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包青天之烏盆記講的是什麼故事呀
講述一名李浩的商人回家過元宵節時路過一間土窯屋,屋主的主人丁千兄弟用酒菜招待李浩,丁千看到李浩行李的錢財,他趁李浩喝醉將其殺害,把屍首燒成烏盆。
丁千將烏盆賣給一名商人,那一名商人拿著烏盆到開封府告狀,李浩的妻兒發現丈夫未歸也到開封府告狀,最後突破各種困難後。
李浩冤魂終於見到包拯,包拯掌握證據後下令捉拿丁千兄弟,丁千殺了曹老闆夫婦和江萬里滅口,後來,他在廟里被開封府的官兵逮捕押回開封府受審,公孫策宣讀他四個死刑,最後,他被送上狗頭鍘給問斬。
(1)電影烏盆伸冤完整版擴展閱讀
《三俠五義》創作背景
宋時代,市民階層已正式抬頭,而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對地主階級中下層知識分子做了很大的讓步,因此一般士人在市民階層日趨發展的情況下大批爬上政治舞台,分享了政權。
所以從歷史上看,北宋的賢士大夫的人數相當多,盡管政見各有不同,但立朝多以清明正直著稱,在政治方面都力圖有所建樹,特別是他們都一致關心民生疾苦,其中的包拯則更是幾百年來民間盛傳的清官典型。
《三俠五義》選擇了這一時代作為全書的背景,並以包拯的事跡為原型,反應了這一時期勞苦大眾人民對清明政治的追求。
從另一方面來說,對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的市井細民而言,他們聽說書、讀小說是為了娛樂、消遣,那些情節驚險曲折、懸念迭出、離奇刺激的故事更適合他們的口味。
因而說書藝人為吸引眾多聽眾,在講述故事時必須盡量滿足聽眾當時的審美需要——豪俠們多是武功超群、身手不凡、行蹤詭秘、來去無跡的人物;俠義之士又常剪惡除奸, 救人於危難,身處險地,面臨著生與死的較量和抉擇。所有這些,都大大增強了故事的驚險程度和刺激性。