的'晚自習,我們看了電影《親愛的》。
這部電影講述了現實生活中丟失了孩子的父母的真實寫照。這些人裡面有商人、老闆,甚至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但無論什麼人,丟了自己的孩子,他們都會心急如焚。大家可以想到,平常生活中丟了鑰匙都會非常著急,更何況丟了孩子!影片中的田文軍就真實的映出了最平凡的人丟失孩子的表現。他一直不肯退掉自己的店鋪,就怕哪一天孩子會自己找回來,卻找不到他的身影。但他卻被騙到了河北,差一點丟了自己的性命。雖然如此,但他最終卻幸運地尋找到了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影片中張嶧扮演的角色卻十分可憐,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
這部電影既映現出丟失孩子父母的真實寫照,同時從側面反應出社會中存在的拐孩子現象,提醒我們要看好自己身邊的孩子!同樣也能看出天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
電影從表面看是一個字:痛。無論是親生父母的失子之痛還是養母的失子之痛——那種和失去有關的痛,痛得撕心裂肺,痛得肝腸寸斷,痛得生活沒有了顏色,甚至痛得可以拿生命去交換……
而事實上,習慣的種子,往往會在痛的土壤里茁壯成長起來,靜悄悄地蔓延著生長,無色無味無聲無息,所以,也更是無從發現。只是回頭時,發現那片痛的土壤不知何時在生活里變成了一塊浮沬未乾的透明肥皂。
所以李紅琴才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不會"生小傢伙",所以鵬鵬能成為吉剛又能成為鵬鵬,所以魯曉娟答應吉剛把妹妹吉芳帶回家;所以高夏才會把打官司的錢退回李紅琴並請她幫助照看母親……
所以,當面對生活產生的碰撞時,把一切都交給時間吧!因為習慣會開花結果——這個果子味道很淡,痛也淡,樂也淡。
暑假期間我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這本書講了雷伊在小學二年級時讀了一本課外讀物,他很喜歡那本書的作者漢修先生,便寫信同他聯系。到了六年級,為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他跟漢修先生的聯系更加密切了。
在信中,雷伊說出了自己父母離異的實情,自己轉學後不適應以及他內心的孤獨。通過和漢修先生的書信往來,雷伊不但學會了應該如何面對生活,理解了父母無法共處的原因,體會到了父母對他的關愛,而且還練就了一手好文筆——一篇描寫他和爸爸做卡車出遊的文章使他獲得了小作家徵文的榮譽入圍獎,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要成為名作家的決心。這個故事裡的雷伊真有耐心,能天天寫日記。
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只要勤練習,就能成功。正所謂:功到自然成。
首先,這題材很有質感,很有煽情空間。深圳的打工夫妻田文軍和早已離異的妻子魯曉娟有個共同的三歲男孩鵬鵬,他的被拐開啟了一個家庭的血淚尋找之路。
不屈不撓的尋找,無數次的被騙,似是而非的希望,抱團取暖的虔誠和自我鼓勵一言難盡的尋子路!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安徽的小山村裡,鵬鵬已成為農婦李紅琴的養子,他管她叫媽,而她也愛他如命!
一場激烈的爭奪戰開始了,人販子老婆的李紅琴完敗。
那麼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養子養女的農村婦女李紅琴未來該怎麼走她的人生路呢?
她來到深圳,想法設法來到福利院,要見她的女兒,可是她哪裡有這個權利呢?她只能為女兒買來曾經捨不得買的蠟筆,偷偷地爬上窗戶和依窗發呆的女兒淚眼相望,求爺爺告奶奶地打官司,想獲得女兒的寄養權。
這種電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日前,電影《親愛的新年好》「每一句新年好都是我想你」主題路演來到南京。監制及編劇丁丁張與主演白百何還前往東南大學成賢學院,與學生們交流影片感受以及新年暢想。《親愛的新年好》改編自丁丁張小說《只在此刻的擁抱》,將於12月31日上映。
片中白百何飾演的白樹瑾在大城市打拚多年卻遭遇情感危機,父母年邁抱恙,自己的事業也遭遇坎坷。談起自己的角色,白百何坦言:「白樹瑾有一種熟悉感,她像你自己,也像你身邊的人。」而這種熟悉感,也讓大多數女生感同身受。
白百何坦言:「我當時接演這部戲時是想給所有在外漂泊的人加油。不管是上學還是工作,不管是經歷情感問題、生活問題還是事業問題的人,我都想跟你們說,我們每個人都很珍貴,世界上如果有人需要被討好,那隻有我們自己。20xx年,親愛的你們,新年好!」
《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叫雷伊的小男孩,他在上二年級時老師讀了一個故事很有趣,於是他就寫信給這本書的作者——漢修先生,希望漢修先生可以回信給他。在雷伊上五年級的時候,漢修先生回信了,雷伊興奮極了,雷伊在信中和漢修先生講述了父母離婚的實情、自己轉學以後不適應和孤獨的心情。漢修先生不斷鼓勵他,教他如何寫日記、堅持寫日記。
雷伊通過堅持寫日記,不但學會了應該如何面對生活,理解父母、體會父母給他的愛,而且慢慢地他還喜歡上了寫作,並且描寫了一篇他和爸爸坐卡車出遊的文章,這篇文章讓他獲得了小作家徵文的榮譽獎。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要成為一名作家的決心和意志。
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里描了鮑雷伊在小學二年級時讀了本課外讀物,他很喜歡這本書的作者漢修先生,便寫信和他聯系。到了六年級,為了老師布置作業,他跟漢修先生聯系的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雷伊說出了他的父母離異的孤獨通過和漢修先生的書信往來,雷伊不但學會了應該怎麼生活,理解了父母無發共處的原因,體會到了父母對他的關愛,而且還練了一手好筆文筆,描寫了他和爸爸坐卡車出遊得了小作家徵文榮譽入圍獎。
所以我要像他學習,拿多點獎。
周末,我和媽媽一起去幸福藍海影城去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親愛的》。這部電影說的是兒童被拐的故事,其中,有兩段最讓我感動。
一段是田文軍看到網上說有人發現了他兒子田鵬了,約他帶錢在火車站見,可他到了火車站又發現不是他兒子,原來是被騙了,他立刻掉頭就跑,可是又在橋上摔了一跤,被別人抓住了,田文軍就翻過欄桿,跳江逃跑了,我覺得那時他不僅是為了保護財產,還是為了保住找孩子的希望呀。
另一段是當張總的夫人懷孕的時候,張總卻哭了。我問媽媽:「他為什麼要哭啊?」媽媽說:「因為他覺得對不起那個走丟的孩子呀,可現在他夫人懷孕了,也就意味著他要放棄前面那個兒子了。」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如果已經盡力了,卻達不到的事情,適當的放棄也不是件壞事啊!最後,我們在一首動聽的主題歌中離開了電影院,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在爸爸媽媽身邊快樂健康的成長。
;6.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100-200字)
和同桌約定了要一起看的《親愛的》,從上映開始到下架,我們倆都沒能抽出一個相同有空的時間一起看,這么長的時間,兩個人,竟然抽不出一場電影的時間,我也是醉了。今天心情有點好,打開視頻播放器時,跳出的推薦電影是《親愛的》,我便決定拋棄那個大忙人,自己一個人看完它。(據說那時我們倆就是為了能在看這部溫情劇流眼淚時有人遞個紙巾的)
《親愛的》是由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一個離異家庭里的孩子被人販子拐走了,兩年時間里,這個離異家庭一直不放棄的找孩子,人販子的老婆與這個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忘了他的親生父母。找到孩子後,經過法律程序,這個親生父母把孩子接回來了,但是孩子只認人販子的老婆為媽了。
在田志軍(孩子親生父親)找尋孩子的幾個鏡頭里,我最重的感受是:一次次的希望變成泡沫,這失望也就越來越重了。黃渤是一個實力派的演員,他飾演的田志軍那眼神里透漏出的傷心欲絕的失望讓人看了就直刺心臟,讓觀眾一同感受這一刻骨銘心的痛。父母都是把孩子放在首位的,沒有做過父母的人或許無法理解那種丟失孩子之後全世界倒塌的壓迫感和無力感。「我做的生意失敗了,和老婆離婚了,僅剩的孩子都弄丟了,唯一支撐我活下去的這條線沒了。」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當找孩子的一次次希望變成失望時,這對這個雪上加霜的父親是該多殘忍的事情。
影片中最大場面的一場戲是田志軍在一個偏僻山區里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兒子,兩夫婦決定把孩子搶回來。於是田志軍就和他的前妻偷偷的潛進人販子的家裡,把孩子直接抱走,抱著就跑。兩夫婦拚命跑,人販子的老婆拚命追。大家都在竭盡全力的與時間搶奪這個孩子,這個場面最打動我的是每個演員的表情,親生父母里珍惜孩子的眼神里還帶有恐懼孩子再次丟失的無助感,人販子老婆眼神里還怕丟失這孩子的不舍感,他們都是為了這個孩子用盡全身的氣力在堅持著,田志軍累到跪下也絕對不放開拖著孩子的手。孩子,我找到了你,就再也不要放開你了。
經過法律程序,孩子鵬鵬回到了親生父母的身邊。在警察局裡,鵬鵬指著他的親生父母,向警察說:「警察叔叔,你快抓他們,他們是壞人,不讓我回到我媽媽身邊。鏡頭到這里就停止了,下一鏡頭是田志軍在警察局的樓梯里痛哭,這哭是心痛、是羞愧、是無奈、是自責、還是恨那人販子。我有些看不懂了。只知道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能哭到撕心裂肺,真的是擠壓在心裡的這個苦到了一個無法釋懷的程度。兩年一直堅持不懈的尋找都沒有讓這個男人掉一滴眼淚,但是此刻孩子不認識他時他無法再忍了。孩子,對不起,爸爸來遲了。
最讓我心碎的一個鏡頭是,深夜裡,孩子已熟睡,田志軍要外出倒垃圾,原本已經拿了垃圾袋走出門外了,又轉身回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上,然後心安的去倒垃圾。
這是如何的害怕失去才做的出的舉動,我已經無法表達了。只是此時感覺父母之愛是如此的偉大。
天底下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珍惜的,如果此時你和你的父母在生氣,請原諒他們;如果此時你還在抱怨你的父母管你太多,請原諒他們;如果此時你和你的父母還有隔閡,請相信你一直是他們的親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